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20章 权高岂止群小忌,功盛偏教帝心惊

卷首语

《大吴会典?职官志》载:“太保掌天下军政,御史大夫主监察百官,二职并领者,非勋旧重臣不得任。” 成武五年,南宫供案既定,罪臣伏诛,谢渊以正一品太保兼领兵部、御史台,威重中枢。

帝萧栎深忌其功,适逢河患骤起,遂借 “治河需重臣总摄” 之名,将其外遣远疆。此举看似倚重,实则帝王制衡之术,暗合《大吴稗史》“成武中,帝忌渊权重,假河工疏之” 的记载,尽显封建皇权下 “功高则震主,权盛则招疑” 的残酷铁律。

禁垣深计意难平,孤臣将赴远疆行。

权高岂止群小忌,功盛偏教帝心惊。

但问故君寒暖意,休论朝堂宠辱名。

狂澜凭谁力挽定,留与青史说赤诚。

乾清宫的龙涎香燃得极慢,烟气在御案前凝成一团,模糊了萧栎脸上的神色。他指尖摩挲着户部递来的《黄河决口疏》,疏中 “开封段堤岸溃决,淹没良田万顷,流民逾十万” 的字句,被朱笔圈了又圈。

“周显,” 萧栎忽然开口,声音低沉,“谢渊近日在御史台查什么?”

侍立一旁的少保兼玄夜卫指挥使周显躬身答道:“回陛下,谢大人正督责御史清理李嵩旧部,已弹劾吏部主事三人、地方知府五人,皆是李嵩安插的亲信。”

萧栎 “嗯” 了一声,目光落在御案角落的《南宫供给案卷宗》上。那卷宗封皮已有些磨损,里面是谢渊当年拟的供给清单、德佑帝的医案,还有李嵩等人的供词。正是这份卷宗,让谢渊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也让他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 如今朝堂之上,文官敬他执法严明,武将服他德胜门之功,连玄夜卫的校尉,见了他都要恭恭敬敬地行礼。

“功高盖主,自古皆是大忌啊。” 萧栎低声自语,指尖在《黄河决口疏》上重重一按。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既能让谢渊离开中枢,又不至于落下 “鸟尽弓藏” 骂名的理由。黄河决口,恰是天赐良机。

“传朕旨意,” 萧栎抬眼,语气不容置疑,“命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暂卸御史台及兵部日常事务,以‘总领河工’之职,即刻前往开封,督办黄河堤岸修缮,安抚流民。”

周显心中一惊,随即明白萧栎的用意 —— 河工历来是苦差,且远离京城,谢渊一旦离京,中枢权力便会重新洗牌。他迟疑道:“陛下,谢大人正清理李嵩旧部,此时外遣,恐吏部旧党死灰复燃。”

“有张文在。” 萧栎打断他,“张文暂代御史台事务,再命周铁协助,足以镇住局面。” 他早已盘算清楚:张文是吏部侍郎,素来谨小慎微,不敢擅权;周铁刚正,与谢渊无党无派,由二人协同,既能稳住吏治,又能削弱谢渊的势力。

周显不再多言,躬身领旨:“臣遵旨,即刻去兵部传旨。”

看着周显离去的背影,萧栎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他知道,此举定然会让谢渊寒心,但他别无选择 —— 一个权倾朝野、又得民心的臣子,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既能护主,也能伤人。他必须把这把刀的锋芒,暂时收起来。

兵部衙门的正堂内,谢渊刚看完宣府卫送来的《边卫布防疏》,杨武便匆匆进来,脸色凝重:“大人,玄夜卫周显大人来了,说是传陛下旨意。”

谢渊心中一凛,放下奏疏,整理了一下官袍:“请他进来。”

周显捧着明黄圣旨走进来,脸上带着惯常的微笑,眼底却藏着一丝复杂:“谢大人,陛下有旨,宣你接旨。”

谢渊率兵部官员跪地,听周显宣读圣旨。当 “暂卸御史台及兵部日常事务”“总领河工,前往开封” 的字句传入耳中时,他的身体微微一僵。他猛地抬头,看向周显 —— 这不是简单的差遣,是明晃晃的外放,是剥夺他的中枢权力。

