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50章 儒将裴行俭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50章 儒将裴行俭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25 01:08:34 来源:全本小说网

瀚海风沙接塞云,盛唐儒将出河汾。

西行护主安西域,北讨擒酋定突厥。

笔走龙蛇藏智略,帐陈韬略聚贤群。

盛唐留誉称典范,千载犹闻裴公勋。

各位读者,这一章咱们要讲的这位人物,是唐高宗至武则天初期的裴行俭。他生在武德二年(619年),这一年,唐朝刚建立不久。而裴行俭的出生地,是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这里是河东裴氏的根基所在——提起这河东裴氏,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年间,那可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家里世代为官,从北魏到隋朝,出过尚书、刺史、将军不下数十人,文风武韵代代相传。

裴行俭的祖父叫裴伯凤,在隋朝做过邛州刺史,为官清廉,卸任时当地百姓还送过他一块“清廉碑”;父亲裴仁基更不简单,隋末时曾任河南道讨捕大使,后来虽追随王世充短暂效力,但归唐后也因战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裴行俭四五岁时,就跟着父亲读《论语》,七岁时开始练书法,先是临摹柳公权的楷书,后来觉得楷书规矩太多,又迷上了草书和隶书,尤其是王羲之的《十七帖》,他能对着字帖临摹一整天,连吃饭都要仆人催好几次。

贞观八年(634年),裴行俭十五岁,这一年他跟着父亲去了长安。长安城里的繁华远超绛州,朱雀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西市的胡商带着香料、珠宝叫卖,东市的书铺里摆满了新刻的典籍。更让裴行俭兴奋的是,他在这里见到了当时的书法名家虞世南——虞世南是唐太宗的近臣,官至秘书监,书法造诣极高,尤擅楷书和草书。裴行俭托父亲的关系,带着自己的几幅书法作品去见虞世南,虞世南见他小小年纪,字里却有股沉稳之气,尤其是一幅隶书《曹全碑》临摹作,笔法工整又不失灵动,忍不住赞道:“此子日后在书法上的成就,未必在我之下。”还特意指点他:“草书要‘狂而不乱’,隶书要‘稳而不板’,就像做人,既要有规矩,又要有个性。”这番话,让裴行俭受益匪浅,后来他的书法能自成一派,和虞世南的指点不无关系。

贞观十二年(638年),裴行俭二十岁,通过科举考试中的“明经科”入仕——唐朝的科举分“进士科”和“明经科”,进士科重诗赋,明经科重经史,裴行俭自幼通读经史,考中明经科并不算意外。他最初的官职是左屯卫仓曹参军,这是个从八品下的小官,主要负责管理军队的粮草储备。

而真正改变裴行俭命运的,是他遇到了苏定方。贞观十六年(642年),苏定方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负责统领京城的禁军,而裴行俭所在的左屯卫,正好归左卫管辖。苏定方是唐朝初年的名将,早年随李靖平定东突厥,后来又率军击败西突厥,生擒沙钵罗可汗,战功赫赫。他平时不爱说话,但对下属格外留意,尤其喜欢观察那些有潜力的年轻人。有一次,苏定方去左屯卫检查粮草,看到裴行俭正在账本上写字,字迹遒劲有力,再看账本记录得条理清晰,没有一丝错漏,便问他:“你除了管粮草,还会些什么?”裴行俭回答:“属下略懂兵法,平时喜欢读《孙子兵法》。”苏定方来了兴趣,又问:“那你说说,李靖将军平定东突厥时,为什么要选在冬天夜袭定襄?”裴行俭思索片刻,说:“冬天突厥人多在帐篷里取暖,警惕性低;夜袭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而且冬天漠北风大,能掩盖行军的声音——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苏定方听完,眼睛一亮——他没想到这个管粮草的小官,对兵法有这么深的理解。从那以后,苏定方经常找裴行俭聊天,有时候是在军营的帐篷里,有时候是在自己的府中,每次都要聊上一两个时辰。他把自己毕生的作战经验都倾囊相授。

在苏定方的教导下,裴行俭的军事素养进步飞快,他不再是那个只懂纸上谈兵的书生。贞观二十年(646年),薛延陀部叛乱,唐太宗派李积率军征讨,苏定方推荐裴行俭随军出征,负责粮草调度和情报收集。这是裴行俭第一次上战场,虽然没直接领兵作战,但他把粮草管理得井井有条,还通过当地牧民收集到薛延陀部的动向,及时报告给李积,为唐军获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李积对苏定方说:“你推荐的这个裴行俭,是个可塑之才啊!”

