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518集:文化科普

逸霄 第518集:文化科普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9 11:32: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糖龙入家:一堂千万播放量的非遗课

温如霜把最后一页古籍手稿抚平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秋风卷着打旋。案头那本民国版《民俗糖艺考》已经泛黄,夹在书页里的半张糖龙糖纸脆得像要碎掉,是她去年在双生谷老匠人阿松家翻出来的宝贝。手机在此时震动,风痕发来的消息带着惯有的技术派直白:“传感器记录的熬糖温度曲线整理好了,下次工坊可以用,但新手还是觉得难——要不要试试更通俗的方式?”

温如霜指尖顿在糖纸上。这段时间“数字糖艺工作坊”办了八期,来的多是高校学生和非遗爱好者,可真正能把糖龙制作带回家的人少之又少。她想起上周去社区调研,张阿姨攥着孙子的手问“能不能教我们在家做”,小朋友盯着展柜里的糖龙眼睛发亮,却因为“要熬糖、要塑形”的复杂步骤怯了步。或许风痕说的对,要让糖龙真正活起来,得先把门槛降下来,降到寻常人家的餐桌上、客厅里。

“不如做短视频?”她拨通风痕的电话,听筒里传来3D打印机轻微的嗡鸣,“你演示简易技巧,我来讲背后的故事,这样大家既学得会,也知道为什么做。”

风痕那边沉默了两秒,接着是纸张翻动的声音:“我刚看了下数据,现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类内容的播放量年增300%,家庭DIY话题热度很高。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工具必须常见,不能用工坊里的专业设备;二是步骤要控制在五步以内,超过会流失观众。”

挂了电话,温如霜把《民俗糖艺考》里的典故挨个筛选。她最先想到“祈雨糖龙”——明清时期双生谷遇旱,村民会用麦芽糖做小龙,插在田埂上,孩童捧着糖龙绕田走,嘴里唱着“糖龙甜,雨水来”。这个典故既有画面感,又带着烟火气,刚好配风痕设计的简易教程。

第二天一早,风痕就抱着一堆材料敲开了温如霜家的门。他没带专业的熬糖锅,只拿了个不锈钢奶锅;不用3D打印模具,而是用硬纸板剪了个巴掌大的龙形框架;连糖料都简化了,买的现成麦芽糖块,不用自己熬浆。“你看,”他把奶锅放在电磁炉上,调至最小火,“先把麦芽糖加热到融化,不用测温度,看到它变稀能流动就行,这是第一步。”

温如霜坐在旁边的小桌前,手里捧着那半张民国糖纸当道具。镜头架在两人中间,她特意穿了件素色棉服,头发简单挽起,显得亲和又沉稳。“大家知道吗?以前遇到天旱,咱们双生谷的人就会做糖龙祈雨。”她声音放缓,指尖轻轻碰了碰糖纸,“那时候的糖龙没现在这么精致,却是村民们的念想——盼着糖龙能引来雨水,让庄稼有收成。”

风痕此时已经把融化的麦芽糖倒进纸模里,又撒了点提前磨好的芝麻当龙鳞:“第二步倒糖,第三步撒装饰,第四步等它凉透,第五步脱模。你们看,这样一条简易糖龙就做好了。”他举起脱模后的糖龙,阳光透过透明的麦芽糖,能看到芝麻拼成的细碎纹路,虽不精致,却带着手作的温度。

第一条视频剪出来只有一分二十秒,温如霜加了段字幕,把“祈雨糖龙”的典故浓缩成三行字,风痕在结尾加了句“试试用家里的材料做,记得拍给我们看”。他们没开账号,借了糖龙展馆的官方号发布,标题就叫“在家做糖龙:五分钟学会,还能听老故事”。

发布当天下午,温如霜正在整理古籍,风痕的电话突然打过来,声音里带着少见的兴奋:“播放量破十万了!评论区全是问下一步教什么的。”她赶紧点开视频,评论区里翻不完的留言:“我家有麦芽糖,晚上就试!”“原来糖龙还有这么有意思的故事”“求教程!想给孩子做”。最让她触动的是一条来自广东的留言:“奶奶说她小时候也见过祈雨糖龙,没想到现在还能学到怎么做。”

两人立刻商量着做第二条视频。这次温如霜选了“婚嫁糖龙”的典故——以前双生谷的姑娘出嫁,母亲会做一条“连理糖龙”,龙身缠着红绳,寓意夫妻同心。风痕则把工具再简化,用家里的烤盘当模具,还教大家用红绳在糖龙身上绕出简单的结。视频发布时,温如霜特意在结尾加了个互动:“如果你们家有和糖龙相关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这条视频的播放量涨得更快,三天就破了百万。评论区成了故事聚集地:有人说外婆结婚时收到过糖龙,现在还藏在旧箱子里;有人说小时候过年,父亲会用糖龙哄他写作业;还有人晒出自己做的糖龙照片,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加了巧克力碎,满屏都是烟火气。温如霜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看评论,把有意思的故事记在笔记本上,风痕则根据大家的反馈调整教程——有人说“麦芽糖太黏,不好脱模”,他就改成用白糖和蜂蜜按比例混合;有人说“纸模容易软”,他就教大家用硅胶冰格当模具。

