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22章 正群僚缄默,独排非议

玄桢记 第722章 正群僚缄默,独排非议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9-14 11:31:49 来源:全本小说网

卷首语

《大吴会典?礼志》载:“朝会论功,必核实绩、验军籍、考行迹,明赏罚之阶,定勋劳之等,非唯励群僚,亦以固军心、肃吏治也。” 成武八年,边尘初靖 —— 宣府卫总兵率部大破瓦剌主力,生擒敌酋,捷报八百里传至京师,九边震动,朝野称庆。帝萧栎遂御太和殿行 “定功颁赏” 之礼,命吏部总核战功、拟具赏格,期以 “功过昭彰,赏罚不爽”。

时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既掌全**政之重,又承监察百官之责。会前三日,其辖下御史台密探自宣府归,携回吏部初拟之《战功名录》及佐证 —— 名录中三十余 “有功之臣”,多为前吏部侍郎张文旧部,或为京中闲职、从未赴边,或仅司后勤、未历战阵,却赫然列于 “一等功” 之属,而真正浴血冲锋的校尉、士卒,反被抑于末等。更查得张文府中连日车骑络绎,旧党僚属竟以 “贺功” 为名行贿,欲借功赏之机复起势力。

此等 “滥冒功次、紊乱纲纪” 之举,若经御批,则边军寒心、吏治益腐,前番整顿旧党之效将付诸东流。谢渊虽居正一品高位,然无朋党之援 —— 张文旧部遍布吏部,李嵩等老臣暗相回护,朝堂多抱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之念。然其自德胜门之战便以 “守纲纪、护苍生” 为己任,既执确证,便无退缩之理。

及朝会论功,吏部欲呈名录之际,谢渊独出班列,捧弹劾疏及佐证跪奏,历数吏部窜改军籍、虚列战功、受赂安私之弊,言辞铿锵,力排众议。此举非为争权,非为立威,唯以孤臣之身,肩监察之职,于权争暗涌的太和殿中,死守 “功赏分明” 之祖制,尽显封建官僚体系中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的直臣风骨,亦印证《大吴稗史》所云 “渊性刚直,遇奸必纠,虽孤往而不悔” 之载。

孤佩鸣珂,丹墀下、携牍危立。

抬望眼、宸旒高挂,寸心难易。

滥冒功名尘案积,窜更军籍奸徒匿。

叹吏治、蠹弊蚀朝纲,凭谁击?

烛影晃,摇寒碧;霜气冽,侵冠帻。

正群僚缄默,独排非议。

十载风霜磨铁骨,一生肝胆擎清规。

纵无援、孤往亦无悔,昭青史。

《大吴会典?礼志》载:“凡大朝会,设黄麾仗于太和殿外,列丹陛仪卫,文武百官依品阶序立于殿内,文东武西,各执手版,屏息待命。若论功行赏,必由主司呈功次名录,帝亲御批,明勋阶、定赏格,以示天下公义。” 成武八年孟秋,这份延续了百年的仪轨,被一个孤独的身影打破。

太和殿的铜壶滴漏 “嗒嗒” 作响,距辰时朝会尚有两刻,殿内已弥漫开龙涎香与朝服熏香交织的气息。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站在武臣列首,比规定的时辰早到了半个时辰。他左手按在腰间的玉带扣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 —— 那里藏着一卷薄薄的麻纸,是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派人星夜送来的军籍抄本,上面用朱笔圈出的十个名字,与吏部昨日递入的《宣府战功名录》上 “一等功” 的名单完全重合,可抄本备注栏里赫然写着 “留京值守,未赴边”。

殿外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谢渊抬眼望去,龙椅上方的 “正大光明” 匾额在烛火下泛着冷硬的光泽,一如大吴的纲纪 —— 可如今,这纲纪正被一群蛀虫啃噬。三日前,御史台的校尉密报,吏部侍郎张文的府邸夜夜车水马龙,旧党官员们揣着金银珠宝登门 “贺功”,而所谓的 “战功”,不过是张文笔下随意添改的墨迹。更令人齿冷的是,那些真正在宣府卫冰天雪地里断粮三日仍死守阵地的校尉,名录上竟只落得个 “赏银五两” 的末等处置。

