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85章 愿拼残命争天命,欲借余忠助旧龙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宗室志》卷五《德佑帝篇》附载:成武中期,德佑帝萧桓居南宫,不得预政,复辟之念藏于胸,以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总军政、掌御史台,九边防务及京师布防皆属之)权重,恐触其忌,故在 “复” 与 “止” 间迁延未决。

时有陈冀者,昔从桓征青漠堡,为亲军副将,秩从三品。青漠堡溃师,冀以 “失律” 坐贬庶民,隐于京师城郊,心仍向桓。闻桓困南宫,乃潜由南宫西角门暗沟入,衣粗布,怀旧符(昔桓所赐京营调兵符残片,以示身份),求见桓。

冀见桓,伏地泣曰:“臣冀,死罪!昔不能护陛下于青漠,今敢冒死来见,为社稷计。代宗皇帝(萧栎)寝疾久,太医诊脉谓‘恐难起’,宫中庶政多壅,陛下为太祖高皇帝(萧武)七世孙,大吴正统,复位乃顺天应人,非私谋也。谢太保(渊)虽掌兵刑,素以社稷为重,若知陛下复位为安宗庙、抚百姓,必不违;纵太保持异议,臣已联络京营旧卒三百余 —— 皆昔年随陛下亲征之亲军,及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旧部(默昔与冀同事),皆愿效死,何惧谢太保之威?”

桓久困南宫,闻 “正统”“旧部效死” 之语,复位之念复炽:既喜旧部未散,有可恃之力;又隐忧谢渊之严 —— 恐其引《大吴律?谋逆篇》“宗室擅议复位” 条治罪。然终为权欲动,乃令冀匿于南宫偏院,密令贴身太监魏奉先驰报诏狱署提督徐靖,令靖速核代宗病情及李默动向。

是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掌京师密探、刑狱勘验)得暗探报:“有布衣男子,自西角门暗沟入南宫,与德佑帝私语久。” 飞乃令暗探续侦,录冀出入踪迹及与卫安(南宫西角门卫官)交接状,驰报谢渊。

渊阅报,召秦飞入署,谓曰:“陈冀,一贬谪旧将耳,不足为患;萧桓虽有复念,未举实迹。今若遽捕冀、责桓,宗室必议朕(代宗)苛待故君,恐滋他变。汝宜增派暗探,盯防南宫偏院及魏奉先、徐靖往来,录其谋逆实迹,待露形迹,乃按律治之,庶几无议。” 飞领命,遂令暗探分守南宫各角门及诏狱署外,密侦无稍懈。时人谓之 “南宫旧臣献言”。

论曰:南宫旧臣献言一案,其要在 “旧情” 为表,“私谋” 为里。陈冀借 “旧部忠君” 之名,实欲复己之官;萧桓因 “时局可乘” 之意,终溺一己之权。旧党(徐靖、镇刑司旧吏之属)假冀为媒,图煽桓乱,以乱谢渊新政、复旧党之利,此其谋也。谢渊持重不发,非纵乱,乃审时度势:既防旧党借 “苛待故君” 名惑众,又务在以实证定案、以律法服人,不使朝局因小隙而溃。此亦见成武中期朝局之艰:旧帝怀怨,旧党窥隙,直臣斡旋其间,唯以 “社稷安稳” 为圭臬,斯可谓知大体矣。

南宫夜隐旧臣踪,泣劝君王复帝容。

言及代宗身染疠,语提谢相或相容。

愿拼残命争天命,欲借余忠助旧龙。

不是私恩牵故吏,只缘权欲在心中。

南宫西角门的暗沟旁,衰草被夜风压得伏地,一道黑影从沟内爬出,粗布短衫上沾着湿泥,腰间却藏着一柄磨去鞘纹的旧腰刀 —— 正是前京营副将陈冀。他按着腰刀,贴着墙根快步走,目光扫过巷口的羽林卫岗哨,眼底闪过一丝紧张,却更多是决绝。

这暗沟是卫安(西角门卫官)为旧党传讯留的,陈冀能潜入,是托了镇刑司旧吏的关系 —— 石崇败后,旧吏们怕被玄夜卫清算,急盼萧桓复辟,便寻到隐于民间的陈冀,许以 “复位后复京营副将职”,让他赴南宫劝进。

