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4章 大明第一将徐达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54章 大明第一将徐达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7 14:16:08 来源:全本小说网

烽烟卷地元末殇,钟离寒士起田桑。

铁蹄踏破中原雾,金戟挑残漠北霜。

功冠群卿心不傲,爵封王爵志弥刚。

一生尽付大明业,青史长留姓字香。

列位读者,这一章咱们要讲的,是大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故友,是平定四海的三军统帅,更是历代功臣中“功高不骄、位重不专”的典范。

元朝至正四年,黄河中下游爆发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溃堤。浊浪滔天,淹没了数千里农田;紧随其后的蝗灾,又将残存的庄稼啃食殆尽。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地处淮河之畔,本就多水患,这一年更是沦为人间炼狱——田埂上饿殍遍野,村落里炊烟断绝,百姓要么逃荒,要么在饥寒中等待死亡。

徐达,便出生在钟离城南一个普通农户家。他生于至正元年,比同乡朱元璋小四岁,两人少年时曾一同在村外的山坡上放牛,在淮河岸边摸鱼,是无话不谈的伙伴。徐达的性格与朱元璋截然不同:朱元璋年少时便果敢外向,徐达则沉稳内敛,可一旦认定的事,便有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劲头。

灾荒到来时,徐达的人生遭逢巨变。先是父亲在河堤抢险时被洪水卷走,接着母亲因感染瘟疫离世,不到半年,家中只剩下他一人。为了活命,徐达不得不去城外的粮店做帮工,每天扛着百斤重的粮袋往返于码头与店铺之间。

至正十二年春天,濠州城里来了一支起义军,首领是定远人郭子兴,打着“反元复汉”的旗号,短短十日便聚集了数千人。徐达和朱元璋参加了这支队伍。

这日夜里,朱元璋把徐达叫到自己的军帐中,递给他一套崭新的铠甲:“达弟,明日有个差事,想让你去办。”徐达接过铠甲,问道:“重八哥,是什么差事?”朱元璋指着桌上的地图:“濠州城外三十里有个张家堡,驻着一支元军,约莫三百人,经常劫掠附近村落。我想让你带五十人,去侦查一下他们的布防,摸清他们的粮草存放地。”

次日清晨,徐达带着队伍出发,抵达张家堡附近后,先让四十名士兵埋伏在堡后的松林里,自己则和另外九名士兵换上元军军服,装作从濠州城逃出来的溃兵,朝着堡子走去。走到路口时,果然被元军哨兵拦住:“你们是哪里来的?奉谁的命令?”徐达故意装作慌张的样子,说道:“我们是濠州城里的守军,昨天被起义军袭击,队伍打散了,只能逃到这里,想投奔将军。”

哨兵将信将疑,把他们带到堡内的主将面前。那元军主将是个蒙古人,名叫帖木儿不花,身材魁梧,满脸胡须,见了徐达等人,厉声问道:“濠州城的守军,怎么会逃到这里?你们可有凭证?”徐达早有准备,从怀里掏出一枚从战死元军身上捡来的腰牌,双手递了过去:“将军,这是我的腰牌,您可以查验。我们逃出来时,还看到起义军在城外练兵,约莫有五千人,听说要攻打张家堡。”

帖木儿不花接过腰牌看了看,又打量了徐达几眼,见他穿着破旧的军服,脸上还有灰尘,不像是说谎的样子,便放下戒心,摆了摆手:“既然如此,你们就先留在堡里吧。”徐达趁机说道:“多谢将军收留。我们一路逃来,还没吃饭,我们自己去取些干粮就好,不麻烦弟兄们。”

帖木儿不花没多想,指了指堡子西侧的一座大院子:“就在那边,跟守卫说一声就行。”徐达连忙道谢,又装作四处打量的样子,把堡内的兵力分布、箭楼位置、城门守卫情况都记在心里,才带着手下离开。走到粮草库附近时,他看到有十几个元军正在搬粮袋,院子里堆着不少粮食,还停着几辆马车,心里便有了数。

