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21章 秘库深缄一卷书,字字皆含君心殊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宪典志》载:“玄夜卫掌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凡有察举,皆密录归档,直达御前,非帝谕不得擅阅。” 谢渊治河归京复职,帝萧栎虽复用其权,然猜忌未消。玄夜卫指挥使周显遵帝意。

将谢渊自南宫供给案以来十七次为故君请命的奏疏、手谕、密函汇编成册,封皮题 “谢渊南宫往来事”,藏于玄夜卫秘库。此档非为治罪,实为 “备桉”—— 帝王既需倚重贤臣,又需提防权臣,一页密档,尽泄封建皇权 “用而疑之” 的深沉算计。

秘库深缄一卷书,字字皆含君心殊。

十七陈请凝忠胆,百转疑肠绕帝枢。

暗录往来非为罪,明留痕迹只为虞。

最是朝堂无真意,恩威从来系君符。

乾清宫的烛火已燃至中夜,萧栎仍未就寝。御案上摊着两份文书:一份是谢渊刚递上的《宣府卫边防加固疏》,言辞恳切,条陈分明,将九边布防的漏洞一一指出,附了详细的修补之策;另一份是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送来的密报,称 “谢渊归京三日内,两度遣亲信往南宫送药,未见宫门便返,似避人耳目”。

萧栎指尖在密报上 “避人耳目” 四字反复摩挲,指节微微泛白。他信谢渊的忠诚 —— 德胜门之战,谢渊身先士卒,血染征袍;黄河治患,谢渊与民同苦,数月不归。可他更怕这份忠诚背后的 “威望”:文官敬他执法不阿,武将服他用兵如神,连南宫的故君,都视他为心腹。若谢渊有异心,振臂一呼,朝堂上下,有几人会站在自己这边?

“周显呢?” 萧栎忽然开口,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侍立殿外的周显连忙躬身而入:“臣在。”

“谢渊那十七次请命的记录,整理得如何了?” 萧栎问道,目光仍未离开御案上的文书。

周显心中一凛 —— 自南宫供给案始,萧栎便命他暗中记录谢渊所有涉及故君的言行,从奏疏到私语,无一遗漏。如今谢渊归京复职,帝王显然是要将这些记录 “归档存证”,以备不时之需。

“回陛下,已整理完毕。” 周显递上一个深棕色的木匣,“奏疏七道、手谕五道、密函三道、口谕记录两道,皆按时间排序,每一份都附了玄夜卫的勘验注脚,注明是否经御批、是否有旁人知晓。”

萧栎打开木匣,最上面是一份《南宫供给清单》底稿,墨迹已有些泛黄,正是谢渊当年违制拟写的那一份。下面压着的,是他三请增供的奏疏,每一份的御批处,都写着 “国库空虚,暂缓” 或 “着礼部核议”—— 这些都是他当年故意驳回的,如今看来,竟像是为今日的 “猜忌” 埋下的伏笔。

“封皮题什么?” 萧栎合上木匣,问道。

“臣拟了三个,” 周显躬身道,“《谢渊南宫请命录》《太保故君往来档》《渊与南宫事》,请陛下定夺。”

萧栎沉吟片刻,道:“题‘谢渊南宫往来事’。‘事’字最妙,不偏不倚,既非‘罪证’,亦非‘功绩’,只是记录罢了。”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存入玄夜卫‘丙字库’,钥匙由你亲自保管,非朕亲笔谕旨,任何人不得借阅,包括你在内。”

“臣遵旨。” 周显接过木匣,心中明白,这匣密档,既是谢渊的 “护身符”,也是 “催命符”—— 若谢渊安分守己,这匣档案便永无见天日之时;若谢渊稍有不慎,这匣档案便是扳倒他的铁证。

三日后,御史台衙门外,一辆不起眼的青布马车悄然停下。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捧着一个锦盒,快步走进衙署,径直来到谢渊的书房。

“谢大人,” 张启躬身行礼,将锦盒递上,“周显大人命属下送来,说是陛下赐给大人的‘旧物’。”

