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36章 佞舌摇风迷圣听,孤心沥血卫苍民

卷首语

《大吴通鉴?史论》载:“党争之祸,常借旧案为刃,以谗言为锋,攻讦忠良而乱朝纲。” 石崇构陷谢渊之谋未绝,朝堂刚息的硝烟又因一桩七年前的旧案重燃。兵部左侍郎周德当庭发难,直指谢渊 “不救德佑帝”,看似是旧臣念主,实则是石崇、徐靖借 “君恩” 之名,行 “构陷” 之实。

这场风波的核心,从来不是对往事的追责,而是权力博弈的延续 —— 当谗言撞上史实,当私怨对抗公心,当党羽联盟挑战社稷柱石,奉天殿的烛火映照下,每一句辩驳都藏着生死较量,每一次沉默都关乎江山安稳。

朝案

御殿钟残起暗尘,旧章重检罪忠臣。

寒沙埋骨边关远,瘦诏筹粮国帑贫。

佞舌摇风迷圣听,孤心沥血卫苍民。

莫言宸极能裁断,烽烟犹绕帝城春。

奉天殿的朝钟余韵未散,鎏金的钟摆荡过晨光,将御座上方 “正大光明” 的匾额映得愈发庄重。萧桓高坐龙椅,玄色衮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殿宇阴影里若隐若现,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玉玺上的螭纹 —— 这几日朝堂看似平静,石崇塞给京营的周武已悄然接职,谢渊递上的边镇粮草账册经户部核验无误,连徐靖掌管的诏狱也未再传出 “翻案” 的风声,一切仿佛都在按他的心意运转。

阶下群臣按品级列队,衣袂翻飞间透着肃穆。工部尚书张毅出列躬身,手里捧着江南水利修缮的奏疏:“陛下,江南苏松二府水利年久失修,去年大水冲毁圩堤千余丈,臣已勘定修缮方案,需征调民夫三万,耗银五十万两,还请陛下圣裁。” 他的声音沉稳,符合《大吴会典》中 “六部奏事需陈明利弊” 的规制。

萧桓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御案上的奏疏:“水利乃民生根本,准奏。着户部拨款,工部督办,务必于汛期前完工。” 张毅躬身谢恩,刚要退归朝班,一道苍老却激昂的声音突然划破殿内的肃静:“陛下,臣有本要奏!”

群臣闻声侧目,只见兵部左侍郎周德猛地从武将列中站出,他年近六旬,须发戟张,官帽上的朱缨因动作过急而歪斜,连腰间的牙牌都撞出了轻响。此人是德佑年间的旧臣,当年曾随萧桓北征瓦剌,兵败后被贬至南京兵部任职,去年萧桓复辟才召回京师,虽仅居正三品侍郎,却因 “随驾旧臣” 的身份颇有几分特殊分量。

石崇站在侧列,眼底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悄悄用袖肘碰了碰身旁的徐靖。徐靖会意,微微垂眼,嘴角勾起一抹隐晦的弧度 —— 周德发难,正是他们暗中唆使的结果。几日来,石崇让镇刑司密探伪造 “谢渊当年收受瓦剌贿赂” 的匿名信,又让徐靖以 “复职提拔” 为诱饵说动周德,就等今日在朝堂之上给谢渊致命一击。

谢渊站在前列,刚因咳疾泛白的脸颊尚未恢复血色,听闻周德的声音,心头莫名一紧。他与周德虽同属兵部,却因周德被贬多年鲜有交集,更不知其为何突然发难。但那股突如其来的不安,像藤蔓般瞬间缠绕住心脏 —— 他隐约察觉到,这不是偶然的发难,是有人蓄谋已久的算计。

殿内的空气骤然凝固,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周德身上。萧桓的指尖停止了摩挲,眼神沉了下来,他放下玉玺,缓缓开口:“周侍郎有何奏请?” 这平静的语气里,藏着不容错辨的威压,仿佛已看穿这突如其来的 “奏请” 背后藏着的猫腻。

“陛下!” 周德往前踏出半步,膝盖微微弯曲却未下跪,双手抱拳直指站在前列的谢渊,声如洪钟震得殿梁微颤,“谢渊身为两朝重臣,受先帝隆恩,兼领兵部与御史台,却在七年前犯下滔天过错!德佑帝御驾亲征被瓦剌所俘,举国上下盼君归,他却坐拥兵部兵权,迟迟不肯发兵营救,也不愿凑齐赎金!”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刻意酝酿的悲愤:“致使太上皇在敌营受辱一年,每日啃冻粮、披寒衣,受尽瓦剌欺凌;归国后又遭囚禁南宫七载,连日常用度都需仰人鼻息!此等‘置君父安危于不顾’的不作为,此等‘手握兵权却畏敌如虎’的怯懦,谢渊!你难辞其咎!”

