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27章 蚤虱孳生人渐瘁,流离载道少完身

卷首语

《大吴会典?台省职掌》载:“太保兼御史大夫,遇君问需‘言有据,行有节’,论事当‘先社稷,后君恩’—— 此乃台省重臣立朝之根本,非仅职掌,实乃心术。” 成武朝中期,萧桓复辟初定,即于奉天殿诘问谢渊 “不阻之由”,其语看似平和,实则暗藏 “通谋旧主” 之疑,剑指这位掌兵握宪的老臣是否真心臣服。谢渊对以 “社稷安稳、百姓安居” 八字,不辩己冤,只论国计,既以 “无谋逆实据” 破 “通谋” 之嫌,更以 “护民守稷” 立忠臣之节。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评:“渊之对,非媚主之词,乃剖心之言。彼深知成武病重难撑、太子萧烨年幼未经世事之危,明强行阻拦必致兵戈内起、外敌窥伺之祸,故以‘不阻’免生民涂炭,以‘担责’固社稷根基。非图自保,实念苍生,真社稷臣也。”

此案深意,在 “君心与稷心” 之微妙博弈 —— 萧桓问 “忠君”,重的是臣属对个人皇权的绝对依附,欲证复辟之 “名正言顺”;谢渊答 “忠稷”,重的是臣子对江山万民的终极担当,欲守乱世之 “安稳底线”。一字之差,隔的是 “私权” 与 “公义” 的界限,恰是孤臣初心与帝王权术的深层角力,字字千钧,见尽乱世忠良的风骨与无奈。

稷心

野田赤壤绝青霭,蝗群乍临若雾屯。

纷啮禾根犹未已,群噪聒耳乱黄昏。

老农倚杖涕空垂,瘦妇携雏叩市阍。

斗米千钱求不得,饥肠雷动对荒村。

灶冷无烟甑积尘,腐叶为粮且度旬。

敝褐藏蚤终宵扰,血渍斑斑杂衣皴。

飞蝗蔽日乾坤暗,赤地千里骨若薪。

稚儿捉蝗充馁腹,悲声惊起暮鸦群。

蚤虱孳生人渐瘁,流离载道少完身。

谁怜沟壑填枯骨,独抱忧民对月论。

蝗过断垄风萧瑟,蚤啮寒肌梦难存。

仓廪萧然民力竭,朝官犹自愧吾魂。

灾重岂唯天公怒,政乖当省吏治昏。

愿倾丹诚驱疠孽,再使桑田复耕耘。

霜鬓仍怀生民念,残灯照影待春暾。

风卷着尘土掠过荒原,天地间是一片触目惊心的赤褐 —— 没有半分草木的青痕,连往年最耐旱的棘草都被啃得只剩焦黑的根茬,在风中抖着细碎的灰。远处的蝗阵正从地平线涌来,初时像一团浓淡不均的黄雾,贴着地面翻滚,越近越显狰狞,千百万只虫翅振振的声响,像闷雷滚过死寂的田野,压得人胸口发闷。

这是大吴成武朝中期的第三个荒年。先是数月不雨,河床裂开宽宽的口子,露着干涸的淤泥;再是蝗灾骤起,那些褐黄色的虫豸不知从何处衔来的生机,所过之处,连树皮都被啃得坑坑洼洼,只剩白花花的树干戳在赤地里,像无数根绝望的骨。

田埂上,老农拄着半截断锄,浑浊的眼睛望着被啃尽的禾田,浑浊的泪顺着皱纹往下淌,砸在滚烫的土上,瞬间就没了踪迹。他的锄刃上还沾着零星的虫尸,却早已无力再挥 —— 整整三亩地,从青苗到抽穗,熬了半年的指望,一夜之间就成了蝗虫的口粮。“造孽啊……” 他喃喃低语,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手里的断锄 “哐当” 砸在地上,惊起几只躲在土缝里的蝗虫,又扑棱棱钻进更远处的虫群。

日头偏西时,蝗群终于暂时歇了,却把聒耳的鸣响留了下来,混着风的呜咽,乱了整个黄昏。村口的土路上,瘦妇抱着饿得发昏的孩子,一步步往镇上挪。她的粗布衫早已洗得发白,肩膀处破了个大洞,露出嶙峋的肩胛骨。孩子的小脸蜡黄,嘴唇干裂,时不时虚弱地哼一声,小手死死攥着母亲的衣角,指缝里还沾着没洗干净的泥土。

