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孤臣持据斥庸顽

卷首语

《大吴会典?户部志》载:“边军粮草调度,需遵‘急则三日必达,缓则七日为期’之制,户部掌统筹,兵部掌催督,御史台掌监察,违者以‘延误军机’论罪。” 宣府卫遭瓦剌游骑突袭,粮道暂断,急奏京师请拨粮草。

帝萧栎命户部三日内调拨粮草五千石驰援,然户部尚书刘焕以 “粮库盘点” 为由拖延,至第四日方启运,致宣府卫士卒断粮半日。朝会之上,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执确凿证据,与刘焕当庭对质。此案非仅粮草之争,实为谢渊对 “户部失职” 的追责,亦为对 “文臣相护” 积弊的冲击,暗合明代 “于谦督粮劾失职” 之史实,尽显封建朝堂 “粮草即命脉,延误即重罪” 的严峻性。

丹陛争锋气凛然,孤臣持据斥庸顽。

粮车迟滞三军急,案牍分明百弊显。

掷盏狂言遮过失,秉心直语揭奸贪。

莫欺边徼无凭证,自有青史记忠奸。

太和殿的金砖被晨光镀上一层冷白,谢渊立于武臣列首,左手按在袖中那卷厚厚的证据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袖内是三份关键证物:宣府卫总兵亲笔签署的《粮草告急疏》,落款为 “成武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卯时”;兵部发出的《催粮咨文》,盖有兵部朱印,日期为 “六月十二日午时”;以及玄夜卫北司送来的《驿站传递记录》,清晰标注着户部收到咨文的时间 ——“六月十二日酉时”。

三日前,宣府卫传来急报:瓦剌游骑袭扰独石口,焚毁粮站三座,剩余粮草仅够支撑两日。萧栎当即召集群臣议事,命户部于三日内调拨五千石粮草,由京营护送驰援。谢渊亲往户部督办,刘焕却以 “夏粮刚入仓,需盘点核数,恐有误漏” 为由推脱,只说 “尽力而为”。彼时谢渊便觉不安,暗中命秦飞派玄夜卫校尉监视户部粮库及驿站动向,果不其然,直至六月十五日辰时,粮草才从京郊粮库启运,比限期整整延误三日。

“陛下驾临 ——” 内侍的唱喏声打断了谢渊的思绪。他随众屈膝,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心中却燃着一团火。宣府卫密报称,因粮草延误,十六日清晨士卒已断粮,不得不宰杀军马充饥,若再晚一日,恐生哗变。此等因户部失职引发的危机,若不严惩,日后边军粮草调度将愈发松弛,边防危矣。

萧栎坐定龙椅,目光扫过群臣:“宣府卫急报,瓦剌游骑已退,然粮草延误之事,需彻查问责。户部,刘焕,你先奏报粮草调度详情。”

刘焕出列躬身,语气从容:“陛下,臣接旨后即刻安排盘点粮库,因夏粮入库繁杂,至十四日方核清数目,十五日辰时启运,十六日午后已抵宣府卫,未误大事。”

谢渊心中冷笑 ——“未误大事” 四字何其轻巧!他深吸一口气,在刘焕退下的瞬间,跨步而出:“陛下,刘尚书所言不实!此次粮草调度,延误整整三日,险些酿成边军哗变,臣有确凿证据,请陛下御览!”

满殿皆惊。吏部侍郎张文立刻出列:“谢大人,刘尚书素以谨慎着称,岂能无故延误?恐是你误会了盘点流程。” 礼部尚书王瑾亦附和:“粮草盘点关乎国本,需细致入微,延误一两日在所难免,谢大人不必苛责。” 谢渊清楚,张文是刘焕的儿女亲家,王瑾曾受刘焕举荐之恩,此二人发声,正是 “官官相护” 的开端。

谢渊未理会二人的辩解,将袖中证据一一呈上:“陛下,此为宣府卫六月十二日卯时发出的《粮草告急疏》,称‘粮草仅够两日,恳请三日之内驰援’;此为兵部同日午时发出的《催粮咨文》,明确要求户部‘依制三日内启运’;此为玄夜卫核查的《驿站传递记录》,证明户部于十二日酉时便已收到咨文 —— 从酉时至次日卯时,尚有八时辰,足够安排粮库盘点,何来‘繁杂延误’之说?”