谢渊正在批阅弹劾地方知府的奏疏,闻言抬头,接过锦盒打开 —— 里面竟是他当年在黄河治患时,萧栎赐给他的那件狐裘。狐裘已被精心打理过,毛锋顺滑,暖意依旧。

“陛下为何突然赐还这个?” 谢渊心中疑惑,指尖拂过狐裘上的针脚,忽然摸到一处硬物 —— 狐裘内衬里,缝着一张薄薄的麻纸。

他不动声色地将麻纸取出,展开一看,上面是一行熟悉的字迹,正是周显的手笔:“丙字库有‘谢渊南宫往来事’档,陛下昨日亲往阅之。”

谢渊的心脏猛地一沉。他瞬间明白:萧栎赐还狐裘,不是念及旧情,而是在 “提醒” 他 —— 你的一言一行,朕都了如指掌;你的那些 “忠心”,朕都替你 “存着”。

“替我谢过周大人。” 谢渊将麻纸揉成一团,塞进袖中,语气平静得听不出波澜,“回去告诉周显,就说我明白陛下的心意了。”

张启躬身告退,心中暗叹 —— 谢大人果然聪慧,一点即透。他却不知,谢渊此刻的平静下,是翻涌的寒潭:自己为南宫请命,皆是出于君臣之义、兄弟之情,从未有过半分私心,可在帝王眼中,这些竟都成了 “需存档监视” 的把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人,” 兵部侍郎杨武推门而入,见谢渊盯着狐裘出神,疑惑道,“陛下赐还狐裘,是好事啊,您怎么反倒愁眉不展?”

谢渊将狐裘收起,道:“你觉得,陛下为何要在此时赐还这个?”

杨武想了想,道:“定是陛下念及大人治河之功,又想起德胜门的旧情,想缓和与大人的关系。”

“缓和?” 谢渊冷笑一声,“是敲打。” 他将周显的密示告知杨武,杨武脸色骤变:“陛下怎能如此?大人对大吴的忠心,天地可鉴!”

“帝王之心,本就深不可测。” 谢渊道,“我掌兵部兼御史台,权柄过重,陛下猜忌是常情。这匣密档,既是监视,也是警告 —— 让我别‘逾矩’。”

“那大人打算怎么办?” 杨武担忧道,“要不,您主动辞掉御史台的差事,以示无争?”

“不可。” 谢渊摇头,“御史台是监察百官的关键,若落入他人之手,李嵩旧党死灰复燃,朝堂必乱。我若辞官,不是‘避嫌’,是‘示弱’,反而会让陛下觉得我心中有鬼。”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宫墙:“如今之计,唯有‘守本分’—— 军务上,尽心尽力,不让边防线出半点差错;监察上,不偏不倚,既不构陷忠良,也不纵容奸佞;至于南宫那边…… 以后少去,即便是送药,也要走光禄寺的明路,留下痕迹,省得陛下猜忌。”

杨武看着谢渊眼中的疲惫,心中一阵酸楚 —— 这位为大吴出生入死的太保,如今竟要在 “忠心” 与 “避嫌” 之间苦苦挣扎。

玄夜卫丙字库内,周显正指挥校尉将 “谢渊南宫往来事” 的木匣放入最深处的暗格。暗格的门上,刻着 “非帝谕不得启” 五个大字,锁芯是玄夜卫特制的 “九转玲珑锁”,只有萧栎的御赐钥匙才能打开。

“都退下吧,这里不用你们守着。” 周显对校尉们道。

校尉们躬身退去,库房内只剩下周显和秦飞两人。秦飞看着暗格,低声道:“大人,真要把这份档案藏得这么严实?若是日后陛下真要拿谢大人问罪,取档不便不说,还容易落人口实,说我们玄夜卫‘构陷大臣’。”

周显叹了口气:“你以为陛下真要治谢大人的罪?若要治罪,当初南宫供给案时就治了,何必等到现在?这份档案,是陛下的‘定心丸’—— 看着它,陛下才觉得能‘掌控’谢渊。”

他顿了顿,又道:“谢大人是难得的忠臣,可忠臣太有威望,就是‘威胁’。陛下既要用他,又要防他,这份档案,就是‘防’的手段。我们做下属的,只能照办,不能多问。”

秦飞沉默片刻,道:“可属下听说,谢大人昨日已按规矩,将送往南宫的药材报给了礼部,还附上了清单,连包装的布帛都注明了尺寸 —— 这分明是在向陛下表‘无隐瞒’啊。”

