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41章 御笔圈痕观动向,勋贵阴结起微茫

卷首语

《大吴会典?监察志》卷八 “京畿监察篇” 明载:“玄夜卫掌京畿百官、勋贵监察,凡密议朝政、阴图不轨者,密探需伏伺记录,以暗号誊抄,直奏御前,非有帝谕不得漏泄片言,此乃‘察微杜渐、固护社稷’之专责。”

玄夜卫北司密探奉指挥使周显之命,潜伏魏国公府西花厅暗格 —— 此前数日,密探已侦得三家勋贵频繁往来,疑有异动。是夜,英国公、定国公、魏国公携吏部尚书府长史、礼部尚书胞弟密聚花厅,烛火彻夜未熄。密探屏息记录,终得核心密语:“谢渊革我军器权、杖我世子、逐我门客,今又整饬京营旧部,下一步必借‘改革’之名剪灭宗室旁支,独掌京营兵权!需速联鲁、蜀二王,借宗室名义奏请陛下,治其‘谋逆剪宗’之罪!”

细察勋贵动作,更见周密:吏部尚书阴令长史篡改文官考核册,罗织谢渊 “任人唯亲、结党营私” 伪证,凡谢渊举荐的边卫将领,皆被标注 “私属”;礼部尚书则借次日先帝陵寝祭祀,传谕宗室诸王 “谢某轻慢宗藩,需借祭祀仪典向陛下进言,护持宗室体面”—— 二人虽未亲赴密议,却以实际行动阴相附和,实为勋贵反扑之爪牙。

谢渊接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递呈的密报与暗号记录,未露半分慌乱。他先召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比对密探记录与吏部、礼部往来文书,查实吏部长史笔迹与伪证笔迹吻合,礼部传谕抄件留有 “魏国公府印鉴” 痕迹;再令都督同知岳谦加强陵寝周边京营布防,禁止勋贵私带部曲靠近;最后整束证据,赴乾清宫面圣。

萧栎览密报毕,指尖抚过 “剪灭宗室” 四字,神色凝重 —— 此乃十恶重罪,一旦坐实,谢渊必株连九族。然他亦深知,英国公、定国公等掌京营旧部半数,且已联结鲁、蜀二王(太祖直系后裔,虽无实权却具宗室号召力),若贸然治勋贵罪,恐引发宗室震荡;若信谢渊,又需避 “偏信重臣、疏慢宗室” 之嫌。权衡再三,萧栎终以御笔在密报尾页画圈,朱批二字:“继续观察”。

此案非仅 “勋贵构陷” 与 “直臣自辩” 之争,更揭封建朝堂最深沉的黑暗潜规则 —— 以 “宗室” 为不可触碰之红线,借流言罗织重罪,凭权脉联结施压,令重臣动辄得咎;而帝王之 “观望”,实则是 “防重臣专权” 与 “防勋贵乱政” 的两难权衡,暗合封建皇权 “以权制权” 的固有困境。

密探潜听花厅语,墨痕伪证陷忠良。

剪宗专兵虚言构,直臣持律守纲常。

御笔圈痕观动向,勋贵阴结起微茫。

莫道暗潮能蔽日,清风终散雾中霜。

申时初刻,兵部衙署的议事厅内,空气凝滞如铁。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捧着一卷密报,躬身立于案前,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难掩的凝重:“大人,玄夜卫北司密探昨夜潜伏魏国公府西花厅,侦得英国公、定国公、魏国公密谈,言及‘谢大人革军器权、杖责世子、拒贿逐贵,下一步必是借改革之名剪灭宗室,独掌京营兵权’,还说‘需早做准备,联合宗室亲王,奏请陛下治谢大人谋逆之罪’。”

谢渊正批阅《边卫防务章程》,闻言指尖一顿,墨汁在纸上晕开一小团黑斑。他抬眸看向秦飞,目光锐利如刀:“密探可有记录具体对话?参与密谈者除三家勋贵,还有何人?” 秦飞将密报递上,册页上是玄夜卫特有的暗号记录,旁附简体译文:“参与密谈者还有吏部尚书府长史、礼部尚书胞弟,二人全程未反驳,只言‘需先联络鲁王、蜀王,借宗室名义施压’。”

谢渊接过密报,指尖划过 “剪灭宗室” 四字,心中泛起一阵寒意 —— 这罪名比 “独断专权” 更致命,大吴开国以来,凡涉 “宗室” 谋逆者,皆株连九族。他深知,勋贵们屡遭挫败后,已弃 “明争” 转 “暗构”,妄图借宗室之名,将他钉在 “谋逆” 的耻辱柱上。“密探可有其他发现?” 谢渊追问,“比如他们是否已派人联络宗室,或伪造证据?”

