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7章 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家旌旆扫西荒,郅支骄横犯塞长。

矫诏驰兵三千里,斩酋扬威定八荒。

一疏豪言昭日月,千秋正气属陈汤。

莫道边功多争议,至今犹说汉家强。

列位,这一章咱们要讲的这个人,是西汉元帝年间,一位出身寒微、行事不羁,却凭着一身胆气、满腹智谋,在西域戈壁上写下千古传奇的将军——此人姓陈,名汤,字子公。

陈汤年少时家徒四壁,靠借贷度日,还曾因负债被人诟病,若在当今时代,怕是早已湮没在芸芸众生里。可时势造英雄,这人胸中有丘壑,眼底有乾坤,他在西域那片黄沙漫天的土地上,用一场奔袭三千里的远征,一颗郅支单于的首级,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把自己的名字刻进了后世每个汉人的心里。

西汉自高祖刘邦立国,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到武帝刘彻时,国力鼎盛,多次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把昔日“控弦三十万”的匈奴打得元气大伤。可到了元帝刘奭在位时,汉朝的国力已不如武帝那般强盛,朝堂之上,石显等宦官专权,匡衡等儒臣重文轻武,对外政策也就没有那么强硬了。

而此时的匈奴,也已不是当年那个统一的草原霸主。自宣帝年间,匈奴就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一心归附汉朝,还曾亲自到长安朝见,求娶汉朝公主,与汉朝结为“甥舅之好”;可北匈奴的郅支单于,却是个桀骜不驯的主儿。他觉得自己才该是匈奴的正统,便带着部众一路西迁,先是到了西域的坚昆,后来又投奔了康居国。

这康居国在西域算是个大国,国王见郅支带着不少部众来投,想着借匈奴的力量对抗周边的乌孙国,便对郅支礼遇有加,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可郅支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站稳脚跟后,就露出了凶残的本性。他先是杀了康居王的女儿,又下令部众大肆劫掠康居的百姓,把康居国搅得鸡犬不宁。接着,他又出兵攻打乌孙,连下乌孙数座城池,杀得乌孙人不敢西出放牧。

更让汉朝无法容忍的是,郅支还敢公然挑衅汉朝的权威。此前,汉朝曾派使者谷吉等人出使郅支,想劝他归附,结果郅支竟下令杀了谷吉,还把使者的尸体埋在城外。后来汉朝又多次派使者去索要谷吉的尸体,郅支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就出言羞辱,说“我匈奴与汉本是敌国,杀你几个使者算什么”。

消息传回长安,元帝和大臣们都气得不轻,有大臣说该出兵讨伐,可又怕西域路途遥远,粮草难继,万一打输了,反而丢了汉朝的脸面;也有大臣说该继续遣使交涉,可郅支连使者都敢杀,交涉又有何用?就这么吵来吵去,这事竟拖了好几年,郅支在西域的气焰也越来越嚣张,甚至在康居国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城池,取名“郅支城”,还招募了周边不少小国的兵力,大有要在西域自立为王的架势。

就在这朝堂上下束手无策的时候,陈汤登场了。话说陈汤早年因为家贫,在故乡山阳郡(今山东金乡一带)名声并不好,后来他一路西行,想到长安谋个前程。可到了长安后,他还是因为没钱打点,迟迟得不到重用,只能靠给人写文书糊口。好在他文笔出众,又熟悉边疆事务,后来被一位名叫张勃的大臣看中,推荐他为“茂才”。

可就在陈汤即将得到官职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按照汉朝的礼法,官员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这叫“丁忧”。可陈汤盼这个机会盼了太久了,他觉得一旦回家守孝,三年后时过境迁,自己的仕途怕是又要泡汤,便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没有回家。这事后来被人揭发,朝廷认为陈汤“不孝”,不仅取消了他的“茂才”资格,还把推荐他的张勃也连累了,张勃因此被削去了封邑,没多久就郁郁而终。

陈汤这一下算是栽了个大跟头,不仅官没当成,还落了个“不孝”的骂名,在长安待不下去了。可他并没有就此消沉,反而觉得中原朝堂束缚太多,不如去边疆闯一闯。恰逢此时,汉朝要派官员去西域,陈汤便主动请缨,朝廷见他熟悉边疆事务,又没人愿意去那偏远之地,便任命他为西域都护府的副校尉,辅佐西域都护甘延寿。

这西域都护府,是汉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一带),负责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维护汉朝在西域的利益。甘延寿是将门之后,为人谨慎稳重,行军打仗有章法,但决断力不够;而陈汤呢,为人沉勇有谋,眼光毒辣,尤其擅长洞察局势,制定奇策。这两人一稳一勇,一慎一断,本是绝佳的搭档,可刚开始的时候,甘延寿对陈汤并不信任,觉得他早年有“不孝”的污点,行事又太过张扬,怕他惹出麻烦。

