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42章 终得甲士齐呼应,不负江山不负黎

卷首语

《大吴会典?兵志》载:“团营为京师根本,元兴年间设三大营,后积弊渐生,老弱充塞、空额冒饷者众,勋贵私占部曲以谋利,遇战则溃。成武朝,谢渊掌兵部,奏请‘汰老弱、补精锐、定操典’,帝准之,此乃团营中兴之始。”谢渊主导团营整训,首步即剔除老弱三千 —— 其中多为勋贵安插的 “空额替身”(老卒代勋贵子弟领饷),再从宣府卫、大同卫调边军精锐两千补充;然整训之初便遇阻挠:吏部尚书李嵩以 “文官考核军籍” 为由拖延核验,户部尚书刘焕借 “粮饷不足” 暂缓补给,实则皆为勋贵施压。

谢渊以 “军籍归兵部专管” 驳吏部,凭 “边军战功优先供饷” 促户部,终推整训落地,亲授新编《团营操典》于校场,声震四野。此案暗合明代 “于谦整顿京营、汰弱留强” 的历史实态,更揭封建军制 “勋贵盘剥、部门掣肘” 的积弊,彰显直臣 “以军法破积弊、以实绩固根基” 的魄力。

校场黄土埋衰朽,边卫精锐赴京畿。

操典新颁明战守,直臣声震破尘泥。

勋贵暗阻谋私利,部院掣肘借粮稽。

终得甲士齐呼应,不负江山不负黎。

辰时初刻,团营校场的黄土被晨露浸得发沉,风卷着枯草掠过列队的士卒,掀起一片细碎的尘雾。谢渊身着绯红官袍,外罩轻便鳞甲,立于高台上,手中捧着厚厚的《团营军籍册》,指尖在 “年龄六十以上”“体能不达标” 的批注上反复摩挲 —— 册页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半数是勋贵府中 “挂名领饷” 的老卒,有的甚至已卧床不起,却仍在军籍上占着名额。

“杨侍郎,昨日核查的老弱名册,可有误漏?” 谢渊转向身侧的兵部侍郎杨武,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难掩的沉重。杨武捧着另一卷册页,躬身道:“大人,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已核验三日,每一名老卒都亲自面见,确有三千二百一十三人符合‘汰除’标准 —— 其中六百余人是英国公、定国公府安插的‘替身’,老卒代勋贵子弟领饷,每月饷银大半流入勋贵府中;另有一千五百余人是因伤病致残,却无抚恤,只能留营混口饭吃。”

谢渊闻言,指节在《军籍册》上攥得发白 —— 大吴团营设营百余年,自元兴帝后便无大规模整训,勋贵借 “世兵制” 私占名额,老弱残兵充数,精锐却被私调为府中护卫,遇战事时,能战者不足三成。“传我命令,” 谢渊抬眸,目光扫过台下列队的士卒,“按名册逐一传唤老卒,凡符合汰除标准者,由兵部发放半载饷银作抚恤,愿返乡者派驿车护送,愿留营任杂役者(如伙夫、马夫)另编名册,不得再占战兵名额。”

话音刚落,校场入口传来一阵骚动,吏部侍郎张文带着两名吏员匆匆赶来,身着青色官袍,手中举着一卷吏部文书:“谢大人,且慢!吏部有令,军籍核验需经文官会同考核,不可由兵部独断 —— 这些老卒或有‘勋贵举荐’背景,贸然汰除,恐伤勋贵之心,影响朝堂稳定!” 谢渊心中冷笑 —— 张文是李嵩亲信,此来必是受李嵩指使,为勋贵保住 “空额”。

辰时三刻,谢渊走下高台,接过张文递来的文书,只见上面写着 “军籍变更需吏部、兵部联批,文官考核军龄、功绩后定夺”,落款是吏部尚书李嵩的印鉴。“张侍郎,” 谢渊指尖划过文书上的 “文官考核” 四字,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大吴会典?兵志》明载:‘军籍管理、部曲整训归兵部专管,吏部掌文官考核,不得干预军政’—— 李尚书此举,是要违祖制吗?”

张文脸色微变,强辩道:“谢大人,非是违制,只是这些老卒多为‘世袭军户’,汰除需顾及‘世兵传承’,若仅凭兵部一句话便除名,恐引发军户不满。” 谢渊转向台下,高声道:“诸位老卒!今日汰除,非是弃你们不顾 —— 愿返乡者,兵部发半载饷银、两石粮食;愿留营者,任杂役,饷银照发,且免操练之苦。你们若有不愿,可当场言明,我谢渊绝不强求!”

