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86章 不是私权迷壮志,只缘正统系苍生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宗室志》卷五《德佑帝篇》附载:“成武朝中期,德佑帝萧桓居南宫,陈冀献言后,仍忧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阻复。桓独处思政堂,忆谢渊昔年‘社稷为重’之语,思石崇(从二品镇刑司副提督,已故)旧党筹备之密、徐靖(从二品诏狱署提督)诏狱卒之恃、京营旧卒之愿从,乃自我宽解:‘复位以安社稷,谢渊必能谅解;旧部效死,何惧谢渊之威?’ 遂定复辟之志,令魏奉先密报徐靖,议举事细节。

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察桓异动,录其与魏奉先交接状,报谢渊,渊令‘续盯,待其露形’。” 此案之核,在 “私念” 借 “社稷” 自欺 —— 萧桓以 “护社稷” 为名宽解己心,实则掩复辟之私,然其志既定,南宫谋变之局遂向 “实举” 推进。

南宫烛泪积铜檠,旧帝摩符忆昔盟。

渊甲沾血呼社稷,崇筹藏秘待中兴。

密函印涩传谋计,卫吏钥寒候举兵。

不是私权迷壮志,只缘正统系苍生。

南宫 “思政堂” 的烛火已添过一遭,铜台沿积着半寸凝住的烛泪,像极了青漠堡战场上冻住的血痕。萧桓坐在案前,指尖反复摩挲那枚京营旧符 —— 符身是永熙帝年间的赤铜,经七年摩挲,边缘已泛出温润的包浆,唯独 “前营” 二字的刻痕仍锐利如昔,指尖划过,能清晰触到工部工匠当年錾刻时,因手劲不均留下的细微凹凸,那是亲军将领才有的专属印记,寻常京营兵卒绝无资格持有。

他忽然想起七年前那个雪夜,德胜门被瓦剌兵围得水泄不通,京营兵卒溃乱如蚁,连总兵官都想弃城而逃。谢渊那时还是兵部侍郎,连朝服都未来得及换,只在外面披了件沾血的玄甲,甲片碰撞的 “叮当” 声混着风雪声,竟压过了兵卒的喧哗。谢渊就站在城头最高处,手里攥着先帝赐的尚方剑,对着底下喊:“谁再言弃城,此剑便斩谁!守城非为代宗,非为我谢渊!瓦剌破城之日,你们的妻儿会被掳走,你们的祖宅会被烧毁,先帝的长陵会被掘开 —— 这是大吴的社稷,是你们的根!” 那时的谢渊,眼里没有权欲,只有火光与风雪,连声音都因嘶吼而沙哑。

“谢渊常说‘社稷为重’,他说的社稷,是百姓的妻儿,是先帝的陵寝,是大吴的根。” 萧桓轻声喃语,指尖从铜符移到案上的《复立十策》抄本。抄本是用宣州贡纸写的,虽经石崇篡改,却仍能辨出谢渊当年的笔迹 —— 谢渊写字喜用狼毫,笔锋刚劲,“复立桓帝,以安社稷” 六个字,当年定是蘸了浓墨,力透纸背。萧桓忽然觉得,自己之前怕的不是谢渊,是 “谋逆” 两个字的罪名,可若复位是为了 “安社稷”,那便不是谋逆,是顺天应人。

他想起前日魏奉先从太医院听来的消息:代宗咳血已有半月,太医令私下对礼部尚书王瑾说 “陛下元气已竭,恐撑不过下月”;皇子继位,朝堂上定会乱成一团 —— 吏部尚书李嵩与户部尚书刘焕早有嫌隙,定会为 “辅政” 争权;宣府卫副总兵李默不满谢渊调兵,定会借 “主少国疑” 生事;瓦剌也先若知京师无主,定会再率十万兵南下。到那时,谢渊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挽社稷危局。

“朕复位,是为了挡这些乱局,是为了谢渊口中的‘社稷’。” 萧桓抬手,将抄本往案心推了推,烛火映在字上,像是给 “社稷” 二字镀了层光。他之前总怕谢渊的玄夜卫、怕《大吴律》的罪名,此刻想通了这些,掌心的冷汗竟慢慢收了,连呼吸都比刚才稳了几分。他甚至想,等复位后,第一时间召谢渊入宫,把《复立十策》原原本本地给他看,告诉他 “朕懂你的社稷,朕会和你一起护着它”,谢渊说不定会躬身行礼,像当年在德胜门那样,喊他一声 “陛下”。

