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49章 英国公李积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49章 英国公李积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5 01:08:34 来源:全本小说网

隋末烽烟遍九州,英雄乘势起荒丘。

平戎曾断突厥臂,破丽终销故国愁。

谋定常随青史笔,功成不恋紫宸侯。

凌烟阁上丹青在,千载犹传李积谋。

各位,这一章咱们要讲的,是隋末唐初一位足以与韩信、白起比肩的名将——英国公李积。此人一生跨越两朝,从隋末的乱世烟尘中崛起,辅佐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君主,亲手终结了东突厥与高句丽两大强敌,为大唐的统一与扩张立下不世之功。

要讲李积,得先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他生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原名徐世积,出身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的一个地主家庭。当时的隋朝,已埋下乱世的种子——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好大喜功,三征高丽、开凿大运河、修筑洛阳城,数百万民力被征调,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到了隋大业七年(611年),王薄在长白山揭竿而起,喊出“无向辽东浪死歌”,天下百姓纷纷响应,窦建德、李密、杜伏威等义军首领各自割据一方,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这一年,李积刚满十七岁。他对父亲徐盖说:“如今天下大乱,百姓困苦,我们家有良田千顷,却不能救济邻里,就算守着财富,又有什么用?不如投奔义军,拯救苍生。”这番话,既见少年人的侠义,更显超越年龄的格局。随后,他与父亲一同投奔了瓦岗军首领翟让。

瓦岗军本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义军,初期只知劫掠官府,并无远大志向。李积加入后,立刻为翟让献上一计:“如今炀帝在江都,洛阳空虚,我们若率军袭取荥阳、梁郡,夺取运河上的粮草,既能壮大实力,又能救济百姓,何愁无人归附?”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连下数城,瓦岗军的势力迅速从山东扩展到河南,兵力从数千人增长到十余万。

不久后,李密因参与杨玄感之乱,投奔瓦岗军。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后,封李积为东海郡公,命他镇守黎阳仓。黎阳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储存的粮食足以供应数十万大军。李积到任后,下令开仓放粮,任由百姓自取。一时间,方圆数百里的百姓纷纷投奔瓦岗军,李积的威望也在军中迅速树立。

然而,瓦岗军的兴盛并未持续太久。李密虽有才华,却心胸狭隘,后来因猜忌翟让,设计将其杀害。李积当时也在场,虽侥幸逃脱,却被乱兵砍伤手臂。经此一事,瓦岗军内部人心离散,战斗力大减。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领瓦岗军与王世充在洛阳交战,结果大败,被迫投奔唐朝。

此时的李积,手握黎阳仓及周围数州的土地、人口,实力雄厚。有人劝他:“如今李密已降唐,您不如据守此地,自立为王。”李积却摇头道:“我本是为李密效力,如今他归唐,我若将土地人口献给朝廷,便是借他的功劳求赏,这不是忠臣所为;但若据为己有,又成了割据一方的乱臣。不如将所有土地、人口、粮草的账目封存,派人送给李密,让他亲自献给唐朝,这样才是君臣之道。”

李渊得知此事后,对李积的忠诚与格局赞叹不已,说:“徐世积感德推功,实乃纯臣!”当即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赐姓李氏,改名李世积(贞观年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又改名李积)。从此,李积正式成为唐朝的将领,开始了他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征程。

武德年间,唐朝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窦建德割据河北,王世充占据洛阳,刘黑闼等人仍在反抗。李积先后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每战必为先锋。在洛阳之战中,王世充坚守城池,唐军久攻不下,士兵疲惫不堪。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多数人主张撤军休整,唯有李积进言:“王世充粮草已尽,城内百姓饥困,此时撤军,必让他获得喘息之机;若再坚持十日,城内必乱。我愿率军绕道邙山,截断他的粮道,让他首尾不能相顾。”

