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35章 权争不似锋刀利,计出尤如毒蟒伸

卷首语

《大吴通鉴?帝纪?萧桓》载:“复辟之初,帝务稳,乃用石崇、徐靖以安拥趸,倚谢渊以镇邦本,朝堂看似清明,实则两派相轧,暗流汹涌。”

奉天殿的朝钟虽按时敲响,“国泰民安” 的匾额却掩不住权力博弈的刀光剑影。石崇借 “拥立之功” 谋兵权,徐靖凭诏狱之权罗罪证,谢渊以社稷为重守根基,而萧桓端坐龙椅,以帝王权衡之术操纵全局。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关疆场厮杀,却关乎吏治清浊、江山存续 —— 每一份奏折的背后是算计,每一次召见的眼底是猜忌,每一步应对的指尖是生死。

当镇刑司的密探与玄夜卫的暗线在暗处角力,当六部的官印与兵部的兵符在明处抗衡,大吴的命运,正悬于这盘暗流涌动的权力棋局之上。

朝钟敲破太平纹,玉玺轻摩暗忖臣。

兵署灯寒藏旧案,石府杯烈酿新尘。

权争不似锋刀利,计出尤如毒蟒伸。

莫道龙椅安稳坐,制衡棋里尽君臣。

奉天殿的朝钟按时敲响,鎏金的钟摆荡过晨光,将御座上方 “国泰民安” 的匾额映得愈发庄重。萧桓高坐龙椅,玄色衮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殿宇阴影里若隐若现,指尖漫不经心地摩挲着玉玺的龙纹,目光扫过阶下躬身奏事的群臣,最终落在户部尚书刘焕身上。

“江南漕运收成几何?” 萧桓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刘焕赶紧伏身回话:“回陛下,江南各府漕粮已起运,共计两百三十万石,较去年增一成 —— 皆赖陛下复位后,谢尚书疏浚河道之功。” 他刻意提及谢渊,眼角余光却瞟向站在武将列首的石崇,见对方脸色微沉,便知自己这话说得恰到好处。

萧桓 “嗯” 了一声,未置可否,转而看向谢渊:“北疆布防图,卿昨日递的折子,朕看了。” 谢渊出列躬身:“陛下,宣府卫近日报称俺答部异动,臣已令岳谦增派烽燧,再请陛下准调军器局鸟铳两千杆,补足边军损耗。” 他的声音沉稳,却难掩喉间的涩意 —— 昨夜咳了半宿,帕子上的血痕还在袖中藏着。

“军器调拨,兵部掌之即可,何必再奏?” 石崇突然出列,拱手道,“陛下刚复位,国库尚虚,两千杆鸟铳耗资甚巨,不如暂缓。臣倒有一议:京营近年裁汰旧卒,尚有鸟铳千余杆,可先调往宣府,既省开销,又利调度。” 他这话看似为公,实则暗藏心机 —— 京营旧铳多有损坏,且归他暗中安插的周武管领,调铳不过是借机插手边军防务。

谢渊立刻反驳:“石副提督此言差矣!按《大吴会典?军器志》,京营火器专司京师防务,边军调拨需工部新造,岂能以旧铳充数?宣府乃北疆门户,若因器械不堪致失防,谁能担责?” 两人言语交锋间,殿内气氛骤然紧张,群臣皆低头不语 —— 谁都清楚,这不是军器之争,是兵权之斗。

萧桓看着两人,忽然笑了:“谢尚书所言极是,边军防务不可轻忽,军器局即刻造新铳调拨。” 石崇脸色一僵,刚要再争,萧桓又道,“不过石副提督体恤国库,亦合朕意。京营副统领一职空缺日久,卿举荐的周武,朕看可堪此任,着即升补。”

这话一出,殿内一片寂静。谢渊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 帝王的权衡之术,从来都是如此:既护他的边防,也偿石崇的拥立之功。石崇则瞬间面露喜色,躬身谢恩,眼角的余光挑衅似的扫过谢渊。萧桓拿起御案上的布防图,指尖在 “宣府卫” 三字上轻轻一点:“此事就这么定了,退朝。”

朝钟再次敲响,群臣躬身退去。谢渊走在最后,望着萧桓转身入内的背影,喉间的腥甜又涌了上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石崇得了京营副统领的位置,接下来的算计,只会更狠。而那龙椅上的帝王,正冷眼看着他们相互牵制,等着坐收渔利。

兵部衙署的烛火已燃了大半,灯油顺着灯台淌下,凝成深色的痕迹。于科将刚核对完的禁军名册按在案上,指尖反复划过 “京营副统领” 一栏的 “周武” 二字,眉头拧得能夹碎铜钱。这名字是石崇昨日递上的任免折里加的,说是 “南宫事变有功,应予提拔”,可他分明在南宫门外见过这人 —— 当时周武提着刀守在石崇身侧,连基本的队列都站不直,怎配得上正三品的副统领之位?

“老师,” 他转身看向内间的暖阁,谢渊正对着一盏残灯批阅军报,咳声断断续续,帕子捂在嘴边许久才放下,上面又添了新的暗红血痕,“石崇这是明着往京营塞人!按《大吴会典》,京营副统领需娴弓马、历边镇,周武哪样都不沾,陛下怎么会准?再这么下去,京营的兵权迟早要被他们掏空!”

