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633集:听障用户的“震动演唱会”

逸霄 第633集:听障用户的“震动演唱会”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10-15 17:26:47 来源:全本小说网

陈默的手机在桌面上震了三下,不是普通消息的短促震颤,是那种带着急切节奏的、连缀成串的震动——像有人用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叩击,要把心里的话砸出来。他放下手里正在描摹的“触感地图”草稿,指尖先在手机边缘碰了碰,确认不是误触,才缓缓贴上屏幕。

屏幕亮起时,社群里的消息正像潮水似的涌。置顶的是小宇发的手语视频,十七岁的少年举着手机,镜头里能看到他身后墙上贴满的竹编图案——有竹阿婆寄来的万字纹样本,也有他自己编坏的迷你竹篮碎片。小宇的手势打得又快又急,指尖在空中划出的弧度里满是兴奋:“陈默哥!我们能不能办一场‘演唱会’?不用声音的那种——用竹篾的震动,绣线的震动,就像……就像我们摸着手艺时的感觉,把它们编成‘歌’!”

下面跟着一串附和的消息。林姐发了段文字,每个字都带着感叹号:“上次摸小木的木雕嵌缝,那种‘咔嗒’的震动太舒服了!要是能把这些震动串起来,肯定比手机铃声还好听!”还有老周,他是群里最年长的听障用户,平时话少,此刻却连刷了三条:“我想让孙子知道,爷爷摸的手艺,也能‘唱’出曲子。”“想让赵奶奶看看,她的剪纸豁口,能变成‘音符’。”“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听不见,但能‘听’到手艺的声音。”

陈默的指尖在屏幕上慢慢划过,每一条消息的震动反馈都透过指尖传进心里。他想起上个月跟着温如霜去竹溪村,竹阿婆教他编竹篮时,竹篾在指间穿梭的触感——刚削好的竹篾带着点糙意,却有韧劲,每绕一圈,指腹就能感受到一次轻微的、带着弹性的震动;也想起李师傅把绣线递给他时,让他摸绣绷上的针脚,绣线穿过棉布的瞬间,绷子传来的那种绵长的、柔而不软的震动;还有张木匠的木雕,刻刀轻划木坯时,震感沉得能传到手腕,像敲在空心的木头上;赵奶奶的剪纸更特别,剪刀剪过红纸的“沙沙”感,转化成震动就是细碎的、脆生生的,像春天落在竹篮里的雨。

这些震动,早就是他们听障用户之间的“悄悄话”了。上次社群里有人问“苏绣和竹编的震动哪个更软”,陈默还拍了段视频,把手机放在绣绷和竹篮上,让大家对比两种震动的频率。可把它们编成“演唱会”——这个想法像颗刚剥壳的糖,甜得让人心尖发颤。

他立刻点开和温如霜的对话框,发了段手语视频。镜头里,他身后的书架上摆着那套“非遗触感样本”:竹篾编的小方块、绣着莲瓣的棉布片、雕着纹路的小木片、剪着豁口的红纸,阳光从窗户照进来,在样本上投下细碎的影子。陈默的手势比平时慢了些,每个动作都透着郑重:“温姐,我们想办一场震动演唱会,用四种手艺的震动当音乐。我们想让大家知道,非遗的震动,也能很好听。”

发送键刚按下去,手机就震了——是温如霜的视频通话请求。陈默接起时,正好看到温如霜手里拿着赵奶奶前几天寄来的剪纸,剪的是条小龙,龙鳞的豁口处还留着剪刀划过的细毛边。她把剪纸凑到镜头前,声音透过屏幕转化成的字幕跳得很快:“这个想法太好!陈默,你们不是一直说,手艺是有温度的吗?震动就是温度的声音啊!我马上找风痕,咱们把‘震动编曲’功能做出来!”

