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28章 孤臣额锁藏忧色,群僚笑里掩阴钩

卷首语

《大吴会典?礼志》载:“朝会议事,若文武交争,帝当以‘平衡’为要,调和异同,以安朝局。” 成武十三年秋,太和殿议事,因前番粮草延误案严惩刘焕,文臣集团心生怨怼,吏部侍郎张文率十余文臣弹劾 “武将恃功骄纵,轻慢文臣”;都督同知岳谦则率武将反驳 “文臣失职误国,反迁怒他人”,双方争执不下。帝萧栎为稳朝局,出言和稀泥:“文臣运筹,武将冲锋,缺一不可。”

然其目光扫过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紧绷的脸时,却暗藏深意 —— 谢渊素以 “严惩失职” 着称,此番平衡之语,实为试探其态度,亦为缓和文臣不满。此案尽显封建朝堂 “文武制衡” 下帝王的权衡之术,及谢渊在 “原则与妥协” 间的艰难抉择,暗合明代 “景帝调和文武之争” 的史实。

丹陛喧争戟指稠,帝王低首意难酬。

文臣执简夸筹策,武将掀袍诉血仇。

孤臣额锁藏忧色,群僚笑里掩阴钩。

功罪昭昭岂轻抹,纲常凛凛怎容偷?

金樽浅酌权宜计,玉座深谋平衡谋。

纵教平衡安庙社,难忘沙场骨与仇。

太和殿内的空气像浸了冰,谢渊立在武臣列首,下颌线绷得笔直,指尖无意识地攥着袖中那份《宣府卫士卒伤亡详册》—— 册中记录着粮草延误那日,三名士卒因争抢马肉互殴致死的惨状,墨迹间仿佛还能嗅到血腥味。

殿中,张文正指着岳谦怒斥:“岳大人,刘尚书虽有失职,却非文臣之过!尔等武将每日坐享粮饷,却动辄指责文臣调度不力,岂不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无文臣筹粮,尔等何以为战?”

岳谦气得脸色涨红,上前一步:“张文!你还好意思提粮草!宣府卫士卒断粮半日,险些哗变,若非我等拼死稳住军心,你早已沦为瓦剌阶下囚!文臣中若多些谢大人这样的正直之士,少些刘焕之流的庸碌之辈,何至于此?”

“你敢骂我庸碌?” 张文怒极,“我朝文臣运筹帷幄,永熙帝北征瓦剌,若非内阁首辅谋划,岂能大捷?你不过一介武夫,懂什么治国之道!”

双方你来我往,争执愈烈,唾沫星子溅落在金砖上,与殿角的龙涎香气息格格不入。谢渊冷眼旁观,心中一片冰凉 —— 张文此举,名为弹劾武将,实为替刘焕鸣冤,借机打压主张严惩失职的自己。而部分武将的过激言辞,反而给了文臣攻击的口实,更让萧栎有了 “和稀泥” 的理由。

他能感受到身后文臣投来的怨毒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吏部尚书李嵩虽未发言,却频频点头附和张文,显然是文臣集团的幕后推手。谢渊深吸一口气,正要出列调解,却听到萧栎的咳嗽声响起,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萧栎坐在龙椅上,目光缓缓扫过群臣,最终落在谢渊身上 —— 那目光复杂,有试探,有期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谢渊心中一紧,已知帝王之意 —— 既不想过分偏袒武将,寒了文臣之心;又不愿否定自己严惩失职的做法,失了柱石之臣的信任。

“诸卿勿再争执。” 萧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帝王的威严,“文臣运筹帷幄,掌粮草调度、朝政谋划,乃治国之基;武将冲锋陷阵,守边疆安宁、京师稳固,乃安邦之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何必非要争个高下?”

他顿了顿,特意加重语气:“刘焕失职,已按律严惩,此乃个案,非文臣之过;武将护国有功,但亦当敬重文臣,不可恃功骄纵。今后,文武当同心同德,共辅社稷,不可再因私怨而误国事。”

“陛下圣明!” 张文率文臣立刻躬身行礼,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李嵩也随之附和,眼神中闪过一丝得意 —— 帝王的和稀泥,实则是默认了 “不可因个案苛责文臣”,间接否定了进一步追查文臣失职的可能。

谢渊的眉头皱得更紧,袖中的手指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他想起宣府卫密报中 “士卒冻饿交加,仍死守阵地” 的描述,想起那三名互殴致死的士卒家中孤儿寡母的哭声,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冲破胸膛 —— 帝王的平衡,是为了朝局稳定,可那些因文臣失职而死去的士卒,他们的公道又该向谁讨?