“臣…… 领旨谢恩。” 谢渊的声音有些干涩,却依旧沉稳。他知道,君命难违,更何况,黄河决口确实关乎十万流民的性命,他不能推辞。

周显收起圣旨,走上前扶起他,低声道:“谢大人,陛下也是无奈,黄河灾情紧急,非重臣不能镇住局面。”

谢渊看着他,嘴角扯出一丝苦笑:“周大人不必宽慰我,我明白。” 他岂止明白,他更清楚,这 “无奈” 背后,是帝王对他日益增长的猜忌。李嵩伏诛后,他在朝堂的权重无人能及,萧栎这是在 “削权”,也是在 “试探”。

“谢大人何时动身?” 周显问道。

“明日一早就走。” 谢渊道,“兵部事务,我已交代给杨武,让他遇事多请示陛下。御史台那边,张文暂代,还请周大人多照拂,别让李嵩旧部钻了空子。”

周显点头:“大人放心,玄夜卫会盯着。” 他犹豫了一下,又补充道:“陛下特意交代,河工所需银两、粮草,户部会优先拨付,若有地方官刁难,可直接以玄夜卫令牌拿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心中一动 —— 萧栎虽外遣他,却也给了他临机处置之权,这既是信任,也是束缚。他拱手道:“替我谢陛下。”

周显走后,杨武忍不住道:“大人,陛下这是明摆着削您的权!黄河河工历来是烫手山芋,多少重臣栽在上面,您不能去啊!”

“不去?” 谢渊坐下,端起茶杯,却没喝,“黄河决口,流民遍野,我若不去,难道看着百姓受苦?再说,君命已下,我能抗旨吗?”

“可……” 杨武还想争辩,却被谢渊打断:“你按我说的,把兵部的军籍册、边卫调度文书整理好,明日一早交给我。另外,去太医院取些治疗风寒、痢疾的药材,我带往开封,流民中定有不少患病的。”

杨武看着谢渊坚定的眼神,知道再多说无益,只得躬身道:“属下这就去办。”

待杨武走后,谢渊独自坐在正堂,望着窗外的天色。他想起德胜门之战,萧栎握着他的手说 “谢卿是大吴的柱石”;想起南宫供给案,萧栎拍案道 “天塌下来,朕顶着”。不过数月,帝王的态度便已天翻地覆。

他不怨萧栎 —— 身处那个位置,猜忌是常态,制衡是本能。他只是担忧,自己离京后,南宫的德佑帝,会不会再受委屈?李嵩旧部,会不会死灰复燃?

“南宫……” 谢渊低声自语,起身拿起纸笔,写下一道《请饬南宫供给疏》,反复叮嘱 “棉衣需厚实,炭火需足量,医官需每日问诊”,写完后,仔细封好,交给心腹校尉:“明日一早,务必亲手交给南宫刘公公,让他转呈陛下。”

次日清晨,兵部衙门外,车马早已备好。谢渊穿着一身素色官袍,没有带过多随从,只挑了十名精干的亲兵,还有杨武为他准备的药材、文书。

“大人,” 杨武递上一个木匣,“这里面是您常用的兵符副本,还有御史台的弹劾印鉴,您带着,以防万一。”

谢渊接过木匣,却又推了回去:“兵符交还给兵部,弹劾印鉴交给张文。我此去是办河工,不是掌兵权、理监察,带这些无用。”

杨武急道:“可大人离京后,若有人构陷您……”

“构陷我什么?” 谢渊笑了笑,“治河不力?那我便以死谢罪。贪墨河工银?我身无长物,怕他们找不到证据。” 他拍了拍杨武的肩膀,“好好守着兵部,盯着边防线,别让瓦剌有机可乘。”

正说着,周显带着玄夜卫的人来了,还牵着一匹骏马:“陛下特意将‘踏雪’赐给大人,说此马脚力好,能助大人早日抵达开封。”

谢渊看着那匹通体雪白的骏马,心中五味杂陈 —— 萧栎终究还是念及旧情,只是这情分,在皇权面前,太过脆弱。他翻身上马,对周显拱手道:“替我回禀陛下,臣定不辱命,早日平定河患,安抚流民。”

“大人一路保重。” 周显躬身道,看着谢渊的车马渐渐远去,眼中闪过一丝惋惜。他知道,谢渊此去,再想回到中枢,难了。

谢渊的车马刚出宣武门,就见路边跪着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为首的老者捧着一块干裂的泥土,哭喊道:“大人,救救我们吧!黄河决口,家里的粮都被淹了,孩子快饿死了!”