“轰” 的一声,朝堂瞬间炸开了锅。群臣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的声音像潮水般涌来。吏部尚书李嵩皱着眉,却悄悄瞟向石崇,见其眼神示意,便低下头沉默不语 —— 他早已被石崇拉拢,承诺事后提拔其子为吏部主事。户部尚书刘焕则面露惊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朝珠,心里却在盘算:若谢渊倒台,户部能否借机收回边军粮饷调度权。

谢渊浑身一震,瞳孔骤然收缩,仿佛被人猛地掀开了最痛的伤疤。七年前的风雪仿佛瞬间漫进了奉天殿 —— 瓦剌可汗的屠刀、大同城头的烽火、死士带回的染血绢帛、南宫紧闭的宫门…… 那些午夜梦回都挥之不去的画面,此刻被周德当众撕开,暴露在群臣的目光之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袖中的手猛地攥紧,指节深深掐进掌心,尖锐的疼痛让他瞬间从恍惚中清醒。他原本因咳疾而泛白的脸颊,此刻竟因气血翻涌添了几分不正常的潮红。他定了定神,眉峰紧紧蹙起,往前踏出半步,目光扫过周德因激动而扭曲的脸,声音虽带着久病的沙哑,却异常沉稳:“周大人,当年之事,前因后果错综复杂,岂容你如此片面置喙、颠倒黑白?”

“片面?颠倒黑白?” 周德冷笑一声,往前又踏一步,几乎要站到谢渊面前,“瓦剌遣使至京师,明言索要黄金百万两、绸缎万匹,便可送还太上皇,你却以‘国库空虚’为由,拒不拨付赎金,这不是事实?群臣联名上奏,请发京营三万精兵突袭瓦剌大营救驾,你却以‘恐伤太上皇性命’为由,驳回所有议案,这不是事实?”

他抬手点着朝班中的几位旧臣:“当年参与议事的大人尚在,谢渊!你敢与我对质吗?” 被点到的几位旧臣纷纷低下头,有的面露难色,有的眼神躲闪 —— 他们虽记得当年之事,却忌惮石崇的镇刑司势力,不敢轻易开口。

石崇站在侧列,嘴角的笑意愈发明显。他瞥了一眼徐靖,见其微微点头,便知时机成熟。按照事先约定,若周德的指控奏效,徐靖便会率诏狱署官员附和,再由李嵩领御史台弹劾,形成 “众怒难犯” 的局面,就算萧桓想保谢渊,也难违群臣之意。

萧桓始终沉默地坐在龙椅上,目光在谢渊、周德以及石崇等人之间流转。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发出 “笃笃” 的轻响,每一声都像敲在群臣的心尖上。殿内的窃窃私语渐渐平息,所有人都在等待 —— 等待谢渊的辩驳,更等待龙椅上那位帝王的裁决。

谢渊闭了闭眼,七年前的硝烟与风雪仿佛在眼前具象化。那时他刚升任兵部侍郎,萧桓被俘的消息传来,京师震动,朝堂之上分为两派:一派以户部尚书为首,主张倾尽国库赎人;另一派以兵部尚书为首,力主发兵突袭。而他,夹在中间,面对着比刀枪更锋利的两难抉择。

“周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谢渊睁开眼,目光如炬,扫过殿内群臣,字字清晰如刀刻,“你说瓦剌索要黄金百万两、绸缎万匹,可你知彼时国库存银仅有三十万两?那是永熙帝留下的家底,既要支撑边镇十万驻军的粮饷,又要筹备来年春耕的种子发放,若悉数奉上,不出半年,流民必反,大吴江山便会从内部崩塌!”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胸口因咳嗽微微起伏,却依旧挺直脊背:“你说瓦剌愿‘送还太上皇’,可你知大同守将李默的急报?瓦剌铁骑三万已在大同城外十里扎营,假意‘护驾’,实则暗藏伏兵,只待京师城门一开,便要长驱直入,重演元兴年间瓦剌围城之祸!”

