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四章 贾似道误国:权相乱政,南宋危亡

临安残阳下的权相阴影

南宋,这个偏安江南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却短暂的流星。自“靖康之变”(1127)后,它虽在江南延续了百余年国祚,却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而1276年正月十八,元军铁蹄踏破临安(今杭州)城门,谢太后携五岁的宋恭帝赵?出城投降,这一事件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贾似道(1213 - 1275)的推波助澜。他从一个市井纨绔子弟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最终却因权相乱政,加速了南宋的覆灭,成为历史唾弃的“权奸”。

一、从市井纨绔到庙堂权臣:贾似道的崛起之路

1.出身与早年:游手好闲的“贵戚子弟”

贾似道的发迹,根源在于其家族的特殊背景。其父贾涉,身为南宋抗金名臣,官至淮东提点刑狱,在镇压李全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贾似道带来了最初的政治资本。然而,贾涉去世后,贾似道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凭借父荫入仕,却“少落魄,不事操行”(《宋史·贾似道传》)。历史资料记载,他“日纵游诸妓家,至夜即燕游湖上不反”(《癸辛杂识》前集卷十四),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充分展现了他的纨绔习性。他甚至因赌博被父亲罚跪雪地,却毫无悔改之心,足见其早期的行为不端。

尽管贾似道读过书,但“寡学术”(《宋史》),缺乏真正的治国之才。在他的人生早期,一直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直到姐姐贾贵妃受宠于宋理宗,他的命运才迎来转机。这一转变,既是个人命运的偶然,也与南宋后期政治的**和裙带关系的盛行密切相关。

2.崭露头角:裙带关系与“鄂州之胜”的政治投机

宋理宗(1224 - 1264年在位)对贾贵妃的宠爱,使得贾似道获得了进入权力核心的绝佳机会。1251年,贾似道通过“补官”这一途径顺利入仕,此后历任籍田令、太常丞等闲职。1256年,他在科举考试中,以“恢复中原”这样空泛的对策,却被宋理宗赞为“奇才”,并赐进士出身。此后,他一路晋升,直至户部侍郎。

真正让贾似道跻身权力核心的,是1259年的“鄂州之围”。当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军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南宋朝野震动,整个朝廷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贾似道临危受命,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督师鄂州。然而,他虽无实战经验,却深谙权谋之道。一方面,他遣使向忽必烈求和,承诺“称臣纳贡”以换取撤军;另一方面,他却谎报“大捷”,声称“鄂围始解,江陵肃清”(《宋史·贾似道传》)。宋理宗信以为真,对他大加赞赏,称其“功不在周公下”,并加封“卫国公”,特许“平章军国重事”,使其总揽军政大权。

这场所谓的“鄂州之胜”,实际上是贾似道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投机。他利用南宋朝廷对蒙古的恐惧和对胜利的渴望,通过虚假的胜利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场胜利虽然暂时稳定了南宋的局势,但却掩盖了蒙古的威胁,也为贾似道日后的专权乱政埋下了伏笔。

二、 权相专权:从“公田法”到“打算法”的**统治

1.政治独断:架空皇权,操控朝局

贾似道掌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架空皇权,操控朝局。他通过“四十大簿”,这一记录官员**的档案,对朝臣进行严密监控。任何官员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同时,他大力培植亲信,如廖莹中、翁应龙等人,这些人在他的庇护下,为所欲为。而对于那些不顺从他的官员,他则进行无情打压。

宋度宗(1264 - 1274年在位)即位后,由于“乳母之宠”,对贾似道更加依赖,甚至称其为“师相”,对他言听计从。贾似道则动辄以“罢政”来要挟度宗。1267年,他借口“为母守丧”离朝,度宗竟“涕泣留之,乃至”(《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九),这一事件充分显示了贾似道权势的嚣张,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

为了进一步巩固权位,贾似道还推行“官爵交易”。他以“官告库”的空白告身(任命状)为筹码,向富商、将领收受贿赂。史载“似道专权,货赂公行,官员入仕,多以金帛献似道”(《癸辛杂识》后集卷十七)。这种“卖官鬻爵”的行为,使得南宋的官僚体系彻底**,朝堂沦为了“权钱交易”的场所。官员们不再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而是纷纷投靠贾似道,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2.经济掠夺:“公田法”激化社会矛盾

