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564集:原料溯源

逸霄 第564集:原料溯源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23 10:38:59 来源:全本小说网

温如霜把最后一页泛黄的《糖谱》合上时,指尖还沾着古籍特有的、混合着樟木与时光的气息。窗外的雨下了三天,双生谷糖龙工坊的青砖地上洇着湿气,连挂在梁上的糖龙模具都像是蒙了层薄雾,不复往日里晒足阳光后的清亮。

“还是没找到?”风痕端着两杯热茶走进来,玻璃杯中浮着的枸杞缓缓下沉,热气在冷空气中画出一道白痕。他把茶放在温如霜手边的案几上,目光落在摊开的古籍堆里——《糖谱》《蔗政全书》《天工开物》,书页上都贴着密密麻麻的便签,红笔圈出的“岭南蔗”“闽地糖霜”字样格外醒目。

温如霜摇头,指尖轻轻摩挲着《糖谱》封皮上磨损的烫金:“只说‘南方蔗甜,为糖之冠’,可南方太大了。上次去江南收的糖料,熬出来的糖龙总差口气,脆度够了,但尾端那点回甜像断了线似的,撑不起‘蜜脂龙’的名头。”

她起身走到工坊中央的展示架前,架子上并排放着三尊糖龙——左边是上个月用江南糖料做的,糖色偏浅,龙鳞的纹路虽清晰,却少了点温润;中间是三年前从民间收来的老糖龙,糖色呈琥珀色,哪怕过了这么久,凑近还能闻到淡淡的蔗香;右边是风痕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明清糖龙模型,细节精准,却少了点手工的温度。

“你看这老糖龙,”温如霜指着中间那尊,声音里带着点惋惜,“老匠人说,这是用‘古县蔗’熬的,可问起古县在哪,他只记得祖辈说过‘临江,多雾,蔗田绕山’。咱们找了大半年,连个确切地名都没有。”

风痕走到她身边,目光落在老糖龙的龙首上——龙角处有一道极细的裂痕,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上周收到的邮件:“昨天省农科院的李教授发来消息,说他们在整理清代的农事档案时,发现一份《古县蔗考》,里面提到‘古县者,隶汀州,临闽江,年均雾日超百天,蔗生其中,汁多而甘,为明清贡糖产地’。”

温如霜猛地回头,眼里瞬间亮了:“汀州?闽江?那不是在福建西北吗?我去年去武夷山考察时,路过过类似的地方,山间全是蔗田,雾气绕着甘蔗叶转,看着就不一样。”

“要不要去看看?”风痕把手机递过去,屏幕上是李教授附的地图,红色标记点在闽江上游的一个小县城旁,“刚好下周我要去福州对接区块链技术的事,咱们可以顺道过去,实地看看蔗田。”

温如霜没等他说完,已经抓起案几上的背包,开始往里面塞笔记本和相机:“现在就走?雨好像小了。”

风痕看着她急切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认识这么多年,她只要碰到跟糖龙有关的事,总像个揣着糖的孩子,眼里藏不住的热乎劲。他抬手看了眼手表:“今天来不及了,明天一早的高铁,我已经订好民宿了。对了,我把区块链溯源系统的初步方案也带上,要是真找到好糖料,刚好能试试对接。”

温如霜停下动作,回头看他:“你早有准备?”

风痕挑眉,晃了晃手机:“不然你以为我这几天熬夜改方案是为了什么?总不能等找到原料了,再手忙脚乱地搭系统。”

第二天清晨,雨彻底停了。高铁穿过闽北的群山时,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湿润起来——远处的山峰被薄雾笼罩,山脚下的稻田泛着绿光,偶尔能看到成片的蔗田,甘蔗叶在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快到了。”风痕指着窗外,远处的县城隐约可见,一条江水绕着县城蜿蜒,正是闽江。他们下了高铁,又转了半小时的汽车,才到了李教授提到的古县村。村子坐落在山坳里,村口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樟树,树干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树下坐着几位晒太阳的老人,看到他们背着相机和背包,好奇地望过来。

“请问,这里种甘蔗的人多吗?”温如霜走上前,笑着问一位手里编着竹篮的老人。

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你们是来收甘蔗的?这几年很少有人来这儿收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骨头,种不了多少。”

“我们不是来收甘蔗的,”温如霜从背包里拿出那张老糖龙的照片,递到老人面前,“您见过这样的糖龙吗?用这里的甘蔗熬的。”

老人接过照片,眯着眼睛看了半天,突然叹了口气:“这是老陈家做的糖龙啊!我小时候见过,每年过年,陈老爷子都会做几尊,分给村里的孩子。后来陈老爷子走了,他儿子去了城里,这手艺就断了。”

“那您知道陈老爷子家的蔗田在哪吗?”温如霜的声音有些激动。

老人指了指村子后面的山:“就在后山,那片蔗田是老陈家传下来的,现在还有几亩,是村里的老林在种,他跟着陈老爷子学过熬糖。”

顺着老人指的方向,温如霜和风痕往后山走去。后山的路不好走,满是碎石和杂草,走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一片蔗田。蔗田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雾气还没散,沾在甘蔗叶上,晶莹剔透。一位穿着蓝色褂子的老人正在地里除草,看到他们,直起腰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你们是?”老人放下手里的锄头,疑惑地问。

“您好,我们是双生谷糖龙工坊的,想来看看您的蔗田。”温如霜递上名片,“听说您跟着陈老爷子学过熬糖?”