萧桓走到殿角的暗格前,指尖按在暗格的木纹上 —— 这暗格是他当皇帝时,令工部工匠偷偷凿的,藏过不少私密奏折,如今却用来藏徐靖的密报。他轻轻拉开暗格,一股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三封密信,最新的一封就是徐靖昨日递来的。他取出来展开,黄麻纸的粗糙感蹭过指尖,上面的字迹是徐靖的,徐靖写字爱用朱砂调墨,字里行间总带着点戾气,可这次写的 “石崇旧吏已联络京营旧卒三百余”“诏狱署已备卒五百”,却透着难得的稳妥。

他想起石崇生前的模样 —— 石崇总穿一身墨色官袍,腰间挂着石迁留下的玉佩,说话时总爱摸玉佩,显是对石迁又敬又怕。石崇虽贪权,却也懂筹谋:镇刑司旧吏多是石迁当年从各地选来的 “刀笔吏”,最善模仿他人笔迹,之前引开玄夜卫暗探的 “镇刑司库房藏密信”,就是他们用陈年徽墨仿秦飞的笔迹写的,连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都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才说 “墨迹不对”;徐靖掌诏狱署多年,手里攥着不少犯官的把柄,那些死囚只要许他们 “免罪”,就愿充作死士;卫安虽只是个从六品的卫官,却把南宫的布防摸得比玄夜卫还清楚,连侧门钥匙的齿痕都能背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些人虽各有私心,却都在为朕的复位铺路。” 萧桓攥紧密报,指节微微泛白。他想起陈冀额上的血,想起徐靖密报里的 “愿为陛下死战”,想起卫安攥着钥匙的模样,心里的信心像烛火一样,被风一吹,竟更旺了。他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冷风裹着院中的衰草屑钻进来,吹得他鬓角的白发晃了晃。西角门的方向,卫安还靠在墙根,手里的铜钥匙反射着月光,像一颗小小的星星。

萧桓忽然觉得,之前的犹豫都是多余的。谢渊的阻拦、《大吴律》的罪名、玄夜卫的监控,在 “社稷” 面前,都成了小事。他要复位,要安朝局,要护百姓,要让谢渊知道,他这个旧帝,不是只会躲在南宫里的懦夫,是能撑起大吴社稷的正统。他抬手关上窗,转身走回案前,指尖在铜符上轻轻敲了敲,像是在和七年前的自己、和青漠堡的旧卒、和谢渊的 “社稷”,做一个约定。

萧桓回到案前,将密报放在《复立十策》抄本旁,指尖点在 “整饬京营” 的条目上 —— 陈冀说有京营旧卒三百余愿助,这些人都是昔年随他亲征的亲军,曾在青漠堡与他同生共死,对他的忠诚度远胜对谢渊的敬畏。他想起当年亲征时,京营前营副将李某(现为谢渊麾下)曾对他说 “臣愿随陛下赴汤蹈火”,如今李某虽被谢渊提拔,却仍念旧恩,陈冀已递信许他 “复位后升都督同知”,李某虽未明应,却也未拒,这便是松动的信号。

还有宣府卫副总兵李默 —— 李默是岳峰旧部,岳峰战死青漠堡后,李默对谢渊 “重用新将、冷落旧部” 早有不满,陈冀已托旧吏递信,许他 “复位后宣府卫自主防务,不受兵部遥制”。宣府卫是大吴西北边防要地,若李默倒戈,谢渊的边军调度便会受制,京营也会因 “边军不稳” 分心,他的复辟便多了一重保障。

“京营有旧卒,边军有李默,诏狱有徐靖,南宫有卫安,何惧谢渊?” 萧桓的声音里带了几分底气。他想起谢渊虽掌全**政,却也有软肋:京营旧卒多念旧恩,边军将领不满新政苛察,六部中吏部侍郎张文、礼部侍郎林文也暗中联络旧党(张文不满谢渊干预吏部铨选,林文不满谢渊简化陵寝祭祀),这些都是他可以利用的 “隙”。