南宋后期,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一方面,蒙古的南侵使得军费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皇室的奢靡生活和官员的贪腐行为,导致国库空虚。为了解决财政问题,贾似道于1263年推行“公田法”。这一政策的初衷看似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实际上却是一场横征暴敛的行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公田法”规定,强制将官员、富户的超额田产(超过200亩)按官价“回买”为“公田”,再出租给农民,所得租米充作军饷。然而,官价仅为市价的1/3至1/2,“浙西田亩有直千缗者,似道均以四十缗买之”(《宋季忠义录》)。这种低价强购的方式,严重损害了官员和富户的利益。同时,政府还强征“和籴米”(强制购买粮食),百姓“卖田产不足偿,往往自杀”(《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此外,官员若隐匿田产,即被罢官,“六郡之民,破家者多”(《癸辛杂识》前集卷十四)。

“公田法”的实施,虽然暂时缓解了南宋的财政压力,但却彻底激化了阶级矛盾。广大农民和中小地主深受其害,纷纷起来反抗。南宋的经济基础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社会动荡不安,统治根基动摇。

3.军事破坏:“打算法”瓦解抗元力量

贾似道的权术不仅针对文官,更指向了南宋最后的抗元支柱——吕文德、吕文焕兄弟及刘整等将领。1267年,他以“清理军费”为名推行“打算法”。表面上,这一政策是为了规范军费的使用,防止贪污**。但实际上,贾似道是为了排除异己,掌控军队。

他派亲信核查各地军费开支,凡“用钱逾额”或“与蒙古通款”的将领,一律治罪。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将领受到了冤枉和迫害。例如,吕文德因“采购军粮溢价”被罢职,最终抑郁而终。刘整则因“曾与蒙古通信”被诬陷,被迫降元。刘整降元后,为了邀功,竟然献出了“襄阳城防图”,使得襄阳的防御体系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加速了襄阳的失守。

“打算法”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南宋军事体系的崩溃。许多将领为了自保,或隐瞒军费、或克扣军饷,“士卒离心,边备废弛”(《宋史·贾似道传》)。贾似道虽然掌控了军队,但他本人并无实际指挥能力,这使得南宋在面对蒙古的进攻时,毫无抵抗之力。

三、误国核心:襄樊失守与长江防线崩溃

1.襄阳危机:贾似道的消极应对

襄阳(今湖北襄阳),作为南宋长江防线的“咽喉”,自1236年起就一直是蒙古重点进攻的目标。贾似道掌权期间,虽然多次收到“襄阳被围”的急报,却始终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他本人日坐葛岭,起楼台亭榭,取宫人娼尼有美色者为妾,日淫乐其中。对于前线的紧急情况,他不仅不组织救援,反而将前线送来的“襄樊危急”文书投入火盆,对度宗谎称“北兵已退”。

襄阳的陷落,完全是贾似道“不作为”的结果。从1267年至1273年,蒙古围困襄阳长达六年之久。在这六年里,南宋朝廷有机会组织救援,但由于贾似道的阻挠,始终没有派出有效的援军。1273年,襄阳守将吕文焕因孤立无援,最终降元。襄阳的失守,使得南宋的长江防线门户洞开,元军得以长驱直入。

2.决策失误:救援迟缓与战略短视

贾似道在军事决策上充满了短视和侥幸心理。他既不敢直面蒙古的强大攻势,又寄希望于“议和”。1275年,元军顺长江东下,贾似道率领宋军十三万、战舰两千余艘迎敌。然而,在关键时刻,他却因“怯懦”不敢接战,最终在“鲁港之战”中全线溃败。“似道乘单舸奔扬州”(《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这一事件成为了南宋军事史上的耻辱。

这场溃败彻底摧毁了南宋的军事力量。元军乘胜追击,1276年攻破临安,谢太后携宋恭帝投降。1279年,崖山海战中,陆秀夫负宋末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贾似道的决策失误,是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不仅葬送了南宋的最后一道屏障,还使南宋失去了最后的抵抗机会。

