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逸霄 > 第516集:记忆采集

逸霄 第516集:记忆采集

作者:竹晴园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9 11:32:13 来源:全本小说网

糖龙记:时光褶皱里的匠心

温如霜蹲在双生谷老槐树下,指尖拂过阿松师傅那把包浆厚重的黄铜糖勺——勺沿缺了个小角,是三十年前熬糖时被滚沸的糖稀烫得脱手,磕在青石灶台上崩的。阳光透过槐树叶,在糖勺的刻痕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里,藏着阿松师傅一辈子的糖龙故事。

“该开始了。”风痕拎着沉甸甸的VR采集设备走过来,黑色的设备箱上贴着张迷你糖龙贴纸,是上次温如霜用剩余的糖料捏的。他将设备轻轻放在树下的石桌上,屏幕亮起来时,映出远处糖龙展馆的飞檐,檐角下挂着的风铃,还沾着清晨的露水。

这是“糖龙匠人记忆计划”启动的第三个月。前两个月,温如霜已经走访了七位老匠人,笔记本上记满了带着糖香的故事,录音笔里存着老人们略带沙哑的嗓音——有讲1960年用红薯糖代替蔗糖做糖龙的窘迫,也有说1985年第一次带着糖龙去县城赶集,被孩子们围着抢买的热闹。可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风痕拿着VR设备的设计图找到她:“光有文字和声音不够,得让后来人看见他们年轻时的样子,看见那些消失的糖坊、灶台,还有熬糖时飘满整条街的甜香。”

阿松师傅是第八位受访者。这位七十岁的老人,是双生谷最后一位掌握“九转糖龙”技法的匠人——所谓九转,是指熬糖时要经过九次火候转换,糖稀在铜锅中从琥珀色转至赤金,再到透亮如琉璃,每一次转换都得凭手感和眼劲,差一秒就会糊锅。温如霜第一次见阿松师傅演示时,老人的手在糖锅上方悬着,手腕微颤却精准无比,滚热的糖稀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顺着糖勺蜿蜒而下,落地时便成了张牙舞爪的龙身,龙鳞上还能看出细微的云纹。

“阿松师傅,您还记得第一次独立做糖龙是哪年吗?”温如霜打开笔记本,钢笔尖悬在纸上,录音笔放在离老人最近的地方。阿松师傅坐在竹椅上,手里摩挲着那把黄铜糖勺,目光飘向远处的山峦,像是要穿透时光的雾霭。

“1968年,我十六岁。”老人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格外清晰,“那时候我爹卧病在床,队里要办丰收宴,让我去顶班做糖龙。头天晚上我在灶房练到后半夜,糖稀熬糊了三锅,我娘在旁边偷偷抹眼泪,说实在不行就跟队里说,别让我遭这份罪。”

温如霜的钢笔在纸上沙沙作响,风痕则悄悄打开了VR设备的场景采集模式。设备的镜头缓缓扫过阿松师傅的脸——眼角的皱纹、手上的老茧,还有提到“爹”时眼底闪过的柔光,都被精准捕捉。他需要这些细节,才能在虚拟场景里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年轻阿松”。

“第二天早上,我爹强撑着从床上起来,坐在灶房门口看着我。”阿松师傅的手指在糖勺的缺角上轻轻按了按,“他说熬糖要‘听声辨火’,糖稀在锅里翻涌的声音,像春雨打在瓦上,就是火候到了。我照着他说的做,那天的糖龙熬得格外好,队里的人都说,比我爹年轻时做的还精神。我爹坐在那儿,笑着笑着就哭了。”

说到这儿,阿松师傅的声音有些哽咽。温如霜停下笔,递过去一杯温茶,等老人平复情绪。风痕趁机调整了设备的参数,他注意到老人提到“灶房”时,视线总落在老槐树旁的空地——那里曾是阿松家的老灶房,二十年前拆了盖新房,如今只剩一片长满青苔的地基。

“后来呢?”温如霜等老人喝了茶,轻声问道。

“后来我爹就把这糖勺传给我了。”阿松师傅举起糖勺,阳光透过勺身,能看到里面细密的纹路,“他说做糖龙的人,心要比糖稀还纯,手要比糖勺还稳。要是急了、躁了,糖龙就没了灵气。”

