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17章 颛顼与帝喾:承前启后的神界管理者

黄帝平定蚩尤之乱后,天下初定,可历经数代,天地间的秩序渐渐混乱。彼时人神杂糅,百姓可随意祭祀神灵,巫觋借通神之名蛊惑民众,甚至有部落首领私引天神下凡,争夺土地与子民——天神干预人间事务,致使风雨失序,洪水频发,日月运行有时错乱,百姓苦不堪言。就在这乱象之中,黄帝之孙颛顼应运而生,继黄帝之后整顿神权;而颛顼之后,黄帝曾孙帝喾又承其志,以历法规范人神秩序,二人作为“五帝”中继者,一手筑牢天地界限,一手理顺人神关联,为后世尧舜盛世埋下根基。

据《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之子昌意,曾降居若水之滨,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二人在若水之畔居住三年,昌仆忽梦吞日,醒后便有身孕,十月期满,生下一子,便是颛顼。这孩子生而灵异,刚出生时便能说话,三岁识天文,五岁知地理,七岁时便常坐在若水岸边,望着天上的星辰出神,仿佛能懂日月运行的规律。

若水是西极的神水,岸边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水中常有神龟出没,据说这些神龟是水神玄冥的使者。颛顼年少时,曾在岸边遇见一位白发老者,老者身着玄色长袍,脚踩龟背,对他说:“天下将乱,人神无界,唯有你能重定乾坤。”说罢便将一枚玄玉交给颛顼,玄玉入手温润,上面刻着山川星辰的纹路。颛顼接过玄玉,瞬间便懂了许多事——他知晓天神的居所,明白人间的灾祸为何频发,更清楚自己未来的使命。

后来,黄帝年老,召集部落首领商议传位之事,众首领都举荐颛顼,说他“有圣德,能通神明”。黄帝便召颛顼至轩辕之丘,将象征神权的玉琮传给了他,叮嘱道:“我平定蚩尤,定了人间部落之序,却未及整顿天地之界。如今人神相扰,灾祸不断,这担子,便交给你了。”颛顼跪拜接下玉琮,从此便肩负起了整顿神权的重任。

颛顼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巡查天下,亲眼见了人神杂糅的乱象:在东方的蟠木之野,有百姓架起高台,日夜祭祀风神,祈求风调雨顺,可风神被扰得不耐烦,竟刮起狂风,将百姓的房屋吹倒;在南方的交址之地,部落巫觋引火神祝融下凡,借火神之力攻打邻族,大火烧了三个月,草木尽枯;在西方的流沙之滨,有人试图攀爬天梯不周山,想上天盗取天神的宝物,结果被天雷劈中,尸骨无存;而在天地中心的都广之野,神树建木下更是挤满了人——那建木是众帝上下天地的通道,高百仞,树干笔直,顶端枝叶如华盖,凡人只要能爬上树干,便能直达天廷,如今竟有百姓抱着树干向上爬,天神们则在树顶呵斥,乱作一团。

见此情景,颛顼心中已有决断。他回到昆仑之墟,召集天地间的神灵,又唤来自己的两位大臣:重与黎。重生得面如赤铜,双臂有万钧之力,能举千斤重物;黎则面色黝黑,眼神沉稳如大地,手中握着一枚玄圭,能镇住地脉。颛顼立于昆仑之巅,手持黄帝传下的玉琮,声音如雷霆般传遍天地:“昔黄帝定人间之序,今吾当定天地之界!自今日起,神人有别,非吾所许,不得妄通!”

