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48章 铜尘积案迟运料,牛筋暗换带脆声

卷首语

《大吴会典?军器志》卷十载:“成武朝,边军报安南有神枪,射程逾百步,能穿两层铁甲,瓦剌亦多仿制,大吴旧弩远不及。谢渊掌兵部,奏请‘仿安南神枪改良弩具’,欲以新弩强边军、固团营,帝准之。”

然改良之初,阻力暗生:工部侍郎周瑞受定国公指使,以 “无祖制可循、工匠不足” 拖延工期;吏部尚书李嵩暗中联络户部尚书刘焕,借 “国库不足” 卡军器材料(铜、铁)供应,实则恐新弩量产削弱勋贵私兵优势;更有流言传 “新弩耗费过巨,恐劳民伤财”。

谢渊察其谋,先命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查《军器旧档》,寻元兴年间仿西域器械先例;再亲赴工部督造,斩贿工匠、补材料;终在校场亲试新弩,穿透三层铁甲,木屑溅及案上《武经总要》—— 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改良京营火器,仿西域器械强军”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军器制造 “勋贵谋私、部门掣肘” 的沉疴,彰显直臣 “以实革虚、以器强军” 的魄力。

边尘裹燧传新警,旧弩锈痕难透层。

青袍握简凝眉倡,紫幕垂帘循旧辙。

铜尘积案迟运料,牛筋暗换带脆声。

校场箭发甲光裂,木屑沾痕映墨经。

宣府卫的战报递到兵部时,辰时的晨光刚漫过案头的《武经总要》。谢渊展开那张染着淡红的纸,指尖先触到 “安南神枪” 四字,再往下看,“斥候三人中枪阵亡,旧弩射程不及百步,铁甲难穿” 的字样,像冰碴子扎进眼里。他想起去年冬天,宣府卫送来的那具瓦剌铁甲,工匠试过,旧弩箭射到甲上,只留个浅坑,如今瓦剌竟连安南神枪都用上了,边军的处境,怕是更难了。

窗外的风裹着工部方向的烟味飘进来,谢渊走到廊下,望着那片矮矮的厂房烟囱 —— 比往日晚了一个时辰才冒烟,不用问也知道,周瑞又在拖延。上周杨武去工部,回来叹着说,铸器局的铜料堆得比人矮,工匠们闲坐着搓手,周瑞却只说 “户部没拨料,急也没用”。可谢渊心里清楚,定国公府的铜狮上个月刚铸好,那铜料哪来的?玄夜卫的密探早传回消息,定国公私从国库领了五百斤精铜,说是 “修府门”,实则是怕新弩造出来,他私兵的安南神枪没了优势。

他转身回厅,从书架最下层抽出那册泛黄的《大吴军器册》,翻到 “弩具” 那页,上面记着 “当前弩,射程六十步,穿甲一层”,墨迹是永熙帝年间的,距今已三十年。三十年了,边军的敌人换了几波,武器也更新了,大吴的弩却还停在原地,不是工匠造不出,是有人不想让它进步 —— 勋贵们握着私兵,用着好武器,哪愿让边军、团营有能抗衡的家伙?谢渊指尖在 “穿甲一层” 上划得发响,忽然下定主意:这新弩,必须造,哪怕顶着 “无祖制” 的骂名,也要造。

次日早朝,谢渊递上《新弩改良疏》,话还没说完,李嵩就出列反对:“陛下,新弩无祖制可循,工部也无经验,若耗费银钱却造不出,恐劳民伤财!” 王瑾跟着附议:“礼制上也不合,军器革新需经宗人府、礼部同议,怎可凭谢大人一言而定?” 谢渊没急着辩,只从袖中取出宣府卫的战报,还有那片从阵亡斥候甲上取下的神枪箭头:“陛下,边军已用鲜血证明,旧弩不敌安南神枪!若再等‘祖制’‘礼制’,边军还要死多少人?元兴十七年,先帝仿西域回回炮,也无祖制,却成了强军利器,今日为何不可?”