谢渊直起身,用热水漱了口,声音沙哑却透着沉稳:“陛下怎么会不准?” 他走到案前,拿起那本名册,指腹在周武的名字上轻轻摩挲,“萧桓复位,靠的是石崇、徐靖的刀枪,他们要的是‘回报’,京营就是最肥的那块肉。陛下刚坐稳龙椅,不能立刻寒了拥立者的心,只能先许他们好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京营是京师屏障啊!” 于科急得直跺脚,“岳谦大人虽掌京营兵权,可周武管着右营,手下有两千兵卒,要是他们在营中安插亲信、挑拨离间,迟早要出乱子!前几日我去右营查点,见周武的人正跟几个老兵油子喝酒,嘴里都在骂‘兵部克扣军饷’—— 这分明是在找由头闹事!”

谢渊抬手按住他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我知道。” 他望向窗外,晨光刚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阴影,“陛下看得比谁都清楚。他要借石、徐二人稳住刚复位的局面,怕代宗旧臣反扑;又要借咱们制衡他们的野心,怕他们手握兵权生异心 —— 这是帝王的权衡之术,咱们就是那杆秤的砝码。”

“砝码?” 于科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那咱们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折腾?”

“自然不能。” 谢渊将名册合上,语气添了几分凝重,“这权衡的刀,迟早要落下来,咱们得先护住自己的根基。京营的军籍册、边军的粮饷账、军器局的调拨底册,这些都是咱们的底气,一点都不能出岔子。石崇要抓把柄,就让他来查,只要咱们行得正,他就挑不出错。”

正说着,门外传来老吏的通报,声音带着几分犹豫:“大人,户部侍郎陈大人求见,说是为宣府边军粮草拨款之事。” 于科刚要应 “请”,谢渊却抬手制止:“让他候着。” 待老吏退去,谢渊才冷笑一声,眼底闪过一丝厉色,“陈忠是徐靖的表亲,昨日在朝堂上还帮石崇说话,今日来‘拨款’?怕是想借机查咱们的粮饷账,看能不能找出‘克扣’的由头。”

于科心头一凛,猛地想起昨夜在西市见到的场景 —— 陈忠的管家正和周武在酒肆密谈,桌上摊着个油布包,隐约能看见 “宣府粮饷” 的字样,周武塞给管家一锭银子,两人笑得一脸诡谲。他终于明白,石崇要的不仅是往京营塞人,是要从粮草、军器、人事三方面下手,抓住兵部的把柄,好一举扳倒恩师。

“那咱们怎么办?” 于科的声音有些发紧,“粮饷账虽然没问题,可陈忠要是故意刁难,说账目不清,拖延拨款,宣府的士兵就要断粮了!”

谢渊走到书橱前,取出一个上了锁的木盒,里面是他多年来整理的边军粮饷底册,每一笔都有驿站回执和总兵签收,“让他查。” 他将木盒放在案上,“按《大吴会典?户部职掌》,粮草拨款需兵部核报、户部核准,他要是敢拖延,我就参他‘贻误军机’。石崇想挑事,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底气。” 烛火映着他的脸,虽带着病容,眼神却坚定如铁。

石崇的府邸深处,一间密室的门被重重关上,隔绝了外界的声响。炭炉里的银丝炭燃得正旺,将室内烤得燥热,酒气混着炭火的焦味弥漫开来,呛得人喉咙发紧。石崇将一杯烈酒推到徐靖面前,青瓷酒杯在紫檀木桌上撞出脆响,他眼底闪着狠戾的光,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谢渊那老东西,今早还在朝堂上驳我的话,说周武‘资历不足’—— 他分明是故意跟咱们作对!不就是仗着自己在兵部待了三十年,门生故吏多吗?真当我动不了他?”

徐靖端着酒杯,指尖在杯沿慢悠悠地摩挲,脸上挂着圆滑的笑,眼神却藏着阴鸷:“石兄别急。谢渊在兵部三十年,根基哪是一朝一夕能撼动的?当年石迁叔父想扳他,不也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咱们得慢慢来,一步一步挖他的根。” 他从袖中掏出一叠泛黄的纸,小心翼翼地推到石崇面前,“这是陈忠刚送来的,德佑年间边镇粮草的旧账。当年谢渊为了凑军饷,动过内库的银子,足足五万两,却没入账 —— 按《大吴律》,‘私动内库者,杖一百,削职为民’,只要把这账本递到陛下跟前,就算治不了他的死罪,也能让他脱层皮。”

石崇眼睛一亮,猛地抓起账本翻了几页,见上面有当年户部主事的签字,还有内库的出库记录,只是最后少了入账的核销章,嘴角立刻勾起一抹阴笑:“好!徐兄这招够狠!谢渊总说自己‘清正廉明’,这下看他怎么解释!” 他将账本拍在桌上,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再让周武在京营里闹点动静,就说谢渊的门生克扣军粮,让那些老兵油子闹到兵部去 —— 到时候,一边是‘私动内库’的罪证,一边是‘军心动荡’的压力,看他怎么收场!”