陈汤到了西域后,并没有因为甘延寿的不信任而消沉,反而四处巡查,了解西域各国的动向。他看到郅支单于在康居横行霸道,欺压邻国,又得知郅支正在建造郅支城,招募兵力,心里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必须趁郅支羽翼未丰,出兵讨伐,否则等他势力壮大,不仅西域各国要遭殃,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也会动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日,陈汤找到甘延寿,对他说:“将军,郅支单于残暴不仁,杀我汉使,欺辱西域诸国,如今又在康居筑城练兵,其野心不小。若等他站稳脚跟,联合周边小国对抗汉朝,到时候再想讨伐,就难了。不如我们现在就调集西域诸国的兵力,再加上汉朝在西域的屯田兵,一举攻克郅支城,斩杀郅支,既能为谷吉等使者报仇,又能震慑西域,扬我汉威!”

甘延寿听了,心里也觉得陈汤说得有道理,可他为人谨慎,连忙摆手道:“子公,此事非同小可,出兵讨伐乃是军国大事,必须先奏请朝廷,等陛下批准了,才能行动。若我们擅自出兵,那就是‘矫诏’(假传圣旨),是灭族之罪啊!”

陈汤知道甘延寿是怕担责任,便又劝道:“将军,兵贵神速!西域离长安数千里,一来一回,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等朝廷的圣旨下来,郅支说不定早就加固了城池,招募了更多兵力,到时候我们再出兵,怕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再说,朝堂上大臣们意见不一,万一他们反对出兵,这事就黄了。不如我们先斩后奏,等平定了郅支,再向朝廷请罪,到时候陛下见我们立了大功,想必也不会过多追究。”

可甘延寿还是犹豫不决,他觉得“矫诏”的风险太大,万一失败,不仅自己要掉脑袋,还要连累家人和部下。两人就这么争论了好几次,甘延寿始终不肯松口,陈汤也只能暂时作罢,但他心里早已下定了决心,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实施这个计划。

机会很快就来了。没过多久,甘延寿突然病倒了,卧床不起,西域都护府的事务,暂时就落到了陈汤手里。陈汤见时机成熟,立刻召集了西域都护府的各级军官,还有西域诸国的国王和将领,当众宣布:“奉大汉天子之命,调集汉朝屯田兵及西域诸国兵力,征讨郅支单于,为汉使报仇,扬我汉威!诸将若有不从者,以抗旨论处!”

这些军官和西域国王,一来敬畏汉朝的威严,二来也早就不满郅支的欺压,听陈汤说有天子的命令,纷纷表示愿意出兵。陈汤雷厉风行,当天就开始调兵遣将:他先是调集了汉朝在西域的屯田兵四千多人,又征集了乌孙、康居(部分不满郅支的部落)、大宛等国的兵力三万多人,总共四万多人,分成两路,一路从南道出发,经过葱岭,穿过大宛;另一路从北道出发,经过乌孙,直奔康居国的郅支城。

就在陈汤把军队集结完毕,准备出发的时候,甘延寿的病突然好了大半。他听说陈汤私自调兵,顿时大惊失色,连忙起身去阻止陈汤。甘延寿赶到军营,见士兵们个个盔明甲亮,士气高昂,正要出发,便拉住陈汤的手,急道:“子公!你怎么能私自调兵?这是‘矫诏’啊!快下令让士兵们解散,我们赶紧上奏朝廷,承认错误!”

陈汤见甘延寿来了,知道瞒不住了,他拔出腰间的佩剑,往地上一插,沉声道:“将军!军队已经集结完毕,粮草也已备好,此时若解散军队,不仅会让西域诸国嘲笑我汉朝出尔反尔,还会让郅支知道我们的计划,以后再想讨伐,就难如登天了!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将军若是怕担责任,便留在都护府,此事由我一人承担,若将来朝廷追责,我陈汤一人领罪,与将军无关!”

甘延寿看着陈汤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营中士气高涨的士兵,心里也犯了嘀咕:他知道陈汤的计划是对的,若真能斩杀郅支,那可是不世之功;可若是失败,“矫诏”之罪确实是灭族之祸。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陈汤又道:“将军,我们身为汉朝的将领,镇守西域,就是为了保护汉朝的子民,维护汉朝的尊严。郅支杀我汉使,辱我汉朝,我们若坐视不管,将来有何颜面面对我大汉国民,有何颜面回长安见陛下?”

