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3章 面涅将军狄青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53章 面涅将军狄青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7 14:16:08 来源:全本小说网

朔风卷甲映寒川,铜面横枪镇塞烟。

十载行伍登将坛,一身功业付谗言。

昆仑夜雪埋兵甲,归仁残阳照血鞭。

千古唯留面涅在,令人长叹宋江山。

列位,咱们这一章要讲的这位人物,是北宋中期响当当的英雄。那时候的大宋,虽有“仁宗盛治”,国防上却有很大忧患——西北方,西夏李元昊撕毁盟约、称帝建号,年年犯境,宋军屡战屡败;南方边陲,广源州侬智高拥兵反叛,一路烧杀劫掠,十余州府接连沦陷。自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后,长期以来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文官掌握政、武将受到制约,能征善战的将领就更稀少了,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偏偏还出了一位从行伍最底层爬上来的“异类”,他脸上带着当兵时刺下的墨涅,打仗时戴着狰狞铜面具,平定西北边患、荡平南疆叛乱,却终因功高盖主、遭文官猜忌,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此人,便是《宋史》中专门立传、被后世称作“面涅将军”的狄青。

狄青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老家在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弟妹艰难度日,靠狄青帮人放牛、打零工勉强糊口。郓州地处黄河下游,常年遭遇水患,景佑元年(1034年)那几年更是灾荒不断——春天黄河决堤,淹没了两岸农田;夏天又遇大旱,地里的庄稼全都枯死了,狄青家里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老鼠来了都得哭着走,母亲卧病在床,弟妹瘦得只剩皮包骨,十七岁的狄青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这一年,朝廷在郓州招募乡兵,去抵御西夏的进攻。招兵告示贴在县城门口,上面写着“入伍者免家中徭役,月发粮两石,阵亡者赏钱五十贯”。狄青挤在人群里,盯着“月发粮两石”这几个字,心想,两石粮,够母亲和弟妹吃上好几个月,就算战死也比饿死强!

按北宋军制,凡招募的士兵都要在面部刺字,称作“面涅”。这刺字一是为了区分军籍,二是为了防止逃兵——脸上有字,就算逃回家乡,也会被官府抓回治罪。每个新兵脸上都刺了字,狄青当然也不会例外。

几天后,狄青跟着两百多名新兵,踏上了前往西北的路。这一路走了整整四十天,从郓州到渭州(今甘肃平凉),越往西走,地势越崎岖,天气越寒冷,路边时不时能看到被西夏兵劫掠后的村庄——断壁残垣、荒草丛生,偶尔还有无人掩埋的尸体。

到了泾原军驻地,这里的条件比狄青想象中更艰苦。士兵们吃的是掺了沙子的粟米,喝的是浑浊的河水;训练更是严苛——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练骑射,弓箭要拉满一百次才算合格;下午练长枪术,要对着稻草人扎上上千下,直到虎口开裂;晚上还要学列队、听军令,稍有差错就会被校尉鞭打。

狄青拼了命似的刻苦训练,很快他的骑射和作战本领在所有新兵中都屈指可数,狄青的努力和本事,很快被泾原经略使韩琦注意到。韩琦是北宋有名的文官,却很重视武将,他见狄青武艺出众,能吃苦,便把他调到自己的亲兵卫队,让他跟着学习兵法。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李元昊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守将刘平、石元孙率军迎战,却在三川口遭西夏军伏击,宋军大败,刘平战死、石元孙被俘。消息传到泾原,全军震动,韩琦奉命率军增援延州,需要一名将领带先锋部队探路。狄青主动请战:“末将愿带三百骑兵为先锋,定能探清西夏军的动向,为大军开路!”韩琦答应了,还特意拨给了他三百匹战马和一批锋利的长枪。

出发前,狄青找铁匠打了一副铜面具。面具是按照凶神的样子做的,眼睛是两个黑洞,嘴巴咧开,露出锋利的獠牙,边缘打磨得锃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几天后,狄青率领三百骑兵行至好水川(今宁夏隆德),突然发现前方有西夏军的先头部队,大约有五百人。西夏兵见宋军只有三百人,顿时就冲了过来。狄青大喊一声:“兄弟们,跟我杀!”说着就戴着铜面具,手持长枪冲了上去。

狄青率军冲入敌阵,长枪所到之处,西夏兵非死即伤。有个西夏将领骑着马冲过来,想砍狄青,狄青侧身躲开,反手一枪就把那将领挑落马下。宋军士兵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大振,也跟着奋勇杀敌。西夏兵本以为宋军不堪一击,没想到遇到这么顽强的抵抗,渐渐慌了神。狄青又下令分兵两路,从左右两翼包抄西夏军,西夏军腹背受敌,很快就败下阵来,死伤两百多人,剩下的都撒腿跑了。