挂了电话,陈默的指尖还停留在屏幕上——温如霜说“震动是温度的声音”,这句话像颗小石子,在他心里漾开了圈。他想起小时候,妈妈带他去庙会,他听不见舞龙的锣鼓声,妈妈就把他的手放在龙灯的杆子上,龙灯晃动时,杆子传来的震动让他知道“这是热闹”。现在,他们要把非遗手艺的震动,变成属于自己的“热闹”。

风痕的回复来得比想象中快,半小时后,他发来一个测试版的小程序链接,附言:“先试试手感,有问题随时说。”陈默点开链接,屏幕上跳出一个浅青色的编曲界面,上方是四个带着图标的“震动库”:竹篾是一圈圈的绿色线条,绣线是粉色的莲瓣,木雕是棕色的木纹,剪纸是红色的豁口。中间是一条长长的编曲栏,像铺在屏幕上的五线谱。

他先点开竹篾的震动库,指尖刚触碰到图标,手机就传来一阵短促的、带着弹性的震动——和他上次摸竹阿婆编的竹篮时的感觉一模一样!不是那种机械的“嗡嗡”声,是有起伏的、像竹篾在指间“跳”的震动。陈默忍不住笑了,又点了绣线的图标,这次是绵长的震动,从指尖一直传到手腕,像李师傅教他绣莲瓣时,针脚穿过棉布的那种“柔劲”。木雕的震动沉一些,每一下都像刻刀轻轻敲在木头上,有钝感但很扎实;剪纸的震动最轻,细碎的、脆生生的,像赵奶奶剪完纸,把纸屑从红纸上拂掉的感觉。

他试着把竹篾的震动拖进编曲栏,调整了长度——三短一长,像竹阿婆编篮时“压三挑一”的节奏。接着是绣线的长震动,放在竹篾后面,像莲瓣绕着竹篮生长。然后是木雕的重震动,隔一段放一个,当“鼓点”。最后是剪纸的轻震动,撒在结尾,像给曲子缀上的小碎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编完时,窗外的天已经暗了,陈默的指尖有点发麻,却舍不得停下。他点了“播放”键,手机先是短促的竹篾震动,接着是绣线的绵长震动,中间穿插着木雕的沉震,最后是剪纸的脆响——整个震动节奏像一条小蛇,从指尖钻进心里,带着竹溪村的竹香、李师傅绣线的花香、张木匠木头的木香,还有赵奶奶红纸的暖意。

他把这首“曲子”发到社群里,附了句:“第一版,大家试试,提提意见。”没过一分钟,小宇就发来一段手语视频,少年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手里拿着一个迷你竹篮,随着手机的震动轻轻摇晃:“陈默哥!竹篾的震动太像编篮了!我刚才跟着震动编了两圈竹篾,居然没编错!”林姐发了张截图,是她在屏幕上画的莲瓣,每个莲瓣旁边都标了震动的长度:“绣线的震动再柔一点就更好啦,像李师傅绣的软布。”老周则发了段文字,很简短:“我摸着手腕上的震动,想起张木匠雕木框的样子了。”

陈默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好,发给风痕。风痕很快回复:“马上调整!我去张木匠那边录个真实的木雕震动,再去李师傅工作室录绣线的,这样更准。”

第二天下午,风痕带着新的震动样本赶来陈默的工作室。他手里拿着个小录音笔,还有块雕了一半的木坯:“张木匠说,木雕的震动不能太硬,要像‘刻刀跟木头说话’,我录了他雕嵌缝的声音,转化成震动时加了点缓冲。李师傅那边,我录了她绣薄棉布的针脚声,震动调得更柔了。”

陈默接过手机,试了试新的震动——木雕的震动果然不一样了,之前是“敲”,现在是“揉”,像刻刀在木头上轻轻划,带着木头的纹理感;绣线的震动更软,像指尖蹭过刚绣好的莲瓣,连线的纹路都能“摸”到。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曲子,这次再播放时,小宇在群里发了段视频:他闭着眼睛,手机放在腿上,手指跟着震动在桌子上画竹圈,嘴角一直翘着。