这话一出,殿内的骚动瞬间平息。当年瓦剌围城的惨状,群臣记忆犹新 —— 城池被围三月,粮尽援绝,百姓易子而食,至今提起仍心有余悸。几位经历过那场浩劫的老臣,忍不住微微点头,眼神里的质疑渐渐变成了理解。

“彼时太上皇在敌营中,虽身陷囹圄,却心系社稷。” 谢渊的声音放缓,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他曾暗中派死士送回绢帛,上面是他咬破手指写下的‘勿以朕为念,守国为重’八个字!那绢帛,臣至今仍珍藏在兵部密档库中,可请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核验笔迹,以证真伪!”

他转向萧桓,躬身行礼,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陛下,臣当年并非‘不救’,而是‘不敢妄动’!一面假意与瓦剌周旋,许以‘分期拨付赎金’,拖延其进兵时日;一面急调宣府、大同边军加固防线,又派岳峰将军之子岳谦率死士潜入敌营,暗中保护太上皇安全。若非如此,大同早已失守,瓦剌铁骑怕是早已兵临京师,届时别说营救太上皇,大吴江山都要沦为异域!”

站在武将列中的岳谦猛地出列,单膝跪地:“陛下,谢大人所言属实!当年臣父岳峰将军奉命加固大同防线,与瓦剌先锋激战三日,战死沙场;臣率死士潜入敌营,亲眼见过太上皇亲书的绢帛,还为太上皇送去棉衣与药品。此事,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亦可作证!”

岳谦的父亲岳峰是大吴名将,当年战死沙场的事迹举国皆知,由他出面佐证,分量不言而喻。殿内的氛围彻底逆转,原本质疑谢渊的群臣纷纷低下头,看向周德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审视 —— 这位 “随驾旧臣”,怕是藏着别的心思。

周德的脸色瞬间惨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他张了张嘴,却半天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谢渊竟能拿出如此确凿的证据,更没想到岳谦会当庭作证 —— 石崇和徐靖只告诉他 “谢渊当年确未发兵”,却从未提及这些隐情。

石崇站在侧列,脸上的笑意僵住了,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朝服的衣角。他低估了谢渊的准备,更没想到岳谦会突然出面 —— 这突如其来的变数,让他精心策划的局,出现了裂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陛下,臣可作证!” 又一道声音响起,只见御史台的王御史出列躬身,“臣前日整理御史台旧档,曾见过当年的边镇急报,大同守军确于德佑二年三月击退瓦剌先锋,斩首三千余级;宣府卫的军报亦记载,岳谦大人率死士潜入敌营,成功与太上皇取得联系。这些档案均有兵部、御史台双印,可随时呈陛下御览。”

王御史是谢渊提拔的清流官员,向来以 “刚正不阿” 着称,他的证词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扭转了朝堂的舆论风向。吏部侍郎张文忍不住开口:“陛下,既有关键证据佐证,谢大人当年所为,实为顾全大局,并非‘不作为’。周侍郎怕是…… 有所误解。”

张文的话看似中立,实则已偏向谢渊。他深知李嵩与石崇勾结,却不愿卷入党争,此刻见局势明朗,便顺势表态,既不得罪谢渊,也给了李嵩台阶下。户部侍郎陈忠也跟着附和:“张侍郎所言极是,国库空虚乃是实情,当年臣父任户部主事,曾亲口提及此事。”

周德的脸色愈发难看,他猛地转向张文和陈忠,厉声呵斥:“你们…… 你们这是串通一气,为谢渊开脱!” 可他的声音里已没了先前的底气,反而带着几分色厉内荏的慌乱。几位原本被他寄予希望的旧臣,此刻更是纷纷后退,与他划清界限 —— 谁也不愿为了一个被贬多年的侍郎,得罪权倾朝野且证据确凿的谢渊。

徐靖见势不妙,悄悄扯了扯石崇的衣袖,示意他赶紧收手。可石崇不甘心 —— 谋划多日的局不能就此败露,他必须再推一把。他清了清嗓子,刚要出列开口,却被萧桓冷冷的目光扫中,那眼神里的威压让他瞬间僵在原地,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萧桓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群臣,最终落在周德身上。他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周侍郎,谢尚书所言,有岳谦证词、边镇急报、太上皇手书绢帛为证,你可有证据反驳?” 周德浑身一颤,“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额头紧紧贴在冰凉的金砖上,声音带着哭腔:“臣…… 臣没有证据,只是…… 只是听闻流言,一时糊涂,恳请陛下恕罪!”

