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41章 金陵独对萧萧木,古渡频思浩浩江

卷首语

《大吴通鉴?南雍志》载:“南京者,为我朝留都。兵部于此,虽非中枢之要,然累朝档案咸聚,实乃考镜得失之渊薮也。天德元年,周德获罪贬谪于此。彼于闲暇之际,披阅旧档,始悟昔日之非。虽心生悔意,然愤懑之情,终难释怀。盖因其身处党争,为他人作棋子而不自知,一朝事败,沦为弃子,心实难平耳。”

奉天殿上,风云变幻。前番风波,以萧桓 “释怨维稳” 之策暂告落幕。然贬谪至南京之周德,却成此余波之中最为纠结之注脚。忆往昔,其于京师朝堂,愤懑离席,意气难平;至金陵之后,披览旧档,始觉惊悟。遂修谢罪之疏,忐忑递呈,冀望圣裁。奈何,圣意难测,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其每一番心绪之起伏,皆暗合朝堂暗处未熄之暗流。彼时,谢渊虽暂脱危局,然危机犹存,未得安稳;石崇之辈,贼心不死,阴谋未止,仍觊觎朝堂之权柄。而周德,此枚已然被弃之棋子,于悔恨与愤懑之反复拉扯间,终究化为朝局之一道侧影,映照出党争之残酷与人心之复杂。

金陵谪客

曾怀壮志入朝堂,献策陈言意未央。

欲挽天河清玉宇,期兴伟业耀家邦。

岂知谗佞阴谋起,致使忠良厄运降。

疏上龙庭空寄悔,魂牵魏阙暗藏伤。

金陵独对萧萧木,古渡频思浩浩江。

岁月蹉跎心未死,身如飘絮志犹刚。

谁怜弃子风中立,半是羞愧半是狂。

载着周德的马车驶出京师崇文门时,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像极了奉天殿上萧桓那句 “非诏不得返” 的余音,沉闷得让人心头发堵。他掀开车帘一角,望着越来越远的皇城角楼,指节攥得发白,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 —— 三天前的朝堂对峙犹在眼前,石崇递来的眼神、徐靖塞给他的白银、自己当庭的慷慨陈词,如今想来,竟全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而他,是那个最可笑的主演。

“大人,喝口水吧。” 随从递来茶碗,声音小心翼翼。周德一把挥开,茶碗摔在车板上,碎裂的瓷片溅起水花,像极了他此刻支离破碎的心境。“喝什么喝!” 他低吼道,胸腔里的怒火被 “弃子” 二字点燃,烧得喉咙发紧,“石崇许诺的‘兵部尚书’呢?徐靖保证的‘万无一失’呢?到头来,他们安坐京师,倒让我来受这贬谪之苦!”

随从吓得噤声,不敢再多言。周德颓然靠在车壁上,闭上眼,脑海中闪过奉天殿上的细节:自己发难时,石崇与徐靖嘴角的隐秘笑意;谢渊拿出血书时,两人瞬间僵硬的神色;萧桓裁决时,石崇投来的警告眼神 —— 原来从一开始,他就是被推出去试探深浅的棋子,若能扳倒谢渊,他们便坐收渔利;若不能,他便成了平息风波的牺牲品。

车窗外的风卷着尘土扑进来,带着秋日的萧瑟。周德摸出怀中的邸报,那是离京前门生偷偷塞给他的,上面详细记载了奉天殿对峙的全过程:谢渊的辩驳、于科的证词、萧桓的裁决,每一个字都像耳光,狠狠打在他的脸上。“失察失职,妄言攻讦”,萧桓的评价像针一样扎进心里,他猛地将邸报揉成一团,狠狠砸在车板上,眼中满是不甘与怨毒:“谢渊!石崇!你们等着,此仇我必报!”

