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50章 莫道御敌无良策,民心作盾阵为甲

卷首语

《大吴会典?兵志》卷二十六《阵法篇》载:“成武年,谢渊取宣府卫拒瓦剌、大同卫守要塞之实战复盘,参边军百户陈猛‘百步御骑’之策,创‘三层御敌阵’—— 神机营居前,弩手列‘品’字阵,百步齐射新弩,期穿瓦剌铁甲;五军营居中,循永熙帝时《鸳鸯阵图谱》改良,盾手护前、长枪刺侧、刀手补隙,御骑兵冲锋之锐;三千营居后,骑兵列‘锋矢阵’待命,备机动驰援、断敌退路,总期‘拒瓦剌骑兵于百步外,不令近京营寸土’。时太上皇萧桓居南宫,自瓦剌归后久未预军政,然北塞边警日急,宣府卫、大同卫战报三日内五至,偶召近侍询边防事,语间常含忧色。”

是夜,谢渊携《三层御敌阵图》夜巡团营,校场残灯如星,映得阵前青石板上的 “步痕标记” 格外清晰 —— 那是士卒白日操练时,按 “五步一立、十步一变” 刻下的浅痕,尚留着未散的汗渍。他正蹲身查勘五军营的盾阵衔接处,忽闻身后有轻响,转身见一名身着青布袍的南宫小内监立在灯影里,手里捧着鎏金纹锦盒,指尖攥得盒沿发白,显是一路疾奔而来。内监传谕,问 “新式阵法可御瓦剌否”,语气温吞,却藏着难掩的局促。

此谕看似寻常问边,实则暗流早已汹涌:英国公恐新阵成后,私兵优势尽失,先遣府中长史携 “宣德窑青花瓷瓶” 贿南宫总管,求其 “若太上皇问阵,便引话至‘谢渊练阵不禀南宫’”;李嵩则暗命吏部主事伪造 “新阵耗银万两、挪用漕粮三千石” 的假账,欲借 “罔顾国库” 构陷;更密嘱内监,若谢渊回应稍涉 “自夸”,便添油加醋报于勋贵,再唆御史参其 “借阵法媚上,罔顾元兴帝时‘勋贵参赞军政’之祖制”。

谢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鳞甲肩处的旧痕 —— 那是岳峰战瓦剌时留下的箭凹,此刻似还带着边地的寒气。他瞬明其险:若直言 “阵可御敌”,恐被解为 “专擅夸功”;若默然不答,又显 “心虚无策”。终以 “默然颔首” 应之,既以沉毅姿态回太上皇之忧,又不授勋贵 “添油加醋” 之柄。转身即命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速派暗探查内监来时路径,看是否与勋贵府人接触;再令张启主事核吏部近日‘军饷支用账’,查假账痕迹。” 玄夜卫果于南宫墙外的老槐树下,截获英国公府长史遗落的瓷瓶碎片,又在吏部档房寻得李嵩授意伪造的假账底稿,勋贵密谋之证遂成。。

夜巡营火透鳞甲,阵影横斜护帝家。

弩弦冷浸三更月,步痕浅印半阶沙。

内监传谕眉凝忧,锦盒藏私怕人察。

直臣颔首藏机锋,暗辨奸邪在影斜。

贵戚暗窥南宫月,瓷瓶贿得近侍话。

边警频传北塞沙,瓦剌蹄声近帝榻。

莫道御敌无良策,民心作盾阵为甲。

血痕浸甲承忠骨,不教胡尘染帝纱。

夜巡的营火裹着潮气,舔过谢渊鳞甲的旧痕 —— 那道箭凹是岳峰战瓦剌时留的,血锈浸在甲缝里,连月色都染得发沉。阵影在青石板上叠着,不仅是神机营 “品” 字阵的轮廓,还有阴影里玄夜卫暗哨的剪影,他们按着腰间的令牌,盯着校场外围的老槐树 —— 昨夜定国公府私兵就是在那树下,偷描新阵的草图。

三更的月亮凉得像新弩的铜臂,弩弦绷着,映着霜色。沙阶上的步痕是士卒白日操练踩的,深一脚浅一脚,却在第七阶处多了个陌生的鞋印 —— 鞋尖窄,是勋贵府私兵常穿的样式,沙粒还粘在印沿,没被夜风扫尽。