李世民采纳了李积的建议,命他率领五千精兵,夜袭王世充的粮道。李积率军潜行三日,在邙山脚下设伏,一举击溃了王世充的运粮队,缴获粮草数万石。王世充得知粮道被断,果然军心大乱,没过几日便开城投降。战后,李世民对李积说:“此次破洛阳,你的功劳最大——若不是你截断粮道,我们不知还要耗费多少兵力。”

这时,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救援王世充,在虎牢关与唐军对峙。李积向李世民建议:“窦建德大军远道而来,锐气正盛,不宜正面交锋。我们可坚守虎牢关,拖延时日,待他粮草耗尽、锐气衰减,再出兵突袭,必能大胜。”李世民依计而行,坚守二十余日,待窦建德军心涣散时,李积率领精锐骑兵从侧翼突袭,窦建德大军顿时溃败,窦建德本人也被俘虏。

经此两战,唐朝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而李积“多谋善断、用兵稳健”的军事风格,也在此时正式形成。他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一次作战前,都会详细侦查敌军的兵力、粮草、地形,制定周密的计划;作战中,他从不贪功冒进,总能根据战场形势调整战术;战后,他又善待俘虏,安抚百姓,因此不仅能赢得战争,更能赢得民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唐朝进入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但此时的唐朝,仍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威胁——东突厥。东突厥是当时漠北最强大的游牧民族,颉利可汗继位后,多次率领骑兵南下入侵,甚至在贞观元年冬天,趁唐朝国力未稳,率军逼近长安,唐太宗被迫在渭水桥上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才暂时化解了危机。

贞观三年(629年),唐朝国力已逐渐恢复,唐太宗决定反击东突厥。他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李积为通漠道行军总管,率领十万大军,兵分六路,北上征讨东突厥。临行前,唐太宗对二人说:“突厥多次入侵,践踏我边疆,残害我百姓,此次出征,务必一举将其平定,让北方边境永享安宁。”

李积接到命令后,并没有立刻率军北上,而是先派人深入漠北,侦查东突厥的动向。他得知颉利可汗因内部矛盾,已将主力撤至漠南的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且粮草不足,军心不稳。于是,他向李靖建议:“颉利可汗虽撤至漠南,但仍有精锐骑兵数万,若我们正面进攻,他必逃往漠北,届时再追便难了。不如由您率领精骑夜袭定襄,吸引颉利的注意力,我则率军在白道川设伏,堵住他的退路,这样便能将其全歼。”

李靖采纳了李积的计策,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颉利可汗猝不及防,以为唐军主力已到,仓皇率领残部向北逃窜,直奔白道川。而李积早已率领大军在白道川设下埋伏,待颉利的军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积一声令下,唐军从四面杀出,东突厥军队顿时大乱。

颉利可汗见势不妙,想率领亲信突围,却被李积亲自率军拦住。李积在阵前对颉利说:“大唐天子仁厚,若你束手就擒,可保你性命;若你顽抗到底,今日便是你的死期。”颉利见大势已去,只得下马投降。此役,唐军共俘虏东突厥部众十余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头,东突厥汗国从此灭亡。

战后,李靖与李积率军返回长安,唐太宗亲自到城外迎接,对二人说:“昔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花费数十年时间,才勉强将匈奴击退;如今你们二人仅用数月时间,便平定了东突厥,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随后,唐太宗封李积为英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而李积在平定东突厥后,并未居功自傲。他将缴获的牛羊全部分给士兵,将俘虏的东突厥部众妥善安置,让他们在漠南定居,从事农业生产。许多东突厥贵族感激李积的善待,纷纷请求归附唐朝,唐朝的北方边境从此迎来了数十年的和平。

