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8章 云台第一将邓禹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28章 云台第一将邓禹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2 20:00:22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南阳俊彦识真龙,仗策河北建首功。

平河东收千仓粟,佐光武复九州同。

帷幄谋深压众将,云台名首冠群公。

莫道开国唯骁勇,千古谁及邓仲华。

列位,这一章要讲的,是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的首位的邓禹,邓仲华。

话说西汉自武帝之后,历经昭、宣二帝的短暂中兴,到了元、成、哀、平四朝,国力已是江河日下。外戚专权成了难治的顽疾,王氏家族把持朝政,到了王莽这一代,更是直接撕下“辅政”的面具,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这位王莽,自小熟读儒家典籍,满脑子都是“复古改制”的理想,可偏偏缺乏治国的实操能力——他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看似利民,实则成了祸民的根源。

先说币制改革,短短几年间,王莽先后推出“刀币”“布币”“五铢钱”等十余种货币,且新旧货币兑换比例混乱,百姓手里的旧钱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不少商人家产散尽,只能沿街乞讨。再看土地政策,他下令将天下私田收归“王田”,按人头重新分配,可执行起来却成了豪强掠夺小民土地的工具——地方官与豪强勾结,把贫瘠的荒地分给百姓,肥沃的良田却据为己有,无数农户失去生计,只能背井离乡,沦为流民。更糟糕的是,新朝初年,天灾接连不断:关东地区先是大旱,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接着又闹蝗灾,飞蝗过处,连树皮都被啃得一干二净;南方则洪水泛滥,长江、淮河决堤,淹没了无数村庄,百姓只能躲在高地,以草根、观音土充饥。

这般天灾**叠加,天下百姓再也无法忍受。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绿林山率先爆发起义,王匡、王凤率领流民反抗官府,因义军多藏于绿林山中,故号“绿林军”;地皇二年(公元19年),青州、徐州一带又兴起“赤眉军”,首领樊崇为了区分义军与官军,让部众都把眉毛染成红色,这支队伍专打官府粮仓,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很快就聚集了数十万之众。除了这两支大军,各地豪强也纷纷拥兵自重:陇西的隗嚣占据天水,巴蜀的公孙述称帝建号,淮南的李宪割据一方——昔日一统的汉家天下,转眼就被切割成数十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汉家四百年的基业,眼看就要在这场乱世中灰飞烟灭。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一位皇族子弟,正悄然积蓄着力量,他便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南阳蔡阳人刘秀。刘秀的祖上虽为诸侯王,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只做了个南顿县令,且父亲早逝,刘秀自幼便跟着叔父刘良生活,日子过得与普通农户相差无几。他早年性子温和,甚至有些木讷,不像兄长刘演那般慷慨激昂、好结交豪杰,反而喜欢下地种田,还曾凑钱去长安太学求学,整日抱着《尚书》啃读,同窗们都笑他“没出息,只会种庄稼、读死书”。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庸”的人,日后会成为收拾残局、重建汉朝的光武帝。

而最早看出刘秀“潜龙本质”的,便是邓禹。邓禹出身南阳新野的书香门第,父亲邓训虽未做官,却以学识和品行闻名乡里。邓禹自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慧,三岁识千字,五岁能背《论语》,十三岁时已将《诗经》读得滚瓜烂熟,当地乡邻都称他为“邓神童”。为了让他有更大的出息,父亲在他十四岁那年,变卖了部分家产,送他去长安太学深造——也就是在这里,邓禹与刘秀相遇,开启了两人一生的君臣缘分。

当时刘秀在太学里并不起眼,他穿着粗布衣衫,说话轻声细语,上课从不主动发言,下课了也不跟同窗们喝酒玩乐,要么去书市淘旧书,要么就待在宿舍里整理笔记。可邓禹却偏偏注意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同乡,他常常主动找刘秀聊天,从经书义理聊到天下大势,从家乡风物聊到民生疾苦。在一次次交谈中,邓禹发现刘秀看似温和,实则胸有丘壑:聊到经书时,刘秀不只会死记硬背,还能结合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谈及《尚书》中的“民为邦本”,他会感叹“如今百姓流离,君王若不知恤民,亡国不远矣”;聊到天下大势时,刘秀虽不直言反莽,却能精准指出王莽政策的弊端,比如分析币制改革时,他说“货币者,流通之物也,频繁改易,犹如断江河之流,百姓安能不困”。

