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8章 主神体系演变记:从自然之尊到伦理之主

远古时期,天地初分,四极未稳,日月行迹无定,洪荒之间常有烈阳炙土、骤雨毁田之事。万民穴居野处,观星辰流转而辨时节,见雷霆震怒而心生敬畏——这便是自然神主宰的时代,而上古天帝帝俊,便是这一时代最尊的主神。

帝俊的来历,散见于《山海经》诸篇,传言他居于东方汤谷,身佩日月,掌万物生长之序。他与羲和育有十日,与常羲育有十二月,这十日十二月本是天地间最核心的自然节律:十日轮值巡天,便有昼夜交替;十二月次第流转,便有四季更迭。只是那十日尚是稚童心性,某日竟忘了羲和“轮值”的叮嘱,一同驾着三足乌车冲出汤谷,赤焰焚空,将洪荒大地烤得寸草不生。

昆仑山下的百姓,多以采集捕猎为生,烈阳之下,草木尽焦,河泽干涸,连最耐旱的沙棘都枯成了黑炭。有人试图往北方苦寒之地迁徙,却被骤起的热风追着灼烧;有人跪于汤谷之外,以额触地祈告三日三夜,额头渗血也不肯起身。这祈告声终是传到了帝俊耳中,他立于汤谷之巅,见下方大地如烧红的铜盘,万民哀号之声撕心裂肺,遂叹道:“吾子顽劣,累苦众生,当有惩戒。”

遂召神射手后羿前来。后羿本是东夷部落的勇士,因力能开万斤弓,被帝俊召至天庭为神。帝俊赐他彤弓素矰,嘱道:“十日同出,非天地之序,汝往人间,射落九日,留其一以照万民。切记不可伤及吾子性命,只须将其贬回汤谷,由羲和严加管束。”后羿领命,携弓降至人间,先往昆仑山下安抚百姓,取山巅冰雪融水救醒渴晕之人,而后登东莱山,拉弓搭箭。那彤弓乃帝俊以扶桑木为弓身、蛟龙筋为弓弦所制,素矰则裹着太阴之冰,一箭射出,便有寒气裹着金光直冲天穹。

第一箭射向最靠近地面的太阳,那太阳上的三足乌吃痛,载着太阳往汤谷坠去,落地时激起漫天水汽——原来这一箭的寒气,竟在焦土上浇出了一汪湖泊,便是后来的云梦泽。而后八箭连发,八颗太阳相继坠落,或坠于东海化作岛屿,或坠于西山化作温泉,余下的那颗太阳吓得缩在云层后,再不敢肆意妄为。帝俊见此,又令羲和每日驾着六龙车,载着这颗太阳从汤谷出发,经东方晨曦、南方正午、西方夕照,最后落于北方蒙谷,自此日月行迹有定,昼夜四季复归常序。

除了统御日月,帝俊还掌风雨雷电之权。某次南方九黎之地骤降暴雨,洪水冲毁了部落的茅屋,百姓只得逃上高山,以野果树皮为食。帝俊闻知,召来雨师屏翳,问其缘由。屏翳答道:“南方水汽郁结,吾本想降些小雨润田,却不料共工氏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山,断了西北天柱,天地倾颓,南方水汽无制,才成此洪涝。”帝俊遂亲自驾云往南方,见大地一片泽国,孩童抱着断木在水中漂流,老弱则蜷缩在山顶瑟瑟发抖。他当即取腰间玉佩掷向空中,那玉佩化作一道金光,将倾颓的天柱补了一角,又令风伯飞廉吹起东南风,将洪水引向东海,再令屏翳按“春润、夏沛、秋疏、冬少”的节律降雨——这便是后世“节气雨”的由来。

那时的帝俊,其“神性”全与自然绑定:他的神迹是调和日月、控制风雨、平息洪水,他的权威来自对自然力量的掌控,万民敬他,是因他能护佑众生免受自然之害。而随着洪荒渐定,部落林立,人间开始有了纷争、有了秩序需求,自然神的时代,便渐渐要过渡到新的阶段。

帝俊之后,五方帝崛起,其中以中央黄帝轩辕氏最为突出——他既是掌控自然的神只,更是开启人间伦理的先驱。《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本是有熊部落的首领,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而“土德”既指他能教民耕种、辨土地肥瘦,也指他能统合四方、定天下秩序。

黄帝的“得道”,始于一场关乎生存的战争。彼时南方蚩尤部落作乱,蚩尤铜头铁额,食沙饮石,麾下八十一兄弟皆兽身人面,能呼风唤雨、引大雾困敌。他率领部落北上,所过之处,不仅劫掠粮食,更毁弃农田、阻断河流,让北方百姓再次陷入苦难——这已非自然之害,而是人间之乱。黄帝起初试图以自然之力应对:他召来应龙蓄水,欲以洪水阻蚩尤;却不料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反将洪水引向黄帝阵营。

