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43章 忠臣持铁律,锋芒触权纲

卷首语

《大吴会典?职官志》载:“太保兼兵部尚书,掌全**政,加御史台衔则监百官,权柄之重,近于宰辅。成武朝,谢渊居此职,整军器、汰老弱、拒勋贵,功着于朝,然权盛则遭忌,帝心亦难测。” 成武二十一年未时,萧栎(代宗原型)于御花园弈棋,对近侍李德全言 “谢渊虽忠,锋芒太露”,手中棋子悬于棋盘之上,迟迟未落。

此时,吏部尚书李嵩已联同礼部尚书王瑾递上 “谢渊兼掌军政监察,权逾旧制” 的弹劾折,暗指其 “功高震主”;玄夜卫亦密报 “谢渊深得边军与京营士卒拥戴,每逢操练,士卒高呼其名”。

萧栎之犹豫,非疑谢渊之忠,实惧其 “锋芒” 引勋贵联手反扑,更忧 “军权与监察权集于一身” 动摇皇权 —— 此乃封建帝王 “用才而防才” 的固有困境,暗合明代景泰帝对于谦 “倚其守京师,又忌其权重” 的历史实态,更揭朝堂权力博弈中 “忠奸难辨、利弊难衡” 的黑暗潜规则。

御苑棋声静,帝心暗忖量。

忠臣持铁律,锋芒触权纲。

勋贵藏私怨,密折构嫌殃。

一子悬未落,江山重若霜。

未时初刻,御花园的紫藤架下,青石板铺就的棋坪上摆着一局残棋。萧栎身着明黄常服,袖口绣着暗纹龙纹,却未系玉带,显得比朝时随意些。他手中捏着一枚黑子,指尖在棋子上反复摩挲,目光落在棋盘 “卧槽马” 的位置 —— 那是谢渊昨日陪弈时落下的棋路,当时谢渊直言 “此招虽险,却能破局”,如今想来,倒像极了他整饬团营的路数:不顾勋贵阻挠,硬是以 “汰老弱、补精锐” 破了积弊,却也把自己推到了 “锋芒太露” 的境地。

“陛下,天快阴了,要不要移到暖阁去弈?” 李德全躬着身子,声音压得极低,眼角余光瞥着萧栎手中悬而不落的棋子。他跟随萧栎多年,深知帝王此刻的犹豫绝非为棋 —— 方才入苑前,吏部尚书李嵩的亲信已在宫门外递了密折,虽未亲见,却也能猜到是弹劾谢渊的;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亦派人来报,说京营操练时,有士卒高呼 “谢大人万岁”,虽已当场喝止,却恐传至陛下耳中。

萧栎未应,只缓缓抬眼,望向紫藤架外的宫墙。墙根下的秋草已有些枯黄,风一吹,便簌簌地落进砖缝里。他忽然想起上月团营校场的景象:谢渊站在高台上,手持《操典》高声宣读,台下士卒齐声呼应,那声浪震得宫墙都似在颤 —— 彼时他虽赞谢渊 “治军有方”,心中却已掠过一丝隐忧:士卒敬臣过于敬君,非社稷之福。

未时三刻,萧栎终于开口,声音轻得似被风吹散:“李德全,你说,谢渊此人,忠否?” 李德全心中一紧,忙躬身回道:“陛下圣明,谢大人守安定门时,亲登城楼督战,箭矢擦过衣襟仍不退;整军器库时,拒英国公黄金百两,赃物充军饷 —— 此等忠勇,朝野共见。” 他不敢说 “锋芒” 二字,只捡着谢渊的功绩说,生怕触到帝王的忌讳。

萧栎闻言,嘴角牵起一丝淡笑,将黑子落在棋盘 “士” 的位置,却不是为护 “将”,反倒像是给 “卧槽马” 留了条退路。“忠是忠,” 他语气沉了沉,“可他太刚了。”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内侍的脚步声,捧着一叠奏折躬身近前:“陛下,吏部李尚书、礼部王尚书的折子,还有玄夜卫的密报。”

萧栎接过奏折,先翻开李嵩的弹劾折 —— 上面用小楷写着 “谢渊兼掌兵部与御史台,凡弹劾勋贵者,多由其授意,恐有‘借监察之名,行排除异己之实’”,还附了份 “谢渊举荐边军将领任职京营” 的名单,暗指其 “结党营私”。再看王瑾的折,则以 “礼制” 为由,说谢渊 “杖责定国公世子时,未先奏请陛下,有‘擅用军法’之嫌”。最后翻玄夜卫密报,上面写着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近日致信谢渊,言‘边军唯大人马首是瞻’”。

