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2章 隆兴北伐和符离溃败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的春天,宋孝宗赵昚(shèn)站在德寿宫的窗前,望着父亲赵构居住的宫殿方向,自去年登基以来,这位时年三十六岁的新皇帝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老爹赵构美其名曰“禅位养老”,实则把一堆烂摊子丢给了他——北面是虎视眈眈的金国,朝堂上是盘根错节的主和派,民间则流传着“岳飞冤死”的歌谣,像一根根针,扎得他心口生疼。

“陛下,张浚相公求见。”内侍轻声禀报。

孝宗猛地回过神:“快请!”

屏风后转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是三朝元老张浚。他虽已年近七旬,却腰板挺直,眼神锐利如初。建炎年间他曾力主抗金,绍兴初年又平定苗刘兵变,是朝中硕果仅存的主战派旗帜。

“陛下,”张浚一拱手,声音洪亮,“金人背盟已久,今金主完颜亮新死,内部不稳,正是北伐良机!老臣愿提十万之师,直捣幽燕!”

孝宗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但很快又黯淡下来:“张相公,朕知道你忠心为国。但……秦桧余党尚在,万一……”

“没有万一!”张浚打断他,从袖中掏出一卷文书,“陛下请看,这是镇江都统制李显忠、建康都统制邵宏渊的请战书。两淮将士摩拳擦掌,只等陛下一声令下!当年岳飞元帅若不被召回,何至于此?今时不同往日,老臣愿以颈血担保,不破金兵,誓不还朝!”

孝宗看着张浚苍老却坚定的脸,想起岳飞庙前那尊“精忠报国”的塑像,终于一拍桌案:“好!朕准了!张浚听令,任命你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即刻整军北伐!”

张浚拜将的消息传出,临安城沸腾了。

“张都督要北伐了!这下可有希望收复失地了!”茶肆里,一位老秀才捋着胡须兴奋地说,“想当年张公在川陕,可是把金兵打得找不着北!”

“但愿别再像岳元帅那样……”旁边有人小声嘀咕,立刻被同伴捂住了嘴。

张浚可没心思管这些流言。他回到都督府,立刻调兵遣将:命李显忠率淮西军出濠州(今安徽凤阳),攻宿州(今安徽宿州);邵宏渊率淮东军出泗州(今江苏盱眙),攻虹县(今安徽泗县);自己则坐镇扬州,居中调度。

这李显忠原名李世辅,本是西夏将领,后归宋,作战勇猛,有“万人敌”之称。邵宏渊则是岳飞旧部,在采石矶之战中也立过功。张浚认为这两人一文一武,定能相辅相成。

但他没料到,这两人从一开始就不对付。

“李都统,张都督命我等合攻宿州,你看何时进发?”邵宏渊在军议上阴阳怪气地问。他觉得自己资历更老,却要受李显忠节制,心里很不痛快。

李显忠瞥了他一眼:“邵都统,兵贵神速。我部已整军完毕,明日即可出发。你若没准备好,不妨随后跟进。”

“你!”邵宏渊气得吹胡子瞪眼,“谁说我没准备好?去就去,谁怕谁!”

张浚得知两人不和,连忙派使者去调解,却收效甚微。他叹了口气,对幕僚说:“将不和,则军必败。看来此战,悬了……”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只能寄希望于战场上二人能化解矛盾。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在采石矶被虞允文击败,随后被部将杀死,金国陷入内乱。新即位的金世宗完颜雍忙于稳定内部,对南宋放松了警惕。

张浚抓住这个机会,于隆兴元年五月正式出兵。

李显忠率部首先抵达泗州城下。他没有急着攻城,而是派间谍混入城中,散布“宋军百万,不日将至”的消息,同时让人在城外张贴榜文,痛陈金人的罪状,号召百姓归宋。

泗州守将纥石烈孛术鲁定见宋军声势浩大,又得知金国发生内乱,早已没了斗志。李显忠趁机发起猛攻,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克了泗州。

几乎同时,邵宏渊部也抵达虹县。虹县守将蒲察徒穆、萧琦都是契丹人,本就不愿为金国卖命。邵宏渊派人进城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两人果然开城投降。

初战告捷的消息传到临安,孝宗大喜过望,亲自到太庙祭告祖先:“祖宗保佑,今复泗州、虹县,北伐大业,指日可待!”他随即下旨,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副使。

张浚也松了口气,他在给孝宗的奏疏中写道:“贼兵屡败,人心归附,愿陛下早定大计,直取中原!”

