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29章 醉言非是糊涂语,铁证终教罪孽空

卷首语

《大吴会典?兵部志》载:“军粮调度,乃边防命脉,兵部掌统筹,户部掌拨付,御史台掌督查,凡私扣、挪用者,以‘通敌论处’,斩立决。” 成武十四年秋,京营完成新训,萧栎命兵部在府衙设 “阅武宴”,犒劳军政官员。

宴至半酣,正一品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忽拍案而起,直指兵部侍郎杨武 “私扣宣府卫冬衣军粮”,声言 “若论罪,私扣军粮者当斩”。

此案看似醉后直言,实则是谢渊对 “兵部内部旧党残余贪腐” 的精准打击 —— 杨武为李嵩旧部,借协理军粮之机私扣款项行贿勋贵,谢渊早察其弊,借宴饮破局,既避官官相护之阻,又显查案之决,暗合明代 “于谦整饬兵部贪腐” 之史实,尽显封建官僚 “借势而为、严惩奸佞” 的政治智慧。

宴酣拍案气吞虹,直指奸邪怒目红。

军饷私吞千卒冻,官袍暗结百僚通。

醉言非是糊涂语,铁证终教罪孽空。

莫道庙堂多苟且,孤臣仗剑护边锋。

兵部府衙的宴厅内,烛火如昼,青铜酒樽交错碰撞,丝竹声与笑语声交织。谢渊坐于主位,面前的酒樽已空了三盏,脸颊泛着酒后的潮红,目光却清明如镜。他指尖摩挲着樽沿,余光始终落在斜对面的兵部侍郎杨武身上 —— 杨武今日格外殷勤,三次起身敬酒,言语间却总避谈宣府卫冬衣军粮的拨付进度,眼底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三日前,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派人送来密信,称 “冬衣军粮迟滞未到,士卒已着单衣值哨,三日仅得两餐”,随信附来的《粮饷接收册》显示,户部上月已拨付的三万石粮、两千套冬衣,兵部竟只转发两万石、一千五百套,差额去向不明。谢渊当即命御史台核查,发现负责粮饷转发的正是杨武,且其府中近日有不明银两入账,与粮饷差额数目吻合。

“谢大人,” 杨武再次举杯,笑容谄媚,“此次京营新训成效卓着,皆赖大人统筹有方,属下敬您一杯!” 说罢,一饮而尽,眼神却不自觉地瞟向身旁的吏部侍郎张文 —— 张文是李嵩旧部,与杨武交往甚密,暗中为其遮掩贪腐之事。

谢渊缓缓举杯,酒液在樽中晃出细碎的光,他忽然想起密信中李默描述的场景:“一名新兵冻僵于哨卡,怀中仍揣着半块发霉的麦饼,衣袍单薄如纸。” 那画面如针般扎在心头,酒意瞬间化作怒火,烧得他胸腔发紧。

他未饮杯中酒,反而将酒樽重重顿在案上,“哐当” 一声,震得满厅寂静。丝竹声骤停,众人皆惊地望向他。谢渊猛地站起,官袍下摆扫过案上的玉盘,菜肴洒落一地,他却浑然不顾,指着杨武,声音因酒意与愤怒而沙哑却铿锵:“杨武!你可知罪?”

杨武脸色骤变,强作镇定:“大人何出此言?属下兢兢业业,不知身犯何罪?”

“不知?” 谢渊冷笑一声,向前一步,目光如刀,“宣府卫冬衣军粮,户部上月已拨付,你却私扣一万石粮、五百套冬衣 —— 若论罪,私扣军粮者,当斩!”

