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3章 西汉名将周亚夫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23章 西汉名将周亚夫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2 20:00:22 来源:全本小说网

细柳营中军令响,皇帝来了也拦挡。

吴楚叛军如潮涌,断其粮道真英雄。

丞相脾气犟如牛,封侯这事总顶牛。

宴席之上无筷赏,要双筷子遭疑谤。

老来儿子买盾甲,却被说成要造反。

条侯最终饿肚亡,应了当年相面郎。

列位看官,中华数千年青史,英雄如星汉灿烂,然能以“治军”立名、以“刚直”载史,兼以赫赫战功与千古冤屈集于一身者,西汉条侯周亚夫,当为其一。有道是“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治国安天下,妄称男儿大丈夫。”

话说秦末天下大乱,沛公刘邦斩蛇起义,历经楚汉相争,终定天下,于汜水之阳即皇帝位,国号汉,史称西汉。然刘邦深知,秦亡之因在于“孤立无援”,故采“郡国并行制”——一面设郡县归中央直辖,一面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以为“宗藩屏翰”。孰料此制埋下祸根:诸侯王据地千里,拥兵自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高祖晚年,虽诛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却未能削同姓王之权,以至于文、景之时,“吴、楚、齐、赵”等国,俨然成了独立于中央之外的“小朝廷”,这时的天下那是暗潮汹涌,待时而发。

吕后专权之时,诸吕用事,刘氏宗室备受打压,天下人心惶惶。及吕后崩,太尉周勃、丞相陈平乃谋诛诸吕,迎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是为汉文帝。文帝登基后,深知天下历经秦末战乱与诸吕之乱,早已民生凋敝,故奉行“休养生息”之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史称“文景之治”的序幕自此拉开。然文帝亦忧心诸侯王之势,曾采纳贾谊《治安策》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议,却因时机未到,未能彻底推行;同时,北方匈奴屡犯边境,杀掠吏民,成为汉朝的心腹之患。外有匈奴之扰,内有诸侯之忧,正是在这样一个风雨欲来的时代,周亚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周亚夫,沛郡丰县人,是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次子。

周亚夫自幼便受父亲影响,对兵法战阵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他不喜文墨,独爱读《孙子兵法》《吴子》等兵书,常常对着家中的沙盘推演战阵,有时竟至废寝忘食。其兄周胜之,承袭了绛侯爵位,却因性格懦弱,无甚才干,故周勃对次子周亚夫更为看重,常对人言:“吾家后继有人,必在亚夫也。”

在周亚夫年少之时,曾有相士许负为周亚夫看相。这许负乃汉代着名相士,以善相闻名天下,曾为高祖刘邦看相,言其“贵不可言”。许负见周亚夫后,沉吟良久,道:“君额上有横纹,面相虽贵,然结局恐不佳——君三年后当封侯,封侯八年后当为将相,持国柄,贵重矣,然再过九年,君必饿死。”周亚夫闻言,不禁失笑,道:“我的哥哥已承袭父爵,纵使兄死,亦有其子继之,我又怎么能封侯呢?就算如先生所言,我既已封侯,又何至于饿死呢?”许负只是摇头,道:“相由心生,数由天定,日后自会知晓。”周亚夫虽不以为然,却也将这番话记在了心里,未曾想,多年后竟一一应验。

及周亚夫成年,因父荫入仕,初任河内郡守。在任期间,他勤于政事,尤以治军之才初显——河内郡地处中原腹地,有流民作乱,周亚夫整饬郡兵,严明军纪,凡违法乱纪者,无论贵贱,一律严惩。他规定:士兵每日需晨练暮训,甲胄兵器需时刻擦拭整齐,营中不得饮酒赌博;若遇百姓有难,士兵需倾力相助。不出数月,河内郡便治安井然,百姓安居乐业,甚至有邻郡百姓迁来定居。文帝闻之,颇为赞赏,遂将其调任中尉,掌京师卫戍之责。中尉一职,关乎京城安危,非深得信任且有才干者不能任,周亚夫任职期间,京师秩序井然,没有丝毫乱象。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单于亲率六万铁骑,分兵两路,入侵汉朝边境——一路攻入朝那、萧关,杀汉都尉孙卬;一路直抵彭阳,火烧回中宫,前锋距长安仅百里之遥,京师大为震惊。文帝急召群臣议事,众臣都说:“匈奴剽悍,当速遣大军抵御,以保长安安全。”文帝于是下诏,命三路大军布防:拜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灞上;拜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拜中尉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此三处皆为长安外围的军事要地,灞上扼守东去之路,棘门控扼北来之道,细柳则守卫西通咸阳的咽喉,三路大军互为犄角,以拱卫京师。

