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39章 轻叩玉扃人未应,唯余春浪绕阶吟

卷首语

《大吴通鉴?忠节传》载:“德佑之难,社稷倾危,谢渊以孤臣之躯,独肩天下之重。于科以门生之身,侍奉左右,与师共涉‘救君’‘守国’之两难困境。时也,风云变色,内外交困,君臣蒙尘,万民惶恐。及天德复辟,乾坤再造,然旧案忽被重提,恰似平地惊雷,震荡朝堂。

是日,奉天殿朝钟悠悠,余韵尚未散尽,仿若仍在诉说往昔兴衰。周德之逼问,如寒刃破窗,凌厉而至,瞬间将谢渊拖入七年前那如晦风霜。彼时,瓦剌犯境,太上皇北狩,局势岌岌可危。朝堂之上,众心惶惶,窃议渐起,恰似暗流涌动。谢渊孤立无援,置身于风口浪尖,情势万分危急。

正当此际,其门生于科,心怀忠义,义愤填膺,毅然挺身而出。于科以亲历者之身份,言辞恳切,剖白真相。每一言,皆发自肺腑;每一语,皆掷地有声。其声朗朗,如洪钟响彻殿堂,为这场关乎忠奸之对峙,注入了最为滚烫之赤诚热血。于科非仅念师门之深厚情谊,实乃秉持公心,明辨是非,志在护持忠良,以正朝纲,以安社稷也。”

探谢公府无归

柳丝垂巷锁春阴,柴扉半掩待何临。

燕入旧牖泥初坠,苔印空阶日尚沉。

风递残香来别苑,絮随幽梦过墙深。

琴台积霭弦犹冷,书案留题墨渐侵。

桃英委地沾行履,莺语隔枝惹客吟。

轻叩玉扃人未应,唯余春浪绕阶吟。

奉天殿的鎏金烛火明明灭灭,映得 “国泰民安” 的匾额愈发刺目。萧桓高坐龙椅,玄色衮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阴影中若隐若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玺边缘 —— 刚准了户部尚书 “调拨边镇冬衣” 的奏请,殿内肃静尚未蔓延,一道苍老却激昂的声音已如惊雷炸响。

“陛下,臣有本要奏!” 兵部左侍郎周德猛地从朝班中站出,官帽上的朱缨因动作过急而歪斜,双手抱拳直指前列的谢渊,声如洪钟震得殿梁微颤,“谢渊身负两朝重恩,兼领兵部与御史台,却于德佑二年犯下不赦之过!太上皇被俘,瓦剌索赎百万,他以国库空虚为由拒不拨付;群臣请发兵突袭,他以‘恐伤君父’为由驳回 —— 致使太上皇在敌营受苦一载,归国后又遭囚南宫七载!此等‘轻君重己’之行,岂能容于朝堂?”

谢渊浑身一震,仿佛被人兜头浇了一盆冰水。袖中的手骤然攥紧,指节掐进掌心的锐痛让他瞬间清醒,可脑海中却不受控制地掀起惊涛骇浪 —— 周德的话,像一把生锈的刀,狠狠剜开了他尘封七年的伤疤。七年前大同城外的烽火、议事厅的争吵、死士带回的染血绢帛,瞬间在眼前交织成网。

“周侍郎此言,何其片面!” 谢渊的声音带着久病的沙哑,却异常坚定,他强压下翻涌的回忆,出列躬身,“当年之事,关乎社稷存亡,非‘轻君’二字可概括。瓦剌索赎百万,实乃举国三年赋税;发兵突袭,恐中‘围点打援’之计 —— 臣恳请陛下容臣一一剖明。”

周德却不依不饶,往前踏出半步,目光如炬:“剖明?不过是托词!君父蒙尘,纵倾国之力亦当营救,你却斤斤计较国库虚实,分明是怕担责失事!谢渊,你敢说当年你没有半分私心?” 这话如针,狠狠扎在谢渊心上,也挑动了殿内老臣的神经 —— 几位德佑旧臣虽知晓艰难,却仍对 “君恩” 二字尤为执念,纷纷侧目看向谢渊,眼神里带着审视。

萧桓的指尖停了摩挲,目光在两人之间流转,语气平静却带着威压:“谢尚书,你且说来。”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谢渊身上,等着他揭开那段沉重的往事。谢渊深吸一口气,正要开口,却见周德又要插话,喉间的腥甜突然涌上,忍不住低咳两声,脸色愈发苍白。

就在谢渊咳声未止、周德准备再发难的间隙,一道年轻却沉稳的声音突然从武将列末响起:“陛下,臣有话要说!”