接下来的一周,社群里像开了锅。大家都在忙着编自己的“曲子”。小宇编了首《竹篮谣》,全是竹篾的震动,中间穿插了一点剪纸的轻震,他说:“这是竹阿婆编完竹篮,贴上赵奶奶剪纸的样子。”林姐编了《莲瓣绣》,绣线的震动为主,结尾加了木雕的重震,“像李师傅把绣好的莲瓣缝在张木匠雕的木框上。”老周的曲子最特别,四种震动混在一起,却不杂乱——竹篾的短震当背景,绣线的长震当主线,木雕的重震定节奏,剪纸的轻震当点缀,他说:“这是四位老匠人一起做手艺的声音。”

陈默还收到了竹阿婆的消息,是温如霜帮忙拍的视频。竹阿婆坐在竹编架前,手里拿着一根刚削好的竹篾,对着镜头比划:“陈默啊,阿婆编竹篮时,竹篾转弯的地方震动会变轻,你要不要加进去?”说着,她把手机放在竹编架上,编了一段竹篮的转角,手机录下的震动传过来,果然是带着弧度的、变柔的震动。陈默立刻把这个新的竹篾震动加进了震动库,小宇看到后,立刻修改了自己的《竹篮谣》,加了几个“转角震动”,还特意发消息给陈默:“现在像真的在编竹篮了!”

演唱会的日子定在周六晚上七点。风痕特意把线上会议室的背景换成了糖龙的图案,糖龙身上的竹编、苏绣、木雕、剪纸纹路都亮着淡淡的光,像披了层星光。陈默提前半小时进去调试,看到大家的头像陆续亮起来——小宇的头像是他编的迷你竹篮,林姐的是绣着莲瓣的手帕,老周的是雕着纹路的小木片,还有几个新加入的听障用户,头像里有剪纸,有泥塑,都是他们自己做的非遗小物件。

七点一到,陈默点开了“主持人”界面,先播放了一段预热的震动——是四种手艺的震动各响一次,像音乐会的开场铃。屏幕上,大家的头像都跳动了一下,有人发了个“挥手”的表情包,有人发了手语“加油”的图片。

第一个上场的是小宇。他的《竹篮谣》一播放,屏幕背景里糖龙身上的竹编纹路就跟着亮了起来,一圈圈的绿色线条随着震动节奏收缩、舒展。小宇在镜头前举着自己编的竹篮,手指跟着震动在竹篮上划圈,嘴里虽然没声音,但脸上的笑意藏不住。陈默能感觉到手机传来的震动,从短促的“起头”,到中间带着转角的“编篮”,再到结尾剪纸的“贴花”,像在眼前展开了一幅小宇跟着竹阿婆学编篮的画面。播放完,群里立刻涌来一串“点赞”的表情包,林姐发了段文字:“我好像摸到小宇编的竹篮了!”

接着是林姐的《莲瓣绣》。绣线的绵长震动刚响起,屏幕上的苏绣莲瓣就一朵接一朵地亮了,粉色的花瓣随着震动轻轻晃动。林姐特意把手机放在绣绷上,镜头对着她的手——她的手指跟着震动在绣绷上绣着,虽然没有真的穿针引线,但指尖起落的节奏,和震动的频率一模一样。陈默的指尖贴着屏幕,能感受到震动里的“柔劲”,像李师傅当初教他时说的:“绣线要像流水,软但有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老周的曲子是第四个上场的。四种震动刚混在一起时,陈默还有点担心会不会乱,但很快他就放了心——竹篾的短震像背景里的竹风,绣线的长震像李师傅的笑声,木雕的重震像张木匠的刻刀,剪纸的轻震像赵奶奶的剪刀,四种声音(不,是四种震动)绕在一起,居然像一家人在院子里做手艺的热闹。屏幕上,糖龙身上的四种纹路同时亮了,竹编绕着苏绣,木雕托着剪纸,像四条小蛇缠在一起,却一点都不挤。