这番话,说到了甘延寿的心坎里。他也是将门之后,骨子里也有武将的血性,只是平时被谨慎的性格束缚了。此刻被陈汤一激,他也下定了决心,对陈汤道:“子公,你说得对!我身为西域都护,岂能畏首畏尾?既然事已至此,我便与你一同出征,若能成功,是国家之福;若不成功,我们二人一同领罪!”

陈汤见甘延寿答应了,大喜过望,连忙让人给甘延寿披上铠甲,两人一同登上高坛,下令军队出发。四万大军,分成两路,浩浩荡荡地向郅支城进军。

这一路行军,可真是艰苦啊!西域的戈壁滩,白天烈日炎炎,沙子被晒得滚烫,士兵们走在上面,脚底板都快被烫熟了;到了晚上,又寒风刺骨,气温能降到零下好几度,不少士兵都冻得瑟瑟发抖。而且一路上水源稀少,粮草运输也困难,有时候士兵们只能靠吃干粮、喝积雪。

可陈汤和甘延寿却毫无怨言,他们亲自走在队伍前面,鼓舞士兵们的士气。陈汤还特意下令,严禁士兵劫掠沿途的百姓,若是遇到西域小国的部落,还主动送上礼物,说明汉朝出兵是为了讨伐郅支,与他们无关。这样一来,沿途的西域部落不仅没有阻拦汉军,反而还主动给汉军提供粮草和向导,大大加快了行军速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走了将近一个月,汉军终于抵达了康居国境内。陈汤得知,郅支最近又派了不少人去劫掠康居的百姓,康居的部落首领对郅支恨之入骨,便派人去联络这些部落首领,让他们配合汉军作战。这些部落首领一听汉军要来讨伐郅支,纷纷表示愿意帮忙,还把郅支城的防御情况告诉了陈汤:郅支城分为内外两重,外城是土城,内城是木城,城外还有一道护城河,城上驻守了不少匈奴士兵,郅支还招募了不少西域的勇士,组成了一支“外籍兵团”,防守十分坚固。

陈汤听了,心里有了底。他和甘延寿商议,决定先派一支小部队去试探一下郅支城的防御,同时麻痹郅支,让他以为汉军只是小股部队,放松警惕。果然,郅支见汉军只有几百人来攻城,便没放在心上,还亲自登上城头指挥作战。可他没想到,这只是陈汤的诱敌之计。

第二天一早,陈汤和甘延寿下令,四万大军全部出动,将郅支城团团围住。陈汤站在阵前,亲自擂鼓助威,大喊道:“将士们!郅支杀我汉使,辱我汉朝,今日便是我们为汉使报仇,扬我汉威的时候!谁能第一个登上郅支城,赏金封侯!”

士兵们听了,士气大振,纷纷呐喊着冲向郅支城。汉军的弓箭手先是对着城头一阵猛射,箭如雨下,城上的匈奴士兵纷纷中箭倒地;接着,汉军的盾牌手冲到护城河前,用木板和沙袋填平了护城河,后续的士兵拿着长戟和云梯,开始攻城。

郅支城的匈奴士兵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在城上往下扔滚木礌石,还用火把点燃了汉军的云梯,不少汉军士兵都被砸伤、烧伤。可汉军士兵却毫无惧色,前赴后继地往上冲。西域联军也不甘落后,乌孙的骑兵绕到郅支城的侧翼,发起猛攻;康居的士兵则负责攻打外城的城门,试图从城门突破。

双方激战了整整一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汉军终于攻破了郅支城的外城。郅支见外城失守,慌了神,连忙下令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内城,死守内城。陈汤见外城已破,便下令暂停攻城,让士兵们休息一晚,第二天再攻内城。

当天晚上,郅支想趁着夜色突围,他亲自带着几百名精锐骑兵,从内城的西门冲了出来。可陈汤早就料到他会突围,提前在西门外埋伏了重兵。郅支的骑兵刚冲出来,就被汉军的弓箭手包围了,一阵箭雨过后,郅支的骑兵死伤大半,郅支本人也被一箭射伤了肩膀,只能狼狈地退回内城。

第二天一早,陈汤下令发起总攻。汉军和西域联军从四面八方冲向内城,内城的匈奴士兵虽然拼死抵抗,可终究寡不敌众。没过多久,内城的城门就被汉军攻破了,士兵们蜂拥而入,与匈奴士兵展开了巷战。

郅支见大势已去,便带着自己的妻妾和亲信,躲进了内城的宫殿里。汉军士兵很快就包围了宫殿,大喊着让郅支投降。可郅支宁死不降,还拿起弓箭,射杀了几名汉军士兵。陈汤见状,大怒,下令士兵们放火烧宫。

宫殿很快就被大火包围,郅支的妻妾们纷纷哀嚎着四处逃窜,不少人被烧死在宫里。郅支本人也在混乱中被一名汉军士兵斩杀,首级被砍了下来,送到了陈汤面前。陈汤看着郅支的首级,长出了一口气,对甘延寿道:“将军,我们成功了!郅支已死,汉使的仇报了,西域的隐患也除了!”