“陈大人,快些,羽林卫换岗只剩半刻了。” 墙后传来卫安的低唤,他攥着一串铜钥匙,是南宫偏院的门钥,“陛下在‘思政堂’等您,别耽搁。”

陈冀点头,跟着卫安绕进南宫偏院的角门。院内的青石板上,还留着白日羽林卫巡逻的痕迹,陈冀的粗布鞋踩在上面,轻得像猫,却仍能觉出石板的冰凉 —— 这是他七年前常走的路,那时他还是京营副将,随萧桓出入南宫,如今却成了 “潜入者”,何其讽刺。

卫安将他引到 “思政堂” 侧门,递过一件叠好的青布官袍:“换上,别让陛下见您这模样。” 陈冀接过官袍,指尖触到布面的旧痕,是他当年的官袍,被旧吏们寻来送还,布面上还留着青漠堡之战的血渍,虽已发黑,却仍刺目。

萧桓坐在 “思政堂” 的旧御案后,案上摊着《复立十策》抄本,指尖反复摩挲 “京营” 二字,心里仍在 “复止” 间纠结。忽闻侧门轻响,抬头见陈冀身着旧官袍进来,虽面带风霜,却仍有当年的武将气,眼眶竟先红了。

“陈…… 陈冀?” 萧桓起身,声音带着颤抖,“你怎么来了?青漠堡后,你不是被贬为民了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冀 “扑通” 跪地,膝头撞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他却似不觉疼,只顾叩首:“臣陈冀,参见陛下!臣虽被贬,却日夜惦记陛下,今闻陛下有复位之念,特冒死来见,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萧桓忙上前扶他,指尖触到陈冀的胳膊,瘦得只剩骨头,心里更酸:“快起来,南宫不比当年,没什么好茶,委屈你了。” 他拉着陈冀坐下,目光落在他腰间的旧腰刀上,“这刀…… 还是当年朕赐你的?”

“是!” 陈冀摸着腰刀,声音里带了哭腔,“臣带着它,在民间待了七年,每日擦拭,就盼着有朝一日,能再随陛下出征,再为大吴效力!” 这话像针,扎在萧桓心上 —— 七年幽禁,还有旧臣记得他,还有旧臣愿为他冒险,这让他原本动摇的 “复” 念,又燃了起来。

陈冀坐定,却没喝萧桓递来的茶,只是望着他,眼神急切:“陛下,臣来前,已托旧吏查探 —— 代宗陛下病重,近日常卧病不起,连早朝都免了,朝政多由谢渊大人主持。这正是陛下复位的好时机啊!”

萧桓心里一动,却仍有顾虑:“谢渊掌军政、玄夜卫,威望震朝野,他若不允,朕如何复位?”

“谢渊大人虽忠,却非愚忠!” 陈冀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低,却更显激动,“他忠的是大吴社稷,不是代宗陛下!如今代宗病重,皇子年幼,社稷无主,陛下复位,是顺天意、合民心,谢渊大人若明白此理,必不会阻拦!”

他顿了顿,想起旧吏们传来的消息,又道:“臣还听说,谢渊大人近日因新政与勋贵不和 —— 户部尚书刘焕虽支持新政,却不满谢渊严查勋贵租银;吏部侍郎张文更是暗中联络旧党,盼陛下复位后调整吏治。谢渊大人孤掌难鸣,陛下若许他‘仍掌兵部、御史台’,他定会动心!”

萧桓的呼吸急促了些,却仍皱着眉:“可谢渊刚擒了石崇,查了镇刑司旧党,他对朕…… 怕是早已生疑。”

“疑又如何?” 陈冀猛地起身,腰间旧腰刀晃了晃,“陛下,臣已联络京营旧卒三百余人,都是当年随陛下亲征的弟兄,愿为陛下死战;宣府卫副总兵李默,虽现为谢渊麾下,却与臣有旧,若陛下复位,臣愿去劝他倒戈;诏狱署提督徐靖,更是愿率诏狱卒为陛下开宫门!即便谢渊阻拦,咱们里应外合,也未必会输!”