群臣闻声侧目,只见兵部主事于科快步出列,躬身叩首。他虽仅居正六品,却因是谢渊门生、且在德佑年间曾任兵部司务,亲历过当年议事,此刻挺身而出,倒让殿内多了几分安静。周德皱起眉头,呵斥道:“你一个小小主事,朝堂之上岂有你插话的份?退下!”

于科却挺直脊背,抬头直视周德,声音清亮:“周大人此言差矣!《大吴会典?朝仪志》载明,凡亲历政务者,皆有陈奏之权。当年德佑之难,臣任兵部司务,随谢大人处理边镇急报、参与内阁议事,亲历全过程,今日之事,臣当有话可说!” 他的话有理有据,周德一时语塞,只能恨恨地瞪着他。

萧桓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抬手道:“于主事,你且说来。” 于科谢恩起身,转向周德,语气带着锋芒却不失分寸:“周大人方才指责谢大人‘拒不拨付赎金’‘驳回发兵之请’,却不知当年实情何其艰难。臣记得,德佑二年国库仅存银三十万两,既要支付边军粮饷,又要筹备春耕种子,若悉数充作赎金,不出半年,流民必反,内忧外患叠加,大吴江山危在旦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群臣,字字清晰:“至于‘驳回发兵’,更是无稽之谈!当年臣亲见大同守将李默的急报,瓦剌铁骑三万已在城外扎营,且在狼居胥山设下三道伏兵,京营精锐仅有五万,若贸然深入,非但救不出太上皇,反而会中瓦剌奸计!谢大人连夜召集将领推演战局,直至咳血倒地,何来‘怕担责’之说?”

周德脸色一白,厉声反驳:“你是谢渊门生,自然为他说话!你的证词,不足为信!” 于科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陛下,此乃臣当年的值守日记,详细记载了每日议事内容、边镇急报摘要,上面还有兵部同僚的签字佐证。比如德佑二年冬月初三,谢大人派死士潜入敌营,送去棉衣与密信,臣便是当日的经办人,日记中对此有明确记录!”

内侍官接过小册子,呈给萧桓。萧桓翻开细看,只见上面字迹工整,密密麻麻记着 “冬月初三,选死士三十名,携棉衣二十件、密信一封,由岳谦统领出发”“冬月十五,死士归,仅存三人,带回太上皇手书‘社稷为重’” 等内容,末尾还有兵部侍郎杨武的签批。萧桓的指尖在 “咳血倒地” 四字上顿了顿,眼神沉了下来。

于科的话如钥匙,打开了谢渊记忆的闸门。七年前的冬夜,兵部衙署的议事厅烛火通明,却冷得像冰窖。谢渊坐在主位,面前摊着三份文书:瓦剌的赎金通牒、户部的国库账册、大同的急报。于科当时还是个年轻的司务,端着刚温好的姜汤走进来,见他脸色惨白,忍不住劝道:“老师,您已三天没合眼了,喝口汤歇歇吧。”

谢渊接过姜汤,却没喝,只是盯着账册叹气:“三十万两,连零头都不够。”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带着几位将领冲进来,拍案道:“谢侍郎,不能再等了!武将们都请战,愿以死突袭敌营!” 谢渊摇了摇头,将急报推过去:“李默刚传来消息,瓦剌在沿途埋了炸药,还抓了百姓当人质,我们若发兵,便是让将士们去送死,让太上皇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那便眼睁睁看着?” 礼部尚书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带着几位文臣走进来,眼眶通红,“太上皇在敌营吃冻粮、披寒衣,我们却在这里争论不休,于心何忍?” 两派立刻争执起来,武将请战,文臣请赎,吵得议事厅不得安宁。

谢渊猛地一拍桌子,咳了起来,于科赶紧上前扶住他。他缓了缓,声音沙哑却坚定:“都住口!救君是本分,守国是天职!即日起,京营精锐进驻九门,边镇烽燧全线联动,这是‘守国’;派死士潜入敌营,保护太上皇、传递消息,这是‘救君’。至于赎金,派使者与瓦剌周旋,许以‘分期拨付’,拖延时间!”