当天傍晚,徐达借口“出去找水”,悄悄溜到堡后的松林里,把侦查到的情况告诉了埋伏的士兵:“堡内元军约莫三百人,大部分驻守在城门和箭楼,粮草库在西侧,守卫只有五人。今晚三更,咱们趁他们熟睡,先烧了粮草库,再从后门冲进去,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士兵们都有些担心:“咱们只有五十人,他们有三百人,能打赢吗?”徐达说道:“元军轻敌,又没防备,咱们烧了粮草,他们必然慌乱,到时候趁乱突围,肯定能成功。”

三更时分,徐达带着士兵们悄悄摸进张家堡。他让十名士兵拿着火把,直奔粮草库,自己则带着其余人守住后门。粮草库的守卫果然松懈,很快就被制服,火把扔到粮袋上,瞬间燃起大火,浓烟滚滚,照亮了整个堡子。元军从睡梦中惊醒,见粮草库着火,顿时乱作一团,帖木儿不花提着大刀,想要组织士兵灭火,却被徐达带领的士兵从后门冲了进来,一阵箭雨过后,元军死伤惨重。

徐达手持长枪,直奔帖木儿不花,两人交手不到十个回合,徐达就看出对方的破绽,一枪挑中帖木儿不花的手腕,大刀落地。帖木儿不花想要逃跑,被徐达身后的士兵扑倒在地,生擒活捉。其余元军见主将被俘,粮草被烧,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此战,徐达带领五十人,生擒元军主将,俘虏八十余人,斩杀五十余人,还缴获了三百多石粮食,自己这边却只有三人轻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传回濠州城,郭子兴又惊又喜,立刻召见徐达,当面赏赐他白银五十两、绸缎十匹,还升任他为镇抚,让他统领三百士兵镇守九华山。

九华山地处濠州与池州之间,是个战略要地,徐达带领士兵,去了九华山。他到任后,立刻组织士兵修筑工事,开垦荒地种粮,还派人去附近村落安抚百姓,让百姓们帮忙打探消息。没过多久,池州的元军果然派兵来攻,约莫五百人,想要夺取九华山。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徐达利用九华山的地形,设下了伏击。

他让士兵们在山路两侧的树林里埋伏,又让几个人装作百姓,在山脚下砍柴,见到元军后就往山上跑,引诱元军追击。元军主将见只有几个百姓,果然放松警惕,带着队伍追上山。等元军进入伏击圈后,徐达一声令下,滚石、弓箭从两侧落下,元军顿时大乱,纷纷往回逃。徐达又带领士兵从树林里冲出来,截断元军的退路,一番厮杀后,元军死伤两百余人,其余人狼狈逃回池州,再也不敢来犯。九华山之战的消息传回濠州城,郭子兴意识到徐达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至正十三年冬天,郭子兴与濠州城内的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孙德崖发生冲突,双方兵戎相见,郭子兴战败,被孙德崖围困在濠州城西的营寨里。朱元璋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三千士兵前去救援,却也陷入重围,形势危急。

此时的徐达,正驻守在九华山,得知朱元璋被困,他当即决定率军驰援。手下士兵劝他:“将军,咱们只有几百人,孙德崖有一万多人,去了也是送死啊。”徐达说道:“重八哥是我的兄弟,他有难,咱们不能不救。再说,孙德崖的队伍虽然人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咱们未必打不过。”

他挑选了两百名精锐士兵,昼夜兼程赶往濠州城,抵达濠州城西后,他没有立刻发动进攻,而是先派人侦查孙德崖的布防——发现孙德崖的主力都集中在营寨正门,两侧的防守相对薄弱,而且营寨后方有一条小河,是孙德崖军队的水源地。