永徽六年(655年),裴行俭三十五岁,这一年他已经升任长安令,负责管理长安城的治安和民生。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人口百万,鱼龙混杂,管理难度极大,但裴行俭做得有声有色。

就在这一年,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唐高宗想废黜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这件事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坚决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不高,且曾是唐太宗的才人,立为皇后不符合礼法;而许敬宗、李义府等官员则表示支持,他们想通过支持武则天来获得皇帝的信任,谋求更高的官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裴行俭是长孙无忌的门生,又素来敬重褚遂良的为人,私下里对长孙无忌说:“皇后并无过错,若废后立武昭仪,恐会扰乱朝纲,日后外戚专权,后果不堪设想。”这话不知怎么被许敬宗知道了,他立刻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正愁找不到理由打压反对自己的人,得知后勃然大怒,在唐高宗面前哭诉:“裴行俭不过一个长安令,竟敢干涉后宫之事,还污蔑臣妾,这背后定是长孙无忌等人指使!”唐高宗本就对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感到不满,听了武则天的话,当即下令将裴行俭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派往西域——这一贬,就是整整五年。

西州就是如今的新疆吐鲁番,当时是唐朝在西域的重要据点,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一边连着中原与西域的贸易,一边还要防备西突厥的残部和大食(阿拉伯帝国)的东扩。这里的气候与长安截然不同,夏天酷热难耐,地表温度能达到五六十度,冬天又寒冷刺骨,风沙还特别大。

西州都督叫麴智湛,是高昌国的后裔——高昌国在贞观十四年(640年)被唐朝平定,改为西州,麴智湛归唐后被任命为都督。麴智湛见裴行俭是被贬来的,起初没太重视,只给了他一些琐碎的差事,比如整理文书、接待使者。但裴行俭毫无怨言,把每件事都做得尽心尽力:整理文书时,他会把西域各国的使者名单、贡品清单分类整理,还在后面附上备注,注明各国的风土人情;接待使者时,他不仅能说流利的突厥语,还能和他们聊中原的文化,比如讲李白的诗、王羲之的书法,不少使者都对他刮目相看,回去后还向自己的国王称赞“唐朝的裴长史是个有学问的人”。

时间久了,麴智湛发现裴行俭不简单,就把一些重要的差事交给了他,比如管理西州的屯田。西州虽然气候干旱,但有天山的雪水可以灌溉,适合种小麦和葡萄。裴行俭到屯田区考察后,发现当地的灌溉系统很简陋,很多田地因为缺水种不出庄稼,而有些地方又因为排水不畅导致积水。他立刻召集当地的农民和士兵,一起修水渠——他根据天山雪水的流向,设计了一条“支渠网”,主渠从天山脚下延伸到屯田区,再分支出几十条小渠,覆盖所有田地;还在水渠旁边修了排水沟,解决积水问题。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裴行俭还带头干活,每天天不亮就去工地,和农民一起挖渠、挑土,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休息。

几个月后,水渠修好了,天山的雪水流进了屯田区,原本荒芜的田地长出了绿油油的小麦。到了秋天,小麦丰收,产量比往年翻了一倍,士兵和百姓都很高兴,纷纷给裴行俭送葡萄、哈密瓜。麴智湛也对他赞不绝口:“裴长史,你这本事,可比我强多了!”