镇口的粮铺早已关了门,门板上贴着 “米尽粮绝” 的字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瘦妇抱着孩子跪在铺前,一遍遍地叩门,声音带着哭腔:“掌柜的,行行好,哪怕给一把米也行啊!孩子快撑不住了……” 门内毫无动静,只有隔壁当铺的伙计探出头,叹着气说:“别敲了,前儿个斗米卖到千钱,现在就算有钱,也买不着粮了。” 瘦妇的哭声猛地哽在喉咙里,抱着孩子瘫坐在地上,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只剩绝望。

荒村里的炊烟早已断绝。某户人家的灶膛里积着厚厚的灰,铁锅锈得发暗,旁边的陶甑蒙着一层白尘,显然许久没蒸过米了。妇人蹲在灶边,手里捧着一堆干枯的槐树叶,仔细挑拣着没被虫啃过的碎片,放进石臼里捣成末。“先吃点这个垫垫吧,” 她对蜷缩在炕角的老父和幼子说,声音干涩,“再撑几日,说不定朝廷的粮就到了。” 可这话连她自己都不信 —— 上个月就听说兵部尚书谢渊在催粮,可粮饷迟迟未到,谁都知道,是户部扣着不肯发。

夜里的苦难比白日更甚。破褐衫里藏着密密麻麻的跳蚤,咬得人整夜无法安睡。孩子痒得不停哭闹,抓挠间把皮肤抠出一道道血痕,混着粗布磨出的皴裂,看得人心头发紧。老父躺在炕的另一头,气息微弱,身上的旧棉袄早已被蚤虱蛀得千疮百孔,他连抬手挠痒的力气都没有,只能任由那些小东西在皮肉间肆虐,每一次叮咬,都像针扎似的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几日后,更大的蝗群来了。它们遮天蔽日,把太阳都挡得昏暗无光,天地间只剩一片浑浊的黄。蝗虫过处,赤地千里,连路边的草根都被啃得干干净净,偶尔能看见几具饿殍躺在路边,瘦得只剩皮包骨,像一截截枯柴。有个约莫五六岁的稚子,拄着一根小木棍,在田埂上蹒跚地走着,弯腰捡起地上的死蝗,笨拙地塞进嘴里,咯吱咯吱地嚼着。那细微的声响在死寂的田野里格外刺耳,忽然,他想起娘临终前的模样,忍不住放声大哭,惊得树梢上的暮鸦 “扑棱棱” 飞起,黑压压一片掠过天空。

流民越来越多,沿着官道缓缓挪动,像一条疲惫的长蛇。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跳蚤咬出的血痕,有的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能起来。路边的沟壑里,早已填了不少枯骨,有的还保持着伸手求救的姿势,看得人头皮发麻。谁会怜惜这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生命?唯有那些还守着初心的官员,在暗夜里独自叹息。

谢渊就是在这样的夜里,借着一盏残灯批阅公文。他微服私访刚回,靴底还沾着荒村的泥土,袍角蹭到了案边的粮饷账册 —— 那是户部送来的 “国库空虚” 的呈报,可他亲眼看见,户部侍郎陈忠的亲信在黑市倒卖粮食,价高者得。窗外的风卷着蝗鸣传来,他揉了揉发胀的眉心,想起白日里见到的稚子吃蝗、老妇叩门的景象,胸口像被巨石压住,连呼吸都带着疼。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手里攥着一枚兵符。作为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他掌着军政,管着监察,却没能拦住户部扣粮,没能及时调运边军余粮赈灾,这份失职,让他满心愧疚。“朝簪犹自愧平生”,他低声念着,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灾荒深重,哪里是天公发怒?分明是吏治昏聩,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才让百姓陷入这般绝境。

案上的残灯忽明忽暗,映着他写下的 “赈灾方略”:调边军余粮十万石,遣杨武押送;令御史台彻查户部粮饷克扣案,拿问陈忠;传谕各州府,开官仓放粮,收留流民。每一笔都写得格外用力,笔尖划破了纸页,露出底下的 “稷心” 二字 —— 那是他年轻时写下的初心,如今在荒年的磨砺下,愈发坚定。

窗外的风还在刮,蝗鸣依旧聒耳,可残灯的光却透着一丝暖意。谢渊知道,赈灾之路必定艰难,要对抗的不仅是天灾,更是**,是石崇、刘焕这些逆党的阻挠。可他看着案上的方略,想着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便没了退路。霜鬓虽老,生民之念未灭;残灯虽暗,待春之心未冷。