秦飞摇头:“密探只侦得昨夜密谈,尚未发现联络宗室的踪迹,但吏部尚书府近日有文书往来频繁,多送往地方府县,似在搜罗大人‘结党’的‘证据’;礼部尚书则借明日先帝陵寝祭祀,传话说‘宗室亲王需亲自到场,以显尊崇’,恐是想借祭祀之机,让亲王们听闻流言。”

谢渊召来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将密报交其核验:“你仔细比对密探的记录与吏部、礼部的往来文书,看是否有笔迹、印鉴异常,或与勋贵私通的痕迹。” 张启接过密报,取出放大镜(大吴称 “观字镜”),逐字比对:“大人,密探记录的墨色为玄夜卫专供‘松烟墨’,无涂改痕迹,确为当场记录;吏部尚书府长史的名字,在月初‘文官考核’的奏疏中出现过,当时他曾力荐英国公府子弟任‘府同知’,被大人驳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点头 —— 这便说得通,吏部尚书为报 “驳回之仇”,竟纵容长史参与构陷;礼部尚书则因魏国公是姻亲,早已沦为勋贵帮凶。他走到书架前,取出《大吴律?谋逆篇》,翻至 “宗室相关” 条款:“凡诬告大臣‘剪灭宗室’者,若不实,诬告者斩,株连三族。” 可他清楚,律法虽严,却架不住勋贵联合宗室施压 —— 鲁王、蜀王虽无实权,却为太祖直系后裔,若二人联名上奏,萧栎纵有信任,也需顾及 “宗室舆情”。

“杨侍郎,你即刻去查吏部、礼部近日文书,重点看是否有涉及‘谢渊’的负面记录,或与宗室的往来信件。” 谢渊对匆匆赶来的兵部侍郎杨武吩咐,“岳将军,你从京营调两千精锐,加强皇城、吏部、礼部周边布防,若有勋贵私调部曲,即刻拿下,不得延误!” 杨武、都督同知岳谦齐声领命,岳谦犹豫片刻:“大人,调京营需兵部勘合,若勋贵借此说您‘擅调兵权’,恐再生事端。”

谢渊道:“按《大吴会典?兵志》,京营防务由兵部总领,遇‘潜在叛乱’可先调兵后奏报。你只需记录调兵缘由,日后陛下问起,我自会解释。” 他深知,此刻若因 “避嫌” 而不设防,一旦勋贵煽动宗室闹事,京营恐陷入混乱。

酉时初刻,杨武返回禀报:“大人,吏部尚书府近日有三封文书送往鲁王府,内容虽为‘地方吏治’,却夹附‘谢大人革除世袭军职,致宗室子弟无官可做’的流言;礼部尚书则已传信给蜀王府,邀其‘明日祭祀后,留京议事’。” 谢渊眼中闪过厉色:“他们竟真敢联络宗室!张启,你即刻伪造一封‘吏部尚书与鲁王私通’的假文书,故意让玄夜卫‘截获’—— 不必真追责,只需让他们知晓,我们已察觉其动向,暂缓联络。”

张启应声而去,秦飞忧心道:“大人,伪造文书恐有风险,若被陛下知晓,恐疑您‘构陷大臣’。” 谢渊摇头:“此乃‘敲山震虎’,若不施压,他们明日便会在祭祀时散布流言,届时宗室亲王听闻,再难挽回。我们只需让陛下知道,这是‘防范构陷’的权宜之计,而非真要构陷吏部尚书。”

此时,门房通报 “户部尚书求见”。谢渊一愣 —— 户部尚书刘焕素来中立,此刻来访,定与密报有关。刘焕走进议事厅,神色凝重:“谢大人,方才吏部尚书找我,说您‘近日调兵频繁,恐有不轨’,让我联名上奏,我未应允。他还说,若我不配合,下月边卫军饷恐难拨付。”