他看向于科:“于司务,你立刻整理死士名单,选最精锐的,再备些棉衣药品,让岳谦亲自带队。记住,若遇危险,先保太上皇安全,再图脱身。” 于科重重点头:“属下遵命!” 那夜,于科跟着岳谦挑选死士,看着那些年轻的士兵写下绝命书,心里既沉重又敬佩 —— 谢渊的决策,看似 “折中”,实则是当时唯一能兼顾君父与社稷的办法。

此刻,奉天殿上,于科的声音还在回荡:“陛下,当年那些死士,回来的不足十人,他们的遗骸至今埋在边镇,坟前还立着‘护主守国’的木碑。谢大人每到清明,都会亲自去祭拜,七年从未间断 ——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轻君重己’?” 这话掷地有声,殿内不少老臣都露出了动容之色,先前附和周德的几位官员也悄悄低下了头。

周德看着萧桓手中的值守日记,听着于科条理清晰的证词,心里第一次慌了。他当年被贬南京,并未参与中枢议事,对谢渊的决策只知皮毛,所有 “发难” 的依据,不过是旧臣间的流言与自己的臆测。于科的出现,像一把锤子,狠狠砸碎了他精心构建的 “罪名”。

“你…… 你这日记是伪造的!” 周德强撑着反驳,声音却有些发颤,“不过是你与谢渊串通好的伪证,岂能作数?” 于科冷笑一声:“周大人可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日记的纸张是德佑年间的宣纸,墨迹是当时的油烟墨,上面还有杨武大人的签字,绝非伪造!若大人仍不信,可传当年幸存的死士对质,他们如今仍在宣府卫任职!”

秦飞出列躬身:“陛下,于主事所言属实。玄夜卫旧档中,确有当年死士的派遣记录与牺牲名单,可随时调阅。幸存的三位死士,玄夜卫亦有备案,可即刻传召。” 秦飞是萧桓心腹,他的话无疑给周德的狡辩判了死刑。

周德的脸色彻底变得惨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他下意识地看向吏部尚书李嵩,想要求援,却见李嵩垂首敛目,根本不与他对视 —— 李嵩早已看出萧桓的倾向,不愿为了一个被贬多年的旧臣,得罪权倾朝野的谢渊。

谢渊看着慌乱的周德,心中五味杂陈。他走到于科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带着一丝欣慰:“于主事,辛苦你了。” 于科躬身道:“老师为社稷操劳,学生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师徒二人的默契,让殿内的氛围彻底转向 —— 群臣看向谢渊的眼神里,多了几分敬佩;看向周德的眼神里,满是鄙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的指尖在日记上轻轻敲击,发出 “笃笃” 的声响,每一声都像敲在周德的心上。他知道,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是时候画上句号了。

“陛下,” 谢渊走到殿中,躬身递上那方珍藏七年的染血绢帛,“此乃当年太上皇亲书,上面‘社稷为重,勿以朕为念’八字,足以证明臣当年的决策,并非‘轻君’,而是遵太上皇之意,守国护民。” 内侍官接过绢帛,呈给萧桓。

萧桓拿起绢帛,指尖轻轻拂过上面的字迹与血渍,眼神复杂。他当然记得当年写下这封信时的心境 —— 瓦剌逼他招降边镇,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只求谢渊能守住江山。如今再看这八个字,心中既有感动,又有愧疚。

“周侍郎,你可看清了?” 萧桓的声音平淡却带着威严,“这确是朕当年亲笔所书。当年若不是谢尚书力排众议,守住京师,朕今日怕是早已成了瓦剌的阶下囚,大吴也早已不复存在。” 周德的身子猛地一颤,“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再也说不出话来。

谢渊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声音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臣当年并非不愿救太上皇,而是不能以江山为代价!若掏空国库,流民必反;若贸然发兵,京师必破。到那时,即便救出太上皇,他面对的也是一个破碎的江山,这难道是诸位大人想看到的?”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臣身为兵部侍郎,上要对君父负责,下要对百姓负责,每一个决策都如履薄冰。七年了,臣从未后悔当年的选择,因为臣守住了大吴的江山,守住了太上皇归来的希望!”