更让邓禹心生敬佩的,是刘秀的品性。有一次,太学里一位同窗家中遭灾,没钱缴纳学费,眼看就要被逐出太学,刘秀得知后,悄悄把自己省下的生活费送给了这位同窗,还叮嘱他“莫要声张,只当是借你的”;还有一次,同窗们结伴去郊外游玩,遇到流民乞讨,其他人都避之不及,唯有刘秀停下脚步,把随身携带的干粮全部分给流民。这些情事,让邓禹越发坚信:刘秀绝非池中之物,他有仁德之心,有洞察时局的眼光,更有隐忍待发的定力——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时机,必能成就一番大业。从那以后,邓禹便把刘秀当作“明主”看待,平日里常与他探讨治国用兵之道,暗地里也开始留意天下人才,想着将来能辅佐刘秀成就大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时光荏苒,太学的日子转瞬即逝,邓禹因学业优异,本可留在长安谋个小官,可他见王莽统治日益混乱,知道天下即将大乱,便婉拒了官府的征召,回到南阳老家,一边继续苦读,一边观察时局变化。而刘秀则回到了家乡蔡阳,一边种田,一边帮着叔父打理家事。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演在南阳拉起“舂陵军”,正式起兵反莽。这支队伍起初只有几千人,大多是南阳的宗室子弟和农户,装备简陋,连战马都没几匹,刘秀甚至只能骑着牛上阵,因此还得了个“牛背上的将军”的戏称。尽管义军势头很猛,接连打下了几座县城,可刘秀却始终有忧虑:一来,他担心义军势力弱小,若被王莽的大军围剿,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整个家族;二来,绿林军此时已拥立刘玄为帝,号“更始帝”,刘演、刘秀兄弟名义上要受刘玄节制,而刘玄心胸狭隘,对刘演的威望早已心存忌惮,刘秀怕将来功高震主,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就在这时,邓禹离开了南阳,独自一人前往河北,投奔正在那里安抚各州郡的刘秀。

当时刘秀,正因王郎在邯郸称帝而焦头烂额——王郎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靠着河北豪强的支持,势力发展迅猛,甚至悬赏捉拿刘秀,刘秀只能躲在官署里,与少数亲信商议对策,心情十分低落。当侍从通报“南阳邓禹求见”时,刘秀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连忙起身亲自去门口迎接。见到邓禹风尘仆仆、衣衫破旧的模样,刘秀一把拉住他的手,眼眶有些发红:“仲华,你怎么来了?一路受苦了!”

邓禹躬身行礼,笑着说:“属下闻明公在河北操劳,特来相助。”刘秀请邓禹进屋坐下,打趣道:“仲华远道而来,莫不是想在我这儿谋个一官半职,也好衣锦还乡?”邓禹放下茶杯,神色变得庄重起来:“明公此言差矣。属下此番前来,并非为求一官半职。如今天下大乱,百姓遭难,犹如身处水火之中,而明公您有仁德之名,有雄才大略,若能顺天意、举大义,必能平定四海,救万民于水火。属下不才,愿辅佐明公成就一番不朽功业,让汉家天下重归太平——这比当个小官,更能实现平生之志。”

这番话,犹如一道光照亮了刘秀的心境。连日来的焦虑、犹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知道,邓禹不是来求官的,而是来帮他定下“开国大业”的方向。刘秀连忙屏退左右,让邓禹坐在自己身边,诚恳地问:“仲华,我如今在河北孤立无援,王郎势大,更始帝又猜忌我,你说我该如何行事?”

邓禹捧着热茶,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明公,如今天下局势虽乱,却也暗藏转机。王莽的新朝已是强弩之末,他的大军主力被绿林军牵制在关中,无力顾及河北;更始帝刘玄虽为天子,却昏庸无能,绿林诸将如张卬、廖湛之流,只知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成不了大气候;赤眉军虽人数众多,却缺乏统一的指挥,将士多为流民,只知劫掠,没有长远的打算。反观明公您,虽在河北兵力薄弱,却有三大优势:其一,您是汉室宗亲,名号正统,天下百姓仍念汉恩,必能得到民心;其二,您待人宽厚,军纪严明,与那些劫掠百姓的义军不同,能得士人之心;其三,河北之地百姓殷实,又远离中原战乱,若能在此站稳脚跟,必能积蓄足够的力量。”

说到这里,邓禹顿了顿,继续道:“属下以为,明公当下应做三件事:第一,招贤纳士。河北之地有许多怀才不遇的豪杰,如吴汉、寇恂、冯异等人,吴汉勇猛善战,可为大将;寇恂精通治理,可据守后方;冯异沉稳多谋,可当参谋。明公若能将这些人招致麾下,必能如虎添翼。第二,安抚百姓。当下河北流民众多,明公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再下令军队不得劫掠百姓,让流民返乡种地,分给他们土地和种子——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百姓归心,何愁大业不成?第三,整肃军纪。如今您手下的士兵多为临时招募,缺乏训练,纪律松散,当务之急是挑选精锐,加强训练,制定严格的军规,训练出一支能打硬仗、不扰百姓的军队。”