内监的眉峰拧着,不是忧边警,是攥锦盒的指节泛了白 —— 盒底藏着半片青花瓷,是英国公府长史送的宣德窑碎片,他怕走得急,蹭掉了盒缝里的瓷渣。传谕时声音发颤,目光总往谢渊身后的阴影瞟,像在找有没有人盯着。

谢渊的颔首慢了半拍,眼角扫过内监袍角的泥点 —— 那泥是南宫墙外的,混着槐树叶的碎末,和老槐树下私兵的鞋印里的泥一模一样。他指尖在袖中碰了碰玄夜卫的密报,纸角硌着手心,影斜里不仅有内监的影子,还有秦飞派来的暗探,正用炭笔在绢上记内监的神色。

南宫的月亮被云遮了半边,英国公府的灯笼在巷口晃 —— 长史刚从南宫总管那儿出来,袖里揣着总管画的新阵简图,瓷瓶空了,就扔在巷尾的草堆里,露着半截青花。近侍跟在后面,小声说着 “谢大人只点头没多话”,没看见身后暗哨的眼睛,正盯着他的嘴。

北塞的沙顺着风往南飘,战报在谢渊的鳞甲内袋里揣着 —— 宣府卫的斥候说,瓦剌骑兵的马蹄印,比上月近了五十里。可更急的是校场西角的动静,周瑞派来的人正假装拾柴,盯着五军营的盾阵衔接,想记清 “刀手补位” 的步法。

没人说这阵能抵多少兵,只有士卒的手知道 —— 新弩拉满时,指节捏得发白;鸳鸯阵走熟了,盾与枪的间隙刚好能卡住骑兵的马腿。谢渊的案上堆着操练记录,每一页都有士卒的签名,那些名字比任何奏折都硬,能挡勋贵的谗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鳞甲上的血痕早干了,却还留着岳峰的温度。谢渊摸了摸那道凹痕,想起老兵老王说的 “刀手补位要快”—— 不仅是补阵的漏,还要补朝堂的空,比如英国公的假账、李嵩的谗言,都得用实据堵上。风裹着营火的烟,没吹进帝城的纱帘,却吹亮了校场的灯,像无数双眼睛,盯着暗处的影子。

夜漏三刻,团营校场的残灯还缀在阵前,像撒在青石板上的星子。谢渊身着墨色鳞甲,肩甲处岳峰旧甲的箭痕在灯光下泛着淡光 —— 这甲他白日里卸过,此刻重新披上,仍觉出几分沉,像扛着边地十万士卒的期盼。他左手按在腰间玄铁令牌上,那是玄夜卫 “直奏御前” 的信物,右手握着一卷《三层御敌阵图》,图上用朱笔标注的 “神机营弩手间距五步”“五军营盾牌手衔接处留半尺空隙”,是他昨夜与岳谦推演到三更才定的。

“秦飞,英国公府的动静如何?” 谢渊脚步顿在神机营的弩架旁,指尖拂过新弩的铜臂,冰凉的触感里藏着匠人的温度。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身着玄色劲装,悄无声息地从阴影里走出,衣摆扫过枯草,没半分声响:“大人,英国公府长史今夜戌时出府,往南宫方向去了,玄夜卫暗探跟着,见他在南宫墙外与一名近侍低语,递了个锦盒,具体是什么没看清。”

谢渊的指节在阵图上攥得发白:“锦盒里定是利诱之物。英国公前日在朝堂上虽没再反对阵法,却一直私探操练动向,如今又接触南宫,怕是想借太上皇做文章。” 他抬头望向南宫方向,那里的宫墙隐在夜色里,只有角楼的一盏孤灯亮着,像只警惕的眼。“你再派两队暗探,一队盯紧英国公府长史,一队守在南宫门口,若有勋贵府的人再接触近侍,即刻拿下,搜出信物。” 秦飞领命而去时,谢渊又补了句,“别惊动太上皇,只查勋贵的人。” 他知道,太上皇虽居南宫,却仍关乎帝系稳定,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勋贵 “挑拨帝系” 的陷阱。