拿下泗州和虹县后,张浚决定乘胜追击,进攻宿州。

宿州是淮河以北的重镇,拿下宿州,就能打开通往东京(开封)的门户。李显忠率部星夜兼程,很快抵达宿州城下。

此时宿州守将是金将耶律温,手下有万余金兵。李显忠观察地形后,决定夜袭。

五月二十九日夜,月黑风高。李显忠命士兵衔枚疾走,偷偷爬上城墙,杀死城头哨兵,打开城门。宋军一拥而入,城内金兵猝不及防,顿时大乱。

耶律温见势不妙,率亲卫突围而逃。李显忠顺利占领宿州,缴获粮草器械无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传来,邵宏渊才慢悠悠地赶到宿州。他看到李显忠独占头功,心里更加嫉妒,对部下说:“都是些运气罢了,要是我来打,早把宿州踏平了!”

就在这时,金世宗派大将纥石烈志宁率五万大军前来反攻。纥石烈志宁是金国名将,曾随完颜亮南征,作战极为凶悍。

李显忠得知金兵来势汹汹,连忙派人请邵宏渊合兵守城。邵宏渊却按兵不动,还说:“天气炎热,士兵们都累了,不如等凉快些再出战。”

李显忠无奈,只得独自率军迎敌。六月十三日,宋金两军在宿州城外的符离集展开决战。

金兵首先发起进攻,上万骑兵如潮水般涌来。李显忠指挥宋军依托壕沟和城墙抵抗,用神臂弓和床子弩射杀金兵,一时间尸横遍野。

纥石烈志宁见硬攻不行,便改变战术,分兵绕到宋军侧后,企图包抄。李显忠临危不乱,亲自率精锐骑兵反击,杀退金兵。

双方从清晨战至黄昏,杀声震天动地。宋军虽然勇猛,但兵力悬殊,又孤军奋战,渐渐有些支撑不住。李显忠派人再次催促邵宏渊出兵,邵宏渊却在中军帐里喝酒,还对部下说:“你们看,李显忠快要败了吧?”

副将虞允文(此虞允文非采石矶之虞允文,乃同名将领)实在看不下去,苦苦哀求:“邵都统,再不出兵,宿州就保不住了!”

邵宏渊一拍桌子:“保不住就保不住!这宿州本来就该我来打,让他李显忠抢了功劳,现在活该!”

就在邵宏渊按兵不动之际,李显忠的防线终于被金兵突破。纥石烈志宁亲率铁浮图冲击宋军中军,李显忠虽奋力抵抗,却独木难支,部下开始溃散。

“败了……败了……”宋军士兵哭喊着向后撤退,宿州城顿时陷入混乱。

李显忠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率军突围。他回头望着熊熊燃烧的宿州城,泪水夺眶而出:“我李显忠为大宋出生入死,没想到竟败在自己人手里!”

符离之战,宋军大败,伤亡数万人,粮草器械损失殆尽。这一战,不仅丢掉了刚收复的宿州,更让北伐的军心彻底瓦解。

符离之败的消息传到扬州,张浚气得当场吐血。

“邵宏渊!你这个误国奸贼!”他捶打着桌子,须发皆张,“若不是你按兵不动,何至于此!”