萧栎的目光再次扫过他紧绷的脸,似是察觉了他的不满,又补充道:“谢卿掌监察与军政,当为文武表率,调和文武矛盾,莫要让朕失望。”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压得谢渊喘不过气。他知道,萧栎是在暗示他 “适可而止”,不要再揪着文臣失职不放。可他若妥协,那些士卒的冤屈便石沉大海,日后文臣更会有恃无恐,失职之事只会愈演愈烈。

“陛下,” 谢渊终是出列,躬身道,“臣赞同陛下‘文武相辅相成’之语,然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萧栎点头:“谢卿但说无妨。”

“文臣运筹、武将冲锋,固然缺一不可,然‘运筹’需以‘尽责’为基,‘冲锋’需以‘粮草’为盾。” 谢渊的声音铿锵有力,“刘焕延误粮草,非‘个案’,实乃文臣集团‘官官相护’积弊所致 —— 臣查到,刘焕任内,户部粮饷科五名主事皆为李嵩举荐,其中三人曾协助刘焕挪用军饷,只因李尚书庇护,才未被查处。若仅以‘个案’定论,不清除积弊,日后恐有更多刘焕之流,置士卒性命于不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话音刚落,李嵩脸色骤变,厉声反驳:“谢渊!你血口喷人!粮饷科主事皆是通过吏部考核任职,何来‘举荐庇护’之说?你分明是想借机打压文臣,扩张兵权!”

“是不是血口喷人,一查便知。” 谢渊取出袖中《粮饷科主事任职档案》,高举过头顶,“陛下,此档案显示,粮饷科五名主事考核成绩皆为‘中等’,却破格任职,且任职后三个月内,皆有白银送入李尚书府中,玄夜卫已查获相关证据!”

满殿皆惊。萧栎的脸色沉了下来,看向李嵩的目光多了几分审视。张文等文臣见状,纷纷低下头,不敢再言语 —— 他们没想到谢渊竟掌握了李嵩的罪证,这已不是 “文武之争”,而是 “贪腐之查”。

李嵩浑身颤抖,跪倒在地:“陛下饶命!臣绝无收受贿赂、庇护下属之事,定是谢渊栽赃陷害!”

“栽赃陷害?” 谢渊冷笑,“李尚书,玄夜卫已抓获你府中管家,他亲口承认收受粮饷科主事白银共计两万两,并有账本为证,你还敢狡辩?”

萧栎看着李嵩慌乱的神色,又看了看谢渊手中的证据,心中已有定论。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李嵩,着玄夜卫即刻将你拿下,交刑部严审;粮饷科五名主事,一律革职查办;张文等附和文臣,各罚俸三月,以示惩戒!”

“陛下圣明!” 谢渊躬身行礼,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知道,萧栎虽想和稀泥,却终究未失公正,没有因 “平衡朝局” 而纵容贪腐。

张文等文臣面如死灰,再也不敢有丝毫不满。岳谦等武将则面露敬佩,对谢渊躬身行礼:“谢大人公正无私,我等佩服!”

萧栎看着殿内的景象,又看向谢渊,语气缓和了些:“谢卿,朕知你一心为公,然文武矛盾不可不防。日后查案,需兼顾朝局稳定,莫要太过激进,以免引发动荡。”

谢渊躬身道:“臣遵旨。但臣以为,‘稳定’当以‘公正’为基,若为稳定而纵容贪腐、忽视失职,只会动摇国本,而非真正的稳定。”

萧栎沉默片刻,点头道:“你说得对。朕命你兼任‘文武协调使’,既负责查处失职贪腐,又负责调和文武矛盾,务必做到‘公正与稳定’兼顾。”

谢渊领旨,心中清楚,这既是帝王的信任,也是新的挑战。他看着萧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 无论前路多难,他都将坚守公正,既不偏袒武将,也不纵容文臣,以制度为纲,守护好大吴的朝局与百姓。

朝会结束后,谢渊并未立刻离开太和殿,而是留在丹墀下,等候刑部尚书周铁与玄夜卫指挥使周显。不多时,二人便赶了过来:“谢大人,李嵩已被押入诏狱,管家的供词与账本已核实,确是李嵩收受贿赂、庇护下属。”