“他是聪明人,” 周显道,“一点就透。可陛下的猜忌,不是‘表忠心’就能消除的。你还记得石迁吗?当年石迁也深得先帝信任,可一旦有了‘谋逆’的嫌疑,先帝不照样说杀就杀?帝王眼中,没有‘永远的忠臣’,只有‘永远的掌控’。”

秦飞心中一寒 —— 他终于明白,玄夜卫存在的意义,不仅是缉捕奸佞,更是帝王 “制衡” 群臣的工具。而谢渊这份档案,不过是众多 “制衡工具” 中的一个。

“对了,” 周显忽然想起什么,“张文、陈忠的余党,最近可有动静?”

“查了,” 秦飞道,“他们在暗中联络地方官员,想借‘谢大人专权’的由头递弹劾疏,只是怕陛下震怒,还没敢递上来。”

“盯着他们,” 周显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若敢递疏,先把他们的罪证查清楚,一并交给刑部。谢大人现在不能出事 —— 河工刚平,边防线还需他镇守,此时动他,朝堂必乱,陛下也不会答应。”

秦飞躬身领命:“属下明白。”

乾清宫内,萧栎正与礼部尚书王瑾商议南宫祭祀之事。王瑾是个老臣,素来谨言慎行,今日却格外犹豫,几次欲言又止。

“王尚书有话不妨直说。” 萧栎看出他的心思,主动开口。

王瑾躬身道:“陛下,近日臣听闻,张文余党在暗中串联,说谢太保‘借故君之名,结党营私’,还说…… 还说玄夜卫存有谢太保的‘罪证’,只待陛下下令,便可拿问。”

萧栎眉头一皱:“这些人,倒是不死心。”

“臣不是为谢太保说情,” 王瑾道,“只是谢太保刚治平河患,又在整顿边防线,此时若因流言拿问他,恐寒了文武百官的心,也让瓦剌有机可乘。”

萧栎沉默片刻,道:“朕知道。那些流言,朕不会信。” 他心中清楚,张文余党是想借 “密档” 之事挑拨离间,既能扳倒谢渊,又能嫁祸玄夜卫,可谓一箭双雕。可他偏不上当 —— 谢渊还有用,玄夜卫更是他的左膀右臂,不能因小失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传朕旨意,” 萧栎道,“张文、陈忠余党,若再敢妄议朝政、构陷大臣,一律交刑部严审,绝不姑息。”

王瑾躬身道:“陛下圣明。”

待王瑾退下,萧栎再次打开那个装着谢渊档案的木匣,取出其中一份 “口谕记录”—— 那是南宫供给案时,谢渊在御书房与他争执后,对周显说的一句话:“陛下若信我,不必多言;若不信我,我说再多也无用。”

看着这行字,萧栎的心中五味杂陈。他信谢渊的能力,却不信人性 —— 权力是最好的腐蚀剂,今日的忠臣,明日未必还是。他想起父皇永熙帝曾说过:“帝王治国,如走钢丝,左边是‘任人不疑’的崩塌,右边是‘疑神疑鬼’的混乱,唯有‘用而防之’,才能走得稳。”

“周显!” 萧栎唤道。

周显应声而入:“陛下。”

“谢渊近日在兵部和御史台的行事,可有异常?” 萧栎问道。

“回陛下,一切如常。” 周显道,“兵部那边,谢大人正督办宣府卫的火器更换,亲自查验了工部送来的佛郎机炮,淘汰了不合格的三十余门;御史台那边,谢大人弹劾了两名贪墨的地方知县,证据确凿,已交刑部审理。”

“南宫那边呢?” 萧栎又问。

“只通过礼部送过一次药,附上了详细清单,再未私下接触。” 周显答道。

萧栎点点头,心中的猜忌稍减。他知道,谢渊是在 “避嫌”,是在向他表明 “无贰心”。可这份 “避嫌”,反而让他觉得有些失落 —— 那个曾经在御书房与他据理力争的谢渊,终究还是被皇权磨平了棱角。

“罢了,” 萧栎合上木匣,“把它送回丙字库吧。没有朕的旨意,不要再提。”

御史台衙署的偏厅内,谢渊正在与刑部尚书周铁商议张文余党的审理之事。周铁刚说完案情,忽然话锋一转:“谢大人,近日朝堂上的流言,您听说了吗?”

