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49章 一封家信沾沙血,万句心声破议章

卷首语

《大吴会典?礼志》载:“成武朝,谢渊整军器、汰老弱、革世袭,强军之策日进,然勋贵以‘操之过急’非议,谓‘恐扰京师安定’。时英国公为首,联李嵩、刘焕等,欲借朝堂发难,阻改革之程。”

成武早朝,太和殿铜钟余韵未散,英国公便执 “国库耗竭、民力难支” 之辞,于丹陛前讽谢渊 “新弩量产与团营扩训并行,操之过急恐生变”;李嵩捧《户部粮饷册》附议,册页边缘磨出的毛边,显是昨夜反复摩挲演练之迹;刘焕则以 “江南农户迁徙” 为由,暗指强军将致民怨。

谢渊早察其谋,此前命玄夜卫北司遍历边军营地,收集士卒家书百余封 —— 纸页或沾着宣府卫的沙尘,或浸着大同卫的雪水,甚者带着斥候阵亡时的淡血痕,皆述 “瓦剌犯边之苦、盼强军保家” 之愿。朝堂之上,谢渊展家书于丹陛,内侍读信时声带颤,百官默然垂首,萧栎终拍案斥勋贵 “只谋私产,不顾士卒死活”,准强军之策续行。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以边民诉愿驳勋贵非议”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朝堂 “勋贵锢利轻社稷,直臣持心护黎元” 的沉疴,彰显 “民心即军情,军情即国运” 的真理。

丹陛铜钟余韵凉,紫袍私语阻戎装。

一封家信沾沙血,万句心声破议章。

旧弊难除因利锁,新策欲行赖公肠。

直臣此日持民愿,不教强军付渺茫。

辰时将至,太和殿外的铜钟尚未撞响,晨雾还缠在殿檐的兽吻上,沾得檐角铜铃泛着湿冷的光。殿外的青石阶上,玄夜卫校尉按刀而立,玄色劲装的衣摆扫过阶缝里的枯草,没有半分声响 —— 按谢渊昨夜吩咐,今日需格外留意勋贵府的人,防着他们早朝前置喙。

谢渊立在殿门西侧的廊下,绯红官袍外罩的墨色鳞甲,肩甲处岳峰旧年的箭痕被晨雾浸得微暗。他左手握着那卷家书,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最外层的信封 —— 那是宣府卫士卒陈三的信,粗麻纸的边缘还沾着几粒宣府卫的黄沙,是上月玄夜卫密探从边地驿站取回时带的。当时密探还说,陈三送这封信时,手指冻得红肿,却反复叮嘱 “一定要交到谢大人手里,求大人快造新弩”。

“谢大人,” 兵部侍郎杨武轻步走来,声音压得极低,“秦飞刚让人递信,英国公的长史一早就在殿外角落私语,似在联络宗室亲王的侍从,怕今日早朝要借亲王之口施压。”

谢渊点头,目光扫过殿外东侧的阴影 —— 那里果然有个穿青色袍服的人,正对着鲁王的内侍比划,手指动作隐晦,像是在确认什么。“知道了,” 他将家书往袖中紧了紧,指尖触到那封沾着血痕的绝笔信,李二的字迹虽只半行,却似带着边地的寒风,“你去吏部侍郎张文那边递个话,若李嵩拿‘户部粮饷’说事,让他记得提去年江南水灾的赈灾银 —— 英国公府当时捐了五十两,却私占了三百亩赈灾田,这笔账,该算算了。”

杨武应声离去时,晨雾渐散,远处传来铜钟的第一响,沉闷的钟声裹着风,掠过太和殿的盘龙柱,像是在为今日的朝堂之争,敲下第一记伏笔。谢渊深吸一口气,迈步向殿内走去,袖中的家书沉甸甸的,似装着边地十万士卒的性命与期盼。

太和殿的铜钟刚撞过第三响,余韵绕着殿内的盘龙柱打转,落在百官的官袍上。谢渊立于武官首列,绯红官袍外罩的墨色鳞甲,肩甲处留着岳峰旧年抗瓦剌时的箭痕 —— 那道凹痕深逾半寸,边缘磨得发亮,是他昨夜特意用细布擦拭过的,指尖抚过便能觉出甲片里嵌着的细小红锈,像在无声提醒:今日之争,非为己功,实为守边士卒的性命。