除了管理屯田,裴行俭还很注重和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关系。西州附近有个回纥部落,首领叫药罗葛·婆闰,他的父亲曾帮助唐朝平定过东突厥,对唐朝很友好,但最近因为和邻近的处月部落争夺水源,两家闹得很僵,甚至差点动手。裴行俭得知后,主动去见药罗葛·婆闰和处月部落的首领处月阙俟斤。

他先去了回纥部落的帐篷,药罗葛·婆闰见他来了,还带着丝绸和茶叶,很是热情,摆上烤羊肉、马奶酒招待他。裴行俭喝了一口马奶酒,说:“婆闰首领,我听说你和处月部落因为水源的事闹得不愉快?”药罗葛·婆闰叹了口气:“裴长史,你不知道,那条月牙河是我们两家唯一的水源,今年天旱,水少了,他们却把水都截住了,我们的牛羊都快渴死了!”裴行俭又去见处月阙俟斤,处月阙俟斤也有一肚子委屈:“我们部落的人比回纥多,需要的水也多呀。”

裴行俭听了两边的话,心里有了主意。他带着两个首领去月牙河考察,指着河道说:“这条河从雪山流下来,到这里分成了两条支流,一条流向回纥,一条流向处月。我看不如这样,我们在主河道修个分水闸,根据两家的人口和牛羊数量分配水量,旱季的时候,每天早上由两家各派一个人去闸口放水,谁也不许多占。另外,你们两家可以一起养羊,回纥的羊肉质好,处月的羊繁殖快,一起养既能多赚钱,又能减少摩擦,你们看怎么样?”

两个首领听了,都觉得这个办法好——分水闸能解决水源问题,一起养羊还能互利共赢。当天下午,他们就握手言和,还杀了羊、喝了血酒,发誓以后再也不打仗。这件事传开后,西州附近的部落都知道裴行俭是个“会讲道理的官”,有矛盾都愿意找他调解,裴行俭在西域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军平定西突厥,擒获沙钵罗可汗,唐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立了蒙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西域的局势暂时稳定下来。但好景不长,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去世,西突厥的残部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在西域各地烧杀抢掠,扰乱商路;与此同时,大食也开始向东扩张,攻占了波斯(萨珊王朝)的大片领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龙朔元年(661年),波斯国王伊嗣俟三世在逃亡途中被大食军队杀害,他的儿子泥涅师带着几百名残部逃往唐朝,一路历经艰险,终于在龙朔二年(662年)到达长安。泥涅师见到唐高宗后,跪在地上痛哭:“陛下,大食残暴,灭我国家,杀我父亲,求陛下出兵相助,帮我夺回故国!”唐高宗很同情泥涅师的遭遇,但当时唐朝正忙于平定高句丽,无力派兵远征波斯,只能先封泥涅师为波斯都督,让他在长安暂住。

一晃十几年过去,到了调露元年(679年),唐朝已经平定了高句丽,终于有精力关注西域的局势。此时泥涅师在长安已经住了十七年,他再次向唐高宗请求归国,说:“陛下,如今波斯的百姓还在盼着我回去,只要有唐朝的支持,我一定能召集旧部,抵抗大食!”唐高宗考虑到波斯是唐朝的属国,保护泥涅师归国,既能稳住西域局势,又能遏制大食的东扩,便决定派使者护送泥涅师返回波斯。

可派谁去呢?西域路途遥远,沿途不仅有沙漠戈壁,还有西突厥残部和大食军队的威胁,必须找一个既懂军事、又熟悉西域局势的人。这时候,有人想起了裴行俭——他在西州待了五年,熟悉西域的地理和部落关系,还懂兵法,是最合适的人选。

此时裴行俭已经调回朝中,任司文少卿,负责管理皇家图书馆的典籍。他得知朝廷在物色护送人选后,主动找唐高宗请命:“陛下,西域的路我熟悉,那里的部落首领也大多认识我,我愿意带兵护送泥涅师归国。路上若是遇到乱兵,我也能应付,顺便还能跟西域诸国打个招呼,让他们安心归附唐朝。”唐高宗早听说裴行俭在西州的政绩,当即就应了,封他为安抚大食使,让他率领一支三千人的军队护送泥涅师西行。

出发前,裴行俭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先派人去西域,找以前认识的部落首领,比如回纥的药罗葛·婆闰(此时已去世,由儿子药罗葛·比栗嗣位)、于阗的尉迟伏阇雄,告诉他们自己要护送波斯王子归国,让他们帮忙留意沿途的敌情;然后,他从军队里挑选了三千名精锐士兵,这些士兵大多有过西域作战的经验,会骑马、会射箭,还能适应沙漠气候;最后,他准备了充足的粮草和水囊,还装了好几车丝绸、茶叶、瓷器和书籍——丝绸、茶叶、瓷器是送给西域部落首领的礼物,书籍则是为了向西域传播中原文化。