“谢大人来得好早。” 身后传来礼部尚书王瑾的声音,带着几分试探。谢渊回头,见王瑾眼神闪烁,欲言又止。他心中了然 —— 王瑾定是得了李嵩的授意,来探他的口风。谢渊淡淡颔首:“朝会论功,关乎军心士气,不敢怠慢。” 王瑾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谢大人,有些事……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李尚书是三朝元老,张文背后的人不少,没必要为了些武夫,把自己置于险境。”

谢渊没有接话,只是重新望向那方 “正大光明” 匾额。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还是个刚入兵部的小吏,随永熙帝亲征瓦剌,在德胜门城楼下,亲眼看见一名普通士卒身中三箭仍死死抱住敌酋的马腿,最终力竭而亡。永熙帝抚着士卒的尸体说:“大吴的江山,是这些人用命换来的,功赏分明,是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如今永熙帝已逝,可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辰时一到,内侍的唱喏声划破寂静:“陛下驾到 ——”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谢渊随众屈膝,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鼻尖萦绕着尘埃的气息。他能听到萧栎的龙靴踏过金砖的声响,沉稳而有力,像极了宣府卫传来的捷报鼓点。可当萧栎坐上龙椅,开口说出 “宣吏部呈功次名录” 时,谢渊的心脏还是猛地一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吏部尚书李嵩躬身应道,示意张文递出名录。那卷明黄封皮的名录在烛火下格外刺眼,谢渊知道,一旦萧栎朱笔落下,那些假功次便成了定局,张文旧党将借势重返朝堂,而前线将士的血,就白流了。他深吸一口气,殿内的烛火在他眼前晃了晃,德胜门的硝烟、黄河堤岸的泥泞、南宫窗下的冷灰,一一在脑中闪过 —— 他是太保,是御史大夫,掌监察之权,守纲纪之责,没有退缩的余地。

“陛下,臣有本启奏!” 谢渊猛地起身,官袍的下摆扫过丹陛的台阶,发出 “簌簌” 的声响。满殿皆惊,连萧栎都微微挑眉。按朝会仪轨,论功环节需先呈名录、再议赏,谢渊此时出列,实属逾矩。李嵩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张文更是攥紧了手中的名录,指节发白。

谢渊跨步走到丹墀中央,从怀中取出弹劾疏与军籍抄本,高高举起:“臣弹劾吏部尚书李嵩、侍郎张文,滥冒功次、收受贿赂、安插私党,败坏朝纲!此疏所列三十余人,皆为张文旧部,其中十人未赴宣府卫半步,却列一等功;前线浴血之将,反被抑于末等,恳请陛下彻查!”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在空旷的太和殿内回荡。殿外的风忽然吹进,卷起他的袍角,烛火被吹得摇曳不定,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孤零零地投在金砖上。谢渊能感受到数百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 有惊讶,有鄙夷,有担忧,也有李嵩等人怨毒的注视。可他没有丝毫畏惧,目光直视萧栎,眼中是不容置疑的坚定。

萧栎没有立刻说话,只是盯着他手中的弹劾疏,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谢渊知道,帝王在权衡 —— 一边是三朝元老的体面,是文官集团的稳定;一边是朝堂的纲纪,是前线将士的军心。他握紧了手中的疏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掌心的汗浸湿了麻纸的边缘。他想起李默密信里的最后一句话:“若功赏不公,宣府卫将士寒心,恐难再为大吴死战。”

“谢卿可有实据?” 萧栎的声音终于响起,带着一丝审视。谢渊躬身道:“臣有军籍抄本、驿站传递记录、太医院诊单为证,更有宣府卫副总兵李默在外候旨,可当堂对质!” 他刻意加重了 “当堂对质” 四字,不给李嵩任何狡辩的余地。

李嵩见状,连忙出列:“陛下,谢大人此举纯属诬陷!吏部核功次向来严谨,许是下属疏忽混淆姓名,何必小题大做?不如先御批名录,再命玄夜卫核查,以免耽误赏功,寒了百官之心。” 张文也跟着附和:“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名录绝无虚假!”

