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40章 亦伴砧声断续,遥忆旧游之欢

卷首语

《大吴通鉴?帝纪?萧桓》载:“复辟之初,帝念德佑之难,对谢渊有隐怨;及奉天殿议旧案,见渊赤诚剖白,忆当年守国之艰,怨渐释,乃以‘共护社稷’定调,朝堂始安。”

奉天殿的朝钟裹挟着料峭春意,却掩不住旧案重提的寒意。周德的发难如投石入水,激起萧桓心中积压七年的复杂心绪 —— 有被俘受辱的愤懑,有南宫囚禁的怨怼,更有对谢渊当年抉择的隐疑。然当谢渊的诚恳与于科的证词交织成真相,当帝王的权衡撞上社稷的重任,那场关乎恩怨与江山的内心博弈,终究以 “释怨” 落下帷幕。

夜公子

孤馆灯昏书卷未收,一袭青衫曳影悄过西楼。

明月徐移,竹影横斜,渐侵书案;清露轻垂,兰香暗度,微袭剑裘。

公子性本高洁,懒向朱门,趋炎附势;独钟清夜,静品沉浮。

玉箫吹彻,繁星垂野,天地寂寥;素笺题残,羁客倚舟,思绪悠悠。

忆往昔,曾携琴抱酒,漫寻烟水之幽;亦伴砧声断续,遥忆旧游之欢。

休言江湖浩渺,知己难觅,看那江上一灯如豆,正照归舟。

奉天殿的鎏金烛火映着阶前新抽的柳丝,却暖不透殿内骤然凝固的空气。萧桓高坐龙椅,玄色衮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玺边缘 —— 刚准了工部尚书 “修缮永定河堤防” 的奏请,殿外的春风还未吹散朝会的肃穆,一道苍老的声音已如惊雷炸响。

“陛下,臣有本要奏!” 兵部左侍郎周德猛地从朝班中站出,官帽上的朱缨因动作过急而歪斜,双手抱拳直指前列的谢渊,声如洪钟:“谢渊身负两朝重恩,却于德佑二年犯下‘轻君’之罪!太上皇被俘,瓦剌索赎百万,他以国库空虚为由拒不拨付;群臣请发兵突袭,他以‘恐伤君父’为由驳回 —— 致使太上皇在敌营受苦一载,归国后又遭囚南宫七载!此等行径,岂能容于朝堂?”

谢渊浑身一震,袖中的手骤然攥紧,指节掐进掌心的锐痛让他瞬间清醒。七年前大同城外的烽火、死士带回的染血绢帛、议事厅的彻夜争论,此刻全被周德简化为 “轻君” 二字。他刚因咳疾泛白的脸颊,因气血翻涌添了几分潮红,却依旧挺直脊背,静待萧桓开口。

萧桓的指尖猛地停在玉玺的螭纹上,眼神骤然沉了下去。周德的话像一把生锈的钥匙,打开了他心底尘封的匣子 —— 敌营中啃冻粮的寒意、南宫里听夜雨的孤寂、再见故臣时的屈辱,那些被复辟荣光暂时掩盖的怨怼,瞬间翻涌上来。他的目光扫过谢渊,带着审视,也藏着不易察觉的怒意。

殿内群臣屏息,目光齐刷刷投向龙椅。几位德佑旧臣悄悄抬眼,见萧桓神色凝重,竟有人微微躬身,似要附和周德。于科站在武将列末,手心攥出了汗 —— 他知道,此刻帝王的情绪,便是朝堂的风向,稍有不慎,老师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萧桓的目光在谢渊与周德之间流转,脑海中闪过两幅交织的画面:一幅是德佑二年的狼居胥山,自己裹着破旧的棉衣,望着南飞的雁阵绝望叹息;另一幅是南宫的寒夜,听着墙外传来的 “谢尚书击退瓦剌” 的捷报,心中既有欣慰,又有难以言说的酸涩。

