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3章 飞将军李广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23章 飞将军李广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2 20:00:22 来源:全本小说网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卢纶的《塞下曲》因写入语文教材而被人熟知,这首诗所写的就是我们这章的主人公——飞将军李广。

话说西汉自高祖刘邦开国,经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四代经营,虽国力渐强,却始终受北方匈奴侵扰之苦。汉初国力尚弱,高祖曾有“白登之围”的窘迫,此后朝廷多以“和亲”之策暂避兵锋,隐忍数十年。及至文帝、景帝时期,匈奴骑兵仍常越过长城,劫掠边郡,杀掠吏民,焚烧田舍,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在这般危难之时,李广应运而生,以一身神射绝技、满腔报国热血,在汉匈战场之上书写了一段传奇。

李广,陇西成纪人氏,其祖上乃是秦朝赫赫有名的大将李信。当年李信随王翦伐楚,曾率数千骑兵追击燕太子丹,于易水之畔立下奇功,其骁勇之名载于秦史。李家世代传习箭法,家学渊源深厚,到了李广这一辈,更是将祖传箭术练至出神入化之境——挽弓可及百步之外,落箭必中要害,寻常骑士莫能与之匹敌。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亲率十四万铁骑,突破长城防线,大举入侵萧关。一时间,烽烟四起,边郡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送抵长安。文帝震怒,下诏征调天下良家子从军,抵御匈奴。所谓“良家子”,乃是指无市籍、非罪隶的清白人家子弟,彼时朝廷选兵多看重家世清白,认为此类子弟忠勇可靠。李广恰是良家子出身,又身怀祖传箭术,听闻征召令下,当即辞别家人,投身行伍,编入陇西郡的边军之中。

这陇西郡地处汉匈交界,民风彪悍,边军将士多是久经沙场之辈,初入军营的李广,虽年少(时年约二十),却并未因“将门之后”的身份自傲,反而每日勤练骑射。及至开赴前线,首战便遇匈奴骑兵劫掠村落,李广所在部队奉命阻击。两军对垒之际,匈奴骑兵凭借马快弓劲,率先发起冲锋,汉军阵脚稍有松动。危急时刻,李广手持一张硬弓,纵马出列,目光如炬,锁定冲在最前的匈奴小校。只听“嗡”的一声弦响,箭矢如流星般射出,正中那小校咽喉。那小校应声落马,匈奴骑兵见状,一时竟不敢上前。李广趁势大呼,率数十名骑士反击,又接连射杀三名匈奴兵卒,汉军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终将匈奴骑兵击退。

此役过后,李广因斩杀匈奴首级最多,被上级举荐至长安,封为“汉中郎”。这汉中郎虽非高阶官职,却可随侍皇帝左右,负责宫廷宿卫与仪仗,是年轻将士难得的晋升之途。李广入宫任职后,并未因身处禁苑而懈怠,每日依旧坚持练箭,即便随文帝出行狩猎,也常以箭矢“演练实战”——遇林间鸟兽,便以箭法精准射杀,其箭术之高,连宫中专门负责射猎的武士都自愧不如。

一日,文帝携嫔妃、近臣前往上林苑狩猎,行至一处山涧旁,忽闻林中传来虎啸之声,随行侍卫皆惊,纷纷拔刀护驾。文帝素来知李广骁勇,便问道:“李郎可敢擒此猛虎?”李广躬身答道:“臣愿为陛下除此猛兽。”说罢,提弓握箭,独自步入林中。众人在林外屏息等待,片刻后,只听林中又一声虎啸,随即便是“噗”的一声闷响,再无动静。待李广走出林时,众人只见他肩头扛着一只斑斓猛虎,那虎身上插着一支箭矢,正中心脏,早已气绝。原来,这猛虎藏于巨石之后,见李广靠近便猛扑而出,李广临危不乱,侧身避开虎爪,同时搭箭射穿虎心,一击致命。

文帝见此情景,不禁走上前,轻抚李广的后背,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若使子当高帝之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番话,既是对李广勇武的肯定,也暗含着文帝对当下国力有限、无法大举用兵匈奴的无奈——若在高祖开国之初,亟需猛将开疆拓土,李广这般人才定然能封爵受赏,可如今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李广的一身本领,竟无用武之地。