“还有代宗的旧臣。” 徐靖呷了一口酒,慢悠悠地补充道,“张鹏那老东西,前日还在私下骂咱们‘谋逆篡权’,跟谢渊走得挺近。我已让人去挑唆他,就说谢渊‘私通新主,卖主求荣’,当年代宗待他不薄,他却在南宫事变时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陛下复位 —— 这些话戳到张鹏的痛处,保管他跟谢渊反目,咱们坐收渔利。”

石崇听得眉飞色舞,将杯中烈酒一饮而尽,酒液灼烧着喉咙,却浇不灭他心底的贪欲:“就这么办!等扳倒了谢渊,兵部尚书的位置就是我的,到时候京营、边军都在咱们手里,李嵩掌吏部,刘焕管户部,这大吴的朝堂,就是咱们说了算了!” 他想起萧桓复位时许诺的 “镇国公” 爵位,眼前仿佛已出现百官俯首的景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徐靖却比他冷静些,皱了皱眉:“陛下那边,怕是没那么好糊弄。萧桓在南宫待了七年,心思深沉得很,咱们递上去的账册,他未必会信。” 他想起昨夜入宫递密信时,萧桓看都没看就扔在一边,眼神里的冷淡让他心里发毛。

“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疑心。” 石崇冷笑一声,“帝王最忌什么?忌权臣功高震主!谢渊在军中威望那么高,又兼领御史台,陛下心里本就犯嘀咕。咱们只要把‘私动内库’‘军心动荡’的风声放出去,再让李嵩领着几个御史参他一本,就算陛下想保他,也得顾及朝堂舆论。” 他走到密室的窗边,撩开帘子往外看,见周武正站在院中等候,便低声道,“让周武进来。”

周武推门而入,单膝跪地:“大人有何吩咐?” 他身上还带着酒气,脸上满是谄媚的笑。石崇将一杯酒扔给他:“京营的事,你得抓紧。明天就找几个欠饷的老兵,让他们去兵部闹,就说谢渊克扣军粮养私兵 —— 闹得越大越好,出了事我担着!” 周武赶紧接酒,连连应道:“属下遵命!保证把事情办妥!”

待周武走后,徐靖才叹了口气:“周武这人鲁莽,别闹过头了,让玄夜卫抓住把柄。” 石崇却满不在乎:“玄夜卫归周显管,周显是李嵩的亲家,咱们跟李嵩打好招呼,秦飞就算想查,也查不出什么。” 他拍了拍徐靖的肩膀,“放心,这盘棋,咱们赢定了。” 炭炉的火光映着两人的脸,笑容里满是算计与狠戾,像两头蛰伏的豺狼,正盯着猎物准备扑杀。

御书房的门紧闭着,檀香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与窗外的晨光交织在一起。萧桓将谢渊递来的北疆布防图和石崇的任免折并放在御案上,两叠文书都叠得整整齐齐,却像是在御案上形成了无形的对峙。他的指尖夹着一枚玉扳指,在两叠文书间来回轻轻敲击,发出 “笃笃” 的声响,节奏缓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旁侍立的内侍官大气不敢出,只能低着头,盯着自己的鞋尖。

“谢尚书说周武‘资历不足’,你怎么看?” 萧桓忽然开口,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内侍官赶紧躬身答道:“陛下圣明,周校尉确是石副提督的心腹,此前不过是个正七品的校尉,骤升正三品的京营副统领,确实不合《大吴会典》的规制。若让他入了京营,怕是…… 怕是会掣肘岳谦大人,于京师防务不利。”

“于京师防务不利?” 萧桓笑了,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只是嘴角微微勾起,“可石崇说他‘南宫事变有功’,朕若不准,岂不是寒了拥立者的心?” 他拿起石崇的任免折,指尖在 “周武” 二字上顿了顿,“当年朕在南宫,身边只有几个老卒,是石崇带着镇刑司的人撞开东华门,徐靖打开诏狱放出旧部,朕才能重登帝位。他们要个京营副统领的位置,朕能不给吗?”

内侍官不敢接话,只能继续躬身侍立。萧桓将任免折放下,又拿起徐靖暗中递来的 “德佑旧账”,翻了两页便扔在一边,眼神里满是不屑:“这点伎俩,也敢拿来糊弄朕。谢渊是什么人?德佑年间朕要削藩,他冒死进谏说‘操之过急’,后来果然引发叛乱;瓦剌围城,他亲自登城督战,三天三夜没合眼。他若真想贪内库的银子,当年有的是机会,何必等到现在?”

他当然知道石崇在京营塞人是为了兵权,知道徐靖递旧账是为了构陷谢渊,更知道谢渊在兵部暗中防备 —— 这些暗流,本就是他默许的。南宫七年的困厄,磨掉了他年轻时的鲁莽,却磨出了深入骨髓的掌控欲:他要让石、徐二人的野心成为牵制谢渊的绳子,防止这位老臣功高震主;又要让谢渊的威望成为压在石、徐头上的秤砣,避免他们手握兵权生异心。而他自己,只需坐在这龙椅上,看着他们相互较劲,再适时收网。

“传旨。” 萧桓忽然道,语气斩钉截铁,“准石崇所请,升周武为京营副统领,赏银百两;再赏谢尚书一盒东阿阿胶,两匹江南锦缎,传朕的话,说念他近日操劳过度,着好生休养,不必每日上朝。”

内侍官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他心里清楚,这两道旨意看似矛盾,实则暗藏深意:升周武是安抚石崇,赏谢渊是示好,而 “不必每日上朝” 则是敲警钟 —— 既让谢渊避避石崇的锋芒,也暗示帝王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