四、 众叛亲离:权相的倒台与南宋的终结

1.失势与清算:从“师相”到阶下囚

贾似道的倒台,是南宋残余势力为挽救危局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当他逃至福州后,被陈宜中、张世杰等南宋残余势力罢黜,贬为“高州团练使”,押往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然而,贾似道的罪恶行径,激起了沿途百姓和押解人员的强烈愤慨。途中,押解官郑虎臣痛恨其误国,于漳州木绵庵将其处死。“似道临刑,以额触石,仰面曰:‘太皇太后(谢太后)许我不死!’虎臣曰:‘吾为天下杀似道,岂复顾太皇太后邪!’”(《宋史·贾似道传》),这一结局,是贾似道应得的下场。

2.南宋灭亡:权相乱政的最终代价

贾似道死后,南宋残余势力虽然继续抵抗了三年(1276 - 1279),但最终还是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南宋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蒙古的崛起和强大军事力量的压迫,是外部因素;南宋自身的腐朽和衰落,是内部因素。而贾似道的专权乱政,无疑是加速南宋灭亡的“催化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贾似道在掌权的十几年里,耗尽了南宋的经济和军事资源,摧毁了抗元名将的信任,使南宋失去了所有的转机。他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南宋的灭亡,也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悲痛的记忆。

五、 历史评判:权相误国的多重逻辑

1.个人层面:野心、贪婪与无能的结合

贾似道的误国,本质上是其个人品格的悲剧。他凭借裙带关系上位,却无治国之才、无报国之志。在他执政期间,沉迷于享乐,贪墨**。他的“公田法”和“打算法”,表面上是为了国家和军队,实际上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他的野心使他不断追求权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使用各种阴谋诡计。他的贪婪使他不顾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大肆搜刮财富。而他的无能,则表现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和政治决策上的短视。正如元人脱脱在《宋史》中所言:“似道既专恣日甚,畏人议己,务以权术驾驭,不爱官爵,牢笼一时名士,又加太学餐钱,宽科场恩例,以小利啖之。由是言路断绝,威福肆行。”(《宋史·贾似道传》),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贾似道的丑恶嘴脸。

2.制度层面:南宋皇权与相权的失衡

南宋自宋高宗起,皇权依赖“权相”巩固统治(如秦桧、史弥远、贾似道),形成了“主弱臣强”的畸形结构。这种结构,使得相权过度膨胀,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贾似道的专权,既是皇权旁落的产物,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平衡。

在这种制度下,权相可以随意干预朝政,培植亲信,打压异己。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国家和百姓的死活。而皇帝则成为了权相的傀儡,无法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力。这种制度的缺陷,使得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现象丛生,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3.时代层面:蒙古崛起与南宋的“亡国之运”

蒙古的崛起,是南宋灭亡的外部因素。蒙古铁骑的强大战斗力,横扫了欧亚大陆,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南宋在与蒙古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即使没有贾似道的误国,南宋也难以抵御蒙古的进攻。

然而,贾似道的存在,使南宋在最后三十年中错失了所有可能的转机。他的专权乱政,使得南宋朝廷内部混乱不堪,军事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他的错误决策,使南宋在面对蒙古的进攻时,一败涂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贾似道确实是南宋灭亡的“加速器”。

六、权相乱政与王朝衰亡的历史镜鉴

贾似道的结局,是个人野心与制度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一生,既是南宋统治集团腐朽的缩影,也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当权者若沉迷私欲、背离民心,即便拥有再强大的国力,终将被历史淘汰。

南宋的灭亡,不仅是军事的失败,更是政治**、权相乱政的必然结局。贾似道的故事提醒我们: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人”——在执政者的品格、在制度的约束、在民心的向背。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从南宋灭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要加强制度建设,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要提高官员的素质和道德水平,防止**现象的发生;要关注民生,赢得民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司马光所言:“夫道者,万代之表;治者,一时之务。”(《资治通鉴》),唯有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