轮到陈默时,他深吸了口气,点开了自己编的曲子——是在最初版本的基础上,加了竹阿婆的“转角震动”、李师傅的“软劲震动”、张木匠的“刻刀震动”,还有赵奶奶的“碎纸震动”。震动响起时,他的手指下意识地跟着在腿上打节拍,像小时候妈妈带他去庙会时,他跟着龙灯杆子的震动晃手。屏幕上,糖龙慢慢转了起来,身上的纹路跟着震动节奏闪烁,竹编的圈、绣线的莲、木雕的纹、剪纸的豁口,像星星一样绕着糖龙转。

演唱会快结束时,陈默点开了早就准备好的“非遗大合唱”——他把每个人曲子里最有特色的段落摘了出来,小宇的竹篾转角、林姐的绣线柔劲、老周的四艺混响,还有其他用户的“小创意”:有人加了泥塑的“软震”,有人加了布艺的“绵震”,都编进了这首大合唱里。

震动响起的瞬间,整个屏幕都亮了。糖龙身上的纹路不仅亮了,还开始“流动”——竹编的圈顺着糖龙的身体绕,绣线的莲沿着龙鳞开,木雕的纹跟着龙爪走,剪纸的豁口贴着龙角闪。群里的消息突然停了,过了几秒,有人发了张照片:是自己的手贴在屏幕上,手机的震动让手微微发抖。接着,更多的照片涌进来:有孩子的小手,有老人的枯手,有年轻人的手,都贴在屏幕上,跟着震动一起“听”歌。

陈默的眼睛有点热,他摸着屏幕上的震动,想起温如霜说的“震动是温度的声音”。是啊,这些震动里,有竹阿婆的竹篾温度,有李师傅的绣线温度,有张木匠的木头温度,有赵奶奶的红纸温度,还有他们听障用户之间,互相传递的温暖。

演唱会结束后,陈默把录制的震动视频发在了社群的置顶栏,配文:“这是我们用手艺‘唱’的歌,希望更多人能听到~”

三天后,陈默收到了一个快递,是李师傅寄来的。拆开包装,里面是块方形的棉布,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绣线绣着密密麻麻的线条——绿色的线是竹篾的震动,粉色的是绣线的,棕色的是木雕的,红色的是剪纸的。每条线的长短、疏密都不一样,像一张画在布上的“乐谱”。

棉布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字是用铅笔写的,有点歪歪扭扭,但每个笔画都很用力:“陈默,我把你们的‘歌’绣下来了。绿色的线软一点,像竹阿婆的竹篾;粉色的线长一点,像我绣的莲瓣;棕色的线重一点,像张木匠的刻刀;红色的线碎一点,像赵奶奶的剪纸。这样听不见的孩子,就算没有手机,也能摸到这份热闹了。”

陈默把棉布贴在脸上,绣线的触感柔柔软软的,像李师傅的手。他想起演唱会时的震动,想起小宇的竹篮,林姐的莲瓣,老周的混响,还有屏幕上亮着的糖龙。他拿出手机,把棉布放在屏幕上,点开“震动编曲”功能,手机的震动透过棉布传过来,和绣线的触感叠在一起——像李师傅在他耳边,轻轻“唱”着非遗的歌。

后来,陈默把这块“震动乐谱”扫描进了系统,加进了“震动库”的背景里。现在,每当有听障用户打开编曲功能,屏幕上就会显示这张绣出来的乐谱,绿色的竹篾线、粉色的绣线、棕色的木雕线、红色的剪纸线,跟着他们编的震动一起跳动。

有人问陈默,这场演唱会最难忘的是什么。他总是会拿出手机,播放那段“非遗大合唱”,然后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纹路,用手语说:“是震动里的温度——手艺的温度,还有我们的温度。”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