话音刚落,重便应声上前。他走到建木之下,双手握住树干,大喝一声,竟将那百仞神树连根拔起——树根脱离土壤时,大地微微震颤,都广之野的尘土飞扬,空中的天神们惊惶呼喊,那些正顺着建木下往人间的神灵,骤然失去依托,纷纷停在半空。重却不歇,将建木扛在肩上,转身向着天顶飞去,他的身影越来越高,渐渐融入云层,最终将建木立在了天廷的南门,化作一道金色屏障,屏障上刻着颛顼的符文,凡天神无旨意私自下凡的,触碰屏障便会被弹回天廷。

另一边,黎则手持玄圭,走到大地的边缘。他从东海之滨出发,一路向西,将玄圭插入地底,每插一次,地面便升起一道黑色巨柱,巨柱上刻满了地脉符文。这些巨柱从东海一直延伸到西极流沙,再向北连至幽陵,向南达至交址,形成一道无形的界限。凡有凡人试图攀爬天梯、呼唤神灵的,巨柱上的符文便会发光,生出一层透明屏障,将人挡回地面。这便是《国语·楚语》中记载的“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后人称之为“绝地天通”。

绝地天通之后,天地间的秩序渐渐恢复:天神不再随意下凡,风雨顺着时节而来,日月运行有序;百姓也不再妄求通神,转而专注于耕种畜牧。颛顼又规定,只有他与指定的巫觋能与神灵沟通——每逢重大节日,颛顼会在昆仑之墟举行祭祀,以玉琮为媒介,向上天祷告,祈求五谷丰登、百姓平安。有一次,人间遭遇大旱,数月无雨,田地干裂,百姓颗粒无收。颛顼便在昆仑之巅设坛,手持玉琮,对着太阳祷告三日三夜。第三日傍晚,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滚滚,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滋润了干涸的土地。百姓们欢呼雀跃,对颛顼更加敬畏,从此便奉他为“绝地天通的圣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颛顼晚年,人间又遭遇了一场大洪水——这场洪水比以往更凶猛,从西北的昆仑山发源,顺着黄河而下,淹没了中原的许多部落,百姓们扶老携幼逃上高地,苦不堪言。颛顼看着洪水肆虐,心中焦急,便召集群臣商议治水之事。此时,他的儿子鲧站了出来,主动请缨:“父亲,儿愿去治水,救万民于水火。”

鲧是颛顼的长子,生得高大魁梧,力大无穷,且颇有孝心。颛顼知道治水艰难,却也明白鲧有治水的决心,便点头应允,叮嘱道:“洪水凶猛,不可蛮干,你需多察地形,寻疏导之法。”鲧跪拜接命,带着随从出发了。

鲧走遍了天下,见洪水淹没城池,百姓流离失所,心中不忍。他尝试用土石筑堤,可洪水势大,堤坝刚筑好,便被冲垮;他又试图引洪水入河,可找不到合适的河道,反而让洪水蔓延得更广。就在鲧一筹莫展时,他想起了天帝宫中的“息壤”——那是一种能自生长的神土,撒在地上,便能随水势增高,永不沉没。鲧知道息壤是天帝的宝物,私自盗取会触怒天帝,可看着百姓的惨状,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趁着夜色,鲧悄悄潜入天廷。天廷的守卫见是颛顼之子,并未阻拦。鲧来到天帝的藏宝殿,找到了装息壤的玉盒,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把息壤,揣在怀中,转身下凡。回到人间后,鲧立刻来到洪水最汹涌的地方,将息壤撒向水面——只见那神土落在水里,瞬间化作一座座小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百姓们见洪水退去,纷纷欢呼着围上来,跟着鲧一起用息壤筑起堤坝。

起初几日,洪水果然被挡在堤坝之外,可没过多久,问题便出现了:鲧只知堵截,不知疏导,洪水在堤坝后积聚,压力越来越大。有一天,天空突然响起惊雷,堤坝轰然崩塌,洪水如猛兽般冲出,比之前更凶猛十倍,淹没了更多的村庄,无数百姓葬身水中。

天帝得知鲧盗取息壤,又因治水不当酿成大祸,震怒不已,派火神祝融下凡,将鲧处死在羽山。鲧临死前,望着滔滔洪水,心中满是不甘,他对天喊道:“我虽治水失败,却有一子名禹,他日他必能完成我的心愿,平息洪水!”说罢,便闭上了眼睛。后来,鲧的尸体三年不腐,天帝派人去检查,竟从他的腹中取出一个婴儿,那便是禹——而禹后来果然继承父志,用疏导之法治理了洪水,成为了一代圣君。