“谢尚书,” 萧桓的声音打破沉寂,平淡却带着千斤重量,“周侍郎所言,可有此事?” 他刻意避开 “轻君” 二字,却让谢渊清晰地感受到了压力 —— 这位帝王,终究对当年的 “不救” 存有芥蒂。

谢渊躬身行礼,声音带着久病的沙哑却异常诚恳:“陛下,当年之事,臣不敢有半句虚言。瓦剌索赎百万,实乃举国三年赋税,彼时国库仅存银三十万两,既要支付边军粮饷,又要筹备春耕种子,若悉数充作赎金,不出半年,流民必反;至于发兵突袭,大同守将李默的急报明言,瓦剌已在狼居胥山设下三道伏兵,京营精锐若贸然深入,必中‘围点打援’之计!”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方用锦缎包裹的绢帛,双手高举:“陛下,此乃当年您在敌营中派死士送来的血书,上面‘社稷为重,勿以朕为念’八字,臣珍藏七年,日夜不敢或忘。臣当年的每一个决策,皆是遵此圣谕,以江山百姓为重!”

内侍官接过绢帛,呈给萧桓。他展开锦缎,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那是自己当年咬破手指写下的血书,边角还留着死士血染的痕迹。记忆突然清晰 —— 那个雪夜,死士怀揣棉衣与血书潜入敌营,低声说 “谢侍郎让臣转告陛下,他必守好江山,等您归来”,那一刻的暖意,竟压过了敌营的严寒。

萧桓的指尖轻轻拂过绢帛上的血痕,心中的怒意渐渐松动。可南宫七年的囚禁岁月,又让他忍不住追问:“即便如此,为何不寻其他良策?募民间捐助、联周边部落夹击,难道皆不可行?” 这话既是问谢渊,也是问自己 —— 当年的怨怼,终究需要一个彻底的答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谢渊要开口辩驳时,兵部主事于科突然出列,躬身叩首:“陛下,臣有话要说!当年德佑之难,臣任兵部司务,亲历全过程,谢大人当年的艰难,臣可作证!” 他的声音年轻却沉稳,瞬间吸引了殿内所有人的目光。

周德皱起眉头,呵斥道:“你一个小小主事,也敢在朝堂妄言?退下!” 于科却挺直脊背,直视周德:“周大人当年被贬南京,未曾参与中枢议事,自然不知其中艰难。臣亲见谢大人为凑赎金,三日之内拜访王公贵族三十余家,却仅募得不足五万两;亲见他为联部落夹击,派玄夜卫密使十余人,竟有六人被部落献给瓦剌邀功!”

他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值守日记,双手呈上:“陛下,此乃臣当年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每日议事内容、边镇急报摘要。德佑二年冬月初三,谢大人派岳谦率三十名死士潜入敌营,送去棉衣与药品,臣便是经办人;冬月十五,死士仅归三人,带回陛下血书,谢大人对着血书枯坐到天明,咳得撕心裂肺 —— 这样的人,怎会‘轻君’?”

萧桓接过日记,翻开细看。只见上面字迹工整,密密麻麻记着 “谢大人今日拜访定国公,遭闭门羹”“密使回报,兀良哈部已降瓦剌”“谢大人咳血,仍坚持批阅布防图” 等内容,末尾还有兵部侍郎杨武的签批。这些细碎的记录,像拼图一样,补全了他记忆中缺失的细节 —— 原来谢渊当年,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做了所有能做的尝试。

秦飞出列躬身,进一步佐证:“陛下,于主事所言属实。玄夜卫旧档中,确有死士派遣记录与密使牺牲名单,幸存的三位死士现居宣府卫,可即刻传召对质。” 秦飞是萧桓心腹,他的话无疑给于科的证词镀上了不容置疑的分量。

萧桓的目光再次投向谢渊,见他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格外醒目,想起复辟后每次见他,他都在咳嗽,太医说那是当年积劳成疾落下的病根。心中的怨怼,像被春风融化的冰雪,渐渐消散。