谢渊心中冷笑 —— 吏部尚书竟用军饷要挟,官官相护的嘴脸暴露无遗。“刘尚书,多谢告知。” 谢渊道,“勋贵们正构陷我‘剪灭宗室’,你若被裹挟,恐难脱身。下月军饷,我已命杨侍郎提前核查,定不会延误,你不必担忧。” 刘焕松了口气,躬身道:“有大人这句话,我便放心了。日后若有勋贵施压,我定如实禀报。”

酉时三刻,萧栎派内侍传旨,召谢渊即刻入宫。谢渊心知,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已将密报呈给皇帝,此刻召他,是要当面问询。他整理好密报与核验记录,随内侍前往乾清宫。

乾清宫偏殿内,萧栎手持密报,指尖在 “继续观察” 四字上反复敲击,神色阴晴不定。“谢卿,” 萧栎开口,声音带着疲惫,“密报所言‘剪灭宗室’,你可有解释?” 谢渊躬身奏道:“陛下,臣自任兵部尚书以来,始终恪守‘军权归朝、宗室尊崇’的原则,革军器权是为防勋贵挪用,杖责世子是为严明军法,拒贿逐贵是为守护律法 —— 何来‘剪灭宗室’之说?此乃勋贵屡遭挫败后,故意构陷,妄图借宗室之名,置臣于死地!”

他递上核验记录与吏部、礼部的异常文书:“陛下请看,吏部尚书纵容长史参与密谈,还联络鲁王散布流言;礼部尚书借祭祀邀蜀王留京,皆为构陷之策。臣已派玄夜卫加强布防,暂缓其联络,若陛下不信,可传周显问话。” 萧栎接过记录,翻看片刻,沉默良久 —— 他既信谢渊的操守,又怕勋贵联合宗室引发动荡,鲁王、蜀王虽无实权,却代表太祖后裔,若二人联名反对,恐动摇 “宗室拥护” 的根基。

“朕知道了。” 萧栎终在密报上画圈 “继续观察”,“卿暂不必追究,只需盯紧勋贵动向,若他们真联络宗室、伪造证据,再奏报不迟。明日祭祀,卿需亲自到场,向宗室亲王表明心意,勿让流言扩散。”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只是臣恳请陛下,若宗室亲王问询,还望陛下为臣正名,免得流言坐实。” 萧栎点头:“朕知道了。”

戌时初刻,暮色已沉透,兵部衙署的议事厅内只点着两盏烛台,烛火被穿堂风拂得微微晃动,将谢渊的身影映在满墙的《边卫布防图》上,忽明忽暗。他刚从乾清宫返回,绯色官袍的下摆还沾着夜露的湿气,接过家仆递来的温茶抿了一口,暖意刚漫过喉间,便抬手召来内侍:“传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都督同知岳谦、兵部侍郎杨武即刻到议事厅议事,不得延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内侍领命退去时,谢渊走到案前,将萧栎批过 “继续观察” 的密报摊开,指尖反复摩挲那圈朱批 —— 他清楚,这四个字既是帝王的权衡,也是对他的考验:既未信勋贵的构陷,却也未完全放权让他追责,明日祭祀便是破局的关键,一步也错不得。

不多时,三人先后赶到。秦飞身着玄色劲装,腰间佩着玄夜卫的制式弯刀,步履轻捷;岳谦披着重甲,甲片碰撞间带着沉稳的声响,一看便知是刚从京营赶来;杨武则捧着一卷卷宗,袖口沾着墨痕,显是刚在整理文书。三人齐齐躬身:“参见大人。”

谢渊抬手示意他们落座,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已在密报上批‘继续观察’,未准即刻追责,却也未信勋贵‘剪灭宗室’的虚言。明日先帝陵寝祭祀,宗室亲王、勋贵、百官皆会到场,恐是勋贵发难的时机,我们需做好三件事,务必周全。”

他目光先落向秦飞,指尖点在密报上 “魏国公府、吏部尚书府” 两处名字:“其一,秦飞,你即刻调玄夜卫北司精锐密探,分作两拨 —— 一拨潜伏魏国公府西花厅外的老槐树上,监听是否有联络宗室的密信往来;另一拨守在吏部尚书府后门,核查出入人员,尤其注意吏部长史是否私带文书外出。若有任何异动,无论是传递密信、调动人手,都需第一时间用暗号传报给我,切不可打草惊蛇。”