等韩琦率领的主力赶到时,看到的是满地的西夏兵尸体。韩琦又惊又喜,拍着狄青的肩膀说:“你真是一员猛将!这次若不是你,咱们恐怕要中西夏军的埋伏了。”战后,韩琦向朝廷写了奏报,详细描述了狄青的战功,还特意提到他“戴铜面具冲锋,勇冠三军”。宋仁宗接到奏报后,十分高兴,下旨升狄青为保义郎,赏钱五百贯、绢帛二十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后数年,狄青在泾原战场上屡立战功。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军进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狄青率领两千骑兵夜袭西夏军营,他让士兵们每人带一把火把,趁着夜色摸到西夏军的粮草营,一把火就烧了西夏军的粮草。西夏军见粮草被烧,军心大乱,只好撤兵;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大将没藏讹庞率军进攻渭州,狄青率军迎战,他利用地形设下埋伏,等西夏军进入埋伏圈后,下令放箭,西夏军死伤惨重,没藏讹庞只好带着残部逃跑,狄青还俘虏了两千多名西夏兵。

每次作战,狄青都戴着铜面具冲在最前面,西夏兵对他又怕又恨,私下里叫他“铜面阎王”,只要远远看到铜面具的影子,就吓得望风而逃。随着战功越来越多,狄青的官职也一路升迁,从保义郎升到了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成了泾原军里数一数二的将领。

皇佑四年(1052年),北宋的南方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叛乱,叛乱的首领名叫侬智高。侬智高是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的少数民族首领,广源州本是北宋的藩属,每年都要向北宋进贡。可那几年,北宋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越来越苛刻,不仅提高了贡品的数量,还经常克扣赏赐;同时,交趾(今越南)又不断派兵攻打广源州,侬智高多次派人向北宋朝廷请求归附,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保护,却都被拒绝了。

侬智高又气又急,觉得北宋朝廷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便决定起兵反宋。他自称“仁惠皇帝”,国号“大南”,率领部众攻占了广源州,随后又率军北上,接连攻陷了邕州(今广西南宁)、横州(今广西横州)、浔州(今广西桂平)等十余州府。侬智高的叛军十分残暴,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纷纷逃离家乡,南方陷入一片混乱。

消息传到开封,宋仁宗急得寝食难安,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宰相庞籍推荐钤辖陈曙率军镇压,可陈曙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他率军到达岭南后,不等军队休整,就急于求成,贸然向侬智高的叛军发起进攻,结果在邕州城外被叛军打得大败,死伤数千人。随后,宋仁宗又派安抚使余靖率军前往,余靖虽然比陈曙强一些,却不懂南方的地形,也不了解叛军的战术,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

侬智高见宋军屡战屡败,气焰更加嚣张,率军继续北上,很快就打到了广州城下。广州是北宋南方的重镇,若是被叛军攻占,后果不堪设想。宋仁宗看着地图上叛军的进军路线,急得大喊:“满朝文武,难道就没有一个能平定叛乱的人吗?”

就在这时,宰相庞籍说道:“陛下,泾原军的狄青,多次击败西夏军,有勇有谋,且善用奇兵,若派他前往南方平叛,定能成功!”

庞籍的话刚说完,御史中丞王举正就站出来反对:“陛下不可!狄青乃黥卒出身,脸上带着墨涅,让他统领大军,不仅难以服众,还会被外邦嘲笑我大宋无人可用!”

另一位大臣、翰林学士宋祁也附和道:“王中丞说得对!南方多水泽、山地,与西北的平原地形完全不同,狄青虽善战西北,却未必能适应南方战场。不如另选一位文官统领大军,让狄青担任副将,这样既能发挥他的武艺,又能保证大军的指挥权在文官手中。”

朝堂上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庞籍,认为狄青是平叛的最佳人选;一派支持王举正,反对狄青统领大军。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的时候,狄青主动从泾原赶到了开封,请求面见宋仁宗。宋仁宗听说狄青来了,立即召见了他。狄青穿着一身铠甲,跪在宋仁宗面前,声音铿锵有力:“陛下,侬智高叛乱,南方百姓流离失所,臣愿率军前往平叛!若不能平定叛乱,臣愿以死谢罪!”

宋仁宗看着狄青,见他眼神比坚定,心里不禁一动。他想起狄青在西北的战功,又想到南方叛军的嚣张,终于下定决心:“朕命你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统领岭南诸军,前往平叛!朕赐你尚方宝剑,军中之事,你可自行决断,不必请示!”