萧栎将奏折扔在棋坪旁,指尖在膝上轻轻敲击 —— 这些 “罪证”,若细究皆有破绽:弹劾勋贵是御史台本职,举荐边将是因他们有战功,“擅用军法” 是因当时御驾亲临,需当场正纲纪。可他更清楚,李嵩与王瑾背后是勋贵集团,他们要的不是 “治罪谢渊”,而是逼他收回谢渊的权,若他不表态,这些 “破绽” 便会被无限放大,甚至传至宗室亲王耳中,引发更大的动荡。

风渐渐紧了,紫藤花簌簌落下,有的粘在棋坪上,有的落在萧栎的衣袖上。他抬手拂去花瓣,忽然问道:“李德全,你还记得永熙帝在位时,如何待岳峰吗?” 李德全一怔,随即回道:“岳将军是忠勇之臣,守边十年,战死沙场,永熙帝追封他为‘镇国公’,还让其子岳谦袭了都督同知的职。”

“可你知道,永熙帝临终前,曾对我言‘岳峰虽忠,其部曲太盛,若其子不能制,需分步削其兵权’吗?” 萧栎的声音带着一丝怅然,“帝王用人,如弈棋,既要用其能破局,又要防其反噬。谢渊如今的势头,比当年岳峰更盛 —— 他掌军政,京营与边军多是其举荐的将领;他掌监察,勋贵百官皆惧其弹劾;连士卒都高呼其名,你说,朕能不忧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德全这才明白,帝王的顾虑从来不是 “忠与不忠”,而是 “权与权” 的平衡。他不敢接话,只垂着头,听萧栎继续说:“前日谢渊奏请‘将团营老卒抚恤银提高三成’,户部刘焕说国库不足,他竟直接带着边军战功册去户部,逼刘焕拨银 —— 刘焕虽与魏国公有姻亲,可谢渊此举,也太不给六部留余地了。” 萧栎捏起一枚白子,却没落下,“他以为凭‘军法’‘战功’便能畅行无阻,却忘了,朝堂不是校场,勋贵不是士卒,朕也不是只能听他一人之言的君主。”

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匆匆赶来,躬身道:“陛下,京营传来消息,谢大人今日操练时,又斩了两名私吞军饷的小旗,还说‘日后凡犯军法者,无论官职大小,皆按律处置’,京营士卒都很振奋,可……”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英国公、定国公已在府中召集旧部,说‘谢渊如此苛待,恐要对勋贵赶尽杀绝’,似有异动。”

萧栎的手指猛地攥紧了白子,指节泛白。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谢渊的 “铁腕” 虽能整军,却也把勋贵逼到了绝境,若他们真的联合起来,以 “清君侧” 为名闹事,京营虽已整训,却未必能立刻压制;更遑论鲁王、蜀王若被煽动,递上 “宗室安危” 的折子,他便要陷入 “保谢渊” 还是 “安勋贵宗室” 的两难。

“周显,你派人去谢府传朕的口谕,” 萧栎终于落下白子,堵住了 “卧槽马” 的退路,“明日起,团营军法处置需先奏报兵部,再由兵部转奏朕,不可再擅自决断;另外,让他将御史台的弹劾权暂交御史中丞,专心掌军政便可。” 周显躬身应道:“臣遵旨。” 待周显离去,萧栎望着棋盘上被堵死的 “卧槽马”,轻轻叹了口气 —— 这一步,是削谢渊的锋芒,也是给勋贵一个 “台阶”,更是为自己留条 “缓冲” 的路。

李德全看着帝王的侧脸,忽然觉得那明黄的常服下,藏着比御花园深潭更难测的心事。他想安慰几句,却不知从何说起 —— 帝王的权衡,从来都是孤家寡人的事,既不能信臣下的 “忠”,也不能信勋贵的 “顺”,只能在利弊之间,走一步看三步。

天色渐渐暗了,内侍已掌上宫灯,昏黄的光映在棋坪上,把棋子的影子拉得很长。萧栎起身踱步,走到紫藤架下,看着墙上挂着的《大吴疆域图》—— 宣府卫、大同卫的位置用朱笔圈着,那是谢渊曾守过的边地;京师团营的位置则画着一面小旗,是谢渊如今整训的地方。他忽然想起谢渊第一次面圣时说的话:“臣不求权位,只求能为大吴练一支能战的兵,守好这江山。” 那时的谢渊,眼神清澈,语气坚定,不像如今这般,周身带着 “不容置喙” 的锋芒。