待内侍官退去,御书房里只剩下萧桓一人。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扇窗,望着远处兵部衙署的方向。那里的烛火昨夜亮了通宵,谢渊的咳声,连守在殿外的内侍都能听见。他想起德佑年间,谢渊冒死跪在奉天殿前,手里举着 “削藩当缓” 的奏折,额头磕得流血也不肯起身;又想起南宫事变时,东华门的守兵按兵不动,城墙上那道始终未燃的烽火 —— 这位老臣,是真的 “为社稷”,还是在等一个 “清君侧” 的时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说不清。但他知道,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必须由他来掌控结局。萧桓抬手摩挲着窗棂,指尖冰凉,眼神却愈发坚定:“谢渊,石崇,你们都得在朕的棋盘上,好好走着。” 御书房的檀香依旧浓郁,却掩不住空气中那股无形的权力威压,正顺着窗缝,弥漫向整个皇城。

兵部衙署的暖阁里,沉香燃得正旺,试图压下空气中的药味。谢渊靠在椅背上,刚喝了一碗汤药,脸色稍缓。于科端着刚抄录好的军器局底册走进来,将册子放在案上,压低声音道:“老师,这是宣德三年到德佑元年的军器调拨记录,每一笔都有工部的印鉴和边军的签收,石崇说的‘私动内库’根本子虚乌有。陈忠要是敢查,咱们就把这册子给他看!”

谢渊点了点头,伸手翻开册子,指尖划过 “德佑三年,拨宣府鸟铳五千杆” 的记录,眼神沉了下来:“石崇拿旧账说事,不是真的想查内库银子,是想搅乱朝堂舆论,让陛下疑心我。他知道,帝王最忌的就是‘不忠’二字。” 他想起刚才内侍传旨时说的 “不必每日上朝”,心里清楚,萧桓已经开始敲打他了。

“那咱们就这么认了?” 于科急道,“不如递疏自辩,把石崇构陷的事说清楚!”

“不可。” 谢渊摇了摇头,“现在递疏,反而显得咱们心虚。石崇要的就是‘臣僚相攻’的局面,咱们不能中他的计。” 他顿了顿,又道,“秦飞那边有消息吗?我让他查周武的底细,还有镇刑司最近的动向。”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轻的叩门声,是玄夜卫北司的密探,手里捧着一个油纸包:“谢大人,秦飞大人让属下送东西来。” 于科赶紧接过,打开一看,里面是周武的履历和几份供词 —— 周武本是街头混混,被石迁提拔为校尉,南宫事变时杀了三个无辜的守兵,却谎报 “战功”;还有镇刑司密探的供词,说徐靖近日多次召见代宗旧臣张鹏,似有密谋。

“好!”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秦飞果然没让我失望。周武的罪证,还有徐靖挑唆旧臣的事,都是咱们的筹码。只是现在还不是拿出来的时候,得等石崇先动手,咱们再后发制人。” 他将供词收好,又拿起军器局的底册,“于科,你去把张启请来,让他核验一下徐靖递的那本旧账,看看墨痕是不是后补的 —— 玄夜卫的文勘房,最擅长这个。”

于科刚要走,老吏又进来禀报:“大人,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大人求见。” 谢渊笑了笑:“说曹操曹操到,让他进来。” 张启一身暗青色劲装,走进暖阁便躬身行礼:“谢大人,秦飞大人让属下过来,协助核验旧账。” 他从袖中掏出一套工具 —— 放大镜、墨锭、宣纸,都是文勘用的器具。

谢渊将徐靖递的旧账副本递给张启:“你看看,这上面的字迹和印鉴,是不是有问题。” 张启接过账本,先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又取了一点墨痕放在宣纸上,滴了几滴清水,见墨痕晕开的颜色发灰,摇了摇头:“谢大人,这墨是新墨,不是德佑年间的松烟墨,字迹也是摹仿的,连印鉴的边缘都有毛边,明显是后伪造的。”

“果然是假的。” 谢渊叹了口气,却并不意外,“石崇、徐靖为了扳倒我,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张启,烦你出一份文勘报告,签字画押,以备不时之需。” 张启躬身应道:“属下遵命。” 待张启走后,于科才松了口气:“有了这份报告,石崇的旧账就没用了!”

谢渊却没那么乐观:“没用也能恶心人。他们会拿着假账去煽动御史弹劾,到时候朝堂上又是一场争吵。”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见周武带着几个兵痞在兵部衙署外的巷子里闲逛,手里拿着刀,眼神凶狠地盯着过往商贩,“你看,周武已经开始造势了。不出三日,京营就会有人闹饷。”

于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气得攥紧了拳头:“这些人太嚣张了!要不要让岳谦大人管管?” 谢渊摇了摇头:“岳谦出面,反而落人口实,说咱们打压‘功臣’。让他们闹,闹得越大,陛下越能看清石崇的真面目。” 他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笔,在纸上写下 “周武罪证”“徐靖挑唆”“假账文勘” 几个字,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证据攥紧,等最合适的时机。” 烛火映着他的脸,虽有病容,却透着不容撼动的坚定。

石崇的府邸里,周武正躬身站在堂下,脸上满是邀功的神色:“大人,属下按照您的吩咐,找了五个欠饷三个月的老兵,明天一早就去兵部闹,就说谢渊克扣军粮,还说他把军粮卖给了瓦剌 —— 保证闹得人尽皆知!” 石崇坐在太师椅上,满意地点了点头,将一锭金元宝扔给他:“做得好!只要闹起来,李嵩大人就会领着御史参他,到时候看他怎么解释!”