“谢尚书所言极是!” 礼部尚书王瑾出列附和,“当年臣虽未参与军事议事,却也知晓国库空虚的实情。谢尚书的决策,实为万全之策。” 户部尚书刘焕也跟着道:“陛下,德佑二年的国库账册至今仍在,确如谢尚书所言,仅存三十万两。于主事的日记与太上皇的血书相互印证,足以证明谢尚书的清白。”

群臣纷纷附和,恳请萧桓为谢渊正名。周德伏在地上,浑身发抖,他知道,自己彻底输了 —— 输在没有实证,输在不懂国计艰难,更输在低估了谢渊的忠良与于科的赤诚。

萧桓看着跪倒在地的周德,又看了看站在殿中神色坚定的谢渊与于科,心中已有了决断。他将绢帛放在御案上,语气缓和了几分:“周侍郎,你念及故主,情可理解,然不知实情便妄加攻讦,扰乱朝纲,此乃‘失察’;身为兵部侍郎,不辨是非便挑起争端,此乃‘失职’。”

他顿了顿,继续道:“着周德革去兵部左侍郎之职,降为南京兵部主事,即刻离京赴任,非诏不得返。望你在南京任职期间,多察地方实情,少发空泛议论,改过自新。” 周德重重叩首:“臣…… 遵旨。” 他抬起头,深深看了谢渊一眼,眼神里有不甘,有愧疚,却终究不敢再多言。

处理完周德,萧桓转向于科,语气带着赞许:“于主事虽官阶不高,却能明辨是非、挺身而出,实为难得。着升于科为兵部员外郎,协助谢尚书处理边镇事务。” 于科惊喜交加,连忙躬身谢恩:“臣谢陛下恩典,定不负陛下与老师所托!”

最后,萧桓看向谢渊,语气带着歉意:“谢尚书,七年前之事,朕深知你之艰难。你受的委屈,朕都记在心里。” 谢渊躬身行礼,声音带着一丝哽咽:“陛下明察,臣当年所为,皆是分内之事,不敢言委屈。只要陛下平安,江山稳固,臣便心满意足。”

萧桓点了点头,对群臣道:“谢尚书忠良之心,天地可鉴。七年前守国之功,七年间辅政之劳,朕与大吴百姓都不会忘记。此后,若再有人敢以旧案攻讦谢尚书,以诽谤重臣论处!” 群臣纷纷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萧桓抬手道:“退朝。” 内侍官高声宣旨,群臣躬身行礼,依次退出奉天殿。谢渊走在最后,于科紧跟在他身后,师徒二人的身影在晨光中愈发挺拔。

回到兵部衙署,于科扶着谢渊坐下,赶紧递上温水:“老师,您刚才在殿上咳得厉害,要不要请太医院的大人来看看?” 谢渊喝了口水,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不用,方才只是激动,缓过来就好了。今日之事,多亏了你。”

于科连忙道:“学生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那些流言蜚语本就不该加在老师身上,学生身为门生,岂能坐视不理?” 谢渊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许:“你今日的表现很好,既有锋芒,又有分寸,没有辜负朕对你的教导。但你要记住,朝堂之上,仅凭赤诚是不够的,还需谨慎行事,守住本心。”

于科躬身道:“学生谨记老师教诲。只是周德虽被贬斥,但其背后的旧臣势力怕是不会善罢甘休,老师日后还要多加防备。” 谢渊点了点头:“我知道。石崇、徐靖虽未直接参与此次发难,却也在暗中观望,若有机会,他们定会再次构陷。我们只需做好自己的事,守住兵部的根基,他们便无机可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顿了顿,对於科道:“你去整理一下当年的边镇急报、死士名单与太上皇的血书,连同你的值守日记,一并存入兵部密档库,妥善保管。这些都是证据,也是对那些牺牲忠良的告慰。” 于科应道:“学生这就去办!”