诏令既下,三路将军皆领兵赴任。文帝为鼓舞士气,亦为检视军情,决定亲自前往三路军营犒劳将士。这一日,文帝车驾出长安,先往灞上军营。灞上守将刘礼,乃刘氏宗室,素来骄纵,闻听文帝驾到,竟未及整饬军队,便率麾下将领匆匆出营迎接。文帝车驾行至营门,守门士兵见状,即刻大开营门,车驾无需通报,便长驱直入,一路行至中军大帐前,刘礼方率诸将跪拜迎驾。帐内,刘礼满脸堆笑,细数军中琐事,却对军备防务只字不提;帐外,士兵们或坐或卧,或嬉戏打闹,甲胄随意丢弃,兵器锈迹斑斑。文帝看在眼里,心中虽有不满,却也未曾表露,只是安抚了刘礼几句,赏赐了军中将士一些酒肉,便起身离去。离去之时,刘礼率诸将送至营门之外,直至文帝车驾远去,方才返回营中,全无半分警惕之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随后,文帝车驾又前往棘门军营。棘门守将徐厉,乃开国功臣,虽不像刘礼那样骄纵,却也不甚懂治军之道。闻听文帝驾到,徐厉也率诸将出营迎接,营门大开,车驾畅行无阻。入中军帐后,徐厉与众将跪拜行礼,口中虽言“陛下辛劳”,却未请文帝检视军备;帐外,士兵们虽未嬉戏,却也队列松散,不少人窃窃私语,全无临战之态。文帝同样赏赐了将士,而后离去,徐厉亦送至营门。一路行来,文帝见灞上、棘门二营军纪涣散,心中不禁忧虑,暗道:“如此军纪,如果匈奴真来偷袭,又怎么能御敌呀!”

片刻之后,文帝车驾抵达细柳营。未及营门,文帝便见细柳营外,鹿角林立,壕沟纵横,营墙上的士兵身披铠甲,手持长戟,弓上弦,箭在壶,目光如炬,警惕地注视着远方,全无半分松懈之态。寒风之中,旌旗猎猎作响,士兵们的甲胄泛着冷光,整个军营如同一头蛰伏的猛虎,随时准备扑向敌人。

车驾行至营门前,守门的士兵见状,非但没有开门,反而举起长戟,拦住了去路。文帝身边的侍从见状,上前大喝:“天子驾到,尔等竟敢阻拦?速速开门!”守门士兵闻言,却面不改色,朗声道:“军中只听将军将令,不闻天子诏书。末将等未得周将军将令,不敢擅自开营门。”侍从大怒,正要再斥,文帝却抬手制止,道:“罢了,既是军中规矩,便按规矩来。”遂命人持符节入营通报。

符节官手持符节,快步入营,不多时,便见周亚夫身着铠甲,手持长剑,率数名将领出营而来。周亚夫身材高大,面容刚毅,铠甲上的鳞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整个人散发着一股威严之气,令人不敢直视。至营门处,周亚夫并未跪拜,只是拱手作揖,道:“臣盔甲在身,不便行跪拜之礼,望陛下恕罪,允臣以军礼朝见。”文帝见状,心中不禁一动,暗道:“此人果然不同凡响,有大将之风。”遂扶着车前的横木,微微欠身,道:“将军免礼,朕特来犒劳将士。”周亚夫闻言,方下令打开营门,迎文帝车驾入营。

车驾入营后,守门士兵又上前对文帝的车夫道:“周将军有令,军营之内,车马不得奔驰,须缓行。”车夫闻言,只得放缓缰绳,让马车缓缓前行。文帝坐在车中,一路观察营中景象:只见营内将士们皆列队而立,甲胄鲜明,戈矛如林,即便是巡逻的士兵,也步伐整齐,神情肃穆,;帐篷排列有序,兵器架上的刀剑擦拭得锃亮,粮草堆放得整整齐齐,甚至连士兵们的炊具,都摆放得一丝不苟。行至中军大帐前,周亚夫引文帝入帐,帐内陈设简单,唯有一张案几,案上放着军用地图与几卷兵书,地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匈奴的动向与汉军的布防,笔画清晰,一目了然。