萧栎接过箭头,掂了掂,沉声道:“谢卿所言有理,新弩可造,工部、户部需全力配合。” 李嵩、王瑾脸色发白,却不敢再反对。可谢渊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阻挠,在工部的作坊里。

果不其然,三日后他去工部,就见老工匠蹲在铜料堆旁叹气。那堆铜料少得可怜,还掺着杂质,周瑞站在一旁,手里把玩着定国公送的玉扳指:“谢大人,户部只拨了这么点,还是掺了铅的,实在造不了弩臂。” 谢渊没说话,只让秦飞带工匠去定国公府 —— 府门前那对新铸的铜狮,泛着精铜的光,和作坊里的劣质铜料形成刺目的对比。定国公的亲兵想拦,秦飞亮出玄夜卫的令牌,当场查封了铜狮,“充作军器材料”。周瑞站在一旁,额头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一句话也不敢说。

铜料有了,弩弦又出了岔子。杨武验收时发现,工匠送来的弩弦用的是劣质牛筋,一拉就断。查来查去,是周瑞偷偷换了料,把好牛筋卖给了马贩,还说 “新弩哪用得着这么好的弦,凑合用就行”。谢渊气得发抖,当场斩了那几个收了好处的工匠,对周瑞说:“新弩是边军的命,你敢偷换料,就是害边军的命,下次再犯,定斩不饶!” 周瑞吓得跪地求饶,才算安分了些。

那些日子,谢渊几乎住在工部。他和老工匠一起画草图,把弩臂加长三寸,用精铜铸造,箭镞改成三棱形,这样穿透力更强;又亲自去牛场选牛筋,看着工匠一根根编织弩弦,每根都要拉到三百斤力才合格。炉火映着他的脸,和工匠们的汗混在一起,作坊里的锤击声、锻造声,从晨雾未散响到暮色沉沉。老工匠说:“大人,造了一辈子军器,从没见过这么上心的官,这新弩,定能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首把新弩造好那天,校场挤满了人。萧栎坐在高台上,李嵩、定国公站在一旁,眼神里满是不屑。谢渊接过新弩,入手沉甸甸的,精铜弩臂泛着冷光,三棱箭镞在阳光下闪着锋利的光。他走到百步外,靶心处叠着三层铁甲 —— 是按瓦剌铁甲仿制的,每层都有半寸厚。

“谢大人,百步太远,别白费力气了!” 定国公在一旁嘲讽。谢渊没理他,深吸一口气,双手拉弩,弩弦 “咔” 的一声绷紧,手臂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他瞄准靶心,手指一松,箭像流星一样飞出去,“咻” 的一声穿透三层铁甲,钉在后面的木靶上。木屑飞溅,有几片竟飘到了高台上,落在案头的《武经总要》上,在泛黄的书页上留下浅淡的痕迹。

“中了!穿透三层甲!” 校场的欢呼声震天动地。萧栎拍案叫好:“好!谢卿,这新弩,要多造,快造!” 李嵩、定国公脸色惨白,再也说不出反对的话。谢渊望着那支钉在靶上的箭,心里忽然松了口气 —— 那些牺牲的斥候,那些盼着新武器的边军,总算有了盼头。

风里飘着新弩的金属味,混着《武经总要》的墨香。谢渊知道,这一箭,不仅穿透了铁甲,更穿透了那些阻挠革新的私心,为大吴的军器革新,射开了一条路。

辰时初刻,兵部议事厅的窗纸刚被晨光染亮,案上摊着两卷文书:一卷是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的《边军战报》,墨迹还带着几分湿润,上面写着 “瓦剌用安南神枪,射程百步,我军旧弩难及,三名斥候中枪阵亡”;另一卷是《大吴军器册》,标注着 “当前弩具射程六十步,仅穿一层铁甲”。谢渊身着绯红官袍,指尖反复划过 “安南神枪” 四字,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杨侍郎,你看这战报,” 谢渊将文书推给兵部侍郎杨武,声音沉得像压了铅,“瓦剌已用安南神枪,我们的旧弩若不改良,下次交锋,边军还要吃亏。昨日我让工匠试过,旧弩连仿瓦剌的两层甲都穿不透,更别说安南神枪的威力了。” 杨武翻看战报,眉头紧锁:“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改良弩具需工部配合,上周我去见周瑞侍郎,他说‘无祖制可循,工匠也需从各地调,至少要半年’,似在推脱。”

