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中国野史大甩卖 > 第23章 格物致知朱夫子 心即理也陆象山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这一年对于偏安江南的赵宋王朝来说,是惊魂未定后的喘息之年。金军的马蹄掠过长江,宋高宗赵构还在温州海上晃悠,而在福建尤溪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孩子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他爹朱松觉得这娃日后定非池中之物,便给他取名为“熹”,字元晦——这便是日后的朱熹朱夫子。

朱熹的童年过得不算宽裕。他爹朱松本是个文官,可惜在朱熹十四岁时就病逝了,临终前把儿子托付给三个好友:刘子羽、刘勉之、胡宪。这三位都是当时有名的儒士,尤其信奉二程(程颢、程颐)的理学。于是,小朱熹就跟着这几位叔叔辈的人物读书。据说他小时候特别爱琢磨事儿,刚会说话时,他爹指着天说:“这是天。”小朱熹立刻反问:“天之上是何物?”把他爹问得一愣——这孩子,天生就是搞哲学的料。

在诸位长辈的教导下,朱熹早早接触了儒家经典,尤其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下了苦功夫。但少年朱熹并非只钻故纸堆,他对佛、道思想也很感兴趣,十几岁时还曾钻研过禅宗佛学。这种广泛涉猎的经历,为他日后构建庞大的理学体系大下了基础。

绍兴十八年(1148年),十八岁的朱熹参加科举,居然一举中第,考中了进士。这在当时算是少年得志,但朱熹却没把心思全放在官场。他当官之余,最爱干的事就是找各地的学者交流学问。当时二程的理学在南方已有传播,但还没形成系统,朱熹便立志要做二程的“传道人”。

朱熹的核心思想,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格物致知”。但这四个字到底啥意思,别急,咱慢慢掰扯。

“格物”,按朱熹的解释,就是“穷至事物之理”,说白了,就是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致知”,则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推到极致,让自己啥都明白。但这不是简单的观察事物,朱熹认为,每样东西里都包含着“理”(宇宙的终极真理),人要通过“格物”来发现这个“理”。

举个例子,比如你要“格”一张桌子,不是只看它是木头做的、能放东西,而是要思考:这桌子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它的“理”是什么?再延伸一下,世间万物的“理”又有什么共同点?最后要明白,所有的“理”都源于一个最高的“理”,也就是“太极”。这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就像现在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只不过朱熹把“本质”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还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挂上了钩。

在伦理方面,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话现在常被误解,以为是压制人性,其实朱熹的原意是:“天理”是符合儒家伦理的道德规范,比如“三纲五常”;“人欲”则是超出正常需求的**,比如贪婪、淫邪。他认为人要通过修养,克制过度的**,遵循天理。当然,后来这话被某些人歪曲利用,那是后话了。

朱熹还特别重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他编着了《四书章句集注》,把《四书》抬到了比《五经》还高的地位,还写了《童蒙须知》,教小孩子怎么穿衣、吃饭、读书,讲究“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些教材通俗易懂,很快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就在朱熹在福建埋头搞学问的时候,在江西金溪(今属江西抚州),另一位思想家也崭露头角。此人姓陆,名九渊,字子静,因为曾在象山(今江西贵溪)讲学,自号“象山居士”,后人称他“陆象山”。

陆九渊比朱熹小九岁,两人算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学问路子却大相径庭。陆九渊从小也爱琢磨事儿,据说他三四岁时就问他爹:“天地何所穷际?”把他爹也问住了——看来搞哲学的人小时候都爱问“终极问题”。

陆九渊的思想,核心是“心即理也”。啥意思呢?他认为“理”就在人的心里,不用向外去“格物”,只要“发明本心”,也就是反省自己,就能认识“理”。这和朱熹的“格物致知”正好相反:朱熹说要“向外求”,陆九渊说要“向内求”。

举个例子,比如要明白“孝”的道理,朱熹说你得研究各种孝顺的事例,总结出“孝”的“理”;陆九渊则说,你心里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孝,只要问问自己的心就行了。陆九渊还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把“心”和“宇宙”直接划了等号,这想法够大胆。

陆九渊的学问风格也和朱熹不同。朱熹讲课喜欢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陆九渊则擅长“启发式教育”,常常通过谈话、问答来点醒学生。他讲课的时候,语言直白,感染力强,据说“听者感动”,很多人不远千里来听他讲学。

朱熹和陆九渊虽然学问观点不同,但早年并没有直接交锋。直到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听说陆九渊兄弟陆九龄的学问不错,便从福建跑到江西上饶的鹅湖寺,想跟他们交流交流。这一下,就引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着名的“鹅湖之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参加这次聚会的除了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还有不少当时的学者,差不多来了几十号人。会议的主持人是江西学者吕祖谦,他本意是想调和朱、陆两家的观点,没想到却促成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辩论的焦点,自然是“为学之方”——也就是做学问的方法。陆九龄先念了一首诗,表达他们的观点:“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意思是说,人天生就有仁爱、恭敬之心,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就像盖房子得有地基。

