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30章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

卷首语

《大吴会典?都察院志》载:“御史掌弹劾百官、纠察朝仪,凡遇官员不法、失仪之事,可于朝会直奏,然需‘有据可依,无凭不劾’,诬告者以‘欺君’论罪。” 谢渊于兵部 “阅武宴” 醉后揭发侍郎杨武私扣军粮次日,早朝之上,御史王炳突奏 “谢渊宴间目无君上、咆哮公堂,失大臣体统”。

此弹劾看似言官履职,实则为旧党残余借言官之权反扑 —— 杨武私扣军粮牵出旧党行贿谋逆之实,他们欲借 “失仪” 罪名扳倒谢渊,掩盖罪证。谢渊以孤臣之身,于朝会之上据理力争,既自证清白,更揪出弹劾背后的贪腐链条,暗合明代 “于谦遭言官诬告而自辩” 的史实,尽显封建朝堂 “言官可被利用,公道需以证立” 的复杂生态。

朝会弹章忽发难,孤臣面静腹藏澜。

宴间拍案非无礼,堂下藏奸却有端。

铁证终教虚谤破,纲常再为直臣安。

莫言言官权可恃,公道从来在肺肝。

太和殿的晨雾尚未散尽,金砖上还凝着薄霜。谢渊立在武臣列首,官袍领口沾着些许未拭的药渍 —— 昨夜咳疾复发,太医院刚送来的护心汤还温在案头,他便赶了早朝。袖中攥着两份文书:一份是玄夜卫连夜核查的《杨武私扣军粮去向册》,标注着变卖军粮所得银两流向旧党勋贵的明细;另一份是宣府卫送来的《士卒冻伤名录》,十七个红圈标出的名字,都是因粮饷迟滞而致残的兵卒。

“陛下驾到 ——” 内侍的唱喏声刺破寂静,谢渊随众屈膝,额头触到冰凉的砖石时,忽闻身侧传来一阵细碎的骚动。抬头时,见御史王炳已出列躬身,手中笏板高举,声音尖厉:“陛下,臣有本弹劾!”

萧栎坐定龙椅,眉头微蹙:“王卿何事弹劾?”

“臣弹劾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 王炳话音刚落,满殿皆惊。谢渊心中一凛 —— 王炳是前吏部尚书李嵩的门生,杨武案发后,他曾多次借御史之职为旧党开脱,今日发难,必是为杨武翻案而来。

“昨日兵部阅武宴上,谢渊饮至半酣,竟拍案咆哮,直呼‘私扣军粮者当斩’,言语间目无君上,全失大臣体统!” 王炳顿了顿,加重语气,“更有甚者,他未经陛下旨意,便命玄夜卫搜查杨侍郎府邸,擅用职权,独断专行,恳请陛下严惩,以正朝纲!”

吏部侍郎张文立刻附和:“陛下,王御史所言属实!昨日宴间,谢大人醉态毕露,言语粗鄙,臣等皆可作证!擅搜大臣府邸,更是有违祖制,若不严惩,恐开权臣专断之先河!” 礼部尚书王瑾、工部侍郎周瑞等旧党余孽亦纷纷颔首,一时间,弹劾之声此起彼伏。

谢渊站在丹墀下,指尖因克制愤怒而泛白。他清楚,王炳的弹劾看似指责 “失仪”“专权”,实则是想转移视线,掩盖杨武私扣军粮背后的旧党阴谋。若此时自辩失态,反倒落入他们的圈套;唯有冷静应对,拿出铁证,才能戳破这层伪装。

“陛下,” 谢渊出列躬身,声音平静却掷地有声,“王御史所言,皆为不实之词。臣请陛下容臣一一剖白。”

萧栎点头:“谢卿但说无妨。”

“昨日宴饮,臣确因杨武私扣军粮而动怒,但绝非‘咆哮公堂、目无君上’。” 谢渊从袖中取出《士卒冻伤名录》,高举过头顶,“陛下可看,宣府卫十七名士卒因冬衣未到、粮饷迟滞而冻伤致残,三名士卒冻饿而亡 —— 臣见此惨状,痛心疾首,言语或有激动,却句句为士卒性命、为边防稳固,何来‘目无君上’?”

