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30章 福禄寿三星

中国野史大甩卖 第30章 福禄寿三星

作者:一路逆风的80后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15:56:35 来源:全本小说网

自上古先民观天象、察星轨,便在浩渺苍穹中寻得与人间福祉相关的星象。福星、禄星、寿星并非凭空杜撰的神明,而是源于天文星官的记载,后又与人间忠义贤德之士的传说相融合,因职能精准对应百姓对“福、禄、寿”的愿望,最终被合称为“福禄寿三星”,成为华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神团。其来历脉络清晰,既有《史记》《汉书》等典籍的天文佐证,亦有民间代代相传的圣贤故事,二者交织,才成就了三星的独特形象。

福星的本源,首见于天文典籍中的“岁星”,即木星。《史记·天官书》明确记载:“岁星所在,国昌;其所居久,其国福厚,易为军,其失次,有天祆,其赢,为王不宁,其缩,有军不复。”上古天文学家发现,木星每十二年绕天一周,其轨迹所及之处,往往五谷丰登、邦国安宁,故而将其视为“赐福之星”——岁星到临,便意味着福泽降临,这是福星最早的“星神身份”。彼时百姓拜岁星,求的是年岁丰稔、家国平安,这便是“福”的最初内涵。

唐代宗大历年间,道州(今湖南道县)出了一位名叫阳城的刺史。当时道州多产身材矮小之人,朝廷竟下诏令道州每年进贡“矮奴”,供皇室取乐。阳城到任后,见百姓因进贡之令流离失所——为避抓奴,父母竟忍痛将幼儿藏匿于深山,稍有不慎便家破人亡。他当即上书朝廷,痛陈进贡矮奴的弊害:“臣州壤接夜郎,地多群獠,俗尚矮陋,然人性恋土,岂愿离乡为奴?若强取之,是驱民于水火也。”

这份奏折让唐代宗醒悟,最终废除了进贡矮奴的苛政。此后阳城在道州,又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将原本贫瘠的道州治理得“仓廪实、百姓安”。百姓感念其恩,称他为“福公”,为他立祠供奉,逢年过节便焚香祈愿,求他保佑家人平安、日子顺遂——这正是百姓对“福”的具象化期待:没有苛政、丰衣足食、家人平安。

而此时,岁星作为“赐福星官”的传说仍在流传。百姓渐渐发现,岁星“主国昌民安”的职能,与阳城“救民于苦难、赐民以康宁”的善举如出一辙:岁星从天上降福,阳城在人间施福,二者都是“福”的化身。到了宋代,民间开始将阳城的形象附会到岁星上——原本抽象的星官,变成了面如满月、身着青布长衫、腰间挂“岁”字玉佩的慈和老者,既保留了岁星“主岁赐福”的本源,又融入了阳城“为民谋福”的人间形象。

正是这“天文星神”与“人间福官”的融合,让“福星”的内涵从“邦国之福”延伸到“百姓之福”,既涵盖《尚书·洪范》中“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的“五福”,又贴近寻常百姓对“平安、温饱、无灾”的朴素祈愿。百姓拜福星,既是拜天上岁星保年岁丰登,也是拜人间阳城般的贤官护民生安宁,这便是福星称号的由来。

禄星的根源,比福星更明确地指向“天文职官”——它本是紫微垣中“文昌宫”的第六星,名为“司禄星”。《史记·天官书》对文昌六星的职能有清晰划分:“文昌六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这六颗星共同掌管人间军政、命运,而第六颗司禄星的核心职能,便是“主禄籍”——记录天下士子的仕途升降、官吏的俸禄等级,一句话概括:谁能当官、当多大的官、能得多少俸禄,皆由司禄星裁定。

上古时期,“禄”并非仅指“做官”,还包含“俸禄”“福泽”之意,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禄”逐渐与“仕途”深度绑定。尤其是隋唐科举制成熟后,寒门士子唯有通过科举才能入仕,“登科及第”便成了“得禄”的核心象征,司禄星也自然成了士子们最尊崇的星神。每逢科考,长安、洛阳的贡院旁,总会有士子焚香祭拜“司禄星”,祈愿自己能“禄籍有名”,金榜题名。但此时的禄星,仍是天文典籍中抽象的星官,尚无具体人形。

禄星的人物原型,是晋代蜀地一位名叫张亚子的忠义之士。据《华阳国志》记载,张亚子是西晋时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自幼饱读诗书,为人仗义疏财,又精通兵法。当时蜀地战乱频发,乱兵劫掠百姓,张亚子散尽家财,组织乡勇保卫家乡,多次击退乱兵。后来乱兵集结重兵反扑,张亚子率乡勇死战,最终力竭战死。百姓感其忠义,将他葬于七曲山,为他立祠,称“梓潼祠”,逢年过节便去祭拜,既念他护乡之德,也敬他才学之高——因张亚子生前常教乡中子弟读书,百姓认为他能“佑人学业有成”。