周武接过金元宝,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属下明白!那几个老兵都收了钱,保证句句都往谢渊身上泼脏水!” 他刚要走,石崇又叫住他:“等等,让你的人在京营里散布谣言,就说谢渊要削京营的兵额,裁汰旧卒 —— 把水搅浑,越多的人闹,越好!” 周武连连应道:“属下这就去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待周武走后,徐靖从内堂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封密信:“石兄,张鹏那边有回信了,他答应明天早朝就弹劾谢渊,说他‘私通新主,背弃代宗’。” 石崇接过密信,见上面是张鹏的亲笔签名,嘴角勾起一抹阴笑:“张鹏这老东西,终于被说动了。有他带头,代宗的旧臣肯定会跟着起哄,谢渊就算有十张嘴也说不清!”

“还有刘焕那边。” 徐靖补充道,“我已经跟他打好招呼,明天谢渊要是请拨宣府的粮饷,他就以‘国库空虚’为由驳回,再参他一本‘调度无方,浪费军饷’。李嵩也说了,会让吏部拖延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的升职批复,说他‘资历不够’—— 李默是谢渊的门生,这一下能戳到谢渊的痛处。”

石崇听得眉飞色舞,站起身在堂内踱来踱去:“好!吏部、户部、代宗旧臣,三面夹击,谢渊这次插翅难飞!等扳倒了他,我就推荐你做兵部尚书,咱们兄弟共掌兵权!” 徐靖赶紧躬身道谢:“全靠石兄提携!” 两人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对权力的贪婪,仿佛已经看到谢渊被罢官下狱的场景。

可他们不知道,这一切都被玄夜卫的密探看在眼里。密探躲在石府外的大树上,将两人的对话记在纸条上,趁夜色溜出石府,直奔玄夜卫北司而去。秦飞接到密报时,正在灯下审阅张启的文勘报告,见上面写着 “旧账系伪造”,又看了密探的纸条,脸色立刻沉了下来:“石崇、徐靖竟敢如此猖獗!” 他立刻提笔写了一封密信,让人连夜送到兵部衙署。

此时的兵部衙署,谢渊还在灯下批阅军报。于科拿着秦飞的密信走进来,递给他:“老师,秦飞大人送来的,石崇要让周武明天闹饷,张鹏还要弹劾您。” 谢渊接过密信,快速扫了一遍,嘴角反而勾起一抹笑意:“终于要动手了。” 他放下密信,对於科道,“你去通知岳谦,让他约束京营的士兵,不准参与闹饷,要是有人敢闹事,就拿下送刑部;再通知周铁大人,让他准备好审讯的人手,只要周武的人敢动手,就立刻抓人。”

“那张鹏的弹劾呢?” 于科问道。谢渊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我自有办法。你去把这张纸条交给御史台的王御史,让他明天早朝时递上去。” 于科接过纸条,见上面写着 “张鹏收徐靖白银千两,许诺弹劾谢渊”,还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惊讶道:“老师,您怎么知道的?”

“秦飞查到的。” 谢渊叹了口气,“徐靖拉拢张鹏时,被玄夜卫的人看见了。石崇以为自己做得隐秘,其实一举一动都在陛下的眼皮底下。” 他将笔放下,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明天早朝,会是一场硬仗,但也是扳倒他们的好机会。只要他们先动手,咱们就能名正言顺地反击。” 烛火映着他的脸,虽带着疲惫,却透着必胜的信念。

次日清晨,御书房的烛火还未熄灭。萧桓坐在御案前,手里拿着秦飞连夜送来的密报,上面详细写着石崇、徐靖的密谋:让周武煽动老兵闹饷,让张鹏弹劾谢渊,让刘焕、李嵩在户部、吏部发难。他将密报放在桌上,指尖轻轻敲击着,眼神深沉,看不出喜怒。

内侍官端着早膳走进来,见萧桓神色凝重,不敢多言,只能将早膳放在桌上:“陛下,该用早膳了。” 萧桓摆了摆手:“放在那儿。”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石府的方向,那里的灯火刚熄灭不久,想来石崇也在为今天的早朝做准备。

“陛下,吏部尚书李嵩大人求见。” 内侍官的声音传来。萧桓转过身:“让他进来。” 李嵩躬身走进御书房,行了个大礼:“臣李嵩,叩见陛下。” 萧桓示意他起身:“李尚书找朕,有何事?” 李嵩站起身,低着头道:“陛下,臣听说谢渊大人近日身体不适,怕是难以胜任兵部尚书之职。臣以为,可暂由石崇大人兼领兵部事务,等谢渊大人病愈再交还。”

萧桓眼底闪过一丝冷光,却并未表露:“石崇?他掌着镇刑司,再兼领兵部,权力是不是太大了?” 李嵩赶紧道:“石崇大人是拥立陛下的功臣,忠心耿耿,且熟悉军务,定能胜任。谢渊大人年事已高,又染重病,怕是难以应付边镇的繁杂事务。” 他这话看似为谢渊着想,实则是在为石崇谋权。