谢渊冷笑,从袖中取出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昨日送来的密报:“周瑞哪是‘无工匠’,是受定国公指使。秦飞查到,定国公府私兵近日也在仿安南神枪,怕我们的新弩量产,削弱他私兵的优势,才让周瑞拖延。”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工部方向 —— 那片厂房的烟囱刚冒起青烟,却比往日晚了一个时辰,显然是有意怠工。“传我命令,” 谢渊转身,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张启主事即刻查《军器旧档》,找元兴年间仿西域器械的先例,尤其是‘无祖制而创行’的案例;秦飞带暗探盯紧工部铸器局,若有勋贵府的人接触工匠,即刻拿下;你去户部,问刘焕尚书铜料、铁料何时能拨,就说新弩关乎边防,耽误不得。”

工部铸器局的作坊里,几名工匠正围着一堆铜料发呆。周瑞站在一旁,手中把玩着一枚玉扳指 —— 那是定国公昨日送的,说 “若能拖谢渊三个月,再送你五十亩良田”。“大人,这铜料不够啊,按谢大人的要求,新弩的弩臂需用精铜,可库里只剩这么点了。” 一名老工匠躬身道,声音带着几分无奈。周瑞瞥了眼铜料,轻描淡写:“不够就等,户部还没拨下来,急什么?谢大人要改良,也得按规矩来,先等材料,再等工匠,急不得。”

话音刚落,谢渊带着秦飞走进作坊,玄色鳞甲在晨光里泛着冷光。“周侍郎,” 谢渊目光扫过那堆少得可怜的铜料,“昨日我与刘焕尚书约好,今日辰时拨铜料三千斤,怎么现在还没到?” 周瑞脸色微变,强辩道:“大人,刘尚书说国库紧张,铜料需再等几日。” 谢渊没接话,转身对老工匠道:“若有足够铜料,新弩的弩臂多久能铸好?” 老工匠道:“回大人,有料的话,三日便能铸好,再配弩弦,五日可成首把样品。”

谢渊点头,对秦飞道:“带周侍郎去库房看看,昨日玄夜卫查到,定国公府私兵近日领了五百斤精铜,说是‘修府中铜门’,可府门去年才修过。” 周瑞闻言,额头渗出冷汗 —— 他知道秦飞的手段,若真去查,定能查出铜料被挪用。“大人息怒,” 周瑞慌忙道,“我这就去催刘尚书,今日午时前,铜料定能到!” 谢渊冷笑:“周侍郎最好记住,新弩关乎边军生死,若再拖延,休怪我按《大吴律?军器律》‘延误军需’论处。”

张启捧着《军器旧档》匆匆来报,册页上还沾着灰尘:“大人,找到了!元兴十七年,永熙帝曾命工部仿西域‘回回炮’造火器,当时也无祖制,工部仅用两月便造成功,还编入《武经总要》,档上有永熙帝的朱批‘军器革新,需顺时势,不必拘守旧制’。” 谢渊接过旧档,翻到 “回回炮” 那页,朱批的墨迹虽已泛黄,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好!” 谢渊眼中闪过亮光,“这便是最好的依据。你将此档抄录一份,我明日面圣时呈给陛下,看李嵩还敢说‘无先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时,杨武从户部返回,神色凝重:“大人,刘焕尚书说‘国库铜料确实紧张,需从江南调运,至少十日’,可我听户部属吏说,昨日定国公府刚从国库领了三百斤铜料,说是‘铸祭祀礼器’。” 谢渊指尖在旧档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又是定国公!秦飞,你带暗探去定国公府,查那些铜料的去向,若真是私用,即刻查封,充作新弩材料。” 秦飞领命而去,谢渊望着案上的《武经总要》—— 那是元兴年间编修的兵书,上面记载着历代军器的形制,他轻轻摩挲书页,心中暗忖:今日的新弩,他日也该记入此书,让后世知晓,大吴军器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战势革新。