他重新坐回案前,蘸了蘸墨,在方略末尾添上 “愿沥丹忱驱疠疫,再教桑梓复耕耘”。灯光下,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株顶风立在荒地里的寒梅,虽饱经风霜,却始终守着那点不肯熄灭的希望。荒年的苦难还在继续,可 “稷心” 如炬,终将照亮赈灾的路,等着春回大地,桑梓复耕的那一天。

奉天殿的烛火被穿堂风掠得微微倾斜,明黄光晕在盘龙柱上投下忽长忽短的暗影,像要将阶下群臣的身影吞噬。萧桓高坐龙椅,玄色锦袍上的龙纹在烛火下泛着冷光,指尖始终抵着膝头玉玺的棱角,那方刻着 “受命于天” 的玉印,被他摩挲得温热,却暖不透眼底的寒意。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锁在谢渊身上,那道绯色身影立在群臣之中,虽鬓发斑白,脊背却挺得比殿中铜柱还直。殿内寂静得能听见烛花爆开的轻响,萧桓终于开口,语气平淡得像在闲话家常,却藏着刺骨的试探:“谢玄桢,朕复位之事,你事先可曾知晓?为何不见你阻拦?”

这一问,像一块冰投入沸油,瞬间打破了殿内的凝滞。石崇斜倚在柱旁,嘴角勾起一抹隐秘的笑意,右手悄悄按在腰间刀鞘上 —— 他等这刻许久了,只要谢渊露出半分慌乱,或是答语有半分疏漏,他便能立刻跳出来,扣上 “通谋成武” 或 “抗旨不尊” 的罪名,将这老对手彻底扳倒。

徐靖垂着眼帘,指尖却在朝笏后轻轻敲击,用暗语给身旁的玄夜卫指挥使周显递信 —— 若谢渊认罪,便立刻让人将其门生故吏悉数拿下;若他狡辩,便由周显出面,呈上 “秦飞与于科密会” 的伪证。两人眼神交汇的瞬间,已敲定了构陷的步骤。

王直站在翰林队列中,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朝笏几乎要从汗湿的手中滑落。他死死盯着谢渊的背影,指甲掐进掌心 —— 谢大人掌着兵符,若说 “不知”,萧桓未必信;若说 “知而不阻”,又会坐实 “通谋” 的流言,这一问,简直是两难的死局。

谢渊扶着朝笏的手微微一顿,指腹摩挲过象牙笏边缘磨出的光滑痕迹 —— 这是永熙帝亲赐的信物,陪他熬过边关的寒夜,扛过石迁构陷的冤案,此刻握着它,便像握住了半生的忠勤。他缓缓直起身,花白的鬓发在烛火下泛着细碎的光,朝服领口沾着的风雪痕迹尚未干透,却丝毫不减其威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陛下,臣事先一无所知。” 谢渊的声音朗然,没有半分迟疑,像惊雷般炸在殿内。这七个字说得斩钉截铁,瞬间打破了 “通谋” 的猜疑,阶下传来一片极轻的吸气声,刘焕攥着袍角的手不自觉地松了松,连石崇脸上的笑意都僵了一瞬。

谢渊目光扫过殿内,从石崇的阴鸷到周显的警惕,从王直的焦灼到周铁的担忧,一一纳入眼底,随即稳稳落在萧桓脸上,字字清晰如叩金砖:“臣兼领御史台,掌京师监察,若事先知晓南宫有变,定会立刻调动京营戍卫,或燃烽火召边军,断不会坐视宫门被撞、禁城易主。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虽被锢,但其麾下暗探仍有留存,陛下可查兵部库房的‘密探联络簿’,三月以来,臣未与南宫有过半分书信往来。”

他刻意提及 “密探联络簿” 与 “秦飞”,既是自证清白,也是暗中施压 —— 秦飞手中有石崇构陷忠良的证据,萧桓若真要查,牵连的恐怕不止他一人。萧桓的指尖在玉玺上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讶异 —— 他原以为谢渊会慌乱辩解,却没想到对方竟主动提出查证,这份坦然,倒让他生出几分疑虑。