张亚子与司禄星的融合,始于唐代的两次“帝王梦遇”。第一次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途中梦见张亚子显灵,对他说:“陛下勿忧,乱贼不久必平。”后来郭子仪果然平定叛乱,唐玄宗返程后,感念张亚子护佑,下旨将梓潼祠扩建为“文昌宫”,封张亚子为“左丞相”,并亲题“文昌帝君”匾额。第二次是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唐僖宗亦逃往蜀地,途中同样梦见张亚子显灵,助他避开叛军追击。唐僖宗继位后,加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规定天下学宫都要供奉张亚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帝王的推崇,让张亚子的传说传遍天下。而百姓很快发现,张亚子“佑学业、护忠义”的特质,与司禄星“掌禄籍、定仕途”的职能完美契合:士子拜张亚子,是求他保佑学业有成、科举得中;拜司禄星,是求它在禄籍上添自己的名字——二者所求,都是“得禄”。到了宋代,民间便将张亚子的形象与司禄星合二为一:禄星不再是抽象星官,而是身着朱红官袍、头戴乌纱帽、怀中抱“禄籍册”的文官形象,既保留了司禄星“掌禄籍”的天文本源,又融入了张亚子“忠义佑学”的人物形象。

寿星的本源,是天文星象中的“南极老人星”,又称“老人星”,是南天星座中一颗亮度极高的恒星。《史记·天官书》对它的记载最为详尽:“老人星,在弧南,一曰南极老人。见则天下安,不见则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上古天文学家观察到,老人星只有在秋分前后的夜晚才会出现在南天,且它的出现与否,往往与“天下安宁”相关——老人星明亮可见,便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能安居乐业、长寿安康;若老人星隐匿不见,则可能有战乱、灾荒,百姓多夭折。

更关键的是,《后汉书·礼仪志》明确将老人星与“寿”绑定:“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祀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汉代时,朝廷会在秋分这天祭祀老人星,同时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玉杖、送糜粥,将“敬老人”与“祭寿星”结合,此时的“寿星”已不仅是星官,更成了“长寿”的象征——拜老人星,便是求自己或家人能长寿,这是寿星最早的“星神身份”。

但寿星那“白发如雪、额颅隆起、手持龙头拐杖、身伴白鹤”的经典形象,并非来自星象,而是源于民间对“长寿圣贤”的想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彭祖”的传说。据《列子·力命》记载,彭祖是上古时期颛顼帝的玄孙,历经尧、舜、夏、商四朝,活了八百多岁。他不仅长寿,还精通养生之道,曾向商纣王传授“养性之道”:“夫人受气,皆有一定,寿夭得失,莫不由身。”意思是人的寿命虽有定数,但通过修身养性,可延长寿元。

彭祖的长寿传说,让百姓将他视为“长寿的化身”。而此时,南极老人星作为“主寿星官”的传说已深入人心,百姓便自然地将彭祖的“长寿特质”与南极老人星的“主寿职能”结合——南极老人星从天上掌管寿元,彭祖在人间示范长寿,二者都是“寿”的象征。到了唐代,画家们开始将寿星画成“额颅隆起”的形象,这一细节也与彭祖传说相关:民间认为,额头隆起是“福寿之相”,彭祖便是“额有奇骨”,故而长寿。

除了彭祖,寿星的形象还融入了“南极仙翁”的元素。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南极有仙翁,居南极之渊,主掌人间寿算。”这位仙翁“白发朱颜,手持拐杖,身旁有白鹤、梅花鹿相伴”——白鹤能活上千年,梅花鹿能活数百年,都是长寿吉祥的象征,这些元素后来都融入了寿星形象中。到了宋代,寿星的形象彻底定型:白发蓬松垂肩,额颅隆起如丘,手持龙头拐杖(拐杖上常挂葫芦,内装养生丹药),身后跟着白鹤与梅花鹿,既保留了南极老人星“主寿元”的天文本源,又融入了彭祖“长寿养生”和南极仙翁“仙翁形象”的民间传说。

福星主“福泽”,禄星主“禄运”,寿星主“寿元”,三者的职能恰好涵盖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核心祈愿——有“福”,便是平安无灾、家人和睦;有“禄”,便是衣食无忧、仕途顺遂;有“寿”,便是长命百岁、安享天伦。这三种祈愿,不分阶层、不分时代,是华夏百姓最朴素也最执着的追求。

从宋代开始,随着民间信仰的融合,百姓不再单独祭祀福星、禄星、寿星,而是将三者合祀于一堂,称为“福禄寿三星”。无论是春节贴春联、挂年画,还是寿宴、婚庆等喜庆场合,都少不了三星的形象——福星捧元宝,禄星持玉册,寿星拄拐杖,三者同框,便意味着“福禄寿全”。这种合祀,并非官方强制,而是百姓自发的选择:人们相信,同时祭拜三星,便能同时获得“福、禄、寿”三种福祉,让生活圆满无缺。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