秦飞躬身应道:“属下明白!会让密探带好‘听风筒’与‘速记符’,确保记录无差。另外,属下会让文勘房主事张启守在衙署,随时核验密探传回的文书笔迹,若有伪证,可即刻辨明。” 谢渊点头:“想得周全,便按你说的办。”

接着,他转向岳谦,语气稍缓却更显郑重:“其二,岳谦,你率京营三千精锐,明日寅时初刻前赶到先帝陵寝 —— 正门处派五百人守着,核对入场人员的腰牌,勋贵的部曲若未持兵部勘合,一律不得入内;侧门与陵寝后的山道,各派一千人巡逻,防止有人私带兵器靠近;剩余五百人守在宗室亲王的銮驾必经之路,既要护亲王安全,也要防勋贵借‘护卫’之名私带人手。记住,若有勋贵争执,先礼后兵,不可擅自动武,只需拦住便好,一切等我到场处置。”

岳谦眉头微蹙,沉声问道:“大人,若勋贵拿出‘宗室亲王特批’的手令,称部曲是‘亲王护卫’,该如何应对?” 谢渊早有准备,从案上取过一卷黄色绫帕,上面盖着兵部大印:“你持此帕,若遇此事,便说‘先帝陵寝祭祀,非军国大事,亲王护卫亦需按制精简,超出三人者,需兵部与宗人府联批方可’,他若拿不出联批文书,你便有理由拦下。” 岳谦双手接过绫帕,躬身道:“属下遵令,定不辱命。”

最后,谢渊看向杨武,将案上一卷卷宗推过去:“其三,杨武,你需即刻整理臣近年‘维护宗室利益’的证据,不可遗漏分毫。具体有三样:一是两年前臣奏请陛下为宗室子弟增设‘宗学’的奏疏原件,上面有陛下‘准奏’的朱批,还有宗人府回函,可证臣为宗室子弟求学谋过福利;二是去年臣奏请减免鲁王府、蜀王府庄田赋税的户部回执,当时两府庄田遭水灾,是臣力主减免三成赋税,助宗室渡过难关;三是上月蜀王世子赴京,臣奏请陛下让其入国子监伴读的文书,还有世子亲笔写的‘谢函’拓片。你将这些证据分类整理,用锦盒盛放,每一份都注明时间、事由、关联亲王,明日祭祀时带在身边,若鲁王、蜀王问询‘剪灭宗室’之事,便一一出示,以证清白。”

杨武翻开卷宗,仔细核对后,补充道:“大人,还有去年臣随您巡查鲁王府属地,为王府追回被豪强侵占的百亩庄田,当时鲁王曾派长史送过‘谢匾’,虽匾额不在衙署,但有当时的公文记录与玄夜卫的勘验回执,是否也一并整理进来?”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甚好,此事虽小,却能显臣对宗室无恶意,务必一同整理,不可疏漏。”

三人领命正要退去,谢渊忽然叫住他们,语气多了几分恳切:“明日之事,关乎不仅是臣的清白,更是京营改革的成败。勋贵借‘宗室’构陷,便是想让陛下疑臣、让百官惧臣,若我们应对不当,此前整顿军器、严明军法的努力,便会付诸东流。你们皆是臣的得力臂膀,明日需同心协力,万不可有差池。”

秦飞、岳谦、杨武对视一眼,齐声应道:“属下定与大人共进退,护律法、守社稷!” 待三人离去,谢渊走到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远处皇城的灯火隐约可见。他抬手按在窗棂上,心中清楚:明日的祭祀,既是与勋贵的暗斗,也是向陛下证明忠心的机会,他必须赢,也只能赢。”

三人齐声领命,杨武犹豫道:“大人,宗室亲王多偏袒勋贵,恐难听进解释。” 谢渊道:“我只需让他们知道,‘剪灭宗室’是无稽之谈,至于是否信任,全看陛下态度。明日祭祀时,陛下若能当众提及‘谢渊整顿军纲,实为社稷’,流言自会不攻自破。” 他深知,萧栎的 “继续观察” 虽显犹豫,却也未信勋贵之言,这已是当下最好的结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戌时三刻,张启返回禀报:“大人,已按您的吩咐,伪造了吏部尚书府与鲁王府的‘私通文书’,并让玄夜卫‘截获’,此刻吏部尚书府已乱作一团,长史正闭门不出,想来是不敢再贸然联络宗室。” 谢渊点头:“做得好。记住,这文书只作‘震慑’,不可呈给陛下,以免落人口实。”