“但臣虽不知,却早有忧虑。” 谢渊话锋一转,声音沉了几分,带着历经三朝的沉重,“成武陛下龙体违和已有半载,太医院院判三换药方,仍难止咳血之症,上月起连朝会都难撑,只能在寝殿批阅奏章;太子萧烨年方十六,虽天资聪慧,却从未参与军政,去年冬边镇缺粮,他亲拟的‘粮饷调度策’,竟不知边军需‘先验符、后发粮’的规矩,险些酿成哗变。”

他抬手拂过朝笏,语气添了几分急切:“朝堂之上,流言四起,有说‘成武陛下已崩,太子秘不发丧’,有说‘瓦剌已遣使勾结镇刑司,欲趁乱入关’;边镇之中,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急报,称‘军粮仅够支撑十日,若再拖欠,恐生兵变’。此等局面,社稷如悬于发丝,稍有不慎,便是‘主少国疑、外患内忧’的崩塌之局!”

这番话,字字戳中满朝文武都心知肚明却不敢言说的痛点。王直攥着朝笏的手渐渐松开,眼底的困惑散去大半 —— 是啊,太子年幼,连基本的军防规矩都不懂,谢大人纵有兵权,又能护得住多久?一旦成武陛下龙驭上宾,太子根本压不住石崇、周显这些手握实权的逆党,到时候江山易主是小事,怕是还要引来外敌入侵,百姓遭殃。

周铁悄悄抬眼,看向谢渊的目光多了几分敬佩。他昨夜还在担心谢渊会因 “不阻” 而身败名裂,此刻才懂,这位老臣早把局势看得通透,他的 “不阻”,不是妥协,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选。

“陛下复位,” 谢渊的声音抬高一寸,清晰地传遍大殿,“臣若强行阻拦,需调动京营、边军,与石崇大人的镇刑司、秦云的旧部开战。奉天殿内刀兵相向,京城里百姓流离,边镇上敌军趁虚而入,这不是‘忠君’,是‘害国’!”

他的目光扫过石崇,带着淡淡的嘲讽:“石大人率死士撞开南宫门,东华门守军不敢拦,可见旧部心向陛下;市井间百姓听闻陛下复位,竟有焚香祈福者,可见民心盼稳。臣一生历永熙、泰昌、成武三朝,从边关校尉做到兵部尚书,所求不过‘社稷安稳,百姓安居’八个字。”

“若陛下能做到这八字,能解边镇粮荒,能止朝堂流言,能防外敌入侵,臣又何必阻拦?” 谢渊躬身行礼,语气里没有半分谄媚,只有沉甸甸的担当,“阻拦陛下,便是阻拦江山太平,便是置万民于水火,臣万死不敢为!”

话音落下,殿内寂静无声,连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都变得清晰起来。石崇张了张嘴,想反驳 “阻拦未必会开战”,却被谢渊的话堵得哑口无言 —— 谢渊把 “阻拦” 说成 “害国”,把 “顺应” 说成 “护民”,既撇清了私通的嫌疑,又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连萧桓都挑不出错处。

张文缩在朝班后排,心里暗自懊恼。他早该想到谢渊会用 “社稷百姓” 做文章,这下不仅没扳倒对方,反倒让其声望更高,日后再想挤掉李嵩,怕是更难了。

萧桓盯着谢渊看了许久,指尖在玉玺上慢慢摩挲,龙鳞纹的棱角硌得掌心发疼。他原以为谢渊会辩解 “君命难违”,或是哭诉 “力不从心”,却没想到对方竟直接将 “社稷”“百姓” 摆在台面上,把他的诘问变成了一场 “护民宣言”。

这位老臣,果然还是当年那个只认江山不认人的硬骨头。永熙帝在位时,他敢驳回 “滥赏近臣” 的诏旨;泰昌帝病重时,他敢锁闭宫门防 “矫诏”;如今面对自己的诘问,他依旧敢 “以下谏上”,把帝王的权柄与百姓的安危绑定。

“说得好。” 萧桓忽然笑了,那笑意终于达了眼底,却带着几分意味深长,“既如此,朕便信你一次。毕竟你掌兵部多年,边军、京营的情况,没人比你更清楚。”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转厉,“往后兵部之事,仍交由你打理,朕要的,是你方才说的‘社稷安稳,百姓安居’。若做不到,若边军哗变,若外敌入侵,你可知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话既是认可,也是施压。萧桓需要谢渊稳住军防,却又不能让他权势过盛,只能用 “失职伏诛” 的话敲打他,让他始终记着 “谁是君,谁是臣”。

