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826章 万里悲秋蚊逐客,一身病骨独凭台

卷首语

《大吴会典?刑律志》载:“新帝临朝,可颁‘权宜峻法’以肃朝纲,然‘私议朝政’‘附逆株连’等条,若用之过苛,易生群臣疑惧,为奸佞构陷提供口实。”

成武朝中期,萧桓复辟后颁三道峻法,殿内窃议四起,谢渊因 “未阻复辟” 遭群臣猜疑。《大吴名臣传?谢渊传》注:“桓之峻法,非仅肃纪,亦在试探渊之忠奸;石崇之煽惑,非仅疑渊,亦在谋夺兵部之权,疑云实乃权斗之表象。” 此案之谲,在 “峻法为刀,疑云为幕”—— 逆党借疑构陷,帝王借疑制衡,孤臣于疑云中独行,每一步皆如履薄冰。

蚊饕

风饕天迥蚊声哀,檐冷阶明影乍回。

漠漠蚊群萧萧过,滔滔众嗡滚滚来。

万里悲秋蚊逐客,一身病骨独凭台。

深憎蚊啮霜华鬓,潦倒杯空蚊乱猜。

隙透牖寒蚊尚闹,烛残香烬影难开。

密叮衣袂疑凝血,轻挠鬓丝觉愁栽。

四壁虫音兼蚊语,一襟霜气共愁偎。

蚊言若此缠人久,独抱清樽未肯颓。

奉天殿的金砖被烛火映得泛着冷硬的光,像铺了一层冻透的薄冰,连空气都透着刺骨的滞重。萧桓高坐龙椅,玄色锦袍的下摆垂落在椅边,绣着的五爪龙纹在摇曳的光影中忽明忽暗,指尖漫不经心地敲击着扶手,每一下都像敲在群臣的心尖上。

刚颁布的三道峻法余音还绕在殿梁 ——“私议朝政者杖责五十”“军中旧部不奉新诏者斩”“附逆成武者夷三族”,每一个字都带着淬过冰的寒意。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官握着笔的手微微颤抖,墨汁在笔尖凝成小珠,生怕漏记一字,便成了 “抗旨” 的罪证。

石崇斜倚在盘龙柱旁,玄色甲胄上的暗褐血痕虽经擦拭,却仍在烛火下泛着诡异的光。他把玩着腰间的和田玉佩,玉质温润,却是当年构陷忠良时从罪臣家中抄来的,目光像鹰隼般扫过朝班,带着毫不掩饰的威慑。

见户部尚书刘焕嘴唇动了动,似有话要说,石崇忽然抬眼,嘴角勾起一抹狠戾的笑,那笑意没达眼底,只剩冰冷的威胁。刘焕吓得立刻低下头,刚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咽了回去,喉结滚动得格外明显,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谢渊跪拜的身影刚直起身,袍角在金砖上划过细微的声响,殿内便响起细碎的窃语,像蚊群藏在幕布后嗡嗡作响。虽轻,却在死寂的大殿里刺得人耳膜发疼,与刚颁布的峻法形成诡异的对峙。

刘焕缩在朝班末尾,后背几乎贴紧了殿壁,用象牙朝笏死死挡着嘴,趁着烛火摇晃的间隙,往吏部侍郎张文身边凑了凑。他的指尖冰凉,攥着朝笏的力道大得指节泛白,声音压得像蚊子叫,带着难以掩饰的惶恐与算计。

“谢老儿分明掌着兵符,管着九门布防,南宫撞门时连烽火台的火星子都没见着,” 刘焕的目光偷偷瞟向谢渊的背影,又快速收回,“怕不是早跟太上皇递了话,暗通款曲?前日他还在朝堂上拍着胸脯说‘成武陛下龙体无虞,国本当稳’,转脸就看着太上皇复位连句硬话都没有,这反差也太蹊跷了。”

张文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早想借着石崇的势力挤掉吏部尚书李嵩,独掌铨选之权,此刻刘焕的话恰好递了梯子。他微微侧过身,用袍袖挡住脸,附和的声音里带着刻意放大的惊疑:“刘大人这话在理!依我看,怕是早把咱们这些人卖了,就为了在新主面前保自己的官位!”