袖中那卷家书沉甸甸的,纸页边缘被他反复摩挲得发毛。最外层是宣府卫士卒陈三的信,信封用粗麻纸糊的,沾着几点沙尘,是从边地驿站一路颠簸来的;里面夹着大同卫士卒周铁的信,信纸一角浸着淡褐色的痕迹,玄夜卫密探说,那是周铁媳妇躲菜窖时沾的霉斑,他写信用的墨,是用灶灰和着雪水调的。谢渊指尖按在这些信上,能觉出纸页的粗糙,像边地士卒皲裂的手掌 —— 这些,才是他今日最硬的底气。

殿外晨光渐亮,透过窗棂洒在英国公的紫袍上,玉带扣泛着冷光。英国公立于勋贵列首,指尖无意识地捻着玉带扣上的兽纹,目光扫过谢渊时,带着几分不屑。昨夜秦飞送来的密报还在袖中发烫:英国公府私兵近日增编两百人,皆配安南神枪,光是打造枪杆就用了三十根上好的楠木,耗费银两千两 —— 他口中的 “国库空虚”,从来都只针对强军,不针对自己的私产。

萧栎身着明黄龙袍,缓步走上龙椅,腰间的玉带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他目光扫过殿内,最终落在谢渊身上,带着几分探询 —— 昨日谢渊递上 “新弩量产加至每月三百把” 的奏疏时,他便知今日必有一场硬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近日新弩量产、团营扩训皆在推进,诸卿有何建言,可畅所欲言。” 萧栎的声音刚落,英国公便迈着方步出列,袍角扫过地砖,发出轻微的摩擦声。他躬身时,紫袍下摆展开,露出里面绣着的暗纹云鹤 —— 那是逾制的纹样,按《大吴律?舆服志》,公侯服饰不得用云鹤纹,可他仗着先祖军功,素来无人敢管。

“陛下,臣有奏。” 英国公的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沉稳,“谢大人推进强军之策,本意虽善,然新弩每月造两百把,需精铜三千斤、银五百两;团营扩训至十二万,每月增粮饷三千石。如今国库因边战已空,去年江南水灾又耗银五万两,如此操之过急,恐耗竭民力,生变乱之虞啊!” 他说罢,还特意扫了眼列中的宗室亲王,鲁王微微点头,显是早被他说动。

李嵩即刻出列,双手捧着《户部粮饷册》,册页因常年翻阅已泛出黄色,边角磨得发毛。“陛下,英国公所言极是。” 他翻开册页,指尖点在 “成武二十一年四月粮饷” 一栏,“上月边军粮饷已拨三万石,本月再增团营粮饷,国库余粮仅够三月之用。若再强行推进,恐需加征赋税 —— 臣昨日接江南布政使奏报,已有农户因赋税稍增而迁徙,若再加征,恐生民变!”

刘焕也跟着躬身,他的官袍比旁人略新,是上月刚做的,领口还绣着精致的兰草纹。“臣掌户籍,深知民间疾苦。” 他垂着眼,声音压得极低,“山东、河南去年歉收,农户本就艰难度日,若因强军再加征,恐会动摇国本,望陛下三思。”

殿内窃窃私语声渐起,有的官员皱着眉,有的则频频点头 —— 勋贵与两部尚书联名反对,又搬出 “民力”“国库” 这般重话,不少人觉得 “暂缓” 才是稳妥之策。谢渊站在原地,指尖仍按在袖中家书,未即刻反驳 —— 他知道,此时若只论 “强军必要”,难破这层层包裹的私议,需用更沉的东西,砸醒这满朝的权衡与私心。

巳时初刻,萧栎眉头微蹙,指尖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谢卿,英国公、李尚书所言,你可有应对?”

谢渊深吸一口气,从袖中取出那卷家书,解开系着的麻绳 —— 麻绳是边地常见的黄麻,上面还沾着几点干草屑。他先拿起最外层的陈三家书,递向内侍:“陛下,此乃宣府卫士卒陈三的家书,臣请内侍读与诸卿听 —— 陈三的家乡上月遭瓦剌劫掠,弟弟战死,母亲失踪,这封信,是他在哨所借着马灯写的。”

内侍接过信,展开时能觉出纸页的薄脆,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爹、娘:瓦剌骑兵上月掠了咱们村,房子烧得只剩梁,弟为护娘,被马刀砍在肩上,没挺过来…… 娘不知逃去了哪,我问过路过的商队,都说没见过。” 内侍的声音渐渐发颤,“俺在宣府卫当斥候,每次出去都怕回不来 —— 咱们的旧弩射不透瓦剌的甲,上次三名斥候兄弟,就是被安南神枪射中的,眼睁睁看着他们倒下,却救不了…… 谢大人在造新弩,俺天天盼着新弩早来,好杀贼,好去找娘…… 若新弩能早来一月,弟或许还能等着我回家……”

“够了!” 英国公突然喝止,脸色发白,却仍强撑着,“此乃个别士卒之语,不能代表万民之心!边地偶有劫掠,本是常事,何需因个别案例,便劳民伤财造新弩?”