萧栎接过证据,逐一看过,眉头渐渐拧紧:“刘焕,这三份文书所言属实?你为何十三日未启运?”

刘焕脸色微变,强作镇定:“陛下,十三日京郊粮库突遭暴雨,库房漏雨,需紧急修缮,故延误一日;十四日又遇粮车损坏,需调用备用车辆,再延误一日,并非臣故意拖延。”

“暴雨?粮车损坏?” 谢渊上前一步,语气锐利如刀,“臣已命玄夜卫核查京郊粮库气象记录,十三日仅为小雨,不足以致库房漏雨;备用粮车由工部统一管理,臣亦问过工部尚书张毅,十四日户部并未申请调用备用车辆 —— 刘尚书,你还有何话可说?”

刘焕额头冒汗,眼神闪烁:“这…… 这或许是下属未及时上报,臣并不知情。”

“不知情?” 谢渊冷笑一声,又递上一份《粮库出库记录》,“此为京郊粮库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出库记录,十三日、十四日均有其他卫所的粮草调出,为何独独宣府卫的粮草拖延?且记录显示,宣府卫的五千石粮草早在十二日夜便已备好,堆放在粮库外,只待调拨文书 —— 刘尚书,你所谓的‘盘点’‘修缮’,不过是借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时,张文再次开口:“谢大人,即便粮草备好,也需户部侍郎陈忠签署调拨文书方可启运,或许是陈侍郎事务繁忙,延误了签署?” 他试图将责任推给陈忠,为刘焕开脱。

谢渊早有准备,看向萧栎:“陛下,臣已传陈忠入殿,可当堂对质。”

萧栎点头:“传陈忠。”

陈忠入殿后,跪倒在地:“陛下,臣十三日、十四日均在户部等候刘尚书签署调拨文书,然刘尚书称‘宣府卫军情未必紧急,再等等看’,拒不签署,并非臣延误!”

铁证面前,刘焕的脸色由白转红,又由红转青。谢渊看着他,心中没有快意,只有沉重 —— 身为户部尚书,掌管天下粮草,却因一己之私(后经查实,刘焕十三日、十四日私宴勋贵,无暇理政)延误边军粮草,置数万士卒性命于不顾,此等失职,罪无可赦。

“刘焕,你还有何辩解?” 萧栎的声音带着雷霆之怒。

刘焕浑身颤抖,却仍不死心:“陛下,臣…… 臣只是一时糊涂,并非故意延误,求陛下从轻发落!”

“一时糊涂?” 谢渊厉声反驳,“刘尚书可知,因粮草延误三日,宣府卫士卒十六日清晨断粮,不得不宰杀军马充饥,三名士卒因争抢马肉互殴致死;瓦剌游骑得知此事,再度集结,若非李默副总兵率军死战,宣府卫恐已失守 —— 这三条人命,数千士卒的饥寒,难道只是你‘一时糊涂’就能抵消的?”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刘焕再也无法支撑。他看着谢渊眼中的愤怒,看着萧栎铁青的脸色,看着满殿群臣或鄙夷或畏惧的目光,忽然猛地站起身,抓起案上的青铜酒樽,狠狠摔在地上:“谢渊!你步步紧逼,无非是想夺我户部之权!我刘焕在户部任职十余年,兢兢业业,岂能容你如此污蔑!”

酒樽碎裂的声响在太和殿内回荡,碎片溅到谢渊的官袍上,他却纹丝不动,只是冷冷地看着刘焕:“刘尚书,臣若想夺户部之权,大可借此次延误构陷你至死,何必当庭对质、拿出证据?臣所做一切,只为追究失职之责,为宣府卫士卒讨个公道,为大吴边防除去隐患 —— 你若问心无愧,为何不敢正视这些证据?”