他顿了顿,转向王炳:“王御史称臣‘擅搜杨武府邸’,更是无稽之谈。《大吴律?军律》明定‘私扣军粮致士卒死伤,御史台可即刻拘查’,臣兼领御史大夫,命玄夜卫搜查,正是依规行事,何来‘擅权’?倒是王御史,杨武供认私扣军粮是受李嵩旧党指使,你身为李嵩门生,今日突然弹劾,莫非是想为同党脱罪?”

王炳脸色骤变:“你…… 你血口喷人!臣只是据实弹劾,与李嵩无关!”

“是否有关,一查便知。” 谢渊转向萧栎,“陛下,臣恳请命玄夜卫核查王炳近半月的行踪与书信往来,若与杨武、李嵩旧党无涉,臣甘受‘诬告’之罪!”

萧栎沉吟片刻,看向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周显,即刻按谢卿所言核查!”

周显躬身领旨:“臣遵旨!”

张文见势不妙,再次开口:“陛下,即便谢大人有因,咆哮公堂亦是失仪!且杨武私扣军粮之事尚未定论,谢大人便断言其罪,未免太过武断!”

“武断?” 谢渊冷笑,取出《杨武供词》与《粮饷转发记录》,“陛下,杨武已亲口供认私扣军粮,粮饷科主事、府邸管家皆可作证;此为兵部转发记录,与户部拨付数目相差一万石,证据确凿,何来‘未定论’?张文大人一再为杨武开脱,莫非也参与其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文浑身一震,再也不敢言语。王瑾、周瑞等旧党官员纷纷低下头,生怕被牵连。谢渊看着他们的狼狈模样,心中没有快意,只有沉重 —— 言官本是纠察不法的利器,如今却被旧党利用为攻击异己的工具,朝堂风气若不整肃,公道何存?

“陛下,” 谢渊趁热打铁,继续奏道,“王御史弹劾臣,恐非偶然。杨武供认,旧党计划私扣军粮变卖,所得银两用于行贿勋贵,为李嵩翻案铺路。王御史身为李嵩门生,极有可能是知晓此事,欲借弹劾臣转移视线,掩盖旧党罪证。”

萧栎的脸色沉了下来:“周显,核查之事需加急,今日午时前务必奏报!”

“臣遵旨!” 周显领命后,快步退出殿外。

朝会陷入寂静,唯有殿角的铜壶滴漏 “嗒嗒” 作响。谢渊站在丹墀下,能感受到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 有敬佩,有怨毒,有担忧,也有观望。他知道,此刻的每一句话都关乎成败,必须谨慎应对。

午时将至,周显快步返回,手中捧着一叠书信与账目:“陛下,核查属实!王炳近半月与杨武旧部往来频繁,书信中提及‘借弹劾谢渊为杨侍郎脱罪’;且其府中查出白银三千两,与杨武变卖军粮所得银两数目相符,管家供认是杨武旧部所送!”

铁证面前,王炳面如死灰,“噗通” 跪倒在地:“陛下饶命!臣一时糊涂,被旧党利用,求陛下给臣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糊涂?” 萧栎怒拍御案,“你身为御史,不思纠察不法,反倒助纣为虐,诬告大臣,罪该万死!”

谢渊上前一步:“陛下,王炳虽罪该严惩,但此案背后是旧党残余的阴谋,需彻查所有参与人员,斩草除根,方能永绝后患。臣恳请命御史台与玄夜卫联合办案,清查与杨武、王炳往来的旧党成员,追缴赃款,补偿士卒家属。”

萧栎点头:“准奏。谢卿,此案便交由你牵头,务必查清所有罪证,严惩不贷!”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退朝后,周显追上谢渊:“大人,王炳已招认,张文、王瑾等人虽未直接参与行贿,却知晓旧党计划,故意在朝会上附和弹劾,为其造势。是否一并缉捕?”