“陛下,” 谢渊走到殿中,躬身再拜,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臣当年并非不愿救陛下,而是不能以江山为代价!若掏空国库,流民必反,内忧外患叠加,大吴江山危在旦夕;若贸然发兵,京师必破,即便救出陛下,您面对的也是一个破碎的江山 —— 这绝非臣愿见,更绝非陛下愿见!”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字字泣血:“臣身为兵部侍郎,上要对君父负责,下要对百姓负责。当年每一次驳回‘发兵’‘赎人’的议案,臣都如刀割心!可臣知道,唯有守住江山,陛下才有归来的希望;唯有护住百姓,陛下复位后才有治理的根基!”

谢渊顿了顿,喉咙泛起腥甜,却强自忍住:“南宫七年,臣从未一日忘记陛下。臣整顿军务、加固边防,击退瓦剌多次入侵,便是为了等陛下复位,亲手交还这完整的江山。今日周大人发难,臣不怨他,只愿陛下明白,臣的‘忠’,是对大吴的忠,是对陛下的忠,从未有过半分虚假!”

萧桓看着谢渊诚恳的眼神,听着他沙哑却坚定的话语,心中最后一丝怨怼也烟消云散。他想起复辟那日,谢渊率百官迎驾,眼中的激动与疲惫;想起这些日子,谢渊为边镇防务日夜操劳,咳疾日渐加重。这位老臣的赤诚,早已写在行动里,刻在风骨中。

殿内的氛围彻底转变。礼部尚书王瑾出列附和:“陛下,谢大人所言极是。当年臣虽未参与军事议事,却也知晓国库空虚的实情,谢大人的决策,实为万全之策。” 户部尚书刘焕也道:“德佑二年的国库账册至今仍在,确如谢大人所言,仅存三十万两,无力支付赎金。” 群臣纷纷躬身,恳请萧桓为谢渊正名。

周德的脸色彻底变得惨白,“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再也说不出辩驳之词。

萧桓沉默地坐在龙椅上,指尖轻轻敲击着御案,发出 “笃笃” 的声响。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最终裁决 —— 这不仅是对旧案的定论,更是对君臣关系的重塑,对朝堂格局的定调。

他的目光扫过跪倒在地的周德,又落在谢渊与于科身上,最终定格在御案上的血书与日记上。个人恩怨与社稷重任在心中反复权衡:若严惩周德,虽能泄愤,却会寒了旧臣之心;若苛责谢渊,虽能平 “轻君” 之议,却会失了忠良之助。复辟之初的朝堂本就不稳,此时唯有释怨维稳,才能凝聚人心,共护江山。

萧桓终于开口,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侍郎,你念及故主,情可理解,然不知实情便妄加攻讦,扰乱朝纲,此乃‘失察’;身为兵部侍郎,不辨是非便挑起争端,此乃‘失职’。”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了几分,“着周德革去兵部左侍郎之职,降为南京兵部主事,即刻离京赴任,非诏不得返。望你在南京任职期间,多察实情,少发妄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德重重叩首:“臣…… 遵旨。” 他抬起头,深深看了谢渊一眼,眼神里有不甘,有愧疚,却终究不敢再多言。

处理完周德,萧桓转向谢渊,语气带着歉意:“谢尚书,七年前之事,朕深知你之艰难。当年若不是你力排众议,守国护民,朕今日怕是早已成了瓦剌的阶下囚,大吴也早已不复存在。你受的委屈,朕都记在心里。”

谢渊躬身行礼,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陛下明察,臣当年所为,皆是分内之事,不敢言委屈。只要陛下平安,江山稳固,臣便心满意足。”

萧桓点了点头,对群臣道:“此事已过去多年,当年诸位爱卿也都尽力了。朕知道,有人对当年的抉择有怨,有人对当年的牺牲有憾,但逝者已矣,来者可追。”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帝王的号召力,“如今朕复位,只望大家齐心协力,摒弃前嫌,共护大吴江山,莫再纠结于过去的恩怨!”

