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84章 不是朝堂无直路,只缘权欲锁心程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宗室志》卷五《德佑帝篇》附载:“成武朝中期,德佑帝萧桓居南宫,石崇谋乱败后,旧党余孽虽潜,然桓复位之念未熄。每夜起徘徊,思谢渊(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权掌军政、总玄夜卫,其态关乎复辟成败 —— 若渊肯附,可借其威望安朝野、推中兴;若渊拒,恐引《大吴律》治罪,致身败名裂。

桓在‘复’与‘止’间辗转,竟至彻夜不寐,南宫旧臣皆察其忧。” 此案之要,在 “权欲” 与 “惧法” 之拉扯 —— 萧桓念复位之利,又恐谢渊之威,二者缠结,显旧帝 “私念难弃却又畏祸” 之态,亦为后续朝局暗埋变数。

南宫夜漏滴寒更,旧帝徘徊意未平。

一念复权思中兴,再思拒阻恐身倾。

渊掌兵刑威镇吴,臣怀私念痛萦萦。

不是朝堂无直路,只缘权欲锁心程。

南宫 “思政堂” 的夜,静得能听见烛火 “噼啪” 的燃声。萧桓从三更起身,已在殿内踱了近两个时辰,靴底磨过青石板的旧痕,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像在数着他心底翻涌的 “复” 与 “止”。

案上摊着两物:一册是《复立十策》的抄本,纸页上还留着石崇篡改的痕迹;一方是玄夜卫暗探遗落的铜符(上月魏奉先在院角捡到,显是监控他的证物)。萧桓走到案前,指尖先碰了碰《复立十策》,那纸页的糙感让他想起谢渊当年的赤诚 —— 谢渊曾为他力排众议,奏请复立,若如今能拉拢谢渊,借其掌有的全**政、九边防务,何愁宗室不服、勋贵不附?何愁新政不能调整、旧制不能恢复?

可指尖转而触到玄夜卫铜符时,又猛地缩回 —— 那铜符泛着冷光,像谢渊手里的《大吴律》。他太清楚谢渊的性子:德胜门退瓦剌时,谢渊能斩溃逃将校立威;推行新政时,谢渊能查抄勋贵隐田不避权贵;石崇谋乱时,谢渊能不动声色布防擒敌。若自己执意复辟,谢渊定会引 “谋逆” 条治罪,到那时,不仅他身败名裂,连残存的旧党(如诏狱署提督徐靖、镇刑司旧吏)也会被一网打尽,永无翻身之机。

“复…… 还是止……” 萧桓低声喃语,声音裹在夜色里,轻得像怕被殿外的羽林卫听见。他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冷风裹着院中的衰草屑钻进来,吹得他打了个哆嗦 —— 窗外的南宫高墙,像谢渊的权柄,将他困在 “欲” 与 “惧” 的夹缝里,进不得,退亦不得。

萧桓回到案前,拿起《复立十策》的抄本,翻到 “整饬京营、安抚宗室” 的条目。指尖划过 “复立桓帝,以安社稷” 的字样,眼底亮了亮 —— 若能复位,他定要借谢渊之才:让谢渊续掌兵部,整饬京营旧卒,遣都督同知岳谦(岳峰之子,素有威望)守边,再不会有青漠堡之败;让谢渊兼领御史台,严查吏部尚书李嵩麾下的贪墨小吏,整肃吏治;让谢渊协调户部尚书刘焕,在减税的同时核查勋贵租银,既安百姓,又不损宗室体面。

他甚至想好了 “中兴” 之策:恢复永熙帝(萧睿)时的 “宗室辅政” 旧制,让赵王等可信宗室参与朝政;重开镇刑司(但由玄夜卫监控),清查石迁余党,安抚旧吏;令工部尚书张毅修缮先帝陵寝,重拾礼制 —— 这些,若有谢渊支持,定能推行,届时他便是 “中兴之君”,青史留名,而非 “幽禁南宫的旧帝”。

“谢渊若肯助朕……” 萧桓的声音里带了点憧憬,他想起谢渊当年在南宫见他时说的 “臣为社稷,非为私恩”—— 若他许谢渊 “终身太保、子孙荫官”,许谢渊 “新政调整权”,谢渊会不会动心?毕竟,谢渊虽忠,亦是朝臣,焉能无 “功名利禄” 之念?

