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1章 文武财神的传说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31章 文武财神的传说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15:56:35 来源:全本小说网

人间每逢岁末,家家户户便会悬起财神画像——案上供着的文财神,或素衣持笏,或青衫握筹;门侧立着的武财神,或红脸提刀,或黑面骑虎。这四位被亿万人供奉的财神,并非凭空选出,而是源于典籍记载的品格、民间传说的印证,恰好契合了世人对“财运”的两种期盼:文财神以品德智慧“治财”,护财运公正、商道清明;武财神以武力忠义“卫财”,驱邪祟之扰、保财路安稳。文财神是指比干、范蠡,武财神则为关羽、赵公明,这四位之所以被称为文武财神,有一番精彩的故事流传。

比干,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中“比干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的记载。这位殷商少师,以死谏的忠直,在正史中刻下“忠臣”的烙印;而《封神演义》则在此基础上,为他添了关键一笔——比干被挖心后,因姜子牙的灵丹护住魂魄,竟未立刻身死,只是失了“心”这一藏私念、生偏爱的脏器。

正是“无心”这一特质,成了比干被尊为文财神的最大缘由。民间对“财运”的第一重渴望,便是“公正”——怕奸商囤货居奇,怕贪官克扣民财,怕自己劳而无获。而比干失心后,没了私心杂念,既不会偏袒权贵,也不会纵容奸猾,恰如《封神演义》中描述的“心去之后,成了无心之人,凡事只凭公断,不徇私情”。

这种“公正”,在民间传说里逐渐与“财运”绑定。北宋汴京的《岁时广记》曾载,当时商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新开店铺必挂比干画像,画中比干“素衣正冠,手持‘公正’玉牌”,寓意“请财神断邪利,保我童叟无欺”。有传说称,汴京城曾有粮商暗中掺沙,夜里便梦到比干前来,玉牌一亮,粮袋里的沙子尽数漏出,粮商醒来后连忙将掺沙的粮食收回,换了新粮,生意才逐渐好转。

更关键的是,比干全凭品德与公心。他以“无心则公”的特质,为世人划定“何为正道财运”——不赚黑心钱、不夺他人利、不贪无义财。久而久之,民间便将比干推为文财神之首,盼他以无私之心,护佑自己的财运“来路正、去路明”。

若说比干的文财神身份,源于“公正之德”,那范蠡的入选,则全靠“经营之智”——他是正史中少有的“既能安邦,又能富家”的奇才,其经商之道,至今仍是民间推崇的“财富宝典”。

《史记·货殖列传》中,详细记载了范蠡的生平:他先为越国大夫,助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吴雪耻;功成之后,却看透“鸟尽弓藏”的道理,携西施泛舟五湖,归隐民间。此后他三次经商,皆成巨富,又三次将财产散给贫邻,自号“陶朱公”。这种“三聚三散”的经历,让他在民间心中,不再是单纯的谋士,而是“懂赚钱、更懂散财”的商圣。

民间尊范蠡为文财神,核心原因有二:一是他的“商道智慧”,二是他的“济世情怀”。

先说商道智慧。《史记》载范蠡经商“择地而居,与时逐利”——他先是在齐国海边煮盐晒粮,靠“薄利多销”积累财富;后又迁到陶地,因陶地“天下之中,诸侯四通”,便做起转运贸易,“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他还总结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经商哲理,即提前预判市场需求,这在民间被称为“陶朱公商训”。明清时,江南商人几乎人手一本《陶朱公致富奇书》,书里记载的“务完物、无息币”(注重货物质量,让资金流转)等原则,至今仍是商业准则。民间认为,供奉范蠡,是“教你如何正当赚钱”,这正是文财神“以智慧治财”的核心功能。

再说济世情怀。范蠡“三散财”的事迹,在《越绝书》中亦有记载:他第一次散财,是将齐国赚的钱分给邻里乡亲;第二次是在陶地,见当地百姓困苦,便捐钱修水利、建学堂;第三次则是资助越国的贫苦农户,帮他们购置农具。民间对“财神”的期待,从来不是“只让自己有钱”,而是“有钱后能惠及他人”。范蠡“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理念,恰好契合了这种期待——他证明“赚钱不是为了独富,而是为了济世”,这种格局,让他超越了普通的“财神”,成了“有心怀天下万民的文财神”。正是这种“以智慧授商道,以情怀济民生”的形象,让范蠡稳稳坐上文财神的位置,与比干一道,构成“一文主公正,一文主经营”的文财神体系。

比起文财神的“文治”,武财神的核心是“武卫”——以武力驱邪、以忠义护财。而关羽能成为武财神之首,源于他在典籍与传说中,早已被塑造成“忠义无双、武力超群”的守护神形象。