“李德全,你说,谢渊若知道朕暂收他的弹劾权,会怎么想?” 萧栎忽然问道。李德全躬身道:“谢大人忠君体国,定能明白陛下的苦心 —— 暂收权是为避嫌,也是为护着他,免得被勋贵抓住把柄。” 萧栎不置可否,只转身走回棋坪,拿起那枚悬而未落的黑子,轻轻放在棋盘的角落:“他若真明白,便该收敛些;若不明白……” 话未说完,却又停住了 —— 他终究还是不愿把谢渊想成 “恃功而骄” 的人,毕竟,这大吴的京师,还需要谢渊来守。

此时,内侍来报:“陛下,兵部侍郎杨武求见,说有紧急军报。” 萧栎眉头微蹙:“什么军报?” 内侍道:“似是宣府卫送来的,说瓦剌有异动,恐要犯边。” 萧栎心中一动 —— 瓦剌犯边,正是用谢渊的时候,此时若削权过甚,恐影响边防。他对李德全道:“传杨武去暖阁见,另外,周显的口谕暂且压下,明日再议。”

暖阁内的烛火亮着,萧栎看着杨武递来的军报 —— 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奏报 “瓦剌骑兵已集结于边境,约有五千人,似在窥探大同卫”。他抬头问道:“谢大人可知此事?” 杨武躬身道:“大人已知道了,今日操练后便去了兵部,正在召集将领商议防务,还说‘若瓦剌真来犯,愿自请去宣府卫督战’。”

萧栎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 危难之际,谢渊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从不推诿,这份忠勇,绝非那些只会弹劾的勋贵可比。可也正是这份 “事事争先”,让他手中的权力越来越重,也让勋贵的忌惮越来越深。他对杨武道:“你回去告诉谢大人,边防之事,让他放手去办,需调兵、拨粮,可直接奏报朕,不必经六部周转。” 杨武躬身应道:“臣遵旨,定将陛下的信任转告大人。”

待杨武离去,萧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 他终究还是选择了 “用谢渊”,却也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瓦剌退去后,谢渊的 “锋芒” 仍在,勋贵的弹劾也不会停,他终究要在 “保忠臣” 与 “平衡权” 之间,找到一个更稳妥的办法。李德全端来一杯热茶,轻声道:“陛下,您为江山操劳,也该歇息了。” 萧栎接过茶杯,温热的茶水滑入腹中,却未驱散心中的寒意 —— 帝王之路,从来都是独行,无人能替他权衡,更无人能替他担下这 “江山为重” 的担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御花园的宫灯已点亮了十几盏,紫藤架下的棋坪仍摆着那局残棋。萧栎再次走到棋坪前,看着那枚落在角落的黑子,忽然觉得自己像极了这棋盘上的 “将”—— 看似掌控全局,实则处处受制:既要防 “卧槽马” 的锋芒,又要防 “士象” 的背叛(勋贵的构陷),还要护着 “兵卒”(百姓与士卒)的安危。他想起《大吴会典?帝训篇》中永熙帝的话:“为君者,当‘忍’‘衡’‘断’三字 —— 忍臣子之锋芒,衡朝野之利弊,断是非之纠葛。” 如今想来,这三字,每一个都重若千斤。

“李德全,明日早朝,李嵩与王瑾若再提弹劾谢渊的事,你便传朕的话,说‘边防要紧,谢渊需专心筹备防务,其他事待瓦剌退去后再议’。” 萧栎缓缓道。李德全躬身应道:“臣遵旨。” 萧栎又道:“另外,让玄夜卫多盯着英国公、定国公府,若他们真有异动,即刻禀报,不可延误 —— 朕可以暂容他们的弹劾,却不能容他们勾结外敌,动摇江山。”

萧栎转身离开御花园时,宫灯的光正顺着紫藤架的缝隙往下淌,落在青石板上,碎成一片晃荡的暖黄。他的身影被灯光拉得极长,衣摆扫过砖缝里的枯草,发出细碎的 “沙沙” 声,像极了心底那些剪不断的犹豫。走得慢了,影子便忽的拉长,几乎要触到远处宫墙的根脚;走得快些,影子又猛地缩回来,贴在脚边,像个甩不开的难题 —— 这忽长忽短的影,恰如他对谢渊的心思:既想倚重其忠勇,又怕其锋芒过露;既想护其周全,又恐权柄旁落。