刘焕被问得哑口无言,气得浑身发抖,指着谢渊却说不出一个字。此时,王瑾又想开口缓和:“陛下,刘尚书虽有失职,然念其往日功绩,不如从轻处置……”

“从轻处置?” 谢渊立刻打断他,“王尚书,若延误粮草的是边军将领,你是否也会说‘从轻处置’?《大吴律?军律》明定‘粮草延误三日以上,主官杖责三十,降职两级;致军情危急者,革职下狱’—— 刘焕延误三日,致士卒死亡、军情危急,按律当革职下狱,何来‘从轻’之说?”

萧栎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谢卿所言极是。刘焕身为户部尚书,延误边军粮草,致士卒死亡、军情危急,罪无可赦!传旨:刘焕革职下狱,抄没家产;张文、王瑾附和包庇,各降职一级,罚俸半年;陈忠虽未延误,却未及时奏报,罚俸三月!”

“陛下圣明!” 谢渊躬身行礼,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他知道,此次对质不仅是追究刘焕的失职,更是对 “官官相护” 积弊的一次打击 —— 若纵容这种包庇,日后各部都会效仿,制度将沦为虚设,边防将岌岌可危。

朝会结束后,谢渊并未立刻离开太和殿,而是留在丹墀下,等候萧栎召见。果不其然,内侍很快传来旨意:“陛下召谢大人至乾清宫议事。”

乾清宫内,萧栎看着谢渊,语气缓和了些:“谢卿,今日朝会,你处置得当,既严惩了失职者,又未扩大牵连,很好。只是…… 张文、王瑾皆是老臣,骤然降职,恐会引发文臣不满,你可有应对之策?”

谢渊躬身道:“陛下,臣早有准备。

其一,臣已命御史台将刘焕的罪证及处置依据公示于朝堂之外,让百官知晓此次处置并非臣私怨,而是依规行事;

其二,臣建议陛下下旨,命吏部重新考核各部官员,重点核查‘粮草、军器、赈灾’等关键部门主官,若有不称职者,一律替换,以儆效尤;

其三,臣恳请修订《户部粮草调度条例》,明确‘边军急粮需由尚书亲签文书,不得委托他人;延误一日,尚书罚俸;延误两日,降职;延误三日及以上,革职下狱’,从制度上杜绝延误之弊。”

萧栎点头称善:“准奏。修订条例之事,仍由你牵头,会同户部、兵部、御史台共同制定,半月内呈给朕御批。另外,宣府卫的粮草已送达,你需派人前往安抚士卒,务必稳定军心。”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旨,心中清楚,此次对质的胜利只是开始,制度的完善才是根本。若没有明确的条例约束,即便换了新的户部尚书,仍可能出现类似的延误。

离开乾清宫,杨武快步迎上来:“大人,刘焕已被押入诏狱,家产正在抄没;御史台已将罪证公示,百官皆无异议,张文、王瑾也已领旨谢恩,不敢再有怨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点点头:“好。你即刻带人前往宣府卫,代表陛下安抚士卒,将刘焕被处置的消息告知他们,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的艰辛。”

“属下明白。” 杨武领命而去。

秦飞也随后赶到:“大人,玄夜卫在抄没刘焕家产时,发现他与定国公、英国公等勋贵往来密切,家中有大量勋贵赠送的金银珠宝,恐涉及行贿受贿之事,是否继续追查?”

谢渊沉吟片刻:“暂时不查。此次重点是粮草延误,若贸然追查勋贵,恐引发朝堂动荡。待条例修订完成、新户部尚书上任、军心稳定后,再从长计议。” 他知道,对付勋贵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引火烧身。

秦飞躬身道:“属下明白。”

谢渊站在宫门前,望着远处的御史台衙署,心中一片澄澈。他抬手拂去官袍上的酒樽碎片痕迹,想起宣府卫密报中 “士卒断粮互殴” 的惨烈描述,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暗下决心,无论前路有多少阻力,都要将《户部粮草调度条例》修订完善,让粮草调度有章可循,让边军士卒再也不必因官员失职而忍饥挨饿,让大吴的边防真正固若金汤。