“个别?” 谢渊冷笑一声,将余下的家书悉数铺在丹陛前的案上 —— 百余封家书堆成小丘,有的信封上还盖着驿站的火漆印,有的信纸折痕处已磨破,露出里面的字迹;最底下那封,信纸边缘沾着淡褐色的血痕,是宣府卫斥候李二的绝笔,他中安南神枪身亡后,亲兵从他怀中找到的,信只写了一半,墨渍晕开,“新弩…… 快…… 杀贼…… 护家……” 四个字格外清晰。

谢渊弯腰拿起那封血信,声音陡然拔高,震得殿内烛火微微晃动:“英国公说‘个别’,那请问,多少士卒的死,才算‘不个别’?李二斥候中枪时,年仅十九岁,他的家书还没写完,就再也回不了家;陈三的弟弟,才十五岁,为护母亲死在瓦剌刀下,他连新弩的样子都没见过!” 他转向李嵩、刘焕,“李尚书说‘国库空虚’,可你去年为其子修府第,用了五十根楠木,耗银五千两;刘尚书说‘民力难支’,可你私占漕运屯田三百亩,年收租银三百两,这些银钱,若用来造新弩,能造二十把,能护多少士卒的命?”

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此时快步出列,双手捧着一份密报,封蜡上印着玄夜卫的虎头纹。“陛下,玄夜卫查到,英国公府私兵近日增编两百人,皆配安南神枪,耗费银两千两;李嵩尚书之子的府第,逾制建有三层箭楼,按律当拆,罚银三千两;刘焕尚书私占的屯田,实为元兴年间军田,按律当收归国库,年租银充作边军粮饷。” 秦飞将密报递上,“这些证据,皆有玄夜卫密探的口供、地方官的勘验记录,绝无虚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殿内瞬间死寂,连呼吸声都听得格外清晰。英国公的喉结滚动了几下,想说什么,却找不到反驳之辞 —— 密报上的每一笔开销、每一处逾制,都写得清清楚楚,连他私兵神枪的枪杆材质,都标注得明明白白。李嵩的手微微发抖,《户部粮饷册》从手中滑落,“啪” 地砸在地砖上,册页散开,露出里面夹着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英国公府需粮百石,下月从国库拨”。

萧栎弯腰捡起那张纸条,指尖捏着纸条的边缘,指节泛白。他翻看案上的家书,每一封都读得极慢,指尖抚过那些带着泪渍、血痕的字迹,声音带着几分沉痛:“朕竟不知,边军士卒如此苦,而你们 ——” 他指着英国公、李嵩、刘焕,“却只顾着自己的私产,私兵逾制、府第逾制、侵占军田,还好意思说‘国库空虚、民力难支’!你们的良心,都被私利吞了吗?”

英国公、李嵩、刘焕 “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额头抵着地砖,声音发颤:“陛下恕罪!臣一时糊涂,求陛下开恩!”

“糊涂?” 萧栎将家书重重拍在案上,纸页发出脆响,“你们不是糊涂,是自私!谢卿推进强军,是为护士卒、保百姓、固江山,何来‘操之过急’?” 他看向谢渊,语气缓和了些,“谢卿,新弩量产加至每月三百把,团营扩训至十五万,所需银粮,从勋贵逾制罚银、私占屯田租银中出,不得加征百姓赋税!”

“陛下圣明!” 百官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殿内盘龙柱上的灰尘微微飘落。

谢渊躬身道:“陛下,臣还有一请 —— 恳请将这些士卒家书供奉于团营忠勇祠,让后世士卒皆知,强军之路,是用他们的血泪铺就;让朝堂百官皆知,任何时候,都不可忘了边地的苦、士卒的盼。”

萧栎点头:“准奏!让这些家书,永远警醒朕,警醒满朝文武,不可忘本,不可负民!”