秦飞传回消息:“大人,定国公府的铜料确实被挪用,铸了府门前的铜狮,已让人查封,明日便可运到工部;另外,查到周瑞与定国公的密信,说‘新弩若成,私兵优势尽失,需暗中破坏,如降低弩弦质量’。” 谢渊将密信捏在手中,信纸被攥得发皱:“这些勋贵,为了私兵利益,竟不顾边军死活!杨武,你去工部铸器局,盯着工匠造弩弦,要用最好的牛筋,每根都需你亲自验收,不可有半分差池。” 杨武领命而去,谢渊则拿起笔,在《新弩改良草图》上补充细节 —— 他结合安南神枪的射程与大吴旧弩的灵活性,将弩臂加长三寸,弩弦加粗,箭镞改为三棱形,以增强穿透力。

夕阳西斜时,谢渊亲临工部铸器局。老工匠正铸弩臂,炉火映得他满脸通红,铜水在模具中流淌,泛着橘红的光。“大人,按您的草图,弩臂加长后,射程能到百步,箭镞改三棱形,穿透力至少能提升五成。” 老工匠指着模具道,眼中满是期待。谢渊点头,伸手摸了摸刚铸好的弩臂毛坯,温度仍高,却能觉出质地坚硬。“辛苦各位师傅,” 谢渊声音温和,“新弩早一日成,边军就能少流一滴血,我代表边军将士,谢过各位。” 工匠们闻言,干劲更足,作坊里的锤击声、锻造声,在暮色中格外响亮。

刘焕终于派人送来铜料,三千斤精铜堆在工部院中,泛着紫红的光。周瑞站在一旁,神色尴尬,却不敢再多说。杨武逐一检查铜料,确认无杂质后,对工匠道:“按谢大人的要求,即刻铸弩臂,弩弦用昨日送来的牛筋,我全程盯着。” 谢渊则返回兵部,准备明日面圣的奏疏 —— 他将《边军战报》《军器旧档》《新弩改良草图》整理成册,重点标注 “新弩成本低于安南神枪,可大规模制造”“预计量产后,边军每百人配十把新弩,能有效抵御瓦剌”。

此时,秦飞送来新的密报:“大人,李嵩府中长史去了英国公府,说‘明日早朝,要奏请陛下暂停新弩制造,称其‘耗费过巨,恐劳民伤财’,还说已联络礼部尚书王瑾,以‘礼制未允’附和。” 谢渊冷笑:“李嵩倒是会找借口。你让张启查户部近半年的开销,看看勋贵府中修造、祭祀的花费,比新弩制造多多少,明日早朝,我倒要让陛下看看,是谁在‘劳民伤财’。”

早朝大殿。李嵩果然出列,捧着奏疏道:“陛下,谢渊改良新弩,已耗铜料三千斤、银五百两,若量产,恐需银万两,国库本就紧张,此举恐劳民伤财,还请陛下暂停!” 王瑾立刻附和:“陛下,新弩无祖制可循,又非祭祀、朝会之用,于礼制不合,臣也请陛下三思。”

谢渊出列,躬身递上《军器旧档》《户部开销册》:“陛下,元兴十七年,永熙帝仿西域回回炮,无祖制却成强军之器,先帝朱批在此,可证‘军器革新不必拘礼’;再看户部开销册,定国公府去年修铜狮耗银八百两,英国公府祭祀耗银六百两,皆远超新弩制造,何来‘劳民伤财’?若新弩能抵瓦剌,边军少阵亡一人,便少耗抚恤金五十两,长远来看,是省钱,非费钱!” 他又呈上《边军战报》:“陛下,宣府卫三名斥候因旧弩不及安南神枪阵亡,若再不改良,边军伤亡只会更多!”