满厅皆惊,张文立刻起身打圆场:“谢大人,您定是饮酒过量糊涂了!杨侍郎素来谨慎,怎会私扣军粮?恐是粮饷在途延误,或是统计有误。” 礼部侍郎林文亦附和:“是啊,谢大人,宴饮之际,不宜妄言定罪,待明日核查清楚再说不迟。”

谢渊心中清楚,张文与杨武同属李嵩旧党,林文曾受杨武举荐之恩,此二人发声,正是官官相护的开端。他强压酒意,从怀中取出御史台核查的《粮饷转发记录》,狠狠摔在案上:“统计有误?此乃兵部粮饷科的转发记录,白纸黑字写明‘转发宣府卫粮两万石、冬衣一千五百套’,与户部拨付数目相差甚远!杨武,你敢说这记录是假的?”

杨武看着记录,额头冷汗直冒,却仍狡辩:“这…… 这是粮饷科主事记错了,属下并未私扣!”

“记错了?” 谢渊转向站在角落的粮饷科主事,厉声道,“你来说,这记录是谁填写的?为何与户部数目不符?”

粮饷科主事吓得跪倒在地:“回大人,记录是…… 是杨侍郎命属下填写的,他说‘宣府卫粮饷尚有结余,暂存部分以备不时之需’,属下不敢不从!”

铁证面前,杨武的脸色由白转青,张文等人也哑口无言。谢渊看着杨武慌乱的神色,心中怒火更盛:“暂存?宣府卫士卒冻饿交加,你却将军粮‘暂存’!你可知,李默密信中说,已有三名士卒因冻饿而亡,还有十余人冻伤致残 —— 这些人命,你担得起吗?”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杨武瘫坐在地。宴厅内一片死寂,唯有烛火 “噼啪” 爆响,映得众人神色各异 —— 有震惊,有鄙夷,有担忧,也有旧党官员暗藏的怨毒。谢渊喘着粗气,酒意渐渐退去,他意识到自己虽借醉发难,却已将局面打开,必须乘胜追击,彻查此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大人,” 张文见杨武已无还手之力,再次开口,试图挽回局面,“杨侍郎虽有不妥,却也是为兵部留备急用,并非私吞。且他为兵部效力多年,劳苦功高,还请大人从轻发落。”

“从轻发落?” 谢渊冷笑,“私扣军粮,致士卒死伤,按《大吴律?军律》当斩立决,何来‘从轻发落’?张文,你一再为杨武开脱,莫非与他同谋?”

张文脸色骤变:“大人休要血口喷人!属下与杨侍郎只是同僚,并无同谋!”

“有无同谋,一查便知。” 谢渊转向门外,高声道,“传秦飞!”

不多时,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快步走入,躬身道:“大人有何吩咐?”

“即刻搜查杨武府邸,查抄账目、银两,若有与粮饷差额相符的款项,即刻带回!” 谢渊沉声道,“另外,提审杨武府中管家、粮饷科相关吏员,查明私扣军粮的去向!”

“属下遵旨!” 秦飞领命而去。

杨武见状,彻底崩溃,哭喊着:“谢大人饶命!臣认罪!军粮是臣私扣的,但臣也是受人指使,并非本意啊!”

谢渊眼神一凛:“受谁指使?从实招来!”

“是…… 是前吏部尚书李嵩的旧部,他们让臣私扣军粮,变卖后所得银两用于行贿勋贵,为李嵩翻案铺路!” 杨武哭诉道,“臣一时糊涂,才被他们利用,求大人给臣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谢渊心中了然 —— 果然是旧党残余在作祟。他冷声道:“你既知认罪,便将参与此事的旧党成员一一供出,若有隐瞒,罪加一等!”

杨武连连点头:“臣愿供出!有吏部郎中王庆、礼部主事赵安……”

此时,张文脸色惨白,悄悄向门口挪动,却被谢渊一眼看穿:“张文,你想去哪里?杨武供出的人中有你的门生赵安,你敢说与此事无关?来人,将张文拿下,一并交御史台审讯!”