“听闻流言?” 萧桓冷笑一声,“身为兵部侍郎,不思核实真相,便在朝堂之上诬陷重臣,扰乱朝纲,此乃‘失职’;明知谢尚书有守国之功,却受人唆使,构陷忠良,此乃‘不忠’!”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严厉,“来人,将周德革职查办,押入诏狱,交由周铁彻查其背后指使者!”

两名侍卫立刻上前,架起瘫软在地的周德。周德哭喊着:“陛下饶命!是石崇!是石崇和徐靖唆使臣的!他们说只要扳倒谢渊,就提拔臣为兵部尚书!” 这话一出,殿内一片哗然,所有目光都集中在石崇和徐靖身上。

石崇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猛地出列,跪倒在地:“陛下明察!臣冤枉!周德这是畏罪攀咬,臣从未唆使过他!” 徐靖也跟着跪倒,连连叩首:“陛下,臣亦冤枉!周德与臣素无往来,此乃栽赃陷害!” 两人的辩解在周德的哭喊声中,显得苍白无力。

萧桓坐在龙椅上,目光冷冽地看着跪倒在地的石崇与徐靖,指尖再次摩挲起玉玺上的螭纹。殿内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最终裁决 —— 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终究要由这位帝王画上句点。

他当然知道石崇与徐靖的谋划。自复辟以来,石崇借 “拥立之功” 不断扩张势力,徐靖则凭借诏狱署的权力包庇旧党,两人勾结的迹象早已显露。秦飞的玄夜卫早已递上密报,详述了石崇如何让镇刑司密探伪造匿名信,徐靖如何以 “复职提拔” 诱骗周德,只是他一直隐忍不发,想看看这两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更想借此试探谢渊的忠诚度与朝堂的人心向背。

“石崇,徐靖。” 萧桓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周德虽已招供,可若无实证,朕亦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定你们的罪。” 石崇与徐靖闻言,连忙叩首:“谢陛下明察!”

萧桓却话锋一转:“但周德身为兵部侍郎,若非你们暗中纵容,怎敢如此嚣张?镇刑司近日查案过宽,诏狱署亦有拖延罪证核验之嫌,此乃你们‘监管不力’之过。”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人,“着石崇革去镇刑司副提督之职,留京营副统领之位以观后效;徐靖革去诏狱署提督之职,降为理刑院佥事。即日起,镇刑司并入玄夜卫,由秦飞统一管辖。”

这一裁决,看似从轻发落,实则暗藏深意 —— 革去石崇、徐靖的特务机构职权,斩断他们的爪牙;保留石崇的京营职位,是为了继续制衡谢渊的兵权;将镇刑司并入玄夜卫,则是加强对特务机构的掌控,防止再出现 “镇刑司独大” 的局面。

石崇与徐靖虽心有不甘,却不敢反驳,只能连连叩首:“臣谢陛下恩典,臣必痛改前非!” 两人起身退归朝班,脸色灰败,再也没了先前的嚣张气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的目光转向谢渊,语气缓和了许多:“谢尚书,此次你受委屈了。当年守国之功,朕与大吴百姓都记在心里,断不会因流言蜚语而动摇。” 谢渊躬身行礼,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陛下明察秋毫,臣感激不尽。臣当年所为,皆是分内之事,不敢言功。”

他的心里清楚,萧桓的裁决并非完全为了替他洗刷冤屈,更多的是出于帝王的权衡 —— 既敲打了石崇、徐靖,又未将其彻底打垮,留下他们继续制衡自己。这场风波虽暂告一段落,可潜藏在朝堂之下的党争暗流,从未真正平息。

萧桓点了点头,抬手道:“谢尚书身兼数职,操劳过度,朕特赐阿胶百斤、人参十支,着太医院每日派人诊治咳疾。今日朝议到此,退朝。” 内侍官高声宣旨:“陛下有旨,退朝 ——”

群臣躬身行礼,依次退出奉天殿。谢渊走在最后,路过石崇身边时,石崇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眼神里满是怨毒。谢渊却视而不见,径直走出殿门,迎着殿外的晨光,他微微眯起眼睛 ——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谢渊回到兵部衙署时,于科早已在门口等候,脸上满是关切:“老师,您没事吧?朝堂上的事,学生都听说了。” 谢渊摇了摇头,走进衙署,刚坐下便剧烈地咳嗽起来,帕子上又添了新的血痕。于科赶紧递上温水:“老师,您的咳疾又重了,该好好休养了。”