可这份愤懑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落差。他想起自己当年随萧桓北征的荣光,想起被贬南京七年好不容易盼来的复位机遇,如今却再次沦为留都小吏,胸口的闷痛几乎让他喘不过气。马车在驿路上颠簸前行,载着他的愤懑与不甘,一路向南,驶向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留都金陵。

抵达南京兵部时,天色已近黄昏。这座留都的兵部衙署远不如京师的巍峨,朱漆大门有些斑驳,门前的石狮子也蒙着一层薄尘,透着几分冷清。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是位年过六旬的老臣,见周德被贬而来,脸上虽带着笑意,眼神里却藏着疏离:“周大人一路辛苦,下官已让人收拾好值房,你先歇息,明日再熟悉公务。”

周德躬身谢过,跟着吏员走向值房。穿过空旷的院落,他注意到不少官吏偷偷打量自己,眼神里有好奇,有同情,更有几分不易察觉的鄙夷 ——“京师来的贬官”“攻讦谢太保不成反遭贬” 的流言,想必早已随着他的行踪传到了南京。

值房狭小简陋,案上堆着几摞陈旧的公文,墙角的蛛网随风飘动。周德坐在案前,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心中的愤懑渐渐被失意取代。他想起京师兵部的宽敞明亮,想起自己身为左侍郎时的前呼后拥,再看看眼前的冷清景象,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当晚,南京兵部的几位同僚为他接风,酒过三巡,一位与他素有旧交的主事借着酒意低声道:“周大人,您此次被贬,怕是得罪了谢太保吧?那谢太保在朝中根基深厚,连陛下都要让他三分,您怎么偏要去触这个霉头?”

周德端着酒杯的手猛地一顿,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我乃为太上皇讨公道,何来‘触霉头’之说?” 主事叹了口气,压低声音:“大人有所不知,南京藏有当年德佑二年的全宗档案,您若看过便知,谢太保当年的难处,绝非‘轻君’二字可概括。您呀,怕是被人当枪使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话像一根刺,狠狠扎进周德的心里。他想起离京前石崇 “谢渊罪证确凿” 的保证,想起徐靖 “陛下必信旧臣” 的怂恿,再看看眼前主事欲言又止的模样,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难道自己真的错了?难道当年的 “谢渊轻君”,真的只是流言?

那夜,周德辗转难眠。值房的烛火燃了一夜,映着他纠结的脸庞 —— 他既不愿相信自己成了党争的棋子,又无法忽视主事的提醒,更无法平息心底对真相的渴望。

次日一早,周德便以 “熟悉留都军务” 为由,径直走向南京兵部的档案库。掌管档案库的老吏见他是新被贬来的官员,虽有疑虑,却也不敢阻拦,只递给他一串沉甸甸的钥匙:“周大人,德佑二年的档案在西厢房第三排,您看完后务必归位,那些都是秘档。”

档案库阴冷干燥,一排排木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卷宗,上面落着薄薄的灰尘。周德走到西厢房第三排,果然看到贴着 “德佑二年地方军务”“德佑二年户部赈灾”“德佑二年边镇密报” 标签的木盒。他深吸一口气,打开最上面的木盒,取出一卷卷宗,缓缓展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户部的赈灾拨款记录,上面清晰地写着:“德佑二年夏,江南大水,淹没州县二十余处,流民数十万,户部拨款十万两赈灾,库存仅剩二十万两。” 周德的心猛地一沉 —— 他终于明白,谢渊当年所言 “国库空虚” 绝非虚言,仅江南赈灾便耗去十万两,若再拿出百万赎金,大吴确实会陷入绝境。

他又取出一份边镇密报,那是玄夜卫北司当年发往南京兵部的副本,上面记载着:“德佑二年冬,遣密使六人赴兀良哈部,欲联兵夹击瓦剌,然该部已降瓦剌,密使悉数被斩,首级送于也先帐前。” 周德的手开始发抖,这份密报印证了于科在朝堂上的证词 —— 谢渊当年并非未寻良策,而是联兵之路早已被堵死。

一页页翻下去,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大同守将李默的战报,详细记载了瓦剌铁骑三万压境的凶险;兵部的死士派遣记录,三十人仅存三人,牺牲者的名单密密麻麻写了一页;甚至还有一份代宗的朱批:“谢渊所奏甚当,守国为先,救君为次,诸臣勿再议赎兵之事。”

周德靠在档案架上,只觉得浑身冰凉。他想起自己在奉天殿上 “谢渊轻君” 的指控,想起谢渊拿出血书时的诚恳,想起于科含泪的证词,一股巨大的悔恨与羞愧瞬间将他淹没。他终于明白,自己当年的发难,是多么可笑与无知 —— 他只抱着 “君恩” 的执念,却看不到谢渊背后的牺牲与坚守,看不到江山社稷的沉重,更看不到自己早已成了石崇构陷忠良的工具。