侍卫上前,将张文按倒在地。谢渊看着被押住的二人,心中没有快意,只有沉重 —— 兵部乃军政要害,竟被旧党渗透至此,若不彻底清除,边防危矣。

秦飞很快返回,呈上查抄的证据:“大人,杨武府邸搜出白银五千两,与粮饷差额数目相符;账目显示,这些银两已分批次送给王庆、赵安等人,再由他们转交勋贵。管家供认,杨武每月都会私扣部分军粮变卖,已持续半年有余。”

谢渊将证据一一过目,随即下令:“将杨武、张文打入诏狱,王庆、赵安等涉案人员即刻缉捕;所有变卖的军粮、冬衣,命户部即刻补足,由李默派人押送至宣府卫;战死、冻伤士卒的家属,加倍抚恤。”

处置完毕,宴厅内的官员皆面露敬畏,再无人敢多言。谢渊看着满桌狼藉的菜肴,心中五味杂陈 —— 一场宴饮,竟成了查案的战场,这并非他所愿,却是清除旧党、守护军粮的必要之举。

次日朝会,谢渊将杨武私扣军粮之事奏报萧栎,呈上所有证据。萧栎震怒:“杨武身为兵部侍郎,竟敢私扣军粮,致士卒死伤,罪该万死!张文包庇同党,亦当严惩!传旨:杨武斩立决,张文革职流放,王庆、赵安等涉案人员一律处斩,家产抄没,用于抚恤士卒家属!”

“陛下圣明!” 谢渊躬身行礼,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退朝后,秦飞追上谢渊:“大人,据杨武供认,旧党残余还计划在冬防前再次私扣大同卫军粮,我们是否提前布防?”

谢渊点头:“立刻加强对大同卫粮饷调度的监督,派御史台官员驻粮库核查,同时密切监控旧党残余的动向,一旦有异动,即刻抓捕!”

“属下明白。” 秦飞领命而去。

谢渊站在宫门前,望着远处的兵部衙署,心中清楚,这只是清除兵部旧党残余的开始。他暗下决心,无论前路有多少阻力,都要彻底整顿兵部,完善军粮监督制度,让边军士卒再也不必因官员贪腐而冻饿受苦,让大吴的边防真正固若金汤。

杨武案审结后,谢渊立刻着手整顿兵部,首先修订《兵部军粮调度细则》。细则中明确规定:“军粮转发需经尚书、侍郎、粮饷科主事三方签字确认,缺一不可;每批军粮需附《转运清单》,注明数量、去向、接收人,由御史台逐批核验;私扣、挪用军粮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斩立决,家属连坐。”

修订期间,兵部旧吏多有抵触,称 “细则过于严苛,恐影响调度效率”。谢渊在兵部议事会上驳斥道:“效率若以士卒性命为代价,要来何用?永乐年间,元兴帝北征时,兵部因军粮调度严苛,未有一次延误,士卒无一人冻饿;反观近年,因细则松弛,私扣军粮之事屡禁不止,这便是严苛与宽松的区别!” 他援引祖制,又列举杨武案的惨烈后果,说得旧吏们哑口无言。

细则颁布后,谢渊命御史台派五名御史驻兵部粮饷科,全程监督军粮调度。为确保细则落地,他还亲自带队,抽查了京郊、通州等地的粮库,对发现的账目不符问题,当场严惩了三名粮库吏员,震慑了所有参与军粮调度的官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不出一月,兵部军粮调度焕然一新,粮饷转发及时,账目清晰,再无私扣、挪用之事。宣府卫李默送来书信,称 “补足的军粮、冬衣已全部发放到位,士卒士气高涨,冬防准备就绪”。谢渊读着书信,心中稍安,随即命人将杨武案的处置结果及新细则抄录成册,发往各边卫,以儆效尤。

然而,旧党残余并未善罢甘休。半月后,一份匿名弹劾疏出现在萧栎御案上,称 “谢渊借整顿兵部之名,排除异己,滥用御史台权力,致兵部人心惶惶”。疏中还列举了谢渊 “严惩粮库吏员” 的事例,称其 “小题大做,苛待下属”。

萧栎将弹劾疏交给谢渊,问道:“谢卿,此事你如何解释?”