谢渊喝了口水,缓了缓气息,语气沉凝:“休养?石崇、徐靖虽被降职,却未伤筋动骨,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这场风波只是开胃小菜,接下来的算计,只会更狠。” 他想起石崇临走时的眼神,那里面的怨毒,像毒蛇般令人心悸。

于科攥紧了拳头:“这些人太嚣张了!周德已经招供,陛下为何不将他们彻底查办?” 谢渊苦笑一声:“陛下有陛下的考量。石崇是拥立功臣,徐靖掌管诏狱多年,根基深厚,若贸然将其查办,恐引发旧党反扑,动摇刚稳定的朝局。陛下这是‘敲山震虎’,也是‘留有余地’。”

他站起身,走到书橱前,取出一个上了锁的木盒,里面是当年太上皇的手书绢帛、边镇急报的副本,还有秦飞送来的密报。“这些证据,你收好,藏在密档库的最深处。” 谢渊将木盒递给于科,“石崇他们吃了亏,定会卷土重来,下次说不定会拿出更恶毒的手段,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于科接过木盒,郑重地点头:“学生明白。老师,秦飞大人派人送来消息,说周铁大人已经开始审讯周德,周德招认石崇曾让镇刑司密探伪造‘谢尚书通敌’的假证,只是还没来得及使用。” 谢渊眼神一凛:“果然如此。石崇为了扳倒我,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你去告诉秦飞,让他彻查镇刑司的旧档,找出石崇伪造证据、构陷忠良的罪证,越多越好。”

“学生这就去办!” 于科刚要走,老吏走进来禀报:“大人,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大人求见。” 谢渊笑道:“说曹操曹操到,让他进来。” 秦飞走进衙署,躬身行礼:“谢大人,周德的审讯有了新进展,他招认徐靖曾将您当年的兵部旧档借走,至今未还,怕是想篡改账目,栽赃您‘克扣军饷’。”

谢渊眉头皱起:“我就说前几日查旧档时少了几本,原来是被徐靖借走了。秦飞,你立刻带人去徐靖府中搜查,务必将旧档追回,若他敢销毁,便以‘销毁官文书’的罪名缉拿他!” 秦飞躬身应道:“属下遵命!” 他刚要走,谢渊又叫住他:“切记,行事要稳,不要给他们留下‘滥用职权’的口实。” 秦飞点头:“属下明白。”

秦飞走后,谢渊坐在案前,望着窗外的晨光,眼神愈发坚定。他知道,石崇、徐靖就像附骨之疽,不彻底清除,朝堂永无宁日。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虽让他受了些惊吓,却也让他看清了对手的底牌,更赢得了萧桓的暂时信任。接下来,他要主动出击,将这些奸佞彻底扳倒。

诏狱署的审讯室里,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霉味。周铁坐在公案后,手里拿着周德的供词,眼神冷冽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周德。周德浑身发抖,脸上满是惊恐 —— 诏狱的酷刑威名在外,他早已吓得魂飞魄散。

“周德,你再仔细说说,石崇、徐靖是如何唆使你的?” 周铁的声音平淡,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周德连忙叩首:“大人,是石崇先找的臣。上月十五,他派人约臣在西市的酒肆见面,说谢渊当年‘不救太上皇’,罪该万死,只要臣在朝堂上发难,扳倒谢渊,他就奏请陛下提拔臣为兵部尚书。”

“徐靖呢?” 周铁追问道。周德咽了口唾沫:“徐靖是后来找的臣,他给了臣五百两银子,还说他手里有‘谢渊通敌’的证据,让臣尽管发难,出了事他担着。他还借给臣几本兵部旧档,说上面有谢渊‘克扣军饷’的记录,让臣在朝堂上一并揭发,只是臣太紧张,忘了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铁眉头皱起:“那些旧档现在在哪里?” 周德连忙道:“在徐靖府中!他说等事成之后再还给臣,让臣不要声张。” 周铁点了点头,对身旁的狱卒道:“记录在案。” 他站起身,走到周德面前:“你可知石崇、徐靖还有其他阴谋?比如伪造证据、勾结旧党?”