谢渊点头:“好。周尚书,审讯李嵩时,需重点追查他与其他文臣的勾结情况,若有涉及粮草调度、官员任免的贪腐之事,一律彻查,绝不姑息。周指挥使,玄夜卫需加强对文臣集团的监控,防止他们暗中串联,阻挠查案。”

“属下明白。” 二人躬身领命而去。

杨武快步走上前:“大人,方才张文私下对其他文臣说,要‘给您点颜色看看’,恐会暗中使绊子。”

谢渊冷笑一声:“让他们来。我身正不怕影子斜,若他们敢构陷,我定让他们付出代价。” 他顿了顿,又道,“你即刻前往宣府卫,将李嵩被查的消息告知李默,让他安抚士卒,同时加强边防,防止瓦剌借朝廷动荡之机犯边。”

“属下遵旨。” 杨武领命而去。

谢渊站在太和殿的台阶上,望着远处的宫墙,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查处李嵩只是清除文臣积弊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硬仗要打 —— 文臣集团盘根错节,李嵩背后定有更多人牵涉其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堂动荡。但他无所畏惧 —— 他手中有确凿证据,有萧栎的支持,更有对公正的坚守,定能将贪腐失职之徒一一揪出。

三日后,周铁送来审讯结果:“谢大人,李嵩已招认收受粮饷科主事白银两万两,并承认曾协助刘焕挪用军饷一万两,用于宴请勋贵。此外,他还招出吏部郎中王庆曾通过他行贿五千两,得以破格升任知府。”

谢渊接过供词,眉头皱得更紧:“王庆?立刻将他拿下,彻查他任内的贪腐之事。另外,李嵩宴请的勋贵名单中,定国公萧策赫然在列,虽无直接证据证明萧策受贿,却需加强监控,防止他干预查案。”

“属下明白。” 周铁领命而去。

此时,秦飞送来密报:“大人,张文暗中联络礼部尚书王瑾、工部侍郎周瑞,欲联名弹劾您‘滥用监察权,打压异己’,还伪造了您与武将私下往来的书信。”

谢渊接过书信,仔细一看,便知是伪造 —— 字迹模仿得虽像,却缺少他独有的笔锋,且落款日期他正在巡查京营,根本不可能与武将私下见面。他冷笑一声:“秦飞,你立刻将伪造书信的匠人找到,作为反证;同时,密切关注张文等人的动向,若他们敢将弹劾疏递上,便将反证呈给陛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属下遵旨。” 秦飞领命而去。

谢渊将书信放在案上,心中清楚,张文等人已是困兽犹斗,他们越是反扑,越能暴露其心虚。他提笔起草《文武协调章程》,规定 “文武官员考核需交叉进行,文臣考核需有武将参与,武将考核需有文臣参与;粮草调度、军器制造等事务,需文武共同监督”,旨在从制度上消除文武矛盾,防止类似争执再次发生。

章程起草完毕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赞不绝口:“此章程兼顾文武利益,既能防止偏袒,又能加强监督,可颁布推行。谢卿,你为调和文武矛盾、肃清贪腐失职立下大功,朕欲加你‘太傅’衔,兼领内阁事务。”

谢渊连忙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掌监察与军政,若再兼领内阁,权柄过重,恐遭非议。且臣专注军政与监察即可,内阁事务仍需精通文墨的大臣主理。”

萧栎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点头道:“既如此,朕不勉强你。但赏不可少,赐你良田千亩,用于赡养阵亡士卒家属。”

谢渊躬身道:“谢陛下赏赐。臣恳请将良田转赠宣府卫、大同卫的阵亡士卒家属,臣家中尚有薄田,足以度日。”

萧栎心中愈发敬佩:“准你所请。阵亡士卒家属之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置。”

离开乾清宫,谢渊立刻命人将良田分配给阵亡士卒家属,并派人前往各地督查,确保无误。期间,张文等人见伪造书信的阴谋败露,且谢渊又获帝王赏赐,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弹劾之事不了了之。

《文武协调章程》正式颁布推行。不出三月,成效显着:文武官员考核更加公正,再也没有出现 “破格任职” 的情况;粮草调度、军器制造等事务在文武共同监督下,效率大幅提高,失职贪腐现象大幅减少。

萧栎亲自前往京营与户部视察,看到文武官员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景象,对谢渊赞不绝口:“谢卿,此章程推行得力,文武矛盾缓和,朝局稳定,你功不可没!”