刚要走,老吏进来禀报:“大人,玄夜卫秦飞大人求见。” 谢渊笑道:“说曹操曹操到,让他进来。” 秦飞走进衙署,躬身行礼:“谢大人,陛下让属下转告您,近日要加强京师布防,石崇的镇刑司旧部仍有异动,恐会生事。” 谢渊点头:“我已知晓。多谢秦大人提醒,兵部会与玄夜卫密切配合,守住京师。”

秦飞走后,谢渊坐在案前,望着窗外的晨光,心中彻底安定下来。于科的挺身而出,不仅帮他洗刷了冤屈,更让他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希望。他知道,只要师徒同心,忠良相守,再大的风波也能扛过去。

当日午后,萧桓召谢渊入宫。御书房内,檀香袅袅,萧桓正在翻看于科的值守日记,见谢渊进来,便示意他坐下:“谢尚书,于科是个可塑之才,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超出朕的预期。” 谢渊躬身道:“于科确是勤勉好学,只是年少气盛,还需陛下多加教导。”

萧桓笑了笑:“朕升他为兵部员外郎,便是想让他在你身边多历练。你是他的老师,朕放心。” 他顿了顿,语气沉凝下来,“今日之事,看似是周德的个人发难,实则是旧臣势力对朕复位后格局的试探。石崇、徐靖虽未出面,却在暗中推波助澜,想看看朕是否会因‘君恩’苛责你,也想看看你的根基是否稳固。”

谢渊心中一震,随即明白了萧桓的深意。这位帝王在南宫七年磨去了鲁莽,却养出了深沉的掌控欲,他早已看穿了这场发难背后的暗流。

“陛下圣明。” 谢渊躬身道,“臣会加强防备,不让石崇、徐靖有机可乘。” 萧桓点了点头:“朕已命秦飞密切监视石崇、徐靖的动向,一旦他们有异动,立刻禀报。你只需稳住兵部,管好边镇防务即可。” 他拿起御案上的边镇布防图,递给谢渊,“宣府卫近日报称瓦剌有异动,你看看,需不需要增派兵力?”

谢渊接过布防图,仔细查看后,躬身道:“陛下,宣府卫现有兵力足以应对小规模异动,只是军器略显陈旧,臣恳请陛下准调工部新造的鸟铳一千杆,补足边军损耗。” 萧桓立刻准奏:“准奏。工部那边,朕会亲自打招呼,让他们尽快拨付。”

离开御书房时,谢渊深深吸了口气。他与萧桓之间,已形成一种无声的默契:萧桓信任他的忠良,倚重他的能力;他理解萧桓的权衡,恪守自己的本分。这种默契,远比任何明面上的承诺都更坚固。

几日后,宣府卫传来消息:幸存的三位死士得知谢渊洗刷冤屈,特意托人送来一封联名信,信中写道:“当年追随岳将军潜入敌营,虽九死一生,却无悔。今见谢大人冤屈得雪,陛下圣明,我等虽老,仍愿为大吴戍边至死。”

谢渊拿着信,眼眶微微泛红。于科站在一旁,轻声道:“老师,这三位前辈得知您平安,一定很欣慰。” 谢渊点了点头,将信小心收好:“他们是大吴的功臣,也是朕的恩人。你去传旨,赐三位前辈白银五十两,绸缎十匹,允许他们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于科应道:“学生遵命!”

消息传到南京,被贬的周德看着送来的邸报,久久不语。邸报上详细记载了奉天殿上的对峙,于科的证词、太上皇的血书、萧桓的裁决,每一个字都像耳光,狠狠打在他的脸上。他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发难,是多么可笑与无知 —— 他只看到了 “君恩”,却看不到谢渊背后的牺牲与坚守,看不到江山社稷的沉重。

他提笔写下一封谢罪疏,承认自己 “失察失职,妄言攻讦”,请求萧桓责罚。疏文递到京师时,萧桓只是淡淡一笑,命人存档,并未再追究 —— 他要的不是周德的谢罪,是朝堂的安稳。

暮色降临,谢渊与于科坐在兵部衙署的庭院里,看着夕阳染红天际。于科捧着刚整理好的密档,递给谢渊:“老师,当年的文书都已存入密档库,加了三重锁,确保万无一失。” 谢渊接过钥匙,小心收好:“这些文书,不仅是证据,更是大吴的忠良史。要让后人知道,当年有那么多人,为了江山社稷,付出了生命与热血。”