狄青谢了恩,刚要起身,宋仁宗又说道:“狄青,你如今已是大将,脸上的面涅终究不雅,朕让人取来了药膏,你把它除了吧,这样也显得体面些。”

狄青闻言,又跪了下来,指着自己的脸颊说:“陛下,臣之所以能有今日,不是因为出身,而是因为陛下不嫌弃臣是黥卒,凭战功提拔臣。这面涅是臣的印记——臣要让军中的士兵知道,哪怕是最底层的黥卒,只要奋勇杀敌,也能当将军、受封赏。这面涅,不能除!”

宋仁宗听了,深受感动,亲自把狄青扶起来,说道:“你真是忠臣啊!朕没看错你。”随后,他又赐给狄青一件锦袍和一把宝刀,说:“这锦袍是朕亲自让人绣的,上面绣着‘忠勇’二字;这宝刀是先帝留下的,希望你能拿着它,平定叛乱,为国争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狄青接过锦袍和宝刀,再次叩首:“臣定不辱使命!”

随后,狄青率军南下,抵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宾州离昆仑关不远,昆仑关是通往邕州的咽喉要道,侬智高派了自己的弟弟侬智光率领一万精兵驻守在那里,还在关前设置了大量的鹿角、壕沟等防御工事,防守十分严密。狄青知道,要平定叛乱,必须先拿下昆仑关。

昆仑关位于邕州东北,坐落在两座大山之间,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侬智光率领一万精兵驻守在这里,不仅在关前挖了三道壕沟,还在壕沟里埋了尖木,壕沟后面又设置了鹿角和栅栏,栅栏后面则排列着弓箭手,只要宋军进攻,就会遭到弓箭的射击。

狄青率军抵达宾州后,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下令大军在宾州驻扎下来,每天让士兵们操练武艺,熟悉南方的气候和地形。有将领忍不住问狄青:“将军,咱们为何不尽快进攻昆仑关?再拖延下去,恐怕粮草会不够用啊!”

狄青笑着说:“诸位将军稍安勿躁。侬智高知道咱们来了,肯定会加强昆仑关的防守,咱们若硬攻,必然会伤亡惨重。不如先按兵不动,让侬智光放松警惕,等他麻痹大意的时候,咱们再发动突袭,定能一举拿下昆仑关。”

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南方的元宵节十分热闹,宾州城内张灯结彩,老百姓们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到处都是过节的气氛。狄青也下令在军中举办灯会,让士兵们饮酒作乐,欢度元宵。

侬智光派探子前往宾州刺探军情,探子回报说,宾州城内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宋军在欢度元宵。侬智光心里的石头一下子就落了地,笑着对手下的将领说:“宋军在宾州享乐!咱们也好好过节,明天再加强防守不迟。”说完,便下令在关上摆酒设宴,让士兵们也欢度元宵。

当天夜里,宾州城内的灯会还在继续,士兵们喝着酒、唱着歌,热闹非凡。狄青悄悄召集了两千名精锐骑兵,都是他从泾原带来的老兵。狄青换上了轻便的铠甲,戴上了那副铜面具,对士兵们说:“今夜是元宵节,侬智光和他的士兵肯定都在饮酒作乐,正是拿下昆仑关的好时机!咱们悄悄出发,路上不许说话,不许点火把,谁要是走漏了风声,军法处置!”

士兵们齐声应和,随后便跟着狄青,借着月光,悄悄向昆仑关进发。三更天的时候,狄青率领的骑兵抵达了昆仑关下。狄青趴在山坡上,借着微弱的月光往关里看,只见关上的灯笼忽明忽暗,守关的士兵有的靠在墙上打盹,有的还在举杯饮酒,显然都喝醉了。

狄青心里一喜,对身边的部将张玉说:“你带三百人,悄悄摸上去,把关上的哨兵解决掉,动作要轻,别弄出动静。”张玉领了命,带着三百名士兵,手里拿着短刀,借着草丛的掩护,慢慢摸向昆仑关。

哨兵们大多醉醺醺的,根本没察觉到危险。张玉率领士兵,捂住哨兵的嘴,再用短刀割断他们的喉咙,不到半个时辰,关上的哨兵就全被解决了。张玉向狄青发出了信号,狄青见时机成熟,大喊一声:“杀!”率先冲了下去。

两千名骑兵跟在狄青后面,马蹄子都裹着布,没发出太大的声音,可那股气势却像下山的猛虎。守关的叛军还在睡梦中,突然听到喊杀声,吓得一骨碌爬起来,揉着眼睛一看,只见一群勇猛的士兵冲了进来,叛军吓得魂飞魄散,有的连裤子都没穿,就往关下跑。