谢渊不等他说完,便躬身叩首,声音依旧沉稳,没有半分怯意:“臣若失职,甘愿伏诛。无需陛下动手,臣自请入诏狱,以谢天下。” 他的回答既显担当,又暗带锋芒 —— 若真失职,他认罚;但若是有人暗中作梗(比如石崇克扣粮饷、周显通敌),他也绝不会背这个黑锅。

石崇脸上的得意彻底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掩饰不住的不甘。他盯着谢渊的背影,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 —— 这老东西太狡猾了,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危机,还博得了 “忠稷” 的名声,简直是奇耻大辱!

徐靖悄悄拉了拉石崇的衣袖,用眼神示意他 “莫要冲动”。待朝会散去,两人缩在殿角的阴影里,徐靖压低声音:“谢渊这老狐狸太会说话,硬拼咱们占不到便宜。不如先忍一忍,等他处理边军粮饷时,咱们再动手 —— 户部尚书刘焕扣了三个月粮饷,账册还在咱们手里,到时候栽赃给谢渊,看他怎么辩解!”

石崇眼睛一亮,刚才的怒气瞬间消了大半:“好主意!刘焕那老东西本就怕谢渊查账,正好借他的手扳倒谢渊。另外,秦飞还在诏狱里,咱们继续用刑,就算他不招,也能让他‘病死’,到时候死无对证,谢渊就算有百口,也难辩清白!”

周显走过来,递给石崇一封密信:“这是谢渊门生杨武的军籍档案,上面有‘私调边军’的伪证,咱们先藏着,等粮饷案发作时一起抛出来,定能让他万劫不复。” 三人相视一笑,阴狠的笑意里藏着新的毒计 —— 明的斗不过,便来暗的,不信扳不倒一个谢渊。

王直跟着群臣走出奉天殿,胸口的巨石终于落地,后背已被冷汗浸湿。他望着谢渊的背影,之前的困惑与担忧尽数化为敬佩 —— 谢大人不仅化解了危机,更把 “不阻” 的理由说得光明正大,既护了自己,又点醒了群臣,这才是真正的 “社稷之臣”。

他快步追上谢渊,躬身行礼:“谢大人,您方才的话,晚生茅塞顿开。之前晚生还跟着起疑,是晚生糊涂。” 谢渊停下脚步,转头看向他,眼底闪过一丝暖意:“王先生不必自责,身处局中,难免看不清。只要记住‘社稷为重’四个字,便不会被流言所惑。”

“晚生记下了!” 王直重重点头,“大人放心,日后若有逆党散播流言,晚生定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为大人作证。” 谢渊微微颔首:“好。翰林院掌修国史,你的笔,既要记史实,也要辨忠奸。” 看着谢渊远去的背影,王直握紧了手中的毛笔 —— 他的笔,不仅要写史,更要为忠良正名。

八 周铁暗会?忠盟凝聚:清逆的暗中布局

谢渊刚回到兵部衙署,周铁便乔装成吏员,从侧门进来。他递上一封密信:“谢大人,这是秦飞从诏狱里递出来的,上面写着石崇构陷忠良的名单,还有他与瓦剌使者密会的时间地点。只是徐靖看得紧,秦飞怕是撑不了太久。”

谢渊拆开密信,快速扫过,眉头紧锁:“石崇竟敢通敌,真是胆大包天!周大人,你立刻让人去核查密会地点,找到瓦剌使者的踪迹,这是扳倒他的关键证据。另外,刘焕扣边军粮饷的账册,你拿到了吗?”

“拿到了,” 周铁递上卷宗,“户部侍郎陈忠偷偷给的,上面有刘焕的亲笔签名,还有石崇的批字‘暂缓发放,候我令’。只是陈忠怕被报复,不敢出面作证。” 谢渊沉思片刻:“无妨,有账册和秦飞的供词就够了。明日早朝,我会奏请陛下‘彻查边军粮饷案’,先扳倒刘焕,断了石崇的左膀右臂。”

刘焕回到户部衙署,坐立难安,不停地搓着手。谢渊在朝堂上的话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尤其是那句 “解边镇粮荒”,让他浑身发冷 —— 他扣了三个月粮饷,若谢渊真要查,一查一个准,到时候不仅官职保不住,怕是还要株连九族。