谢渊看过疏稿,冷笑道:“陛下,此乃旧党残余的诬告。臣严惩的粮库吏员,皆有账目不符、私吞粮款之实,并非苛待;整顿兵部是为了军粮安全,并非排除异己。玄夜卫已查到,弹劾疏是流放途中的张文指使旧部伪造的,臣有证据呈上。”

他递上秦飞查获的张文与旧部的往来书信,上面清晰记录着伪造弹劾疏的计划。萧栎见状,怒声道:“张文屡教不改,着玄夜卫将其就地正法!旧党残余一律缉捕,严惩不贷!”

“陛下圣明。” 谢渊躬身道,“为杜绝此类诬告,臣恳请陛下下旨,凡匿名弹劾者,一律不予受理;实名弹劾需附确凿证据,否则以‘诬告’论处。”

萧栎准奏:“此议甚好,可即刻颁布。”

处置完诬告案,谢渊意识到,旧党残余虽势力渐弱,却仍在暗中活动,必须斩草除根。他命秦飞加大对旧党残余的搜捕力度,同时清查兵部、吏部中与旧党有牵连的官员,一律革职查办。经过三个月的清查,共缉捕旧党残余二十余人,革职官员五十余人,彻底清除了渗透在军政系统中的旧党势力。

大同卫传来急报,称 “鞑靼游骑袭扰边境,需紧急调拨军粮五千石、火器千件”。谢渊接到奏报后,即刻启动军粮调度流程,按新细则,与侍郎、粮饷科主事共同签字确认,御史台全程监督,仅用一日便完成转发。大同卫总兵收到军粮、火器后,迅速组织反击,大败鞑靼游骑,捷报传至京师。

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谢卿修订的军粮调度细则成效显着,大同卫大捷,你功不可没!朕欲加你‘太师’衔,赏黄金千两。”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大同卫大捷是将士用命的结果,细则只是提供了保障,臣不敢居功。黄金恳请转赠大同卫阵亡士卒家属,太师衔臣实难胜任,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心中愈发敬佩:“既如此,朕不勉强你。但赏不可免,命史官将你的功绩写入《成武实录》,以传后世。”

谢渊躬身谢恩,心中清楚,帝王的信任是最大的赏赐,他唯有更加勤勉,才能不辜负这份信任。

此后,谢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边防建设中。他根据各边卫的地理环境、敌情特点,制定了 “差异化布防” 策略:宣府卫重点加强骑兵建设,应对瓦剌的机动突袭;大同卫增修堡垒,配备重型火器,抵御鞑靼的攻城;辽东卫训练水师,防止女真部落从海上袭扰。

为保障布防落实,他还推动修订《边卫军器供应条例》,规定 “军器制造需按边卫需求定制,工部、兵部、边卫三方联合验收,不合格者一律返工,相关官员追责”。条例推行后,边卫军器质量大幅提升,战斗力显着增强。

瓦剌可汗遣使求和,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称 “大吴边防坚固,军粮充足,瓦剌不敢再犯”。萧栎召集群臣商议,谢渊奏道:“陛下,瓦剌求和是真心,但仍需保持警惕,不可放松边防。可签订盟约,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

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与瓦剌签订盟约,边境迎来了真正的和平。消息传开,百姓欢呼雀跃,各地纷纷立碑纪念,称谢渊为 “边防之柱”。

和平并未让谢渊懈怠。他深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每日批阅兵部奏疏,巡查京营、边卫,完善各项制度。一日,他在巡查京营时,发现新兵训练强度不足,当即召见京营总兵:“新兵是边防的未来,训练必须严苛,若因训练不足导致战时伤亡,你我都难辞其咎!”