群臣纷纷躬身应道:“臣等遵旨!愿为陛下、为大吴鞠躬尽瘁!” 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肃穆而热烈,春寒仿佛被这股同心协力的暖意驱散。

朝议结束后,萧桓召谢渊入御书房。檀香袅袅中,萧桓指着御案上的血书,对谢渊道:“当年这封血书,朕一直以为是你为推脱责任伪造的,直到今日见了于科的日记与玄夜卫的档案,才知是朕错怪了你。”

谢渊躬身道:“陛下当年身陷敌营,心中有怨,实属常理。臣从未怪过陛下,只恨自己当年未能寻得万全之策,让陛下受了七年委屈。” 萧桓摇了摇头,起身走到谢渊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无需自责。若换作是朕,也会做出同样的抉择。江山是根,君是叶,无根则无叶,守国即是护君。”

这轻轻一拍,化解了七年的隔阂,也重塑了君臣的信任。谢渊心中百感交集,哽咽道:“陛下能体谅臣,臣便是死也无憾。” 萧桓笑了:“朕不要你死,要你好好活着,帮朕守住这江山。你身兼数职,操劳过度,朕已命太医院给你配了最好的汤药,每日派人送到府中。”

谢渊躬身谢恩:“臣谢陛下关怀。” 萧桓回到龙椅上,拿起边镇布防图:“宣府卫近日报称瓦剌有异动,你看看,需不需要增派兵力?” 谢渊接过布防图,仔细查看后道:“陛下,宣府卫现有兵力足以应对小规模异动,只是军器略显陈旧,臣恳请陛下准调工部新造的鸟铳一千杆,补足边军损耗。” 萧桓立刻准奏:“准奏。工部那边,朕会亲自打招呼。”

正说着,内侍官禀报:“陛下,于科大人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萧桓笑道:“让他进来。这孩子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很不错,有你的风骨。” 于科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臣于科,叩见陛下。” 萧桓道:“免礼。你今日的证词很关键,朕升你为兵部员外郎,协助谢尚书处理边镇事务。” 于科惊喜交加:“臣谢陛下恩典,定不负陛下与老师所托!”

御书房内的气氛温馨而融洽,七年的恩怨与隔阂,终究在君臣的坦诚与信任中,化为乌有。

离开御书房后,谢渊与于科一同返回兵部衙署。于科扶着谢渊坐下,赶紧递上温水:“老师,您刚才在御书房咳得厉害,要不要请太医院的大人来看看?” 谢渊喝了口水,摇了摇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用,方才只是激动,缓过来就好了。今日之事,多亏了你。”

于科连忙道:“学生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那些流言蜚语本就不该加在老师身上,学生身为门生,岂能坐视不理?” 谢渊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许:“你今日的表现很好,既有锋芒,又有分寸,没有辜负朕对你的教导。但你要记住,朝堂之上,仅凭赤诚是不够的,还需谨慎行事,守住本心。”

于科躬身道:“学生谨记老师教诲。只是周德虽被贬斥,但其背后的旧臣势力怕是不会善罢甘休,老师日后还要多加防备。” 谢渊点了点头:“我知道。石崇、徐靖虽未直接参与此次发难,却也在暗中观望,若有机会,他们定会再次构陷。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事,守住兵部的根基,他们便无机可乘。”

他顿了顿,对於科道:“你去整理一下当年的边镇急报、死士名单与陛下的血书,连同你的值守日记,一并存入兵部密档库,妥善保管。这些都是证据,也是对那些牺牲忠良的告慰。” 于科应道:“学生这就去办!”