早朝散后,谢渊捧着家书走出太和殿。阳光洒在纸页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 —— 陈三的期盼、李二的遗憾、周铁的牵挂,都在阳光下闪着光。岳谦、杨武、秦飞迎上来,岳谦身着从二品都督同知的官袍,甲片上还沾着晨练的汗渍:“大人,今日这一战,打得漂亮!那些勋贵总算知道,士卒的心声,不是他们能压下去的。”

谢渊轻轻抚摸着家书,摇了摇头:“不是我打得漂亮,是这些信的力量。你看这纸,是边地最粗的麻纸;这墨,是灶灰调的雪水;可里面写的,是最真的民心。我们在朝堂若不能为他们争,便对不起他们在边地流的血。”

秦飞递上一份新的密报,上面写着 “定国公府近日私购铜料,似有私造新弩之意”。谢渊冷笑一声,将密报折好:“告诉定国公,若他敢私造军器、私兵逾制,今日英国公的下场,便是他明日的结局。另外,让张启主事即刻整理全国勋贵私占军田、逾制府第的名录,三日之内呈给陛下 —— 强军之资,不能只靠罚这三人,要让所有谋私的勋贵,都付出代价。”

杨武看着家书,眼眶微微发红:“这些士卒,有的比我儿子还小,却已在边地拼命。我们定要加快新弩制造,让他们早日用上,少流血。” 谢渊点头:“明日我便去工部铸器局,盯着工匠们赶工 —— 多造一把新弩,士卒们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

谢渊带着家书前往团营忠勇祠。祠宇坐落在团营西侧,红墙灰瓦,门前立着两尊石狮子,是永熙帝年间所造。推开祠门,香火的味道扑面而来,正中供奉着岳峰等战死将领的牌位,木质牌位上刻着他们的姓名、官职、战死之地,泛着岁月的光泽。

谢渊将家书整齐摆放在供桌左侧,与牌位相对,又点燃三炷香,躬身行礼:“岳将军,诸位英烈,这些是边地士卒的家书,是他们的盼,也是我们的责。我谢渊在此立誓,定不负你们的牺牲,定让新弩早日护边,定让大吴强军,定让百姓安稳,定让瓦剌不敢再犯!”

香灰落在供桌上,与家书的纸页相映。殿外传来脚步声,是团营的士卒们自发赶来 —— 他们刚结束晨练,甲片上还沾着尘土,手里捧着刚领到的新弩零件,见谢渊在此,纷纷躬身行礼:“谢大人!”

谢渊转身,望着这些年轻的面孔 —— 有的脸上还带着未愈的伤疤,有的手掌因握枪而磨出厚茧,却个个眼神坚定。“兄弟们,” 他拿起一封家书,声音温和却有力,“这是宣府卫陈三兄弟的信,他的弟弟没了,母亲失踪了,却还在盼着新弩,盼着杀贼护家。我们练强兵、造新弩,不是为了朝堂的虚名,是为了让更多像陈三这样的兄弟,能活着回家,能护住他们的亲人!”

“护家!杀贼!” 士卒们齐声高呼,声浪震得祠内的烛火剧烈晃动,也震得谢渊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 —— 只要有这些士卒在,有这些心声在,再大的阻力,也挡不住强军的步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前往工部铸器局。作坊里炉火正旺,橘红色的火光映得整个作坊暖融融的,工匠们光着膀子,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铜料上,发出 “滋啦” 的声响。老工匠王师傅见谢渊来,放下手中的锤子,手上的老茧比铜料还硬:“大人,按您的要求,我们加了夜班,今日已造出五十把新弩,每把都试射过,能穿透三层铁甲,明日一早就能送往前线。”

谢渊走到铸弩炉前,伸手摸了摸刚铸好的弩臂 —— 精铜材质泛着冷光,表面打磨得光滑,却能觉出内里的坚实。“王师傅,辛苦你们了。” 他指着弩臂上的凹槽,“这个卡槽还要再打磨一下,确保弩弦卡得牢,士卒们在边地用,不能出半点差错。”

周瑞站在一旁,身着正三品工部侍郎的官袍,神色尴尬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早朝的事已传遍京师,他若再敢拖延,便是自寻死路。“大人放心,” 周瑞躬身道,“下官已让工匠们每造一把新弩,都经过三次试射、两次打磨,确保万无一失。另外,下官已派人去江南调运精铜,下月就能到,绝不会耽误新弩量产。”

谢渊没再多说,只拍了拍王师傅的肩膀:“王师傅,这些新弩,是边地士卒的命。我知道铸弩辛苦,兵部已奏请陛下,给工匠们每月加二两月钱,让大家能安心造弩。” 王师傅闻言,眼睛一亮,连忙躬身:“谢大人!多谢大人体恤!我们定不负大人所托,造最好的新弩!”