修订《户部粮草调度条例》的工作随即展开。谢渊召集新任户部尚书(由原户部侍郎陈忠升任)、兵部侍郎杨武、御史台副御史等官员,在御史台议事厅连日研讨。起初,陈忠因前次受牵连,对条例修订十分谨慎,提议 “延误处罚不宜过重,以免主官畏首畏尾”。

谢渊当即反驳:“陈尚书,粮草延误关乎士卒性命、边防安危,处罚若轻,如何能引起重视?永乐年间,元兴帝北征时,户部尚书因延误粮草一日,被当场革职,正是因此,后续粮草调度从未有误。我们今日修订条例,不是为了苛责官员,而是为了提醒他们,手中的权力关乎国本,不可有丝毫懈怠。”

陈忠无言以对,只得同意加重处罚条款。期间,御史台副御史提出 “粮草调度需引入第三方监督,除御史台外,可由边卫派专人驻京,参与粮草启运核查”,谢渊欣然采纳:“此举甚好,边卫专人参与,既能及时反馈需求,又能监督调度过程,避免户部单方面说了算。”

条例修订期间,谢渊每日都会抽出时间,查阅历代粮草调度的案例 —— 永熙帝时,大同卫粮草延误两日,户部侍郎被降职,后续十年再无延误;神武帝开国之初,因粮草调度混乱,导致北伐失利,后制定严格条例,才扭转局面。这些案例都成为条例修订的重要依据,确保条例既符合祖制,又贴合当前实际。

半月后,《户部粮草调度条例》修订完成,共分 “调度流程”“时限要求”“处罚标准”“监督机制” 四章二十六条,内容详尽,权责明确。谢渊将条例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赞不绝口:“此条例周密严谨,可颁布全国推行。谢卿,你为大吴的粮草调度立下大功,朕欲赏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修订条例是臣的本分,无需赏赐。若陛下真想奖赏,不如将这些黄金绸缎转赠宣府卫的阵亡士卒家属,以慰亡灵。”

萧栎点头:“准你所请。宣府卫之事,就交由你安排。”

条例颁布后,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进驻户部,监督条例执行情况。不出一月,效果便已显现:大同卫申请的粮草,户部当日便完成调度;辽东卫的急粮,两日内便启运送达,再也没有出现延误现象。

一日,谢渊接到宣府卫李默的书信,称 “士卒得知刘焕被处置、条例颁布后,士气大振,近日操练格外刻苦,瓦剌游骑再不敢靠近边境”。谢渊读着书信,心中十分欣慰,随即命人将萧栎赏赐的黄金绸缎送往宣府卫,分发给出征士卒家属。

然而,平静的表面下仍有暗流。三日后,秦飞送来密报:“大人,张文、王瑾虽已降职,却暗中联络部分文臣,称‘谢渊借粮草之事打压文臣,扩张兵权’,欲联名弹劾你。”

谢渊冷笑一声:“让他们弹刻。我行事依规依律,身正不怕影子斜。秦飞,你继续监视他们的动向,若有确凿证据证明他们构陷大臣,立刻向我禀报。”

“属下明白。” 秦飞领命而去。

谢渊知道,张文、王瑾的弹劾不足为惧,但他们背后的文臣集团若联合起来,仍会带来麻烦。他决定主动出击,命御史台核查张文、王瑾任内的其他事务,寻找他们失职的证据。果然,五日后,御史台查出张文在吏部任内,曾违规提拔三名亲信;王瑾在礼部任内,挪用祭祀银修缮自家府邸。

谢渊将证据呈给萧栎,萧栎震怒:“张文、王瑾屡教不改,竟敢继续贪腐!传旨,将二人革职为民,永不录用!”