李广听了文帝的赞叹,躬身答道:“臣但求为陛下守边,保境安民,爵位高低,非臣所求。”这般沉稳谦逊的态度,更让文帝对他多了几分赏识,此后每逢出行,必令李广随行护卫,而李广也始终恪尽职守,从未有过丝毫差错。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景帝即位之初,朝中潜藏着一大隐患——同姓诸侯王势力过大,尤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为甚,他们拥兵自重,截留赋税,甚至不遵朝廷法令,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诸侯王封地,此举彻底激怒了诸侯王。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浩大,其中吴楚联军兵力最强,号称二十万,一路西进,连克数城,直逼梁国。梁国是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封地,地处中原腹地,若梁国失守,叛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长安。景帝急调大军平叛,以周亚夫为太尉,统领全军,同时征召各地勇武之士编入军中,李广因此前在宫中任职时表现突出,被任命为“骁骑都尉”,率部归属周亚夫麾下,开赴梁国前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汉武帝即位后,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国力已极为强盛,府库充盈,兵马强壮,武帝便有了改变“和亲”政策、对匈奴发起战略反击的想法。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大行王恢向武帝献上“马邑之谋”——利用匈奴单于贪图财物的特点,以马邑城(今山西朔州)为诱饵,诱使匈奴单于率大军前来,再埋伏汉军主力,将其一举歼灭。

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任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统领全军,李广任骁骑将军,公孙贺任轻车将军,王恢任将屯将军,李息任材官将军,共调集三十万汉军,分别埋伏在马邑城周围的山谷之中,只待匈奴单于入瓮。

按照计划,首先由马邑城的富豪聂壹出面,假装背叛汉朝,向匈奴单于献上马邑城,称愿为内应,斩杀马邑城守将,将城池与城中财物献给单于。匈奴单于久闻聂壹之名,又贪图马邑城的财富,便信以为真,率领十万铁骑,从代郡出发,向马邑城进发。

李广率领的骁骑部队,被部署在马邑城西北的山谷中,这是匈奴单于撤军的必经之路,武帝命他在此设伏,待匈奴军进入山谷后,便截断其退路,与其他部队夹击匈奴。李广领命后,率部进入山谷,依山布阵,将士们皆偃旗息鼓,耐心等待匈奴军的到来。

匈奴单于率领大军,一路顺利,行至距马邑城百余里时,却忽然心生疑虑——沿途只见遍野的牲畜,却不见一个放牧的百姓,这与以往汉朝边郡的景象截然不同。单于素来谨慎,当即下令大军停止前进,派少量骑兵前往附近村落侦查。恰好此时,汉军一名尉史(负责巡逻的低级军官)因迷路,被匈奴骑兵擒获。这尉史贪生怕死,竟将汉军在马邑周围设伏的全盘计划,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匈奴单于。

单于听闻后,大惊失色,冷汗直流,当即下令大军火速撤退。为防汉军追击,单于还命部分骑兵断后,沿途销毁桥梁、焚烧粮草。

此时,埋伏在山谷中的李广,正焦急地等待着匈奴军的到来。他不时派人登高了望,却始终不见匈奴军的踪影。直到天色渐暗,才有侦查兵回报,称匈奴军已撤军,且沿途设防,汉军难以追击。李广听闻后,不禁扼腕叹息:“天不助汉呀!”随后,他率部走出山谷,与其他汉军部队会合,此时韩安国、公孙贺等人也已得知匈奴撤军的消息,只得下令撤兵。

一场精心策划、动用三十万大军的伏击战,最终因一名尉史的泄密而功亏一篑。马邑之谋失败后,武帝大怒,将王恢下狱,李广虽未获罪,却也错失了一次大破匈奴、立功封侯的绝佳机会。

此次事件后,汉匈关系彻底破裂,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更加频繁地入侵边郡,而汉朝也正式开启了对匈奴的大规模军事反击,李广的战场,也从之前的“边境防御”,转向了“主动出击”。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彻底击溃匈奴主力,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漠北之战”——任命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各率五万铁骑,分东西两路出击,深入漠北,寻找匈奴单于主力决战。

此时的李广,已年过六十,头发花白,却依旧壮心不已。自马邑之谋后,他又先后参与了多次对匈作战,却始终未能立下足以封侯的战功(汉朝军功制度以“斩杀匈奴首级数量”“俘虏匈奴贵族”“大破匈奴部队”为主要标准,李广虽多次作战,却常因兵力不足、遭遇匈奴主力等原因,未能达到封侯标准)。此次漠北之战,是汉朝对匈奴的决战,李广深知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便多次向武帝上书,请求随军出征。