谢渊沉吟片刻:“张文、王瑾身为六部堂官,若无确凿证据,不可轻动。先将他们的言行记录在案,密切监视其动向,若有进一步罪证,再行处置。当务之急,是追缴赃款,安抚士卒家属,同时修订《言官弹劾规制》,防止言官被私党利用。”

“属下明白。” 周显领命而去。

杨武、王炳案的审理进展迅速。三日内,玄夜卫缉捕旧党成员十五人,追缴赃款白银两万两;谢渊命人将赃款全部用于宣府卫士卒的抚恤与冬衣购置,亲自撰写慰问信,连同银两、冬衣一并送往边卫。

与此同时,谢渊牵头修订《言官弹劾规制》,新增三条:“言官弹劾需附确凿证据,无据弹劾者杖责三十,降职两级;言官与被弹劾者有亲属、门生故吏关系者,需回避;弹劾案件需由御史台与玄夜卫联合核查,确保公正。”

规制修订完毕后,谢渊呈给萧栎御批。萧栎看后,赞不绝口:“此规制完善周密,可杜绝言官滥用职权之弊。谢卿,你为朝堂清明又立一功!”

谢渊躬身道:“陛下谬赞。言官乃朝堂耳目,若耳目清明,则吏治清明;若耳目被蔽,则奸邪滋生。此规制既是约束,亦是保护,让言官能真正履行纠察之责,而非成为私党工具。”

萧栎点头:“你说得对。即日起,此规制颁布全国推行。”

回到御史台,谢渊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暖阳,心中一片澄澈。他想起早朝时王炳的弹劾,想起那些因军粮迟滞而冻伤的士卒,想起旧党残余的阴谋,忽然明白 —— 朝堂的清明从非一蹴而就,需要一次次与奸邪的博弈,一次次对制度的完善。

他提笔在《宣府卫士卒抚恤清单》上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面,发出 “沙沙” 的声响。每一个字,都凝聚着他对士卒的牵挂,对公道的坚守。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旧党残余或许还会反扑,新的问题或许还会出现,但他无所畏惧 —— 因为他手中有铁证,心中有公道,身边有忠于职守的同僚,更有帝王的信任与百姓的期盼。

烛火燃起时,谢渊仍在批阅案卷。案上的《言官弹劾规制》与《杨武供词》并列摆放,一为防弊之制,一为惩奸之证,共同守护着大吴的朝堂清明。他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想起宣府卫即将收到的冬衣与抚恤银,嘴角露出一丝浅淡的笑意 —— 只要能让士卒不再受冻饿之苦,让公道不再被蒙蔽,再多的辛劳,也值得。

《言官弹劾规制》推行后,谢渊命御史台派专人巡查各地言官履职情况。不出一月,便查处三名无据弹劾地方官员的御史,按规制杖责降职,震慑了全国言官。各地言官弹劾案件数量虽减少三成,却皆有确凿证据,诬告现象大幅减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日,谢渊接到大同卫总兵的奏报,称 “当地御史发现户部主事克扣赈灾银,及时弹劾,已追回赃款,未造成损失”。他看后十分欣慰,对身边的杨武继任者道:“你看,规制推行后,言官真正发挥了作用。这便是我们修订规制的意义所在 —— 不是约束言官,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

继任者躬身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旧党残余仍在暗中活动,近日有消息称,他们计划买通外地言官,再次弹劾大人。”

谢渊冷笑一声:“让他们来。如今有《言官弹劾规制》约束,他们若敢无据弹劾,只会自食恶果。我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军粮调度无误、边防稳固,便不怕任何诬告。”

此后,谢渊更加注重军粮与边防的管理。他每月亲自抽查一次军粮转发记录,每季度前往边卫巡查一次防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绝不姑息。在他的努力下,大吴边防日益稳固,军粮调度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安定繁荣的景象。

萧栎在朝会上表彰谢渊:“谢卿整顿言官、肃清旧党、稳固边防、保障军粮,功不可没。朕欲加你‘太师’衔,赏良田两千亩。”