周亚夫请文帝坐于上首,自己则立于一旁,道:“陛下,臣令将士们日夜戒备,白日操练阵法,夜间轮流值哨,不敢有丝毫懈怠。若匈奴来犯,臣定能将其击退。”文帝点头,道:“将军治军严明,朕十分欣慰呀。”遂命人将带来的酒肉赏赐给军中将士,周亚夫传令下去,将士们依次领赏,井然有序,无一人争抢,领赏后亦即刻归队,继续待命。

犒劳完毕,文帝起身离去。周亚夫送至营门,依旧以军礼相待,并未远送——他深知,军营之中,防务为重,即便天子离去,也不能擅离职守。出了细柳营,文帝身边的侍从们终于忍不住,纷纷说道:“周亚夫太过无礼!陛下驾临,他竟敢不跪拜迎接,还让陛下在营中缓行,这简直是对陛下的不敬!”文帝闻言,却长叹一声,道:“你们有所不知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灞上、棘门二营,军纪涣散,若匈奴来袭,如何抵挡?而周亚夫之营,军纪严明,令行禁止,即便是朕亲至,亦需遵其军令,如此治军,匈奴怎敢轻易来犯?朕得此将,是大汉之幸啊!”

自此之后,文帝对周亚夫愈发看重。临终之前,文帝还特意嘱咐太子刘启:“若天下有变,可拜周亚夫为帅,此人可堪大用,切勿错失。”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景帝登基后,承文帝休养生息之策,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可是诸侯王的势力愈发强盛,尤以吴王刘濞最为骄横。这刘濞乃高祖刘邦之侄,封于吴地,辖三郡五十三城,地广人众,且吴地盛产铜、盐——刘濞遂采铜铸钱,煮海为盐,无需向中央缴纳赋税,便富可敌国。文帝之时,刘濞之子吴太子入朝,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饮酒下棋,因争棋路,吴太子言语不恭,刘启怒而以棋盘击之,竟失手将吴太子打死。刘濞闻之,悲愤交加,自此暗中积蓄力量,铸造兵器,训练士兵,图谋叛乱。

景帝继位后,深知诸侯王尾大不掉之患,遂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推行“削藩策”——凡诸侯王有罪过者,皆削其封地。晁错在《削藩策》中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景帝深以为然,遂先削楚王的东海郡,再削赵王的河间郡,又削胶西王六县。消息传至吴地,刘濞见朝廷削藩已至眼前,于是决定起兵叛乱。他遣使联络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六国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相约共同起兵,这便是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率先在吴地起兵,自称“东帝”,率二十万大军西渡淮水,进攻梁国;楚王刘戊亦率大军响应,与吴军合兵一处,围攻梁国都城睢阳;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则率军围攻齐国都城临淄;赵王刘遂则率军攻打常山郡,并遣使联络匈奴,欲引匈奴兵南下。七国联军总兵力达五十余万,声势浩大,一时间,关东之地尽皆震动,叛军所过之处,郡县官吏或逃或降,朝廷为之恐慌。

景帝闻听七国叛乱,大惊失色,急召群臣议事。晁错力主景帝亲征,以鼓舞士气,可是丞相袁盎与晁错有过节,趁机进言:“七国之乱,皆因晁错削藩而起,若陛下斩晁错,复其封地,七国必罢兵。”景帝闻言,沉吟良久——他虽知晁错忠心,却也畏惧七国之势,最终竟采纳了袁盎的建议,下令将晁错腰斩于东市,并遣使持晁错首级前往吴军大营,欲劝刘濞罢兵。孰料刘濞见晁错已死,却笑道:“吾今为东帝,岂复事汉!”非但不罢兵,反而加快了进攻的步伐,梁国都城睢阳危在旦夕,城墙已被叛军攻破数处,守军伤亡惨重。