夜漏四刻,校场西侧的操练场传来细微的响动 —— 是几名老兵在夜练 “三层御敌阵” 的衔接动作。谢渊走过去,见老兵们用木棍当长枪,用藤牌当盾牌,正反复练习 “神机营射退敌兵后,五军营如何快速补位”。领头的老兵姓王,是宣府卫退役的,胳膊上留着瓦剌弯刀的疤痕,见谢渊来,忙停下动作:“大人,这阵法是好,就是弩手换箭时,怕瓦剌骑兵冲得太快,咱们试过几次,总差那么半拍。”

谢渊蹲下身,捡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画起阵图:“老王,你看,可在神机营后设两排刀手,弩手换箭时,刀手举刀列盾,拖延骑兵冲锋速度,五军营再从两侧包抄,这样就能补上间隙。” 老王盯着地上的图看了半晌,一拍大腿:“大人说得是!明日咱们就练,定能练熟!” 谢渊站起身,望着老兵们黝黑的脸,他们眼里的光,比校场的残灯还亮 —— 这是阵法能成的底气,也是他对抗勋贵的底气。

刚要离开,杨武匆匆赶来,手里攥着一张折叠的密报,纸页边缘被夜风刮得发颤:“大人,张启主事刚送来的,李嵩今日在吏部私会英国公府长史,说‘若太上皇问谢渊阵法,便让内监说谢渊 “只知练阵,不顾国库”,再让御史参他一本’。” 谢渊接过密报,指尖抚过张启的笔迹 —— 张启的字向来工整,今日却有些潦草,显是查得急,怕误了时机。“李嵩倒会借刀杀人。” 谢渊冷笑,将密报塞进鳞甲内袋,那里还放着《三层御敌阵图》,一硬一软,像他此刻的处境:既要练出能御敌的阵,又要防着暗处的刀。

夜漏五刻,谢渊行至校场北门,忽然听到身后有细碎的脚步声。他转身,玄夜卫校尉立刻按刀上前,却见一名身着青布袍的小内监从阴影里钻出来,手里捧着一个锦盒,脸色发白,嘴唇还在哆嗦。“你是何人?为何在此?” 校尉厉声喝问,小内监吓得扑通跪倒在地,锦盒掉在地上,里面滚出一块玉牌,上面刻着 “南宫近侍” 四字。

谢渊示意校尉退下,弯腰捡起玉牌,指尖触到玉牌上的温凉,是宫中常见的和田玉,却无繁复纹饰,显是低阶内监所用。“你是南宫的人?深夜来此,有何事?” 谢渊的声音放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小内监趴在地上,声音带着哭腔:“回…… 回谢大人,小的是南宫近侍,太上皇…… 太上皇让小的来问您,新练的阵法,真能挡住瓦剌的骑兵吗?”

谢渊的心头猛地一沉 —— 果然是太上皇的谕,却来得太巧,刚查完英国公接触南宫,内监就来了。他盯着小内监的后背,见他袍角沾着泥点,鞋尖还有磨损,显是从南宫跑着来的,不像是被勋贵胁迫的样子。“太上皇还说什么了?” 谢渊追问,小内监抬起头,眼里满是恐惧:“太上皇就只问了这句,还说…… 还说若您有准话,让小的回个信。不过…… 不过英国公府的人白日里找过南宫的总管,说让小的若传谕,就多问几句‘阵法耗银多少’,小的没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的心瞬间明了:英国公是想让内监套话,好抓 “谢渊练阵耗银” 的把柄,再借李嵩参奏。他沉默片刻,目光落在校场的新弩上,那些弩臂在残灯下泛着冷光,像一排守护的兵。“你回去告诉太上皇,” 谢渊缓缓开口,语气沉稳,“新阵已练月余,士卒熟练,新弩可穿三层甲,若瓦剌来犯,定能御之于营外。” 说罢,他默然颔首,既回应了太上皇的关切,又没给勋贵留下多余的话柄 —— 他知道,此刻多说一句,都可能被添油加醋,变成 “专擅” 的罪证。