贞观年间,李积不仅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历任兵部尚书、司空等职,始终保持着低调谨慎的态度。唐太宗曾多次对大臣说:“李积为人正直,做事谨慎,从不结党营私,是我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为了纪念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命人在凌烟阁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李积位列其中。当时,唐太宗已经年迈,开始考虑皇位继承的问题。他担心太子李治年幼,难以驾驭朝中大臣,便特意将李积贬为叠州都督。临行前,唐太宗对李治说:“李积是个忠臣,但你对他没有恩惠,我现在将他贬官,若他立刻启程,等我死后,你再将他召回,任命为宰相,他必会对你感恩戴德,尽心辅佐你;若他犹豫不前,你便将他处死。”

李积接到贬官的诏书后,没有丝毫犹豫,当天便收拾行装,前往叠州赴任。唐太宗得知后,欣慰地说:“李积果然是个识大体的人,我可以放心了。”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按照唐太宗的遗愿,将李积召回长安,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封为司空。

此时的李积,已年近六十,但他仍未停下为大唐效力的脚步。当时,高句丽仍割据朝鲜半岛,多次拒绝唐朝的招安,甚至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唐高宗决定征讨高句丽,却因朝中大臣意见不一,迟迟未能下定决心。李积得知后,主动向唐高宗请缨:“高句丽自隋朝以来,便反复无常,若不将其平定,必为后患。臣虽年迈,但仍愿率军出征,为大唐扫清这一障碍。”

唐高宗见李积主动请缨,十分感动,任命他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六万大军,东征高句丽。此时的李积,已年过七十,但他仍亲自率军出征,每日行军百里,从不叫苦。在军中,他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的饭没做好,他绝不先吃;士兵受伤,他亲自为其包扎;士兵生病,他派人送去药品。因此,唐军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士气极为高涨。

李积率军抵达高句丽后,先派人侦查高句丽的城池分布与兵力部署。他发现,高句丽的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地势险要,兵力雄厚,是阻挡唐军南下的关键。于是,他决定先攻新城。但新城守军坚守不出,唐军久攻不下。李积便想出一计:他派人在新城周围修筑营垒,假装要长期围困,暗中却率领精锐骑兵,绕道新城后方,突袭高句丽的粮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高句丽新城守将见粮道被断,果然恐慌不已,连忙派人向平壤求援。李积早已料到高句丽会派兵救援,便在援兵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一举击溃了高句丽的援军。新城守军见援兵被歼,粮草耗尽,只得开城投降。

攻克新城后,李积率领唐军继续南下,先后攻克了辽东、白岩等十余座城池,直逼高句丽的都城平壤。此时,高句丽的国王高藏见唐军势不可挡,只得派人向唐朝投降。但李积深知高句丽反复无常,若不彻底将其平定,日后必再生叛乱。于是,他对部下说:“高句丽今日投降,明日可能再反,不如趁此时机,攻克平壤,彻底终结高句丽。”

随后,李积率领唐军对平壤发起猛攻。平壤守军虽顽强抵抗,但在唐军的猛烈攻势下,最终还是溃败。总章元年(668年)九月,李积率军攻克平壤,俘虏了高句丽国王高藏及文武大臣,高句丽汗国从此灭亡。

消息传回长安,唐高宗亲自到城门迎接李积,对他说:“您年过七十,仍能率军平定高句丽,为大唐开拓疆土,此功足以光耀千古!”随后,唐高宗封李积为太子太师,赏赐他良田千顷、奴婢三百人。

总章二年(669年),李积因病在长安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得知后,悲痛不已,下令停朝七日,追赠李积为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在安葬李积时,唐高宗亲自到城外送葬,望着李积的灵柩,忍不住落泪道:“从此,大唐再无这样的名将了。”

李积的一生,历经隋末乱世、唐初统一、贞观盛世、高宗拓土四个阶段,他的每一次征战,都与大唐的命运紧密相连。他平定东突厥,让唐朝消除了北方的威胁;他灭亡高句丽,让唐朝的疆域扩展到朝鲜半岛;他的“多谋善断、用兵稳健、善抚士卒”,不仅为他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更赢得了后世的敬仰。

唐太宗曾说:“李靖、李积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句话,既是对李积军事才能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他一生功业的最好总结。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