摸清情况后,徐达制定了作战计划:他让一百名士兵趁着夜色,偷偷绕到营寨后方,破坏孙德崖的水源,再放一把火,制造混乱;自己则带领另外一百名士兵,在营寨正门附近埋伏,等孙德崖的军队因混乱出城时,趁机进攻,救出朱元璋和郭子兴。

当天夜里,负责破坏水源的士兵悄悄摸到营寨后方,用石头堵住了小河的河道,又在营寨的粮草堆上放了火。火借风势,很快蔓延开来,孙德崖的士兵们看到火光,又发现水源被堵,顿时乱作一团,纷纷跑出营寨,想要寻找水源灭火。

徐达见时机成熟,带领士兵从埋伏地点冲了出来,直扑营寨正门。此时的朱元璋和郭子兴,正在营寨内与孙德崖的士兵厮杀,见徐达率军前来,顿时士气大振,也带领手下士兵冲了出来。内外夹击之下,孙德崖的军队溃不成军,孙德崖本人也被朱元璋生擒。

经此一役,郭子兴对朱元璋和徐达彻底放下戒心,不仅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还任命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徐达为左副元帅麾下的统军元帅,让两人共同统领濠州的起义军。朱元璋也更加信任徐达,凡事都与他商量,两人的君臣默契,就此奠定。

至正十四年春天,朱元璋决定率军离开濠州,向南发展,夺取滁州——滁州地处江淮之间,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个理想的根据地。徐达对此表示支持,还向朱元璋献上一策:“滁州城高墙厚,元军驻守的兵力也不少,硬攻肯定会损失惨重。咱们可以先派一支小队,装作商人,混入城中,等到夜里,在城内放火,制造混乱,再趁机攻城。”

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派五十名士兵装扮成商人,带着布匹、粮食,混入滁州城。当天夜里,这五十名士兵在城内的粮仓和军营附近放火,城内一时火光冲天。

与此同时,徐达带领五千士兵,趁着夜色,从滁州城西侧的矮墙处攀爬入城——他早就派人勘察过,西侧矮墙年久失修,防守最为薄弱。入城后,徐达带领士兵直奔元军主将的府衙,元军主将正在指挥士兵灭火,猝不及防之下,被徐达生擒。失去主将的元军很快投降,滁州城顺利被攻克。攻占滁州后,朱元璋的队伍规模扩大到三万余人。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又率军攻克和州,任命徐达为和州总管,负责镇守和州。和州地处长江北岸,是通往江南的门户,元军多次派兵来攻,都被徐达击退。有一次,元军派了一万余人,乘坐战船,从长江顺流而下,想要夺取和州。徐达得知消息后,在长江岸边设下伏兵,还准备了大量的火油和火把。

当元军的战船靠近岸边时,徐达下令将火油泼到战船上,再扔火把点燃。火油遇火即燃,元军的战船瞬间变成火海,士兵们纷纷跳船逃生,却被埋伏在岸边的士兵斩杀。此战,徐达不仅守住了和州,还缴获了元军的战船五十余艘,为后来渡过长江、进军江南奠定了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时的徐达,已成为朱元璋麾下最重要的将领,不仅能领兵打仗,还能治理地方、整顿军纪,是个文武双全的帅才。而朱元璋也在徐达的辅佐下,逐渐成为江淮地区最有实力的起义军首领。

至正十六年春天,朱元璋召集麾下将领议事,提出渡过长江、夺取集庆的计划。集庆是江南重镇,不仅物产丰富,而且地理位置重要,控制了集庆,就能以江南为根据地,进而争夺天下。但渡过长江并非易事——元军在长江南岸的采石矶驻守了大量兵力,还配备了战船,想要突破防线,难度极大。

徐达挑选了三百名精锐士兵,乘坐十艘战船,在采石矶附近的江面来回游弋,还派人向元军喊话,挑衅元军。元军主将见起义军要从采石矶渡江,立刻调动所有战船和士兵,在采石矶岸边严阵以待,准备迎战。