到第五条视频时,他们遇到了个小麻烦。有观众留言说“故事好听,但记不住步骤”,温如霜和风痕琢磨了一晚上,决定在视频里加“故事 步骤”的分屏:左边温如霜讲“冬至糖龙”的典故——以前冬至这天,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做糖龙,龙尾要留个小揪,寓意“留住福气”;右边风痕同步演示步骤,每一步都标上数字,还特意把“留龙尾”的细节放慢了两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条“冬至糖龙”视频成了爆款。发布当晚播放量就破了五百万,第二天直接冲上千万。平台给了推荐位,首页刷十条就能看到一条“糖龙小课堂”。温如霜的办公室电话被打爆了,有中小学老师问能不能用视频当课外教材,有社区邀请他们去开线下课,还有出版社找过来,想把“糖龙小课堂”的内容编成书。

最让他们意外的是“家庭糖龙DIY”热潮的兴起。电商平台上,“麦芽糖块”“糖龙模具”的搜索量暴涨,有商家还推出了“糖龙DIY套装”,里面配好糖料、模具和教程卡片,销量比去年同期翻了十倍。社交媒体上,#家庭糖龙DIY#的话题阅读量破亿,网友晒出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给孩子做的卡通糖龙,有情侣一起做的“爱心糖龙”,还有老人做的传统样式,配文大多是“跟着糖龙小课堂学的,孩子爱吃,还能听故事”。

温如霜收到过一个快递,是来自甘肃的包裹,里面装着一个用红布包着的糖龙,还有一封手写的信。写信的是位七十岁的老人,说自己年轻时是村里的糖匠,后来没人学这手艺,工具都丢了。看了“糖龙小课堂”后,他找孙子要了麦芽糖,用易拉罐剪了个模具,做了这条糖龙,“虽然不如以前做得好,但总算把老手艺捡起来了,想寄给你们看看”。温如霜把糖龙放在展柜里,旁边摆上那封信,每次有人来参观,她都会讲这个故事。

风痕则收到了更多技术层面的反馈。有工程师留言说“可以用硅胶模具提高成功率”,有食品专业的学生建议“加少量柠檬酸能让糖龙更脆”,还有人分享自己改良的步骤——比如用微波炉加热糖料,更适合上班族。他把这些建议整理成“糖龙DIY技巧合集”,做成图文版发在平台上,没想到又成了热门内容。

“糖龙小课堂”做到第十期时,温如霜和风痕决定做一期特别节目。他们邀请了老匠人阿松出镜,阿松带着自己用了四十年的铜制糖锅,教大家做传统的“九转糖龙”——虽然步骤比之前的教程复杂,但阿松边做边讲:“以前做糖龙要熬九次糖,一次都不能少,这是老祖宗的规矩,也是匠心。”温如霜在旁边补充:“‘九转’不仅是步骤,更是对手艺的敬畏,就像咱们在家做糖龙,哪怕步骤简单,用心做了,就是对传统的传承。”

这条特别节目的播放量破了两千万。评论区里,有人说“看到阿松爷爷的手,就想起小时候爷爷做糖人的样子”,有人说“原来传统糖龙这么讲究,以后会更认真学”,还有人说“要带着孩子看,让他们知道老手艺有多好”。平台给他们发了“非遗传播先锋”的证书,当地文旅局还邀请他们参与“非遗进万家”活动,把“糖龙小课堂”的内容做成公益海报,贴在社区、学校和地铁站。

温如霜再翻那本《民俗糖艺考》时,书页里多了不少新东西:有网友寄来的家庭糖龙照片,有孩子们画的糖龙涂鸦,还有阿松手写的“九转糖龙”步骤。风痕则在工坊里辟了个“家庭DIY展区”,摆着观众寄来的各种工具——用易拉罐做的模具、用塑料瓶剪的熬糖勺、用硬纸板做的龙形框架,每一件都贴着标签,写着背后的故事。

那天晚上,温如霜和风痕坐在工坊里,看着展区里的展品,又点开短视频平台,看着不断增长的播放量和留言。风痕突然说:“其实我们没做什么特别的,就是把老手艺拆成了简单的步骤,把老故事讲给大家听。”

温如霜点点头,指尖轻轻划过展柜里的民国糖纸:“因为糖龙从来不是放在展柜里的展品,它是该在餐桌上、手心里的东西,是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传承。现在大家愿意在家做,愿意讲自己的故事,这才是真正的‘活起来’。”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展区里的家庭糖龙上,那些用麦芽糖、芝麻、红绳做的小龙,虽不精致,却闪着温暖的光。就像温如霜在最新一条视频里说的:“不管你用什么材料,做得好不好看,只要你愿意动手,愿意把糖龙的故事讲给身边人听,你就是非遗的传承人。”

这条视频发布后,评论区里多了一句常见的留言:“今晚就做糖龙,把故事讲给家人听。”而这样的留言,还在不断增加,像一颗颗种子,把糖龙的技艺和故事,种进了千万个家庭里。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