萧栎翻看文书,脸色渐沉:“李嵩、王瑾,你们只知谈礼制、说开销,却不顾边军生死!谢卿改良新弩,是为强军护边,准其继续,所需材料、银两,户部优先供应,不得延误!” 李嵩、王瑾脸色惨白,却不敢反驳,只能躬身退下。

工部铸器局传来好消息:首把新弩完工!谢渊立刻赶往工部,只见新弩立在院中,弩臂是精铜所铸,泛着冷光,弩弦用牛筋编织,粗细均匀,箭镞三棱形,锋利如刀。老工匠递上新弩:“大人,您试试,这弩能拉三百斤力,射程百步,穿甲应无问题。” 谢渊接过新弩,入手沉甸甸的,却比旧弩更趁手。他走到院中的靶场,靶心处叠着三层铁甲 —— 是按瓦剌铁甲仿制的,每层甲片都有半寸厚。

“大人,小心些,这弩力道大。” 杨武提醒道。谢渊点头,深吸一口气,双手拉弩,弩弦 “咔” 的一声绷紧,他对准靶心,松手 —— 箭如流星,“咻” 的一声穿透三层铁甲,钉在后面的木靶上,木屑飞溅,竟有几片溅到了案上的《武经总要》上,在书页上留下浅淡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中了!穿透三层甲!” 工匠们欢呼起来,周瑞站在一旁,脸色复杂,却不得不上前道:“大人好箭法,新弩果然厉害。” 谢渊笑道:“不是我箭法好,是工匠们造得好。明日校场,我要当着百官、陛下的面,再试新弩,让所有人都看看,我大吴的新弩,能抵安南神枪!”

校场已布置妥当。靶场中央立着十层木靶,每层靶后叠着三层铁甲,周围设了观礼席,萧栎的御座设在高台上,百官分列两侧。李嵩、定国公站在勋贵列,神色紧张 —— 他们仍盼着新弩失败,若成功,他们阻挠的借口便全没了。

辰时三刻,萧栎驾临,谢渊捧着新弩,走到校场中央。“陛下,各位大人,今日试新弩,目标是百步外的三层铁甲,若能穿透,便证明新弩可量产。” 谢渊声音洪亮,透过铜喇叭传遍校场。李嵩突然道:“谢大人,百步太远,恐难命中,不如五十步?” 谢渊冷笑:“李尚书,边军交锋,哪有五十步的道理?百步才是实战距离,今日便按百步来!”

谢渊走到百步线后,接过新弩,身后是团营士卒、边军代表,他们眼中满是期待。他想起宣府卫阵亡的斥候,想起岳峰战死时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力量 —— 这一箭,不仅是试新弩,更是为了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他拉弩、瞄准、松手,箭如离弦之箭,“咻” 的一声穿透三层铁甲,钉在木靶上,木屑再次飞溅,其中一片竟飘到了高台上的《武经总要》旁,萧栎拿起木屑,又看了看靶上的箭,龙颜大悦:“好!谢卿,新弩甚好,即刻量产,分发边军与团营!”

校场欢呼声震天。谢渊走到李嵩面前,声音带着几分威严:“李尚书,如今新弩已试成,你还有何话说?” 李嵩脸色发白,支支吾吾:“是…… 是臣目光短浅,谢大人勿怪。” 定国公也躬身道:“大人强军有功,是我等狭隘了。” 谢渊没再多说,却已用实绩证明了一切。

萧栎下旨:“命工部每月造新弩两百把,优先送宣府卫、大同卫;户部拨银五千两,作为新弩制造专款;谢渊总领新弩分发事宜,确保边军、团营及时用上。”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不负陛下信任,让新弩成为大吴的强军之器!”

此时,秦飞送来密报:“大人,查到李嵩、定国公私下联络瓦剌奸细,欲偷新弩图纸,已被玄夜卫抓获,奸细供认,是受二人指使。” 谢渊眼中闪过厉色:“押入诏狱署,明日早朝奏请陛下,严惩不贷!”