与此同时,朱元璋率领三万主力士兵,乘坐数百艘小船,从牛渚矶悄悄渡江。由于元军的注意力都被采石矶吸引,朱元璋的主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顺利登陆。登陆后,朱元璋立刻带领士兵,朝着采石矶的元军发起进攻。

徐达在采石矶看到朱元璋的主力已经登陆,当即下令进攻元军的战船。他亲自率领士兵,乘坐战船,直冲元军的船队,用长枪和火把攻击元军战船。元军腹背受敌,顿时大乱,战船纷纷溃散,士兵们要么被斩杀,要么跳水逃生。采石矶的防线被顺利突破。

攻克采石矶后,朱元璋和徐达率领大军,直奔集庆。集庆的元军主将福寿,得知起义军渡过长江,连忙组织士兵防守,在集庆城外修筑了三道防线,还调动了两万余人驻守。徐达与朱元璋商议后,决定先攻克集庆城外的太平城,切断集庆的粮草供应。

太平城的元军驻守兵力不多,徐达率领五千士兵,不到一天就攻克了太平城,缴获了大量粮草。随后,徐达又提出“围点打援”之计:“集庆城高墙厚,硬攻难以奏效,咱们可以将集庆城团团围住,断绝城内的粮草和水源;同时,在集庆城外的要路上设伏,打击元军的援军。等城内的元军粮尽援绝,自然会投降。”

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派徐达率领一万士兵,在集庆城外的方山设伏。没过多久,元朝的援军果然来了,约莫一万五千人,由元将阿鲁灰率领。当阿鲁灰的军队经过方山时,徐达下令发动进攻,伏兵四起,箭雨纷飞,元军猝不及防,死伤惨重,阿鲁灰也被徐达生擒。

集庆城内的福寿,得知援军被歼,粮草也已断绝,知道大势已去,但他仍不愿投降,率领士兵与起义军死战。徐达亲自率军攻城,在攻城过程中,他的手臂被流箭射中,但他没有后退,仍坚持指挥士兵攻城。最终,集庆城被攻克,福寿战死,其余元军投降。

攻占集庆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府”,以此为根据地,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论功行赏,封徐达为枢密院同佥,统领全军,还对众将领说:“这次渡过长江,夺取应天府,徐达功劳最大。没有他的奇策,咱们不可能这么顺利地拿下江南。”

徐达却依旧保持谦逊:“这是全军将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如今应天府虽然拿下,但江南还有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咱们不能掉以轻心,还得继续努力。”

果然,没过多久,江南的割据势力就开始对朱元璋发难。先是张士诚派兵攻打朱元璋的领地常州,接着陈友谅又率军攻占了朱元璋的领地太平城,还杀害了朱元璋的大将花云。面对两大强敌的夹击,朱元璋的政权陷入危机,而徐达作为全军统帅,又一次肩负起了保卫应天府、击退强敌的重任。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乘坐数百艘大型战船,顺长江而下,直扑应天府,想要一举消灭朱元璋的政权。与此同时,张士诚也派五万大军,攻打朱元璋的领地常州、镇江,与陈友谅形成夹击之势。消息传到应天府,朱元璋麾下的将领们大多惊慌失措,有的建议“放弃应天府,退守滁州”,有的建议“与陈友谅议和,暂时妥协”。

朱元璋也有些犹豫,找徐达商议对策。徐达说道:“陈友谅虽然兵力雄厚,但他的战船都是大型战船,灵活性差,而且他骄傲自大,听不进下属的建议;张士诚为人多疑,不敢轻易进军,咱们只要先集中兵力击败陈友谅,张士诚自然会退兵。若是退守滁州,或是与陈友谅议和,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将来更难对付。”

他接着提出具体的作战计划:“咱们可以派一支小队,驻守常州、镇江,牵制张士诚的军队;您亲自率领主力,前往鄱阳湖,迎战陈友谅。鄱阳湖湖面宽阔,但水流复杂,陈友谅的大型战船在那里难以施展,咱们可以利用小船的灵活性,采用火攻之计,烧毁他的战船。”