卷宗从手中滑落,发出沉闷的声响。周德捂住脸,泪水从指缝中涌出,滴落在泛黄的档案上,晕开淡淡的墨痕 —— 那是迟来七年的醒悟,也是痛彻心扉的悔恨。

从档案库出来后,周德便把自己关在值房里,不吃不喝,静坐了整整一天。夕阳透过窗棂,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案上摊着一张空白的宣纸,砚台里的墨已研好,却迟迟没有落笔。

写,还是不写?这个问题在他心中反复拉扯。写谢罪疏,便是承认自己的愚蠢与过错,彻底否定自己在奉天殿上的所有言行;可不写,真相如鲠在喉,那些牺牲的死士、坚守的忠良,还有自己被利用的屈辱,都让他寝食难安。

“大人,该用晚膳了。” 随从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周德没有回应,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却又放下 —— 他想起石崇的怨毒、徐靖的狡诈,想起自己被贬的愤懑,心中的不甘再次冒头:凭什么他们作恶却安然无恙,自己只是说了几句流言,就要落得如此下场?

可当他闭上眼睛,档案库里的那些字迹便会浮现:“流民数十万”“密使被斩”“死士三人归”,每一个字都像鞭子,狠狠抽在他的心上。他想起当年随萧桓北征,亲眼见将士们浴血奋战,那时的他,也曾心怀 “守国护民” 的赤诚,何时竟成了党争的帮凶?

凌晨时分,周德终于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下 “谢罪疏” 三个字。他的手有些颤抖,字迹却异常工整,一笔一划地写下自己 “失察失职,轻信流言,妄言攻讦忠良” 的过错,详细陈述了查阅旧档后的醒悟,恳请萧桓 “治臣之罪,以儆效尤”。

写到最后,他犹豫了许久,终究还是加上了一句:“石崇、徐靖曾唆臣发难,许以高官厚禄,臣一时糊涂,误入其局,望陛下明察。” 这既是推卸责任,也是最后的愤懑 —— 他不甘心自己独自承担所有罪责,那些真正的幕后黑手,也该付出代价。

写完疏文,天已破晓。周德将疏文仔细折好,装入信封,盖上自己的私印,递给随从:“立刻送往京师,务必亲手呈给陛下。” 随从接过信封,快步离去。周德站在窗前,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心中五味杂陈 —— 他不知道这封疏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只知道这是他唯一能做的忏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德的谢罪疏抵达京师时,萧桓正在御书房与谢渊商议边镇防务。内侍官将疏文呈上,萧桓翻开看了几眼,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意,随即递给谢渊:“你看看,周德在南京倒成了明白人。”

谢渊接过疏文,仔细翻看后,躬身道:“陛下,周德既已醒悟,也算难得。只是他提及石崇、徐靖唆使,此事是否需要彻查?” 萧桓摇了摇头,将疏文放在一边:“不必。周德无实证,贸然查问,只会打草惊蛇。石崇、徐靖刚失一棋子,定会收敛些时日,朕正好借这段时间稳固朝局。”

他顿了顿,语气沉凝:“朕要的不是周德的谢罪,是朝堂的安稳,是旧臣的醒悟。这封疏文,存档便可,不必追究任何人。” 谢渊心中明白,萧桓这是 “冷处理”—— 既不责罚周德,显帝王宽容;也不追查石崇,避党争激化,实为维稳的万全之策。

内侍官将疏文送往内阁存档的消息,很快便通过镇刑司的密探传到了石崇耳中。他正在府中与徐靖议事,听了密探的禀报,冷笑一声:“周德这匹夫,倒会卖乖!以为写封谢罪疏就能脱罪?真是天真!” 徐靖也道:“还好陛下未追究,否则我们怕是要惹上麻烦。只是谢渊如今有陛下庇护,日后怕是更难对付。”

石崇眼中闪过一丝狠戾:“怕什么?他越是扎眼,越容易出错。宣府卫的军器调拨案很快就要议了,我们只需在粮饷账目上做点手脚,定能让他百口莫辩!” 两人相视一笑,一场新的阴谋,已在暗中酝酿。

谢渊回到兵部衙署,将周德疏文的事告知于科。于科皱眉道:“老师,石崇、徐靖定然不会善罢甘休,我们需多加防备。” 谢渊点了点头,眼神凝重:“我知道。周德的疏文虽未掀起波澜,却让我看清了石崇的野心。宣府卫的军器调拨,你要亲自督办,账目务必清晰,绝不能给他们留下把柄。” 于科躬身应道:“学生遵命!”