周德想了想,突然道:“臣知道!石崇让镇刑司的密探伪造了‘谢渊当年收受瓦剌贿赂’的匿名信,还让他们找了几个当年的老卒,让他们作伪证,说谢渊‘故意拖延营救’。徐靖则在暗中联络代宗旧臣,想让他们联名弹劾谢渊。” 他的话像炸雷般在审讯室里响起,周铁的眼神愈发凝重。

就在这时,秦飞带着几名玄夜卫密探走进来,躬身道:“周大人,奉谢大人之命,前来追查被徐靖借走的兵部旧档。” 周铁点了点头:“周德刚招认,旧档在徐靖府中。你即刻带人去搜查,务必追回。” 秦飞应道:“属下遵命!” 他转身对身后的密探道:“走!”

秦飞带人赶到徐靖府时,徐靖正在书房里烧毁旧档。见秦飞带人闯入,徐靖脸色大变,赶紧将未烧完的旧档扔进火盆。秦飞眼疾手快,一把将火盆踢翻,用脚踩灭火焰,捡起未烧完的残页,上面隐约可见 “宣府粮饷”“谢渊批文” 的字样。

“徐靖!你竟敢销毁官文书,罪加一等!” 秦飞厉声呵斥,示意密探将徐靖拿下。徐靖挣扎着:“秦飞!你敢抓我?我是理刑院佥事,你没有权力!” 秦飞冷笑一声:“奉陛下口谕,彻查周德案牵连人员,你涉嫌唆使构陷重臣、销毁官文书,证据确凿,拿下!” 密探上前,将徐靖牢牢捆住。

秦飞拿着残页,仔细翻看,虽然大部分已被烧毁,但仍能辨认出几处关键信息 —— 徐靖确实在篡改粮饷账目,试图栽赃谢渊。他心中一喜,这又是扳倒徐靖、石崇的重要证据。秦飞押着徐靖,拿着残页,快步向兵部衙署走去 —— 他要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谢渊。

石崇坐在府中的密室里,脸色铁青。徐靖被抓的消息传来,像一盆冷水浇灭了他所有的希望。他知道,徐靖一旦招供,自己也难逃干系。密室里的炭炉燃得正旺,却暖不了他冰冷的心。

“大人,怎么办?徐靖被抓了,万一他招供,我们就全完了!” 心腹管家焦急地问道。石崇猛地站起身,在密室里踱来踱去,眼神里满是疯狂:“不能坐以待毙!徐靖知道我们太多秘密,必须让他闭嘴!” 他走到书架后,移开暗格,取出一瓶毒药:“你设法混入诏狱,给徐靖下毒,让他死无对证!”

管家脸色发白:“大人,诏狱守卫森严,玄夜卫的人到处都是,属下…… 属下不敢去啊!” 石崇一脚踹在管家身上:“废物!不去也是死!徐靖招供,你我都要被凌迟处死!去!就算死,也要拉上徐靖垫背!” 管家吓得连连点头:“属下…… 属下遵命!”

管家刚要走,密室的门突然被撞开,秦飞带着几名玄夜卫密探冲了进来,手里拿着锁链:“石崇!你涉嫌唆使构陷重臣、伪造证据、意图杀人灭口,证据确凿,跟我们走一趟!” 石崇脸色大变,猛地拔出腰间的刀:“秦飞!你敢抓我?我是拥立陛下的功臣!”

“功臣?” 秦飞冷笑一声,“你所谓的‘功臣’,就是构陷忠良、通敌叛国?周德已经招供,徐靖也已认罪,你还有什么话说?” 他示意密探上前:“拿下!” 密探们一拥而上,与石崇的家丁展开激战。石崇挥刀砍倒两名密探,却终究寡不敌众,被密探牢牢按住。

秦飞走到石崇面前,拿出从管家身上搜出的毒药:“这是你要给徐靖下的毒吧?石崇,你真是无可救药!” 石崇瞪着秦飞,眼神里满是怨毒:“谢渊!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秦飞不屑地笑了:“你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陛下已经下旨,将你打入诏狱,从严审讯!”

