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 > 第五章 襄樊之战:宋元交锋,战略要冲

襄樊之战:宋元易代的战略支点与江南锁钥

序章:汉水之滨,南北天险

汉水汤汤,自陕西秦岭奔涌而下,至湖北襄阳折而东去,汇入长江。这条“天下之中”的黄金水道,将中原与江南连为一体,也让襄阳、樊城这对“姊妹城”成为南北争夺的“天险锁钥”。

《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九曾如此评价襄阳:“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 北宋地理学家沈括更直言:“襄阳居荆与樊之间,跨连荆襄,控扼汉水,诚为要地。”(《梦溪笔谈·补笔谈》) 这两座依汉水而建的城池,北枕汉江,南依岘山,东有桐柏山为屏,西连武当山余脉,自春秋以来便是楚、秦、晋争霸的战场,至宋元之际,更成为决定王朝命运的“咽喉之地”。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秋,蒙古大将阿术率军渡过汉水,攻占襄阳城外的白河口、鹿门山等据点。至此,襄樊之战的大幕正式拉开。这场持续六年的攻防战,不仅是宋元易代的关键战役,更折射出一个王朝的衰亡密码与冷兵器时代战略博弈的极致。

第一章 山雨欲来:宋元对峙中的襄樊困局

1.1 南宋的“荆襄防线”与襄樊地位

南宋立国之初,便面临“强邻环伺”的困境:北有金、西有夏、西北有蒙古。为稳固统治,宋廷构建了“川陕-荆襄-两淮”三大战区,其中荆襄(今湖北襄阳、樊城一带)被视为“国之屏障”。

南宋名臣李纲在《梁溪集·奏议》中强调:“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所谓“六郡”,即襄阳、邓州、唐州、信阳、郢州、均州,其中襄阳为核心。襄阳城“依汉水而建,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墙高约十丈,城墙上密布箭楼、瓮城,护城河宽达百米,堪称“铁打的城池”。更关键的是,襄阳地处长江支流汉水与中原水系的交汇处,向北可直逼河南,向东可顺江而下直取鄂州(今武汉),向西可入川蜀,向南可屏障临安(今杭州)。

南宋对襄樊的经营始于高宗时期。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率军北伐,收复襄阳六郡,随后设立“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驻军十万,屯田积粮,将襄樊打造成“川陕-两淮”的物资转运枢纽。至孝宗时期(1163-1189),宋廷进一步强化襄樊防御,派吕氏家族(吕文德、吕文焕)世守荆襄。吕文德“性朴拙,然御下严,善用兵”(《宋史·吕文德传》),其弟吕文焕“谨厚,善守”(《元史·吕文焕传》),兄弟二人以“吕家军”为核心,将襄樊守得固若金汤。

然而,看似稳固的防线下,却暗藏隐患。吕氏家族长期掌控荆襄军权,“自为一军,不隶朝廷”(《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形成“地方割据”之势。宋廷虽依赖其守边,却对其“尾大不掉”心存忌惮,不仅克扣军饷,更派宦官监军,导致将帅离心。至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襄阳守军“兵不满三万,粮不支半年”(《宋季三朝政要》卷三),而吕文焕“日夕登城,与士卒同甘苦”(《宋史·吕文焕传》),仍难挽颓势。

1.2 元朝的战略转向:从“联宋灭金”到“灭宋统一”

蒙古崛起于漠北后,与南宋的关系经历了从“联合”到“对抗”的转变。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灭金,约定“以黄河为界”;但南宋“端平入洛”(1234年)失败后,双方正式交恶。窝阔台汗时期(1229-1241),蒙古虽以“灭金”为首要目标,却已开始谋划灭宋。

忽必烈继位(1260年)后,战略重心彻底转向中原。他采纳汉臣刘秉忠、姚枢的建议,提出“先取襄樊,再图江南”的战略:“襄樊者,江南之门户也。得之,则长江可渡;失之,则川蜀难保。”(《元史·刘秉忠传》) 为实施这一计划,蒙古做了三方面准备:

其一,招降纳叛,瓦解南宋防线。1261年,蒙古招降南宋荆湖都统刘整。刘整原为吕文德部将,因遭排挤投降,献“筑堡汉岸,连亘围襄阳”之策(《元史·刘整传》),成为元军攻襄的关键智囊。

其二,建造“回回炮”,突破城防壁垒。蒙古灭花剌子模后,从阿拉伯地区引进“回回炮”(又称“襄阳炮”),这是一种以杠杆原理发射的抛石机,射程达200步(约300米),可击毁城墙与城楼。《元史·阿术传》载:“回回炮所中,无不摧陷。” 这种“重火力”武器,彻底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模式。

其三,整合水陆兵力,形成立体攻势。元军以阿术为主帅、刘整为副帅,集结20万大军(含蒙古军、汉军、西域“色目军”),并组建水军,封锁汉水。刘整曾对阿术说:“我精兵突骑,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故能灭国定天下。中原之地,一马平川,利于骑战,未可易攻。汉水之南,多山多险,城池坚深,若非以大炮破其城垣,虽有百万之众,难越雷池一步。”(《元史·刘整传》) 这番话,道破了元军“以炮破城、以水断粮”的核心战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1.3 战前的平静与暗流:南宋的麻痹与元朝的准备