而远在南京的周德,在苦等半月后,只收到内侍官带回的一句 “陛下已知晓,安心任职”,再无下文。他拿着那份冰冷的回复,心中的悔意渐渐被愤懑取代 —— 他的忏悔成了无关紧要的存档,他的指控成了无人理会的空话,自己终究还是那个无足轻重的弃子。

他将回复狠狠摔在案上,眼中满是不甘:“萧桓!谢渊!石崇!你们都把我当傻子耍!” 可愤怒过后,终究是无力的隐忍 —— 他身在南京,远离中枢,既无兵权,又无靠山,除了接受现实,别无他法。

日子一天天过去,周德在南京兵部渐渐安定下来,却始终关注着京师的动向。他利用南京兵部与京师的公文往来,偷偷搜集朝局信息,每当看到 “谢渊督办宣府军器”“石崇兼领京营部分防务” 的消息,心中便五味杂陈。

一日,他收到门生从京师寄来的私信,信中写道:“石崇近日与吏部尚书李嵩过从甚密,似在谋划针对谢太保之事,宣府粮饷账目已被他们借故调阅三次,老师在南京需多加小心,莫被波及。” 周德拿着信,手指微微颤抖 —— 他既希望石崇能扳倒谢渊,报自己被贬之仇;又不愿看到忠良再遭构陷,重蹈自己当年的覆辙。

这种矛盾的心情让他愈发焦虑。他再次来到档案库,取出德佑二年的边镇密报,一遍遍翻看谢渊当年的布防方案、死士调度,心中的敬佩越来越深,悔恨也越来越重。他想起自己在奉天殿上的咄咄逼人,想起谢渊在证据面前的从容不迫,终于明白:有些忠良,是永远无法被构陷的,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有江山,没有私利。

可石崇的野心,他比谁都清楚。当年石迁构陷岳峰将军,便是从粮饷账目入手,最终伪造证据,致忠良含冤而死。如今石崇故技重施,谢渊能否全身而退?周德越想越不安,他拿起笔,想再写一封疏文,提醒萧桓警惕石崇的阴谋,可刚写下 “陛下三思” 四个字,便又撕掉了 —— 他只是个被贬的留都小吏,他的话,萧桓又怎会在意?

深夜,周德站在南京城头,望着北方京师的方向,心中满是纠结。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袍,带着深秋的寒意。他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一边,是继续抱着愤懑盼着谢渊倒台,还是放下恩怨,为守护忠良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彻夜难眠。

周德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当他从公文往来中得知 “石崇已命人篡改宣府粮饷账目,伪造谢渊克扣军饷的证据” 时,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他想起档案库里那些忠良的牺牲,想起自己当年的过错,心中涌起一股孤注一掷的勇气 —— 他要弥补自己的过错,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

他连夜写下一封密信,详细告知萧桓 “石崇勾结李嵩,篡改宣府粮饷账目,欲构陷谢渊” 的阴谋,还附上了自己当年与石崇、徐靖密会的时间、地点,以及石崇许诺提拔他的细节,虽无实证,却也能提供线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写完密信,他犹豫了许久,最终将信交给了一位前往京师公干的老吏,再三叮嘱:“此信务必亲手交给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大人,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 老吏与他素有交情,见他神色凝重,便郑重应下:“周大人放心,下官定不辱命。”

密信送出后,周德便陷入了焦灼的等待。他既盼着密信能及时送达,揭穿石崇的阴谋;又怕事情败露,自己会遭石崇的报复 —— 镇刑司的密探遍布南京,若被他们发现,自己怕是性命难保。

那些日子,周德整日心神不宁,连公务都频频出错。南京兵部尚书看出了他的异常,关切地问道:“周大人近日似有心事,可是家中出了变故?” 周德强装镇定:“多谢大人关心,只是偶感风寒,并无大碍。”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听到镇刑司的名字,每一次看到陌生的面孔,他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

他不知道的是,那封密信在抵达京师后,确实被送到了周显手中。周显不敢怠慢,立刻呈给萧桓。萧桓看完密信,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对周显道:“传朕旨意,命秦飞立刻暗中核查宣府粮饷账目,务必找出石崇篡改的证据,切勿打草惊蛇。” 周显躬身应道:“臣遵旨!”