京营总兵连忙认错,即刻加强训练强度。谢渊看着在烈日下刻苦训练的新兵,仿佛看到了宣府卫那个十七岁的士卒,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新兵得到足够的保障,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辙。

回到府中,谢渊收到李默的书信,称 “宣府卫士卒为感谢大人保障军粮、冬衣,自发为大人立了生祠”。谢渊大惊,立刻回信斥责:“生祠万万不可,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再立生祠,我必奏请陛下严惩!” 同时,他命杨武的继任者前往宣府卫,拆除已动工的生祠,并重申 “为官者不可居功自傲,需以百姓、士卒为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的鬓角已染满霜白,身形也较往日清瘦了许多,可每日清晨卯时,御史台与兵部的奏疏仍会准时堆在他的案头。萧栎见他日渐憔悴,第三次在乾清宫劝道:“谢卿,你已近六旬,身子骨经不起这般操劳。朕准你带薪休养三月,一应政务暂交新任兵部侍郎打理,可好?”

谢渊躬身行礼,声音虽有些沙哑却依旧坚定:“陛下体恤,臣铭感五内。只是大同卫刚完成堡垒修缮,需核验军器供应;宣府卫冬防粮饷虽已拨付,却恐有地方官暗中克扣 —— 这些事皆关边防命脉,臣实在放心不下。待新任侍郎能熟练掌握《军粮调度细则》,将边卫核查流程理顺,臣再遵旨休养不迟。”

萧栎无奈摇头,只得命太医院院判每日辰时亲送滋补汤药至谢府,又特批内库人参、当归等名贵药材,嘱咐 “务必让谢卿补养身子”。可每次汤药送到,谢渊都命管家转送至京营伤病营,亲手交给营中医官:“这些士卒或在德胜门拼过命,或在宣府卫冻过骨,比我更需滋补。我这把老骨头,撑得住。” 营中士卒得知后,常有伤愈的校尉带着自家晒的干菜、腌的腊肉登门道谢,谢渊总是婉拒,只问 “训练是否跟上”“冬衣是否合身”。

这日巳时,谢渊正伏案批阅《大同卫火器验收奏疏》,指尖忽然一阵发颤,朱笔在奏疏上划出一道歪痕。他想抬手揉一揉发酸的肩膀,胸口却猛地一阵绞痛,喉间涌上腥甜,一口鲜血 “噗” 地喷在奏疏上,染红了 “火器合格” 四个大字。他眼前一黑,身体向前栽倒,案上的《边卫布防图》散落一地。

管家闻声冲进书房,见谢渊昏倒在地,吓得魂飞魄散,一边哭喊着 “大人”,一边命人火速入宫禀报。萧栎正在内阁与新首辅议事,听闻消息,当即抛下奏折,带着太医院院判直奔谢府。榻前,谢渊面色惨白如纸,呼吸微弱,院判诊脉后低声道:“陛下,谢大人是积劳成疾,心脉受损,需立刻施针急救,能否挺过来,还要看天意。”

萧栎攥着谢渊冰凉的手,眼中含泪:“无论用什么药材,都要救活他!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大吴的边防怎么办?”

太医院全力施救,谢渊昏迷了整整两日才缓缓睁眼。见萧栎守在榻前,双眼布满血丝,他挣扎着想坐起身,却被萧栎按住:“谢卿躺着别动,安心养病。政务有朕,边防有李默、岳谦,你什么都不用管。”

谢渊虚弱地摇了摇头,握着萧栎的手,声音细若蚊蚋:“陛下…… 臣躺不住…… 兵部的《冬防粮饷复查清单》还在案头,标红的三处隐患…… 需即刻派人核查…… 新任侍郎年轻…… 恐虑事不周……” 他顿了顿,喘了口气,又道,“臣已将《军粮调度细则》的补充条款、边卫突发情况应对策略,都写在蓝皮册子里,放在书架第三层…… 请陛下…… 务必督促执行…… 善待士卒…… 别让他们再因粮饷受委屈……”

萧栎红着眼眶点头:“你放心,朕都记下了。你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养病,等你好了,咱们再一起议边防、查贪腐。”