甘延寿看着郅支的首级,也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握住陈汤的手,道:“子公,若不是你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我们也不会有今日之功啊!”

随后,陈汤下令清点战果:此战共斩杀郅支单于及其手下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匈奴士兵有一千多人。汉军还从郅支的宫殿里搜出了当年谷吉等汉使的节杖和印信,证明了郅支杀汉使的罪行。

陈汤让人把郅支的首级装在木匣里,派使者快马送往长安,同时附上了一封奏疏。这封奏疏里,就有那句流传千古的豪言:“臣闻天下之天下,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今的天下,就是要统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经归附汉朝,只有郅支单于叛逆不服,还以为汉朝不能制服他。郅支单于残暴对待百姓,罪恶滔天。我甘延寿、陈汤率领正义之师,替天行道,依靠陛下的神灵保佑,终于攻克敌人,斩杀了郅支单于及其手下。应该把郅支的首级挂在长安槁街(汉朝专门安置外国使节的地方)的蛮夷邸之间,让天下人都知道,凡是敢侵犯强大汉朝的人,就算跑得再远,也一定会被诛杀!

使者带着郅支的首级和陈汤的奏疏,日夜兼程地赶往长安。消息传到长安,元帝和大臣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陈汤和甘延寿真的能斩杀郅支,而且还打得这么漂亮。元帝拿着陈汤的奏疏,读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时,更是激动得拍案叫好,道:“好一个陈汤!好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才是我大汉的将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那些大臣们,对此事却有不同意见。石显、匡衡等大臣,早就看陈汤不顺眼,他们觉得陈汤“矫诏”出兵,是目无君上,虽然立了功,但也不能姑息,否则以后大臣们都学他“矫诏”,朝廷的法度就乱了。他们纷纷上奏,说陈汤“擅兴师旅,矫诏行事,论罪当诛”,就算不杀,也该削去官职,贬为庶民。

而刘向等支持陈汤的大臣,则反驳道:“陈汤、甘延寿出使西域,为国除害,斩杀郅支单于,报了汉使被杀之仇,扬我汉威于西域,此乃不世之功。‘矫诏’虽有不妥,但也是为了国家利益,若不是他们当机立断,恐怕郅支早已势力壮大,后患无穷。陛下若因小过而忘大功,不仅会让陈汤寒心,还会让边疆的将士们失望,以后谁还敢为国家效力?”

双方争论不休,元帝也犯了难。他既觉得陈汤“矫诏”不对,该治罪,可又觉得陈汤的功劳太大,若真的治罪,确实说不过去。最后,元帝权衡再三,决定采纳刘向的意见,不治陈汤、甘延寿的“矫诏”之罪,反而对他们论功行赏: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升任长水校尉;封陈汤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升任射声校尉。

陈汤的食邑比甘延寿少了不少,官职也低了一级,这里难免有石显、匡衡等人的暗中作梗,但能被封为关内侯,也算是对他功绩的认可了。消息传到西域,陈汤和甘延寿都十分高兴,他们下令将投降的匈奴士兵分给西域诸国,又安抚了康居国的百姓,然后带着军队返回了西域都护府。

可陈汤的仕途,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他为人豪爽,不拘小节,又有些贪财。在西域的时候,他曾把缴获的一些财物据为己有,这事后来被人揭发,朝廷虽然没有重罚他,但也削去了他的部分食邑。后来,他又因为得罪了石显等权贵,被多次贬官,最后甚至被罢官为民,流放到了敦煌。

直到成帝年间,刘向的儿子刘歆上书为陈汤鸣冤,说陈汤“斩郅支单于,威震外国,武畅西海,汉元以来,征伐方外之将,未尝有也”,成帝这才下令召陈汤回长安,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可此时的陈汤,已经年老体衰,加上多年的贬谪生活,身体早就垮了,没过多久,就病逝在了长安。

陈汤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他有“不孝”的污点,有“矫诏”的冒险,有贪财的毛病,可他也有“敢为天下先”的胆气,有“运筹帷幄”的智谋,更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他的功绩,不仅仅是斩杀了一个郅支单于,更重要的是,他用一场远征,向天下证明了汉朝的强大,让西域诸国不敢再轻视汉朝,也让后世的汉人,永远记住了那句充满民族自信的豪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