眼看麾下士兵溺亡无数,黄帝彻夜难眠,立于涿鹿之野的山巅,望着漫天大雾,忽然悟到:“仅靠自然之力,难定人间纷争,需有‘秩序’方能长久。”遂令部下造“指南车”——以磁石为引,无论大雾如何弥漫,车针始终指向南方,由此冲出了蚩尤的雾阵。又请来旱魃相助,旱魃所过之处,风雨皆停,大地干燥,蚩尤的水阵顿时失效。最终黄帝于涿鹿之野擒杀蚩尤,将其部落并入有熊氏,而后又与炎帝在阪泉三战,终统一华夏部落。

战后的黄帝,并未止步于掌控自然,而是开始构建人间伦理。他见百姓仍以生食为主,多有疾病,便派仓颉观鸟兽足迹造文字,教民记录耕种之法;令嫘祖教民养蚕缫丝,制衣冠以避寒暑——这便是“衣冠之伦”的开端。他又辨四方方位,定“东春、南夏、西秋、冬北”的历法,让百姓按节气耕种,不再盲目依赖自然;更制定“礼”:规定长幼有序、男女有别,部落首领需以“仁”待民,不可随意征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某次黄河泛滥,冲垮了下游的农田,百姓又开始恐慌,以为是河神发怒。黄帝却不似帝俊那般直接干预自然,而是召集部落中的智者,一同勘察河道,教民“疏而不堵”——他令大禹的父亲鲧先筑堤挡水,再令百姓挖渠引水入东海,同时告诫部落首领:“治水不仅是治河,更是治心。若首领只顾自己部落,不肯合力,纵有天助,亦难成大事。”这便是最早的“仁政”理念:应对自然之害时,需以人间秩序为基,以道德为纽带。

黄帝晚年,于荆山铸鼎,鼎成之日,有黄龙自天而降,载他升仙。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不仅祭祀他为“中央天帝”,更将他制定的衣冠、历法、礼仪代代相传——此时的黄帝,其“神性”已不再只来自自然掌控,更来自他为人间建立的伦理秩序;万民敬他,不仅因他能护佑众生免受灾害,更因他教会了众生如何文明地生活。

黄帝之后,人间历经尧舜禹汤、商周更迭,文明日渐成熟:百姓不再穴居,而是有了城池;不再以部落为单位,而是有了国家;不再只关注温饱,而是有了“善恶”“礼法”的认知。此时,单纯的自然神已无法满足需求——人间需要更宏大的秩序,天界也需要更权威的主宰,玉皇大帝便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伦理神的核心。

关于玉皇的得道,《玉皇本行集经》有详细记载:往昔有国名“光严妙乐”,国王净德王与王后宝月光膝下无子,遂广行仁政,赈济贫苦,礼敬诸神。某夜,王后梦见太上老君抱一婴儿赐她,醒来便有身孕,十月后生下太子。太子自幼聪慧,通晓天地万物之理,却不恋王位,于十五岁时舍弃太子之位,入山修行。

他的修行,并非求掌控自然之力,而是求“度化众生、建立秩序”。第一劫时,他遇天界众神纷争:雷神因与电母赌气,竟在非雷雨之季乱施雷霆,劈毁了人间的粮仓;雨师因收了某国诸侯的贿赂,故意在他国降旱,导致颗粒无收。太子见此,遂遍历天界,搜集众神职责,写下《天规初录》,主张“神不可私,需按天地节律行事,需护佑万民”。众神起初不服,太子便自请降为凡人,在人间历经瘟疫、饥荒,亲身体会众生之苦,再返回天界时,以自身经历劝服众神,令雷神按“春雷唤醒万物、夏雷伴雨、秋雷收禾、冬雷罕见”行事,令雨师按人间节气降雨,不得徇私——这便是“天界秩序”的开端。

而后三千二百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太子皆以“救度众生、完善秩序”为己任:有凶兽作乱人间,他并非直接斩杀,而是教百姓筑城防御,同时令山神约束凶兽,定下“兽不可入人境,人不可滥杀兽”的规矩;有诸侯争霸,他化身谋士,劝诫君主“以仁治国,而非以力服人”;当天界与地府因“轮回秩序”争执时,他又制定“善恶有报”的规则,规定“善者死后入天堂,恶者入地府受惩”,让天地人三界的秩序得以统一。