景帝见斩晁错无用,方想起文帝临终遗言,遂下诏拜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路大军,总兵力十余万,前往平叛。周亚夫领命后,即刻前往军中,他深知七国联军虽势大,却有致命弱点:吴楚联军剽悍善战,但粮草皆需从吴地转运,路途遥远,补给困难;而胶西等四国围攻齐国,久攻不下,已成疲惫之师;赵王联络匈奴,匈奴却因畏惧汉朝军力,迟迟未敢南下。故周亚夫制定了“先疲后打,断其粮道”的战略:不以急功近利,先扼守昌邑,坚壁不出,以避吴楚联军锋芒;同时派轻骑绕道敌后,切断其粮道;待吴楚联军粮草断绝,军心涣散之时,再一举破敌。

战略既定,周亚夫便率大军进驻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昌邑地处梁国东北,乃吴楚联军北上的要地,周亚夫在此筑垒坚守——他下令士兵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壁垒之上布满箭楼与滚木礌石,营外则设置三重鹿角,以阻挡敌军进攻。任凭吴楚联军如何叫战,甚至派人在营外辱骂周亚夫,他始终闭门不出,只是命士兵日夜操练,加固防御。

梁国乃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封地,睢阳被围,刘武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连连遣使向周亚夫求救,甚至亲自写信给景帝,请求景帝下诏命周亚夫出兵。景帝遂下诏,令周亚夫速救梁国。然周亚夫却认为此时出兵时机未到——吴楚联军锐气正盛,若贸然出兵,必为其所乘,且昌邑一旦空虚,叛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原。故他拒不奉诏,依旧坚守昌邑,并回信给景帝,道:“臣非不救梁,实乃时机未到。待臣断其粮道,叛军必退,梁围自解。”刘武见状,虽心中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拼死坚守睢阳——他亲自登城督战,赏赐将士,甚至将府中财物分予士兵,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睢阳守军见梁王如此,亦士气大振,与吴楚联军展开殊死搏斗,多次击退叛军的进攻,为周亚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周亚夫暗中挑选了两千名精锐轻骑,由灌婴之子灌孟率领。这两千轻骑,皆是身经百战的勇士,每人配备两匹战马,携带十日干粮与充足的箭矢,日夜兼程,绕道吴楚联军后方,直奔淮泗口(今江苏淮阴西南)。淮泗口乃吴楚联军粮道的咽喉之地,吴军的粮草皆从吴地经淮河、泗水转运至前线,一旦运粮路线被截断,吴楚联军便会陷入粮草断绝的境地。

灌孟率军星夜兼程,避开叛军的巡逻部队,终于抵达淮泗口。他见淮泗口仅有少量吴军守卫,且守军懈怠,遂下令发动突袭——汉军轻骑如神兵天降,冲入吴军营地,逢人便杀,遇粮便烧。吴军守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纷纷溃逃。灌孟率军趁势攻占了淮泗口,并烧毁了吴军的粮草船只——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数不清的粮草与船只在火中化为灰烬。消息传至吴楚联军大营,吴王刘濞大惊失色,急忙派军回援淮泗口,然灌孟早已布防完毕,他令士兵在淮泗口两侧设伏,待吴军到来,便万箭齐发,吴军数次进攻,皆被击退,粮道终未能恢复。

粮道被断后,吴楚联军的粮草日渐匮乏。起初,士兵们还能勉强果腹,数日之后,便只能以野菜树皮充饥,不少士兵因饥饿而晕倒,甚至有士兵偷偷逃离军营。刘濞见状,深知再这样下去,军队必不战自溃,遂决定孤注一掷,率军全力进攻昌邑,欲与周亚夫决一死战。

这一日,吴楚联军倾巢而出,向昌邑发起猛攻。叛军士兵们知道,若不能攻破昌邑,便只有死路一条,故个个奋勇向前,不顾生死地冲击汉军的壁垒。箭如雨下,鼓声震天,滚木礌石从壁垒上滚落,砸得叛军死伤惨重,然叛军依旧前仆后继,壁垒之下,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壕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亚夫登垒观战,他面色平静,目光如炬,仔细观察着叛军的攻势。见吴军攻势虽猛,却已无往日剽悍之态,不少士兵脚步虚浮,眼神涣散,遂对身边将领道:“敌军已疲,可一战破之。”遂下令打开营门,派大军分左右两翼出击。汉军将士早已养精蓄锐,见状奋勇杀敌——他们身披重甲,手持长戟,如潮水般冲出营门,与叛军展开近身搏杀。汉军士兵训练有素,阵法严密,而叛军则因饥饿疲惫,渐渐不支,不多时便溃不成军,四散奔逃。