谢渊返回兵部衙署。案上已摆着团营扩训的章程,杨武正在整理新选士卒的名册,名册上记着士卒的籍贯、年龄、特长 —— 有的擅长射箭,箭术能百步穿杨;有的擅长骑马,能在马背上开弓;有的擅长锻造,能修补简单的兵器。

“大人,新选的士卒多是贫苦农户的子弟,还有些是边军退役的老兵。” 杨武递过名册,“老兵们经验足,正好能带带新兵,三个月内定能形成战力。” 谢渊翻看名册,见其中一页写着 “赵虎,十八岁,宣府卫人,父战死边地,愿承父志护边”,眼眶微微发热 —— 这些孩子,都是为了守护家乡才来当兵,他绝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

秦飞送来消息:“大人,英国公已按陛下旨意,削去一半俸禄,私兵减至百人;李嵩、刘焕也缴纳了罚银,五千两已存入兵部军器库;定国公府听闻消息,已停止私购铜料,遣散了逾制的私兵。” 谢渊点头:“这只是开始,日后还要盯着他们,不能让他们再兴风作浪。另外,让玄夜卫多去边地走走,收集更多士卒的家书和战报,若有新的情况,即刻禀报。”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案上的家书和名册上,泛着温暖的光。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团营的方向,那里隐约传来士卒们的操练声 ——“一二一!杀!” 声浪裹着风,带着股蓬勃的朝气,像极了那些家书中的期盼。他知道,强军之路还很长,还有很多阻力要破,还有很多军器要造,还有很多士卒要练,但只要有这些家书的支撑,有这些士卒的信任,有陛下的支持,他定能走下去,定能让大吴的军威,传遍四方。

申时初刻,谢渊召集群僚在兵部议事厅议事。厅内烛火通明,案上摆着新弩量产计划、团营扩训章程、边军战报、士卒家书,还有刚整理好的勋贵逾制名录,满满当当。

“接下来,我们要分三步走。” 谢渊指着案上的文件,语气坚定,“第一步,加快新弩制造,本月起每月造三百把,优先送宣府卫、大同卫,确保边军先用上;第二步,推进团营扩训,按《操典》严训,老兵带新兵,三个月内完成基础训练,半年内形成战力;第三步,彻查全国勋贵私占军田、逾制府第,罚银充作强军之资,军田收归国库,租银用作边军粮饷 —— 绝不能让百姓多交一分税,却让勋贵占尽便宜。”

岳谦躬身道:“大人放心,团营扩训的操练,末将定亲自督阵,每日巡查各营,不让一人偷懒,不让一处敷衍。” 杨武道:“新弩的分发,下官会与边军、团营的将领对接,每一把新弩都登记在册,确保用到实处,不被私用。” 秦飞道:“勋贵的动向,玄夜卫会全程监控,若有谁敢私藏军田、私造军器,即刻拿下,绝不姑息。”

谢渊满意地点头:“好!我们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定让强军之策落地生根。记住,我们练强兵、造新弩,不是为了朝堂的争斗,是为了让边地的士卒能活着回家,是为了让京师的百姓能安稳生活,是为了让大吴的江山能固若金汤。”

议事结束后,谢渊独自留在议事厅,翻看那些家书。月光透过窗棂洒在纸页上,陈三的字迹、李二的血痕、周铁的期盼,都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想起宣府卫的风沙、大同卫的雪,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孔,心中愈发坚定:无论前路有多少阻力,他都要走下去,因为他身后,是无数士卒的命,是无数百姓的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申时三刻,谢渊洗漱完毕,躺在床榻上,却没有立刻睡着。脑海中反复回放今日朝堂的场景 —— 英国公的傲慢、李嵩的狡辩、刘焕的心虚,内侍读信时的颤抖,百官的沉默,陛下的震怒,还有那些家书带来的震撼。他想起李二那封没写完的信,“新弩…… 快……” 两个字像重锤一样砸在心上 —— 士卒们等不起,边地等不起,大吴的江山也等不起。

窗外的月光洒在案上的家书,泛着淡淡的光。谢渊知道,明日还有很多事要做:去工部督促进度,去团营视察扩训,整理勋贵逾制名录,准备呈给陛下的奏疏…… 但他不觉得累,因为他知道,每多做一件事,强军的步伐就快一步,士卒的安全就多一分,百姓的安稳就多一分。