夜漏六刻,小内监攥着谢渊的话,慌慌张张地往南宫跑。谢渊望着他的背影,对秦飞道:“派两名暗探跟着他,看他回去后见了谁,若有勋贵府的人接触,即刻记录,别惊动他。” 秦飞应声而去,谢渊转身回到操练场,老王和老兵们还在练阵,木棍撞击藤牌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大人,您刚才说的刀手补位,咱们试了两次,真管用!” 老王迎上来,脸上满是兴奋。

谢渊点点头,却没再多言 —— 他的心思还在南宫的谕上。太上皇久未问政,今日突然问阵法,是真关心边防,还是被近侍撺掇?英国公和李嵩的密谋,会不会已传到太上皇耳中?这些疑问像藤蔓一样缠在心上,让他有些喘不过气。“老王,你们再练一个时辰就歇,注意保暖,别冻着。” 谢渊嘱咐道,老王应声时,他已转身走向营署 —— 他得尽快整理证据,明日早朝,需在勋贵发难前,把一切说清楚。

刚走两步,玄夜卫暗探匆匆来报:“大人,英国公府长史没回府,去了李嵩尚书府,两人在书房密谈,说‘谢渊只颔首不细说,怕是心虚,明日让御史参他 “含糊其辞,欺瞒太上皇”’。” 谢渊冷笑:“心虚?他们倒会倒打一耙。秦飞呢?让他把张启查的李嵩私会长史的密档,还有今日内监说的话,都整理好,明日早朝呈给陛下。”

夜漏七刻,营署的烛火亮了起来。谢渊坐在案前,展开《三层御敌阵图》,上面的朱笔标注被烛火映得发红,像极了边地士卒流的血。他拿起笔,在图旁添上 “刀手补位” 的细节,又附上操练记录:“成武二十一年某月某日,夜练三层阵,补刀手后,弩手换箭间隙缩短,御骑兵模拟成功率提升七成。” 这些数字,是他对抗勋贵的实据。

杨武端来一碗热粥,粥里放了些姜丝,驱散了夜里的寒气。“大人,您已忙了半宿,吃点东西歇歇吧。” 谢渊接过粥碗,却没动,指着案上的密报:“杨武,你看,李嵩和英国公想借太上皇的谕,参我‘欺瞒’,可他们忘了,内监是证人,玄夜卫是证人,操练记录也是证人。” 杨武看了密报,眉头紧锁:“这些人真是无孔不入,连太上皇都想利用。”

谢渊喝了口粥,温热的粥水滑入腹中,让他冷静了些:“他们不是想利用太上皇,是想利用帝系的间隙。陛下虽信任我,可若涉及太上皇,难免会有猜忌。我明日早朝,需先禀明太上皇问谕之事,再呈勋贵密谋的证据,让陛下知道,我不是‘专擅’,是在防着有人借帝系生事。” 他放下粥碗,又拿起一份边军送来的战报,上面写着 “瓦剌骑兵近日在宣府卫边境集结,似有犯边之意”,这更坚定了他推广新阵的决心 —— 无论勋贵如何阻挠,边防不能等,士卒不能等。

夜漏八刻,秦飞送来新的消息:“大人,跟着内监的暗探回报,内监回南宫后,只向太上皇复命,没见其他外人;英国公府长史从李嵩府出来后,去了御史台,见了御史王显,想来是要让王显明日参奏。” 谢渊点头:“王显是李嵩举荐的人,自然会听话。你让张启查王显的旧档,看他有没有贪腐、失职的事,若有,明日一并呈给陛下 —— 对付他们,就要用实据砸得他们无话可说。”

秦飞刚要退下,张启匆匆赶来,手里捧着一本《御史台旧档》,册页上还沾着灰尘:“大人,查到了!王显去年在江南巡查时,收了盐商五百两银子,包庇盐商私贩官盐,玄夜卫有当时的密探记录,还有盐商的供词。” 谢渊接过旧档,翻到相关页面,上面的记录清晰明了,还有王显画押的供词副本。“好!” 谢渊眼中闪过厉色,“明日早朝,王显若敢参我,我便先参他贪腐,看他还有脸说话!”