采访进行到傍晚时,风痕已经采集了足够的场景数据。他跟着阿松师傅去了老灶房的旧址,用激光扫描仪记录下地基的尺寸,又拍了周围的老槐树、青石路——这些都会成为VR场景里的元素。温如霜则把笔记本里的故事整理成文字,标注出关键的时间节点和细节:比如1968年的丰收宴在晒谷场举办,当时用的是土坯砌的灶台,糖料是队里凑的红薯干熬的,龙身只有两尺长,却用了整整三个小时。

接下来的半个月,风痕泡在工作室里,一点点搭建VR场景。他先根据地基尺寸还原了土坯灶台,灶台表面抹上黄泥,还特意做了几道裂缝——阿松师傅说过,当年的灶台用了十年,裂缝里总藏着糖渣。然后是糖坊的细节:墙上挂着的竹编糖筐,筐沿垂着几根干草;桌上摆着的粗瓷碗,碗底沾着褐色的糖渍;就连窗外的老槐树,他都根据现在的树形,倒推出五十年前的模样,枝桠上还挂着个破旧的鸟窝。

最难的是还原“熬糖”的场景。风痕反复听阿松师傅的录音,把“糖稀翻涌的声音”转换成音频文件,又根据“从琥珀色转至赤金”的描述,调整糖稀在虚拟场景里的颜色变化。为了让场景更真实,他还特意去找了位老木匠,复刻了当年阿松师傅用的木质糖案,案面上刻着浅浅的龙纹——那是阿松年轻时没事干,用刻刀一点点划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温如霜则忙着整理阿松师傅的技艺心得。她把老人提到的“九转火候”拆解成具体的步骤:第一次转火要小火慢熬,让糖稀里的水分慢慢蒸发;第三次转火时要不停搅拌,防止糖稀粘锅底;第九次转火最关键,要迅速降温,让糖稀保持在可塑形的状态。她还将这些步骤与现代技术对比,在旁边标注:“现代电灶可通过温控仪设定温度,但老匠人凭手感判断的火候,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个月后,VR“沉浸式记忆片”初步完成。温如霜和风痕带着设备去了阿松师傅家,请老人先体验。当老人戴上VR眼镜,眼前突然出现土坯灶台时,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攥紧了。随着场景推进,年轻的自己正站在灶台前,手里拿着和他现在一模一样的黄铜糖勺,锅里的糖稀冒着热气,甜香仿佛能透过眼镜飘出来——那是风痕根据老人描述,用香薰模拟器特制的糖香。

“就是这个味儿!”阿松师傅的声音带着颤抖,“当年我娘在灶台边烧火,锅里的糖稀就是这个香,甜得能把蜜蜂招来。”

场景里,年轻的阿松正小心翼翼地将糖稀浇在糖案上,龙身慢慢成型。阿松师傅看着看着,眼角就湿了:“我爹当时就坐在门口,穿着那件蓝布褂子,袖口磨破了边。”他伸手想去碰虚拟场景里的父亲,手指却穿过了光影,只剩下满手的温热。

温如霜站在旁边,悄悄红了眼眶。她想起上个月采访另一位老匠人时,那位老人看着VR里年轻时的自己,突然说了句:“原来我当年熬糖时,头发还是黑的。”这些时光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原本已经模糊成碎片,可在VR场景里,却重新拼凑成了完整的画面,带着温度,带着香气,带着那些快要被遗忘的细节。

“糖龙记忆博物馆”开馆那天,阳光正好。展馆的正中央,放着十台VR设备,每台对应一位老匠人的“沉浸式记忆片”。阿松师傅的记忆片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年轻的学生,有来旅游的游客,还有些从外地赶来的糖艺爱好者。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戴上VR眼镜,过了一会儿,她摘下眼镜时,眼睛亮晶晶的:“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五十年前的糖坊,阿松师傅年轻时好厉害,熬糖的样子特别专注。”旁边的男孩接着说:“原来‘九转糖龙’这么难,光是火候就要转九次,我之前以为只是随便说说。”