两人交换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刘焕想起自己扣边军粮饷的亏空,张文念着吏部的空缺,都觉得扳倒谢渊是 “一举两得” 的好事。窃语像带毒的种子,借着烛火的掩护,往周围的官员中间扩散。

石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只是轻轻咳嗽一声,引得周围的窃语顿了顿,随即又更隐蔽地响起。他要的就是这种 “群疑” 的氛围,只有让谢渊陷入 “通敌” 的流言,他才有机会借着 “查案” 之名,夺走兵部的权柄。

太常卿站在刘焕斜后方,官职不高不低,却最是懂得察言观色。刘焕与张文的窃语他听得一清二楚,身子却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生怕被卷入这趟浑水,嘴里连忙劝着:“噤声!新帝刚定了‘私议朝政者杖责五十’的规矩,玄夜卫的暗探说不定就在殿角盯着,小心被抓了把柄!”

嘴上劝得恳切,他的目光却忍不住瞟了眼谢渊的背影,眼神里满是猜疑。昨夜玄夜卫指挥使周显派人递来话:“谢尚书与秦飞过从甚密,大人需多留意,若有异动,及时禀报,必有重赏。” 此刻越想越觉得可疑 —— 秦飞抗旨被囚,谢渊却安然无恙,这其中定有猫腻。

礼部侍郎林文也跟着凑了热闹,他站在稍远些的位置,声音压得更低,却恰好能让周围的几个官员听见:“可不是嘛!当年石迁构陷忠良,他拼着咳血也要死谏,那股硬气哪去了?如今南宫事变,他倒成了闷葫芦,怕不是真有把柄落在太上皇手里,被拿捏住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文这话一半是猜测,一半是讨好石崇 —— 礼部本就无权,平日里连朝堂话语权都少得可怜,若能借着 “指证谢渊” 攀附逆党,日后也好有个靠山,说不定还能挪到更有权势的部门。周围的几个郎中、员外郎听了,纷纷点头附和,眼神里的疑虑更重了。

没人敢大声议论,却都在用眼神、用细微的动作传递着猜疑。朝堂上的空气像被浓雾笼罩,明明是白日临朝,却透着比深夜更重的阴翳,每个人都在趋利避害,却没人敢站出来说一句公道话。

四 孤臣默然?暗流涌动:谢渊的隐忍与机锋

谢渊立在群臣之中,绯红朝袍的领口沾着未化的雪粒,是今早入宫时被风雪打湿的,却依旧被他整理得笔挺,没有半分褶皱。他的听力早已因常年处理边军急报变得敏锐,身后那些 “通敌”“卖主” 的字眼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每一个字都带着尖锐的刺痛。

可他只是微微垂眸,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朝笏边缘 —— 那是永熙帝亲赐的象牙笏,边缘已被磨得光滑。胸口的旧疾又犯了,是早年在边关戍守落下的寒症,此刻隐隐作痛,带着熟悉的铁锈味,却被他强行压了下去,连呼吸都调整得平稳无波。

他不能辩,也不能怒。辩则落入 “私议朝政” 的圈套,正好给石崇递上 “抗旨不尊” 的口实;怒则显得心虚,反倒坐实了流言。他太清楚逆党的手段,也太明白萧桓的心思 —— 新帝要的不是真相,是 “可控”,是群臣的 “臣服”,此刻任何辩解都是多余。

余光瞥见秦云站在石崇身后,正偷偷往他这边瞟,眼神里满是得意与挑衅。谢渊心中冷笑 —— 秦云擅开东华门的罪证还在张毅手里,周瑞供料给石崇的账册也已藏好,等查案启动,第一个拉出来开刀的就是这些跳得最欢的爪牙。

只是此刻,他必须忍。忍到杨武的边军在京郊站稳脚跟,忍到秦飞从诏狱里传出关键供词,忍到逆党的狐狸尾巴彻底露出来。他的沉默不是妥协,是藏在鞘里的刀,只等时机成熟,便要出鞘见血。

翰林院学士王直站在靠前的位置,年轻的脸上满是凝重,捏着朝笏的指节泛白,指腹按在冰冷的象牙上,却暖不透心底的寒意。他向来最敬重谢渊,这位两朝老臣不仅是他的前辈,更是他为官的榜样,此刻听到这些窃语,只觉得心头沉甸甸的,像压了块湿冷的棉絮。

脑海里全是往日与谢渊相处的片段:三年前他刚入翰林院,因写错宣府卫粮饷账册被御史弹劾,眼看就要被罢官,是谢渊深夜带着他去户部库房核对底册。那夜下着大雪,两人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走了两个时辰,谢渊的靴底磨破了洞,冻得脚趾发麻,却还笑着安慰他 “账册清了,冤屈就没了”,只为还他清白。

上月大同卫缺粮,边军急报雪片般送进兵部,谢渊拖着病体在衙署守了三日三夜,咳得痰里带血,却仍坚持 “粮草不到,兵符不发”,说 “将士守国门,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打仗”。那样一位连针尖大的错处都不肯放过、连底层将士都挂在心上的老臣,怎会 “私通旧主”?