此时,营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 —— 咚 ——”,夜已深了。谢渊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校场的方向,那里的残灯还亮着,老兵们应该还在练阵。他知道,明日的朝堂,又是一场硬仗,但只要有这些士卒的支持,有这些实据的支撑,他定能赢。

夜漏九刻,谢渊重新披上鳞甲,准备再去校场看看。刚走出营署,就见岳谦骑着马赶来,甲片碰撞声在夜里格外清晰。“大人,玄夜卫报,定国公府私兵今夜有异动,似在靠近校场,怕要偷探新阵。” 谢渊眉头一皱:“定国公也掺进来了?看来勋贵是铁了心要阻新阵。你带一队亲兵,去校场外围巡逻,若有私兵靠近,即刻拿下,按《大吴律?军律》‘擅闯军营’论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岳谦领命而去,谢渊继续往校场走。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泛着冷光,像一层薄霜。他走到神机营的弩架旁,拿起一把新弩,拉了拉弩弦,“咔” 的一声,力道十足。他想起小内监传的谕,太上皇问 “可御瓦剌否”,他的回答不是空话 —— 这新弩,这新阵,就是御敌的底气。

老兵老王见谢渊又来,忙迎上来:“大人,咱们把刀手补位的动作练熟了,明日就能教新兵!” 谢渊笑道:“好!明日我让杨武把新弩再调些过来,给刀手也配上短弩,近战远战都能用。” 老王兴奋得直搓手:“有了这些家伙,再加上这阵法,瓦剌来多少,咱们都能挡回去!”

夜漏十刻,南宫方向的孤灯灭了。谢渊知道,太上皇该歇息了。他转身往营署走,秦飞从身后赶来:“大人,定国公府私兵被岳将军拿下了,从他们身上搜出了画着新阵的草图,是偷偷画的。” 谢渊接过草图,上面的阵形画得潦草,却能看出是模仿他的 “三层御敌阵”,只是漏了关键的 “刀手补位”。“他们想偷阵,却偷不全,就算偷去了,也没用。” 谢渊将草图递给秦飞,“明日早朝,这也是证据,证明勋贵不仅密谋,还想偷军阵,罪加一等。”

回到营署,谢渊整理好所有证据:密报、旧档、操练记录、新阵图、私兵搜出的草图,一一分类,用锦盒装好。案上的烛火已燃了半寸,窗外的天,渐渐泛起鱼肚白。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却没觉得累 —— 明日早朝,若能破了勋贵的阴谋,推广新阵,一切都值得。

杨武走进来,递上一份奏折:“大人,这是您要的‘请推广三层御敌阵至边军’的奏折,我已按您的意思,附上了操练成功率和御敌模拟数据。” 谢渊接过奏折,看了一眼,满意地点头:“好!明日早朝,一并呈给陛下。”

晨漏一刻,天刚亮,校场的号角声就响了起来。士卒们列队操练,新阵的脚步声整齐划一,震得青石板微微颤动。谢渊站在高台上,望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灼热的骄傲 —— 这是他的兵,这是他的阵,是大吴的希望。

秦飞走来,低声道:“大人,英国公、李嵩、王显已入朝,王显手里拿着参奏您的奏折。” 谢渊点头:“知道了。你和张启跟着我,时刻准备呈证据。” 他走下高台,翻身上马,玄夜卫校尉紧随其后,甲片碰撞声在晨雾中格外清晰。

路过南宫时,他抬头望了一眼,角楼的灯已亮了,小内监应该正在给太上皇复命。他在心里默念:太上皇,您放心,新阵能御瓦剌,大吴的江山,定能守住。

晨漏二刻,太和殿的钟声响起。谢渊随着百官入殿,英国公、李嵩站在前列,眼神里带着几分得意。王显率先出列,捧着参奏折:“陛下,谢渊练新阵,耗费银粮无数,太上皇问其能否御瓦剌,他却含糊其辞,只颔首不细说,显是欺瞒太上皇,欺瞒陛下,请陛下严惩!”

谢渊出列,躬身道:“陛下,臣不敢欺瞒。昨日夜巡,南宫小内监确传太上皇谕,问新阵能否御瓦剌,臣已据实回‘新阵熟练,新弩可穿三层甲,能御瓦剌’,绝非含糊其辞。臣还有证据,证明王显参奏不实,且英国公、李嵩暗中密谋,欲借太上皇问谕构陷臣!”