一场新的较量,已在京师暗中展开,而远在南京的周德,还在焦灼地等待着消息。

秦飞接到萧桓的旨意后,立刻带着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以 “核验边镇粮饷” 为由,前往户部调阅宣府卫的账目。户部尚书刘焕虽与石崇交好,却不敢违抗玄夜卫的指令,只能不情愿地交出账目。

张启是文书勘验的老手,很快便发现了破绽:“秦大人,你看这笔德佑三年的粮饷拨款,账目上写着‘拨付宣府卫粮米一万石’,可对应的库房出库记录却是‘八千石’,且笔迹与其他账目略有不同,像是后补的!” 秦飞接过账目,仔细查看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石崇果然动手了。”

他立刻命人将账目带回玄夜卫,同时派人暗中监视石崇、李嵩的动向。很快,密探便回报:“石崇昨夜密会李嵩,似在商议如何让宣府卫的将领作伪证,指证谢大人克扣粮饷。” 秦飞不敢怠慢,立刻将情况禀报给萧桓。

萧桓听后,脸色沉了下来:“石崇真是胆大妄为!传旨,宣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即刻入京,朕要亲自问话!” 内侍官领命而去。萧桓看向一旁的谢渊,语气带着歉意:“谢尚书,又让你受委屈了。” 谢渊躬身道:“陛下明察,臣身正不怕影子斜,石崇的阴谋,终究会败露。”

与此同时,石崇得知秦飞在核查账目,心中暗道不好,便想让宣府卫的亲信将领提前作伪证,却没想到李默已被萧桓召入京。他气急败坏地对徐靖道:“李默是谢渊的人,定会坏我们的事!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徐靖也慌了神:“那…… 那我们要不要先收手?” 石崇咬了咬牙:“事到如今,岂能收手?只要李默不松口,他们便无实证!”

李默抵达京师后,立刻入宫面圣。萧桓将篡改的账目放在他面前:“李将军,这笔粮饷拨款,你可认得?” 李默仔细查看后,躬身道:“陛下,此乃伪造!德佑三年宣府卫确实收到粮米八千石,并非一万石,账目上的签字也不是臣的笔迹!” 他还递上了当年的入库记录,上面有清晰的签字与印鉴。

铁证如山,石崇的阴谋彻底败露。萧桓怒拍御案:“石崇!徐靖!竟敢篡改账目,构陷忠良!传旨,将二人革职查办,押入诏狱,交由周铁彻查!” 内侍官高声宣旨,侍卫们立刻前往石府与徐府,将二人捉拿归案。

石崇、徐靖被抓的消息传到南京时,周德正在处理江南漕运的公文。当南京兵部尚书告诉他 “石崇、徐靖因篡改宣府粮饷账目,构陷谢渊,已被陛下革职下狱” 时,周德手中的笔 “啪” 地掉在地上,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既感到解气 —— 石崇、徐靖这两个利用他的奸佞,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感到震惊 ——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封密信,竟真的起到了作用;更感到一丝茫然 —— 石崇倒台了,他的仇报了,可自己被贬的结局,却无法改变。

南京兵部尚书见他神色异常,便问道:“周大人,你怎么了?” 周德勉强笑了笑:“没什么,只是没想到石崇竟敢如此大胆。” 尚书叹了口气:“石崇结党营私多年,早该伏法了。多亏了谢太保忠心耿耿,又有陛下圣明,才揭穿了他的阴谋。”

周德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自己当年的发难,想起谢渊的隐忍,想起档案库里的真相,终于明白: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而他自己,也终于为当年的过错,做了一点弥补。

当晚,周德独自来到南京城头,望着北方的夜空,心中的愤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他掏出怀中的邸报,上面记载着石崇、徐靖伏法的详细经过,还有萧桓 “肃清党羽,整顿吏治” 的旨意。他轻轻抚摸着邸报上 “谢渊” 的名字,心中默念:“谢尚书,当年是我错了,今日总算还你一个清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京师了,南京将是他余生的归宿。但他并不后悔,因为他终于做了一次正确的选择,终于对得起自己当年随萧桓北征时的赤诚。

石崇、徐靖伏法后,朝局逐渐清明。周德在南京兵部安心任职,不再关注京师的权力斗争,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江南的军务上。他整顿漕运防务,加强江南卫所的训练,还亲自前往松江府巡查,解决了当地卫所军器陈旧的问题。