朱熹听了,马上和了一首:“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他觉得做学问得靠不断积累旧知识,获得新知识,不能只靠内心感悟,不然就会忽视历史传承。

陆九渊一看哥哥没占上风,直接上阵,也念了一首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这里“易简工夫”指的是陆九渊的“发明本心”,“支离事业”则暗指朱熹的“格物致知”太繁琐。

朱熹一听这话就不高兴了,“支离事业”?这不是说我搞的学问碎片化吗?他立刻反驳:“你这‘易简工夫’说得轻巧,可怎么保证你发明的‘本心’就是正确的‘理’呢?不通过格物穷理,很容易陷入主观臆断。”

陆九渊也不含糊:“你那格物致知太麻烦了,天下事物那么多,你格到什么时候才能明白‘理’?我这方法直指本心,简单直接,才是根本。”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上午辩到下午,差点没吵起来。吕祖谦在旁边想打圆场,也插不上嘴。最后陆九龄觉得弟弟说话太冲,打了个圆场,才勉强结束了这场辩论。

鹅湖之会一共开了三天,结果是谁也没说服谁。朱熹觉得陆九渊“太简略”,陆九渊觉得朱熹“太繁琐”。但这次聚会影响很大,让天下人都知道了理学有“朱派”和“陆派”之分。

鹅湖之会后,朱熹和陆九渊并没有成为仇人,反而在某些方面互相尊重。比如后来陆九渊去世,朱熹还专门写了祭文,感叹“痛哉!”但两人的学问路子还是各走各的。

朱熹继续他的“格物致知”,一边做官一边着书。他曾在福建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收徒讲学,培养了大批学生。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完成后,虽然当时没被官方认可,却在民间读书人中广为流传。

陆九渊则继续他的“发明本心”,在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学派”。他的学生中也有不少名人,比如杨简、袁燮等,形成了“浙东四学者”中的“雨上四先生”。陆九渊还曾到白鹿洞书院(当时由朱熹主持)讲学,讲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听了之后大为赞赏,还把陆九渊的讲义刻在石碑上,这算是学术争论中的一段佳话。

但理学在南宋前期的日子并不好过。当时朝廷里主和派占上风,而理学提倡的“气节”“忠义”正好和主和派的论调相冲。尤其是宋宁宗时期,权臣韩侂胄掌权,他为了打击政敌,把理学称为“伪学”,禁止传播,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禁”。朱熹被列入“伪学逆党”名单,他的学生们也受到打压,有的被罢官,有的被禁止参加科举。

直到韩侂胄死后,理学才逐渐平反。宋理宗时期,朝廷正式推崇理学,追封朱熹为“信国公”,把他的《四书章句集注》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从此,朱熹的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七百多年。

而陆九渊的心学,在当时并没有像理学那样受到官方重视,但也没断了传承。到了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创立了“阳明心学”,才让心学重新大放异彩,这是后话。

朱熹和陆九渊的学问之争,表面上是“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方法之争,本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更新。他们都吸收了佛、道思想的精华,把儒家伦理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新儒学——理学(广义上包括心学)。

朱熹的理学强调“格物穷理”,重视知识积累和道德修养的渐进过程,适合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和教育体系的基础。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就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读书人必须按朱熹的解释来写文章,这虽然有利于思想统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想创新。

陆九渊的心学强调“心即理”,重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觉悟,对后来的思想家影响很大。比如明代的王阳明,就是从陆九渊这里得到启发,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让心学成为对抗僵化理学的一股清流。

除了思想层面,朱熹和陆九渊的学问对宋代社会生活也有影响。朱熹的《家礼》规范了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仪,直到今天,某些地区的传统礼仪中还能看到朱熹的影子。陆九渊提倡的“简易”学风,也影响了一批文人,让他们更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文化领域,理学和心学的争论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南宋时期,书院林立,讲学成风,除了朱熹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象山书院,还有吕祖谦的丽泽书院、张栻的岳麓书院等,形成了“四大书院”之说。这些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晚年,在经历了“庆元党禁”的打击后,身体逐渐垮了。但他直到去世前几天,还在修改《四书章句集注》,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虽然当时理学还被视为“伪学”,但他的学生们还是从各地赶来送葬,人数多达几千人。

朱熹死后,他的学问逐渐被官方认可,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元代,朱熹被追封为“徽国公”,牌位被请进孔庙,成为“十二哲”之一,这是古代读书人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中国,还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成为东亚文化圈的重要思想资源。

陆九渊比朱熹早去世十几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五十四岁的陆九渊在任上病逝。他去世时,学生们也是痛哭流涕,据说“市人巷哭”,连老百姓都为他掉眼泪。陆九渊的学问在当时虽然没有朱熹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他开创的心学传统一直流传下去,直到王阳明时期达到鼎盛。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