谢渊再次推辞:“陛下,臣已身居太保,爵禄已极,良田亦无需赏赐。若陛下真想奖赏臣,便请陛下下旨,加大对边卫士卒的优抚力度,提高士卒俸禄,让他们能安心守边。”

萧栎深受触动:“准你所请。即刻下旨,边卫士卒俸禄提高两成,阵亡士卒家属抚恤金加倍。”

边卫士卒优抚政策颁布后,谢渊亲自前往宣府卫、大同卫宣旨。士卒们得知后,欢呼雀跃,纷纷表示 “愿为大吴死战”。谢渊看着士卒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心中十分感动:“你们是大吴的屏障,朝廷不会忘记你们的牺牲与奉献。”

在宣府卫期间,谢渊遇到了那名因冻伤而致残的士卒赵小五。赵小五虽左腿残疾,却仍坚持在营中负责喂养战马。他握着谢渊的手,哽咽道:“大人,若不是您为我们讨回公道,我们还不知要受多少苦。我虽不能再上战场,但愿为营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报答朝廷的恩情。”

谢渊眼眶微热,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只要我们君臣同心、军民同心,大吴的江山定能固若金汤。”

离开边卫前,李默、岳谦等将领联名向谢渊献上 “守边安邦” 匾额,谢渊婉拒道:“此匾额不应给我,应给每一位坚守边疆的士卒。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便没有大吴的安定繁荣。”

回到京师后,谢渊将在边卫的所见所闻奏报萧栎。萧栎感叹道:“谢卿,若不是你亲赴边卫,朕不知士卒们的生活如此艰苦。今后,边卫优抚之事,仍需你多费心。”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命,心中暗下决心,要让边卫士卒的生活越来越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瓦剌可汗遣使来朝,愿与大吴签订永久和平盟约,并献上良马千匹、皮毛万张。萧栎召集群臣商议,多数官员表示赞同,谢渊却提醒道:“陛下,瓦剌反复无常,虽愿结盟,却仍需保持警惕。可签订盟约,但需规定瓦剌不得在边境屯兵,互市需严格遵守此前章程;同时,需加强边卫布防,增派兵力,以防不测。”

萧栎采纳了谢渊的建议,与瓦剌签订盟约,并命谢渊统筹边卫布防加强事宜。谢渊接到命令后,即刻制定布防计划:在宣府卫、大同卫增派京营兵力各五千人,增修堡垒十座,配备重型火器五百件;同时,命玄夜卫加强对瓦剌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动向。

布防计划落实后,边卫更加稳固。瓦剌见状,彻底打消了再次犯边的念头,双方互市日益繁荣,边境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旧党残余并未善罢甘休。秋末,玄夜卫查到,前吏部尚书李嵩的儿子李达暗中联络瓦剌旧部,欲破坏互市,颠覆朝廷。谢渊接到奏报后,即刻命秦飞率玄夜卫将李达及其党羽抓获。经审讯,李达对阴谋供认不讳,称是为父报仇。

萧栎震怒,下旨将李达凌迟处死,其党羽一律流放辽东。此案审结后,旧党残余彻底覆灭,朝堂之上再无敢与谢渊作对者。

谢渊身体虽偶有不适,却仍坚持每日处理政务。萧栎多次劝他休养,他都婉拒:“陛下,如今虽国泰民安,但边防、军粮之事仍需谨慎。待太子能独当一面,臣再休养不迟。”

萧栎无奈,只得命太医院每日为谢渊诊治,送滋补汤药,并特批谢渊可在府中处理部分政务,不必每日上朝。谢渊虽在府中办公,却依旧勤勉,每日批阅兵部、御史台奏疏至深夜,遇重大事务仍亲自入宫请示萧栎。

一日,谢渊在府中书房批阅《大同卫火器更新奏疏》,案头还摊着宣府卫送来的烽燧检修册,朱笔在 “需增补火药三千斤” 的字样旁重重圈注。忽闻门房通报 “皇太子殿下驾到”,他连忙起身相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年方十五的皇太子萧烨身着常服,步履轻快地走进书房,目光先落在案上的奏疏上,而后躬身行礼:“谢太师,儿臣今日课业完毕,特来向您请教边防之事。” 萧烨是萧栎嫡长子,两年前被册立为皇太子,素以聪慧勤勉着称,对谢渊尤为敬重。