南京兵部尚书对他愈发器重,多次在奏折中举荐他:“周德虽曾有过,然醒悟后勤勉任职,整顿江南军务颇有成效,堪为可用之材。” 萧桓看到奏折后,只是淡淡一笑,并未召回他,却也升了他的官,让他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接到升职的旨意时,周德正在巡查苏州卫。他望着江南的大好河山,心中满是释然。他知道,萧桓这是既肯定了他的功绩,又不愿让他再卷入京师的纷争,这份安排,对他而言,已是最好的结局。

这年深秋,周德再次来到档案库,取出德佑二年的旧档,仔细整理后,交给老吏:“这些档案都是国之瑰宝,务必妥善保管,让后人知晓当年的艰难与忠良的牺牲。” 老吏躬身应道:“周大人放心,下官定会妥善保管。”

离开档案库时,夕阳洒在院落里,给陈旧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周德望着远处的秦淮河,心中再也没有了愤懑与不甘,只剩下平静与坚守。他知道,自己的余生,将在南京度过,将在为江南军务操劳中度过,这既是对当年过错的弥补,也是对忠良精神的传承。

或许京师的朝堂上,还会有新的风波;或许谢渊还会面临新的挑战,但这些,都与他无关了。他只愿守住江南的一方安宁,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份正义与赤诚,便已足够。

片尾

南京的冬雪悄然而至,覆盖了兵部衙署的院落。周德坐在值房里,整理着今年的江南卫所考核册,案上的炭火燃得正旺,暖融融的。随从走进来,递给他一封家书:“大人,家中来信了,说公子在京师考中了秀才。”

周德接过家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提笔回信,嘱咐儿子 “务必勤勉读书,将来为官,当以谢太保为楷模,忠君爱国,清正廉明”。写完信,他将信仔细折好,装入信封,又取出那本被他翻得卷边的德佑二年密报副本,轻轻放在家书旁。

他想起自己当年的糊涂,想起谢渊的忠良,想起石崇的覆灭,心中满是感慨。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让他从一个被利用的党争棋子,变成了一个醒悟的留都官员;从一个执着于 “君恩” 的愤懑者,变成了一个坚守 “社稷” 的务实者。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秦淮河畔的景色一片银白。周德走到窗边,望着雪花飘落,心中一片平静。他知道,自己的余生,或许不会再有京师的荣光,却能在南京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一方安宁,弥补当年的过错。

夜深了,周德熄灭烛火,躺在榻上,很快便进入了梦乡。梦中,他回到了德佑二年的京师,看到谢渊在议事厅彻夜未眠,看到死士们慷慨赴死,看到萧桓在敌营中坚守气节。醒来时,眼角竟有泪痕 —— 那是悔恨的泪,也是释然的泪。

南京的雪还在下,覆盖了过往的过错,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周德知道,新的一天,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责任要担。

卷尾语

《大吴通鉴?周德传》评曰:“德初为党争棋子,妄攻忠良,被贬而悟,阅旧档而知国难,递密信而揭阴谋,虽未返中枢,然在南京勤勉任职,终成善果。盖人之过,非不可改;心之悔,非不可赎也。” 周德的一生,恰似一场被党争裹挟的浮沉,从京师的愤懑发难到南京的悔悟坚守,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暗合着朝局的脉动。

石崇、徐靖的覆灭,印证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古训。他们以党争为刃,以权欲为饵,终究在铁证面前土崩瓦解,成为朝局清明的垫脚石。而周德这枚被丢弃的棋子,却在悔悟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从阴谋的参与者,变成了正义的推动者,其意义远超个人命运的转折 —— 它昭示着,即便是深陷迷局的人,只要尚存一丝赤诚,便终能找到归途。

谢渊的坚守,则在这场余波中愈发耀眼。面对石崇的步步紧逼,他不卑不亢,以史实为盾,以民心为刃;面对周德的迟来醒悟,他未曾报复,尽显大臣之风。他的存在,如定海神针,让朝局在党争余波中始终未偏航向,也让 “忠良” 二字,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萧桓的处置,尽显帝王的权衡之术。对周德的冷处理,是维稳的智慧;对石崇的雷霆肃清,是惩恶的决心。他既借周德的密信揭穿了阴谋,又未让党争再次激化,最终以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朝局的清明。

历史的尘埃落定,南京的档案库依旧阴冷,京师的奉天殿依旧庄严。周德的故事告诉我们: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悔改;党争或许汹涌,终究敌不过忠良的坚守与帝王的明断。而那些在风波中醒悟的人、坚守的人、明断的人,共同构成了大吴江山最坚实的脊梁。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