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34章 玉盏初擎味自清,流年暗换鬓丝生

卷首语

《大吴通鉴?帝纪》载:“国之根本在民心,民心之向背,非系于年号之更迭,而系于吏治之清浊、民生之冷暖。” 天德元年春,萧桓复辟的消息划破京城晨雾,街头巷尾的议论如潮,恰是这一道铁律的鲜活注脚。百姓口中的 “德佑旧恩”,是对轻徭薄赋的追忆;眼里的 “囤粮焦虑”,是对官官相护的积怨;心中的 “谢渊之盼”,是对社稷柱石的依赖。

这场舆情风波,从来不是单纯的街谈巷议,而是大吴官制积弊、党争暗流在市井间的直接投射 —— 当镇刑司的密探与玄夜卫的暗线在暗处角力,当李嵩的任免权与刘焕的粮饷柄在朝堂勾连,百姓的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祈祷,都是对 “江山为轻,民心为重” 的无声叩问。

春山露重采新芽,竹篓轻承带晓霞。

老差尘靴沾野雾,担茶穿巷入人家。

寒泉活火烹新雪,茶烟轻飏入云霄。

犹记鞍前送驿轺,故园茶事隔年遥。

玉盏初擎味自清,流年暗换鬓丝生。

新茶香里思前事,旧迹尘中见世情。

晨光刚透过薄雾洒在京城的青石板路上,棋盘街的早市便已人声鼎沸。卖早点的王老汉刚支起蒸笼,木柴噼啪作响,蒸腾的白气裹着白面香气漫开,周遭的议论声便顺着热气飘得老远 ——“王老汉,听说了吗?太上皇复位了!昨夜南宫的门都被石副提督带着人撞开了,直接护着陛下进了奉天殿!” 说话的是隔壁卖咸菜的张二婶,手里的竹篮还没放下,声音里满是惊惶与兴奋。

王老汉手里的长筷子顿了顿,掀开蒸笼盖,白气瞬间氤氲了满脸,他眯着眼睛往皇城方向望了望,语气里带着几分不确定:“真的假的?那成武陛下呢?还有谢尚书,他就没拦着?按《大吴会典》,兵部掌京营防务,东华门的守兵都是他调遣的,真要拦,石副提督哪能那么容易进去?” 他揉了揉膝盖,那是当年给谢渊送军粮时,在宣府城外摔的,至今阴雨天还疼。

“拦啥呀!” 张二婶把竹篮往案板上一放,压低了声音,“我那远房侄子在皇城当差,今早偷偷传话来,说城墙上连烽火都没燃 —— 谢尚书怕是早认了这个理!依我看,这就是上天的安排,前阵子钦天监奏报荧惑星犯紫微垣,不就应了‘天子易位’的说法?” 她的话刚落,旁边买包子的汉子猛地停下脚步,手里的铜钱都忘了递,急着追问:“那谢尚书没事吧?前几年江南大水,赈灾粮被户部扣了,还是谢尚书让人从兵部粮仓调了种子给我们,不然那年冬天就得饿死!”

这汉子是从苏州来京做木匠的,说起谢渊,眼圈都红了。王老汉叹了口气,往他手里塞了个热包子:“谢尚书是忠臣,当年岳峰将军被石迁构陷,也是他力保,拿出军器局的调拨凭证拆穿伪证。可这次…… 石副提督是石迁的侄子,手里又握着镇刑司的密探,听说徐靖大人的诏狱署也站在他那边,谢尚书怕是独木难支啊。” 他想起去年去户部纳粮,刘焕大人的亲信收了他三钱银子的 “手续费”,那时候就听说户部克扣边军粮饷,如今石副提督掌权,这些人怕是更要肆无忌惮了。

挑着菜担的李老农刚挤进来,粗糙的手攥着扁担绳,脸上满是期盼:“德佑初年太上皇在位时,咱种地的赋税减半,逢年过节还能领点米粮。这几年成武陛下在位,税越收越重,去年山东大旱,说好的赈灾粮影都没见着,还是谢尚书偷偷让人送了些种子过来。” 他往嘴里塞了个热包子,嚼得含糊,“如今太上皇回来了,要是能再用谢尚书,把刘焕那样的贪官办了,日子说不定能好过些!”

“别做梦了!” 卖豆腐脑的陈掌柜泼了盆冷水,他的儿子前年在京营当差,就因为不肯帮石副提督的人私运军器,被安了个 “擅离职守” 的罪名,发配到北疆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宫里头换主子,哪回不是血雨腥风?当年太上皇被废,多少人家受牵连?石副提督那帮人握着兵权,李嵩大人的吏部又管着官员任免,他们要是联手,谢尚书就算想做事,也动不了那些贪官!” 他擦着案板的手都在抖,语气里满是绝望。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事。旁边几个买早点的小吏都低下了头,其中一个穿青布袍的吏员叹了口气:“可不是嘛,我在工部当差,上个月周瑞大人验收城防工事,明明料用得差,却硬是批了‘合格’,还说这是张毅大人的意思。听说那些不合格的木料,都被李嵩大人的门生拿去盖私宅了,官官相护,哪查得动?” 他不敢多说,付了钱匆匆走了,生怕被人认出来。

王老汉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当年永熙帝在位时,哪有这么多猫腻?谢尚书那时还是兵部侍郎,查军器局的亏空,一查一个准,石迁就是那时候栽的。可现在…… 玄夜卫归周显大人管,听说秦飞大人在查镇刑司的旧案,却被石副提督处处刁难,怕是也查不下去。” 蒸笼里的包子渐渐凉了,他却没心思再卖,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二婶也没了先前的兴奋,搓着手道:“昨儿个我去西市买布,见不少大户人家都在囤粮,说是怕万一打仗,粮价要涨。我这小本生意,要是真乱起来,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 她的话引得周遭一片沉默,原本热闹的早市,气氛忽然沉了下来。

晨光渐渐升高,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每个人焦虑的脸庞。王老汉把蒸笼盖盖紧,心里盘算着要不要也去买些粮囤着。街头的孩童不懂大人的忧虑,追着风筝跑过,风筝线擦过挂着 “今日新米” 的幌子,晃得幌子轻轻摆动。可大人们的目光却透着不安 —— 有人望着皇城方向,盼着新君能带来太平;有人攥紧了手里的钱袋,生怕哪天就被兵祸搅了生计。

棋盘街尽头的 “清风茶寮” 里,说书先生刚敲响醒木,满座的茶客便立刻安静下来。他清了清嗓子,拍着案上的醒木道:“列位客官,且听小的细细道来昨夜那桩惊天动地的大事 —— 南宫惊变!石副提督亲率镇刑司缇骑,撞开东华门,直闯南宫,护着太上皇一路杀进奉天殿,成武陛下…… 唉,已是昨日黄花喽!”