老林接过名片,看了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怀念:“陈老爷子是我师傅,你们也做糖龙?”

“对,”温如霜拿出那张老糖龙的照片,“我们想找到最好的甘蔗,做出这样的糖龙。您这甘蔗,熬出来的糖怎么样?”

老林笑了,弯腰从蔗田里拔出一根甘蔗,剥开外皮,递过来:“你们尝尝,这甘蔗跟别的地方不一样,甜得润,不是那种齁甜。”

温如霜咬了一口,甘蔗汁在嘴里散开,甜中带着点清润,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淡淡的蔗香。她眼睛一亮,看向风痕:“就是这个味道!熬出来的糖,尾端肯定有回甜。”

风痕也尝了一口,点头道:“甜度适中,水分含量也刚好,适合熬糖。老林师傅,您这甘蔗,一年能产多少?”

“不多,就几亩地,一年能产个几千斤,大部分自己熬点糖,剩下的卖给镇上的小作坊。”老林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不爱种这个,又累又不赚钱,再过几年,这蔗田怕是要荒了。”

“我们想跟您合作,”温如霜认真地说,“您的甘蔗,我们全收,价格比镇上的作坊高三成。另外,我们想请您教村里的人熬糖,把这手艺传下去。”

老林愣住了,半天没反应过来:“你们……真的要收?还要教大家熬糖?”

“对,”风痕补充道,“我们还想在这里建一个‘糖龙原料核心区’,用区块链技术给每一批甘蔗和糖料做溯源,让消费者知道这糖是怎么来的,是谁种的,谁熬的。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知道古县的甘蔗,还能让村里的人多赚点钱。”

接下来的一个月,温如霜和风痕几乎都待在古县村。温如霜跟着老林学熬糖,记录下每一个步骤——什么时候收割甘蔗,怎么压榨蔗汁,熬糖时的火候怎么控制,甚至连柴火的种类都记在笔记本上。她还组织村里的老人开了个会,告诉他们合作的计划,老人们都很开心,纷纷表示愿意重新种甘蔗。

风痕则忙着搭建区块链溯源系统。他在蔗田里装了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温度和光照,每一根甘蔗从种下到收割,都有数据记录。收割后的甘蔗运到熬糖作坊,每一批蔗汁的压榨时间、熬糖的温度变化,都会被录入系统,生成一个专属的溯源码。

“你看,”风痕拿着手机,给温如霜演示,“消费者扫码后,就能看到这批糖料的种植地、种植人、熬糖人,还有每一个环节的视频和数据。比如这一批,是老林师傅种的,3月15号种下的甘蔗,6月20号浇的水,9月5号收割的,熬糖时的最高温度是118度,熬了45分钟。”

温如霜看着手机屏幕上清晰的流程,笑着说:“这样一来,消费者不仅能放心糖的安全,还能感受到这糖背后的故事,知道每一颗糖都来之不易。这才是‘文化附加值’啊。”

三个月后,第一批用古县甘蔗熬的糖龙正式推出。糖龙的糖色呈琥珀色,龙鳞的纹路清晰,凑近能闻到淡淡的蔗香。每一尊糖龙的底座上,都贴着一个小小的溯源码。

在双生谷糖龙工坊的新品发布会上,一位来自上海的消费者扫码后,惊讶地说:“原来这糖是福建古县的老林师傅种的甘蔗熬的,还有他在蔗田里劳作的视频,太有意思了。我买的不只是糖龙,还是一个故事。”

发布会结束后,温如霜和风痕站在工坊的窗前,看着外面排队买糖龙的人,脸上满是笑意。风痕拿出手机,点开区块链系统的后台,上面显示,第一批糖龙已经卖完了,还有很多订单在排队。

“老林师傅刚才打电话来,说村里又有几户人家开始种甘蔗了,”温如霜说,“他还说,要把陈老爷子的熬糖手艺好好教给年轻人,不让这手艺断了。”

风痕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触感:“以后,我们可以在更多的地方建原料核心区,让每一种传统技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根’。”

窗外的阳光正好,洒在挂在梁上的糖龙模具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温如霜看着那些模具,突然想起老林师傅说的话——“糖是有记忆的,你用心种甘蔗,用心熬糖,它就会记住那种味道,传给吃的人。”

她想,区块链技术记下来的,是数据和流程;而他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数据背后的人、故事和手艺,永远被记住。这才是糖龙技艺传承的真正意义——不仅要让糖龙活在当下,还要让它带着历史的温度,走向未来。

几天后,温如霜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老林师傅寄来的一瓶甘蔗汁。她打开瓶盖,蔗香扑面而来,和第一次在古县村尝到的味道一模一样。她倒了一杯,递给风痕,两人相视一笑,在清甜的蔗香中,仿佛又看到了古县村后山那片云雾缭绕的蔗田,看到了老林师傅弯腰除草的身影,看到了糖龙技艺在时光里,慢慢长出新的枝芽。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