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这是文武百官共同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他心中清楚,章程的推行成功,不仅缓和了文武矛盾,更从制度上清除了 “官官相护” 的土壤,为进一步肃贪奠定了基础。

此时,周显送来密报:“大人,玄夜卫查到,定国公萧策暗中联络瓦剌使者,欲借瓦剌之力颠覆朝廷,为李嵩报仇。”

谢渊心中一凛,立刻将密报呈给萧栎。萧栎震怒:“萧策好大的胆子!谢卿,命你率京营五千兵力,配合玄夜卫,即刻将萧策及其党羽拿下!”

“臣遵旨。” 谢渊领旨后,立刻召集杨武、秦飞等人,制定抓捕计划。在他的统筹调度下,萧策及其党羽很快被全部抓获,经审讯,萧策对勾结瓦剌之事供认不讳。萧栎下旨将萧策凌迟处死,其党羽一律流放辽东。

处置完萧策案后,谢渊将精力转向完善《文武协调章程》。他结合推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章程中增加 “文武官员每季度需召开协调会议,沟通军情与政务”“重大决策需文武共同商议,方可上奏陛下” 等条款,进一步加强文武协同。

章程完善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满意道:“此章程已无疏漏,可作为祖制,传之后世。谢卿,你为大吴的长治久安立下不世之功,朕无以为报,特赐你‘免死铁券’一面,可免你及子孙一次死罪。”

谢渊接过免死铁券,心中五味杂陈:“陛下,臣此生只求公正廉明,守护好大吴的江山与百姓,无需免死铁券。若臣日后有过,愿受国法惩处,绝不推诿。”

萧栎笑道:“你这性子,还是这般刚直。也罢,铁券你先收下,权当是朕的一片心意。”

谢渊躬身谢恩,心中清楚,这铁券既是帝王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他暗下决心,此生定不辜负帝王的信任,不辜负百姓的期望,坚守公正,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片尾

大吴的治世气象已弥漫京师三月有余:宣府卫送来的捷报连月未断,瓦剌游骑再不敢近边墙半步;吏部按《文武协调章程》考核官员,贪腐弹劾案较去年锐减七成;街面上粮价平稳,流民皆已安置,孩童嬉闹声取代了往日的饥寒哭啼。萧栎遂下旨于奉天殿设 “承平宴”,遍邀文武百官,共庆安定。

奉天殿内,鎏金灯盏悬于梁上,映得满殿朱红柱廊熠熠生辉。丝竹声里,文武百官按品阶列坐,酒过三巡,萧栎执酒樽起身,目光越过众臣,径直落在东首的谢渊身上。他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掩饰的欣慰:“谢卿,自你修订《粮草调度条例》《文武协调章程》,大吴边防固、吏治清、民心安,此等承平景象,你功居首位!朕敬你这杯,愿大吴长治久安!”

满殿瞬间寂静,随即响起附和的赞叹声。谢渊起身时,官袍下摆轻扫过案上的玉盘,他躬身接过酒樽,目光扫过席间 —— 吏部新尚书正与岳谦举杯示意,户部侍郎陈忠正细查粮饷账目副本,那些曾因文武争执面红耳赤的官员,此刻竟有了几分融洽。他心中一暖,却无半分功成的自得,只朗声道:“陛下谬赞!边防稳固,是李默、岳谦等将官率士卒死战;吏治清明,是六部臣僚恪尽职守;民心安定,是天下百姓躬耕不辍。臣不过是承陛下之命,厘定制度而已,怎敢独揽其功?” 说罢,他举杯一饮而尽,酒液辛辣,却浇不熄心底对那些无名者的记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宴罢已近子时,谢渊婉拒了几位武将的挽留,独自走出奉天殿。夜风带着宫墙下的槐花香拂来,吹散了宴间的酒气。宫灯沿着长长的御道次第排开,昏黄的光影在金砖上拖出交错的长影,像极了德胜门城楼上未褪尽的箭痕。他抬头望向夜空,繁星密缀,其中最亮的那颗,竟让他想起宣府卫那个十七岁士卒的眼睛 —— 那士卒在粮草延误那日,揣着半块冻硬的麦饼仍死守哨卡,最后力竭而亡,尸身手里还攥着染血的军牌。