台下老卒们面面相觑,片刻后,一名拄着拐杖的老卒颤巍巍走出队列:“谢大人,老奴今年六十五,腿是十年前守宣府时断的,这些年靠代英国公府三公子领饷过活,若能返乡,有半载饷银便够了,不敢再占军籍名额。” 另一名老卒也附和:“俺也愿返乡,只求大人能把欠了三月的饷银补上,俺就知足了。” 张文见状,再无理由阻挠,只能悻悻道:“既如此,吏部便不干预,但若有老卒投诉,仍需兵部与吏部会同处置。”

谢渊点头:“可。” 待张文离去,杨武低声道:“大人,李嵩不会善罢甘休,恐会借‘文官考核边军精锐’再作文章。” 谢渊道:“我早有准备,已让秦飞派密探盯着吏部,若有异动,即刻禀报。另外,岳将军那边,边军精锐何时能到?”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马蹄声,都督同知岳谦率一队甲士驰来,甲胄寒光刺眼,尘土飞扬:“大人,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派来的边军精锐两千人,已到校场外,皆为历经战事的老兵,每人都带实战伤疤,可即刻编入各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巳时初刻,边军精锐列队入校场,与团营老卒形成鲜明对比 —— 边军士卒皆腰杆挺直,甲胄虽有磨损却擦拭干净,手中长枪握得稳固,眼神锐利如鹰;而团营老卒多弯腰驼背,甲胄歪斜,手中兵器锈迹斑斑。谢渊走下高台,走到一名边军士卒面前,见其手臂上有一道长疤,问道:“此疤何来?” 士卒高声道:“回大人,宣府卫拒瓦剌时,为护炮车所伤!” 谢渊点头,又问:“可知入团营后,需遵何规矩?” 士卒朗声道:“听指挥、守军法、练实战,为大吴守京师!”

校场上的团营老卒见此,皆面露羞愧,有的甚至低下头 —— 他们知道,自己占着名额却不能战,早已对不起 “军卒” 二字。谢渊回到高台上,高声道:“今日起,团营汰老弱三千,补边军精锐两千,编为‘新威营’,归都督同知岳谦统辖!余下团营士卒,需重新考核,体能、武艺达标者留营,不达标者转入杂役营,不得再占战兵名额!” 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却很快变得响亮 —— 老卒们虽不舍,却知此举是为团营好,边军士卒则士气高涨,齐声高呼:“遵大人令!”

此时,户部侍郎陈忠匆匆赶来,面色慌张:“谢大人,户部尚书刘大人说,今年粮饷紧张,边军精锐的补给需暂缓一月,待下月再拨付!” 谢渊眉头微蹙 —— 他早知刘焕与魏国公是姻亲,定是受勋贵指使,借粮饷卡脖子。“陈侍郎,” 谢渊取出一份奏疏,“此乃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的战功奏报,边军精锐去年在宣府卫大败瓦剌,斩获首级八百余,按《大吴会典?饷章》,边军战功卓着者,粮饷需优先供应。你回去告诉刘尚书,若今日不拨补给,我便奏请陛下,查户部‘粮饷调度’账目,看看是真紧张,还是有人私占!”

陈忠接过奏疏,见上面有萧栎的 “准优先供饷” 朱批,脸色骤白:“下官这就去催刘尚书,今日定将补给送来!” 待陈忠离去,杨武低声道:“大人,您早有准备?” 谢渊点头:“勋贵阻挠,无非是吏部卡核验、户部拖粮饷,我若不提前备好先帝遗训、战功奏报,今日整训恐难落地。”

巳时三刻,户部送来粮饷补给,边军精锐领到新的米粮、布匹,脸上露出笑容;汰除的老卒也拿到抚恤银,有的收拾行李准备返乡,有的则去杂役营报到。谢渊让人抬来一箱新编《团营操典》,每本都用桑皮纸装订,封面写着 “神武皇帝遗训?军法篇”,内页是谢渊亲自批注的 “实战要则”—— 包括 “佛郎机炮快速装填法”“步兵阵列协同术”“夜战警戒规” 等,皆为边军实战经验总结。

“岳将军,杨侍郎,” 谢渊取出两本《操典》,递给他二人,“此《操典》以神武皇帝‘军无定员,唯才是举’为纲,结合边军实战经验编撰,你二人需组织各营将领学习,三日后考核,不合格者不得领兵!” 二人躬身接过,岳谦道:“大人放心,定让各营将领吃透《操典》,绝不含糊!”