周亚夫见状,率军乘胜追击,一直追至淮阳(今河南淮阳)一带。在此地,周亚夫与吴楚联军展开了决战。战斗中,周亚夫身先士卒,手持长剑,奋勇杀敌,他一剑便将一名吴军将领斩于马下,汉军将士见主将如此,士气更盛,个个以一当十。吴楚联军本就饥饿疲惫,怎敌得住汉军的猛攻,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楚王刘戊见大势已去,深知被俘后必无好下场,遂拔剑自杀身亡;吴王刘濞率残部数千人逃至东越,欲依托东越继续抵抗,然东越王为求自保,竟派人刺杀了刘濞,将其首级献给了周亚夫。

吴楚联军既灭,周亚夫又分兵北上,驰援齐国。围攻齐国的胶西等四国联军,本就久攻临淄不下,闻听吴楚联军大败,周亚夫大军将至,顿时军心大乱,纷纷溃逃。胶西王刘卬自杀,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皆被汉军擒杀,齐国之围遂解。随后,周亚夫又率军北上攻打赵国,赵王刘遂坚守邯郸,汉军久攻不下,周亚夫引漳水入城——邯郸城垣被水浸泡多日,终于崩塌,汉军趁机攻入城中,刘遂见城破,也自杀身亡。

至此,历时三个月的七国之乱,终被周亚夫平定。此役,周亚夫以十余万兵力,击溃五十余万叛军,不仅安定了大汉江山,更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为日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彻底解决诸侯问题奠定了基础。

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率军凯旋归来。景帝亲自出长安迎接,君臣相见,景帝喜不自胜,上前握住周亚夫的手,道:“将军平定叛乱,安定社稷,功莫大焉!朕得将军,如鱼得水啊!”遂下诏封周亚夫为条侯,食邑条城(今河北景县,现建有周亚夫公园,内有周亚夫陵墓),并拜其为丞相,总揽朝政。一时间,周亚夫声望达到顶峰,朝野上下,无不对其敬仰有加,史称“条侯相汉,天下晏然”——百姓安居乐业,官吏各司其职,汉朝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太平岁月。

可是“功高震主”,自古以来便是功臣难以逃脱的宿命,周亚夫亦未能例外。周亚夫虽有治军之才,却不谙朝堂权术,且性格刚正不阿,凡事皆以朝廷法度为准,不肯丝毫妥协,这便与景帝的皇权产生了冲突。

首先便是废立太子之争。景帝早年立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是为栗太子。后因栗姬善妒,得罪了景帝与长公主刘嫖(景帝之姐),景帝便有了废黜栗太子之意,改立王夫人之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此事关乎国本,景帝遂召集群臣商议,问及周亚夫时,周亚夫却坚决反对,道:“太子乃国之储君,无过而废,恐动摇社稷根基。昔年文帝废太子,亦因太子有过,今栗太子仁厚,并无过错,陛下若废之,恐天下人不服,甚至引发诸侯叛乱。”景帝闻言,心中不悦,道:“朕意已决,不必多言。”周亚夫却仍据理力争,道:“陛下此举,不合祖宗法度,不敢奉诏!”景帝见状,只得拂袖而去。自此之后,景帝对周亚夫便有了嫌隙,认为他“刚愎自用,不识大体”。

其次便是封王信为侯之事。王信乃景帝皇后王氏之兄,即刘彻的舅舅。窦太后(景帝之母)素来宠爱王氏,便向景帝进言,欲封王信为侯,以彰显外戚的地位。景帝虽知“非有功不得侯”的白马之盟,却也不愿违逆母亲之意,遂召周亚夫商议。孰料周亚夫却直言不讳,道:“高皇帝曾与群臣杀白马为盟,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王信虽为皇后之兄,却无尺寸之功,若封其为侯,便是违背祖宗之盟,臣不敢赞同。且陛下若封王信,日后外戚皆求封侯,朝廷法度何在?”景帝闻言,无言以对,只得将此事搁置。窦太后闻之,亦对周亚夫颇为不满,多次在景帝面前诋毁他,道:“周亚夫自持功高,竟敢违逆太后与陛下,如此之人,怎能信任呢?”