温如霜看着这一幕,转头对风痕笑了笑。风痕手里拿着相机,正在给老匠人们拍照——阿松师傅正和几位老人围在一起,看着VR设备里的自己,互相指着画面里的细节,笑得像个孩子。阳光透过展馆的玻璃,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些陈列着的糖龙作品上:有阿松师傅年轻时做的红薯糖龙,有现代学生用3D打印的迷你糖龙,还有风痕用VR技术还原的宋代糖龙残件模型。

“你看,”温如霜轻声说,“这些记忆,终于有地方放了。”

风痕点点头,镜头转向展馆墙上的标语——“让每一段匠心,都能被时光看见”。他按下快门,将这一刻定格下来:老人们的笑容,年轻人的好奇,还有那些在时光里流淌的糖香,都成了糖龙记忆博物馆里,最珍贵的藏品。

接下来的半年,“糖龙匠人记忆计划”又走访了十二位老匠人。温如霜的笔记本记满了三本,录音笔存了一百多个小时的故事;风痕的VR场景里,多了1950年的县城糖铺、1978年的公社糖坊、1992年的街边糖摊。每个场景都带着独特的时代印记:有的糖铺里挂着“公私合营”的牌子,有的糖坊里摆着老式收音机,有的糖摊旁围着背着书包的孩子。

记忆博物馆的展品也越来越丰富。除了VR记忆片,温如霜还将老匠人的笔记本、糖勺、模具都征集过来,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配着文字说明:“这是李桂兰师傅1983年用的塑料糖模,当时是县城里第一批塑料模具,比木质模具更耐用;这是王建国师傅的记账本,上面记着1995年卖糖龙的收入,五毛钱一条,一个月卖了两百多条。”

有一次,一位从国外回来的华人,在VR设备里看到了自己爷爷的身影——那位老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糖龙匠人,早已去世。他戴着VR眼镜,看着年轻的爷爷在糖铺里熬糖,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小时候总听爷爷说他做糖龙的事,可从来没见过。现在终于看到了,原来他年轻时是这样的。”

温如霜走过去,递给他一张打印出来的场景照片:“这是风痕特意为每个记忆片做的纪念照,您可以带走。”华人接过照片,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说要带回国外,给家里的孩子看,让他们知道爷爷曾经是位糖龙匠人。

风痕后来又对VR技术做了升级。他在记忆片里加入了互动功能——观众可以“走进”场景,近距离观察熬糖的细节,甚至能“拿起”虚拟的糖勺,体验一下熬糖的手感。有个六岁的小男孩,在虚拟场景里“熬”了半天糖稀,虽然最后没做出完整的糖龙,却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做糖龙好难啊,阿爷爷好厉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温如霜把这些故事都记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标题叫“时光的回响”。她写:“我们记录的不只是老匠人的故事,更是一代人的匠心。当年轻的眼睛通过VR看到那些逝去的时光,当孩子们知道糖龙里藏着这么多故事,这份技艺就不会消失。因为记忆会传承,匠心会延续,就像熬糖时的火候,一代传一代,永远不会凉。”

那天晚上,温如霜和风痕坐在糖龙记忆博物馆的台阶上,看着远处的灯火。展馆里还亮着灯,VR设备的屏幕上,阿松师傅年轻时的身影还在熬糖,甜香仿佛从屏幕里飘出来,漫过台阶,漫过双生谷的夜晚。

“你说,五十年后,会不会有人来记录我们的故事?”温如霜忽然问。

风痕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颗糖——是用他们研发的低糖配方做的迷你糖龙,龙身上刻着“时光”两个字。他递给温如霜:“会的。只要还有人记得糖龙,记得这些故事,就会有人继续记录下去。”

温如霜接过糖,放进嘴里,甜味慢慢在舌尖散开,不浓不烈,却带着温暖的余韵。她抬头看向展馆的窗户,月光下,那些陈列着的糖龙作品,像是在轻轻呼吸,带着时光的温度,也带着传承的希望。

这就是“糖龙匠人记忆计划”的意义——不是把匠心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穿过时光的褶皱,走进更多人的心里,让每一段关于糖龙的记忆,都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生长,继续发光。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逸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