“杀进去的?” 角落里一个穿短打的学徒猛地站起来,手里的茶碗都晃出了水,“我表哥在东华门当守兵,昨儿个夜里还跟我捎信,说谢尚书有令,没有兵部勘合任何人不得入内,怎么会被撞开?” 他的话刚落,周围的茶客便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茶寮里瞬间炸开了锅。

说书先生压了压手,示意大家安静:“这位小哥有所不知!石副提督手持太上皇手谕,言说‘南宫蒙尘,清君侧’,守兵本就犹豫,石副提督当场拔刀斩了一个校尉,喝问‘谁敢阻拦天命’,那些兵卒哪还敢动?” 他说得唾沫星子横飞,手舞足蹈地模仿拔刀的动作,“依小的看呐,这谢尚书怕是早跟石副提督达成了默契,不然以他掌京营防务的权力,就算石副提督有手谕,也进不了奉天殿!”

“放屁!” 邻桌一个穿褐色短打的汉子拍案而起,他是退役的边军,当年在宣府跟着岳谦大人打仗,受过谢渊的犒赏。“谢尚书是什么人?当年瓦剌围城,他亲自登城督战,三天三夜没合眼;石迁构陷岳峰将军,他拿着军册在朝堂上跟石迁对质,差点被镇刑司的人抓了!他怎么可能跟石副提督同流合污?定是石副提督矫诏,谢尚书顾全大局,怕禁军相残才没阻拦!”

汉子的话引得不少人点头。茶寮老板端着茶壶过来,低声道:“这位客官说得在理。昨夜我在城根下摆摊,见岳谦大人的京营兵都守在安定门,没动一兵一卒 —— 谢尚书要是想拦,岳谦大人的兵一到,石副提督的人根本不够看。怕是谢尚书怕打起来,遭殃的是咱们老百姓。” 他往茶碗里续着水,眼神里满是敬佩。

可坐在窗边的一个商人却摇了摇头,他是做绸缎生意的,经常来往南北,见多了官场的龌龊。“顾全大局?我看是身不由己!” 他放下茶碗,声音压得极低,“李嵩大人的吏部早被石副提督渗透了,上个月张文大人提拔的几个知府,都是石副提督的亲信;刘焕大人的户部更不用说,克扣边军粮饷的事,谢尚书参了三回都没用。现在石副提督又掌了镇刑司,徐靖大人的诏狱署跟他穿一条裤子,谢尚书就算想动,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可不是嘛!” 旁边一个账房先生推了推眼镜,附和道,“我东家是户部的小吏,偷偷跟我说,刘焕大人和陈忠大人最近在改边镇粮饷账册,把‘克扣’改成‘谢尚书批文延迟’,怕是要栽赃给谢尚书。石副提督那边也在找德佑年的旧案,想翻出谢尚书当年‘挪用军器’的假证 —— 这些人早就串通好了,就等着复辟后扳倒谢尚书!”

退役边军听得脸色发白,攥紧了拳头:“他们就不怕玄夜卫查吗?秦飞大人可是专查奸佞的!” 账房先生苦笑一声:“玄夜卫归周显大人管,周显大人跟李嵩大人是亲家,你觉得他会让秦飞大人查下去?前几天秦飞大人想去镇刑司调旧档,石副提督直接以‘涉密’为由拒了,秦飞大人也没辙。”

茶寮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说书先生的醒木还孤零零地放在案上。一个戴毡帽的货郎叹了口气,收拾起挑担准备早点回家:“前儿个我去西市进货,见粮店都在涨价,赵老板偷偷跟我说,刘焕大人的人跟他打了招呼,让他多囤粮,过几天还要涨。我这小本生意,要是真乱起来,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 他的话引得周遭一片叹息,不少人都想起了当年石迁当权时,粮价飞涨,饿殍遍地的日子。

窗外的日头渐渐升高,茶寮里的茶客却陆续走了,没人再有心思听书。退役边军望着皇城的方向,眼眶泛红:“谢尚书要是倒了,这大吴的边军就真没指望了。当年岳峰将军战死,就是因为石迁克扣军器;现在岳谦大人守宣府,李嵩大人又在扣鸟铳,再这么下去,瓦剌要是打过来,谁来守?” 他放下茶钱,大步走了出去,背影透着悲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茶寮老板收拾着空茶碗,叹了口气。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在案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可茶寮里却一片冷清。远处传来玄夜卫巡查的马蹄声,吓得几个没走的茶客赶紧低下头,生怕被盘问。街头的议论声还在继续,可语气里的兴奋早已没了,只剩下深深的不安。

棋盘街中段的 “锦绣绸缎庄” 里,老板娘张桂芬正翻着账册,可指尖却总也落不到算盘上。昨夜丈夫从吏部回来,脸色惨白地说 “太上皇复位了,石副提督掌权了”,她一整夜没合眼,脑子里全是娘家表哥的影子 —— 当年表哥在禁军当差,就因为替太上皇说句公道话,被石迁安了个 “通敌” 的罪名,发配到北疆,至今杳无音信。

“老板娘,这匹海棠红的绸缎怎么卖?” 一个穿青布裙的姑娘走进来,手里还挎着个竹篮。张桂芬勉强挤出个笑容,报了价,眼神却有些恍惚。姑娘见她神色不对,好奇地问:“老板娘,您怎么了?是不是也听说太上皇复位的事了?我娘今早还去庙里上香,求菩萨保佑别打仗呢。”

张桂芬叹了口气,放下账册:“打仗倒还好,就怕又是一场清算。当年太上皇被废,多少人家受牵连?我表哥……” 她话没说完,眼圈就红了,“石副提督是石迁的侄子,当年镇刑司的那些手段,他可是学了个十成十。现在他掌了镇刑司,怕是要翻旧账,报复当年跟石迁作对的人。”