他让人去请石崇,想商量对策,可石崇只派了个亲信来传话:“石大人说了,刘大人放心,谢渊查不到账册,咱们早已把痕迹抹干净了。若真出事,石大人会保你。” 刘焕看着亲信离去的背影,心里更慌了 —— 石崇向来自私,真出事了,怕是第一个把他推出去顶罪。

他走到库房,看着那箱扣下的粮饷银,眼前浮现出边军士兵饿晕的模样,又想起谢渊在朝堂上 “百姓安居” 的话,心底泛起一丝悔意。可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退路了,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死死抱住石崇的大腿,盼着谢渊查不到他头上。

奉天殿内,群臣散尽,萧桓独自坐在龙椅上,把玩着手中的玉玺。周显躬身侍立在旁,大气不敢出。过了许久,萧桓才开口:“周显,你觉得谢渊的话,可信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显连忙回道:“谢渊老奸巨猾,话虽好听,却未必真心臣服。他掌着兵符,镇着边军,若与杨武、秦飞勾结,恐成大患。陛下还是要多加提防。” 萧桓点点头:“朕知道。但他现在还有用,能稳住军防,能安抚民心。你继续盯着他,若他有异动,立刻禀报。”

他顿了顿,补充道:“秦飞不能死,留着他既能牵制谢渊,又能拿捏徐靖。边军粮饷案,你让谢渊去查,正好看看他会不会偏袒自己人,也看看石崇、刘焕是不是真的干净。” 周显应下:“臣遵旨。”

萧桓望着殿外的晨光,眼底满是复杂。他需要谢渊的能力,却又忌惮他的威望;他需要石崇的支持,却又厌恶他的贪婪。帝王之道,本就是在平衡中前行,只是这平衡,不知能维持多久。

谢渊回到兵部衙署,于科早已将边军急报整理好,摆在案上。最上面一封是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的,说 “粮饷再不到,士兵就要哗变”。谢渊拿起笔,在上面批复:“即刻从国库调粮,由兵部侍郎杨武亲自押送,三日内必须抵达宣府卫。”

于科看着批复,忍不住问:“老师,刘焕扣了粮饷,咱们何不趁机查他?” 谢渊摇摇头:“现在不是时候。边军哗变事大,先送粮稳住军心,再查案也不迟。公私要分明,不能因查案而误了社稷大事。”

他拿起另一封急报,是玄夜卫北司暗探送来的,说 “瓦剌使者在城郊客栈落脚,与石崇的亲信见过面”。谢渊眼神一凛,在上面批了 “周铁速查,秘捕使者”,随即递给于科:“让周大人立刻去办,这是扳倒石崇的关键。”

杨武接到谢渊的命令,立刻带着亲兵赶往国库。户部侍郎陈忠早已在门口等候,见了杨武,连忙递上粮饷:“杨大人,这是三个月的粮饷,刘尚书那边…… 您多担待。” 杨武点点头:“陈大人放心,谢大人已知晓此事,会给边军一个交代。”

他亲自押着粮车,往宣府卫赶去。一路上,他看到不少流离失所的百姓,都是因为边镇不稳,从边关逃来的。杨武攥紧了腰间的刀,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稳住边军,查清粮饷案,不能让谢大人的心血白费,更不能让百姓再受战乱之苦。

抵达宣府卫时,士兵们早已饿得面黄肌瘦,见粮车来了,瞬间欢呼起来。李默握着杨武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杨大人,您可来了!再晚一步,真要出大事了!” 杨武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大人放心,粮饷以后不会再拖欠了。”

石崇得知杨武押送粮饷去了宣府卫,心里暗叫不好。他原想让边军哗变,栽赃给谢渊,没想到谢渊动作这么快,断了他的后路。他立刻找来徐靖、周显,商量对策。

“谢渊太碍事了,必须尽快除掉他!” 石崇咬牙切齿,“周显,你让人伪造一封谢渊与瓦剌使者的密信,就说他要献城投降,然后让瓦剌使者‘招供’,指认谢渊通敌。徐靖,你让人在诏狱里弄死秦飞,绝了后患。”

徐靖有些犹豫:“弄死秦飞容易,可瓦剌使者未必肯配合。” 石崇冷笑一声:“不肯配合就杀了他,把尸体扔在兵部衙署外,说是谢渊杀人灭口。到时候证据‘确凿’,就算萧桓再信任他,也不得不治他的罪!” 三人达成一致,一场新的构陷阴谋,在暗中悄然酝酿。