秦飞押着石崇走出密室,只见石府外早已被玄夜卫包围,李嵩、刘焕等与石崇勾结的官员也被一并抓获。百姓们围在石府外,纷纷唾骂:“奸臣!终于被抓了!” 石崇看着百姓们愤怒的眼神,听着刺耳的唾骂声,终于明白 —— 自己多年的谋划,终究是一场空。

秦飞押着石崇等人向诏狱走去,路过兵部衙署时,他抬头望了一眼,谢渊正站在衙署门口,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们。四目相对,石崇的眼神里满是怨毒,谢渊却只是微微颔首,转身走进衙署 —— 这场持续已久的博弈,终于要画上句号了。

御书房内,萧桓看着秦飞递来的供词和证据,脸色凝重。石崇、徐靖的阴谋远比他想象的更恶毒 —— 不仅唆使周德发难,还伪造 “通敌” 证据、篡改粮饷账目、意图杀人灭口,甚至暗中联络瓦剌探子,许诺 “若扳倒谢渊,便开放边市互市”。

“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 萧桓怒拍御案,玉玺都被震得微微晃动。内侍官吓得连忙跪倒在地:“陛下息怒!” 萧桓深吸一口气,平复了怒火,对内侍官道:“传旨,石崇、徐靖构陷忠良、通敌叛国、意图谋反,罪大恶极,押赴西市斩首示众,家产抄没,族人流放三千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嵩、刘焕等人纵容包庇、参与构陷,革去所有官职,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萧桓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内侍官连忙应道:“奴才遵旨!” 他刚要走,萧桓又叫住他:“传谢渊、周铁、秦飞入宫。”

片刻后,谢渊、周铁、秦飞走进御书房,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萧桓示意他们起身:“石崇、徐靖的罪行,你们都清楚了。此次能及时挫败他们的阴谋,多亏了你们三人通力合作。谢尚书沉稳应对,周尚书审讯得力,秦指挥使侦查有功,朕都记在心里。”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此乃臣等分内之事。石崇、徐靖狼子野心,今日不除,他日必成大患。” 周铁也道:“陛下圣明,及时裁决,才避免了朝堂动荡。” 秦飞则道:“属下只是尽了监察之责,不敢居功。”

萧桓点了点头,看向谢渊:“谢尚书,石崇、徐靖已除,旧党残余也已肃清,朝堂终于可以安定了。你身兼兵部、御史台,还要操劳边防,太过辛苦。朕有意让你再兼领吏部尚书,总领吏治整顿,你意下如何?” 谢渊愣了愣,随即躬身道:“陛下信任,臣不敢推辞。只是臣咳疾未愈,怕精力不济,耽误朝政。”

萧桓笑道:“朕已让太医院给你配了最好的汤药,且吏部有张文协助,你只需把握大方向即可。朕相信你,只有你,能担此重任。” 谢渊心中感动,再次躬身:“臣定不辜负陛下信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萧桓满意地点了点头,对三人道:“你们退下吧,好好处理后续事宜,务必安抚好百姓,稳定朝局。” 三人躬身应道:“臣遵旨!” 走出御书房,谢渊望着远处的皇城,心中百感交集 —— 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终于以奸佞伏法、朝堂安定告终。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为了大吴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他必须全力以赴。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进兵部衙署,将案上的奏疏染成温暖的橘色。谢渊坐在案前,手里拿着太医院配的汤药,一饮而尽。于科走进来,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吏治整顿方案:“老师,这是吏部的整顿方案,您看看。” 谢渊接过方案,仔细翻看,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重点突出了‘严惩贪腐、杜绝结党’,就按这个方案奏请陛下。”

于科笑道:“还是老师考虑周全。石崇、徐靖被斩首示众后,百姓们都拍手称快,街头巷尾都在说‘谢尚书是忠臣’。” 谢渊叹了口气:“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当年守国,是为了江山;今日除奸,也是为了江山。只要百姓能安居乐业,朝堂能清明安定,我受再多委屈也值得。”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西市方向,那里的行刑台刚被拆除,百姓们的欢呼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秦飞走进来,躬身道:“谢大人,石崇、徐靖的家产已抄没,共查出白银百万两、绸缎万匹,还有不少与瓦剌往来的密信,都已呈给陛下。” 谢渊点了点头:“做得好。旧党残余都肃清了吗?” 秦飞道:“都肃清了,没有漏网之鱼。”

谢渊转过身,对秦飞和于科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整顿吏治、加固边防、安抚百姓。石崇、徐靖虽除,但官官相护的弊病还在,我们必须彻底根除,才能让大吴长治久安。” 秦飞和于科齐声应道:“属下(学生)遵令!”