刚要走,老吏进来禀报:“大人,玄夜卫秦飞大人求见。” 谢渊笑道:“说曹操曹操到,让他进来。” 秦飞走进衙署,躬身行礼:“谢大人,陛下让属下转告您,近日要加强京师布防,石崇的镇刑司旧部仍有异动,恐会生事。” 谢渊点头:“我已知晓。多谢秦大人提醒,兵部会与玄夜卫密切配合,守住京师。”

秦飞走后,谢渊坐在案前,望着窗外的春光,心中彻底安定下来。于科的挺身而出,萧桓的释怨信任,让他更加坚定了守国护民的初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几日后,周德离京赴任南京。坐在南下的马车上,他翻开随身携带的邸报,上面详细记载了奉天殿上的对峙 —— 谢渊的辩驳、于科的证词、陛下的裁决,每一个字都像耳光,狠狠打在他的脸上。

他想起当年被贬南京后,听到的全是 “谢渊轻君” 的流言,从未想过要去核实真相;想起今日朝堂上,自己仅凭臆测便攻讦忠良,却在确凿证据面前无措的模样,心中满是悔恨与羞愧。他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发难,是多么可笑与无知 —— 他只看到了 “君恩”,却看不到谢渊背后的牺牲与坚守,看不到江山社稷的沉重。

抵达南京兵部后,周德第一时间查阅了德佑二年的地方档案。当看到 “江南大水,数十万流民流离失所,户部拨款赈灾”“兀良哈部降瓦剌,斩杀大吴密使六人” 等记载时,他再也忍不住,伏案痛哭。他终于懂得,谢渊当年的 “不救”,是多么艰难而正确的抉择。

他提笔写下一封谢罪疏,承认自己 “失察失职,妄言攻讦”,请求萧桓责罚。疏文递到京师时,萧桓只是淡淡一笑,命人存档,并未再追究 —— 他要的不是周德的谢罪,是朝堂的安稳,是旧臣的醒悟。

宣府卫的三位幸存死士得知谢渊洗刷冤屈、萧桓释怨的消息后,特意托人送来一封联名信。信中写道:“当年追随岳将军潜入敌营,虽九死一生,却无悔。今见陛下圣明,谢大人冤屈得雪,我等虽老,仍愿为大吴戍边至死。”

谢渊拿着信,眼眶微微泛红。于科站在一旁,轻声道:“老师,这三位前辈得知您平安,一定很欣慰。” 谢渊点了点头,将信小心收好:“他们是大吴的功臣,也是朕的恩人。你去传旨,赐三位前辈白银五十两,绸缎十匹,允许他们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于科应道:“学生遵命!”

不久后,于科奉命前往宣府卫督办军器调拨,特意拜访了三位前辈。三位老人虽已鬓发斑白,却依旧精神矍铄,提起当年之事,感慨道:“谢大人当年顶住压力派我们潜入敌营,又加固边防挡住瓦剌,这份忠良之心,我们记了一辈子。如今陛下与谢大人同心,大吴定会越来越好。” 于科将老人的话带回京师,谢渊听后,心中满是欣慰。

边镇的将士们得知朝堂风波平息后,士气大振。李默特意递来奏报:“将士们听闻陛下与谢大人释怨同心,皆愿效死力,宣府卫防务固若金汤!” 萧桓看到奏报后,对谢渊笑道:“这便是君臣同心的力量。有你在,朕放心。”

暮春时节,奉天殿外的柳树已枝繁叶茂,春光透过窗棂,洒在御案上的边镇捷报上。萧桓看着奏报,对谢渊道:“瓦剌近日已退回漠北,边境彻底安稳了。这都是你的功劳。” 谢渊躬身道:“此乃陛下圣明,将士们奋勇杀敌之功,臣不敢居首。”

萧桓笑了:“你总是这般谦逊。朕已下旨,在京师为岳峰将军立祠,表彰他当年的忠烈。也为那些牺牲的死士刻碑,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谢渊心中一暖,躬身谢恩:“陛下此举,实乃民心所向。那些忠良的英魂,定会含笑九泉。”

离开皇宫时,于科已在宫门外等候,手里捧着刚整理好的吏治改革方案:“老师,这是吏部与御史台联合拟定的改革方案,您看看。” 谢渊接过方案,仔细翻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严惩贪腐、杜绝结党,这正是当前吏治所需。”