姑娘吓得捂住了嘴:“不会吧?谢尚书不是还在吗?他当年可是帮着不少人脱了罪的。” 张桂芬摇了摇头,声音压得极低:“谢尚书现在自身难保!我丈夫说,李嵩大人和石副提督在朝堂上已经发难,说谢尚书当年‘阻挠削藩’,要参他一本。刘焕大人也在旁边帮腔,说谢尚书‘调度边军不力’,克扣粮饷 —— 这些人都是串通好的,官官相护,谢尚书就算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

正说着,布商刘老板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匹绸缎,脸色凝重:“张老板娘,你这还有多少存货?赶紧囤点吧,我刚从西市过来,听说不少布庄都在囤货,怕是要涨价。” 张桂芬皱起眉头:“怎么又要涨价?前阵子刚涨过一次,说是工部的绸缎税涨了。” 刘老板苦笑一声:“哪是税涨了?是张毅大人的侄子开了个绸缎庄,李嵩大人的吏部给了他‘专供官服’的牌子,逼着咱们涨,好让他垄断生意!这就是官官相护,咱们这些小商人,只能任人宰割!”

张桂芬的心沉了下去,她想起去年丈夫想托人在吏部谋个主事的职位,送了李嵩大人五百两银子,结果还是没成,后来才知道,那个职位给了石副提督的远房亲戚。“这些贪官,就没人管管吗?谢尚书不是兼领御史台吗?他怎么不查?” 她忍不住问道。

刘老板叹了口气,坐在椅子上喝了口茶:“查?怎么查?御史台的几个御史,有三个是李嵩大人的门生,剩下的也都被石副提督的镇刑司吓住了。前几天有个御史想参刘焕大人克扣粮饷,刚递上奏折,就被石副提督以‘造谣惑众’的罪名抓进诏狱了,至今没放出来。谢尚书就算想查,也没人帮他啊!”

这时,一个穿青布袍的小吏走进来,是吏部的文书,经常来买绸缎。他见了刘老板,赶紧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出去说。两人走到店外,小吏压低声音道:“刘老板,你赶紧把跟户部的生意停了,陈忠大人最近在查粮道绸缎供应,说是要‘整顿吏治’,其实是想把生意给石副提督的人做。我听说前几天有个布商不肯让,就被安了个‘偷税’的罪名,抄家了!”

刘老板吓得脸都白了,他跟户部的生意占了大半,要是停了,全家都得喝西北风。“那…… 那谢尚书知道吗?能不能求他帮帮忙?” 小吏摇了摇头:“谢尚书现在忙着跟石副提督周旋,哪有功夫管这些?再说,这是户部和镇刑司联手做的,谢尚书就算想帮,也插不上手。你还是赶紧躲躲吧,别被牵连了。”

小吏走后,刘老板失魂落魄地回到店里,跟张桂芬说了这事。张桂芬也慌了神,她的绸缎庄也跟户部有生意往来,供应驿站的驿卒服饰。“这可怎么办?要是被安个罪名,咱们这店就没了!” 她六神无主地看着账册,上面记着跟户部的往来账目,每一笔都清清楚楚,可现在却成了烫手山芋。

这时,丈夫从外面回来,脸色更白了:“不好了,石副提督的人去查前几年的旧案了,说是要‘清算奸佞’,我听说当年替谢尚书说话的几个官员,都被镇刑司的人带走了。咱们还是赶紧把跟户部的账册烧了,别被牵连进去!” 张桂芬没说话,颤抖着手拿起账册,眼泪掉在了 “户部尚书刘焕” 的名字上 —— 这些贪官,什么时候才能被除了啊!

窗外的日头渐渐西斜,绸缎庄的门早早关了。张桂芬坐在账房里,看着烧账册的火苗,心里满是绝望。她想起表哥临走前说的话 “官官相护,百姓遭殃”,现在才真正明白这话的意思。皇城方向传来几声钟响,那是新君登基的钟声,可在她听来,却像是催命的丧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西市的粮摊前挤满了人,赵老板的 “福顺粮店” 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他站在柜台后,擦着额头的汗,心里却满是焦虑 —— 昨天刘焕大人的亲信来找他,让他把粮价涨三成,还说 “这是户部的意思,囤粮的大户已经打好招呼了”,他知道,这又是刘焕和陈忠在操纵粮价,想趁机捞一笔。

“赵老板,怎么又涨价了?前几天还一百文一斗,今天就一百三了!” 一个穿短打的汉子挤到柜台前,手里攥着钱袋,脸色通红。赵老板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这位客官,不是我想涨,是户部的粮道堵了,新粮运不过来。您要是想买,赶紧的,过几天还得涨。” 他不敢说实话,怕被镇刑司的人听见 —— 昨天隔壁粮店的王老板不肯涨价,就被安了个 “囤积居奇” 的罪名,抓进诏狱了。

汉子咬了咬牙,把钱袋拍在柜台上:“给我来两斗!家里快断粮了。” 赵老板刚要给他装粮,就被一个穿绸缎的管家推开了:“别挤!我们家大人要十石,先给我们装!” 汉子急了:“凭什么啊?我们先来的!” 管家冷笑一声:“凭什么?就凭我们家大人是吏部的张大人,你有本事也去当官啊!”

周围的百姓都怒了,可看着管家身后的几个家丁,没人敢说话。赵老板赶紧打圆场:“都有都有,别抢,我这还有粮。” 他一边给管家装粮,一边在心里骂:李嵩大人的门生就是嚣张,仗着官威欺压百姓,刘焕大人还帮着他们囤粮,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时,一个穿褐色短打的货郎挤进来,他刚从城外回来,肩上还挑着货担:“赵老板,城外的粮价才八十文一斗,你这儿怎么涨这么多?是不是有人在操纵粮价?” 货郎的话刚落,周围的百姓都炸开了锅,纷纷质问赵老板。

赵老板脸色发白,赶紧使了个眼色,示意货郎别说了。可货郎却不依不饶:“我昨天在城外粮站看见,陈忠大人的人把新粮都拉走了,说是‘调给边军’,可边军的粮饷不是早就发了吗?肯定是他们把粮拉去囤着,等着涨价!” 他的话戳中了要害,周围的百姓都想起了去年山东大旱,刘焕大人克扣赈灾粮的事,群情激愤。

“大家别激动!” 赵老板赶紧喊道,“我也是没办法,要是不涨价,镇刑司的人就要抓我!” 他掀开柜台后的帘子,露出里面的账本,上面记着 “户部陈大人令,粮价每斗涨三十文”,还有陈忠的私印。“你们看,这是陈大人的命令,我要是不听,就得跟王老板一样进诏狱!”