谢渊连忙翻身下马,扶起老者:“老人家,陛下已命我前往开封治河,定会让你们有饭吃、有地方住。” 他命亲兵取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流民,又问道:“你们是从开封逃来的?可知现在堤岸溃决的具体情况?”

老者哽咽道:“回大人,开封东北的堤岸塌了三丈多,河水灌进城里,官仓的粮被水冲了,还有些官老爷,不仅不救人,还抢我们的救命粮!”

谢渊脸色一沉 —— 他就知道,河工之事,绝不会一帆风顺。地方官员勾结贪墨,历来是河患难治的根源。他对老者道:“老人家,你随我一起走,给我指认那些抢粮的官老爷,我定饶不了他们。”

老者连连磕头:“谢大人真是青天大老爷!”

谢渊翻身上马,心中的忧虑更甚。他原以为,离京只是远离中枢的权力斗争,却没想到,地方的黑暗比朝堂更甚。那些抢粮的官员,背后定然有靠山,说不定就是李嵩的旧部 —— 李嵩虽死,他的门生故吏遍布地方,如今他离京,这些人便没了忌惮

车马行至涿州,谢渊接到了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派人送来的密报。密报上写着:“吏部侍郎张文已弹劾御史台御史三人,皆为谢大人亲信;户部侍郎陈忠以‘河工银不足’为由,拖延拨付粮草;开封知府赵全,为李嵩门生,暗中勾结地方乡绅,截留朝廷赈灾粮。”

谢渊将密报揉在手里,指节发白。果不其然,他刚离京,张文、陈忠等人就开始行动了 —— 张文弹劾他的亲信,是为了清除御史台的 “谢党”;陈忠拖延粮草,是想让他治河不力;赵全截留赈灾粮,是明目张胆的贪墨。这三人,看似各自为政,实则是官官相护,都想借河工之事扳倒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人,” 亲兵队长低声道,“要不要派人回京城,向陛下奏报?”

“不必。” 谢渊道,“奏报了又如何?陛下既然让我离京,就不会轻易插手。这些人,我自己来收拾。” 他命人停车,写下一道手谕,命人快马加鞭送往玄夜卫北司,交给秦飞:“命秦飞即刻派人查赵全截留赈灾粮的证据,拿到后,直接押解京城,交刑部周铁审理。”

亲兵领命而去,谢渊望着车窗外的农田,心中一片冰凉。他想起自己在御史台时,曾对萧栎说 “吏治不清,国无宁日”,如今看来,这吏治之清,比黄河治淤更难。李嵩虽死,他留下的毒瘤,却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清除的。

傍晚时分,车马抵达涿州驿站。驿站驿丞见是谢渊,连忙迎上来,满脸堆笑:“谢大人一路辛苦,小的已备好酒菜,请大人入内歇息。”

谢渊走进驿站大堂,见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还有一壶上好的女儿红,眉头当即皱起:“驿丞,如今黄河决口,流民遍野,你这里倒是丰盛。这些酒菜,是用什么钱买的?”

驿丞脸色一变,支吾道:“是…… 是小的自己的钱,孝敬大人的。”

“是吗?” 谢渊冷笑,“你一个驿丞,月俸不过三两银子,能买得起这么丰盛的酒菜?我看,是用截留的驿站经费吧?”