武帝起初并未应允,认为李广年老,且“数奇”(古代认为“数奇”者运气不佳,李广此前多次作战不顺,武帝便有此顾虑),恐难担大任。但李广心意已决,接连上书,言辞恳切,甚至亲自前往宫门请愿。武帝见他态度坚决,又念及他一生守边有功,便最终应允,任命他为“前将军”,归属卫青麾下,随东路军出征。

大军出塞前,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便决定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从正面追击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率领部队,从东路出发,迂回到匈奴单于的后方,与自己形成夹击之势。

李广得知这一部署后,当即找到卫青,恳切地说道:“臣结发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愿居前,先死单于!”意思是,自己从年轻时便与匈奴作战,如今终于有机会正面迎战单于,愿担任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然而,卫青却拒绝了李广的请求。其中原因有二:一是武帝在大军出发前,曾私下叮嘱卫青,称李广“数奇”,不宜担任先锋,恐误大事;二是卫青想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担任先锋——公孙敖此前因作战失利被削爵,卫青想让他在此次战役中立功,恢复爵位。

李广听闻卫青的决定后,心中极为不满,却又不敢违抗将令,只得悻悻而归。他回到营中,并未向赵食其详细说明路,便率部出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东路军所经之地,多为沙漠戈壁,地形复杂,水源稀少,且缺乏向导(此前负责引路的匈奴俘虏逃脱)。李广率部在沙漠中行军数日,却始终未能找到正确的路线,反而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行军速度大大减慢。

与此同时,卫青率领的西路军已与匈奴单于主力展开激战。匈奴单于见汉军势大,便率精锐部队突围而逃,卫青率军追击数百里,虽斩杀匈奴兵卒万余人,却未能擒获单于,只得撤兵。

待卫青撤兵途中,与李广、赵食其的东路军会合时,已是数日后。此时,匈奴单于早已逃之夭夭,漠北之战的“夹击计划”彻底落空。

卫青得知东路军迷路的消息后,便派长史(军中负责文书、监察的官员)前往李广营中,询问迷路的缘由,并要求李广提交“军状”(详细说明行军情况的文书),以便向武帝汇报。

长史来到李广营中,态度颇为傲慢,反复追问迷路的责任。李广见此情景,心中积压的不满、遗憾、委屈瞬间爆发。他对长史说道:“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随后,他召集手下的将领,感慨地说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这番话,道尽了李广一生的遗憾:他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却始终未能实现“正面迎战单于”的夙愿;如今年过六十,本想在最后一战中立功,却因迷路而无功而返,还要面对那些舞文弄墨的刀笔之吏的盘问、指责。他不愿再受此屈辱,也深知自己此生已无封侯之机。

言罢,李广拔出腰间的环首刀,在众将惊愕的目光中,自刎而亡。

李广自刎的消息传开后,他麾下的将士皆痛哭流涕,哭声震彻军营。即便与他素不相识的其他部队的士兵,听闻此事后,也无不落泪。待消息传到边境各郡,百姓们无论老少,无论是否认识李广,都纷纷为他哀悼,有的甚至自发前往李广曾任职的边郡,祭拜这位一生守边的“飞将军”。

李广死后,关于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形容他——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却因其果实甜美,吸引人们前来采摘,树下自然形成了小路;李广虽不善言辞,却以自己的勇武、正直、爱兵如子,赢得了士兵与百姓的爱戴。

司马迁还在列传中详细记载了李广的诸多事迹,如“射石没镞”“爱兵如子”“雁门被俘后突围”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李广的同情与敬佩。正是因为《史记》的记载,李广的故事才得以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人心目中“悲情英雄”的代表。

然而,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李广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他虽勇猛善战,善骑射,善打小规模的突袭战与防御战,却缺乏“战略大局观”——在大规模的军团作战中,他往往过于注重个人勇武,而忽略了与其他部队的协同配合;他治军虽宽,能得士兵之心,却也导致部队纪律相对松散,缺乏严谨的作战规划,这也是他多次作战不顺、甚至迷路的重要原因。

此外,李广的“运气”也确实不佳。他一生经历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文帝时期因“时运不济”,无法施展抱负;景帝时期因“受梁王印”错失封赏;武帝时期虽多次参与对匈作战,却要么遭遇匈奴主力,要么因兵力不足,要么因迷路,始终未能立下足以封侯的战功。后世文人墨客对此多有感慨,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是汉初名臣,却因年老而未得重用;李广是西汉名将,却一生未能封侯,这八个字,道尽了古往今来英雄失志的无奈与苍凉。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