调露元年(679年)秋天,裴行俭带着军队和泥涅师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刚进入沙漠时,泥涅师很紧张,因为他听说沙漠里有很多危险,比如沙尘暴、缺水、迷路。裴行俭看出了他的不安,就安慰他:“泥涅师王子,你别怕,我在西州待过五年,知道怎么在沙漠里走。只要跟着我,咱们一定能安全到达波斯。”

果然,出发没几天,他们就遇到了沙尘暴。那天中午,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狂风卷着沙子呼啸而来,能见度不足一丈。士兵们慌了,有的想乱跑,有的想躲进帐篷。裴行俭立刻下令:“所有人原地不动,围成一个圆圈,用衣服捂住口鼻,不许说话!”他自己则站在圆圈的最外围,指挥士兵保持阵型。沙尘暴刮了整整一个时辰,等风停了,士兵们才发现,要是刚才乱跑,早就被沙子埋了。泥涅师看着裴行俭,感激地说:“裴大人,多亏了你,不然我们今天就完了。”

又走了十几天,军队遇到了缺水的问题——随身携带的水囊快空了,沿途的水源要么干涸了,要么被西突厥残部污染了。士兵们口渴难耐,有的甚至开始喝马尿。裴行俭很着急,他想起西州的老驿卒说过,沙漠里有些地方虽然表面是沙子,但地下有水,只要找到“红柳丛”,下面就可能有水源。他立刻派士兵四处寻找红柳丛,终于在黄昏时分,找到了一片茂密的红柳。裴行俭让人在红柳丛中间挖洞,挖了大约三尺深,果然渗出了清水。士兵们都高兴坏了,赶紧用皮囊接水,烧开后喝了起来。泥涅师看着清澈的泉水,忍不住感叹:“裴大人,你真是太厉害了,连这种地方有水源都知道。”

就这样,裴行俭带着军队和泥涅师,历经三个多月的艰苦行军,终于到达了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这里是波斯的东部边境,虽然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大食占领,但吐火罗的国王还是倾向于唐朝。泥涅师见到吐火罗国王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吐火罗国王愿意支持泥涅师建立流亡政权,帮助他召集波斯旧部;而泥涅师则承诺,将来若能夺回波斯,会继续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

任务完成后,裴行俭准备返回长安。临走前,泥涅师拉着他的手说:“裴大人,这一路多亏了你,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将来我若能复国,一定亲自去长安向陛下和你道谢。”裴行俭说:“王子不必客气,这是我作为唐朝将领的职责。你在吐火罗要多加小心,有困难可以随时派人去唐朝求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返回长安的路上,裴行俭还去了西州和于阗,见了麴智湛和尉迟伏阇雄。麴智湛还是老样子,拉着裴行俭喝了好几杯酒;尉迟伏阇雄则送给裴行俭一匹汗血宝马,说:“裴大人,这匹马能日行千里,你带着它回长安,能快些。”裴行俭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回到长安后,唐高宗特意在大明宫召见了裴行俭,听他讲完护送的经过,高兴地说:“裴卿,你这次不仅护送泥涅师安全归国,还稳定了西域局势,功劳不小啊!”当即任命他为吏部侍郎,负责官员的选拔与考核——这是个正四品上的官职,比他被贬前的长安令高了好几级。

裴行俭刚任吏部侍郎没两个月,西域就又传来了坏消息:调露元年(679年)冬天,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联合别帅李遮匐,举兵反叛。阿史那都支原本是唐朝任命的昆陵都护府都护,负责管辖西突厥左厢五姓部落,但他一直不甘心受唐朝管辖,苏定方去世后,他就开始暗中联络西突厥残部,积蓄力量;李遮匐是蒙池都护府的都护,管辖西突厥右厢五姓部落,他与阿史那都支早就有勾结,还偷偷派使者去吐蕃,约定一起对抗唐朝。