“等这三件事做成了,明公便可先扫平河北的割据势力,消灭王郎、彭宠之流,将河北变为稳固的后方;然后派军南下,夺取洛阳、南阳等中原要地,控制天下的粮仓;最后挥师西进,平定关中,消灭王莽残余势力和赤眉军。如此一来,天下大势可定,汉家江山可复。”

刘秀静静地听着,心里却热血沸腾。邓禹的这番话,不仅分析了天下大势,还为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开国蓝图”——从立足河北到统一全国,每一步都清晰明了。他激动地对邓禹说:“仲华,你真是我的张良啊!有你在,我再也不用愁前路艰难了!”

从那以后,刘秀便正式将邓禹定为“谋主”,凡事都要与他商议。邓禹也不负所托,不仅在帐中为刘秀出谋划策,还亲自去河北各地招募人才——他得知吴汉在渔阳为将,便亲自前往渔阳,劝说吴汉归顺刘秀,向他分析“刘秀乃真命天子,跟随他必能成就功业”,吴汉被邓禹的诚意和远见打动,最终率部归顺;他听说寇恂在河内很有威望,便推荐寇恂为河内太守,让他负责镇守后方、筹集粮草,寇恂果然不负所望,把河内治理得井井有条,为刘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和兵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邓禹的辅佐下,刘秀的势力迅速壮大:他先是击败了王郎,平定了邯郸;接着又收编了铜马军等义军,兵力扩充到数十万,被河北百姓称为“铜马帝”;然后又派军南下,夺取了洛阳,将都城定在那里。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鄗城正式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这一刻,邓禹当年的“开国蓝图”,实现了最关键的一步。

登基后的刘秀,日子并不好过。此时的天下,仍有诸多割据势力:东边的刘永占据梁地,控制着中原东部的粮仓;西边的赤眉军已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正与王莽残余势力混战;南边的秦丰、田戎割据荆州、益州,阻断了刘秀南下的道路;而最让刘秀头疼的,是黄河以东的“河东郡”——这地方被王莽旧部王匡、成丹、刘均等人占据,不仅囤积了数十万石粮食,还控制着黄河的渡口,离都城洛阳只有数百里路程,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威胁最大。

建武元年六月,刘秀在洛阳召开朝会,与群臣商议对策。他拍着龙椅,神色凝重地说:“河东乃中原要地,物产丰饶,又控黄河渡口,若不拿下,洛阳永无宁日,我大汉的基业不稳!今日召集众卿,就是要商议出兵河东之事——谁愿领兵出征,击破王匡,为朕夺取河东?”

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寂静。诸将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主动请缨。原因无他:一来,王匡麾下有五万多兵力,且多为王莽旧部,作战经验丰富,而刘秀此时主力部队多在河北、河南一带,能抽调的兵力有限;二来,河东地形复杂,多山地、河流,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且王匡已在河东经营多年,修筑了不少防御工事,易守难攻。

就在这时,邓禹从文官队伍中走了出来,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地说:“陛下,河东事关社稷安危,臣愿领兵出征,定能击破王匡,稳固后方!”

刘秀闻言,又喜又忧。喜的是邓禹愿担此重任,解自己的燃眉之急;忧的是邓禹此前从未领兵打过仗,担心他缺乏实战经验,不是王匡的对手。刘秀犹豫着说:“仲华,领兵打仗非同小可,王匡乃沙场老将,兵力又占优势,你……可有把握?”

邓禹从容答道:“陛下放心,臣虽未亲自领兵,却已对王匡的兵力、布防和军纪做了详细调查。王匡虽有五万兵力,却多为临时拼凑,军纪涣散,诸将之间又矛盾重重——成丹与刘均素来不和,常因粮草分配、兵力部署之事争执不休;王匡本人虽勇猛,却刚愎自用,听不进下属的建议。反观我军,虽兵力稍弱,却军纪严明,将士同心,且臣已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定能击破王匡。”

刘秀见邓禹胸有成竹,又想起他此前制定的战略从未出错,便不再犹豫,任命邓禹为“前将军”,赐予他象征兵权的节杖和斧钺,拨给他两万精兵,让他率军西征河东。同时,刘秀还下令:“凡河东诸郡,皆受邓禹节制,若有不从者,以抗旨论处。”