烛火映着他的脸,眼底的犹豫渐渐被坚定取代。他不再想谢渊的军权、玄夜卫的监控,只想着 “旧部支持”“社稷需要”,这些念头像燃料,点燃了他压抑七年的复辟之志。

萧桓走到案前,拿起《复立十策》抄本,翻到谢渊当年拟的 “复立桓帝,以安社稷” 条目,指尖抚过墨迹 —— 他突然觉得,谢渊当年力请复立他,是真的认为 “正统能安社稷”,如今他复位,仍是为了 “安社稷”,谢渊没有理由阻拦。

他想起谢渊的行事风格:德胜门退瓦剌时,谢渊能捐弃前嫌,重用曾反对他的将领;推行新政时,谢渊能接纳户部尚书刘焕的建议,调整边军粮饷调度。谢渊不是 “权臣专断”,是 “以社稷为重”,若他能证明复位后 “不废利民新政,只纠弊政”,谢渊或许会谅解,甚至支持。

“谢渊若阻,便是违了他自己的‘社稷’之念;谢渊若助,便是顺天应人。” 萧桓自我宽解道。他甚至想好了与谢渊的 “妥协” 之策:复位后仍令谢渊掌兵部、御史台,保留减税、修边墙等利民举措,只废除 “严查勋贵租银”“强征边军役” 等弊政,既安百姓,又安勋贵,也给谢渊留足颜面。

他想起陈冀说的 “谢渊孤掌难鸣”,心里更定:谢渊虽威望高,却也得罪了不少权贵,若他复位后能平衡各方利益,谢渊便没了 “阻复” 的理由。他不再怕谢渊的阻拦,反而觉得,谢渊最终会 “以大局为重”,接受他的复位。

萧桓想起魏奉先昨日从礼部听来的消息:礼部尚书王瑾为了讨好宗室,已将 “宗室请复旧帝辅政” 的奏折压了半月未奏;吏部侍郎张文为了拉拢徐靖,已暗中将玄夜卫的官员考核名单透露给旧党(张文怕谢渊借玄夜卫查他贪墨)。这些 “官官相护” 的痕迹,让他明白,谢渊并非 “众望所归”,朝堂上仍有不少人盼他复位,以制衡谢渊。

还有卫安 —— 卫安收了旧党白银五百两,不仅放陈冀潜入,还答应在举事时打开南宫侧门,引京营旧卒入内护驾。卫安只是个从六品卫官,却敢冒 “通敌” 之险,只因他盼着复位后升皇城司主事(正五品),这便是 “利” 的驱动,也是旧党能借势的根基。

“谢渊虽严,却管不住官员的私念;新政虽好,却触了太多人的利益。” 萧桓轻声说。他想起寿宁侯虽被流放,其党羽仍在户部任职,暗中拖延边军粮饷调度;镇刑司旧吏虽被清查,却仍有不少人藏在理刑院、玄夜卫,为旧党传讯 —— 这些人都是他的 “隐形助力”,只要他举事,这些人便会跳出来支持,形成 “众望所归” 的假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走到殿角,望着暗格中徐靖的密报,心里的惧意已烟消云散。他不再犹豫,不再纠结,只想着如何尽快联络徐靖,敲定举事时日,如何调动旧部,如何应对谢渊可能的阻拦 —— 复辟的念头,已在他心里扎了根,再也拔不掉。

他想起代宗病重的消息 —— 太医三日一诊,皆言 “元气亏竭,恐难起”,宫中已开始筹备 “后事”;皇子年幼,连 “社稷” 二字都认不全,若代宗驾崩,皇子继位,朝堂定会因 “主少国疑” 动荡,勋贵会争权,边班会生乱,瓦剌会趁机窥边,大吴江山便会陷入危局。

“朕作为正统,复位是为稳定朝局,是为护大吴江山,非为私权!” 萧桓对着《大吴宗室谱》轻声说,像是在说服自己,也像是在对列祖列宗发誓。他想起谢渊当年力请复立他,正是因为 “正统能安宗室、稳民心”,如今时局更危,他的复位,比当年更有必要,谢渊没有理由反对。

