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565集:老年传承

逸霄 第565集:老年传承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23 10:38: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银发糖龙:老手艺里的新温度

初秋的阳光透过双生谷糖龙工坊的木窗,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温如霜蹲在工坊角落,手里捏着半截冷却的糖坯,眉头轻轻蹙着——方才社区居委会送来的统计表上,六十岁以上参与糖龙技艺体验的老人,全年不足十人。

“又在琢磨老年传承的事?”风痕端着两杯菊花茶走过来,金属框架的眼镜反射着屏幕蓝光,他刚结束“糖龙数字师徒系统”的迭代测试,手指还沾着调试时的糖霜,“刚看你对着统计表发呆半小时了。”

温如霜接过茶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思绪却飘到上周遇见的场景:社区广场上,几位老人围着糖龙展示台看了许久,有位戴老花镜的奶奶想伸手摸一摸糖龙尾巴,却被身边的老伴拉住:“别碰坏了,这精细活儿哪是咱们老太婆能学的。”

“不是学不会,是我们没给他们能学的条件。”温如霜把统计表推到风痕面前,指尖点在“操作复杂”“工具不适”“体力不足”那几栏,“你看,老人们说熬糖要盯着火候,眼睛受不了;塑形要弯腰前倾,腰杆撑不住;就连操作台高度,都是按年轻人的标准做的。”

风痕低头看着表格,手指在桌面轻轻敲击。他想起去年陪爷爷去木雕馆,七十岁的老人想试试刻刀,却因为工作台太矮,弯着腰没刻三分钟就直不起身。“我有个想法。”他突然起身走到绘图板前,拿起铅笔快速勾勒,“我们可以做‘适老改造’——从工具到步骤,全按老人的需求来。”

接下来的半个月,双生谷工坊成了“适老实验室”。温如霜把传统糖龙制作的十二道工序写在白板上,逐道拆解:熬糖环节,她将“小火慢熬四十分钟”改为“恒温电灶定时加热”,省去老人持续盯守的麻烦;塑形环节,把“徒手拉糖”简化为“模具初定形 手工修细节”,减少体力消耗;就连最考验眼力的“糖龙纹绘制”,她都换成了粗线条的简笔图案,还特意去眼镜店定制了一批带放大镜的木质手柄——放大镜嵌在手柄顶端,老人握着手柄画花纹时,视线能刚好落在笔尖。

风痕则一头扎进了制作台的改造里。他量了二十多位老人的坐姿高度,最终把操作台定为七十厘米,比传统操作台矮了十厘米;台面边缘加了弧形护边,防止老人起身时磕碰;最关键的是,他在台面下方装了可调节的脚踏板,老人脚踩踏板就能控制台面升降,不用弯腰就能拿到不同高度的工具。

“这叫‘久坐友好型’制作台。”风痕蹲在地上调试踏板弹簧,额角渗出细汗,“我还加了腰部支撑垫,老人坐两小时都不会累。”他示意温如霜坐下试试,当温如霜按下台面右侧的按钮,台面缓缓升起时,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用的缝纫机——也是这样,轻轻一踩,针脚就跟着动了。

九月初九那天,“银发糖龙课堂”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课了。温如霜特意选了重阳节,门口挂着红灯笼,上面贴着“糖龙贺寿”的剪纸。报名的老人来了十五位,最大的七十九岁,最小的六十二岁,手里都提着小布包,里面装着老花镜、保温杯,还有些人特意穿了新衣服。

“先别急着动手,咱们先认识糖料。”温如霜站在台前,手里举着透明玻璃罐,里面装着琥珀色的麦芽糖,“这是咱们南方的老糖料,比白糖更软,好塑形,对牙齿也友好。”她把糖料分给老人们,让他们先摸摸质感,有位戴假牙的张爷爷捏着糖料笑:“这玩意儿软乎乎的,跟我孙子吃的似的。”

风痕则在一旁帮老人们调整制作台:给李奶奶垫上增高坐垫,帮王爷爷调节放大镜角度,还特意把电熬糖灶的温度显示屏调大了三倍。“爷爷您看,这个红灯亮就是温度够了,不用凑那么近。”他扶着七十岁的赵爷爷的肩膀,指着显示屏上的数字,赵爷爷眯着眼睛看了看,笑着点头:“这下清楚了,以前看年轻人熬糖,跟看天书似的。”

第一节课学做“迷你糖龙”——只有手掌大小,龙身简化为圆柱形,龙鳞用模具压出纹路,龙尾做成波浪形。温如霜手把手教大家揉糖坯,她发现张奶奶总把糖坯捏得太硬,一问才知道,老人怕捏不结实,用了全身力气。“奶奶您轻点儿,糖坯跟面团似的,温柔点它才听话。”温如霜握着张奶奶的手,慢慢揉动,“您看,这样转圈揉,它就软了。”