渐渐地,谢渊进入梦乡。梦中,他看到新弩送到了宣府卫,陈三握着新弩,一箭射穿了瓦剌的铁甲;周铁骑着战马,带着士卒们冲锋,瓦剌兵败撤退;李二的牌位前,放着一把新弩,旁边摆着他没写完的家书,信纸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像是在说 “够了,够了……”

天快亮时,谢渊醒了。窗外传来团营士卒的晨练声,“一二一!杀!” 声浪裹着晨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团营,心中充满了希望 —— 新的一天开始了,强军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片尾

两月后,宣府卫的秋风裹着沙,吹过刚修好的哨所。陈三握着新弩,指腹摩挲着精铜弩臂,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弟弟生前最爱玩的铜弹弓。三日前,新弩送到时,整个卫所的士卒都围了过来,老卒王大叔摸着弩臂,眼泪都掉了下来:“这玩意,能穿三层甲,俺们再也不用怕瓦剌的铁壳子了!”

昨日清晨,瓦剌一小队骑兵来犯,陈三握着新弩,在百步外瞄准为首的瓦剌将领。弩弦 “咔” 地绷紧,松手的瞬间,箭如流星,穿透那将领的铁甲,钉在他的肩胛上。瓦剌骑兵大乱,边军趁机冲锋,斩敌十余人,缴获战马五匹。

黄昏时,陈三坐在哨所里,借着夕阳写家书。他用的是兵部送来的细棉纸,墨也是上好的松烟墨 —— 谢大人说,士卒写家信,得用好些的纸笔。“爹、娘:新弩到了,俺用它杀了瓦剌的将领,替弟报了仇…… 昨日商队来,说在大同卫看到娘了,俺已托人去接,等俺再立些功,就请假回家看娘……” 写完信,他将纸折好,塞进信封,信封上写着 “呈谢大人转陈家村”—— 他知道,谢大人会把信亲手交给驿站,就像上次那样。

同一时刻,团营忠勇祠里,几个新来的士卒正对着供桌上的家书鞠躬。祠祝老周拿着鸡毛掸子,轻轻拂去信上的灰尘,对士卒们说:“这些信,都是边地的兄弟写的,谢大人说,看着它们,就知道为啥要练强兵、造新弩。” 士卒们点点头,目光落在李二那封沾着血痕的信上,轻声念着 “新弩…… 快…… 杀贼…… 护家……”,声音里满是坚定。

兵部衙署内,谢渊翻看着宣府卫送来的战报,陈三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拿起案上的信封,上面是陈三熟悉的字迹,嘴角微微上扬。窗外,夕阳正落,余晖洒在《大吴律?军器志》上,书页上 “新弩量产,边军无忧” 的批注,泛着淡淡的光 —— 这是他昨日刚加的,也是对那些家书最好的回应。

卷尾语

兵书斥非议案,以晨雾中的朝堂博弈始,以宣府卫的新弩杀敌终,短短两月,却浓缩了 “公心破私议、民心固强军” 的壮阔历程。谢渊未因勋贵联名施压而退,未因 “国库”“民力” 之辞而惑,始终以士卒家书为镜,以边地疾苦为秤,终让强军之策冲破私利的藩篱 —— 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以边民诉愿定京营革新” 的历史风骨,更揭示出封建时代强军治国的核心真理:民心为强军之基,公心为治国之本,任何漠视百姓疾苦、锢于私利的议论,终会被血泪写就的民心所击碎。

从制度维度观之,此案不仅是一场朝堂之争,更推动了大吴军制的深层变革:勋贵私占的元兴年间军田被尽数收回,纳入国库统一调度,每年可为边军增粮饷五千石;私兵管控条例得以修订,公侯私兵规模被严格限定在百人以内,军器私造被明令禁止;更重要的是,“士卒家书入忠勇祠” 成为定制,每届新兵入营,必先拜读家书,明 “护家即护国” 之理 —— 这些变革,皆源于谢渊对 “民心即军情” 的深刻认知,也为后世大吴边防的稳固奠定了制度根基。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以士卒家书驳勋贵非议,帝悟,准强军续行。后新弩破瓦剌,边民安,皆渊之力也。” 这段记载,不仅是对谢渊个人的褒奖,更道出了一个永恒的镜鉴:直臣之勇,不在敢抗权柄,而在敢为万民争;强军之策,不在穷兵黩武,而在与民同心。团营忠勇祠的家书虽会泛黄,但其承载的 “民心不可负” 的信念,终将永远警醒着后世的治国者 —— 唯有将百姓的期盼、士卒的血泪刻在心上,方能铸就真正的强军,守住万里江山。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