建武元年七月,邓禹率领两万汉军,从洛阳出发,向西进军河东。他深知“军纪是军队的根本”,刚出发就立下了三条军规:第一,不得劫掠百姓财物,若有违反,斩立决;第二,不得擅杀降兵降将,若有投降者,需妥善安置;第三,不得破坏农田、房屋,若有损坏,需照价赔偿。

正因如此,汉军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路过河东边界的垣县时,当地百姓见汉军秋毫无犯,纷纷提着茶水、干粮来军营慰问,不少流民还主动要求参军,希望能跟着邓禹讨伐王匡,保卫家乡。邓禹对前来投军的流民一一安抚,挑选年轻力壮者编入军队,对老弱妇孺则发给粮食,劝他们返乡种地。就这样,汉军还未抵达河东腹地,兵力就从两万扩充到了三万多人,士气也越发高涨。

八月初,邓禹率军抵达河东郡的解县附近。他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先派侦察兵深入敌后,摸清王匡的布防情况。侦察兵回报:王匡将主力部队驻扎在河东郡的治所安邑城,同时派部将樊参率领两万兵力驻守解县,形成“前后呼应”之势——若汉军进攻安邑,樊参就从解县出兵,袭扰汉军后方;若汉军进攻解县,王匡则从安邑出兵,支援樊参。

邓禹听完汇报,微微一笑,对诸将说:“王匡此举,看似稳妥,实则犯了‘分兵之忌’。他将五万兵力分成两部,一部守安邑,一部守解县,彼此相距百里,若我军集中兵力先破解县,安邑的王匡来不及支援,樊参必败。樊参一败,安邑就成了孤城,到时候再集中兵力攻打安邑,王匡必败无疑。诸将听了,纷纷点头称是。邓禹当即下令:留下五千兵力驻守大营,防备安邑的王匡出兵;自己则率领两万五千精兵,连夜出发,绕到解县的后方,准备趁黎明时分发起突袭。

当天夜里,汉军将士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向解县进发。此时的解县,樊参正沉浸在“万无一失”的幻想中,他认为汉军远道而来,必然疲惫,不会立即发起进攻,因此既没有加强戒备,也没有派人侦察汉军的动向,甚至还在军营里摆酒设宴,与部将们饮酒作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天刚蒙蒙亮,邓禹率领的汉军已抵达解县军营外。邓禹亲自擂响战鼓,鼓声震天动地,汉军将士们大喊着“诛杀樊参,解放河东”,向解县军营发起猛攻。樊参的士兵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穿戴盔甲,更来不及拿起武器,就被汉军冲得七零八落。有的士兵甚至还没弄清楚发生了什么,就成了汉军的刀下亡魂;有的士兵则吓得魂飞魄散,跪地投降。

樊参得知汉军突袭,连忙披甲上马,率领亲信士兵抵抗。可此时的义军早已军心涣散,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樊参在乱军中奋力拼杀,却被汉军将领冯愔一枪挑落马下,当场身亡。失去主将的义军,更是乱作一团,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不到一个时辰,解县之战就以汉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汉军斩杀义军一万余人,俘虏八千余人,缴获战马两千余匹、粮草数十万石,而自身伤亡不足千人。

解县失守、樊参战死的消息传到安邑,王匡又惊又怒。他万万没想到,邓禹竟敢如此大胆,刚到河东就发起突袭,还一举歼灭了樊参的两万兵力。愤怒之下,王匡决定亲自率军出战,与邓禹决一死战。他召集成丹、刘均等将领,凑齐三万兵力,亲自率领,从安邑出发,向邓禹的汉军大营进军。

邓禹得知王匡率军来攻,并不慌张。他先将解县缴获的粮草和俘虏送回后方,然后率领两万汉军,在安邑城外的旷野上摆开阵势,准备迎战王匡。

八月中旬,两军在安邑城外相遇。王匡率领的义军人数占优,又急于为樊参报仇,一上来就发起猛攻。义军士兵们挥舞着刀枪,呐喊着冲向汉军阵地,一时间,箭如雨下,刀光剑影,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汉军将士虽然勇猛,可毕竟兵力稍弱,在义军的猛攻之下,渐渐有些支撑不住,阵地开始向后退缩。

邓禹身边的将领见形势危急,纷纷劝道:“将军,敌军势大,我军不宜硬拼,不如暂时撤退,再做打算!”

邓禹却神色镇定,他勒住战马,手持长剑,对诸将说:“诸位莫慌!王匡军队人数虽多,却是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勇猛,是因为急于报仇,一旦久攻不下,士气必然低落。我军只需再坚持片刻,等他们士气泄了,再发起反击,必能取胜!”