萧桓望着陈冀激动的模样,心里的 “复” 念像被添了柴的火,越燃越旺,可 “惧” 的阴影仍未散去。他想起谢渊在德胜门的决绝,想起玄夜卫暗探的监控,想起石崇的下场,忍不住问:“你联络的京营旧卒,真能信吗?李默与谢渊有德胜门共事之谊,他会倒戈?徐靖虽为旧党,却怕谢渊如怕虎,他真敢开宫门?”

陈冀见他仍有疑虑,忙从怀中掏出一枚铜符 —— 是京营旧符,上面刻着 “前营” 二字,磨损严重,却是真品:“陛下,这是京营旧卒首领托臣带来的,见此符如见陛下,他们定会听令!李默虽与谢渊有谊,却不满谢渊调宣府卫兵守京营,臣只需提‘陛下复位后许宣府卫自主防务’,他定会动心!徐靖那边,臣已托镇刑司旧吏传信,许他‘复位后掌理刑院’,他怎会不敢?”

萧桓伸手接过陈冀递来的京营旧符,指尖甫触铜面,便觉一股熟悉的糙感 —— 那是他昔年亲赐陈冀时,特意令工部工匠刻的 “前营” 二字,岁月磨去了铜符的锋芒,却未消刻痕里嵌着的京营铁锈,那是青漠堡之战时,符信随陈冀浴血的印记。

“这符……” 萧桓指腹摩挲着 “前营” 二字,喉间微哽,“七年前青漠堡突围,你便是持此符,率亲军断后,左臂中箭仍不肯退。” 记忆翻涌如潮:那时京营溃乱,他被瓦剌兵追袭,是陈冀持此符收拢残卒,以身体为盾护他脱险,那道箭伤,至今还在陈冀左臂留着疤痕。

“陛下竟还记得!” 陈冀眼中泛起泪光,语声更切,“臣藏此符七年,日夜擦拭,便是盼有朝一日,能再持此符随陛下号令旧部!”

然萧桓的疑虑未消,他侧身避开陈冀的目光,望向殿外沉沉夜色,声线沉了几分:“你既隐于城郊,何以精准寻得南宫暗沟?卫安为南宫卫官,掌西角门防务,玄夜卫暗探日夜巡查,他怎敢私放你入?又怎知玄夜卫动向,能设‘调虎离山’之计?” 他不信这是 “天赐之机”,七年幽禁让他学会了凡事多问一层 —— 陈冀背后,定有旧党在操盘。

陈冀闻言,身子微僵,随即压低声音,凑至萧桓身侧:“陛下明鉴!暗沟是镇刑司旧吏告知,卫安那边,是旧党从寿宁侯抄家余银中挪用五百两白银相赠,更许他复位后升皇城司主事 —— 卫安怕玄夜卫查他贪墨,又盼攀附旧党得官,才敢冒险。至于玄夜卫,是旧吏假造‘镇刑司库房藏有石迁通敌密信’的痕迹,引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的人去查,南宫周边的暗探,此刻都在库房外候着,半个时辰内必不回防。” 他说得急切,指尖不自觉攥紧了腰间旧刀的刀柄,显是怕萧桓不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听他言及 “寿宁侯抄家余银”“石迁通敌密信”,心下更明:这不是陈冀一人的冒进,是旧党(徐靖、镇刑司旧吏之属)早有谋划,借陈冀的旧恩,诱他复辟。他未点破,只追问:“若玄夜卫速回,若卫安反水,你我今日便要陷南宫。”

“臣愿以死担保!” 陈冀猛地屈膝跪地,膝头撞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却不顾疼,膝行数步,双手死死攥住萧桓的袍角,指节泛白。粗布裤磨过殿内青石板,蹭出细微划痕,袍角还沾着暗沟的湿泥,显是潜入时狼狈之态。

“陛下!臣冒死入宫,非为复那从三品副将之职!” 陈冀语声带哭,泪与汗混在一处,顺着脸颊滑落,“臣贬谪七年,居城郊茅屋,见百姓因新政苛察流离 —— 谢渊查勋贵租银,却连累佃户被勋贵逼迁;修边墙征役,却有县吏借故克扣工银。代宗陛下寝疾久,太医三日一诊,皆言‘元气亏竭,恐难起’,皇子年方三龄,冲幼无知,朝堂皆由谢渊总揽。谢渊虽能理政,终究是臣,非君!”