烛火晃了晃,映得他的影子在墙上忽长忽短,像他此刻膨胀的 “中兴” 梦。他走到殿中,对着空无一人的殿宇,模拟着复位后的朝会场景:“众卿平身!谢太保,朕命你总领中兴事宜,凡军政、监察,皆听你调度……” 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却又很快被自己压下去 —— 他怕这只是幻梦,怕谢渊根本不接他的 “橄榄枝”。

兴奋稍退,萧桓的目光又落在玄夜卫铜符上。他拿起铜符,对着烛火细看,符上刻着 “玄夜卫北司” 的细痕 —— 这是秦飞麾下暗探的信物,秦飞是谢渊举荐的旧部,事事听谢渊调度。若他复辟,秦飞定会率玄夜卫围南宫,按《大吴律?谋逆篇》“凡宗室擅议复位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主谋者斩” 治他的罪。

他想起石崇的下场:石崇被斩前,谢渊令理刑院公开其 “通敌、谋乱” 的罪证,京中百姓沿街唾骂,连宗室都无人为其求情;寿宁侯被流放时,谢渊令户部抄没其家产充边饷,勋贵皆不敢言 —— 谢渊要处置一个人,从不会只凭权柄,定会找足实证,让朝野无话可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若自己复辟失败,谢渊会找什么罪证?石崇的供词(虽未提他主谋,却有 “受萧桓意篡改《复立十策》” 的字样)、徐靖他的密信(徐靖曾递信 “愿助陛下复位”)、赵王联络宗室的记录(赵王曾提 “听陛下号令”)—— 这些,足够定他 “谋逆” 之罪,废为庶人尚可,若谢渊执意按律 “斩立决”,代宗虽仁慈,恐也难拦。

“止…… 或许该止……” 萧桓攥紧铜符,指节泛白,铜符的冷意渗进掌心,让他打了个寒噤。他想起南宫西侧偏院的老太监,每日只是扫地、读书,虽无权柄,却也安稳 —— 若他放弃复辟,谢渊或许会奏请代宗,让他在南宫安度余生,不必担 “谋逆” 之险。

萧桓走到殿角,那里藏着一个暗格,里面放着徐靖昨日递来的密信 —— 徐靖在信中说 “镇刑司旧吏仍有五十余人愿听陛下号令,京营前营仍有旧卒念陛下旧恩,只需陛下一声令下,臣愿联络礼部侍郎林文(林文与赵王有旧),借祭祀先帝之机,奏请代宗‘复旧帝辅政’”。

指尖抚过密信,徐靖的字迹潦草,却透着急切 —— 徐靖是旧党残余,若萧桓不复辟,他早晚被谢渊查出包庇石迁旧党的罪证,落得石崇、寿宁侯的下场。除了徐靖,还有镇刑司旧吏、京营旧卒、与赵王交好的宗室,这些人都指着他复辟 “翻身”,若他 “止”,这些人定会失望,甚至可能出卖他,以求自保。

“朕若止,徐靖会如何?镇刑司旧吏会如何?” 萧桓喃喃自语,心里又添了层纠结。他想起去年,镇刑司旧吏为他递消息,被玄夜卫抓了两个,至今没放出诏狱;京营旧卒为他传口信,被杨武杖责三十,贬为边兵 —— 这些人都是为了他,他若放弃,岂不是 “负了旧部”?