幕僚们连忙上前搀扶:“都督息怒,当务之急是收拾残局,防备金兵南下。”

张浚长叹一声,无力地坐下:“残局?这仗还怎么打?军心已散,士气已堕,都是我的错,我不该轻信邵宏渊……”

其实,符离之败的原因远不止将不和。

首先,张浚虽然忠心可嘉,但他的军事才能实在不敢恭维。早在建炎四年(1130年),他就在富平之战中大败,导致陕西沦陷。此次北伐,他又犯了分兵冒进的错误,没有集中优势兵力,反而让李显忠和邵宏渊各自为战,给了金兵各个击破的机会。

其次,南宋朝廷内部主和派势力依然强大。宰相汤思退等人早就反对北伐,暗中与金国勾结,故意拖延粮草供应,散布不利言论,动摇军心。符离战败后,他们更是趁机发难,要求严惩张浚,与金议和。

再者,宋孝宗虽然支持北伐,但他缺乏坚定的决心和政治手腕。当战事顺利时,他意气风发;一旦受挫,就摇摆不定,甚至听信主和派的谗言,开始怀疑张浚。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经过绍兴和议后的二十年“和平”,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岳飞、韩世忠等老将凋零,新一代将领缺乏实战经验,士兵们也久疏战阵,面对金兵的精锐骑兵,自然难以抵挡。

符离战败后,主和派终于找到了借口。

汤思退等人联名上书,要求罢免张浚,与金议和。他们甚至暗中派人去金国,透露南宋的底线:“只要金人肯议和,一切条件都好商量。”

金世宗得知南宋战败,态度更加傲慢,提出了比绍兴和议更苛刻的条件:宋必须割让海、泗、唐、邓、商、秦六州,每年纳银20万两、绢20万匹,宋帝必须对金帝称“侄”,而不是“臣”。

“称侄?”孝宗气得将奏疏摔在地上,“这与称臣何异?朕不甘心!”

张浚也上书反对:“陛下,金人无信,若再议和,后患无穷!臣愿以余部守江淮,与金人决一死战!”

但孝宗此时已经心灰意冷。符离之败让他看到了南宋军队的虚弱和朝廷的分裂,他知道再打下去,只会输得更惨。

“张相公,”孝宗无奈地说,“朕知道你忠心,但……罢了,你还是回临安吧。”

张浚知道大势已去,回到临安后,郁郁寡欢,不久便病逝了,享年68岁。临终前,他留下遗书:“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张浚一死,主战派失去了主心骨。孝宗最终被迫接受了金人的条件,于隆兴二年(1164年)签订了“隆兴和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和议规定:宋帝对金帝改称“侄皇帝”,金帝对宋帝称“叔皇帝”;宋割让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宋每年向金纳“岁币”银2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疆界仍以绍兴和议为准。

虽然去掉了“称臣”的屈辱,改为“叔侄之国”,但本质上仍是不平等条约。消息传出,临安百姓再次陷入失望,有人在城墙上题诗:“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隆兴和议后,宋孝宗虽然放弃了北伐,但并没有完全消沉。他开始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史称“乾淳之治”。

他裁汰冗官,严惩贪污,设立“考课法”,考核官员政绩;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颁布《农桑辑要》,鼓励百姓垦荒;他还试图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但由于主和派的阻挠,效果并不明显。

在文化上,孝宗也颇有建树。他尊崇理学,编纂《宋会要》,支持朱熹、陆九渊等学者讲学,使得南宋的文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淳熙五年(1178年),在朝臣的一再呼吁下,孝宗才下诏为岳飞追加谥号“武穆”,并追封其为鄂王。但他始终没有为岳飞彻底平反,也没有追究秦桧等人的责任,因为他需要主和派来维持朝堂的平衡。

晚年的孝宗,常常独自一人登上临安城的北门,望着北方的天空,一坐就是一整天。他想起张浚临终前的遗愿,想起符离集的黄昏,想起岳飞“直捣黄龙”的誓言,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符离之战的失败,不仅破灭了宋孝宗的中兴梦想,也预示了南宋的宿命。

此后的南宋,虽然又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再也没有真正的北伐行动。主和派长期占据朝堂,苟且偷安,直到蒙古崛起,最终将南宋彻底灭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碾过无数英雄的梦想和血泪。张浚的雄心,孝宗的遗憾,都已化作尘埃。但符离之战的教训,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里,提醒着后人:一个王朝,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力量,再多的雄心壮志,也终将化为泡影。

当我们今天读到“隆兴北伐”的历史时,是否还能感受到那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是否还能理解那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诚?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