于科点了点头:“学生明白。以后学生定会像老师一样,守国护民,不忘初心。” 谢渊看着他年轻的脸庞,心中满是欣慰。他想起七年前那个跟着自己处理急报的年轻司务,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挺身而出为自己辩驳 —— 这便是忠良风骨的传承。

“于科,” 谢渊开口道,“边镇的军器调拨,朕打算让你去督办。你去宣府卫一趟,看看三位前辈,代朕向他们问好。” 于科惊喜道:“学生遵命!定不辜负老师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色渐深,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谢渊坐在案前,拿起笔,在边镇军报上签下名字,字迹沉稳有力。于科则在一旁整理行囊,脸上满是期待。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师徒二人的身影,也照亮了大吴江山的未来 —— 忠良相守,薪火相传,这便是江山安稳的最好保障。

片尾

深夜的兵部密档库,于科按照谢渊的嘱托,将那方染血的绢帛与自己的值守日记放在一起,轻轻锁上柜门。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整齐的卷宗上,每一本都承载着一段沉重却光荣的记忆。

他走出密档库,见谢渊仍在书房批阅文书,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为他续上热茶。谢渊抬起头,笑道:“都安排好了?” 于科点头:“都安排好了,老师。明日一早,学生便启程去宣府卫。”

谢渊放下笔,看着他:“此去宣府,既要督办军器,也要慰问将士。记住,边镇是大吴的屏障,将士是屏障的根基,不可有丝毫怠慢。” 于科躬身道:“学生谨记老师教诲。”

谢渊拿起一本《大吴兵制》,递给于科:“这本书你带上,路上好好看看。宣府卫的防务复杂,多懂些兵制,才能更好地协助李默大人。” 于科接过书,紧紧抱在怀里:“谢谢老师!”

走出书房时,于科回头望了一眼,谢渊已重新拿起笔,在文书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批注。烛火摇曳中,老师的身影虽带着疲惫,却异常挺拔。于科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中的书 —— 他知道,自己肩上扛起的,不仅是督办军器的任务,更是传承忠良风骨的责任。

次日清晨,于科带着谢渊的嘱托与对未来的期许,踏上了前往宣府卫的路。阳光洒在他的身上,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也照亮了大吴忠良相传的希望。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忠良之立,非仅一己之节,亦赖门生故吏之护;朝堂之稳,非仅帝王之明,亦赖上下同心之守。德佑旧案之辩,谢渊以孤臣之身扛社稷之重,于科以门生之谊挺护师之言,萧桓以帝王之智定是非之界,三者相合,方见天德中兴之基。”

周德的发难,源于对 “君恩” 的片面执念与对实情的无知,他将个人情感凌驾于江山大局之上,最终只能在确凿证据面前败下阵来。其教训在于:为臣者,当知 “君恩” 与 “国计” 本为一体,无国则无君,守国即是护君,舍国而谈君恩,实为舍本逐末。

谢渊的坚守,彰显了 “社稷为重,君为轻” 的至高忠节。面对攻讦,他不卑不亢,以血书为证,以史实为盾;面对危难,他忍辱负重,以江山为念,以百姓为先。他的风骨,不仅在于自身的坚守,更在于培养出了于科这样的忠勇门生,让忠良之脉得以延续。

于科的挺身而出,是这场风波的转折点。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用日记、证词击碎流言,既护了师门,又明了是非,展现了年轻一代官员的赤诚与担当。其意义在于:忠良风骨并非孤芳自赏,而是可以传承的薪火,是朝堂清明的希望所在。

萧桓的裁决,尽显帝王的明察与权衡。他既未因 “旧情” 纵容周德,也未因 “功高” 偏袒谢渊,而是以证据为依据,以维稳为目标,既还了谢渊清白,又惩戒了妄言,更提拔了忠勇,展现了成熟的治国智慧。

历史的尘埃落定,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终究以忠良得护、风骨传承落下帷幕。它告诉我们:江山的稳固,离不开谢渊式的 “守国之臣”,离不开于科式的 “护节之门生”,更离不开萧桓式的 “明断之君”。而忠良风骨的传承,便是一个王朝最坚实的脊梁。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