谢渊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是说我‘结党营私’,还有玄夜卫存了我的‘罪证’?”

“正是。” 周铁道,“这些流言来得蹊跷,怕是有人故意为之。大人要不要下官出面,在朝堂上澄清?”

“不必。” 谢渊放下茶杯,“越澄清,越像‘此地无银三百两’。流言止于智者,陛下心中有数,不必理会。”

周铁看着谢渊从容的神色,心中敬佩:“大人果然沉得住气。只是那些张文余党,若再煽风点火,恐对大人不利。”

“他们蹦跶不了多久。” 谢渊道,“我已让秦飞盯着他们,只要他们敢递弹劾疏,就把他们当年勾结李嵩、贪墨粮饷的罪证一并翻出来,让他们身败名裂。”

周铁点点头:“如此甚好。只是…… 玄夜卫那档‘南宫往来事’,大人真的不担心吗?”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担心有用吗?那份档案,是陛下的‘定心丸’,只要我安分守己,它就永远是‘档案’;若我真有不臣之心,没有这份档案,陛下也会找别的理由治我的罪。”

他又道:“我这一生,只求问心无愧。德胜门之战,我没愧对将士;黄河治患,我没愧对百姓;南宫请命,我没愧对故君。至于陛下的猜忌…… 那是帝王的事,我管不了,也不想管。”

周铁叹了口气:“大人的心境,下官不及。只是这朝堂,终究是‘伴君如伴虎’啊。”

“虎亦有温情之时。” 谢渊笑了笑,“陛下虽猜忌我,却也信我的能力。只要大吴安稳,我受点猜忌,算得了什么?”

正说着,杨武匆匆进来:“大人,宣府卫急报,瓦剌骑兵袭扰边境,抢了三个哨所,岳谦副总兵请求增派援兵。”

谢渊立刻站起身:“走,去兵部!” 他的脚步沉稳,没有丝毫犹豫 —— 比起朝堂的猜忌博弈,边境的安危,才是他心中最紧要的事。

刘焕接过疏稿,面露难色:“谢大人,河工刚毕,国库空虚,边军粮饷本就紧张,宣府卫这三个月粮饷,怕是难以即刻拨付啊。”

谢渊皱眉:“刘尚书,宣府卫若因粮饷不足而失守,瓦剌长驱直入,后果不堪设想!国库再空,也不能空了边军的粮饷!”

“可户部确实无银。” 刘焕道,“除非…… 挪用南宫的供给银,可那是陛下特批的,动不得啊。”

谢渊沉默片刻:“我去向陛下奏请,挪用内库银两先垫支,日后再从户部补上。” 说罢,转身便往皇宫走去。

此时,乾清宫内,萧栎正看着周显递来的密报 —— 张文余党果然递了弹劾疏,称 “谢渊借边防之名,欲挪用内库银两,实则为南宫谋私利”。

“陛下,” 周显道,“这分明是构陷,谢大人刚请拨的是宣府卫粮饷,与南宫无关。”

萧栎捏着弹劾疏,指尖泛白。他当然知道是构陷,可 “挪用内库” 四个字,还是戳中了他的顾虑 —— 内库是帝王私库,若轻易动用,恐遭非议;可若不拨,宣府卫危在旦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来了。” 内侍的通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萧栎收起弹劾疏,道:“宣。”

谢渊走进殿内,躬身道:“陛下,宣府卫告急,急需三个月粮饷,户部无银,臣恳请陛下挪用内库银两垫支。”

萧栎看着谢渊,心中的矛盾更甚。他想相信谢渊,可张文余党的弹劾疏像一根刺,扎在心头。“内库银两,是为皇室应急所用,岂能轻易挪用?” 萧栎语气冷淡。

谢渊急道:“陛下,宣府卫若失,瓦剌兵临城下,皇室再有钱粮,又有何用?”

“朕知道宣府重要,” 萧栎道,“但粮饷之事,需从长计议。你先回去,朕命刘焕与陈忠连夜核算国库,明日再给你答复。”

谢渊见萧栎态度坚决,知道再劝无益,只得躬身退下。

待谢渊走后,萧栎对周显道:“你亲自去户部,监督刘焕核算,若真无银,便从内库拨出,但要派人盯着粮饷的去向,确保每一两都用在边军身上。”

“臣遵旨。” 周显躬身道,“那张文余党的弹劾疏,如何处置?”