他突然抬手,以额叩地,青石板上 “咚咚” 作响,不过数下,额间便渗出血珠,顺着眉骨滑落,滴在萧桓的深青袍角上,晕开一小片暗红。“昔年青漠堡之败,臣未能护陛下周全,愧悔七年;今日若能助陛下复位,革新政之弊,安宗室、抚百姓,臣便是身首异处,亦无憾!求陛下别再犹豫,下旨举事!”

萧桓垂眸望着陈冀额间的血,指尖微动 —— 那温热的触感,像极了青漠堡战场上,亲军兵卒的血溅在他脸上的温度。那时陈冀也是这样,以命相护;如今陈冀仍是这样,以命劝进。他俯身扶起陈冀,指腹不经意触到陈冀左臂的疤痕,那是当年护他时留下的箭伤,坚硬如茧。

“你先起来,别磕了。” 萧桓的声音里添了几分坚定,却仍藏着审慎,“朕需与徐靖联络 —— 他若能说动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倒戈,若代宗病情属实,若京营旧卒真能聚齐,再议举事不迟。此事关乎社稷安稳,更关乎你我及三百旧卒的性命,不能冒进。” 他怕的不是谢渊的军权,是旧党画的 “饼” 若为虚,他便是自投罗网。

“陛下肯三思,便是社稷之幸!” 陈冀喜极而泣,忙扶着萧桓的手起身,额间血迹未擦,却顾不上狼狈,“臣愿藏于南宫偏院,不与外人接触,静候陛下旨意!” 说罢,又躬身叩首三次,才跟着魏奉先,从侧门退入偏院 —— 那偏院原是南宫堆放杂物的地方,魏奉先已提前清扫,只留一张旧床、一盏油灯,够陈冀暂避。

陈冀退去后,萧桓独自留在 “思政堂”,指尖仍捏着那枚京营旧符,铜面的凉意渗进指腹,却压不住心里翻涌的 “复” 与 “惧”。他走到案前,将铜符放在《复立十策》抄本旁,目光落在 “整饬京营” 的条目上 —— 陈冀说有三百旧卒愿助,可这三百人,是真念旧恩,还是被旧党以利相诱?

他推开窗,冷风裹着院中的衰草屑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西角门方向,卫安的身影仍在岗哨旁伫立,那道身影单薄,却藏着贪婪的算计 —— 卫安要的是皇城司主事之职,陈冀要的是京营副将之位,徐靖要的是理刑院控制权,这些人嘴里的 “忠”,不过是待价而沽的筹码。若复位后,他不能满足这些人的私欲,他们会不会像石崇一样,反过来以 “谋逆” 罪构陷他?

萧桓指尖按在窗棂上,凉意让他清醒了几分:谢渊掌政七年,未增一亩私田,未安一个私党,玄夜卫、兵部皆用贤能,连户部尚书刘焕、刑部尚书周铁这些异见者,都能各尽其职;而这些旧臣的 “忠”,是建立在 “私利” 之上的。他若真靠这些人复位,大吴江山,怕是要从 “谢渊的社稷”,变成 “私党的棋局”。

烛火燃至过半,萧桓拿起铜符,重新藏入案下暗格 —— 他虽被陈冀的旧恩触动,却未失最后的审慎。徐靖的联络、李默的态度、代宗的病情,缺一不可;谢渊的动向、玄夜卫的监控、《大吴律》的底线,亦需一一考量。复辟之路,从来不是 “天赐之机”,是步步惊心的博弈,他不能因一时感动,便踏入旧党设下的局。

“若复位后,这些人因私念作乱,朕该如何?” 萧桓喃喃自语,心里又添了层疑。他想起谢渊的 “无私”,谢渊推行新政,虽得罪勋贵,却为百姓;谢渊掌军政,虽权重,却为社稷 —— 这样的人,或许真的比那些 “掺私念的旧臣” 更可靠。