接下来的三个月,谢渊在府中休养,却仍未完全放下政务。每日午后,新任兵部侍郎都会带着奏疏前来请示,他靠在榻上,逐字逐句批改,耐心讲解制度细节;秦飞也会定期来汇报旧党残余清查进展,他反复叮嘱 “不可株连无辜,却也别放过漏网之鱼”。期间,宣府卫、大同卫的将领纷纷派人送来慰问信,信中满是 “盼大人早日康复” 的恳切之语,谢渊让管家一一回信,只字不提自己的病情,只问士卒冷暖。

入秋时,谢渊的身体渐渐康复,能在庭院中缓慢行走。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拒绝了萧栎 “继续休养” 的提议,执意返回兵部:“陛下,冬防将至,臣必须回去盯着。看到士卒们穿上暖衣、领到足额粮饷,臣才能真正安心。”

萧栎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却特意下旨:“谢卿每日理政不得超过两个时辰,由太医院派医官随时照料。” 谢渊虽口头应下,回到兵部后,却依旧忙到日暮 —— 核查军粮转发记录,抽查京营训练情况,修订《边卫协同作战章程》,事事亲力亲为。只是没人发现,他案头多了一个小瓷碗,里面常盛着太医院熬的护心汤药,喝的时候总会皱一皱眉,却从不会落下一碗。

这年冬,瓦剌游骑再次袭扰宣府卫,因军粮充足、军器精良,李默率军迅速将其击退。捷报传到京师,萧栎在奉天殿设宴庆功,特意让内侍扶谢渊坐在身边。举樽时,萧栎朗声道:“此次大捷,谢卿制定的制度功不可没!朕敬谢卿,愿大吴边防永固,谢卿身体康健!”

谢渊起身躬身,接过酒樽,目光扫过席间各司其职的文武官员,又望向窗外飘落的初雪 —— 仿佛看到宣府卫士卒穿着新冬衣巡逻的身影,看到京营新兵在训练场挥汗如雨的模样。他微微一笑,饮尽杯中酒,心中澄澈如洗:只要守住初心,守住制度,守住那些需要守护的人,纵使身形消瘦,纵使鬓发如霜,这颗为大吴跳动的心,便永远不会疲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卷尾语

谢渊醉后直言指证杨武,看似偶然的酒酣之举,实则是深思熟虑的查案策略 —— 借宴饮打破官官相护的壁垒,以醉态掩饰查案的锋芒,既避免了提前走漏风声,又能当场获取初步供词,尽显 “刚直与智慧并存” 的政治手腕。从私扣军粮的查实,到旧党残余的清除,再到军粮调度细则的完善,谢渊以 “士卒性命为念”,层层递进,终实现 “个案惩处” 到 “制度防弊” 的闭环,暗合明代 “于谦严惩军粮贪腐” 的历史本质。

心理层面,谢渊的 “醉” 与 “醒” 形成鲜明张力:表面的酒酣拍案是 “醉”,实则是借酒壮胆、打破僵局的策略;内心对士卒冻饿的痛惜、对贪腐的愤怒是 “醒”,始终指引着查案的方向。面对张文等人的包庇,他不怒不躁,凭证据说话;处置杨武时,他不徇私情,依法严惩,展现了 “公而忘私” 的直臣本色。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虽位极人臣,却心系士卒,见军粮被私扣,怒而醉言,竟破积案,清旧党,定新规,边军赖以安。” 此案印证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士卒是最强的边防”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衰亡往往始于对基层的漠视,而谢渊的努力,正是通过守护军粮这一 “生命线”,守住了民心,也守住了江山。

兵部宴厅的酒樽早已蒙尘,但谢渊拍案怒斥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大吴的史册中。他以一生践行 “守纲纪、护苍生” 的初心,用制度守护军粮,用公正慰藉亡魂,为后世留下了 “为官当守正,治边当务实” 的宝贵遗产,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坐标。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