萧桓笑了笑,走到李嵩面前:“李尚书跟石崇的关系,很好吧?” 李嵩心里一慌,赶紧躬身道:“臣与石崇大人只是同僚,并无深交。臣只是为社稷着想,才举荐他。” 萧桓盯着他的眼睛,语气平淡却带着威压:“是吗?可朕听说,你近日多次与石崇、徐靖密会,还让吏部拖延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的升职批复 —— 李默是谢渊的门生,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李嵩吓得脸色惨白,额头瞬间冒出冷汗,“噗通” 一声跪在地上:“陛下,臣冤枉!臣只是按规矩审核李默的资历,并无其他意思!与石崇大人密会,只是商议官员考核之事!” 他不停地磕头,声音都带着颤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看着他,摇了摇头:“起来吧。朕知道你想说什么,也知道石崇想做什么。” 他回到御案前,拿起秦飞的密报,却并未递给李嵩,“但朕告诉你,兵部尚书的位置,只能是谢渊的。石崇有拥立之功,朕可以赏他爵位、赏他银子,但兵权,不能给他。”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严厉,“你回去告诉石崇,安分守己,朕不会亏待他;要是敢再搞小动作,休怪朕不念旧情!”

李嵩吓得浑身发抖,连连应道:“臣遵旨!臣一定转告石崇大人!” 他站起身,几乎是逃着走出了御书房,出门时还差点撞到门框。萧桓看着他的背影,冷笑一声:“不自量力。” 他拿起御案上的密报,又看了看谢渊昨晚递来的《自辩疏》,上面详细说明了德佑旧账的伪造之处,还附上了张启的文勘报告。

“谢渊,你果然没让朕失望。” 萧桓喃喃自语。他其实早就知道石崇的密谋,却一直没有点破,就是想看看谢渊如何应对,也想看看石崇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现在看来,谢渊沉稳应对,石崇却急功近利,这场博弈的胜负,早已分明。

萧桓拿起笔,在谢渊的《自辩疏》上批了 “知道了” 三个字,又对内侍官道:“传旨,早朝时,宣秦飞、周铁上殿。” 内侍官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御书房的晨光越来越亮,照在御案上的密报和奏折上,仿佛预示着这场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即将迎来最终的清算。

奉天殿的朝钟敲响,群臣按品级列队站好,气氛却比往常凝重许多。谢渊站在武将列首,脸色虽有些苍白,却依旧挺直脊背;石崇站在他旁边,眼神得意,时不时瞟向谢渊,仿佛胜券在握;徐靖则站在文官列中,低着头,看似平静,实则在暗中观察局势。

萧桓高坐龙椅,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张鹏身上:“张卿,你昨日递了折子,说有要事启奏,是什么事?” 张鹏立刻出列,躬身道:“陛下,臣要弹劾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谢渊当年受代宗厚恩,却在南宫事变时按兵不动,坐视陛下复位,此乃‘不忠’;近日又克扣京营军粮,致军心动荡,此乃‘失职’;更有甚者,德佑年间私动内库银子,至今未还,此乃‘贪腐’!恳请陛下严惩谢渊,以正朝纲!”

他的话刚落,石崇立刻出列附和:“陛下,张鹏大人所言极是!臣近日也接到京营士兵的诉状,说谢渊克扣军粮,还将军器卖给瓦剌,致边军防务空虚。臣恳请陛下彻查谢渊,另选贤能执掌兵部!” 徐靖、刘焕、李嵩也纷纷出列,齐声请求彻查谢渊,朝堂上瞬间响起一片附和声。

谢渊面色平静,等众人说完,才缓步出列,躬身道:“陛下,臣冤枉!南宫事变时,臣未动兵戈,是怕禁军相残,百姓遭殃,并非‘不忠’;京营军粮按月发放,有户部的拨款记录和士兵的签收为证,何来‘克扣’?至于德佑年间私动内库银子,更是无稽之谈 —— 石崇大人递的旧账,乃是伪造,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已出具文勘报告,证明账本上的墨痕和印鉴都是后补的!”

“一派胡言!” 石崇厉声反驳,“张启是秦飞的人,秦飞与你交好,他的报告岂能作数?” 谢渊冷笑一声:“陛下可传张启上殿对质,也可传户部主事核对军粮记录,是非曲直,一查便知!” 萧桓点了点头:“传张启、陈忠上殿。”

片刻后,张启和陈忠走进奉天殿,躬身行礼。张启将文勘报告递上,详细说明了旧账的伪造之处;陈忠则拿着京营军粮的拨款记录,证明军粮按月足额发放,并无克扣。石崇脸色一白,却仍不死心:“就算军粮没克扣,谢渊也纵容门生李默在宣府作威作福,克扣边军军器!”

“陛下,臣可以作证!”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的声音从殿外传来,他快步走进殿内,躬身道,“臣在宣府,军器按月足额发放,并无克扣。石崇大人说臣作威作福,纯属污蔑!臣这里有边军的联名信,可以证明!” 他将联名信递上,内侍官转呈给萧桓。

萧桓翻看了联名信,又看了看张启的文勘报告,脸色渐渐沉了下来:“石崇,这些你怎么解释?” 石崇吓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来。就在这时,秦飞走进殿内,躬身道:“陛下,臣有要事启奏!石崇、徐靖密谋煽动京营士兵闹饷,挑唆张鹏弹劾谢渊,还与瓦剌探子有联系,意图通敌!臣已抓获周武和参与密谋的镇刑司密探,人证物证俱在!”

秦飞将周武的供词和密探的证词递上,萧桓看后,怒拍御案:“石崇、徐靖!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构陷忠良、通敌叛国!” 石崇、徐靖 “噗通” 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陛下饶命!臣知罪!臣再也不敢了!” 张鹏见状,也吓得跪在地上:“陛下,臣是被徐靖蛊惑的,臣知罪!”