“疏忽?” 谢渊冷笑,向前一步,目光如刀,“李尚书,张文府中收受白银逾万两,行贿管家已被玄夜卫拿下,人证物证俱在,何来疏忽?项上人头担保?你担得起宣府卫将士的命吗?”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得张文瞬间失语,李嵩也一时语塞。

殿内的气氛瞬间凝固,烛火 “噼啪” 爆了个火星,照亮了百官各异的神色。谢渊孤身立于丹墀之上,身后没有一人声援,可他的脊梁挺得笔直。他知道,自己此刻就像德胜门城楼上那面残破的战旗,虽孤立无援,却必须守住阵地。因为他守护的不是自己的仕途,而是大吴的公道,是那些埋骨边疆的士卒最后的尊严。

“传李默进殿。” 萧栎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谢渊心中一松,躬身退到一旁,看着李默快步走进殿内,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场仗,他没有输 —— 不是因为他的职位有多高,而是因为他站在了公道的一边,站在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一边。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谢渊的官袍上,将那正一品的锦纹染成金红。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弹劾疏,上面的墨迹虽已有些模糊,却字字千钧。他忽然明白,所谓 “孤臣”,从来不是真的孤立无援,因为公道与纲纪,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而今日太和殿上的这一幕,终将被写入史册,告诉后世:纵使朝堂黑暗,总有铁骨铮铮之人,为了公道,为了纲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太和殿的铜鹤香炉里,龙涎香的烟气顺着丹陛向上飘,缠上谢渊垂在身侧的手指。他指尖冰凉,握着的弹劾疏却因掌心的汗湿,边缘微微发皱。疏上密密麻麻的朱批,是他昨夜挑灯核对的结果 —— 吏部呈报的 “宣府战功名录” 中,三十七个名字被圈出,个个都是张文旧部,其中十人军籍册上明注 “留京值守”,却赫然列在 “冲锋陷阵” 的一等功名录里。

“陛下驾临 ——” 内侍的唱喏声从殿外传来,谢渊随众屈膝,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心中却燃着一团火。三日前,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的密信送到府中,信里附着重叠的功次申报单与军籍记录,字里行间满是前线将士的愤懑 —— 那些浴血拼杀的兵卒未得封赏,京中闲坐的旧党却借 “战功” 谋官,这不仅是对将士的践踏,更是对朝廷纲纪的亵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缓缓起身,目光越过排班的群臣,落在吏部侍郎张文的背影上。张文站在队列靠前的位置,袍角平整,脊背挺直,显然对自己炮制的名录胸有成竹。谢渊想起昨日御史台校尉回报,张文府中昨夜车水马龙,旧党官员络绎不绝,想来是在串联造势,要将这份掺假的名录坐实。

“宣吏部呈功次名录。” 萧栎的声音从龙椅上传来,沉稳中带着庆功的暖意。

谢渊的心脏猛地一缩。按朝会仪轨,此时当由吏部递名录,群臣附议后御批。可一旦御批,那些假功次便成定局,张文旧党借势复起,前番整顿吏治的心血将付诸东流。他深吸一口气,殿内的烛火在他眼前晃了晃,德胜门城楼上染血的旌旗、黄河堤岸下民夫的号子、南宫窗下德佑帝咳血的模样,一一在脑中闪过 —— 他既掌监察,便无退缩之理。

在张文躬身欲递名录的瞬间,谢渊跨步而出,官袍的下摆扫过丹陛的台阶,发出轻微的声响。“陛下,臣有本启奏!”

满殿的呼吸似乎都停滞了。他能感受到身后群臣投来的诧异目光,能猜到李嵩此刻紧绷的脸色,甚至能想象到张文骤然僵硬的背影。但他没有回头,只是将弹劾疏高举过头顶,声音铿锵:“臣弹劾吏部滥报功次,徇私舞弊,借战功之名安插私党,败坏朝纲!”

“谢卿可有实据?” 萧栎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谢渊低头,目光落在疏稿上那些被朱笔圈点的名字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他派御史台校尉连日核查的结果 —— 军籍册、戍边记录、驿站传递的文书,层层印证,无可辩驳。“陛下,名录中‘奋勇杀敌’的通州卫百户王顺,成武八年三月至五月均在京中养病,有太医院诊单为证;‘督粮有功’的户部主事刘安,从未踏足宣府,其家仆可作证。此类共三十七人,臣已将佐证附于疏后,请陛下御览。”

他能感受到张文投来的怨毒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紧接着,便听到李嵩的声音响起,带着刻意的平缓:“谢大人未免过于急躁。吏部核功次向来严谨,或许是下属疏忽,混淆了姓名籍贯。不如先御批名录,再命玄夜卫核查,以免耽误赏功,寒了将士之心。”

“疏忽?” 谢渊冷笑,指尖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他想起李默密信里写的 “前线将士闻之,皆有怨色”,想起那些在宣府卫冰天雪地里断粮三日仍死守阵地的兵卒,心中的怒火更盛。“李尚书,三十七人皆为张文旧部,巧合至此?且臣查到,张文府中近日收受这些‘功臣’贿赂白银逾万两,玄夜卫已扣下行贿的管家,人证俱在,何来疏忽?”