谢渊返回兵部,案上摆着新弩的量产计划:“首月造两百把,送宣府卫一百、大同卫五十、团营五十;次月起每月造三百把,半年内实现边军每百人配十把、团营每百人配五把。” 杨武、岳谦、秦飞围在案前,看着计划,眼中满是希望。

“有了新弩,再加上团营的操练,瓦剌定不敢再轻易犯边。” 岳谦道,语气带着几分激动。谢渊点头,望向窗外 —— 夕阳正落,余晖洒在兵部衙署的匾额上,泛着金色的光。他拿起案上的《武经总要》,轻轻拂去上面的木屑,心中清楚:新弩只是开始,未来还要改良更多军器,练更强的兵,守更稳的江山。

夜深了,兵部的烛火仍亮着,谢渊还在完善量产计划,笔尖划过纸页,留下坚定的字迹 —— 那是大吴强军的希望,是边防稳固的保障,更是无数将士用鲜血与汗水换来的新生。

片尾

三个月后,首批新弩送抵宣府卫。瓦剌再次犯边时,边军将士用新弩反击,百步外穿透瓦剌铁甲,瓦剌兵败撤退,斩首三百余级,缴获安南神枪五十余把。捷报传回京师,萧栎大喜,下旨嘉奖谢渊与工部工匠,李嵩、定国公因通敌罪被打入诏狱署,判流放三千里。

新弩的名声传遍大吴,各地边军纷纷上书请求配发,工部也扩大铸器局规模,吸纳更多工匠,新弩制造技术日益成熟,后续还改良出 “连弩”,可一次发射三箭,威力更甚。谢渊则借此机会,进一步改革军器制造制度,规定 “军器需每三年革新一次,参考边军实战需求,不得因循守旧”,并将新弩的制造工艺记入《武经总要》,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军器资料。

南宫的太上皇萧桓听闻新弩大捷,也登角楼感叹:“谢渊真乃强军之臣,有此等能臣,大吴江山无忧矣!” 团营士卒用上新弩后,操练热情更高,战力持续提升,京师成为真正的铜墙铁壁,瓦剌终成武朝,再未敢犯大吴边境。

卷尾语

新弩破甲案,以辰时提改良之议始,以申时定量产之制终,短短一日余,浓缩了 “军器革新与权斗博弈” 的壮阔图景。谢渊未因 “无祖制、缺材料” 而退缩,未因勋贵构陷、部门掣肘而妥协,以 “查旧档立先例、督工匠保质量、试新弩证实效” 为策,将一柄 “破甲新弩”,铸造成冲破积弊的利器 —— 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改良京营火器,强边军、固京师”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军器制造 “勋贵谋私为祸深,实干革新方为路” 的深层逻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勋贵阻挠的 “刚”(查铜料、抓奸细),是为破私利、护强军;对工匠与边军的 “柔”(亲督造、重实效),是为聚人心、激士气;对帝王的 “坦诚”(呈战报、述利弊),是为获支持、固根基;对非议的 “实驳”(列开销、试新弩),是为破流言、明初心。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 —— 既未因 “刚” 引发朝堂动荡,也未因 “柔” 失革新锐气,实现 “军器提升与边防稳固” 的平衡。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仿安南神枪造新弩,亲试穿透三层甲,帝准量产,边军赖之破瓦剌。” 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 “军器革新” 的核心真理:器强则军强,军强则国固;而器之强,非仅在工艺,更在破除 “勋贵谋私、部门掣肘” 的沉疴,在 “以实战为基、以民意为本” 的初心。

校场靶上的箭痕早已淡去,案上《武经总要》的木屑痕迹却仍清晰,那是新弩破甲的见证,更是革新破弊的印记。这场因 “安南神枪” 而起的军器改良,终将以 “强军固边、江山安稳” 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军者提供 “如何以器强军、如何以实破虚” 的永恒镜鉴 —— 直臣之勇,不在敢违旧制,而在明知旧制缚军,仍愿以一身风骨,为强军辟路,为社稷铸盾。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