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派常遇春率领一万士兵,驻守常州、镇江,牵制张士诚;自己则与徐达率领二十万大军,前往鄱阳湖,迎战陈友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大军在鄱阳湖相遇,一场决定江南命运的大战就此爆发。陈友谅的战船高大坚固,船上还装有火炮,朱元璋的战船大多是小船,在火力上处于劣势。开战初期,朱元璋的军队损失惨重,好几艘战船被陈友谅的火炮击沉。

徐达见状,立刻调整战术,他挑选了一百艘小船,每艘船上都装满火油、柴草和火把,还配备了十名精锐士兵,朝着陈友谅的战船冲去。当小船靠近陈友谅的战船时,士兵们点燃火把,将小船驶向陈友谅的战船,然后跳入水中逃生。陈友谅的战船瞬间变成火海,火势蔓延,很快就烧毁了数十艘战船。

陈友谅见状大怒,亲自率领主力战船,朝着徐达的旗舰冲来。徐达毫不畏惧,指挥旗舰迎战,双方展开激烈的厮杀。激战中,徐达的旗舰被陈友谅的战船撞坏,士兵们纷纷劝他换乘其他战船,但徐达说道:“我若是退了,士兵们的士气就没了。今天要么打赢,要么战死在这里!”他亲自拿起长枪,站在船头,与陈友谅的士兵厮杀,士兵们见主将如此英勇,也纷纷奋勇作战。

就在此时,常遇春率领的援军赶到——原来常遇春已经击退了张士诚的军队,得知鄱阳湖战事紧急,便立刻率军赶来支援。常遇春的援军从陈友谅的后方发起进攻,陈友谅的军队腹背受敌,顿时大乱。徐达趁机率领士兵发起总攻,陈友谅在混乱中被流箭射中,当场身亡。

陈友谅死后,他的军队失去指挥,纷纷投降。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此战不仅消灭了陈友谅的主力,还奠定了朱元璋统一江南的基础。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杭州等江南富庶之地,兵力约莫三十万,凭借坚固的城池,想要长期坚守。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讨伐张士诚。

徐达率军首先攻克了张士诚的领地泰州、高邮,切断了平江与江北的联系,然后又攻克了杭州、绍兴,断绝了平江的粮草供应,最终将平江团团围住。平江城墙高大坚固,张士诚又在城内储存了大量粮草,想要长期坚守。徐达没有急于攻城,而是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在平江城外修筑了长围,还挖了壕沟,断绝了城内的水源和粮草运输。

与此同时,徐达还派人向城内的百姓和士兵宣传朱元璋的政策,告诉他们“只要投降,就不会伤害百姓,士兵也能得到善待”。城内的百姓和士兵见粮草日益减少,又得知陈友谅已被消灭,知道张士诚大势已去,纷纷开始动摇。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内的粮草彻底断绝,士兵们甚至开始以树皮、草根为食。张士诚见坚守不下去,便组织士兵发起最后的冲锋,想要突围,但被徐达的军队击退。徐达趁机率军攻城,经过一番激战,平江城被攻克,张士诚被俘。

至此,朱元璋彻底统一了江南地区,拥有了争夺天下的雄厚资本。而徐达作为全军统帅,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朱元璋麾下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正式建立明朝。称帝后,朱元璋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消灭元朝。

徐达制定了详细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再下河南,然后攻克潼关,切断元朝的援军,最后直捣元大都(今北京)。”这个战略既稳妥又高效——山东是元朝的粮食产地,夺取山东,就能切断元朝的粮草供应;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攻克河南,就能打开通往元大都的道路;潼关是关中地区的门户,控制潼关,就能防止元朝的援军从关中赶来。

洪武元年正月,徐达率领大军从应天府出发,首先攻打山东。山东的元军驻守兵力不多,而且士气低落,徐达率军势如破竹,不到三个月就攻克了济南、青州、兖州等重镇,彻底占领山东。