百姓们看着账本,都沉默了。一个老农蹲在地上,捂着脸哭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去年的粮税还没交清,今年粮价又涨了,这是要逼死我们啊!谢尚书呢?他怎么不管管?” 提到谢渊,周围的百姓都想起了他当年私放军粮赈灾的事,眼神里满是期盼。

“谢尚书也管不了啊!” 一个穿青布袍的小吏挤进来,他是户部的,看不惯刘焕的所作所为,偷偷跟大家说,“谢尚书昨天在朝堂上参了刘焕大人,说他‘操纵粮价,盘剥百姓’,可李嵩大人和石副提督都帮着刘焕说话,说谢尚书‘造谣惑众,动摇民心’,陛下也没表态。现在刘焕大人更嚣张了,说要查谢尚书的‘渎职罪’!”

小吏的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大家的希望。货郎叹了口气:“官官相护,真是没天理了。我这就去玄夜卫告状,就不信没人管他们!” 可刚走几步,就被两个穿黑衣的人拦住了,是镇刑司的密探:“站住!谁让你乱说话的?跟我们去镇刑司一趟!” 货郎挣扎着:“我要去告状!你们不能抓我!” 可还是被强行拖走了,周围的百姓都吓得不敢出声。

赵老板看着货郎的背影,叹了口气,把粮价牌又往上提了提。日头渐渐西斜,粮摊前的人越来越多,可大家都是空手而归 —— 粮价太高,实在买不起。一个老妇人抱着空米袋,坐在粮店门口哭:“我的孙儿还等着吃饭呢,这可怎么办啊……” 她的哭声引得不少人落泪,西市的空气里,满是绝望的气息。

巡街捕快李二郎背着腰刀,在坊巷里慢慢走着,心里却七上八下。他刚接到上司的命令,让他盯着那些议论朝政的百姓,要是有 “造谣惑众” 的,就抓去镇刑司。可他知道,百姓们说的都是实话 —— 刘焕克扣粮饷,李嵩安插亲信,石副提督构陷忠良,这些事在官场早就不是秘密了。

“李捕快,您来了!” 巷口卖杂货的王老板赶紧递上一支烟,脸上堆着笑,“刚有个外地商人说石副提督的坏话,我已经把他打发走了,您放心。” 李二郎接过烟,点上吸了一口,叹了口气:“王老板,我也没办法,上面的命令,不能不遵。昨天东街的张铁匠就因为说刘焕大人贪腐,被镇刑司的人抓走了,至今没放出来。”

王老板点点头,压低声音道:“我知道,镇刑司的密探最近到处都是,听说秦飞大人的玄夜卫也在查,可根本斗不过石副提督。前几天秦飞大人想去诏狱提人,徐靖大人直接拒了,说‘没有陛下的手谕,谁也不能提’。” 李二郎皱起眉头:“陛下怎么不管管?谢尚书也不说话吗?” 王老板摇了摇头:“谢尚书现在被石副提督和李嵩大人盯着,自身难保,昨天在朝堂上还被参了一本,说他‘纵容下属乱说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正说着,巷口传来脚步声,是两个穿黑衣的镇刑司密探,腰间挎着刀,眼神凶狠地扫着周围。李二郎赶紧低下头,假装巡查,心里却满是厌恶 —— 这些人仗着石副提督的势力,在京城里为所欲为,抢东西、打人是常事,百姓们敢怒不敢言。

“李捕快,最近有没有发现可疑人员?” 一个密探走到他面前,语气傲慢。李二郎赶紧拱手:“回大人,没有,这一片的百姓都很安分。” 密探冷笑一声:“安分?我看未必。刚才有人看见你跟王老板在这儿嘀咕,是不是在说什么不该说的?” 王老板吓得脸都白了,赶紧解释:“大人,我们就是在说粮价的事,没说别的!”

密探盯着王老板看了半天,才不屑地说:“最好是这样,要是让我们查出你们乱说话,有你们好果子吃!” 说完,带着另一个密探走了。王老板擦着额头的汗,对李二郎道:“这些人真是太嚣张了,当年石迁在位时也没这么横!谢尚书要是能扳倒他们就好了。”

李二郎叹了口气:“难啊!石副提督手里有镇刑司的密探,徐靖大人的诏狱署也听他的,李嵩大人和刘焕大人又在朝堂上帮他说话,谢尚书就算有岳谦大人的京营兵,也不敢轻易动手 —— 万一被安个‘谋反’的罪名,就完了。” 他想起昨天在兵部当差的表弟说,谢尚书最近在查军器局的旧档,想找出石副提督克扣军器的证据,可镇刑司的人把旧档都藏起来了,根本查不到。

巷子里的百姓见密探走了,才敢出来说话。一个穿短打的汉子凑过来:“李捕快,您说谢尚书能赢吗?我儿子在宣府跟着岳谦大人打仗,要是军器再被克扣,怕是要出事啊!” 李二郎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谢尚书不是那种认输的人。当年瓦剌围城,那么难都挺过来了,这次也一定能扳倒那些贪官!” 可他心里却没底,石副提督的势力太大了,官官相护的网也太密了。

这时,一个穿青布袍的书生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大家快看!谢尚书的《请除奸佞疏》!上面写着刘焕克扣粮饷、李嵩安插亲信、石副提督构陷忠良的罪证!” 百姓们赶紧围上去,书生大声念着疏文,每念一条,大家的情绪就激动一分。

“太好了!谢尚书终于出手了!” 汉子兴奋地喊道。可李二郎却皱起了眉头,他知道,这封疏文要是递上去,石副提督肯定会反扑,朝堂上又要掀起一场风波。他看着书生手里的疏文,心里默默祈祷:谢尚书,您可一定要保重啊,这大吴的百姓,还等着您救呢!