谢渊笑着扶他起身:“殿下有心了。坐吧。” 待萧烨落座,他指着奏疏道,“你看,大同卫的旧型佛郎机炮已有三成损坏,若不及时更新,恐难应对瓦剌游骑。这便是我说‘虽国泰民安,仍需居安思危’的缘故。”

萧烨眉头微蹙:“太师为这些事日夜操劳,儿臣见您近日愈发清瘦,为何不肯稍作休养?”

谢渊拿起案上的《士卒冬衣申领册》,语气凝重:“殿下,宣府卫的士卒还等着新棉袍御冬,大同卫的粮饷需逐册核对防克扣 —— 为官者食君之禄,担的是万千生民与边疆安危,哪有懈怠的道理?” 他顿了顿,又道,“当年永熙帝曾说‘一日不察边防,便一日难安枕’,这道理,殿下日后自会明白。”

萧烨眼中闪过敬佩之色,起身躬身:“儿臣受教了。今后定随太师勤学政务,将来也好为父皇分忧,为大吴守好江山。”

谢渊欣慰颔首:“殿下有此心志,实乃大吴之福。”

未过半月,北方突遭百年不遇的旱灾,顺天、保定等府颗粒无收,流民成群涌入京师。谢渊闻讯,当日便入宫奏请:“陛下,流民激增,若不及时安抚,恐生民变。臣恳请三事:其一,开内库及京郊粮仓放粮,在城内外设十处粥棚;其二,命户部拨银十万两,组织流民兴修黄河故道、疏浚运河支流,以工代赈;其三,派都察院御史分驻各府,监督粮银发放,严查克扣侵吞之徒。”

萧栎坐在龙椅上,听完当即准奏:“谢卿所言极是,此事便交由你全权统筹,所需人、财、物,各部需全力配合。” 他见谢渊眼下青黑,又补充道,“朕已命太医院每日为你送安神汤药,务必保重身体,莫要累垮了。”

谢渊躬身领旨:“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此后一月,谢渊每日五更便在御史台设临时议事处,召户部、工部、都察院官员核对粮册、规划工程;午时亲往城外粥棚巡查,查看米粥稠薄;深夜还在灯下批阅各地奏报,圈出 “某县粥棚粮米短缺”“某段河堤需加固” 等急务。萧烨感念其辛劳,主动请命随谢渊巡查,亲眼见他在粥棚前斥责克扣粮米的县丞,在河堤上教流民夯土技法,心中对 “勤政为民” 的理解愈发深刻。

秋末,黄河故道疏浚工程完工,运河支流也已通畅,不仅缓解了旱情,还为来年春耕灌溉奠定了基础。流民或返乡耕作,或留任河工,京师秩序渐复。萧栎在奉天殿召集群臣,指着案上的赈灾成效册,对谢渊赞道:“谢卿统筹赈灾,一月之间安定流民数十万,修水利利在千秋,此功当记首功!”

谢渊出列躬身:“陛下谬赞!此次赈灾,户部及时拨银、工部昼夜赶工、都察院严督吏治,更赖百姓体谅配合,臣不过居中调度而已,不敢独揽其功。” 他顿了顿,又奏,“此次赈灾也暴露地方粮仓管理疏漏,臣已草拟《地方粮仓规制》,请陛下御批后推行,以防日后灾荒时粮源不济。”

萧栎接过规制稿,翻看后点头:“此制周密,准奏。另外,烨儿近日随你历练,长进颇大,今后便命他常随你参与朝政,也好学些实务。”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定悉心教导殿下。”