殿外的风雪不知何时停了,一缕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谢渊的朝服上,为这位两朝老臣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他坐在案前,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军报,神情专注得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于科端来一碗热粥:“老师,您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快趁热喝吧。” 谢渊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驱散了些许疲惫。他看着于科,语重心长地说:“于科,记住,当官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江山百姓,至于个人的荣辱得失,不必放在心上。”

于科重重点头:“学生记下了。” 他看着谢渊的侧脸,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坚毅,忽然明白:这位老臣的 “坦然”,从来不是对新主的臣服,而是对江山的坚守,哪怕这份坚守,要背负无数误解,要面对无数构陷,他也从未动摇。

谢渊放下粥碗,拿起石崇与瓦剌使者密会的密报,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知道,石崇绝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的日子,只会更加凶险。但他没有退缩,也没有害怕,因为他的身后,是千千万万的百姓,是大吴的江山社稷。

他提笔写下 “清逆方略”:一,擒瓦剌使者,获取石崇通敌证据;二,查刘焕粮饷案,断逆党经济来源;三,救秦飞出狱,公开构陷罪证;四,联杨武边军,稳住京营防线。每一个字,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晨光越来越亮,照在 “清逆方略” 四个字上,泛着凛然的光。朝堂上的猜疑渐渐散去,可暗战才刚刚开始。谢渊知道,这场仗不好打,但他必须赢,为了社稷安稳,为了百姓安居,更为了对得起 “社稷臣” 这三个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片尾

以谢渊 “剖心答君问” 为核心,将权力博弈推向更深层 —— 谢渊的 “稷心之答”,非 “媚主之词”,乃 “谋国之言”,既破 “通谋” 之疑,又立 “忠稷” 之节,将个人行为与江山百姓绑定,占据道义制高点;萧桓的 “权术之应”,非 “全然信任”,乃 “制衡之策”,既留用谢渊稳军防,又以 “失职伏诛” 施压,牢牢掌控主动权;逆党的 “构陷之谋”,非 “轻言放弃”,乃 “暗施毒计”,从粮饷案到通敌罪,步步紧逼,显 “奸佞必除忠良” 的狠毒。

群臣的反应尽显人心:王直的 “从困惑到敬佩”,显 “忠良终能被理解”;刘焕的 “从依附到惶惑”,显 “逆党同盟的脆弱”;周铁的 “从担忧到联手”,显 “忠良阵营的凝聚”。谢渊的每一句话,皆藏机锋:提 “密探联络簿” 是自证,摆 “主少国疑” 是点醒,立 “护民初心” 是占位,既化解了眼前危机,又为后续清逆埋下伏笔。

卷尾语

稷心无憾之局,非 “君问臣答” 的简单应对,乃 “忠稷与忠君”“公心与私念” 的深层碰撞 —— 谢渊以 “稷心” 为盾,破 “君疑” 之矛,显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古训;萧桓以 “君权” 为秤,衡 “臣忠” 之重,显 “帝王制衡” 的权术;石崇以 “私念” 为刀,刺 “忠良” 之腹,显 “逐利忘义” 的本性。三者交织,让朝堂成了 “道义与权术” 的角斗场,每一句话都藏着生死,每一个决定都系着社稷。

此案之核心,在 “稷心胜君心,公心胜私念”—— 谢渊的 “不阻”,是 “稷心” 压倒 “君命” 的选择;他的 “担当”,是 “公心” 战胜 “私利” 的坚守。当石崇沉浸于 “构陷得逞” 的幻梦,当萧桓纠结于 “制衡之术” 的算计,谢渊早已以 “稷心” 凝聚忠良,以 “公心” 获取民心,为清逆筑牢根基。

《大吴通鉴》评曰:“渊之对,千古一答也。不以君怒而违心,不以己危而避责,唯以社稷百姓为念,此真忠也。桓之应,权术也,知渊之忠而仍防之,终难掩帝王之私。崇之谋,奸计也,以私念害社稷,终难逃覆灭之祸。” 稷心无憾之局,虽以 “猜疑暂歇” 暂结,却已注定 “逆党必败,忠良必彰” 的结局。待证据昭雪,边军靖乱,大吴江山终将重归 “稷心为上,公心为本” 之途,而谢渊 “稷心无憾” 的形象,也将载入史册,成为 “乱世忠良” 的千古典范。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