颛顼得知鲧的死讯,心中悲痛,却也明白鲧触犯天条,罪有应得。他站在羽山之巅,望着滔滔洪水,对身边的大臣说:“鲧之过,在蛮干;而洪水之患,非一代能平。待后世有贤能之人,必能解此困局。”不久后,颛顼便将帝位传给了黄帝曾孙、蟜极之子帝喾,叮嘱他“守天地之界,顺日月之序,安万民之心”。

帝喾的出身同样带着神奇。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是黄帝的曾孙,蟜极之子,生于高辛(今河南商丘一带),故又称“高辛氏”。他生而通灵,刚落地便能自言其名“俊”,三岁便知稼穑之事,五岁便能分辨星辰方位,十岁时便跟着部落的巫觋学习观测天象。

高辛之地有一座灵台,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地方。帝喾年少时,常独自爬上灵台,夜观星象,记录日月运行的轨迹。有一次,他在灵台上观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方,而此时人间正值秋收,可百姓却因不知准确时节,有的提前收割,有的延误时机,导致粮食减产。帝喾心中疑惑,便去问部落的老巫觋:“为何北斗星的方位会变?为何我们不能根据星象来定农时?”老巫觋摇了摇头,说:“星象变化莫测,天神的意志难测,我们只能凭经验判断,哪能精准定夺?”

帝喾不信,依旧每日观测星象。有一夜,他在灵台上睡着了,梦中见到一位身着白衣的神人,神人手持一卷竹简,对他说:“日月运行有常,星辰方位有定,你若能悟透其中规律,便能制定历法,教民农时,这便是你承天之命的职责。”说罢,神人将竹简递给帝喾,帝喾接过一看,竹简上画满了星图和符号,还有关于日月运行周期的记载。他刚想追问,神人便消失了,帝喾也从梦中醒来,手中竟真的握着一卷竹简——正是梦中所见的星图。

从此,帝喾便依据竹简上的星图,结合自己的观测,开始推算历法。他发现,北斗星的斗柄每转一圈,便是一年;斗柄指向东方时,万物复苏,是为春;指向南方时,天气炎热,是为夏;指向西方时,五谷成熟,是为秋;指向北方时,天寒地冻,是为冬。他还观测到,太阳运行一周天,需要三百六十五天多一点,于是便将一年定为三百六十五天,每四年增加一天,称为“闰日”,以调整节气。

帝喾即位后,第一件事便是完善历法,并将其颁行天下。他在都城设立了“历官”,专门负责观测天象、记录节气,又派使者走遍四方,将历法传授给各个部落的百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为了让百姓更容易理解,帝喾还将历法与农时结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的雏形:立春时,教百姓播种五谷;春分时节,提醒百姓灌溉农田;夏至时,告知百姓避暑防虫;立秋时,督促百姓准备秋收;冬至时,劝百姓储存粮食、休养生息。他还规定,每逢节气变换,部落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天地神灵,感谢神灵赐予的丰年,同时也让百姓通过祭祀,敬畏神灵,不忘人神之别——这正是对颛顼“绝地天通”制度的继承与完善:颛顼断绝了人神随意沟通的通道,而帝喾则通过历法,为百姓搭建了一条“顺天时、敬神灵”的合理路径。

历法颁行后,天下百姓受益匪浅。在此之前,百姓因不知农时,常常“春种迟、秋收早”,导致粮食不足;而有了历法后,百姓按节令耕作,五谷产量大增,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有一年,南方的交址部落因地处偏远,没有收到历法,百姓误将秋收时节当成了播种时节,种下的庄稼全部枯死。帝喾得知后,亲自带着历官前往交址,手把手教百姓辨认星象、记忆节气。第二年,交址部落的庄稼获得了大丰收,部落首领带着百姓来到都城,向帝喾献上了最珍贵的粮食,感激地说:“圣主颁行历法,如天降甘霖,救我部落于饥寒之中!”