风痕则在课堂角落架起了摄像头,实时记录老人们的操作难点。他发现有三位老人因为手抖,总把糖龙的眼睛粘歪,便立刻回到工坊,用3D打印机做了一批“定位小凸点”——粘眼睛时,只要把糖珠放在凸点上,就能精准定位。等他拿着新做的配件回到课堂,正好看见赵爷爷正对着歪掉的糖龙眼睛叹气,风痕把定位凸点递过去:“爷爷您试试这个,跟给纽扣找扣眼似的,一放一个准。”

两周后的课堂上,老人们已经能独立做出完整的迷你糖龙了。张奶奶的糖龙尾巴总带着点弧度,她说这是按小时候看的舞龙队做的;赵爷爷的糖龙眼睛特别大,他笑着说:“龙要大眼睛才精神,跟我家小孙女似的。”温如霜把大家的作品摆在展示架上,五颜六色的糖龙挤在一起,有的龙鳞歪歪扭扭,有的龙尾长短不一,却透着一股子鲜活的生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社区要办非遗展,咱们把老人们的作品送过去吧?”一天课后,温如霜拿着社区的邀请函,眼里闪着光。风痕看着展示架上的糖龙,忽然觉得这些作品比工坊里那些精致的糖龙更有意义——它们带着老人的温度,有张奶奶的温柔,有赵爷爷的童趣,还有李奶奶特意加的桂花糖香。

送展前的一周,课堂变成了“冲刺工坊”。温如霜帮大家修改细节:给歪掉的龙角补点糖坯,把模糊的龙鳞重新压印;风痕则用他设计的“糖龙保护盒”,每个盒子里都垫着软绒布,防止糖龙在运输中碰坏。有天晚上,工坊的灯亮到十点,张奶奶还在修她的糖龙尾巴,温如霜给她热了杯牛奶:“奶奶您别急,咱们慢慢来。”张奶奶摇摇头:“我想把它做得好看点,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人也能做糖龙。”

非遗展开幕那天,社区活动中心挤满了人。老人们的糖龙作品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着他们制作时的照片:赵爷爷戴着放大镜画龙鳞,张奶奶坐在特制制作台前揉糖坯,李奶奶笑着把糖龙眼睛粘在定位凸点上。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张奶奶的糖龙问:“妈妈,这个龙尾巴怎么弯弯的?”张奶奶正好站在旁边,笑着回答:“因为它在跳舞呀。”

展览结束时,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温如霜,有二十多位老人来咨询“银发糖龙课堂”的下次开课时间,还有位八十三岁的老爷爷,特意让儿子推着轮椅来报名,说想做个糖龙送给重孙子。

那天傍晚,温如霜和风痕坐在工坊门口,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风痕手里拿着张奶奶送的糖龙,糖龙尾巴上还带着点桂花香气;温如霜则在笔记本上写着下次课堂的计划——要加开“糖龙故事课”,让老人们把小时候听的糖龙传说讲给大家听。

“你看,老人们不是不想参与,是我们没给他们打开那扇门。”温如霜抬头看向风痕,眼里带着笑意。风痕点点头,他想起课堂上赵爷爷说的话:“以前总觉得老了就没用了,现在做糖龙,觉得自己又能给社会做点贡献了。”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有个小男孩举着刚买的糖画跑过,糖画师傅手里的小锅冒着热气,糖丝在石板上拉出长长的线。温如霜忽然觉得,糖龙技艺就像这糖丝,一端连着过去,一端连着未来,而老人们的手,正稳稳地握着中间的那根线,把温暖和传承,一点点拉得更长。

初冬的时候,“银发糖龙课堂”的第二批学员开课了。这次的教室更大了,制作台上摆着老人们上次用过的放大镜和定位凸点,墙上挂着首批学员的作品照片。温如霜站在台前,看着下面坐满的老人,笑着说:“咱们今天学做‘福字糖龙’,做完了正好过年送给家里人。”

风痕则在教室后面调试新安装的直播设备——这次他们要把课堂直播到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跟着学。当镜头对准制作台时,他看见赵爷爷正帮旁边的新学员调整放大镜,张奶奶则在教大家揉糖坯,动作熟练得像个老师傅。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老人们的手上,他们的手或许有些皱纹,有些颤抖,却稳稳地捏着糖坯,一点点把龙的形状捏出来。温如霜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教她包粽子,也是这样,慢一点,轻一点,把心意都揉进食材里。

或许传承从来都不是年轻人的专利,那些布满皱纹的手,那些带着岁月温度的故事,都是老手艺最珍贵的养分。就像这糖龙,要慢慢熬,慢慢揉,才能熬出最浓的甜,揉出最鲜活的魂。

课后,老人们拿着自己做的“福字糖龙”拍照,笑容像糖一样甜。温如霜看着他们,忽然觉得,“银发糖龙课堂”不仅仅是教老人们做糖龙,更是给了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能在这个舞台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属于老手艺的新温度。

风痕走过来,递给温如霜一块刚做好的糖龙,上面刻着小小的“传承”二字。温如霜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知道,这甜味里,有老人们的坚持,有他们的热爱,更有老手艺生生不息的希望。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