此令一出,朝野上下震动,再也无人敢质疑谢渊的处置,文臣集团也收敛了不满情绪。谢渊知道,这并非长久之计,要彻底消除 “官官相护” 的积弊,还需从官员考核入手。他再次向萧栎奏请,修订《官员考核条例》,加强对文臣的考核监督,萧栎准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修订《官员考核条例》期间,谢渊发现,不仅户部、吏部存在失职贪腐现象,地方官府也有类似问题。江南巡抚在赈灾中克扣赈灾银,山西布政使违规征收赋税,这些都被御史台一一查实。谢渊将情况向萧栎奏报,萧栎命他全权负责查处,谢渊随即命秦飞率玄夜卫前往各地,将涉案官员一一抓获,追缴赃款,发放给百姓。

百姓们对谢渊感恩戴德,纷纷称他为 “谢青天”。谢渊却只是道:“这是朝廷的本分,若官员都能依规行事,何需我来查处?” 他深知,百姓的赞誉是压力也是动力,唯有继续完善制度,才能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

春,《官员考核条例》修订完成,颁布推行。条例规定,官员考核实行 “季度小考,年度大考”,考核内容包括 “政绩、清廉、民生、军纪” 等方面,由吏部、御史台联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一律降职或罢官;对贪腐、失职者,从重处罚,绝不姑息。

条例推行后,全国官员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贪腐失职现象大幅减少,大吴的吏治日益清明,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边境之上,因粮草调度及时、军器供应充足,边军士气高涨,瓦剌、鞑靼再也不敢轻易犯边。

萧栎在朝会上感慨道:“若不是谢卿,大吴恐难有今日之盛。谢卿,你是大吴的柱石啊!”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这是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他看着满殿群臣,心中清楚,这只是大吴繁荣的开始,前路仍需努力。

夏,谢渊奉命前往江南巡查赈灾情况。江南刚遭过水灾,朝廷拨付了十万两赈灾银,根据新修订的条例,由户部、御史台联合监督发放。谢渊抵达江南后,没有先去巡抚衙门,而是直接深入灾区,走访流民。

流民们告诉谢渊,赈灾银已足额发放,房屋修缮也已完成,官府还组织他们开垦荒地,补种庄稼。谢渊十分满意,随即前往巡抚衙门,查看赈灾账目。新上任的江南巡抚是谢渊举荐的清官,账目清晰,收支相符,没有任何问题。

巡查期间,谢渊还发现江南的漕粮运输比以往顺畅许多,根据《户部粮草调度条例》,漕粮调度由户部、兵部、御史台联合监督,再也没有出现虚报、克扣的现象。谢渊对漕运官员说:“漕粮是京师的生命线,你们责任重大,务必坚守条例,不可有丝毫懈怠。”

漕运官员躬身道:“谢大人放心,我等定遵条例行事,绝不让漕粮出现任何问题。”

离开江南前,谢渊收到萧栎的密诏,称 “瓦剌与鞑靼暗中勾结,似有联合犯边之意,命你即刻返回京师,商议边防事宜”。谢渊不敢耽搁,当即启程回京。

回到京师后,谢渊立刻入宫见萧栎。萧栎将瓦剌与鞑靼勾结的密报递给谢渊:“谢卿,瓦剌与鞑靼若联合犯边,兵力将达十万,宣府、大同两卫恐难抵挡,你有何对策?”

谢渊接过密报,仔细看过,沉声道:“陛下,臣有三策:

其一,命宣府卫李默、大同卫岳谦加强布防,增派京营兵力驰援;

其二,命户部按条例紧急调拨粮草、军器,确保边军供应;

其三,遣使前往瓦剌、鞑靼,离间他们的关系,延缓他们的联合。”

萧栎点头:“准奏。三策同时进行,你全权负责统筹调度。”

谢渊领旨后,立刻行动:命杨武率京营五千兵力驰援宣府、大同;命陈忠按条例调拨粮草三万石、军器千件,两日内启运;命礼部选派使者,前往瓦剌、鞑靼。

在谢渊的统筹调度下,边军布防迅速加强,粮草、军器及时送达,使者也成功离间了瓦剌与鞑靼的关系,使他们的联合计划破产。瓦剌可汗见无机可乘,只得遣使求和,承诺不再犯边。

消息传回京师,萧栎大喜,亲自在奉天殿设宴,庆祝边防安定。宴会上,萧栎再次称赞谢渊:“谢卿,此次边防危机,全靠你处置得当,你真是朕的左膀右臂!”