烛火燃至过半,烛泪顺着铜台往下淌,像他此刻的愁绪。他把徐靖的密信放回暗格,指尖在暗格门上摩挲 —— 这暗格是他当年当皇帝时设的,用来藏私密奏折,如今却用来藏旧党的密信,何其讽刺。他既怕负旧部,又怕引祸上身,“复” 与 “止” 的拉扯,让他心口像被堵住一样,喘不过气。

萧桓想起前日魏奉先从礼部听来的消息:礼部尚书王瑾为了讨好宗室,竟对 “宗室请复旧帝辅政” 的奏折 “压而不奏”;吏部侍郎张文为了拉拢徐靖(徐靖掌诏狱署,可影响官员考核),对徐靖包庇旧党的事 “视而不见”。这些 “官官相护” 的痕迹,让他又燃起了 “复” 的念头。

王瑾掌祭祀、礼制,若复辟时能借 “先帝遗愿” 之名,王瑾定会附和;张文协理吏部,若能借其手调整官员,安插旧党,便能逐步架空谢渊的监察权。再加上徐靖的诏狱署、林文的礼部人脉、赵王的宗室身份,虽不能与谢渊的军政权抗衡,却也能形成 “制衡”,让谢渊不敢轻易动他。

“谢渊虽权重,却也孤掌难鸣。” 萧桓的声音里带了点底气,他想起谢渊推行新政时,户部侍郎陈忠曾因 “减税伤及国库” 与谢渊争执;工部侍郎周瑞曾因 “边墙修缮经费” 与谢渊意见不合 —— 朝臣并非都服谢渊,只要他能拉拢这些 “不满谢渊” 的官员,便能形成 “反谢联盟”,为复辟铺路。

他走到窗前,望着礼部的方向 —— 夜色里,礼部衙署的烛火还亮着,显是王瑾还在处理宗室事务。萧桓心里暗忖:“王瑾、张文、徐靖…… 这些人都是朕的助力,若能善用,复辟未必不能成。” 烛火映着他的脸,眼底的 “惧” 淡了些,“欲” 又浓了起来。

可 “欲” 刚浓,谢渊的影子又浮现在眼前。萧桓想起青漠堡败后,谢渊在德胜门斩溃逃将校时的决绝:那时京营总兵畏敌避战,谢渊直接按《大吴律?军律篇》“临阵脱逃者斩” 治罪,午时斩将,未时军心便稳;想起谢渊查寿宁侯租银时的强硬:寿宁侯借太后之势拒查,谢渊直接令秦飞率玄夜卫封了寿宁侯的庄田,搜出隐田账册,连代宗都未敢阻拦。

谢渊的 “刚”,不是靠权柄,是靠 “律法”;不是靠威慑,是靠 “民心”。王瑾、张文的 “官官相护”,在谢渊的 “律法” 面前,不堪一击;徐靖、林文的人脉,在谢渊的 “民心” 面前,不值一提。若复辟,谢渊只需一纸 “谋逆” 罪证,便能让王瑾、张文倒戈,让徐靖、林文束手就擒,让他再次沦为 “阶下囚”。

“谢渊…… 从不会妥协……” 萧桓的声音里带了点绝望,他想起谢渊当年对他说的 “臣为社稷,非为私恩”—— 这句话,如今想来,竟是 “臣不会为旧帝私恩,而违社稷律法” 的意思。他以为的 “拉拢”,在谢渊眼里,或许只是 “谋乱” 的借口;他以为的 “制衡”,在谢渊眼里,或许只是 “自寻死路” 的闹剧。

他走到案前,拿起玄夜卫铜符,用力按在掌心,铜符的棱角硌得掌心生疼 —— 他想借疼痛清醒,想说服自己 “止”,可心底的 “复” 念,却像烛火一样,虽摇曳,却未熄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重新拿起《复立十策》,翻到 “核查勋贵租银、续行减税” 的条目。他想,若复位后,他并非完全废除新政,而是 “调整新政”:保留减税、修边墙等利民举措,废除 “严查勋贵隐田”“整饬宗室” 等伤宗室、勋贵利益的条款 —— 这样,既能得百姓拥护,又能获宗室、勋贵支持,谢渊便无 “乱社稷” 的借口,或许会默认他的复位。

他甚至想好了如何 “说服” 谢渊:以 “代宗体弱,需宗室辅政” 为名,不直接废代宗,而是 “复帝号,掌辅政权”,与代宗 “共治天下”;许谢渊 “仍掌兵部、御史台”,甚至加 “太傅” 衔,让谢渊的权位更重 —— 谢渊若只为社稷,而非为代宗私恩,焉能不接受?