“压下去。” 萧栎道,“此时处置他们,会让人觉得朕信不过谢渊;但也不能放任,命秦飞暗中调查,收集他们构陷大臣的证据,时机成熟再一并清算。”

周显心中叹服 —— 帝王的权衡之术,果然精妙。既不寒忠臣之心,又不放纵奸佞之胆。

次日清晨,萧栎下旨,从内库拨付宣府卫三个月粮饷。谢渊接到旨意,立刻命杨武率军驰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可他不知道,玄夜卫的校尉已悄悄跟随粮饷队伍,监督每一笔开支。

乾清宫内,萧栎再次打开 “谢渊南宫往来事” 的木匣,取出那份《南宫供给清单》。他想起谢渊昨日在殿内急切的模样,又想起清单上 “每日一肉、二蔬、炭火三斤” 的字迹,心中的猜忌渐渐淡去 —— 若谢渊真为私利,何必在黄河治患时与民同苦?何必在边防告急时挺身而出?

“陛下,” 王瑾求见,“南宫太上皇派人送来谢恩笺,说近日天气转暖,身体康健,不必再增派医官。”

萧栎接过谢恩笺,上面是德佑帝苍劲的字迹,字里行间皆是对他的体谅。他忽然觉得,自己对谢渊的猜忌,对兄长的防备,都太过狭隘。帝王的江山,终究是百姓的江山,若君臣相疑、兄弟相防,江山如何稳固?

“王瑾,” 萧栎道,“传朕旨意,南宫供给按旧例执行,不必再事事奏请,让太上皇安心休养。”

王瑾躬身领旨,心中暗喜 —— 陛下终于放下了对南宫的防备。

待王瑾退下,萧栎命周显将 “谢渊南宫往来事” 的木匣从丙字库取出,放在乾清宫的书架上。“以后,不必再藏了。” 萧栎道,“若谢渊真有异心,这匣档案也拦不住;若他无贰心,这匣档案便是他忠诚的见证。”

周显躬身道:“陛下圣明。” 他知道,萧栎终于迈过了 “猜忌” 这道坎,真正信任了谢渊。

三日后,宣府卫传来捷报 —— 杨武与岳谦合力击退瓦剌骑兵,夺回被抢的哨所,还生擒了瓦剌的小首领。萧栎大喜,下旨嘉奖杨武与岳谦,同时召谢渊入宫。

乾清宫内,萧栎看着谢渊,笑道:“谢卿,宣府大捷,你功不可没。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谢渊躬身道:“陛下,臣不求赏赐。只要大吴边防稳固,百姓安居乐业,臣便心满意足。”

萧栎点点头:“好一个‘心满意足’。朕知道,前些日子朝堂上的流言,让你受了委屈。那些构陷你的人,朕已命秦飞调查,不日便会严惩。”

谢渊心中一暖:“陛下信任,臣便无委屈。”

“朕不仅信任你,还要委你以重任。” 萧栎道,“朕打算修撰《大吴会典续编》,记录近年来的吏治、边防、河工之事,由你牵头,会同六部尚书共同编写,留传后世。”

谢渊躬身道:“臣遵旨,定不辱命。”

萧栎看着谢渊,忽然想起永熙帝临终前的话:“权臣不可信,故君不可近。” 可他现在明白,真正的帝王之道,不是 “防”,而是 “用”—— 用忠臣之心,安天下之民;用兄弟之情,固皇室之基。

他走到书架前,取出 “谢渊南宫往来事” 的木匣,递给谢渊:“这匣档案,记录了你十七次为南宫请命的经过,朕留着它,既是监督,也是警醒。如今,朕把它交给你,你自己处置吧。”

谢渊接过木匣,打开一看,里面的每一份文书都整理得整整齐齐,还有玄夜卫的勘验注脚。他心中百感交集:“陛下,臣不敢处置,恳请陛下将它存入史馆,作为大吴君臣相得的见证。”

萧栎笑道:“好,就依你。”

数月后,《大吴会典续编》的编纂工作正式启动。谢渊牵头,会同六部尚书,日夜操劳,将近年来的各项制度、重大事件一一记录,力求详尽准确。

乾清宫内,萧栎时常召谢渊入宫,商议编纂事宜,有时甚至留他一起用膳,君臣二人的关系愈发融洽。南宫的德佑帝也时常派人送来书信,与萧栎讨论经史,兄弟之情渐渐恢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日,萧栎与谢渊在御花园散步,看着满园春色,萧栎道:“谢卿,朕以前对你多有猜忌,让你受了不少委屈,你不会怪朕吧?”