亥时初刻,谢渊在书房整理 “维护宗室利益” 的证据,从卷宗中翻出两年前的奏疏 —— 当时鲁王府庄田被地方豪强侵占,是他奏请陛下派玄夜卫核查,终将豪强治罪,归还庄田。还有去年蜀王世子赴京求学,是他奏请陛下增设 “宗室儒学”,让世子得以入学。这些证据虽不足以完全洗清 “剪灭宗室” 的嫌疑,却能证明他从未敌视宗室。

此时,秦飞送来最新密报:“大人,魏国公府已取消今夜密谈,英国公、定国公皆闭门不出;礼部尚书胞弟则被礼部尚书召回府中,似已察觉我们的部署。” 谢渊松了口气 ——“敲山震虎” 见效了,勋贵们虽未放弃构陷,却已暂缓行动,为明日祭祀争取了时间。

“明日祭祀,你随我一同前往。” 谢渊对秦飞道,“若有勋贵当场散布流言,你需即刻指认,拿出密探记录的证据;若宗室亲王问询,你可作证,玄夜卫从未发现我‘剪灭宗室’的迹象。” 秦飞躬身应道:“属下遵令。”

亥时三刻,谢渊仍在书房踱步,脑中反复推演明日祭祀的可能场景:勋贵若当场发难,他该如何应对;宗室亲王若联名质疑,陛下是否会公开支持他。他深知,这场暗斗的关键不在证据,而在 “人心”—— 若京营士卒、百官皆信他清白,勋贵的构陷便无意义;若宗室亲王被煽动,即便陛下信任,也需权衡 “宗室舆情”。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夜色,远处皇城的灯火隐约可见。忽然想起永熙帝曾对他说:“为官者,需‘忍’字当头,忍流言、忍构陷,方能成大事。” 此刻他才明白,这 “忍” 不是退缩,而是在危机中寻生机,在暗潮中守本心。

“大人,该歇息了,明日还要早起赴祭祀。” 李忠端来一碗热汤,轻声道。谢渊接过汤碗,温热的汤水流入腹中,驱散了深夜的寒意:“李忠,你明日随我去陵寝,若有勋贵刁难,你只需记录下来,不必插嘴。” 李忠应声:“属下明白。”

次日寅时初刻,谢渊换上绯色官袍,外罩素色祭服,前往先帝陵寝。途中,岳谦派人来报:“京营精锐已到位,陵寝外无勋贵部曲,只有宗室亲王的护卫,皆按制登记,无异常。” 谢渊点头,心中稍安。

寅时三刻,陵寝前的广场上,宗室亲王、勋贵、百官已陆续到场。鲁王、蜀王站在前列,神色凝重,不时与英国公、定国公对视 —— 显然已听闻流言。谢渊走上前,主动向二人躬身行礼:“鲁王殿下、蜀王殿下,许久未见,殿下近日身体可好?”

鲁王冷哼一声,未作答;蜀王则淡淡道:“谢大人近日风头正盛,革军器权、杖责世子,连勋贵都敢得罪,怎会有空关心本王身体?” 谢渊早知二人态度,却仍从容道:“殿下误会了,革军器权是为防挪用,杖责世子是为严明军法,皆为社稷,非为个人恩怨。至于‘剪灭宗室’的流言,纯属无稽之谈,殿下若不信,可看臣近年维护宗室利益的奏疏。” 说着,他让杨武将奏疏递上。

蜀王接过奏疏,翻看片刻,神色稍缓;鲁王却仍不相信:“奏疏可伪造,本王只信亲眼所见。若谢大人真无歹心,为何近日调兵频繁?” 此时,萧栎的御驾赶到,见状开口道:“鲁王,谢卿调兵是为防勋贵私乱,朕已知晓。至于‘剪灭宗室’,纯属流言,朕已命玄夜卫核查,暂无实据。” 皇帝开口,鲁王、蜀王虽仍有疑虑,却也不敢再质疑。

卯时初刻,祭祀开始,谢渊按制主持仪式,动作规范,神色庄重。英国公、定国公几次想借 “祭祀祝词” 提及 “宗室尊崇”,皆被礼部尚书暗中阻拦 —— 显然,礼部尚书已因 “截获文书” 之事心生畏惧,不敢再贸然发难。