待到最后一劫,人间恰逢商纣无道,纣王造酒池肉林,残杀忠臣,甚至剖孕妇之腹观胎。玉皇(此时已近证道)见万民疾苦,遂遣姜子牙下山,助周文王、周武王伐纣,并亲自降下“天罚”:令天雷劈毁纣王的鹿台,令洪水淹没朝歌的酒池,同时告诫天下诸侯:“君若无道,天必罚之;君若有道,天必佑之。”武王伐纣成功后,玉皇正式证得“玉皇大帝”之位,居于凌霄宝殿,统御三界众神。

他的神迹,不再是调和日月、平息洪水,而是维护天地秩序:他令二十八星宿按方位值守,确保星辰流转不悖;令四大天王镇守四方,防止妖魔作乱;更定期派神下凡,考察人间君主是否贤明、百姓是否安居乐业。某次人间大旱,地方官隐瞒灾情,只顾搜刮民脂民膏,玉皇便令太白金星下凡,揭露其罪行,又令雨师按节令降雨,同时告诫新上任的官员:“为官者,当以民为天,若失德,便如纣王一般,难逃天罚。”此时的玉皇,其“神性”全在于“秩序维护”与“道德教化”——他是天界的君主,更是人间伦理的监督者,万民敬他,是因他能确保天地有序、善恶有报。

与玉皇大帝一同构成伦理神核心的,还有三清之一的太上老君。若说玉皇是“秩序的执行者”,那太上老君便是“道德的传播者”,他的“道”,是伦理神体系的本源。

太上老君的来历,见于《道德经》《太平经》等典籍,传言他“无生无灭,随劫度人”,早在天地未分之时便已存在,是“道”的化身。他的“得道”,并非历经劫难,而是体悟“道”的真谛——他见天地万物皆有规律,人间纷争皆因“失道”,遂将“道”化为“德”,传于世间。

上古时,大禹治水,起初效仿鲧“堵”的方法,结果洪水越堵越凶,百姓死伤无数。大禹束手无策,于羽山之巅放声痛哭,哭声惊动了太上老君。老君化作一白发老者,拄着拐杖立于大禹面前,问他:“汝治水,是为己功,还是为万民?”大禹答道:“为万民。”老君又问:“水有水性,堵之则逆,疏之则顺;民有民心,虐之则乱,护之则安。汝懂水性,却不懂民心,如何能成?”遂将拐杖掷于地上,拐杖化作一条河道,自西向东,蜿蜒入海,又赠大禹一卷《道德经》初稿,嘱道:“治水先治心,为政先为仁。汝若能以‘道’治水,以‘德’待民,何愁水患不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禹悟得此理,遂改“堵”为“疏”,带领百姓挖渠引水,历时十三年,终平水患。期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皆赞其仁,纷纷主动相助——这便是“道”与“德”的力量:不仅能应对自然,更能凝聚人心。治水成功后,大禹将《道德经》初稿传于子孙,而后渐渐流传人间。

到了春秋时期,人间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百姓流离失所。太上老君再次化身,居于周朝王室的柱下,为史官,号“老子”。他见周王室衰微,遂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知他是圣人,恳请他留下着作。老君遂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其中“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民为贵”等理念,便是伦理神体系的核心教义:“道”是天地万物的规律,“德”是人间伦理的准则,人若循“道”守“德”,便能安居乐业;君主若循“道”守“德”,便能天下太平。

老君的神迹,多与“传经教化”相关:他曾化身广成子,教黄帝“修身养性,以仁治国”;化身赤精子,教颛顼“辨善恶,定人伦”;化身文始真人,教尹喜“以道化民,不施苛政”。某次人间流行瘟疫,百姓以为是恶鬼作祟,纷纷杀猪宰羊祭祀,却无济于事。老君遂化身郎中,走遍疫区,教百姓“勤洗手、喝沸水、隔离病人”,同时传下药方,又告诫百姓:“瘟疫非恶鬼所为,乃阴阳失衡所致,若能循‘道’生活,注重卫生,便能避祸。”百姓依言而行,瘟疫果然平息——这便是伦理神与自然神的不同:自然神以神力解决问题,伦理神则以教义引导众生,让众生自身掌握避祸向善的方法。

从帝俊到玉皇,从自然神到伦理神,主神体系的演变,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折射。

帝俊时代,人类弱小,面对洪荒自然,唯有敬畏与依赖,故主神的核心是“掌控自然”;黄帝时代,人类开始组建部落、发展农耕,需要初步的秩序,故主神的核心是“过渡”——既掌控自然,又构建伦理;玉皇与太上老君时代,人类文明成熟,有了国家、礼法、道德认知,故主神的核心是“维护秩序”与“传播道德”。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