谢渊躬身道:“陛下是帝王,猜忌是常态,臣怎会怪罪?况且,陛下最终选择信任臣,这就够了。”

萧栎点点头:“朕明白,帝王的孤独,在于无人可信;但帝王的幸运,在于能遇到像你这样的忠臣。有你辅佐,大吴的江山,定能长治久安。”

谢渊道:“陛下过奖了。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真正撑起大吴江山的,是陛下的英明决断,是百姓的安居乐业。”

两人相视一笑,御花园内的花香,仿佛也变得更加浓郁。

成武七年,《大吴会典续编》编纂完成。萧栎亲自为其作序,称 “此编不仅为制度之录,更为君臣同心、兄弟和睦之证”。史馆将 “谢渊南宫往来事” 的档案收入其中,作为《会典续编》的附录,供后世瞻仰。

这年冬,南宫传来消息,德佑帝偶感风寒,虽无大碍,却也让萧栎牵挂不已。他命太医院院判亲自前往诊治,又命光禄寺加厚南宫的棉袍、增加炭火,特意叮嘱 “不必事事奏请,务求太上皇安心休养”。

谢渊奉诏前往南宫探视,见德佑帝斜倚在榻上,面色虽有些苍白,精神却尚可。“谢卿来了。” 德佑帝笑着招手,目光扫过他身后跟随的玄夜卫校尉,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随即又恢复平和,“外面天寒,快坐。”

谢渊躬身行礼后坐下,递上太医院的药方:“太上皇,这是院判拟的方子,臣已命人煎好,趁热服下吧。”

德佑帝接过药碗,却未立刻饮用,只是摩挲着碗沿:“近来朝堂还好?瓦剌那边可有动静?”

“回太上皇,宣府卫已击退瓦剌袭扰,边防稳固。” 谢渊答道,“《大吴会典续编》的编纂也已近尾声,不日便可呈给陛下御览。”

德佑帝点点头,呷了一口药,轻声道:“栎儿年纪尚轻,朝堂之事,还要多劳谢卿辅佐。” 说罢,他从枕边取出一本旧书,递到谢渊面前,“这是永熙帝当年赐我的《贞观政要》,里面有些批注,或许对谢卿有用。”

谢渊接过书,指尖触到书页间夹着的一张薄纸,目光微顿 —— 纸上是一行极淡的字迹,写着 “旧部尚可联络”,他心中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躬身道:“谢太上皇赏赐,臣定当悉心研读。”

离开南宫时,寒风凛冽,谢渊将那本《贞观政要》紧紧抱在怀中。他回头望了一眼南宫紧闭的宫门,心中清楚:德佑帝虽身居南宫,却从未真正放下朝堂;那句 “旧部尚可联络”,既是试探,也是暗示,这平静的表象下,或许正藏着不为人知的暗流。

回到宫中,谢渊将探视情形一一禀报萧栎,唯独对书中夹纸之事隐去未提 —— 他深知此事敏感,若贸然奏报,恐引发萧栎对德佑帝的更深猜忌,反而激化矛盾;可若隐瞒不报,又恐日后生变。思来想去,他决定先将此事压下,暗中留意南宫与外界的往来,再做处置。

萧栎听了禀报,眉头微舒:“兄长无碍便好。” 他顿了顿,又道,“近日礼部奏请,说太上皇的生辰快到了,想在南宫办一场小型庆典,谢卿觉得如何?”