面对元军的步步紧逼,南宋朝廷却沉醉于“鄂州大捷”(1259年蒙哥汗战死钓鱼城)的侥幸。宋理宗宠信贾似道,任命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总揽朝政。贾似道为巩固权位,一方面“粉饰太平”,在临安“半闲堂”与姬妾斗蟋蟀;另一方面挪用荆襄军费修建私宅,“襄樊之饷,尽入私囊”(《宋史·贾似道传》)。

前线将领的奏报被贾似道“匿不以闻”(《宋史·贾似道传》)。咸淳五年(1269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派使者向朝廷求援,称“围城日久,粮尽援绝”,贾似道却将奏疏“寝而不报”。直至咸淳六年(1270年),襄阳守军“人相食,米斗五千钱”(《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三),吕文焕“日泣,目尽肿”(《宋史·吕文焕传》),宋廷仍未派一兵一卒。

元军则利用这段时间完成战略部署。1267年秋,阿术率军渡汉水,攻占白河口、鹿门山,切断了襄阳与陆路的联系;1268年冬,刘整率“汉军”在汉水北岸修筑“一字城”,将襄阳与樊城分割包围;1269年春,元军又在汉水中流“筑实心台”,架设回回炮,“可直击襄阳城楼”(《元史·阿术传》)。至此,襄樊陷入“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境。

第二章 围城危局:襄樊之战的全程博弈

2.1 第一阶段(1267-1269):元军合围,襄樊孤立

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阿术率元军主力抵达襄阳城下。他并未急于攻城,而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派骑兵“日巡于外,夜宿于营”,切断襄阳与外界的信息传递;派水军“沿汉水上下,往来如飞”,拦截宋军粮船。

襄阳守军试图突围,却屡遭挫败。咸淳四年(1268年)春,吕文焕率五千骑兵出城,欲打通与郢州(今湖北钟祥)的联系,却在“万山”(今湖北襄阳西)遭遇元军伏兵。宋军“马踬,人坠崖,死者过半”(《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二),突围失败。

南宋朝廷终于意识到危机。咸淳四年(1268年)十月,宋度宗下诏“发诸路兵援襄阳”,但贾似道以“兵贵神速”为由,拒绝调用“殿前司”精锐,仅派“殿前指挥使”范文虎率“新募市兵”前往。范文虎“性骄悍,不习军事”(《宋史·范文虎传》),率十万大军至襄阳外围,却“日与妓乐,不问军情”(《癸辛杂识·后集》),最终“师久无功,狼狈而还”(《宋史·贾似道传》)。

2.2 第二阶段(1270-1271):粮尽援绝,樊城先陷

咸淳五年(1269年)冬,元军“一字城”完工,襄阳被彻底分割为“孤岛”。刘整趁机向阿术献策:“襄阳之守,恃有樊城。若先取樊城,则襄阳不攻自破。”(《元史·刘整传》) 1270年正月,元军集中火力猛攻樊城。

樊城位于汉水北岸,与襄阳隔江相望,城墙“高倍于襄阳”,但因“守将范天顺、牛富与吕文焕有隙”(《宋史·范天顺传》),内部矛盾重重。元军“以回回炮击其西门,城垣崩裂”(《元史·阿术传》),又派“汉军”乘夜登城,“斩关而入”(《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三)。范天顺“率死士巷战,身被十余创,犹骂贼不绝口,遂自缢死”(《宋史·范天顺传》);牛富“率残兵突围,至浮桥,桥断,赴火死”(《宋史·牛富传》)。

樊城陷落的消息传至襄阳,守军“士气崩溃,哭声震天”(《襄阳守城录》)。吕文焕“登城四望,但见汉水尽赤,浮尸蔽江”(《元史·世祖纪》),悲痛欲绝。更致命的是,樊城失守后,元军切断了襄阳的“陆路粮道”,仅剩的“汉水粮道”也被元军水军封锁。襄阳守军“粮尽,人相食,析骸而炊”(《续资治通鉴》卷一八三),吕文焕“日抱其子泣,谓‘汝不能为赵氏鬼乎?’”(《宋季三朝政要》卷三)。

2.3 第三阶段(1272-1273):襄阳投降,宋元易代关键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世祖忽必烈增派“伯颜、史天泽”率军增援,襄樊前线元军增至30万。伯颜采纳“先取樊城,再逼襄阳”的策略,命“张弘范率舟师截汉水,李庭率步兵攻西门”(《元史·伯颜传》)。

襄阳守军已至“人无固志”。吕文焕“遍历城上,见士卒面无人色,儿童啼饥,老妇泣血”(《元史·吕文焕传》),内心动摇。是年十一月,元军“回回炮”集中轰击襄阳南门,“城楼倾圮,矢石如雨”(《续资治通鉴》卷一八四)。吕文焕“知不可守,乃遣其子吕师夔诣伯颜请降”(《宋史·吕文焕传》)。

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吕文焕开襄阳城门,率文武官员“肉袒牵羊”(古代投降仪式)出降。元军入城后,“封府库,收兵器,释胁从”(《元史·世祖纪》),襄阳正式纳入元朝版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请大家收藏:()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