除了制定历法,帝喾还注重维系人神秩序。他遵循颛顼的规定,只有在重大祭祀时才与神灵沟通,且每次沟通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显对神灵的敬畏。有一次,西方的流沙部落遭遇了蝗灾,蝗虫啃食庄稼,百姓颗粒无收。部落首领派人向帝喾求助,帝喾便在都城的天坛举行祭祀,手持玉圭,对着西方祷告:“流沙之地,百姓受苦,愿天神降下福祉,除灭蝗灾,佑我万民。”祷告后的第三日,西方刮起了一场大风,将蝗虫全部吹走,流沙部落的庄稼得以保全。百姓们都说是帝喾的诚心感动了神灵,对他更加拥戴。

帝喾有许多子女,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女儿嫦娥。嫦娥生得容貌绝美,聪慧善良,且精通音律,常常在帝喾的宫中弹奏琴瑟,琴声悠扬,连宫中的鸟儿都会停在窗前倾听。

后来,嫦娥嫁给了后羿——后羿是当时有名的神射手,曾在帝尧时期射下九日,救万民于酷暑之中。后羿射日之后,西王母为了奖赏他,赐给了他一粒不死药,告诉他:“此药服之,可长生不老,升天成仙。”后羿舍不得离开嫦娥,便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约定等他们二人都年老后,一起服用,永远相伴。

嫦娥将不死药藏在一个玉盒里,放在床头的柜子上。可这件事被后羿的弟子逢蒙知道了——逢蒙嫉妒后羿的射术,也渴望成仙,便想偷走不死药。有一天,后羿外出狩猎,逢蒙趁机来到后羿家中,手持长剑,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逢蒙心术不正,若他服下不死药成仙,定会为祸人间,便假装答应,转身去拿玉盒,趁逢蒙不注意,打开玉盒,将不死药吞了下去。

刚吞下不死药,嫦娥便觉一股暖流从腹中升起,四肢百骸都变得轻飘飘的,仿佛没有了重量。屋顶的茅草突然自动分开,一道白光从空中照下,将她笼罩。嫦娥不由自主地向上飘去,穿过屋顶,飞过树林,向着月亮的方向飞去。她低头望去,只见后羿正从远处赶来,手中握着弓箭,看到空中的她,惊呼着伸出手,却只能抓住一片虚空。嫦娥的眼泪掉下来,化作一颗颗流星,落在人间。

嫦娥越飞越高,月亮在她眼中越来越大,最终,她落在了月宫的桂树下。月宫里一片清冷,只有一棵高达五百丈的桂树,树下有一只雪白的玉兔,正蹲在石臼旁捣药;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名叫吴刚,正拿着斧头砍伐桂树——那桂树有自愈之力,砍下去的伤口瞬间便会愈合,吴刚砍了千年,也没能将树砍倒。

嫦娥站在桂树下,望着人间的方向,心中满是思念。她不知道,后羿回到家中,见不到嫦娥,悲痛欲绝,便在院中摆上嫦娥爱吃的水果,对着月亮祷告。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也纷纷在月下摆放祭品,祈求嫦娥平安。后来,帝喾得知女儿成仙,虽心中不舍,却也为她感到欣慰,便命人在都城修建了月神庙,供奉嫦娥的神像,让百姓世代祭祀。

颛顼与帝喾,作为“五帝”中的两位圣君,一手承黄帝之业,一手启尧舜之治,其功绩跨越了天地人三界。颛顼以“绝地天通”确立了神权垄断,断绝了人神随意沟通的乱象,让天地秩序重归清明;帝喾则以“制定历法”规范了人神关联,让百姓通过顺天时、敬神灵,既不违逆神意,又能安居乐业——二人一“断”一“连”,一“立界”一“定序”,共同筑牢了天地间的根基。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