再者就是处理匈奴降将之事。不久后,匈奴有五位将领因不满单于统治,率部降汉。景帝大喜,认为这是瓦解匈奴的大好时机,欲封此五人为侯,以招徕更多匈奴降将。周亚夫却再次反对,道:“此五人乃背主降敌之辈,若封其为侯,便是鼓励臣子背主,恐坏天下忠义之风。陛下若封之,日后汉朝臣子皆效仿此五人,背主求荣,陛下何以教天下人?”景帝闻言,怒不可遏,道:“迂腐!今匈奴屡犯边境,朕封此五人为侯,意在瓦解匈奴,安定边疆,你怎可如此固执呢?”周亚夫见景帝不听,深知自己在朝堂之上已无立足之地,遂以“病笃”为由,请求辞去丞相之职。景帝本就对周亚夫不满,见状便顺水推舟,准其辞职,让他归家养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亚夫罢相后,在家中闲居,每日读书练字,偶尔与旧部饮酒畅谈,本想安度晚年,却未曾想,一场大祸就要降临。

汉景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周亚夫之子见父亲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便私自购买了五百副甲胄——他并非图谋不轨,只是想待周亚夫死后,作为殉葬之用,以彰显父亲的将军身份。汉代制度规定,甲胄乃军用之物,私人不得买卖,即便用于殉葬,亦需朝廷批准。周亚夫之子因急于筹备,未向朝廷报备,且拖欠了商家的货款。商家多次上门催讨,周亚夫之子却避而不见,商家见状,怒而上书告发,称周亚夫之子“私买甲胄,意欲谋反”。

景帝闻听此事,本就对周亚夫心存猜忌,见状便认定周亚夫与其子同谋——他认为周亚夫罢相后心怀不满,欲借甲胄谋反,夺回权力。遂下令将周亚夫下狱,交由廷尉审理。廷尉乃掌管刑狱之官,深知景帝之意,遂对周亚夫严刑逼供。

周亚夫入狱后,悲愤交加,面对廷尉的审问,他道:“我的儿子买甲胄,是为殉葬之用,哪来的谋反之意呢?你们怎可诬陷忠良!我为大汉征战,平定七国之乱,安定天下,怎会谋反?”廷尉却冷笑道:“君侯纵使不在地上谋反,恐也欲在地下谋反吧!”此语一出,周亚夫如遭雷击——他深知,廷尉此举,乃是奉了景帝之命,欲置他于死地,再多的辩解,也是无用。

想当年,他在细柳营治军,文帝赞其“真将军”;他平定七国之乱,安定大汉江山,景帝封其为条侯,拜为丞相;如今,却因儿子买了殉葬甲胄,便被诬为谋反,打入大牢,遭受如此羞辱。周亚夫一生刚正,何曾受过这等委屈?他心中的悲愤与绝望,如潮水般涌来,几乎将他淹没。

入狱之后,周亚夫便开始绝食,以表清白。起初,狱吏还劝他进食,见他态度坚决,便不再理会。日复一日,周亚夫的身体日渐虚弱,面色苍白如纸,气息奄奄,却始终不肯进食一口——他要用自己的生命,扞卫最后的尊严。

至第五日,周亚夫终因绝食过度,呕血而死,时年约六十岁。这位曾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的“真将军”,最终竟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周亚夫死后,朝野上下皆为之惋惜,百姓亦纷纷为其鸣冤——街头巷尾,人们无不谈论周亚夫的功绩,斥责景帝的猜忌与不公。《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司马迁对周亚夫评价极高,道:“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穰苴即司马穰苴,乃春秋时期着名军事家,着有《司马法》,司马迁将周亚夫与司马穰苴相提并论,足见其对周亚夫军事才能的认可。班固在《汉书》中亦言:“周亚夫为相,守正不阿,虽遭冤死,然其功在社稷,名垂青史。”

唐人许浑在《途经秦始皇墓》中曾言:“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文帝能识得周亚夫这等“真将军”,给予他信任与重用;景帝却因一己之私与无端猜忌,将其赐死,想来亦是令人叹息。然周亚夫的功绩与品格,并未因他的冤死而被遗忘——千百年后,人们依旧记得,在西汉初年,有一位将军,在细柳营中严整军纪,令天子折服;在七国之乱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他的故事,被写入史书,被搬上舞台,被后人传颂。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