可疑归疑,“复” 的念头已难压下。他走到案前,取出徐靖昨日递来的密信,上面写着 “臣已备好诏狱卒,只待陛下号令”。萧桓拿起笔,在密信旁批注:“代宗病重,陈冀来劝,京营旧卒愿助,可联络李默,待时机成熟,再议举事。” 墨迹落下,像他终于迈出的一步,虽仍谨慎,却已偏向 “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南宫西角门的暗沟旁,一道黑影悄然潜伏,是玄夜卫北司的暗探 —— 秦飞早已察陈冀异动,却未贸然抓捕,只令暗探盯紧,录其行踪。暗探看着陈冀随卫安潜入南宫,又看着卫安回到岗哨,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转身消失在暗巷里,往玄夜卫北司去。

秦飞接到暗探的禀报时,正在翻阅镇刑司旧档,闻言放下卷宗,眼底闪过一丝了然:“萧桓果然动了心,陈冀这颗棋子,倒让旧党用得好。” 他拿起笔,在密报上批注:“陈冀藏南宫偏院,卫安通旧党,徐靖似有联络,需加派暗探,录萧桓、陈冀、徐靖往来实证。”

批注毕,秦飞召来玄夜卫校尉:“你带两人,盯紧南宫偏院,再带三人,查卫安收旧党白银的实证,若有徐靖与萧桓的密信,务必截获。记住,别打草惊蛇,等谢大人的指令。”

校尉领命退去后,秦飞望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清楚 —— 谢渊之所以不贸然动萧桓、陈冀,是怕激旧党生变,更怕落 “苛待旧帝” 的骂名。谢渊要的,是 “实证”,是 “按律处置”,是让朝野无话可说,让旧党无隙可乘。

次日清晨,魏奉先按萧桓的吩咐,带着批注后的密信,从南宫偏院的角门出去,往诏狱署去。他走得匆忙,没察觉身后跟着玄夜卫暗探的影子 —— 秦飞早已料到萧桓会联络徐靖,早派暗探盯紧魏奉先。

魏奉先到诏狱署时,徐靖正在后堂看镇刑司旧档,见他来,忙屏退左右,接过密信。阅后,徐靖的眼睛亮了:“陛下终于松口了!陈冀果然有用!” 他拿起笔,在密信上回复:“臣即刻联络李默,再令镇刑司旧吏查代宗病情,待臣消息,定助陛下复位。”

魏奉先接过回复,不敢多留,转身就走。徐靖望着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丝得意 —— 他盼萧桓复辟,不仅是为掌理刑院,更是为报谢渊打压旧党之仇。石崇败后,他怕被玄夜卫清算,只有萧桓复辟,他才能自保,才能掌权。

魏奉先回到南宫,将回复递给萧桓。萧桓阅后,心里的 “复” 念更坚,却仍没下最终决心:“再等等,等徐靖联络李默的消息,等代宗病情的实讯,再决定举事时日。” 他知道,此刻的 “稳”,比 “急” 更重要,若能确认李默倒戈、代宗病重难愈,复辟的胜算便会大增。

南宫偏院的小屋里,陈冀坐在床沿,摩挲着腰间的旧腰刀,心里满是期待。他想起萧桓松口的模样,想起复位后的场景 —— 他会复京营副将职,会随萧桓整饬京营,会洗刷青漠堡之败的耻辱,会成为大吴的 “中兴功臣”。

他想起被贬为民的七年,百姓的白眼,勋贵的轻视,官员的刁难,这些都让他憋了一肚子气。他盼萧桓复辟,不仅是为旧恩,更是为自己的前程,为自己的尊严。他相信,只要萧桓复位,他就能重新站起来,就能让那些轻视他的人刮目相看。

“陛下定会下旨的,定会的。” 陈冀喃喃自语,眼神坚定。他从怀中掏出一块旧令牌,是萧桓当年赐他的 “忠勇” 令牌,虽已生锈,却仍被他珍藏。他把令牌放在胸前,像在汲取力量,像在祈祷萧桓能尽快下旨,尽快让他重返战场,重返朝堂。

萧桓坐在 “思政堂” 的旧御案后,望着案上的密信、京营旧符、《复立十策》抄本,心里的 “复” 念与 “惧” 念仍在拉扯,却已偏向 “复”。他想起陈冀的忠勇,想起徐靖的承诺,想起京营旧卒的愿助,想起代宗的病重,这些都是 “复” 的理由;可他仍怕谢渊的阻拦,怕玄夜卫的监控,怕 “谋逆” 的罪名,这些都是 “止” 的顾虑。