他合上册谱,放在案上,与《复立十策》抄本、京营旧符并列 —— 这三样东西,分别代表着他的 “正统”“理由”“助力”,有了这些,他的复辟便不是 “谋逆”,而是 “顺天应人”,是 “护社稷” 的义举。

萧桓想起《大吴律?谋逆篇》的规定:“凡宗室擅自议复位、联外臣者,斩立决。” 之前他总怕触此条,如今却有了新的解读:“朕是正统,复位是为社稷,非‘擅自议’;联外臣是为安朝局,非‘谋逆’,《大吴律》的‘谋逆’条,管的是乱社稷者,不是护社稷者。”

他想起石崇的下场 —— 石崇被斩,是因为他 “通敌、谋乱、害百姓”,是真 “谋逆”;而他复位,是为 “安社稷、护百姓、稳朝局”,与石崇截然不同,谢渊若想治他的罪,便会落 “苛待正统、违逆民心” 的骂名,宗室不会答应,百姓不会答应,旧部更不会答应。

“谢渊若敢动朕,便是违了‘社稷’之念,便是失了民心!” 萧桓的声音里带了几分决绝。他不再怕《大吴律》的威慑,不再怕玄夜卫的抓捕,只想着如何尽快举事,如何尽快复位。

他走到窗前,望着东方泛起的微光,心里已开始筹划举事细节:令徐靖率诏狱卒控制正阳门西侧暗门,令陈冀率京营旧卒潜入南宫护驾,令卫安打开侧门,令李默率宣府卫兵牵制京营主力,令张文、林文在朝堂上发难,逼谢渊接受复位 —— 每一步都想得周密,每一步都透着他的决心。

萧桓想起徐靖 —— 徐靖是镇刑司旧党核心,石崇败后,徐靖怕被玄夜卫清算,主动联络他,愿为复辟效力。徐靖掌诏狱署,能调动狱中死囚充作死士,也能借 “审讯” 之名,拖延玄夜卫对旧党的核查,是他复辟的重要助力。

他想起徐靖昨日递来的密信:“臣已令诏狱卒备好兵器,只待陛下号令,便赴正阳门接应;臣还联络了理刑院主事赵某(旧党),愿在举事时奏请‘复旧帝辅政’,逼谢渊表态。” 徐靖的部署周密,让他更有信心。

“徐靖虽为旧党,却也懂‘社稷’,朕复位后,许他掌理刑院,既安其心,也借其力制衡谢渊。” 萧桓轻声说。他不再计较徐靖的私念,只想着如何利用徐靖的力量,尽快复位。

他走到案前,拿起笔,在一张宣纸上写下密令:“徐靖:速核李默动向,令镇刑司旧吏盯紧玄夜卫北司,令卫安备好侧门钥匙,三日后辰时,举事。” 墨迹落下,像他复辟之志的最终定调,再也无法更改。

萧桓拿起案上的京营旧符,举过头顶,对着烛火细看 —— 铜符上的 “前营” 二字,在烛火下泛着微光,像当年京营旧卒的眼神,充满了对他的忠诚。他想起陈冀说的 “旧卒皆愿持旧符听令”,想起当年亲征时,旧卒们跟着他冲锋陷阵的场景,心里的暖意渐浓。

“朕有这些旧卒,何惧谢渊的京营?” 萧桓轻声说。他决定,举事时亲自持此符,赴京营前营号令旧卒,只要他一出现,只要旧符一亮,京营旧卒定会倒戈,谢渊的京营主力便会不攻自破。

他将旧符揣进怀里,紧贴胸口 —— 铜符的凉意透过衣料传来,却让他觉得安心。这枚旧符,不仅是京营的调兵凭证,更是他与旧卒之间的 “情分”,是他复辟的 “军心” 所在。

他走到殿内,开始踱步,嘴里默念着举事的步骤:“辰时,徐靖率诏狱卒控正阳门暗门;辰时一刻,卫安开南宫侧门,陈冀引旧卒入护驾;辰时二刻,朕持旧符赴京营前营;辰时三刻,李默率宣府卫兵牵制京营;巳时,入皇宫,逼代宗禅位……” 每一个时辰,每一个动作,都想得清晰,复辟的决心,已坚如磐石。