夜幕降临,兵部衙署的烛火再次亮起。谢渊坐在案前,拿起笔,在吏治整顿方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烛光映着他的脸,虽带着病容,却透着坚定与希望。他知道,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已经结束,但守护大吴江山的责任,才刚刚开始。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奏疏,也照亮了这刚刚恢复清明的朝堂。谢渊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 大吴的明天,定会越来越好。

片尾

夜色渐浓,皇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像一颗颗散落的星辰。谢渊走出兵部衙署,于科提着灯笼跟在身后,灯光映着青石板路,也映着两人的身影。路过南宫时,谢渊停下脚步,望着那紧闭的宫门,七年前的风雪仿佛又拂面而来 —— 太上皇的手书绢帛、岳峰将军的忠魂、死士的鲜血,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此刻都化作了守护江山的力量。

“老师,您在想什么?” 于科问道。谢渊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感慨:“在想当年的事。若不是太上皇深明大义,若不是岳峰将军等忠良牺牲,大吴的江山,早已不在了。” 他转身继续往前走,“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付出。”

走到街角,见秦飞带着玄夜卫密探正在巡逻,百姓们见到他们,纷纷露出笑容,主动打招呼。秦飞见到谢渊,躬身行礼:“谢大人。” 谢渊点了点头:“秦大人,辛苦你了。以后监察吏治的事,还要多费心。” 秦飞道:“这是属下的职责,谢大人放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告别秦飞,谢渊回到府中,刚坐下,太医院的太医便来了,为他诊脉换药。太医道:“谢大人,您的咳疾已有好转,只需再调理数月,便可痊愈。” 谢渊点了点头:“有劳太医。” 太医退去后,谢渊拿起案上的《大吴会典》,翻到 “边防” 一章,仔细研读起来。

窗外的月光越发明亮,照亮了案上的书籍,也照亮了谢渊坚毅的脸庞。他知道,虽然石崇、徐靖已除,但大吴的江山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 瓦剌的威胁、吏治的弊病、民生的艰难。但他并不畏惧,只要有陛下的信任,有秦飞、于科等忠良的辅佐,有百姓的支持,他定能守护好大吴的江山,迎来真正的清明曙光。

远处的鸡鸣声传来,天快亮了。谢渊放下书,走到窗边,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征程也开始了。

卷尾语

《大吴通鉴?天德元年》载:“旧臣周德构陷谢渊,事发,石崇、徐靖伏诛,旧党肃清。帝以渊忠良,加领吏部尚书,总领吏治边防,朝堂始定。” 这场由七年前旧案引发的朝堂风波,终究以奸佞伏法、忠良得位画上句点,而其背后,藏着深刻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博弈。

石崇、徐靖的败亡,源于 “贪权忘义” 的致命缺陷。他们错把 “拥立之功” 当作横行朝堂的资本,错把 “党同伐异” 当作攫取权力的手段,更错估了帝王的权衡与民心的向背。周德的跳梁小丑之举,不过是他们阴谋中的一颗棋子,却最终成为引爆自身罪行的导火索 —— 当谗言撞上确凿的史实,当私怨对抗厚重的社稷,其败亡早已注定。

谢渊的胜出,并非仅靠帝王的信任,更源于 “公心护国” 的坚定与 “有备无患” 的智慧。面对当庭发难,他以太上皇手书、边镇急报、死士证词为盾,层层拆解指控,既洗刷了自身冤屈,又彰显了守国之功;面对暗藏的阴谋,他联合秦飞、周铁等忠良,提前布局,搜集罪证,最终将奸佞一网打尽。他的每一次沉默与辩驳,都藏着对江山的敬畏与对百姓的责任。

萧桓的裁决,则尽显帝王心术的深邃。从最初的隐忍旁观,到中途的敲山震虎,再到最终的雷霆肃清,他既利用风波试探了谢渊的忠诚与朝堂的人心,又借机削弱了旧党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场风波,于他而言,既是清除奸佞的契机,也是巩固皇权的手段。

历史的书页翻过这一页,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这场由旧案引发的风波,早已化为《大吴通鉴》中的寥寥数笔,却永远警示着后世:忠良之心,可护江山安稳;奸佞之念,必致身败名裂。而朝堂的清明、江山的稳固,终究系于 “公心” 二字 —— 这,便是这场风波留给大吴,留给历史的永恒启示。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