可眼前的景象又让他困惑不已:谢渊既不辩解,也不陈情,神色平静得像一潭深水,仿佛对周遭的议论充耳不闻。王直忍不住想起今早路过兵部衙署,见于科抱着兵符匣子守在门口,脸色惨白如纸,见了他只匆匆递了个 “安” 字的眼神便立刻转身,连话都不敢多说。

谢渊分明握着重权,为何偏偏选择沉默?是怕峻法牵连谢家满门,还是另有隐情?王直望着那道苍老却挺直的背影,心里像被无数个问号填满,既不愿相信流言,又解不开眼前的谜团,只觉得胸口堵得发闷。

石崇见窃议渐起,群臣的眼神都带着猜疑落在谢渊身上,眼底闪过一丝得意,知道时机到了。他直起身,拍了拍甲胄上不存在的灰尘,刻意上前半步,声音洪亮得足以传遍整个大殿,打破了那层隐秘的沉默。

“陛下,臣有本奏。” 石崇躬身行礼,余光扫过群臣,带着示威般的快意,“臣闻近日有流言,说谢尚书与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过从甚密,秦飞抗旨不尊,拒不奉诏迎驾,怕是受了他人指使!”

他顿了顿,故意拖长语调,给群臣留下想象的空间,随即又加重语气:“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已查到些蛛丝马迹,秦飞的亲信供称,曾见过谢尚书的门生于科与秦飞密会。不如彻查一番,也好还谢尚书清白,堵了朝堂上的流言蜚语。”

这话看似 “为谢渊辩解”,实则字字诛心,既点了 “谢渊”“秦飞” 的关联,又抬出 “周显” 作证人,坐实了 “有迹可循” 的假象。石崇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查案的由头立住,他就能借着诏狱的酷刑,逼秦飞咬出谢渊,到时候兵部的权柄就是他的囊中之物。

诏狱署提督徐靖立刻心领神会,上前一步附和,声音洪亮得震得烛火摇晃:“石大人所言极是!诏狱署已备好刑具,只要陛下下令,臣立刻提审秦飞,动用‘天罗地网’之刑,定能让他吐实情,查个水落石出!” 他口中的 “天罗地网” 是诏狱最酷的刑罚,进去的人十无一生,摆明了要置秦飞于死地,再嫁祸谢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显也跟着躬身:“臣确已掌握部分证据,若陛下准奏,臣愿将密探笔录呈上,协助查案。” 三人一唱一和,像三张网,死死罩向谢渊,只等萧桓点头,便要收网捕鱼。

萧桓的目光扫过殿内,指尖敲击龙椅的节奏忽然变快,清脆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殿内的窃窃私语瞬间平息,连呼吸声都变得整齐起来。他的眼神冷冽,没有半分波澜,却像能穿透人心,将每个人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

石崇、徐靖、周显躬身候着,脸上带着 “忠君” 的急切;刘焕、张文缩在朝班中,眼底藏着 “看热闹” 的期待;周铁、张毅则攥紧朝笏,神色凝重,隐隐透着担忧;唯有谢渊依旧垂眸立着,平静得像没听到这场针对他的构陷。

萧桓的目光最终落在谢渊身上,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那笑意里藏着审视,藏着算计,唯独没有信任:“谢尚书,群臣都在猜你为何不阻朕复位,连石爱卿、周爱卿都觉得有疑,你倒说说,是为何?”