天已微亮,晨光透过窗缝,洒在萧桓的身上。他坐在案前,望着案上的密令、《复立十策》抄本、《大吴宗室谱》、京营旧符,心里的 “复” 念已完全压倒 “惧” 念,复辟的决心,再也无法动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想起七年前的青漠堡之败,想起七年的南宫幽禁,想起陈冀的忠勇,想起徐靖的筹备,想起旧卒的期待,想起社稷的需要 —— 这些都像一股力量,推着他往前走,让他不再犹豫,不再退缩。

“谢渊,朕知道你权重,知道你严,可朕是大吴正统,朕要复位,是为社稷,为百姓,你若识时务,便应支持;你若阻拦,朕便与你一决高下!” 萧桓对着晨光轻声说,声音里充满了决绝。

他拿起案上的密令,递给刚进来的魏奉先,沉声道:“速将此令送徐靖,令他按计筹备,三日后辰时,举事!” 魏奉先接过密令,躬身应 “是”,转身快步离去 —— 他虽仍有不安,却不敢再劝,只能按令行事。

萧桓独自留在 “思政堂”,望着窗外的晨光,嘴角勾起一丝浅淡的笑 —— 七年的幽禁,七年的等待,七年的犹豫,终于在这一刻有了结果。他知道,三日后的举事充满风险,或许会成功,或许会失败,或许会成为 “中兴之君”,或许会沦为 “阶下囚”,但他不再怕,不再悔,因为他坚信,自己的复辟,是为了大吴社稷,是为了百姓安乐,是天经地义的义举。

片尾

萧桓宽心定复志的清晨,南宫的暗线已悄然收紧:魏奉先持密令赴诏狱署,身后跟着玄夜卫暗探的影子;徐靖接令后,即刻召集镇刑司旧吏,部署 “控正阳门、盯玄夜卫” 的细节;陈冀在南宫偏院磨亮旧刀,盼着三日后随萧桓赴京营;秦飞将 “萧桓定三日后举事” 的密报递到谢渊案前,等待指令;谢渊在兵部衙署,望着密报,指尖轻叩案面,眼底闪过一丝沉毅,却未即刻发令,只令 “秦飞续盯徐靖、陈冀,杨武加强京营巡查,周敦核查诏狱署动向”—— 朝局看似平静,实则 “复” 与 “防” 的博弈已进入倒计时,萧桓的决心,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南宫谋变的池子里,激起了最后的涟漪。

卷尾语

萧桓自我宽心定复志,非 “幡然醒悟” 之明,乃 “私念借社稷自欺” 之愚 —— 他以谢渊 “社稷为重” 之语为幌子,掩复辟之私;以旧党筹备之密为底气,轻谢渊之威;以正统身份为遮羞,避《大吴律》之罪,层层自我说服,终陷 “权欲迷心” 之局。然其志既定,南宫谋变遂从 “暗弈” 转向 “实举”,旧党之谋、旧帝之念、直臣之防,三方角力终要见真章。

此案之伪,在 “社稷” 二字的滥用 —— 萧桓口中的 “护社稷”,实为 “夺私权”;旧党口中的 “助正统”,实为 “谋自保”;二者皆以 “公义” 掩私欲,却不知谢渊之 “社稷”,是 “百姓安乐、边军安稳、律法严明”,非 “旧帝复位、旧党掌权”。萧桓的自我宽解,不过是将 “私念” 包装成 “公义”,自欺欺人罢了。

南宫的晨光、案上的旧符、密令的墨迹、玄夜卫的盯梢,皆为 “虚饰公义” 之注脚 —— 萧桓的决心,是权欲的最终爆发;旧党的筹备,是私利的最后挣扎;谢渊的稳控,是纲纪的最后坚守。三者的最终对决,非 “正统” 与 “权臣” 之争,乃 “私欲” 与 “公纲” 之斗,私欲虽烈,终难敌公纲之固。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知桓有复志,却不急于处置,非纵之,乃因‘逼则生乱,缓则露形’,待其举事,再以实证定案,既服朝野,又护社稷。” 诚哉斯言!萧桓的自我宽心,看似坚定,实则暴露了旧党 “急功近利” 之弊;谢渊的稳控不发,看似被动,实则掌握了 “以静制动” 之智。南宫谋变的最终结局,从萧桓定志的那一刻,便已注定 —— 私念难成公义,私欲终败纲纪。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