叛乱发生后,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很快占领了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杀害了唐朝派去的官员,还切断了丝绸之路的北道,不少中原商人都被他们抢劫杀害。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有的大臣主张派大军征讨,说:“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叛乱,必须用武力镇压,不然西域诸国都会跟着反叛!”他们建议派十万大军,由大将军裴炎率领,从河西走廊出发,直捣西突厥腹地。

但也有大臣反对,说:“西域路途遥远,十万大军出征,粮草消耗太大,而且冬天西域寒冷,士兵们难以适应,恐怕会有不测。不如先派使者去安抚,劝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归降,若他们不听,再出兵也不迟。”

双方争论不休,唐高宗也拿不定主意,这时他看到裴行俭站在一旁不说话,就问:“裴卿,你刚从西域回来,熟悉那里的情况,你说说,该怎么办?”

裴行俭思考了片刻,说:“陛下,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虽然叛乱,但他们的势力还不稳固——西突厥的部落大多是被迫归附他们的,心里还是向着唐朝;而且吐蕃虽然和他们有约定,但还没派军队来支援。若是派大军征讨,他们必然会联合吐蕃和所有部落抵抗,到时候仗就难打了,还会让西域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我有个主意:我之前在西域认识不少部落首领,他们都愿意归附唐朝。我可以再以‘安抚西域诸国’的名义去西域,暗中收集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的情报,找机会把他们擒获,这样不用打大仗就能平定叛乱。”

唐高宗觉得这个主意好,既不用消耗大量粮草,又能避免大规模战争,当即就任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让他率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再次前往西域。

出发前,裴行俭特意去找了药罗葛·比栗——他是回纥首领药罗葛·婆闰的儿子,此时已经继承了首领之位,并且率部归附唐朝,被封为瀚海都督。裴行俭对药罗葛·比栗说:“比栗首领,阿史那都支叛乱,扰乱西域,我这次去西域,需要你的帮助。你能不能派一些回纥勇士跟着我,万一遇到危险,也能有个照应。”药罗葛·比栗早就不满阿史那都支抢劫回纥的商队,立刻答应:“裴大人,你放心,我派三千名勇士跟着你,他们都是能骑善射的好手,一定能帮你平定叛乱!”

调露二年(680年)春天,裴行俭带着五千名唐军和三千名回纥勇士,从长安出发,再次前往西域。和上次一样,他对外只说“去西域安抚诸国”,不提平乱的事,还特意带上了不少丝绸、茶叶和中原的工艺品,装作是去赏赐西域部落首领的样子。

军队行至西州时,麴智湛早就带着当地官员和部落首领在城外迎接。裴行俭把麴智湛拉到一边,悄悄告诉他:“麴都督,我这次来,其实是为了平定阿史那都支的叛乱。你帮我召集一下西州附近的部落首领,就说我想跟他们一起打猎,增进友谊。”麴智湛立刻明白了裴行俭的意思,当天就派人去通知各个部落首领。

第二天,西州城外的草原上聚集了十几个部落的首领,他们都带着自己的随从,有的还骑着马、带着弓箭,准备和裴行俭一起打猎。裴行俭穿着一身便装,没带多少护卫,显得很随和。他和首领们一一握手,笑着说:“各位首领,我离开西州好几年了,一直想念这里的草原和猎物,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打猎,真是高兴!”

首领们见裴行俭没架子,还和他们聊起了以前在西州的往事,都很放松。打猎开始后,裴行俭表现得很出色——他骑着尉迟伏阇雄送的汗血宝马,拉弓射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只奔跑的黄羊。首领们都拍手叫好,说:“裴大人不仅有学问,射箭也这么厉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下来的几天,裴行俭每天都和首领们一起打猎,有时候还会组织射箭比赛。他发现有个叫契苾明的部落首领,射箭特别精准,每次比赛都能得第一,就特意和他聊天,得知契苾明是契苾何力的儿子——契苾何力是唐朝的名将,曾随唐太宗平定高句丽,对唐朝忠心耿耿。裴行俭很高兴,对契苾明说:“你父亲是唐朝的功臣,你也很有本事,将来一定能为唐朝出力。”契苾明听了,很受鼓舞,说:“裴大人,只要你用得着我,我随时愿意带兵跟着你。”