他不是真的信了流言,更不是要治谢渊的罪。萧桓太清楚谢渊的分量 —— 这位老臣掌着兵符,镇着边军,杨武、岳谦等边将都是他的门生,杀了谢渊,边军必反;谢渊在群臣中威望极高,动了他,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他要的,是借着这场猜疑,试探谢渊的底线,看看这位老臣究竟是 “真心臣服” 还是 “隐忍待发”;同时也能借机压一压石崇的嚣张气焰 —— 逆党太跳,势力太大,不是好事,得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谢渊躬身行礼,袍角在金砖上折出规整的褶皱,没有半分拖沓,动作从容得仿佛不是在应对构陷,只是寻常奏事。他抬起头,目光直视萧桓,没有躲闪,也没有卑微,只有历经三朝的沉静与坚定,声音平稳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陛下,臣掌兵部,兼领御史台,是为大吴守疆土,非为一人守帝位。” 谢渊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昔年成武陛下在位,臣遵旨护国安邦,拒瓦剌于边关,平内乱于州府;今日陛下复位,若能以社稷为重,以万民为念,臣便以尚书之职辅佐,不敢有半分懈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石崇,眼神里带着淡淡的嘲讽,声音却依旧平静:“南宫事变时,石崇率镇刑司死士持刃胁群臣,工部侍郎周瑞私供木料撞门,秦云擅开东华门,烽火台守军早被周显替换为玄夜卫密探,臣彼时若强行阻拦,便是以卵击石。”

“不仅救不了成武陛下,反会连累兵部上下数百吏员,让边军群龙无首,给瓦剌可乘之机,” 谢渊的声音抬高一寸,清晰地传遍大殿,“臣若阻拦,便是‘逆君’;若不阻拦,便是‘不忠’。可臣宁愿背负‘不忠’的骂名,也不愿让大吴江山落入外敌之手,这便是臣的‘苦衷’。”

这话既应了萧桓的问,又暗指石崇、周显的谋逆之举,堵了群臣的嘴,也戳破了逆党的构陷。殿内鸦雀无声,连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都变得清晰起来,每个人都被这席话震住,再没人敢轻易开口议论。

王直心头一震,像被惊雷劈开了混沌,之前的困惑瞬间烟消云散。他终于明白,谢渊不是不阻,是不能阻,也不敢阻。新主的峻法早已封死了 “抗辩” 的路,阻拦便是 “附逆成武”,轻则身死,重则灭族,谢家满门百余口人的性命,都系在他的一言一行上。

可若顺应,又要背负 “不忠” 的骂名,被群臣猜疑,被后世诟病。这位老臣,终究是选了最艰难的一条路 —— 保住兵部根基,护住麾下将士,守住边镇防线,把自己的名声、自己的安危,都抛在了脑后。

他想起于科守在兵部衙署的模样,脸色惨白却死死抱着兵符匣子,想起谢渊咳血仍坚持办公的身影,想起边军送来的 “谢尚书若在,我等愿死战” 的密信,眼眶忽然发热。这哪里是 “私通旧主”,分明是 “以身护国”,是 “舍小我全大我” 的忠良之举。

王直偷偷抬眼,看向谢渊的背影,见他扶着朝笏的手微微颤抖,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格外刺眼。那不是心虚的颤抖,是隐忍太久的疲惫,是背负太重的无奈,是明知被误解却只能沉默的委屈。

一股敬意从心底涌起,混杂着愧疚 —— 刚才他竟也跟着怀疑这位可敬的老臣。王直握紧了拳头,在心里暗暗发誓:日后若见逆党散播流言,若见有人构陷谢渊,他定要站出来,哪怕粉身碎骨,也要还老臣一个清白。

殿内的窃窃私语彻底平息,连最开始煽惑的刘焕都低下了头,脸涨得通红,像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他想起谢渊刚才的话,想起自己扣粮饷的亏空,生怕谢渊秋后算账,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袍角,不敢再看谢渊的方向。

张文的眼神闪烁不定,悄悄往朝班后排缩了缩,试图把自己藏在人群里。他知道自己刚才的附和太明显,若是谢渊记恨在心,日后在吏部的日子怕是不好过,心里暗自懊恼 “太心急了”,不该这么早跳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林文更是吓得手心冒汗,后背沁出冷汗,把朝笏攥得死紧。他刚才的附和虽隐蔽,却也被周围的人听了去,此刻只盼着谢渊没注意到他,更怕萧桓追究 “私议朝政” 的罪,整个人僵在原地,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连石崇都愣了愣,没想到谢渊竟能把 “不阻拦” 说得如此冠冕堂皇,还暗踩了他们一脚,却又挑不出半点错处 —— 谢渊说的是实情,当时的局势,确实是 “阻拦必败”,强行阻拦只会让局面更糟。他张了张嘴,想再辩解,却发现找不到任何理由,只能悻悻地闭了嘴。

群臣的眼神从 “猜疑” 变成了 “敬畏”,再没人敢轻易议论谢渊。殿内的气氛依旧压抑,却多了几分对这位老臣的忌惮与敬重,那层笼罩在谢渊身上的疑云,暂时被这席话驱散了。