谢渊躬身道:“陛下仁孝,此举既能全兄弟之情,又能彰显孝治天下,臣以为可行。只是…… 需命玄夜卫暗中戒备,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借庆典生事。”

萧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谢卿考虑周全。此事便交你与礼部协同办理,务必周全稳妥。”

德佑帝生辰那日,南宫张灯结彩,却不铺张。萧栎亲自前往祝寿,兄弟二人对坐饮酒,聊起儿时趣事,气氛融洽。谢渊则率玄夜卫在校门外值守,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往来人等 —— 他已命秦飞暗中排查了所有入宫祝寿的旧臣,确保无异常之人混入。

庆典过半,德佑帝借口更衣,退入内室。不多时,一个身着内侍服饰的男子悄然走进,跪地低声道:“主子,京营中的几位旧部已联络妥当,只待主子吩咐。”

德佑帝坐在镜前,看着镜中自己鬓角的白发,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却又很快压下:“再等等。” 他知道,萧栎虽表面信任,实则戒备森严;谢渊更是精明强干,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告诉他们,安分守己,切勿轻举妄动。”

男子躬身应道:“属下明白。” 说罢,悄然退去。

德佑帝重新整理好衣袍,走出内室时,脸上已恢复了平和的笑容,仿佛刚才的密谈从未发生。

庆典结束后,萧栎返回乾清宫,看着案上那本 “谢渊南宫往来事” 的木匣,忽然对周显道:“将这匣档案,仍送回丙字库吧。”

周显一愣:“陛下,您不是说……”

片尾

“此一时,彼一时。” 萧栎道,“兄长虽安分,可南宫终究是隐患;谢渊虽忠诚,可权柄过重,不得不防。这档案,还是留着吧。” 他心中清楚,今日的融洽只是表象,只要德佑帝还在南宫,只要谢渊还掌兵权,这朝堂的平衡就随时可能被打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显躬身领命,抱着木匣退出殿外。乾清宫内,萧栎独自伫立在窗前,望着南宫方向的灯火,眼神深沉 —— 他知道,这场君臣、兄弟间的博弈,远未结束。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矛盾激化,当野心抬头,这匣档案,或是南宫的平静,都将成为导火索。

而谢渊回到府中,将那本《贞观政要》放在案上,指尖反复摩挲着书页间的痕迹。他打开书,取出那张薄纸,在烛火下轻轻点燃。火光中,他的眼神坚定 —— 无论未来如何,他都将坚守初心,守护大吴的江山,不让这场平静被轻易打破;可若真有变故,他也绝不会坐视不管。

卷尾语

玄夜密档一案,始于帝王猜忌,虽暂以 “君臣相得” 落幕,却未真正终结,尽显封建皇权下权力平衡的脆弱性。萧栎从 “暗录存证” 到 “暂藏秘库”,从 “释疑用贤” 到 “暗存戒心”,始终未跳出 “制衡” 的核心 —— 他既要倚重谢渊稳固边防、整顿吏治,又要防备德佑帝暗中布局、旧部复辟;既要维系 “孝治” 之名,又要守住御座之安,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谢渊十七次南宫请命,忠直可嘉,却也深谙朝堂凶险 —— 对德佑帝的暗示佯装未察,对萧栎的猜忌坦然以对,在 “忠君” 与 “防患” 之间找到微妙平衡,既不激化矛盾,也不纵容隐患,尽显贤臣的智慧与担当。而德佑帝身处南宫,表面恬淡,暗中却未放弃对权力的觊觎,那句 “旧部尚可联络”,为日后的风波埋下了伏笔,也印证了 “故君不死,权争不止” 的残酷现实。

《大吴稗史》载:“成武七年冬,太上皇生辰,帝亲临祝寿,兄弟和睦,朝野称善,然玄夜卫仍密察南宫往来,丙字库档案未撤,盖帝之深谋也。

封建皇权的本质,是权力的零和博弈。萧栎的 “防”,谢渊的 “稳”,德佑帝的 “隐”,皆是权力结构下的必然选择。今日的君臣同心、兄弟和睦,或许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而那本藏于丙字库的密档,那南宫深处的暗流,都在无声昭示 —— 朝堂博弈无终局,唯有 “时势” 与 “人心”,方能决定最终的走向。

玄夜密档仍锁于秘库,南宫灯火依旧明灭,大吴的江山看似稳固,实则暗流涌动。这场因 “密档” 而起的故事,并未结束,它只是为日后的风云变幻,写下了序章。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