谢渊走上高台,拿起一本《操典》,高声宣读:“《团营操典》第一条:凡入营者,无论出身贵贱、是否世袭,皆需每日操练两个时辰,体能不达标者,罚站岗一个时辰;第二条:战时需听令而行,擅自退后者,斩;第三条:私吞军饷、损坏军器者,按《大吴律》严惩,勋贵子弟亦不例外!” 声音洪亮,震得校场黄土微微颤动,台下士卒们皆屏息倾听,眼神越来越坚定 —— 他们知道,这《操典》不是摆设,是真能让团营变强的规矩。

一名团营老卒走上前,躬身道:“大人,老奴虽入杂役营,却也想学习《操典》,日后若有战事,老奴愿烧火做饭、运送弹药,为大吴出份力!” 谢渊心中一暖,递给他一本《操典》:“好!只要有心为大吴效力,无论在何岗位,都是好兵!” 其他老卒见状,也纷纷上前求《操典》,校场上的气氛愈发热烈。

午时初刻,萧栎派内侍前来慰问,传旨道:“陛下闻团营整训顺利,甚慰,特赐酒肉五十斤,犒劳边军精锐与留营士卒!” 士卒们闻言,齐声高呼:“陛下万岁!谢大人万岁!” 谢渊躬身接旨:“臣代团营士卒,谢陛下恩典!” 内侍笑道:“谢大人整顿团营,陛下都看在眼里,若有勋贵再阻挠,陛下定会为大人做主!”

待内侍离去,谢渊望着校场上的景象 —— 边军精锐在岳谦的带领下操练阵列,步伐整齐;留营士卒在杨武的指导下学习《操典》,神情专注;杂役营的老卒则在打扫校场,收拾兵器 —— 心中涌起一阵灼热。他知道,今日整训只是开始,勋贵们定还会找机会反扑,但只要有《操典》为纲、有边军精锐为骨、有士卒的信任为基,团营终会成为守护京师的精锐之师。

秦飞匆匆赶来,躬身道:“大人,玄夜卫密探查到,英国公府派人去吏部,想让张文再找借口拖延将领考核,却被张文以‘谢大人有陛下朱批’拒绝;魏国公府也派人去户部,刘焕却称‘粮饷已拨,无可再拖’—— 勋贵的阻挠,暂时歇了!” 谢渊点头:“他们只是暂时歇了,日后还会再来。你继续盯着,若有异动,即刻禀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午时三刻,谢渊巡查至新威营,见边军精锐正在操练佛郎机炮,一名士卒正按《操典》中的 “快速装填法” 操作,比往日快了近一倍。谢渊走上前,问道:“此法好用否?” 士卒高声道:“回大人,好用!按此法装填,战时能多打两炮,定能打退瓦剌!” 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练,日后京师的安危,就靠你们了!”

一名将领上前,躬身道:“大人,《操典》中的‘夜战警戒规’太实用了,去年我们在宣府卫夜战,就是因警戒不到位,被瓦剌偷袭,若早有此规,定不会吃亏!” 谢渊笑道:“这便是编撰《操典》的目的 —— 让团营士卒少走弯路,多打胜仗。”

此时,杨武赶来,递上一份名册:“大人,留营士卒的考核标准已制定完毕,包括‘射箭五十步内中靶十中六’‘举重三十斤行走百步’‘背诵《操典》三条’,您过目。” 谢渊接过名册,翻看后点头:“标准可行,既不苛刻,也不宽松,三日后考核,务必公正,不许徇私。”

未时初刻,谢渊返回兵部,将《团营整训奏疏》整理完毕,详细记录了 “汰老弱三千、补精锐两千、颁《操典》、定考核” 等事,准备明日呈给萧栎。杨武走进来,道:“大人,杂役营的老卒都在学习《操典》,有的还主动帮着教新卒认字数,气氛很好;边军精锐也与团营老卒相处融洽,没有出现冲突。” 谢渊欣慰道:“这便好,团营的根基,不仅在精锐,更在人心齐。”

秦飞送来密报:“大人,玄夜卫查到,吏部尚书李嵩私下召集几名文官,商议‘奏请陛下,让文官参与团营将领考核’,似还不死心。” 谢渊冷笑:“他若敢奏,我便以‘文官干预军政’驳他,有《大吴会典》为据,他讨不到好。” 他顿了顿,又道:“你让密探继续盯着,若李嵩有伪造证据、拉拢其他文官的举动,即刻禀报。”

未时三刻,谢渊前往杂役营视察,见老卒们正围着一本《操典》,由一名识字的老卒读给大家听,其他人听得认真,不时提问。“大人来了!” 有人喊道,老卒们纷纷起身行礼。谢渊摆手:“不必多礼,你们学得如何?” 一名老卒道:“回大人,《操典》里的‘夜战警戒规’,老奴听懂了,日后若有夜袭,老奴便知道该如何报信!” 谢渊点头:“很好,你们虽在杂役营,却是团营的后盾,不可轻视。”