夕阳西下,坊巷里的灯笼次第亮起,可百姓们却没心思回家,都围着书生听他念疏文。李二郎背着腰刀,慢慢走着,看着大家期盼的眼神,心里暗暗发誓:就算冒着被抓的风险,也要帮谢尚书一把 —— 这京城的天,不能再让那些贪官遮着了。

报国寺的香火比往常旺了好几倍,大雄宝殿里挤满了上香的百姓,烟雾缭绕,呛得人直咳嗽。张桂芬拿着香,跪在蒲团上,闭上眼睛默默祈祷:“菩萨保佑,保佑我表哥平安,保佑谢尚书没事,保佑京城别再乱了……” 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滴在蒲团上。

旁边一个老妇人也在祈祷,声音哽咽:“菩萨保佑我的孙儿,他在京营当差,可别被卷进官场的争斗里啊…… 当年他爹就是因为替谢尚书说话,被石迁抓了,至今没回来……” 老妇人的话引得周围的香客都落下了眼泪,不少人都有类似的遭遇 —— 石迁当权时,多少人家因为说了句公道话就家破人亡。

一个穿青布裙的姑娘给菩萨磕了三个头,站起来对张桂芬道:“老板娘,您也在求平安啊?我娘说,谢尚书是忠臣,菩萨会保佑他的。” 张桂芬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希望吧。可石副提督太狠了,李嵩大人和刘焕大人又帮着他,谢尚书一个人太难了。” 姑娘叹了口气:“我爹在工部当差,说周瑞大人最近在查军器质量,其实是想找谢尚书的麻烦 —— 那些不合格的军器,都是张毅大人的侄子造的,周瑞大人却要栽赃给谢尚书的亲信。”

正说着,一个穿褐色短打的汉子走进来,他是退役的边军,手里拿着一尊佛像,虔诚地磕了头:“菩萨保佑岳谦大人,保佑宣府的边军能拿到军器和冬衣。李嵩大人扣了七百杆鸟铳,王瑾大人的冬衣批文也迟迟不发,这要是瓦剌打过来,边军只能拿刀拼啊!” 他的话引得不少边军家属的共鸣,大家都纷纷祈祷,希望谢尚书能尽快解决这事。

寺庙的住持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串佛珠,对大家道:“各位施主,心诚则灵。谢尚书一生行善,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上天不会亏待他的。那些贪官污吏,就算一时得意,也终会遭报应。” 住持的话给了大家一些安慰,可张桂芬心里还是没底 —— 官官相护的报应,什么时候才来啊?

这时,一个穿青布袍的小吏匆匆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对大家道:“各位施主,谢尚书的疏文递上去了!陛下让周铁大人和秦飞大人彻查刘焕、李嵩和石副提督的罪证!” 百姓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张桂芬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太好了!终于有人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小吏接下来的话却让大家的心又沉了下去:“可是石副提督和李嵩大人也递了疏文,参谢尚书‘通敌’,还找了几个老卒做伪证,说谢尚书当年挪用军器给瓦剌。徐靖大人把那些老卒关在诏狱里,逼着他们画押,现在陛下也拿不定主意了。” 大家的欢呼声瞬间停了,大雄宝殿里又恢复了寂静,只有香火燃烧的 “滋滋” 声。

老妇人捂着脸哭了:“这可怎么办啊?那些贪官太狠了,连伪证都敢做!谢尚书会不会有事啊?” 汉子攥紧了拳头:“不行,我们得去宫门口请愿!就算被抓,也要为谢尚书伸冤!” 他的话引得不少人响应,大家都纷纷表示要去请愿。

住持赶紧拦住他们:“施主们,不可冲动!现在石副提督的人到处都是,你们去请愿,只会被抓进诏狱,反而帮了倒忙。不如再等等,周铁大人和秦飞大人都是清官,他们一定会查出真相的。” 大家想想也是,只好作罢,可心里的焦虑却更重了。

夕阳西下,香客们陆续离开了寺庙,可手里的香却还没燃尽。张桂芬望着皇城的方向,心里默默祈祷:周铁大人,秦飞大人,你们一定要快点查出真相啊,这京城的百姓,真的等不起了。寺庙的钟声响起,悠远而沉重,像是在为这动荡的京城祈福。

城南的铁匠铺里,炉火熊熊,王铁匠正抡着大锤打铁,火星四溅。他的儿子在宣府跟着岳谦大人打仗,昨天寄信回来,说军器不够用,不少士兵还在用生锈的刀枪,让他赶紧想办法送些兵器过去。王铁匠心里着急,可又没办法 —— 工部的军器采办被张毅大人的侄子垄断了,私人造兵器是犯法的。

“王铁匠,歇会儿吧,跟你说个事!” 隔壁的木匠老李走进来,擦了擦脸上的汗,“太上皇复位了,石副提督掌权了,你知道吗?” 王铁匠放下大锤,接过水碗喝了一口:“知道,我儿子的信里说了,石副提督的人在查德佑年的军器旧案,想栽赃给谢尚书。” 老李皱起眉头:“怎么又是旧案?当年石迁就是用假军器案构陷岳峰将军的,现在石副提督又来这一套!”

王铁匠叹了口气:“可不是嘛!我儿子说,宣府现在缺七百杆鸟铳,李嵩大人的门生掌着军器局,说‘谢尚书没批文,不能发’。其实大家都知道,那些鸟铳被李嵩大人私吞了,要么给了自己的私兵,要么卖给了瓦剌的探子。” 他的话刚落,一个穿褐色短打的驿卒走进来,手里拿着包裹:“王铁匠,你的包裹,从宣府寄来的。”

王铁匠赶紧接过包裹,拆开一看,是儿子的几件旧衣服,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爹,李嵩扣鸟铳,王瑾拖冬衣,谢尚书在朝堂上跟他们吵起来了,石副提督还帮着他们,陛下没说话。我们快过冬了,冬衣还没发,怕是熬不过去了。” 王铁匠的眼泪掉在了纸条上,他攥紧了拳头:“这些贪官,简直不是人!”