此后三年,谢渊每日带萧烨参与议事:早朝时教他分辨奏疏真伪,巡查时教他体察民情,审案时教他权衡法理与人情。一次,萧烨见谢渊驳回吏部 “破格提拔某勋贵子弟” 的奏请,私下问:“太师,那人是英国公之孙,为何不肯通融?” 谢渊答道:“殿下,官爵乃国之公器,非勋贵私产。若因家世破格,便是寒了寒门士子与清廉官员的心 —— 吏治清明,当从‘按制授官’始。” 萧烨听后,默默记在心上。

谢渊已年届半百,虽精神尚健,却常感精力不济。一日朝后,他向萧栎请辞:“陛下,臣年事已高,恐难胜军政、监察之重,恳请辞去兵部尚书及御史大夫之职,仅留太保虚衔,为陛下与殿下备顾问即可。”

萧栎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不舍:“谢卿辅佐朕三十余年,劳苦功高,朕本不愿放你卸职。但见你确实年迈,便准你所请 —— 但不准你离京,京中府第仍为你保留,朕与烨儿遇事,还要常向你请教。”

谢渊躬身谢恩:“臣遵旨,定不敢辞顾问之责。”

谢渊每日仍在府中阅读奏疏副本,遇有疑难便写下己见,派人送进宫中。萧栎与萧烨时常登门探望,有时君臣三人围坐书房,论边防、谈吏治,直至深夜。萧烨理政的心思愈发坚定,遇有赈灾、边防等事,必先征询谢渊意见,再向萧栎奏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偶感风寒,虽经太医院诊治,病情却日渐沉重。萧栎每日命人送御膳至府,萧烨则守在病榻前,为他诵读最新的边防奏报。弥留之际,谢渊握着萧烨的手,虚弱地说:“殿下…… 坚守制度…… 善待士卒…… 体恤百姓…… 大吴…… 必能长治久安……”萧烨含泪点头:“太师放心,儿臣定谨记您的教诲!”

此后,萧栎命萧烨将谢渊制定的《军粮调度细则》《言官弹劾规制》等汇编为《成武新政录》,作为百官必修之书。待萧烨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后,每遇朝政决策,必翻阅此书,以谢渊之训为准则。大吴因这些制度的坚守,边防稳固、吏治清明,迎来了长达百年的承平之世,而谢渊 “教太子、定制度” 的故事,也成为后世君臣相传的典范。

卷尾语

太和殿言官弹劾一案,以王炳无据发难始,以《言官弹劾规制》颁行终,实为谢渊在 “旧党反扑” 与 “言官滥权” 双重困局中的破局典范。他未为 “目无君上” 之虚名所困,以《士卒冻伤名录》《杨武供词》为铁证直戳要害,既自证清白,更借机肃清旧党余孽、完善言官约束机制,实现 “个案自辩” 至 “体系防弊” 的跃升,暗合明代 “于谦驭下整饬言路” 的历史智慧。

从君臣相得与储君教导维度观之,谢渊的价值更在制度之外:他辅佐萧栎三十余载,既为股肱又守本分,屡辞厚赏而专务实事;教导皇太子萧烨,则重 “实践历练” 而非 “空言说教”,将 “守纲纪、护苍生” 的初心融入日常政务,为大吴培养了合格的继承者。这种 “辅君以忠、教储以实” 的特质,让他超越了普通的 “直臣” 定位,成为连接朝堂稳定与制度传承的关键纽带。

《大吴名臣传?谢渊传》载:“渊历仕辅萧栎、教萧烨,定规制、清吏治、护边防,虽屡遭弹劾而初心不改,使成武之治延及后世。” 此案印证了 “良臣者,不仅能治当世之弊,更能传后世之法” 的真理 —— 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既需制度的完善,更需有 “守制之人” 与 “传制之师”,谢渊兼而有之,故能成为大吴盛世的基石。

太和殿的朝会依旧,谢渊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制度仍在规范着百官言行,他教导的储君正将其理念付诸实践。言官的弹劾不再是党争的工具,而是纠奸的利器;边防的粮饷不再因私扣而迟滞,而是按需而至。这场因 “弹劾” 而起的博弈,最终以 “制度传承” 的形式融入大吴的血脉,证明了 “公道在证、制度在守” 的永恒价值。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