离开杂役营,谢渊又去了新威营的兵器库,见工部送来的新佛郎机炮已入库,每门炮上都刻着 “成武二十一年?军器局造”,旁边堆放着新的炮弹。工部侍郎周瑞正在清点,见谢渊前来,躬身道:“大人,按您的要求,这批炮比往日的轻了三十斤,便于机动,射程也远了五十步,您要不要试试?” 谢渊点头:“好,明日让边军精锐试射,看看效果。”

申时初刻,谢渊在兵部召开将领会议,各营将领都到齐了,手中捧着《操典》,脸上带着认真。谢渊道:“今日整训,只是团营中兴的第一步,三日后考核将领《操典》掌握情况,一月后考核士卒体能、武艺,不合格者,将领降职,士卒转入杂役营 —— 我知道,有些将领是勋贵举荐的,但在团营,只看能力,不看背景!”

一名将领起身道:“大人,末将是英国公举荐的,但末将愿遵《操典》,认真考核,若不合格,甘当普通士卒!” 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末将遵令!” 谢渊点头:“好!只要你们用心,团营定会变强,日后建功立业,陛下定不会亏待你们!”

片尾

会议结束后,岳谦留下,低声道:“大人,英国公府派人送来请柬,邀您明日赴宴,似想缓和关系。” 谢渊冷笑:“他是怕我继续整训,断了他的私财路。你替我回复,就说‘团营整训繁忙,无暇赴宴’—— 我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

申时三刻,谢渊走出兵部衙署,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皇城的青石板上。他想起今日校场上的景象,想起士卒们坚定的眼神,想起《操典》上 “神武皇帝遗训” 的字样,心中清楚 —— 团营改革,虽遇勋贵阻挠、部门掣肘,却已迈出坚实一步。日后的路,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守住 “军法无特权、唯才是举” 的初心,只要有边军精锐的支撑、士卒的信任,有萧栎的默许支持,团营终会成为大吴的 “京师屏障”。

他抬头望向远方,宣府卫的方向,仿佛能看到边军士卒操练的身影;团营校场的方向,仿佛能听到士卒们诵读《操典》的声音。这些声音,这些身影,便是他对抗勋贵、破除积弊的最大底气。夕阳落下,夜色渐浓,谢渊却毫无疲惫 —— 他知道,明日还有新的整训任务,还有将领考核的准备,还有无数的细节要敲定,但他甘之如饴,因为他守护的,是大吴的江山,是百姓的安宁。

卷尾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团营整训案,以辰时汰老弱始,以申时定考核终,短短六个时辰,浓缩了 “改革破积弊、权斗暗交锋” 的复杂图景。谢渊未凭强权压人,而是以《大吴会典》为据、以神武遗训为纲、以边军战功为盾,一一破解吏部核验阻挠、户部粮饷拖延的困局,既汰除老弱三千(实则清除勋贵空额),又补充边军精锐(注入实战活力),更亲编《操典》以立军规,其策略之周密,暗合明代 “于谦以制度整京营” 的治理智慧。

从心理与博弈维度观之,谢渊的行动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勋贵的 “刚”(拒赴宴、查账目)是为破积弊;对老卒的 “柔”(发抚恤、留杂役)是为安人心;对吏部、户部的 “据理力争”(引会典、呈战功)是为守职权;对士卒的 “亲授操典”(传实战经验)是为固根基。每一步都精准击中积弊要害,既未引发军卒哗变,又未激化朝堂矛盾,实现 “整训落地、人心凝聚” 的双重成效。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汰团营老弱三千,补边军精锐,颁《操典》以训,校场声震,士卒振,勋贵不敢复轻团营。” 此案印证了 “军制改革,需以制度为纲、以实绩为基” 的真理 —— 封建军制的积弊,多源于 “勋贵盘剥、部门掣肘”,谢渊的实践证明,唯有 “手握祖制会典、背靠实战功绩、心怀士卒冷暖”,方能刺破特权网络,让军队回归 “保家卫国” 的本源。

团营校场的黄土,曾埋着老弱残兵的衰朽,如今却承托着边军精锐的步伐;《团营操典》的桑皮纸,曾记着神武皇帝的遗训,如今更写着实战的智慧。这场因 “积弊太深” 而起的整训,终将以 “团营中兴” 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军者提供 “如何以制度破积弊、以实绩固军心” 的永恒镜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