萧桓冷笑一声:“现在知道错了?晚了!传旨,将石崇、徐靖打入诏狱,交由周铁彻查;张鹏罢官为民;李嵩、刘焕纵容包庇,降三级调用!” 内侍官高声宣旨:“陛下有旨,将石崇、徐靖打入诏狱,张鹏罢官为民,李嵩、刘焕降三级调用!钦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石崇、徐靖被侍卫拖了下去,嘴里还在哭喊着 “陛下饶命”。李嵩、刘焕也躬身谢罪,退到殿外。萧桓看向谢渊,语气缓和了许多:“谢尚书,委屈你了。石崇构陷你,是朕识人不明,让你受了惊吓。” 谢渊躬身道:“陛下圣明,及时铲除奸佞,乃社稷之福。臣并无委屈。”

萧桓点了点头:“谢尚书忠心耿耿,朕心甚慰。京营副统领一职,就由岳谦兼任,你要好好辅佐朕,重振大吴。”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 奉天殿的朝钟再次敲响,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 “国泰民安” 的匾额上,仿佛驱散了朝堂上的阴霾。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终于以谢渊的胜利告终,而大吴的朝堂,也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平静。

早朝结束后,谢渊回到兵部衙署,于科早已在门口等候,脸上满是兴奋:“老师,您回来了!石崇、徐靖被抓了,真是大快人心!” 谢渊点了点头,走进衙署,却并未露出喜悦的神色,反而叹了口气:“这场博弈,虽赢了,却也让朕看清了朝堂的弊病。官官相护、结党营私,这些问题不解决,大吴的根基就不稳。”

于科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老师说得对。李嵩、刘焕虽然降职了,但他们的门生故吏还在朝中,以后说不定还会闹事。” 谢渊走到案前,拿起一本《大吴会典》,翻到 “吏治” 一章:“所以,咱们得趁这个机会,整顿吏治。我要递疏给陛下,请求加强御史台的监察职能,严查官员贪腐、结党之事;还要改革军器局的管理制度,防止有人再借机克扣军器。”

“那京营那边呢?” 于科问道,“岳谦大人兼任副统领,周武的旧部会不会闹事?” 谢渊摇了摇头:“秦飞已经查清楚了,周武的旧部大多是被胁迫的,只要咱们既往不咎,再补发他们的军饷,他们就不会闹事。岳谦办事沉稳,有他在,京营不会出问题。” 他顿了顿,又道,“你去通知杨武,让他整理军器局的改革方案;再通知陈忠,让他尽快拨付宣府的粮饷,不能再拖延了。”

于科应道:“属下遵命!” 他刚要走,老吏走进来禀报:“大人,秦飞大人求见。” 谢渊笑道:“快请进来。” 秦飞走进衙署,躬身行礼:“谢大人,石崇、徐靖已经被打入诏狱,周铁大人正在审讯,相信很快就能查出他们通敌的罪证。” 谢渊点了点头:“辛苦你了。这次要是没有你和张启,咱们还真难扳倒他们。”

秦飞道:“这是属下的职责。谢大人,还有一件事,陛下让属下转告您,希望您能兼任吏部尚书,整顿吏治。” 谢渊愣了愣,随即躬身道:“臣遵旨。只是臣身兼兵部、御史台,再兼领吏部,怕是精力不济。” 秦飞笑道:“陛下说了,吏部有张文大人协助,您只需把握大方向即可。陛下信任您,才让您担此重任。”

谢渊叹了口气:“陛下信任,臣不敢推辞。” 他知道,萧桓让他兼领吏部,是想让他彻底掌控朝堂,防止再出现结党营私的情况。这既是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秦飞走后,谢渊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皇城,眼神坚定:“既然陛下信任,臣就一定要办好,为大吴的百姓,为这江山社稷,尽一份力。”

于科站在一旁,看着老师的背影,心里满是敬佩。他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以后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但只要有谢渊在,兵部就稳,朝堂就稳,大吴的江山就稳。衙署的烛火再次燃了起来,照亮了案上的《大吴会典》,也照亮了这刚刚经历过风暴的朝堂,更照亮了大吴未来的希望。

御书房内,萧桓看着周铁递来的审讯结果,石崇、徐靖不仅构陷谢渊,还真的与瓦剌探子有联系,许诺只要瓦剌出兵相助,就割让北疆三城。他将审讯结果扔在桌上,怒不可遏:“真是胆大包天!竟敢通敌叛国!传旨,将石崇、徐靖斩首示众,家产抄没,族人流放三千里!” 内侍官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待内侍官退去,萧桓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兵部衙署的方向,那里的烛火亮得正旺。他想起早朝时谢渊沉稳应对的模样,想起南宫事变时那道未燃的烽火,心里终于放下了一块石头。谢渊是真的 “为社稷”,没有私心,这样的臣子,值得他信任。

“陛下,谢渊大人求见。” 内侍官的声音传来。萧桓笑道:“让他进来。” 谢渊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陛下,臣递上《吏治改革疏》和《军器局整顿方案》,请陛下御览。” 萧桓接过疏文和方案,快速扫了一遍,满意地点了点头:“谢尚书考虑得很周全。吏治改革和军器局整顿,就按你的方案办,朕全力支持你。”