驿卒叹了口气,坐在板凳上喝了口水:“我昨天从宣府回来,见岳谦大人亲自去军器局要鸟铳,被张文大人拦了下来,说‘没有李嵩大人的批文,不能给’。岳谦大人气得要拔剑,还是谢尚书赶来拦住了,说‘别冲动,等我查清楚’。可现在石副提督在找谢尚书的麻烦,哪有时间查啊!”

老李摇了摇头:“官官相护,真是没天理了。周瑞大人不是管军器验收吗?他怎么不查?” 驿卒冷笑一声:“周瑞大人跟张毅大人是亲家,他怎么会查?那些不合格的军器,都是他批的‘合格’,还说‘军器够用就行,不用太好’。我听说去年有批鸟铳炸膛,伤了十几个士兵,周瑞大人还压着不让报,说是‘士兵操作不当’。”

王铁匠听得浑身发抖,他想起当年岳峰将军就是因为军器不好,战死在德胜门的。“不行,我得去玄夜卫告状!就算被抓,也要为我儿子和边军的兄弟们伸冤!” 他说着就要往外走,却被驿卒拦住了:“别去!玄夜卫的周显大人跟李嵩大人是亲家,你去了也是白去,还会被抓进诏狱。秦飞大人虽然想查,可手里没权,根本斗不过石副提督。”

这时,一个穿青布袍的书生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抄录的疏文:“王铁匠,别冲动!谢尚书的《请查军器案疏》递上去了,上面写着李嵩克扣鸟铳、周瑞验收舞弊的罪证,还有军器局的老工匠作证!” 王铁匠赶紧接过疏文,仔细看着,眼泪流得更凶了:“谢尚书,您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可书生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的心又沉了下去:“可是石副提督和李嵩大人也递了疏文,参谢尚书‘通敌’,还找了几个老卒做伪证,说谢尚书当年挪用军器给瓦剌。徐靖大人把那些老卒关在诏狱里,逼着他们画押,现在陛下也拿不定主意了。” 王铁匠坐在地上,绝望地说:“这可怎么办啊?边军的兄弟们还等着军器和冬衣呢,再拖下去,就要出人命了!”

炉火渐渐暗了下来,铁匠铺里一片冷清。老李拍了拍王铁匠的肩膀:“别灰心,谢尚书不是那种认输的人。当年他能扳倒石迁,现在也一定能扳倒石副提督。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他,等着他查出真相。” 王铁匠点了点头,重新站起来,拿起大锤,用力砸在铁砧上 —— 就算自己帮不上忙,也要多打几把刀,万一儿子需要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夕阳西下,铁匠铺的炉火又旺了起来,火星四溅,映着王铁匠坚毅的脸庞。他心里默默发誓:谢尚书,您一定要赢啊,边军的兄弟们,京城的百姓,都在等着您呢!

城东的驿馆里,几个信使正围着茶桌喝茶,脸上满是疲惫。他们刚从各地回来,带来了不同的消息,可都离不开 “太上皇复位”“石副提督掌权” 这几个字。驿卒头张大哥喝了口茶,对大家道:“各位兄弟,最近送信可得小心点,镇刑司的密探到处都是,要是送的信跟谢尚书有关,说不定会被拦下。”

“可不是嘛!” 一个从宣府回来的信使放下茶碗,压低声音道,“我昨天在宣府驿站,见石副提督的人在查往来信件,说是要‘查通敌密信’,其实是想找谢尚书和岳谦大人的把柄。有个信使带了封谢尚书给岳谦大人的信,被他们拦下了,至今没放出来。” 他的话引得大家一阵唏嘘,都想起了当年石迁查信抓人的日子。

张大哥叹了口气:“石副提督跟他叔父石迁一样狠,当年石迁就是靠查信构陷了不少忠良,现在石副提督又来这一套。我听说秦飞大人的玄夜卫也在查,可根本斗不过镇刑司,前几天秦飞大人想去驿馆调信,被石副提督的人拒了,说‘没有陛下的手谕,谁也不能调’。”

一个从苏州回来的信使皱起眉头:“苏州那边也不太平,李嵩大人的门生刚被提拔为知府,就开始查当年谢尚书赈灾的旧账,说是要‘查贪腐’,其实是想找谢尚书的麻烦。刘焕大人的人也在查粮道,把去年的粮价上涨归咎于谢尚书‘调度不力’,这些人真是太无耻了!”

“他们就是想扳倒谢尚书!” 一个从西北回来的信使激动地说,“我在西北驿站听说,石副提督跟瓦剌的探子有联系,说只要扳倒谢尚书,就给瓦剌开放互市,让他们卖马给大吴 —— 其实是想借瓦剌的手削弱岳谦大人的边军!谢尚书要是倒了,瓦剌肯定会打过来,到时候又是一场战乱!”

大家都沉默了,心里满是担忧。张大哥放下茶碗,对大家道:“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得逞!虽然我们只是信使,但也能帮上忙。以后送信的时候,多留意各地的动静,要是发现李嵩、刘焕和石副提督的罪证,就偷偷交给秦飞大人的人,就算被抓,也不能让那些贪官得逞!”

大家都纷纷点头,一个信使站起来:“张大哥说得对!我这就去把宣府的情况写下来,交给玄夜卫的人。就算被镇刑司的人抓了,我也不怕!” 他的话引得大家的共鸣,都纷纷表示要帮忙。

这时,驿馆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黑衣的镇刑司密探走进来,眼神凶狠地扫着大家:“你们在这儿嘀咕什么?是不是在说不该说的?” 大家赶紧低下头,假装喝茶,张大哥站起来道:“大人,我们就是在说送信的事,没说别的。” 密探冷笑一声:“没说别的?我刚才在外面都听见了,你们在说石副提督的坏话!跟我去镇刑司一趟!”

大家都慌了,可密探身后还有几个家丁,根本反抗不了。就在这时,一个穿青布袍的玄夜卫密探走进来,亮出腰牌:“住手!这些信使都是奉旨送信的,你凭什么抓他们?” 镇刑司密探愣了一下,随即道:“他们造谣惑众,我当然要抓!” 玄夜卫密探冷笑一声:“造谣惑众?有证据吗?没有证据就抓人,是不是想违抗陛下的旨意?”