萧桓盯着谢渊看了许久,指尖停止了敲击龙椅,忽然笑了,那笑意终于达了眼底,却带着几分深不可测的意味:“倒是个识时务的忠臣。朕知道你有苦衷,流言止于智者,此事不必再提,谁也不许再妄议。”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石崇、徐靖、周显,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石爱卿、徐爱卿、周爱卿也是一片忠君之心,只是查案需有实据,不可仅凭流言便兴师动众,免得寒了忠臣的心。” 这话既给了逆党台阶,又敲打了他们 “莫要擅权”。

随即又转向谢渊,语气缓和了几分:“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的位置,你且继续当,京营防务与边镇粮饷,朕还信得过你。日后有什么难处,可直接奏报,朕准你‘非诏可入宫’。” 他这话既给了谢渊实权,又给了特权,显得 “信任有加”。

实则萧桓心里打得明白 —— 留着谢渊,既能制衡石崇等逆党,又能稳定边军,还能借他的威望安抚群臣,一举三得。他要的不是 “清除逆党”,是 “平衡各方”,让所有人都依赖他,都受他掌控。

谢渊叩首谢恩:“臣谢陛下圣明,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起身时,王直分明见他扶着朝笏的手微微颤抖,那是卸下千斤重担后的疲惫,也是对这 “帝王权术” 的无声无奈。

早朝散后,群臣陆续退出殿外,石崇、徐靖、周显却凑在殿角的阴影里,脸色都不好看,眼神里满是不甘与阴狠。殿外的风雪吹进来,卷着细碎的冰碴子,却吹不散他们心头的戾气。

“没想到谢老儿这么能说,三言两语就蒙混过关了!” 石崇咬牙切齿,一拳砸在盘龙柱上,甲片碰撞的脆响在寂静中格外刺耳,“这老东西藏得太深了,若不除他,咱们迟早要栽在他手里!” 他最看重的就是兵部的权柄,谢渊一日不除,他一日不安心。

徐靖也脸色阴沉,他本想借着提审秦飞立诏狱的威,没想到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被谢渊摆了一道:“我已经让人给秦飞用了些刑,虽没下重手,但也够他受的,过几日再提审,定能让他开口咬出谢渊。只要秦飞招了,哪怕没有实据,陛下也会疑心。”

周显却摇了摇头,比石崇、徐靖多了几分算计:“陛下刚说了‘流言止于智者’,此刻逼供太明显,容易引起怀疑,反倒会让陛下觉得咱们在构陷忠良。” 他顿了顿,眼底闪过一丝阴毒,“不如换个法子,先查谢渊的门生故吏,比如兵部侍郎杨武。”

“杨武此刻正率边军在京郊,咱们给他安个‘私调边军、意图谋反’的罪名,再伪造几封他与谢渊的‘密信’,” 周显压低声音,“到时候证据确凿,就算谢渊有百口,也难辩清白。而且杨武是谢渊最得力的门生,扳倒他,就等于断了谢渊的左膀右臂。”

石崇、徐靖眼睛一亮,觉得这主意比直接逼供秦飞稳妥多了。三人交换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阴狠的笑意爬上嘴角 —— 疑云虽暂歇,构陷的毒计却已在暗中酝酿,一场更凶险的暗战即将打响。

王直快步追上谢渊,在殿外的宫道上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恭敬与愧疚:“谢大人,方才群臣的议论,您别往心里去,晚生知道您是忠臣,是晚生糊涂,竟也跟着起了疑心。” 他的头埋得很低,不敢看谢渊的眼睛,怕被看出自己刚才的动摇。

谢渊停下脚步,转头看向他,眼底没有丝毫责怪,反而闪过一丝暖意。他打量着这位年轻的翰林学士,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里跟着他查账的青涩身影,轻轻叹了口气:“王先生不必自责,流言可畏,换作旁人,也会起疑。”

“只是日后若见逆党散播流言,或有官员构陷忠良,” 谢渊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托付的意味,“还望王先生能记下心腹,将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待查案时也好作证。逆党狡猾,需得有人在暗处收集证据,才能彻底扳倒他们。”

王直猛地抬头,眼中闪过惊喜与坚定,他没想到谢渊会如此信任他,还将这么重要的事托付给他。他重重点头,声音带着激动:“晚生记下了!大人放心,石崇、刘焕、张文他们的话,晚生都记着,若有需要,晚生愿当堂对质,哪怕丢了官职,也绝不退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