“中兴之利,谢渊亦能得之。” 萧桓的声音里又带了点憧憬,他想象着复位后,与谢渊共商朝政的场景:他坐龙椅,谢渊立殿中,议边军粮饷,谢渊奏请 “令户部侍郎陈忠赴宣府卫,核李默的边饷调度”;议吏治整顿,谢渊奏请 “令吏部侍郎张文查地方官考核”—— 君臣同心,共护大吴,何等美事。

烛火映着《复立十策》的字迹,萧桓的眼底亮得像有光。他觉得,这个 “折中” 的复辟方案,既避开了 “谋逆” 的风险,又能实现 “中兴” 的目标,谢渊没有理由拒绝,旧党没有理由反对,宗室没有理由不满 —— 这或许是他唯一的机会。

可憧憬很快被 “谋逆” 的恐惧击碎。萧桓想起《大吴律?谋逆篇》的规定:“凡非诏旨,宗室擅自议复位、联外臣者,无论是否成事,皆以谋逆论,主谋者斩,从者流。” 他与徐靖的密信、与赵王的联络、令石崇篡改《复立十策》的事,早已触犯 “谋逆” 条款,谢渊若想治他的罪,只需拿出这些实证,朝野无人能保他。

他想起石崇被斩时的场景:石崇临刑前喊 “臣为旧帝谋,何罪之有”,可百姓仍沿街唾骂,宗室仍无人求情 —— 在 “律法” 面前,“旧帝” 的身份毫无用处,“谋逆” 的罪名足以让他身败名裂,甚至连累子孙。

“若谢渊不肯妥协……” 萧桓的声音里带了点颤抖,他走到殿角,望着暗格的方向 —— 那里藏着徐靖的密信,也藏着他的 “罪证”。他若继续推进复辟,一旦被谢渊抓住实证,不仅他要死,徐靖、镇刑司旧吏、京营旧卒也会跟着丧命;他若 “止”,主动向谢渊 “认罪”,或许能得 “废为庶人,幽禁终身” 的结局,保住性命。

窗外的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点微光。萧桓攥紧了拳头,掌心的铜符硌得更疼,却也让他更清醒 —— 他既想要 “中兴” 的利,又怕 “谋逆” 的罪;既想负旧部的望,又怕引火烧身。“复” 与 “止” 的拉扯,让他一夜白头,却仍未做出抉择。

萧桓走到窗前,推开窗,晨光洒进来,照在院中的衰草上。他想起魏奉先昨日递来的另一个消息: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近日正率人清查镇刑司旧档,似在搜徐靖包庇旧党的罪证;兵部侍郎杨武,正加强京营前营的巡查,似在防旧卒异动 —— 谢渊虽未动他,却已在暗中清理旧党,断他的复辟助力。

“谢渊在等…… 等朕先动……” 萧桓突然明白,谢渊不是不想处置他,是在等他 “复辟” 的实证,等他 “谋逆” 的罪名坐实,再按律处置,既服朝野,又无 “苛待旧帝” 的骂名。谢渊的 “稳”,比直接动他更可怕,像一张无形的网,慢慢收紧,让他无处可逃。

他想起徐靖密信里的 “请陛下速决”—— 徐靖也察觉了谢渊的动作,怕夜长梦多,想尽快复辟。可萧桓不敢,他怕这是谢渊的 “诱敌深入”,怕徐靖的联络是谢渊设下的陷阱,怕他一脚踏入 “谋逆” 的深渊,再也爬不出来。

晨光越来越亮,照在萧桓的鬓发上,映出几缕新添的白发。他靠在窗棂上,望着南宫的高墙,心里第一次生出 “无力” 的感觉 —— 他像一只被困在网里的鸟,想飞,怕被网丝勒死;想停,又怕被猎人捕获。“复” 与 “止”,竟成了他此生最难的抉择。

天已大亮,魏奉先端着早膳进来,见萧桓仍在窗前伫立,眼底布满血丝,忙躬身道:“陛下,您一夜未眠,先用些早膳吧。”

萧桓没回头,只是轻声问:“徐靖那边,还有消息吗?秦飞的人,还在查镇刑司旧档吗?”