侬智光也被吵醒了,他穿着睡衣,手里拿着一把大刀,冲出来大喊:“快抵抗!快抵抗!”可叛军早就乱了,没人听他的指挥。狄青一眼就瞧见了侬智光,拍马冲过去,长枪一挺,就把侬智光挑落马下。侬智光惨叫一声,当场身亡。

不到一个时辰,宋军就完全控制了昆仑关。关上的叛军,死的死、降的降,宋军的大旗顺着昆仑关的旗杆慢慢升了起来,在风中猎猎作响。

第二天清晨,狄青率领大军从昆仑关出发,向邕州进军。一路上,叛军的残余势力见宋军势大,要么投降,要么逃跑,宋军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消息传到邕州,侬智高大惊失色,他没想到昆仑关会这么快就被狄青攻破,只好率领三万叛军,退守到邕州城外的归仁铺(今广西南宁东南),准备与宋军决一死战。

归仁铺是一片开阔的平原,正好适合大军展开作战。侬智高把叛军分成三队,左队和右队由自己的亲信将领率领,中间一队由自己亲自率领,摆出了一个“一字长蛇阵”。他认为,只要中间一队撑住,左右两队就能包抄宋军,把宋军围在中间消灭。

狄青率领两万宋军抵达归仁铺后,立即观察叛军的阵型。他对身边的将领说:“侬智高的这个阵型,把主力放在中间,左右两翼的兵力比较薄弱,咱们可以先派骑兵冲击他的左右两翼,打乱他的阵型,然后再集中兵力进攻中间一队,定能取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随后,狄青下达了命令:“张玉,你率领左路骑兵,进攻叛军的右翼;孙节,你率领右路骑兵,进攻叛军的左翼;我亲自率领中路步兵,等你们打乱叛军的阵型后,立即发起冲锋!”

将领们领了命,各自率军就位。狄青拔出尚方宝剑,高高举起,对士兵们说:“将士们!今日一战,定要平定叛乱,让南方百姓重归安宁!打赢了,咱们回开封领赏;打输了,咱们就埋在这里!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宋军士兵齐声大喊,声音震得地面都在颤抖。

随着狄青一声令下,张玉和孙节分别率领骑兵,像两把尖刀,冲向叛军的左右两翼。叛军的左右两翼本就兵力薄弱,又缺乏骑兵,面对宋军精锐骑兵的冲击,很快就陷入了混乱。张玉手持长枪,在叛军右翼中横冲直撞,叛军士兵纷纷倒地;孙节也不甘示弱,率领骑兵奋勇杀敌,叛军左翼节节败退。

侬智高见左右两翼危急,急忙下令中间一队的叛军支援两翼。可就在这时,狄青率领中路步兵发起了冲锋。宋军士兵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更加高涨,纷纷跟着狄青冲锋。狄青和侬智高打在了一起,侬智高的刀法虽然凶猛,却不如狄青的长枪灵活。十几个回合下来,侬智高渐渐体力不支,刀法也变得混乱起来。狄青抓住一个破绽,长枪一挺,就刺中了侬智高的肩膀。

侬智高惨叫一声,翻身落马。叛军见首领受伤,顿时失去了斗志,纷纷四散奔逃。狄青下令乘胜追击,宋军士兵一路追杀,叛军死伤惨重,尸体遍布归仁铺的平原。

侬智高在亲兵的掩护下,带着少数残余势力逃往大理(今云南)。可他刚到大理,就被大理国王段智祥抓住了。段智祥知道北宋的厉害,不敢得罪北宋,便下令将侬智高处死,把他的首级献给了北宋朝廷。

归仁铺一战,宋军大获全胜,斩杀叛军一万余人,俘虏两万余人,侬智高叛乱终于被彻底平定。消息传到开封,宋仁宗欣喜若狂,下旨升狄青为枢密使——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位出身行伍的枢密使,执掌全国的军事大权。

成为枢密使后,狄青的人生达到了巅峰。然而,狄青的功绩和地位,却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嫉妒和猜忌。北宋自建立以来,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们掌握着朝廷的实权,他们认为武将只能打仗,不能参与朝政,更不应该担任枢密使这样的高官。尤其是狄青出身行伍,脸上还带着面涅,这在文官们看来,更是“卑贱”的象征,他们绝不允许这样一个人坐在枢密使的位置上。

首先站出来反对狄青的,还是之前反对他统领大军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他多次向宋仁宗上奏,说狄青“出身微贱,不宜担任枢密使”,还诬陷狄青“在军中培植亲信,图谋不轨”。宋仁宗起初并不相信,认为王举正是出于嫉妒,便没有理会。