说罢,邓禹亲自率领自己的卫队,冲向义军最猛烈的地方。他手持长剑,奋勇拼杀,接连斩杀了几名义军将领。汉军将士见主将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鼓起勇气,奋力抵抗义军的进攻。

果然,正如邓禹所料,王匡的义军猛攻了一个时辰,却始终无法突破汉军的阵地,将士们渐渐体力不支,进攻的势头也慢了下来。有的士兵开始气喘吁吁,有的士兵则偷偷向后退缩。

邓禹见时机已到,立即下令:“左翼骑兵,绕到敌军后方,切断他们的退路;右翼步兵,向义军侧翼发起进攻;中路将士,随我一起冲锋,击溃敌军!”

军令下达后,汉军左翼的五千骑兵立即调转马头,像一支离弦的箭,绕到义军的后方,发起猛攻。义军的后方多为步兵,根本抵挡不住骑兵的冲击,很快就乱了阵脚。右翼的汉军步兵则手持长戟,向义军的侧翼发起进攻,义军侧翼的士兵被长戟刺得纷纷倒地。中路的汉军将士则在邓禹的率领下,大喊着“杀啊”,向义军发起冲锋。

腹背受敌的义军,再也无法支撑,纷纷四散奔逃。王匡见大势已去,想要组织士兵抵抗,可根本没人听从他的指挥。成丹、刘均在乱军中被汉军斩杀,王匡只能带着少数亲信,拼死突围,逃往长安。

安邑之战,汉军大获全胜——斩杀义军两万余人,俘虏一万余人,缴获武器、粮草无数,安邑城不攻自破。邓禹率领汉军,顺利进入安邑城。

进入安邑后,邓禹并没有放松警惕。他一方面下令安抚百姓,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则派人招降河东郡其余各县的义军,对愿意投降的将领,给予官职和赏赐;对拒不投降的,则派兵讨伐。在邓禹的恩威并施下,河东郡各县的义军纷纷投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整个河东郡就被汉军平定。

邓禹将河东郡的治理交给寇恂,自己则率领大军,带着缴获的数十万石粮草和招募的几万青壮士兵,返回洛阳。当邓禹率军回到洛阳时,刘秀拉着邓禹的手,激动地对群臣说:“仲华不仅为朕平定了河东,还为朕带来了这么多粮草和士兵,真是朕的肱骨之臣啊!有仲华在,朕何愁天下不平!”

随后,刘秀论功行赏,封邓禹为酂侯,食邑万户。可邓禹却婉拒了,他对刘秀说:“陛下,如今天下尚未平定,臣不敢受此重赏。若陛下真想赏赐臣,不如等天下统一之后,再论功行赏不迟。”刘秀见邓禹如此谦逊,更加敬重他,最终还是坚持封他为酂侯,只是将食邑减为五千户。

平定河东之后,邓禹继续辅佐刘秀,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他建议刘秀:“先平关中,再定江南,最后收拾关东的割据势力。”刘秀采纳了邓禹的建议,派邓禹率领大军西征关中,讨伐赤眉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邓禹率军进入关中后,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他不与赤眉军硬拼,而是先夺取关中的粮仓和城池,安抚百姓,招募士兵,慢慢消耗赤眉军的实力。赤眉军虽然人数众多,却缺乏粮草,在邓禹的消耗下,渐渐陷入困境。后来,邓禹又与冯异配合,在崤底之战中大败赤眉军,俘虏赤眉军主力十余万人,彻底平定了关中。

此后,邓禹又先后辅佐刘秀,平定了关东的刘永、张步,江南的秦丰、田戎等割据势力。到了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终于扫平了天下,统一了全国,东汉王朝的统治彻底稳固。

天下统一后,刘秀大封功臣,邓禹被封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成为东汉初年为数不多的“万户侯”。可邓禹却再次展现出他的智慧——他主动向刘秀辞去了大司徒等官职,只保留了高密侯的爵位,然后回到封地,闭门谢客,专心教导子孙读书。他对家人说:“功高震主,乃是功臣大忌。如今天下已定,我当激流勇退,方能保全自身和家族。”

刘秀见邓禹如此识趣,不仅没有猜忌他,反而更加信任他,常常召他入宫,商议朝政。邓禹虽然不在朝堂任职,却仍能为刘秀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劝刘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善待功臣,勿学汉高祖屠戮功臣”,这些建议都被刘秀采纳,为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奠定了基础。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去世,汉明帝刘庄即位。汉明帝十分敬重邓禹,不仅将他列为“云台二十八将”的首位,还多次派人去慰问他。永平元年(公元58年),邓禹病逝,享年五十七岁。汉明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他安葬在刘秀的原陵附近,让他永远陪伴着自己的明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