他抬手按了按眉心,方才棋坪上的 “卧槽马”、李嵩折子里 “权逾旧制” 的小楷、团营校场上士卒们 “谢大人万岁” 的声浪,忽然在脑子里搅成一团。那声浪起初是暖的,让他想起谢渊登安定门督战时,箭雨里挺直的脊梁;可转念间,声浪又冷了下来 —— 士卒敬臣胜过敬君,历来是皇权大忌。他忽然懂了,帝王与忠臣之间,从来都隔着层薄如蝉翼的权力界限:近了,这层界限便会被锋芒戳破,权柄有旁落之险;远了,界限又会结上冰,寒了忠臣之心。谢渊手里那柄 “整弊” 的利器,是大吴的幸,却也是他这个帝王的隐忧 —— 利器握得久了,便难免让人心生忌惮,哪怕握剑的人,从来都只想护着江山。

回到寝宫,殿内只点着一盏长明灯,光淡淡的,刚好能照见案上堆着的典籍。萧栎没唤人添灯,径直走到案前,指尖在书堆里翻找,终于触到《大吴律?职官篇》那本 —— 封皮已有些磨损,是他登基后常翻的一本。他翻开 “兵部尚书职权” 那页,泛黄的纸页上,“掌军政,协理边防,监察权需与御史台分权而行” 的字样,是永熙帝在位时钦定的,墨迹早已干透,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取来一方新砚,磨了墨,提笔悬在纸上方。笔尖的墨滴悬着,迟迟未落 —— 他想写 “即刻分权”,可转念想起宣府卫的军报,想起谢渊连夜筹备防务的身影,笔锋又顿住了;想写 “暂不议分权”,却又记起李嵩递折时的眼神,想起玄夜卫报来的 “士卒呼万岁”,指节便攥得发白。最终,他深吸一口气,笔尖落下,墨色浓黑,在纸页旁批下一行字:“成武二十一年,谢渊兼掌军政监察,因边防需用,暂准之,边事毕后,再议分权。” 写 “暂准之” 时,笔尖稍顿,墨色重了些,像是在给自己找个台阶;写 “再议分权” 时,笔锋又轻了,倒像是给谢渊一个隐约的承诺 —— 等过了这关,再论功过,再定权位,不叫忠臣寒心,也不让皇权失了分寸。

批完字,他把笔搁在砚台上,墨汁顺着笔尖滴在纸页边缘,晕开一小团黑。萧栎走到床边,和衣躺下,却怎么也睡不着。闭上眼睛,眼前先是瓦剌骑兵集结的景象,尘烟滚滚,直逼宣府卫;接着又换成谢渊在兵部衙署的样子,案上堆着调兵文书,烛火映着他熬红的眼;最后,又闪过英国公府里,勋贵们私议的场景,那些压低的声音里,满是怨怼与算计。

他翻了个身,枕头上的锦缎蹭着脸颊,却没半分暖意。心里的天平,一会儿往谢渊那边倾 —— 除了他,谁还能扛起守边防、整团营的担子?一会儿又往另一边倾 —— 勋贵虽贪,却无兵权,翻不起大浪;谢渊虽忠,却掌着军权,若真有不测…… 这念头刚冒出来,他便猛地睁开眼,暗自责备自己:谢渊守了那么多次边,拒了那么多次贿,怎么能这么想?可转念又想,帝王之心,从来都不能只论情分,更要论利弊,论江山安稳。

迷迷糊糊间,他仿佛走进了永熙帝的寝殿,殿里的布置和从前一样,永熙帝坐在案前,手里拿着本《大吴会典》,抬头看他,眼神温和却带着审视:“栎儿,若为江山,你愿信忠臣之锋芒,还是信勋贵之顺从?” 萧栎张了张嘴,想大声说 “信忠臣”,可话到嘴边,又卡住了 —— 他想起勋贵手里的宗室关系,想起谢渊手里的军权,想起那些看不见的权衡与风险。最终,他只能喃喃道:“朕信江山,信能守江山者……” 这话没说完,他便醒了,窗外已泛起鱼肚白,晨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殿外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咚 —— 咚 ——”,卯时了,新的一天,又要面对朝堂的博弈,面对边防的危机,容不得他再多犹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片尾