镇刑司密探被问得说不出话,只好恨恨地说:“算你们运气好,下次再让我听见,饶不了你们!” 说完,带着家丁走了。大家都松了口气,对玄夜卫密探道:“多谢大人相救!” 玄夜卫密探摇了摇头:“不用谢,我是秦飞大人的人,奉命保护往来信使。谢尚书正在查石副提督的罪证,需要大家的帮忙,要是发现什么线索,就交给我。”

大家都纷纷表示愿意帮忙,张大哥拿出纸笔:“我这就把各地的情况写下来,给您送去。” 玄夜卫密探点了点头:“好,记住,一定要小心,别被镇刑司的人发现了。谢尚书能不能扳倒那些贪官,就靠大家了。” 说完,转身走了。

夕阳西下,信使们都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写信,有的整理线索,驿馆里一片忙碌。张大哥看着窗外的夕阳,心里默默祈祷:谢尚书,您一定要加油啊,我们都在支持您!

夜幕降临,京城的夜市却比往常冷清了不少。棋盘街的灯笼次第亮起,可摊贩们却早早收了摊,只有几个卖小吃的还在坚守,生意也十分惨淡。卖馄饨的陈老汉端着碗,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叹了口气 —— 昨天还人来人往的夜市,今天却这么冷清,都是因为太上皇复位的消息,大家怕出事,都不敢出来了。

“陈老汉,给我来碗馄饨。” 一个穿短打的汉子走过来,坐在板凳上,脸色凝重。陈老汉赶紧给他端上馄饨,问道:“客官,您怎么还出来啊?大家都在家里囤粮呢,怕打仗。” 汉子叹了口气:“我是做小生意的,家里快断粮了,出来买点吃的。前儿个去粮店,粮价涨得离谱,赵老板说是户部的意思,我看就是刘焕大人在操纵粮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老汉点了点头,压低声音道:“可不是嘛!我儿子在户部当差,偷偷跟我说,刘焕大人和陈忠大人囤了不少粮,等着涨价了再卖。石副提督的人也在囤粮,还说要是谢尚书敢查,就给他安个‘谋反’的罪名。” 汉子听得脸色发白:“这些贪官,就没人管管吗?谢尚书呢?他怎么不说话?”

“谢尚书也管不了啊!” 陈老汉叹了口气,“我儿子说,谢尚书昨天在朝堂上参了刘焕大人,可李嵩大人和石副提督都帮着刘焕说话,陛下也没表态。现在石副提督的人到处找谢尚书的麻烦,说他‘通敌’,还找了几个老卒做伪证,谢尚书自身难保啊!”

这时,一个穿绸缎的管家走过来,手里拿着钱袋:“陈老汉,给我来十碗馄饨,打包带走。” 陈老汉赶紧给他打包,管家压低声音道:“你们别乱说话,镇刑司的密探到处都是。我家大人是吏部的张大人,说最近要出事,让我们都囤点吃的,别出门。” 汉子赶紧问:“要出什么事?是不是要打仗?” 管家摇了摇头:“不知道,只听说石副提督要扳倒谢尚书,要是谢尚书倒了,京城就真乱了。”

管家走后,汉子叹了口气:“我还是赶紧回家吧,别被牵连了。” 他付了钱,匆匆走了。陈老汉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收拾起摊子准备回家 —— 夜市太冷清了,再守下去也没生意,还不如早点回家,跟儿子商量囤粮的事。

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只有巡街的捕快和镇刑司的密探在走动。一个穿青布袍的书生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抄录的疏文,想发给大家,可刚拿出疏文,就被两个镇刑司的密探拦住了:“站住!你手里拿的是什么?跟我们去镇刑司一趟!” 书生挣扎着:“这是谢尚书的疏文,你们不能抓我!” 可还是被强行拖走了,街上的百姓都吓得不敢出声。

陈老汉看着书生的背影,叹了口气,加快了脚步。回家的路上,他见不少大户人家都关着门,门口站着家丁,像是在防备什么。城墙根下,几个老人坐在地上叹气,望着皇城的方向,嘴里念叨着:“但愿谢尚书能挺过去,不然这日子就没法过了……”

回到家,儿子已经把粮囤好了,见他回来,赶紧道:“爹,您可回来了!刚才镇刑司的人来查过,问咱们有没有乱说话,还好我没说什么。” 陈老汉点了点头,坐在椅子上:“谢尚书要是倒了,咱们的日子就真没指望了。当年石迁当权时,饿殍遍地,我可不想再经历一次。”

儿子叹了口气:“我听说秦飞大人在查石副提督的罪证,找到了他跟瓦剌探子的密信,可徐靖大人把密信藏起来了,还说‘没有证据’。周铁大人想审那些老卒,也被石副提督拦住了,说是‘老卒身体不好,不能审’。官官相护,真是没天理了。”

夜深了,京城一片寂静,只有巡街的马蹄声偶尔传来。陈老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谢尚书的身影 —— 当年谢尚书私放军粮赈灾,救了不少人,现在他有难了,自己却帮不上忙,心里真不是滋味。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房间,可陈老汉的心里,却一片黑暗。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城墙根下,几个老人坐在地上,望着皇城的方向,默默叹气。王老汉手里拿着旱烟,抽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里满是忧虑 —— 昨天去粮店,粮价又涨了,赵老板说刘焕大人的人又来催了,让他再涨两成,他知道,这是要把百姓往绝路上逼。

“王老汉,你说谢尚书能赢吗?” 旁边的李老农问道,他的儿子在宣府跟着岳谦大人打仗,昨天寄信回来,说军器还没发,冬衣也没到,让他担心坏了。王老汉叹了口气:“不好说啊!石副提督的势力太大了,李嵩大人和刘焕大人又帮着他,陛下也拿不定主意。昨天我听说,石副提督找了个老卒做伪证,说谢尚书当年挪用军器给瓦剌,徐靖大人把老卒关在诏狱里,逼着他画押,现在连周铁大人都审不了。”

李老农捂着脸哭了:“这可怎么办啊?我儿子还等着军器和冬衣呢,再拖下去,就要出人命了!那些贪官怎么能这么狠?” 旁边的张老汉摇了摇头:“当年石迁当权时也这样,构陷岳峰将军,克扣军器,最后岳峰将军战死了,石迁也没好下场。现在石副提督跟他叔父一样,早晚也会遭报应的。”

这时,一个穿褐色短打的退役军卒走过来,他当年跟着岳峰将军打仗,受过谢渊的犒赏。“各位大爷,别灰心!” 他坐在地上,对大家道,“我昨天在兵部门口,见秦飞大人的人拿着证据进去了,说是找到了李嵩克扣鸟铳的账本,还有周瑞验收舞弊的签字。谢尚书正在跟陛下奏报,说不定很快就能扳倒那些贪官!”