“文臣运筹,武将冲锋,缺一不可……” 萧栎那日的话又在耳畔响起。谢渊摩挲着腰间的玉带,指尖触到里面藏着的小布包 —— 包着那名士卒的半截军牌。他忽然明白,帝王的 “和稀泥” 从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懂 “文武相制易,相和难”;自己的 “死磕公正” 也非固执,而是要让 “运筹” 不沦为失职的借口,“冲锋” 不变成无谓的牺牲。如今街头巡逻的京营士卒,腰间既挂着兵部的调令,又揣着户部的粮票,这不正是章程落地的模样?

回到府中时,门房已点亮了书房的烛火。谢渊脱下官袍,径直走到案前,案上并排放着三样东西:摊开的《兵部边卫奏疏》、叠得整齐的《文武协调章程》,还有那本已翻得边角起皱的《宣府卫士卒伤亡详册》。他坐下时,指尖先落在详册上,轻轻翻开 ——“赵小五,十七岁,宣府卫哨卒,成武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断粮殉职” 的字迹映入眼帘。

烛火摇曳着,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时而被奏疏上的墨迹切得零碎,时而又因详册的翻动拉得绵长。谢渊提起朱笔,在 “宣府卫增派冬衣” 的奏疏上批下 “三日内户部核拨款项,兵部派员监造”,笔锋刚劲,未有半分迟疑。批完奏疏,他又拿起章程,指尖划过 “文武联合督查粮草” 那条款,想起今日宴上户部尚书主动与李默商议边粮调度的场景,嘴角终于露出一丝浅淡的笑意。

窗外的梆子声敲了两下,谢渊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却未起身歇息。他知道,明日还要去御史台督办李嵩余党的审结案,后日需赴京营查验新训士卒的装备 —— 前路从非坦途,旧党残余仍在窥伺,边地冬防尚需筹备。但他低头看着案上的详册,看着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心中再无彷徨。

坚守公正,不是为了 “功不可没” 的赞誉,而是为了让赵小五们的血不白流;调和文武,不是为了朝堂的表面和谐,而是要让大吴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安放下耕织的犁耙与守边的刀枪。烛火明灭间,谢渊重新提起朱笔,在空白的笺纸上写下 “冬防粮饷核验清单” 几个字,笔尖落下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在为未竟的路,刻下坚定的注脚。

卷尾语

太和殿 “成武和稀” 一案,以文武交争始,以《文武协调章程》成,实为谢渊在 “帝王平衡” 与 “自身原则” 间找到支点的经典博弈。他未因萧栎的和稀泥而妥协,而是借势拿出李嵩贪腐的铁证,既维护了 “严惩失职” 的原则,又未激化文武矛盾,最终推动制度完善,实现了 “个案追责” 到 “体系调和” 的升华,暗合明代 “于谦在文武之争中坚守原则” 的历史轨迹。

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谢渊的应对展现了 “刚柔并济” 的政治智慧:面对文武争执,他冷眼旁观,不贸然站队,是为 “柔”;拿出李嵩罪证,坚决追责,是为 “刚”;接受 “文武协调使” 之职,调和矛盾,是为 “平衡”;起草章程,从制度上消除隐患,是为 “长远”。这种特质让他在 “帝王施压、文臣反扑” 的困境中,不仅站稳了脚跟,更将一场单纯的朝会争执,转化为完善制度的契机。

《大吴名臣传》载:“成武中,文武交争,帝欲和稀,渊执证劾嵩,既肃贪腐,又调矛盾,朝局乃定。” 此案印证了 “真正的平衡,非无原则妥协,而以公正为基”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文武之争本为常态,帝王的和稀泥若失了公正,便成纵容;唯有如谢渊般,以证据为凭,以制度为纲,方能实现真正的朝局稳定。

太和殿的争执声早已消散,但谢渊在丹墀下留下的原则与章程,却成为大吴盛世的基石。帝王的目光虽曾试探,却终因他的刚直而选择信任;文武的矛盾虽曾尖锐,却终因制度的调和而归于和谐。这场因 “和稀泥” 而起的博弈,终将以 “公正与制度” 的胜利,载入大吴的史册,为后世治国者提供镜鉴。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