祭祀结束后,萧栎召鲁王、蜀王至偏殿谈话,谢渊则在殿外等候。秦飞赶来禀报:“大人,英国公、定国公见陛下为您正名,已悄然离席;吏部尚书府长史被玄夜卫监视,暂无异动;礼部尚书胞弟则已返回原籍。” 谢渊点头 —— 这场暗构虽未完全平息,却已暂获胜利,勋贵们短时间内,再难借宗室之名施压。

卯时三刻,萧栎走出偏殿,对谢渊道:“鲁王、蜀王已明白是流言,卿可放心。但勋贵构陷之心未死,你仍需谨慎,玄夜卫会继续盯紧他们,若有实据,朕定严惩不贷。” 谢渊躬身谢恩:“臣谢陛下信任,定不负陛下所托,继续整顿军纲,守护社稷。”

片尾

辰时初刻,谢渊返回兵部,将密报、核验记录、应对措施整理成册,存入 “勋贵构陷” 卷宗。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操练的京营士卒,心中清楚 —— 这场暗斗只是开始,勋贵们不会善罢甘休,日后还会有更多 “流言”“构陷”。但他不后悔,只要守住 “律法清明、社稷稳固” 的初心,只要有陛下的信任、士卒的支持,再大的暗潮,也能扛过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杨武走进来,递上《边卫防务章程》:“大人,昨日您批注的章程已修订完毕,是否今日奏请陛下?” 谢渊接过章程,翻至 “军器管理” 条款,见 “宗室子弟入伍,需与普通士卒同考核” 的批注仍在,满意点头:“奏请陛下吧。宗室子弟若想从军,也需凭本事,而非特权 —— 这才是真正的‘尊崇宗室’,而非纵容。”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章程上,“公平考核” 四字格外醒目。谢渊知道,他或许无法彻底消除勋贵的构陷,却能以 “公平”“律法” 为盾,守护大吴的军政清明,守护那些在边卫浴血奋战的士卒 —— 这,便是他对抗暗潮的最大底气。

卷尾语

玄夜卫密奏案,以申时密报送达始,以次日辰时暂平风波终,短短十余时辰,浓缩了 “勋贵暗构” 与 “直臣应对”“帝王权衡” 的三重博弈。谢渊未因 “剪灭宗室” 的重罪而慌乱,而是以 “核验证据、敲山震虎、争取帝信” 为策,既防勋贵联络宗室,又避 “构陷反噬” 之险,其冷静与智慧,暗合明代于谦 “面对诬陷,先证清白再谋应对” 的处事风格。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极致:对勋贵的 “柔”(暂不追责,只作震慑)是为避 “激化矛盾”;对证据的 “刚”(严格核验,留存佐证)是为防 “流言坐实”;向皇帝的 “坦诚”(陈明缘由,不求急判)是为获 “长期信任”;对宗室的 “主动示好”(出示维护证据)是为破 “孤立之局”。每一步都精准击中勋贵构陷的软肋,既未引发朝堂动荡,又暂止流言扩散。

萧栎的 “继续观察” 看似犹豫,实则暗藏帝王心术 —— 他既需防谢渊 “专权”,又需防勋贵 “乱政”,“观察” 实为 “平衡” 之策:既不让谢渊因 “宗室” 罪名陷入绝境,也不让勋贵因 “构陷” 而无顾忌,待证据确凿,再行决断。这种 “权衡” 虽显保守,却为朝堂稳定争取了时间。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勋贵构渊‘剪灭宗室’,玄夜卫奏之,帝画圈‘继续观察’。渊不慌,核验证据、示好宗室,终破流言。” 此案印证了 “流言止于证据,构陷败于冷静” 的真理 —— 封建朝堂的暗斗虽充斥 “无中生有”,但只要有谢渊这般 “以证据为盾、以智慧为矛” 的直臣,便能刺破阴云,让律法与公道照进黑暗。

玄夜卫的密报册页已泛黄,却仍清晰记录着勋贵的构陷与谢渊的应对;乾清宫案上的 “继续观察” 圈痕,虽淡却仍显帝王的权衡。这场因 “宗室” 而起的暗斗,终将以 “流言破、构陷止” 的结局,载入大吴史册,为后世治国者提供 “如何应对暗构、如何平衡权斗” 的永恒镜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