“徐大人还没递新消息,秦大人的人…… 还在查,听说昨夜还封了镇刑司的一个旧库房。” 魏奉先低声答道。

萧桓点了点头,转身走到案前,看着早膳,却没胃口。他突然对魏奉先道:“你递信给徐靖,说‘时机未明,暂缓联络,待朕察谢渊之意后再决’。”

魏奉先愣住了,没想到萧桓会 “暂缓”,却不敢多问,只能躬身应 “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望着案上的《复立十策》和玄夜卫铜符,心里终于有了一丝松动 —— 他决定 “暂止”,但非 “永止”。他要先探谢渊的真实态度:若谢渊对他仍有 “旧情”,对 “中兴” 有期待,便拉拢;若谢渊执意 “以律法为准”,便再做打算。他不会放弃复辟,只是不再盲目,要等一个 “明时机”,等一个能让他 “复” 而不 “祸” 的时机。

晨光映着他的脸,虽疲惫,却多了几分坚定。他知道,这个 “探谢渊之意” 的过程,或许要很久,或许要付出很多,或许最终仍会失败,但他不会放弃 —— 他是萧桓,是大吴的旧帝,只要还有一丝 “中兴” 的希望,还有一丝 “复位” 的可能,他就会等下去,在 “复” 与 “止” 的夹缝里,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片尾

南宫的晨光里,萧桓将《复立十策》抄本藏回暗格,玄夜卫铜符仍放在案上 —— 他既未彻底放弃 “复” 的念,也未忽视 “止” 的惧,选择以 “暂止待时” 的方式,在夹缝中观望。徐靖接到 “暂缓联络” 的密信后,虽急却不敢违,只能暂停与镇刑司旧吏的联络,暗中观察秦飞的动向;秦飞仍在清查镇刑司旧档,却未贸然动徐靖,似在等谢渊的进一步指令;谢渊在兵部衙署,看着秦飞送来的 “萧桓暂缓联络” 的密报,眼底闪过一丝浅淡的了然,却未调整防控部署,仍令杨武加强京营巡查、令陈忠核查勋贵租银 —— 朝局看似平静,实则 “复” 与 “止” 的暗弈仍在继续,萧桓的抉择,不过是这场漫长博弈的一个间歇。

卷尾语

萧桓彻夜徘徊的 “复止之决”,非仅个人权欲之纠结,更显成武朝局 “旧帝、旧党与新政、直臣” 的深层矛盾 —— 萧桓念复位之利,却畏谢渊之威;旧党盼借萧桓翻身,却惧律法之严;谢渊守社稷之纲,却需避 “苛待旧帝” 之嫌。三者交织,让 “复” 与 “止” 的抉择,成了牵动朝局的关键。

此案之深,在 “未决之决”—— 萧桓的 “暂止待时”,非真 “止”,乃 “以退为进”,既避当下之祸,又留未来之隙;谢渊的 “稳控不发”,非真 “纵”,乃 “以静制动”,既查旧党之实,又等萧桓之错。二者皆以 “缓” 为策,却各怀心思,显朝局博弈之复杂。

南宫的烛火、兵部的密报、镇刑司的旧档、玄夜卫的铜符,皆为 “未决之局” 的注脚 —— 萧桓的 “待”,是私权欲的蛰伏;谢渊的 “稳”,是公纲纪的坚守;旧党的 “潜”,是私利念的苟延。三者的角力,非一时可了,需经漫长的试探、较量,方能见分晓。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治政,善用‘缓’策,非怯懦,乃因朝局复杂,需徐图以安。南宫谋变后,渊不急于处置萧桓,非纵之,乃恐激旧党生变,害社稷安稳。” 诚哉斯言!萧桓的 “复止之决”,谢渊的 “稳控之策”,皆为朝局计,却因 “私” 与 “公” 的不同,走向不同的方向。这场 “复” 与 “止” 的博弈,不仅关乎萧桓的个人命运,更关乎大吴新政的存续、社稷的安稳,其后续走向,仍需在漫长的朝局推演中,逐步明晰。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