表面上看,裴行俭每天都在打猎、娱乐,实际上他一直在暗中收集情报。他通过和首领们聊天,了解到阿史那都支的驻地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身边有五千名士兵,李遮匐则在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市),两人相距三百多里,经常派使者互相联络;他还得知,阿史那都支正在准备庆祝自己的“登位大典”,计划在一个月后邀请西域各国首领去碎叶城参加,想借此逼迫各国承认他的“可汗”地位。

裴行俭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对首领们说:“各位首领,阿史那都支叛乱,杀害唐朝官员,抢劫百姓,你们能忍吗?我这次来,就是要平定他的叛乱,你们要是愿意帮我,将来唐朝一定有重赏;要是不愿意,我也不勉强。”

首领们早就不满阿史那都支的残暴统治,加上他们大多受过裴行俭的恩惠,听了这话,都纷纷表示愿意帮忙。契苾明第一个站出来说:“裴大人,我愿意带我的部落士兵跟着你,去碎叶城擒获阿史那都支!”其他首领也跟着附和,有的派五百人,有的派一千人,很快就凑了一支一万多人的联军,其中既有唐军,也有回纥、契苾、处月等部落的士兵。

裴行俭把联军分成两队:一队由契苾明率领,去怛罗斯城牵制李遮匐,防止他派兵支援阿史那都支;另一队由他自己率领,直接去碎叶城擒获阿史那都支。出发前,他派人给阿史那都支送去一封信,信中说:“我这次来西域,是为了安抚诸国,顺便给你带来了唐朝的赏赐。听说你最近要举办大典,我特意赶来祝贺,想和你见面聊聊,共商西域安宁之事。”

阿史那都支收到信后,果然放松了警惕——他知道裴行俭曾护送波斯王子,以为他这次来真的只是安抚诸国,而且他见裴行俭带的人不多,觉得就算有诈,自己也能应付。他回信给裴行俭,说:“欢迎裴大人来碎叶城,我会亲自出城迎接。”

几天后,裴行俭率领军队到达碎叶城外,阿史那都支果然带着几百名随从出城迎接。他骑着马,穿着华丽的可汗服饰,脸上带着笑容,看起来很热情。裴行俭也笑着迎上去,说:“都支可汗,好久不见,你看起来精神不错啊!”

两人寒暄了几句,裴行俭邀请阿史那都支去自己的军营赴宴,说:“我带来了不少中原的好酒和美食,咱们边吃边聊。”阿史那都支没有怀疑,带着随从跟着裴行俭进了军营。

军营里早就摆好了宴席,桌上有烤羊肉、炖牛肉,还有长安产的葡萄酒。裴行俭和阿史那都支相对而坐,一边喝酒,一边聊西域的局势。阿史那都支时不时试探裴行俭,问:“裴大人,唐朝最近有没有派兵来西域的打算啊?”裴行俭笑着说:“都支可汗,你放心,唐朝只想和西域诸国友好相处,怎么会派兵呢?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证明唐朝的诚意。”

喝到一半,裴行俭突然举起酒杯,说:“都支可汗,我有份礼物要送给你,你闭上眼睛,我让士兵给你送来。”阿史那都支以为是唐朝的赏赐,笑着闭上了眼睛。就在这时,裴行俭大喊一声:“动手!”帐篷后面立刻冲出几十名唐军士兵,他们都是裴行俭精心挑选的勇士,身手矫健,没等阿史那都支的随从反应过来,就把他们捆了起来。阿史那都支睁开眼睛,看到自己被绑着,才知道上当了,气急败坏地说:“裴行俭,你竟敢骗我!”裴行俭冷冷地说:“都支可汗,你叛乱唐朝,杀害官员,今天就是你的死期!不过陛下有旨,若你愿意归顺,可饶你一命。”阿史那都支看着周围的唐军士兵,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只好低下头,说:“我愿意归顺。”

擒获阿史那都支后,裴行俭拿着他的印信,派人去碎叶城召集西突厥的部落首领,说:“都支可汗请你们去军营议事,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首领们不知道发生了变故,都按时来到军营。当他们看到阿史那都支被绑着时,都慌了。裴行俭对他们说:“各位首领,阿史那都支叛乱唐朝,已经被我擒获。你们都是被迫归附他的,陛下知道你们的苦衷,只要你们重新归顺唐朝,以前的事一概不追究。”首领们听了,都赶紧跪下,说:“我们愿意归顺唐朝,听从裴大人的命令!”