最先为关羽奠定“忠义”底色的,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他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兵败被曹操生擒后,虽受厚待,却仍“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千里走单骑,回归刘备麾下。而《三国演义》则将这种“忠义”推向极致,添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让关羽从历史人物,变成了“忠义的化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民间将关羽尊为武财神,最初的动因,是“镇邪护财”——世人怕的不仅是“赚不到钱”,更怕“赚到的钱被邪祟夺走”。而关羽的“武力”与“忠义”,恰好能应对这种恐惧。

先说“镇邪”。宋代以后,民间信仰中,关羽逐渐从“武将”演变为“镇邪之神”。《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北宋末年,汴京有座庙因“邪祟作祟,人不敢近”,后来百姓将关羽画像贴在庙门,邪祟竟“夜中呼啸而去”。到了明代,《西游记》中,关羽更是以“三界伏魔大帝”的身份,协助孙悟空降妖。民间认为,关羽红脸赤心,正气凛然,妖魔鬼怪最怕这种“忠义之气”;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能“斩邪佞、断恶缘”,让觊觎财富的邪祟不敢靠近。

再说“护财”。这种“护财”,最初源于武行、镖局的需求。明清时,镖局走镖,常遇劫匪与“山精鬼魅”(民间对劫道者或意外灾祸的统称),镖师们便会供奉关羽,一是求他“显灵护镖”,二是学他“忠义守信”——镖局讲究“一诺千金”,而关羽“重然诺”的特质,恰好与镖局的“信”文化契合。《清稗类钞》记载,山西平遥的“同兴公镖局”,每次走镖前,镖师都会对着关羽画像宣誓:“若失镖,必以死谢客”,而这家镖局百年间竟未失过一次镖,民间便传“是关二爷护佑”。

后来,这种“护财”需求从武行扩展到普通商人。商人怕的“邪祟”,不仅是真的鬼怪,还有“黑心同行”“地痞流氓”。他们供奉关羽,一是盼关羽以武力震慑这些“人间邪祟”,二是盼自己能像关羽一样“忠义经商”——不欺客、不毁约,靠“信”留住财运。

若说关羽是“护财的武财神”,那赵公明便是“招财的武财神”——他的形象更直接、更威猛,民间认为他能“主动带来财运”,这种“主动招财”的特质,源于典籍与传说中他“掌财、驱邪”的双重职能。

赵公明的早期形象,在《搜神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已有记载。最初,他是“督鬼之神”,《搜神记》称他“为上帝使,督鬼下取人”,后来逐渐演变为“守护财神”。到了明代《封神演义》,赵公明的形象彻底定型:他是截教弟子,骑黑虎,持铁鞭,腰间挂聚宝盆,有“招财进宝”之能,虽最终战死,却被姜子牙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下辖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这便是民间“赵公明主招财,四神辅之”的由来。

民间尊赵公明为武财神,核心原因有三:威猛的形象、招财的法器、驱邪的能力,这三者都带着强烈的“武”属性。

第一是威猛形象。赵公明“黑面浓须,骑虎持鞭”,与关羽的“红脸绿袍”相比,更具“威慑力”。民间认为,“招财”不仅要靠运气,还要靠“镇住财运”——怕财运“跑掉”,怕邪祟“抢财”。而黑虎是“百兽之王”,铁鞭是“镇邪之器”,赵公明骑虎持鞭的形象,恰好给人“能镇住财运、能打跑邪祟”的安全感。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民间画赵公明像,必画“黑虎伏于侧,铁鞭横于手,聚宝盆中金珠满溢”,寓意“虎镇财、鞭驱邪、盆聚宝”。

第二是招财法器。赵公明的“聚宝盆”,是民间最熟悉的招财象征。《封神演义》中描述,这聚宝盆“能生金银,取之不尽”,而民间传说则进一步演绎:若诚心供奉赵公明,聚宝盆便会“每日生钱,日积月累,便能致富”。

第三是驱邪能力。赵公明早期“督鬼”的职能,在民间信仰中并未消失,反而与“招财”结合——民间认为,“邪祟不仅会夺财,还会断财路”,比如让店铺失火、让货船沉没。而赵公明能“督鬼驱邪”,恰好能解决这种隐患。有传说称,清代广州有个船商,每次出海前都会供奉赵公明,一次货船遇风暴,眼看就要沉没,船商突然看到船头出现赵公明的身影,手持铁鞭一挥,风暴竟瞬间平息,货船平安抵达港口。此后,广州的船商们便都供奉赵公明,称他为“海途财神”。

从典籍记载到民间传说,这四人的特质被不断强化、完善,最终形成了“文财神主理、武财神主卫”的财神体系。比干的“无心”对应“公正”,范蠡的“商道”对应“经营”,关羽的“忠义”对应“守护”,赵公明的“威猛”对应“招财”。这四位财神的形象,早已超越了历史或神话人物本身,变成了一种“财运信仰”:文心守正,武魄护安,唯有文武相济,方能财运绵长。这,便是比干、范蠡为文财神,关羽、赵公明为武财神的真正缘由就是民心的归向,是千年间世人对“正道财运”的永恒期盼。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