谢渊躬身道:“谢陛下信任。只是臣身兼三职,怕是精力不济,恳请陛下另选贤能执掌吏部。” 萧桓摇了摇头:“朕相信你的能力。张文协助你,不会让你太累。再说,只有你兼任三职,才能彻底整顿朝堂,防止再出现结党营私的情况。” 他顿了顿,又道,“朕知道你辛苦,但这大吴的江山,还需要你多费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看着萧桓真诚的眼神,心里满是感动,躬身道:“臣定不辜负陛下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萧桓点了点头,走到谢渊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朕知道你身体不好,朕已让太医院给你配了最好的汤药,你要好好休养,才能帮朕撑起这江山。” 谢渊躬身道谢:“谢陛下关怀。”

待谢渊走后,萧桓回到御案前,拿起谢渊的《吏治改革疏》,再次仔细翻看。他知道,这场暗流涌动的权力博弈,不仅清除了石崇、徐靖等奸佞,更让他找到了能辅佐自己的忠臣。以后的大吴,只要有谢渊在,吏治会越来越清明,边防会越来越稳固,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御书房的檀香依旧浓郁,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御案上的疏文和方案上,暖洋洋的。萧桓拿起笔,在疏文上批了 “准奏” 两个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他赢了,赢得了忠臣的辅佐,赢得了朝堂的清明,更赢得了大吴江山的稳固。奉天殿的朝钟再次敲响,悠扬的钟声回荡在皇城上空,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片尾

暮色漫过皇城的雉堞,将奉天殿的琉璃瓦染成温暖的橘色。谢渊走出兵部衙署,于科提着灯笼跟在身后,灯光映着青石板路,也映着两人的身影。远处的诏狱方向传来零星的钟声,那是石崇、徐靖伏法的信号,可谢渊的脸上却没有喜悦,只有一丝凝重。

“老师,您在想什么?” 于科问道。谢渊叹了口气:“在想以后。石崇、徐靖虽然伏法了,但官官相护的弊病还在,吏治改革任重道远。” 他抬头望向皇城,御书房的灯火还亮着,“陛下信任我,我不能让他失望。” 于科点了点头:“有老师在,一定能办好。”

两人走到街角,见秦飞带着玄夜卫的密探正在巡逻,秦飞见到谢渊,躬身行礼:“谢大人。” 谢渊点了点头:“秦大人,辛苦你了。以后监察百官的事,还要多费心。” 秦飞道:“这是属下的职责。谢大人放心,玄夜卫定会全力配合您整顿吏治。”

告别秦飞,谢渊继续往前走,路过西市时,见商贩们正在收拾摊位,脸上满是笑容,谈论着 “奸佞伏法,以后日子好过了”。谢渊的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百姓的期盼,就是他最大的动力。

回到府中,谢渊坐在案前,拿起太医院配的汤药,一饮而尽。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案上的《吏治改革疏》上,字迹清晰可见。他拿起笔,在疏文上又添了几条细则,直到烛火燃尽大半,才放下笔。

远处的鸡鸣声传来,天快亮了。谢渊走到窗边,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眼神坚定。这场暗流涌动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他会带着陛下的信任,带着百姓的期盼,为大吴的清明吏治、稳固江山,继续前行。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复辟之初,萧桓以制衡之术驭臣,谢渊以忠良之心护邦,石崇以贪婪之欲谋权,三者角力,终以奸佞伏法、忠良得位告终。此非一人之胜败,乃社稷之幸,民心之向也。” 天德元年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终究以石崇、徐靖伏法、谢渊执掌三部画上句点,而其背后,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 —— 权力的博弈,从来不是个人私欲的较量,而是 “公心” 与 “私利” 的对抗,是 “律法” 与 “权术” 的交锋。

萧桓的帝王权衡,看似冷酷,实则是乱世初定后的无奈之举 —— 他需借石崇之权稳帝位,又需借谢渊之忠固邦本,在猜忌与信任间寻找平衡,最终以 “收网” 彰显帝王掌控力。谢渊的沉稳应对,并非妥协,而是 “以静制动” 的智慧 —— 他深知 “行得正坐得端” 是最好的武器,以军籍册、底账、文勘报告为盾,以秦飞、周铁为援,终在朝堂对决中一击制胜,印证了 “忠良终有天护” 的真理。石崇、徐靖的败亡,则源于 “贪权忘义” 的致命缺陷 —— 他们错把 “拥立之功” 当终身筹码,错把 “官官相护” 当坚不可摧,最终沦为权力棋局的弃子,印证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的古训。

这场博弈的余波,不仅清除了朝堂奸佞,更推动了大吴的吏治改革与军器整顿,为日后的 “天德中兴” 奠定了基础。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力量 —— 张启的文勘墨痕、秦飞的密探证词、边军的联名信、百姓的街谈巷议,终究汇聚成 “民心” 的洪流,让正义得以彰显。正如谢渊日后对王直所言:“朝堂之稳,不在权术之高,而在民心之向;江山之固,不在兵权之重,而在吏治之清。”

历史的书页翻过这一页,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那场暗流涌动的战争,早已化为《大吴通鉴》中的寥寥数笔,却永远警示着后世:权力可以逞一时之凶,却终敌不过公心与民心;权术可以谋一时之利,却终赢不过律法与正义。这,便是这场无声交锋留给大吴,留给历史的永恒启示。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