解决了阿史那都支,裴行俭立刻率军前往怛罗斯城。此时契苾明已经率领军队把怛罗斯城包围了,李遮匐得知阿史那都支被擒后,早就慌了,每天都派人去打探消息。当他看到裴行俭的军队到了城下时,知道自己无力抵抗,就打开城门,自己绑着出来投降了。裴行俭见他愿意归顺,也没有为难他,只是把他关了起来,准备带回长安交给唐高宗处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这样,裴行俭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乱,恢复了唐朝对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的管辖。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高兴得不得了,当即下诏褒奖裴行俭,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还赏赐了他良田千顷、奴婢三百人。

裴行俭回到长安后,日子过得相对平静,他除了处理礼部的事务,还不忘培养人才。《旧唐书》说他“喜宾客,所荐皆名士”,这话一点不假——他交朋友不看出身,只看人品和才能,只要发现有本事的人,就会推荐给朝廷。

王方翼就是他推荐的第一个重要人才。王方翼是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的祖父是隋朝的尚书令王韶,父亲早逝,他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后来因为得罪了武则天的母亲杨氏,被贬到西域的安定城(今甘肃泾川)任参军。裴行俭在西域时,曾路过安定城,见到王方翼正在组织百姓修城墙,城墙修得又高又结实,而且王方翼对百姓很和善,百姓们都愿意跟着他干活。裴行俭觉得王方翼是个可塑之才,就和他聊了起来,发现他不仅懂治理,还懂兵法,对西域的局势也有独到的见解。回到长安后,裴行俭就向唐高宗推荐王方翼,说:“王方翼有勇有谋,适合在西域任职,陛下可以任命他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唐高宗采纳了裴行俭的建议,任命王方翼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王方翼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他加固了安西四镇的城防,多次击败吐蕃和西突厥的入侵,还在西域推广中原的农业技术,教百姓种小麦、养蚕缫丝,百姓们都很爱戴他,后来他还升任了安西都护,成为唐朝在西域的重要支柱。

程务挺是裴行俭推荐的另一个名将。程务挺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出身寒微,但他作战勇敢,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裴行俭在征讨阿史那都支时,程务挺就在他的军中,一次战斗中,程务挺为了保护裴行俭,身上中了三箭,却依然坚持作战,最终击退了敌人。裴行俭很感动,也很欣赏他的勇敢,就把他提拔为将领,还教他兵法谋略。程务挺进步很快,后来成为唐朝的名将,曾率军平定突厥叛乱,为唐朝的边疆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除了王方翼和程务挺,裴行俭还推荐过崔智辩、张虔勖等人。崔智辩在凉州任参军时,处理边民纠纷很有办法,他总能公平公正地解决问题,让双方都满意,但因为不会讨好上司,一直得不到提拔。裴行俭路过凉州时,听说了崔智辩的事,就亲自考察他,让他处理一件复杂的边贸纠纷——有个中原商人与回纥商人因为货物价格闹得不可开交,还差点动手。崔智辩了解情况后,不仅算出了货物的合理价格,还说服双方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既解决了纠纷,又促进了边贸。裴行俭觉得崔智辩很有能力,就推荐他任肃州刺史,后来崔智辩在肃州抵御吐蕃入侵,立下了大功。

另外,裴行俭不管是在西域行军,还是在朝中任职,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练字。他的草书和隶书越来越有名,长安城里的士人都以能收藏他的书法作品为荣。有一次,唐高宗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了不少大臣,席间高宗说:“裴卿,你的书法很好,不如就在这宫墙上写一幅字,让大家欣赏欣赏。”裴行俭没有推辞,让人拿来笔墨,在宫墙上写了一幅草书《将进酒》——他的笔法刚劲有力,如龙蛇飞舞,在场的大臣都看呆了,高宗更是赞不绝口,说:“裴卿,你的字比虞世南、褚遂良也不差啊!”