随后,徐达率领大军西进,攻打河南。河南的元军主将脱因帖木儿,率领五万大军,在洛阳城外的洛水岸边设防,想要阻挡徐达的军队。徐达派常遇春率领一万士兵,从洛水上游偷渡,绕到脱因帖木儿的后方,自己则率领主力,从正面发起进攻。脱因帖木儿腹背受敌,军队溃散,本人也被生擒。洛阳被攻克后,河南其他州县的元军纷纷投降,河南全境很快被平定。

接下来,徐达率军攻克潼关,控制了关中地区的门户。此时,元大都已成为一座孤城,元朝顺帝妥懽帖睦尔得知山东、河南、潼关相继失守,知道大势已去,开始准备出逃。

洪武元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从河南出发,直奔元大都。元军驻守在元大都城外的士兵,见明军势不可挡,纷纷溃散。顺帝妥懽帖睦尔带着皇后、太子和部分大臣,从元大都的北门出逃,逃往漠北。徐达率领大军,顺利进入元大都,封存了元朝的府库,严禁士兵劫掠百姓,还派人安抚城内的居民,恢复了城内的秩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攻克元大都后,徐达又率军西进,攻打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太原,他遇到了元朝名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率领的十万大军。扩廓帖木儿是元朝末年最有实力的将领,作战勇猛,而且善于用兵。徐达与扩廓帖木儿展开了多次激战,最终在太原城外设下埋伏,将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击败,扩廓帖木儿逃往漠北。

随后,徐达又率军攻克大同、兰州等重镇,平定了陕西、甘肃等地,彻底消灭了元朝在中原地区的残余势力。至此,明朝基本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元朝近百年的统治。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徐达为“魏国公”,赐给他人口五千户,田地万亩,还授予他“免死铁券”,可以免除两次死罪,他的儿子可以免除一次死罪。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将自己的次女临安公主许配给徐达的长子徐辉祖,两人结为儿女亲家。

面对如此丰厚的赏赐和荣耀,徐达始终保持谦逊,他多次向朱元璋推辞:“臣能有今天的功劳,全靠陛下的信任和全军将士的努力,臣不敢独自接受这么多赏赐。”朱元璋却说道:“你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赏赐都是你应得的。若是没有你,我也不能顺利统一全国。”

徐达不仅在朝堂上保持谦逊,在生活中也十分简朴。他的府邸是朱元璋赏赐的,但他从未进行过大规模修缮,屋内的陈设也十分简单。有一次,朱元璋去徐达的府邸视察,见他的府邸太过简陋,便想把自己曾经住过的吴王府赏赐给他。徐达连忙推辞:“吴王府是陛下曾经的居所,臣不敢居住。”朱元璋见他态度坚决,只好作罢。

此外,徐达还十分注重约束家人和下属。他的儿子徐辉祖、徐增寿,都在军中任职,徐达经常告诫他们:“你们要好好做事,不要因为我是魏国公,就骄傲自满,更不能利用我的身份谋取私利。”他的下属也都敬畏他的严明,不敢有丝毫懈怠。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元大都改名)驻守时,患上了背疽——这是一种在古代常见的疾病,治疗难度较大。朱元璋得知消息后,立刻派太医前往北平,为徐达诊治,还多次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但徐达的病情越来越重,最终在洪武十八年二月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悲痛不已,亲自前往徐达的府邸吊唁,还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将他的灵位供奉在太庙,配享祭祀。朱元璋还为徐达撰写了碑文,称赞他“功高盖世,忠勇绝伦”,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钟离乡间的农家子弟,成长为横扫天下的大将军,凭借的不仅是过人的谋略和勇猛,更是一生的忠谨与谦逊。他功高却不骄纵,位重却不专权,始终坚守着“为百姓做事、为国家尽忠”的初心,最终得以善终,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美名。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