大家都兴奋起来,李老农赶紧问:“是真的吗?那我儿子的军器和冬衣有希望了?” 退役军卒点了点头:“是真的!我听兵部的人说,谢尚书还找到了石副提督跟瓦剌探子的密信,上面写着只要扳倒谢尚书,就给瓦剌开放互市。陛下看了密信,很生气,让周铁大人彻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家都欢呼起来,王老汉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太好了!终于有人管了!谢尚书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张老汉也笑了:“我说那些贪官早晚遭报应,现在应验了吧!” 城墙根下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都开始议论,说等谢尚书扳倒了贪官,日子就能好过了。

可没过多久,一个穿青布袍的小吏匆匆跑过来,脸色惨白:“不好了!石副提督和李嵩大人造反了!他们带着镇刑司的人冲进皇宫,说是要‘清君侧’,抓谢尚书!” 大家的欢呼声瞬间停了,都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说什么?” 退役军卒抓住小吏的胳膊,激动地问,“他们真的造反了?谢尚书没事吧?岳谦大人的京营兵呢?” 小吏喘着气:“岳谦大人的京营兵正在跟他们打仗,东华门已经打起来了!谢尚书还在皇宫里保护陛下,不知道怎么样了!”

大家都慌了神,李老农坐在地上,绝望地说:“完了,又要打仗了,我儿子怎么办啊……” 王老汉攥紧了拳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造反!就算是老百姓,也要为谢尚书出份力!走,我们去皇宫门口请愿,让石副提督的人住手!” 他的话引得大家响应,都纷纷站起来,往皇宫方向走去。

阳光渐渐升高,照亮了京城的街道,可大家的心里却一片沉重。退役军卒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当年岳峰将军赐给他的刀,心里默默发誓:谢尚书,您一定要坚持住,我们来了!城墙根下的叹息声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脚步声,大家都朝着皇宫的方向走去,希望能为谢尚书,为这大吴的百姓,争取一丝希望。

皇城方向传来了厮杀声,可大家却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知道,这一战,不仅是谢尚书和石副提督的较量,更是百姓对贪官的反抗,是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只要谢尚书能赢,只要那些贪官能被除了,就算付出再多,也值得。

片尾

暮色再次漫过棋盘街的青石板,茶寮的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却照不亮街头的沉寂。王老汉挑着空了的早点担子往家走,路过西市粮店时,见赵老板正偷偷往下调粮价牌,见了他便慌忙低下头 —— 许是宫里的厮杀有了结果,许是秦飞大人的证据起了作用。

城墙根下,几个老人还坐在那里,只是不再叹气,而是望着皇城方向的炊烟,眼里有了微光。张桂芬从绸缎庄出来,手里攥着丈夫刚带回的消息:“石副提督造反被擒了,李嵩、刘焕都被抓了,谢尚书没事!” 她快步走着,想把这消息告诉每一个人,路过报国寺时,见香火更旺了,不少人捧着香出来,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

只有街角的铁匠铺还亮着灯,王铁匠正抡着大锤,炉火映得他满脸通红。儿子的信刚送到,上面写着:“爹,鸟铳发下来了,冬衣也到了,谢尚书来看我们了!” 火星溅在地上,像一颗颗散落的星,照亮了这刚刚从动荡中安定下来的京城。

夜风卷着寒意掠过街巷,却吹不散空气中的暖意。百姓们又开始出来走动,夜市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议论声里没了焦虑,多了期盼。陈老汉的馄饨摊前又排起了队,他一边舀馄饨一边笑道:“我说谢尚书准能赢吧!以后啊,再也不用囤粮了!” 大家都笑了,笑声顺着夜风飘得很远,飘向皇城深处,飘向那盏还亮着的兵部衙署的烛火。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民心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然其向背,不系于帝王之威,而系于吏治之廉。” 京城这场因复辟而起的舆情风波,终以石崇伏诛、贪官落网画上句点,而百姓的反应,早已为这结局写下注脚:当李嵩扣鸟铳、刘焕涨粮价时,街头是 “囤粮避祸” 的恐慌;当谢渊递疏文、秦飞查罪证时,寺庙是 “祈愿平安” 的虔诚;当石崇造反之乱起时,城墙根下是 “请愿伸冤” 的坚定。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大吴官制积弊与民心期盼的激烈碰撞。镇刑司的特务网络、六部的官官相护,是悬在百姓头顶的阴霾;而谢渊的 “社稷为重”、秦飞的 “执法如山”、周铁的 “刚正不阿”,则是穿透阴霾的光。百姓口中的 “谢尚书”,早已超越了个人称谓,成为 “吏治清明” 的象征 —— 他们盼的不是某个帝王复位,而是能让他们 “种粮有田、纳税有准、遇事有依” 的太平根基。

历史的细节往往藏在市井的低语中:早市蒸笼里的白面香,是对德佑旧恩的追忆;茶寮醒木下的沉默,是对官官相护的无奈;城墙根下的脚步声,是对正义的坚守。这些看似细碎的反应,共同构成了 “民心” 的重量 —— 它让萧桓看清了 “权柄源于民心”,让谢渊坚定了 “反腐必肃”,更让后世读懂了 “国之根本,在民不在官”。

当京城的夜市重归热闹,当粮价牌回归平实,这场舆情风波便成了大吴中兴的起点。正如谢渊日后对王直所言:“百姓的议论,是最好的谏疏;民心的向背,是最准的律法。” 而那些街头巷尾的故事,那些夹杂着叹息与期盼的议论,终将与《大吴通鉴》的文字一起,诉说着 “民心即天意” 的永恒真理。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