可王举正并没有放弃,他联合了一批文官,如翰林学士宋祁、知谏院刘元瑜等人,不断向宋仁宗上奏弹劾狄青。他们抓住狄青的一些小事大做文章:

有一次,狄青在枢密院办公时,穿上了军装。文官们又上奏说狄青“在枢密院穿军装,有不臣之心,意图谋反”,还说“枢密院是朝廷重臣办公之地,岂能容武将穿军装放肆”。

就连北宋着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也加入了弹劾狄青的行列。欧阳修虽然是个开明的文官,却深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狄青担任枢密使会破坏北宋的“文治”传统。他向宋仁宗上奏了一篇《论狄青札子》,在札子中说:“狄青虽有战功,但出身行伍,不知礼仪,若长期担任枢密使,恐会导致军中将领骄横,危及朝廷安危。臣建议陛下将狄青外放为地方官,这样才能保证朝廷的稳定。”

面对文官集团的轮番弹劾,宋仁宗开始动摇了。他虽然知道狄青是忠臣,也认可狄青的功绩,但他更害怕文官集团的反对会引发朝廷的动荡。北宋历代皇帝都对武将心存戒备,宋仁宗也不例外——他担心狄青会拥兵自重,发动兵变。

狄青得知文官集团弹劾自己后,心里十分委屈。他多次向宋仁宗上奏,表明自己的忠诚,解释那些被诬陷的事情,可宋仁宗却总是含糊其辞,没有明确表态。狄青渐渐明白,在“重文轻武”的政治环境下,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得到文官集团的认可,也难以让宋仁宗完全信任。

嘉佑元年(1056年),开封发生了一场大水,狄青的家被淹了,房屋倒塌了好几间,他只好暂时搬到枢密院的官署居住。这件事被文官集团抓住了把柄,他们散布谣言说:“狄青住在枢密院,是想趁机夺取兵权,谋反称帝。”

谣言传到宋仁宗耳中,他终于下定决心,免去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改任他为陈州(今河南周口)知州。

狄青接到圣旨的那天,正坐在枢密院的办公椅上,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军事改革方案。他拿着圣旨,手都在发抖,脸上的面涅仿佛也在隐隐作痛。他对身边的亲信说:“我狄青一生为国效力,从未有过二心,没想到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这大宋的江山,终究是容不下我们这些武将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离开开封那天,狄青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悄悄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带着家人踏上了前往陈州的路途。

狄青坐在马车上,掀开帘子,回头望了一眼开封的方向,心里充满了无奈和悲凉——他为大宋付出了一切,却最终被大宋抛弃。

到了陈州后,狄青的心情一直十分抑郁。他时常独自一人坐在庭院中,摸着脸上的面涅,回忆着在西北战场上的热血沸腾,回忆着夜袭昆仑关的惊险,回忆着归仁铺大捷的意气风发。可这些美好的回忆,如今都成了刺痛他心的利刃。

更让狄青难受的是,文官集团并没有放过他。宋仁宗虽然免去了他的枢密使职务,却还是担心他会谋反,便派了专人到陈州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监视的人每天都要向朝廷汇报狄青的行踪,哪怕是狄青出门散步、与人聊天,都会被详细记录下来。

狄青知道自己被监视,心里更加郁闷,渐渐积郁成疾,患上了重病。他时常咳嗽不止,夜里还会发高烧,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家人请了很多医生来给他治病,可他的病却越来越重——他的病,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里的。

嘉佑二年(1057年)的秋天,狄青躺在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他让家人取出宋仁宗赐给他的那件锦袍和那把宝刀,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锦袍上的“忠勇”二字,喃喃地说:“陛下,臣……臣没有辜负您的信任……臣这一生,对得起大宋,对得起百姓……”

说完这句话,狄青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四十九岁。

狄青去世的消息传到开封,宋仁宗下令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谥号“武襄”,并派专人护送狄青的灵柩回到他的家乡郓州安葬。郓州的百姓得知狄青去世的消息后,纷纷自发地到路边迎接他的灵柩。

《宋史》中,史官在为狄青立传时,写下了这样的评语:“青起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其忠勇之节,冠于一时。然功高遭忌,终以忧死,悲夫!”

列位,狄青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也是悲壮的一生。他从最底层的黥卒,凭借自己的忠勇和谋略,成长为北宋的枢密使,平定了西北边患,荡平了南疆叛乱,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却生在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最终被文官集团的猜忌和排挤所击垮,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他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北宋王朝的悲剧——自狄青之后,北宋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出身行伍、能征善战的将领,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最终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攻破开封,走向了灭亡。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