卯时初刻,萧栎起身时,眼底还带着未消的疲惫。李德全早已候在殿外,手里捧着温热的毛巾,躬身进来时,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扰了帝王的思绪:“陛下,玄夜卫刚递来密报 —— 英国公、定国公府昨夜很安静,没敢私调人手,也没再联络宗室;谢大人那边,在兵部忙了一夜,已拟定好边防调兵的章程,还让人把章程抄了份,这会儿该在殿外候着,等早朝奏请陛下。”

萧栎接过毛巾,温热的布贴在脸上,驱散了些许倦意。他擦脸的动作很慢,指尖在脸颊上摩挲着,像是在整理思绪:“知道了。” 声音里还带着刚醒的沙哑,却多了几分坚定,“早朝时,先议边防之事,李嵩、王瑾若要提弹劾,让他们稍后再说 —— 江山要紧,旁的事,先往后放放。”

李德全躬身应道:“奴才遵旨。” 说着,便上前帮萧栎更衣,明黄的龙袍披在身上,沉甸甸的,像极了这江山的重量。

走出寝宫时,东方的晨光已染亮了半边天,淡淡的橙红色,把宫墙的青砖照得格外庄严。萧栎停下脚步,望向远处兵部衙署的方向 —— 那里的灯火该还亮着,谢渊该还在和将领们核对调兵的细节。他心里清楚,今日早朝,不是简单的议事,而是一场平衡:既要把信任给谢渊,支持他的边防部署,让他知道,朝廷倚重他;也要给李嵩、王瑾一个态度,让勋贵们明白,江山为重,私怨次之,别再想着借弹劾搅局。

他迈开步子,朝早朝的大殿走去,青石板上的脚步声很稳,一步接着一步。萧栎忽然想起昨夜那局残棋,想起那枚悬而未落的棋子 —— 今日早朝,他终要落下这枚棋了。只是他知道,帝王之路,从来都没有 “轻松” 二字,每一步棋,都要在 “忠” 与 “权”、“利” 与 “弊” 之间,反复权衡,小心翼翼,才能走得稳,才能守住这大吴的江山,守住这万里的黎民。

卷尾语

御花园帝心案,以未时萧栎弈棋始,以卯时早朝筹备终,短短十余时辰,浓缩了封建帝王 “用才与防才” 的极致矛盾。萧栎之 “棋子未落”,非疑谢渊之忠,实惧其 “锋芒” 引动朝局震荡 —— 一边是勋贵 “权逾旧制” 的弹劾,暗伏 “清君侧” 的风险;一边是边防 “瓦剌犯境” 的危机,需倚谢渊之能守御;更有 “军权与监察权集于一身” 的皇权警惕,三者交织,构成帝王难以破解的困局。此态暗合明代景泰帝对于谦的复杂心态:既需其守京师,又忌其 “深得军心”,终在 “用” 与 “防” 之间摇摆,为后世 “功高震主” 的悲剧埋下伏笔。

从权力博弈维度观之,萧栎的犹豫实为 “皇权平衡” 的必然选择:暂压弹劾折,是为 “用谢渊防边”;拟收监察权,是为 “防其权重”;密令玄夜卫盯梢勋贵,是为 “防乱局”。每一步皆非随心所欲,而是在 “勋贵、忠臣、皇权” 三角关系中寻求支点 —— 这既是封建朝堂的权力常态,也是帝王孤家寡人的宿命。谢渊之 “锋芒”,虽为整弊所需,却未察 “帝王权术” 的微妙,终在无形中将自己置于 “忠而见疑” 的境地。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二十一年,瓦剌将犯边,帝于御花园弈棋,谓德全曰‘谢渊虽忠,锋芒太露’,棋子悬而未落。后终用其督边,暂寝弹劾之议。” 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 “忠臣难全” 的真理:忠君者易,守忠而不触权纲难;帝王用才易,用才而不防才难。御花园的那局残棋,终未下完,恰如萧栎与谢渊的 “君臣相得”,虽有一时之合,却难抵权力博弈的暗流与帝王心术的深不可测。

紫藤架下的棋坪早已蒙尘,可那枚悬而未落的棋子,却成了大吴朝堂权力博弈的永恒象征 —— 它映着谢渊的 “忠勇锋芒”,也映着萧栎的 “权衡之难”,更映着封建王朝 “用才而毁才” 的悲情轮回。这段 “帝心难测” 的往事,终将以 “边防暂稳,权争未休” 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君臣留下 “如何在忠与权、利与义之间寻得平衡” 的永恒镜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