师徒二人并肩走在宫墙外的柳荫下,春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于科道:“老师,如今朝堂安稳,边镇稳固,百姓安乐,这便是您当年守国的初心吧?” 谢渊点了点头,望着远处的京城,眼中满是希望:“是啊,这便是朕当年守住的江山,也是陛下今日要守护的江山。只要君臣同心,摒弃前嫌,大吴定会迎来真正的中兴。”

夕阳西下,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奉天殿的朝钟再次敲响,悠扬的钟声回荡在京城上空,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一个没有旧怨、同心协力、江山稳固的新时代。

片尾

夜色渐浓,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谢渊坐在案前,整理着当年的旧档,于科端着一碗温热的汤药走进来:“老师,该喝药了。太医院说,您的咳疾再调理些时日,便能痊愈了。” 谢渊接过药碗,一饮而尽,苦涩的药味在口中弥漫,却让他觉得无比安心。

“于科,” 谢渊开口道,“明日你随朕入宫,参与边镇防务会议。陛下有意让你分管宣府卫的军器调度,你要好好准备。” 于科惊喜道:“学生遵命!定不负陛下与老师所托!” 他看着老师的侧脸,心中满是敬佩 —— 正是这份赤诚与坚守,让老师赢得了帝王的信任,也赢得了朝堂的敬重。

谢渊拿起那方染血的绢帛,轻轻摩挲着:“当年陛下在敌营中写下这封信时,定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守节。朕当年顶住压力守国,也是抱着必成的信念等他归来。如今君臣同心,总算不负当年的牺牲与坚守。” 于科点了点头:“老师,这便是忠良的力量。只要初心不改,定能护得江山安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窗外的月光越发明亮,照亮了案上的绢帛与文书。谢渊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皇城,御书房的灯火依旧明亮。他知道,萧桓此刻或许也在批阅奏章,或许也在规划大吴的未来。

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终究以释怨与新生落下帷幕。君臣同心,忠良相守,这便是大吴江山最坚实的保障,也是对当年所有牺牲与坚守的最好告慰。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帝王之智,在辨忠奸,更在释怨怼;臣子之节,在守初心,更在护社稷。德佑旧案之辩,萧桓以帝王之明释七年之怨,谢渊以孤臣之忠守一生之节,于科以门生之勇证当年之实,三者相合,方见天德中兴之基。”

周德的发难,源于对 “君恩” 的片面理解与对实情的无知,他的败亡,印证了 “不察实情而妄言,难立朝堂” 的古训。而他最终的悔悟,也展现了旧臣在真相面前的觉醒 —— 君臣之道,非仅 “愚忠”,更在 “明辨是非,共护江山”。

谢渊的坚守,彰显了 “社稷为重,君为轻” 的至高忠节。面对攻讦,他不卑不亢,以血书为证;面对帝王的怨怼,他赤诚剖白,以行动为据。他的风骨,不仅在于自身的坚守,更在于培养出了于科这样的忠勇门生,让忠良之脉得以延续。

于科的挺身而出,是这场风波的转折点。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用日记、证词击碎流言,既护了师门,又明了是非,展现了年轻一代官员的赤诚与担当。其意义在于:忠良风骨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可以传承的薪火,是朝堂清明的希望所在。

萧桓的释怨,尽显帝王的成熟与远见。他放下个人恩怨,以 “共护社稷” 定调,既安抚了旧臣,又稳住了忠良,展现了 “帝王之术,在聚人心” 的治国智慧。这场风波,不仅是对旧案的厘清,更是对君臣关系的重塑,为 “天德中兴” 奠定了坚实的人心基础。

历史的尘埃落定,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终究以 “释怨同心” 落下帷幕。它告诉我们:江山的稳固,离不开帝王的明辨与包容,离不开臣子的赤诚与坚守,更离不开君臣之间的信任与同心。而这份跨越恩怨的默契,便是一个王朝最珍贵的财富。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