谢渊躬身道:“陛下过奖,这是群臣同心、将士用命的结果。臣只是做了统筹之事。” 他知道,此次危机的化解,不仅是他的功劳,更是新修订条例的成效 —— 若没有粮草、军器的及时调度,边军难以迅速布防;若没有官员的高效执行,三策也难以落实。

隔年春,大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边防稳固,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粮食丰收,国库充盈。萧栎在朝会上宣布:“今年秋,将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天地,以告天下太平。”

百官纷纷附和,唯有谢渊出列道:“陛下,封禅大典耗费巨大,且天下虽安,仍需警惕边患、关注民生。不如将封禅的费用用于修缮边墙、资助贫困学子,更能彰显陛下的仁政。”

萧栎沉吟片刻,点头道:“谢卿所言极是。封禅大典暂缓,费用用于边墙修缮与贫困学子资助。此事就交由你负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躬身领旨,心中十分欣慰 —— 萧栎能听进谏言,不贪图虚名,这是大吴之幸。

此后,谢渊致力于边墙修缮与教育资助,亲自前往边地督查边墙施工,走访各地书院,了解学子需求。在他的努力下,边墙更加坚固,无数贫困学子得到资助,得以安心读书。

冬,谢渊因操劳过度,偶感风寒,萧栎命他在家休养。休养期间,他仍不忘朝政,每日批阅公文,关注边防与民生。杨武、秦飞等人每日都会来探望,向他禀报朝政动态。

一日,萧栎亲自前来探望,坐在谢渊的病榻旁:“谢卿,你为大吴操劳半生,该好好休息了。朝政之事,有朕与群臣在,你不必担忧。”

谢渊虚弱地笑了笑:“陛下,臣只是放心不下边防与粮草调度。只要条例能严格执行,臣便无牵挂。”

萧栎点头:“你放心,条例已深入人心,百官皆能依规行事,大吴的江山定会长治久安。”

谢渊闭上眼睛,心中一片安宁。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因粮草延误而死的士卒没有白死,大吴的繁荣稳定,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卷尾语

太和殿粮草延误对质一案,是谢渊以 “证据为刃、制度为盾”,向 “失职之弊、官官相护” 发起的精准冲击。他未逞口舌之快,而是凭借《粮草告急疏》《驿站传递记录》等铁证,层层揭穿刘焕的谎言,既严惩了失职者,又借势推动《户部粮草调度条例》的修订,实现了 “个案追责” 到 “制度防弊” 的跃升,暗合明代 “于谦督粮整弊” 的历史逻辑,尽显直臣 “依规行事、标本兼治” 的政治智慧。

从心理与博弈层面观之,谢渊的应对始终保持 “冷静与坚定” 的平衡:面对刘焕的狡辩与文臣的包庇,他不怒不躁,逐条拿出证据反驳,是为 “冷静”;揭露延误致士卒死亡的惨烈后果、坚持依规严惩,是为 “坚定”;拒绝帝王赏赐、转赠士卒家属,是为 “无私”;暂缓追查勋贵、循序渐进清除积弊,是为 “智慧”。这种特质让他在 “文臣相护” 的压力下,既守住了原则,又未激化矛盾,将对质的意义延伸至制度建设层面。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成武十三年,渊于太和殿执证对质粮草延误案,严惩刘焕,修订条例,自此边军粮草调度无敢延误者。” 此案印证了 “制度是治国之基,执行是制度之魂”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治理困境,往往不在于无制,而在于有制不依、执纪不严。谢渊的努力,不仅是对一次失职的追责,更是对制度权威的重塑。

太和殿的金砖依旧冰冷,但谢渊在丹墀下留下的证据与条例,却为大吴注入了温暖的民生温度。粮草调度的车轮不再因官员失职而停滞,边军士卒的饥寒不再因制度空转而延续,这场看似普通的当庭对质,终将以 “制度守护者” 的名义,镌刻在大吴的史册深处,提醒后世:为官者当守责,治国者当重制。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