他递上密报、旧档、私兵草图,秦飞、张启、小内监(被传召入朝)相继作证。萧栎翻看证据,脸色骤沉:“英国公、李嵩,你们竟敢借太上皇构陷忠良,私探军阵,该当何罪?王显贪腐包庇,欺君罔上,打入诏狱署!” 三人跪地求饶,萧栎却不为所动,准了谢渊推广新阵的奏折,还命太上皇近侍传话:“谢渊练阵有功,可放心用之。”

退朝后,谢渊走出太和殿,阳光洒在鳞甲上,暖融融的。他望向团营方向,那里的操练声隐约传来,像一曲胜利的歌。他知道,新阵推广后,边军定能挡住瓦剌,大吴的江山,定能安稳。

片尾

一月后,瓦剌骑兵果然犯宣府卫,谢渊派岳谦率团营赴援,用 “三层御敌阵” 迎敌。神机营新弩先射,穿瓦剌铁甲,毙敌数百;五军营刀手补位,挡骑兵冲锋;三千营从两侧包抄,断敌退路,终大败瓦剌,收复失地。捷报传回京师,萧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谢渊及团营士卒。

南宫太上皇闻捷报,派近侍送来一幅元兴帝北征时的《江山图》,附言 “新阵御敌,不负先帝,不负江山”。谢渊将《江山图》挂在营署,每日观之,以警醒自己 “练兵为护江山,非为个人功绩”。

英国公、李嵩因构陷忠良、私探军阵,被削去爵位,贬为庶民;王显贪腐案审结,判流放三千里。勋贵经此一事后,再不敢干预军政,团营新阵得以在边军全面推广,大吴边防日益稳固。

数年后,瓦剌再不敢犯大吴边境,百姓安居乐业,皆颂谢渊之功。团营校场的 “三层御敌阵” 石刻,与南宫的《江山图》一道,成为大吴强军护边的永恒见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卷尾语

夜巡传谕案,以夜漏三刻谢渊巡营始,以晨漏二刻朝堂破局终,短短六时辰,浓缩了 “帝系间隙与军政博弈” 的复杂图景。谢渊未因 “太上皇问谕” 而慌乱,未因勋贵构陷而退缩,以 “默然颔首应谕避陷阱、查勋贵密谋收实据、借朝堂对质破阴谋” 为策,将一场可能引发 “帝系猜忌” 的危机,转化为推广新阵、稳固边防的契机 —— 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借阵法破瓦剌,化解南宫政治风险”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 “任何军政革新,皆需兼顾帝系平衡与民心向背” 的深层逻辑。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勋贵构陷的 “刚”(收证据、参贪腐),是为破阴谋、护新阵;对太上皇问谕的 “柔”(默然颔首、据实回禀),是为避猜忌、固帝系;对士卒与边军的 “实”(练阵强能、御敌实效),是为聚民心、强根基;对帝王的 “坦诚”(禀问谕、呈证据),是为获信任、定方向。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 —— 既未因 “刚” 引发帝系动荡,也未因 “柔” 失革新锐气,实现 “军政革新与朝堂稳定” 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年,渊夜巡营,遇南宫内监传太上皇问新阵,默然颔首应之。后勋贵构陷,渊持实据破局,新阵得推广,大败瓦剌。帝赞曰:‘渊有定乱之才,护邦之智。’” 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 “军政革新” 的核心真理:强军需以阵法为器,更需以公心为魂;破局需以实据为盾,更需以民心为基 —— 谢渊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能创御敌之阵,更在于他能在帝系间隙、勋贵构陷的夹缝中,始终守住 “护江山、护士卒” 的初心,这才是革新得以延续、边防得以稳固的根本。

团营校场的新阵石刻,仍记着 “刀手补位” 的细节;南宫的《江山图》,仍映着先帝北征的壮志;谢渊鳞甲上的旧痕,仍藏着边地士卒的期盼。这场因 “夜巡传谕” 而起的博弈,终将以 “新阵御敌、江山安稳” 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军者提供 “如何在复杂政治环境中推进军政革新” 的永恒镜鉴 —— 直臣之勇,不在敢抗权柄,而在明知权柄难抗,仍愿以一身风骨,为强军辟路,为社稷护航。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