他刻意提高了声音,让殿内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楚。他知道,今日若不将此事闹大,若给了李嵩 “事后核查” 的缓冲,这些证据定会被旧党销毁,行贿者会脱罪,舞弊者会安然无恙,而真正的功臣,将永远被埋没。

“谢渊!你血口喷人!” 张文的声音终于忍不住响起,带着慌乱,“那些都是诬告!是你为了揽权,故意构陷吏部!”

谢渊转头,第一次直面张文。他看着张文涨红的脸,看着他眼中的恐惧与不甘,心中没有丝毫怜悯。“张文,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此刻就在殿外候旨,他亲历战事,可指认名录真伪。你敢与他对质吗?”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砸得张文瞬间失语。谢渊能听到身后传来细碎的议论声,能猜到那些中立的官员此刻心中的判断。他知道,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但他没有放松 —— 李嵩根基深厚,定会再做挣扎,他必须守住这口气,直到将这些蛀虫彻底揪出来。

“传李默进殿。” 萧栎的声音终于落下,带着决断。

谢渊躬身退后,手指依旧紧紧攥着弹劾疏。殿外传来李默的脚步声,沉稳而有力,像前线将士踏过雪地的声响。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 这不仅是一场对吏部的弹劾,更是一场对朝堂**的宣战,他不能输,也输不起。

李默的证词与弹劾疏上的内容分毫不差。当听到李默说 “王顺、刘安等人从未赴宣府” 时,谢渊能清晰地感受到殿内气氛的变化,那些原本偏向李嵩的官员,纷纷低下头,不再言语。

“张文,你还有何话可说?” 萧栎的声音冷了下来。

张文 “噗通” 一声跪倒在地,哭声嘶哑:“陛下饶命!是下属蒙蔽臣,臣一时失察,并非故意舞弊!”

谢渊心中冷笑 —— 事到如今,仍在狡辩。他正要再出言驳斥,却听到李嵩的声音再次响起:“陛下,张文虽有错,但念其平日勤勉,且功次核查繁杂,难免有疏漏。臣愿牵头重新核查,三日之内定给陛下一个交代,恳请陛下从轻发落张文。”

谢渊立刻明白李嵩的用意 —— 他要借 “重新核查” 的名义,销毁证据,包庇旧党。他当即上前一步:“陛下不可!李尚书与张文过从甚密,其侄李达亦在此次‘功臣’名录中,若由他核查,只会官官相护,掩盖真相。臣举荐刑部尚书周铁与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共同核查,二人刚正不阿,不涉党争,必能还朝堂一个清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知道,这个提议必然会得罪李嵩,甚至会引发整个文官集团的不满。但他没有犹豫 —— 监察百官是他的职责,若因怕得罪人而放任**,他便对不起身上的官袍,对不起信任他的萧栎,更对不起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

萧栎沉默了片刻,道:“准奏。周铁、秦飞即刻核查,若有徇私舞弊者,一并严惩。张文革职下狱,听候发落。”

谢渊躬身领旨,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下一半。但他没有放松警惕,他能感受到李嵩投来的冰冷目光,能猜到旧党绝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在朝会暂歇时,他收到秦飞派人送来的密信 —— 李嵩已派人去诏狱署,与提督徐靖密谈,似要捏造证据构陷他。

谢渊捏着密信,指节发白。徐靖是石迁旧部,素来与李嵩勾结,当年构陷前兵部尚书便是二人合谋。如今他们狗急跳墙,定会不择手段。他深吸一口气,将密信塞进袖中。他不怕构陷,因为他问心无愧;但他不能让这些人得逞,不能让刚刚有转机的吏治再次败坏。

他快步走向偏殿,萧栎正在那里等候。他知道,此刻必须向萧栎禀明情况,争取支持。他不能孤军奋战,但他也清楚,帝王的信任是有限的,他必须用实据说话,不能仅凭猜测。

“陛下,李嵩与徐靖勾结,欲捏造证据构陷臣。” 谢渊将秦飞送来的密信呈上,“此信是玄夜卫截获的李嵩给徐靖的手札,虽未明说构陷之事,但‘除碍’二字,其意昭然。”

萧栎接过密信,眉头紧锁。谢渊能看到帝王眼中的犹豫 —— 李嵩是三朝元老,徐靖掌诏狱,若同时处置二人,恐引发朝堂动荡。但他没有退缩,继续说道:“陛下,徐靖是石迁旧部,当年参与构陷忠良,罪证确凿。此次若不将其拿下,他与李嵩勾结,不仅会构陷臣,更会威胁朝堂稳定。臣恳请陛下命秦飞即刻搜查徐靖府邸,获取罪证!”