他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的衰草,想起七年前的自己,那时他意气风发,率京营亲征,虽败却也有过豪情;如今他幽禁南宫,虽仍有旧臣支持,却没了当年的锐气,多了几分审慎。他知道,复辟的路充满风险,或许会成功,或许会失败,或许会成为 “中兴之君”,或许会沦为 “阶下囚”。

“再等等,再等徐靖的消息,再等李默的态度,再等代宗的病情。” 萧桓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坚定,却也带着一丝不确定。他决定,不贸然举事,而是 “待实讯”—— 待所有利好都确认,待所有风险都可控,再下最终决心。他知道,距离复位还有很长的路,还有很多变数,还有很多博弈,可他不会放弃,他会等,会盼,会在 “复” 与 “止” 的夹缝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 “中兴” 路。

片尾

旧臣献言的风波暂歇,南宫的暗线却更密:陈冀藏于偏院,盼萧桓下旨;萧桓持徐靖密信,待李默消息;徐靖联络李默,查代宗病情;秦飞派暗探盯梢,录实证待谢渊指令;卫安收旧党白银,在西角门虚应羽林卫;谢渊在兵部衙署,看着秦飞送来的 “陈冀潜宫” 密报,眼底闪过一丝沉毅,未发指令,只令 “续盯,防旧党急举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南宫 “思政堂” 的烛火亮至深夜,萧桓仍坐在案前,指尖捏着京营旧符,心里的 “复” 念已难压;偏院的烛火亮至深夜,陈冀摩挲着旧腰刀,心里的 “盼” 念更浓;兵部衙署的烛火亮至深夜,谢渊翻阅着秦飞的密报,心里的 “控” 念更坚 —— 朝局看似平静,实则 “复” 与 “止” 的博弈已进入新阶段,陈冀的进言,像一颗石子,在南宫谋变的池子里,激起了更大的涟漪,却也让谢渊的防控,更添了几分针对性。

卷尾语

陈冀潜宫献言,非仅 “旧臣忠旧” 之浅行,乃旧党 “借旧恩煽旧帝” 之深谋 —— 冀以 “代宗病重、旧部愿助” 为饵,激萧桓复辟之念,实则为自身复官、旧党自保;萧桓闻言动心,非仅 “旧情难弃” 之态,乃 “权欲未灭却又畏祸” 之实,既盼借旧臣之力复位,又怕触谢渊之威、犯《大吴律》之罪,二者互动,显旧党与旧帝 “各怀私念却又需捆绑” 之弊。

此案之暗,在 “官官相护” 与 “监控未松” 之交织 —— 卫安收旧党白银放陈冀入宫,显基层官吏 “利字当头” 之态;秦飞察异动却不贸然动,显谢渊 “以静制动、待实证” 之智。旧党以为 “暗潜成功”,实则已入谢渊 “监控网”;萧桓以为 “天赐良机”,实则仍在谢渊 “可控范围”,二者皆在 “私念” 与 “时局” 中误判,为后续博弈埋下隐患。

南宫的暗沟、旧臣的腰刀、京营的旧符、玄夜卫的密报,皆为 “未决之局” 的注脚 —— 陈冀的 “劝”,是旧党最后的挣扎;萧桓的 “动”,是权欲最后的火苗;谢渊的 “控”,是纲纪最后的坚守。三者的角力,非一时可了,需经 “消息核验、力量整合、时机判断” 等多重博弈,方能见分晓。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治政,善察微知着,旧党一动,便知其谋,却不急于处置,乃因朝局复杂,需徐图以安。南宫旧臣献言后,渊令秦飞续盯,既防旧党急举事,又防自身落‘苛待旧帝’之嫌,其稳,非怯懦,乃智。” 诚哉斯言!旧臣献言一案,谢渊的 “稳”,是为护社稷安稳;萧桓的 “动”,是为谋个人权位;旧党的 “煽”,是为求自保私利。三者之念,高下立判,亦为南宫谋变 “私必败、公必胜” 之伏笔。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