后来,裴行俭还撰写了《草字杂体》一书,这本书里收录了他的书法作品,还记录了他的书法心得,比如“草书要注重气韵,隶书要注重结构”“练字要先摹后临,先慢后快”等。这本书出版后,很快就传遍了长安,不少学书法的人都把它当作教材,甚至西域的一些部落首领,也托人买来这本书,学习中原的书法。

永淳元年(682年),裴行俭六十四岁,这一年他的身体开始变差,经常咳嗽、气喘,大夫说他是常年在西域奔波,染上了风寒,需要好好休养。可就在这时候,西域又传来了坏消息:突厥贵族阿史那骨笃禄举兵反叛,攻占了唐朝的云州(今山西大同),杀害了云州刺史,还掠夺了大量人口和财物。

阿史那骨笃禄是东突厥的后裔,东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被唐朝平定后,其部众大多归附唐朝,但阿史那骨笃禄一直不甘心,他趁着唐朝忙于平定西突厥叛乱,暗中召集东突厥残部,建立了后突厥汗国,这次叛乱就是他对唐朝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消息传到长安,唐高宗很着急,他知道裴行俭熟悉突厥事务,又有平定叛乱的经验,就想让裴行俭率军征讨。但他又担心裴行俭的身体,犹豫了很久,才派人去裴行俭的府中探望。

裴行俭当时正躺在床上休养,看到宫里的使者来了,知道肯定是有急事,就挣扎着坐起来,问:“使者大人,是不是西域又出事了?”使者把阿史那骨笃禄叛乱的事告诉了他,裴行俭听了,立刻说:“请你回禀陛下,我愿意率军征讨阿史那骨笃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使者劝他:“裴大人,你的身体不好,还是好好休养吧,陛下会派其他人去的。”裴行俭摇头:“不行,阿史那骨笃禄很狡猾,而且突厥人熟悉草原地形,若是派不熟悉突厥事务的人去,恐怕会吃败仗。我虽然老了,但还能骑马、能射箭,只要能为朝廷平定叛乱,就算死在战场上,我也心甘情愿!”

使者把裴行俭的话告诉了唐高宗,高宗很感动,也很敬佩裴行俭的忠诚,当即任命他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让他率领十万大军征讨阿史那骨笃禄。

裴行俭接到任命后,立刻开始准备出征——他让人把自己的铠甲找出来,试穿了一下,虽然有些吃力,但还是能穿上;他还召集了以前跟随自己的将领,比如程务挺、崔智辩,和他们一起研究突厥的地形和阿史那骨笃禄的战术;他甚至还亲自去军营视察,鼓励士兵们:“突厥人虽然勇猛,但他们不懂章法,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败他们!”

可就在出征前几天,裴行俭的病情突然加重——他咳嗽得越来越厉害,甚至咳出了血,连床都下不了。大夫来看过之后,摇着头说:“裴大人,你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不能再出征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裴行俭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天空,眼里满是遗憾。他对儿子裴光庭说:“光庭,我这辈子,从西州到长安,从护送波斯王子到平定西突厥叛乱,从来没有辜负过朝廷。可这次,我恐怕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我死后,你要记住,做人要忠诚,做事要尽心,不要给裴家丢脸。”裴光庭跪在床边,哭着说:“父亲,您一定会好起来的,您还要率军征讨突厥呢!”

永淳元年(682年)四月,裴行俭在长安的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唐高宗得知裴行俭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不已,下令停朝三日,追赠裴行俭为幽州都督,陪葬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只有立过大功的功臣才能葬在那里,这是唐朝对功臣的最高荣誉。

裴行俭去世的消息传到西域,西域的部落首领们都很伤心——药罗葛·比栗派使者带着回纥的特产来长安吊唁;尉迟伏阇雄下令于阗国的百姓戴孝三日;安西都护府的士兵们自发地在军营里摆了灵位,祭拜裴行俭。

长安的士人也很怀念裴行俭——有人把他的书法作品挂在墙上,日夜欣赏;有人重印了《草字杂体》,让更多人学习他的书法;还有人写了诗纪念他,其中有一句是“瀚海风沙今犹在,不见当年裴公行”,道尽了人们的思念。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