萧栎沉默了许久,终于点头:“准奏。但谢卿需记住,凡事留有余地,不可株连过广。”

谢渊躬身领旨,心中清楚,萧栎的 “留有余地” 是帝王的平衡之术,但他不能因此手软。徐靖与李嵩勾结多年,手中定有不少旧党罪证,若能查获,便能彻底清除这股残余势力。

他回到太和殿时,周铁与秦飞已领旨离去。殿内的烛火依旧明亮,却照不进那些角落里的阴暗。他站在丹陛之下,目光扫过那些沉默的群臣,忽然明白,吏治的清明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人一次次站出来,一次次与**抗争,哪怕孤身一人,哪怕面临重重险阻。

不多时,秦飞派人回报,在徐靖府邸搜出大量贪腐证据,还有与石迁旧部的往来书信,证实了当年构陷忠良的阴谋。当徐靖被押入殿中,当那些罪证摆在众人面前时,谢渊看到李嵩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看到那些旧党官员纷纷低下头,不敢再言语。

“李嵩,你还有何话可说?” 萧栎的声音带着雷霆之怒。

李嵩跪倒在地,浑身颤抖,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镇定。谢渊看着他,心中没有丝毫快意,只有一种沉重的释然。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旧党的残余势力仍在,新的**可能随时滋生,但他至少守住了此刻的清明,至少给了那些真正的功臣一个交代。

片尾

朝会结束时,夕阳透过太和殿的窗户,照在谢渊身上。他走出殿门,晚风拂过官袍,带来一丝凉意。他回头望了一眼这座庄严的大殿,想起弹劾疏上那些朱批,想起李默密信里的愤懑,想起萧栎最终的决断,心中一片澄澈。

他知道,前路依旧漫长,朝堂之上的博弈不会停止,**与清明的较量也不会终结。但他不会退缩 —— 只要他还穿着这身官袍,还掌着监察之权,就会像德胜门的城墙一样,坚守着纲纪,守护着大吴的朝堂清明,哪怕孤身一人,也要站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卷尾语

谢渊朝会劾奸一案,无朋党之援,无僚属之助,纯然是孤臣直道的孤军奋战。他以御史大夫之职,凭一己之力撕开 “官官相护” 的黑幕,将吏部滥报功次的舞弊之举公之于众,不仅彰显了监察体系的刚性,更诠释了 “直臣” 二字的重量 —— 非为邀功,非为夺权,只为守住 “功赏分明” 的纲纪,对得起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的初心。

从心理轨迹观之,谢渊的行动始终在 “审慎” 与 “决绝” 间平衡:入朝会前核查证据的缜密,是为 “审慎”;朝堂之上独犯众议的果敢,是为 “决绝”;面对李嵩 “事后核查” 提议的驳斥,是对 “姑息养奸” 的警惕;请求搜查徐靖府邸的坚持,是对 “斩草除根” 的清醒。这种心理张力,让人物脱离了 “完美直臣” 的扁平,尽显封建官僚在权斗漩涡中的真实挣扎与坚守。

《大吴名臣传》载:“渊在朝,以孤直闻,论功一案,独战群僚,终清吏治之弊,时人谓之‘谢铁面’。” 此案虽未彻底根除朝堂**,却为成武朝的吏治清明奠定了基石,更留下了 “直臣虽孤,其道不孤” 的精神坐标。后世读史者当悟:朝堂的清明,从来不是帝王的独断,也不是朋党的博弈,而是需要谢渊这样 “宁折不弯” 的直臣,以一身风骨,撑起纲纪的脊梁。

太和殿的烛火终会熄灭,但谢渊在丹陛之下举起弹劾疏的身影,终将镌刻在大吴的史册里,成为后世为官者的镜鉴 —— 无论身处何种浊流,守住初心,便守住了为官的根本。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