驿丞吓得 “噗通” 一声跪下:“大人饶命!小的再也不敢了!是…… 是开封知府赵大人让小的这么做的,他说您是贵客,一定要好好招待,费用由他来出。”

“赵全?” 谢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他倒是会做人情。这些酒菜,全部撤下,分给驿站的流民和驿卒,你跟我来,说说赵全让你做了多少这种‘人情’。”

驿丞不敢怠慢,跟着谢渊进了内室,一五一十地招认:“赵大人不仅让小的招待过往官员,还让小的帮他转运截留的赈灾粮,说是‘暂存’在驿站,等风头过了再分。”

谢渊让亲兵记录下驿丞的供词,又命人搜查驿站后院,果然找到了二十多袋印有 “户部赈灾粮” 字样的粮食。他看着那些粮食,心中的怒火更盛 —— 这些都是流民的救命粮,赵全竟然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截留,简直是丧心病狂。

“把驿丞绑了,带回京城,交给秦飞。” 谢渊对亲兵队长道,“再派人盯着这些粮食,等秦飞的人来了,一起押走。”

处理完驿站的事,谢渊坐在内室,没有点灯。黑暗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他想起自己离京前,最担心的是南宫的德佑帝,如今看来,他不仅要治河,还要清理地方的贪腐,还要应对朝堂的算计。这趟河工之行,远比他想象的更艰难。

谢渊抵达开封。开封知府赵全率领地方官员出城迎接,脸上堆着谄媚的笑:“谢大人一路辛苦,下官已备好官署,供大人办公歇息。”

谢渊看着赵全,目光锐利如刀:“赵知府,我问你,户部拨付的第一批赈灾粮,何时到的?分发了多少?”

赵全脸色一僵,连忙答道:“回大人,赈灾粮三日前就到了,已分发了一半,剩下的…… 剩下的怕流民哄抢,暂存在官仓。”

“暂存?” 谢渊冷笑,“我看是‘私存’吧?涿州驿站的驿丞已经招认,你让他帮你转运截留的赈灾粮,可有此事?”

赵全脸色骤变,额头渗出冷汗:“大人,这都是诬陷!是驿丞想推卸责任,才栽赃给下官的!”

“是不是诬陷,查一查就知道了。” 谢渊对亲兵道,“把赵全拿下,派人搜查知府衙门和他的私宅,寻找截留赈灾粮的证据。”

赵全挣扎着喊道:“谢渊!你无权拿我!我是朝廷命官,要拿我也得有陛下的旨意!”

“我奉陛下之命总领河工,有临机处置之权。” 谢渊语气冰冷,“你截留赈灾粮,草菅人命,我不仅要拿你,还要参你个‘欺君罔上、贪墨赈灾’之罪!”

亲兵将赵全押了下去,地方官员们吓得面如土色,纷纷跪地:“大人饶命!下官们都是受赵全胁迫,不敢不从啊!”

“谁是受胁迫,谁是同谋,我会一一查清。” 谢渊道,“现在,你们立刻随我去河堤,查看决口情况;另外,命人打开官仓,将剩下的赈灾粮全部分发下去,再搭建临时棚屋,安置流民。若有延误,以赵全同党论处!”

“是!是!” 官员们连忙应道,不敢有丝毫怠慢。

谢渊跟着官员们来到黄河决口处,只见浑浊的河水汹涌澎湃,决口处的堤岸早已被冲得不成样子,附近的农田一片汪洋,流民们在堤岸上搭着简陋的棚屋,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大人,” 负责河堤修缮的工部主事上前道,“这决口太大,需要大量的石料、木料和民夫,可现在石料和木料都被赵全扣下了,说是‘要先修知府衙门’。”

谢渊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立刻派人去附近的山上开采石料,去林场砍伐木料,所需费用,先从我的俸禄里支,日后再向户部报销。另外,张贴告示,招募民夫修堤,每日管三餐,还给铜钱二十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主事躬身道:“是,下官这就去办。”

谢渊站在河堤上,望着汹涌的黄河水,心中沉甸甸的。他知道,治河之路漫长而艰难,不仅要与自然抗争,还要与人心的贪婪博弈。可他别无选择,只能咬牙坚持 —— 为了十万流民,为了大吴的江山,也为了不辜负自己的初心。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萧栎正看着张文递上的《劾谢渊治河迟缓疏》。疏中称 “谢渊到任旬日,未动一土一木,反先拿问知府,恐有挟私报复之嫌”,末尾还附着十几名地方官员的联名签字。

“陛下,” 张文躬身道,“谢大人此举,已引起地方官员恐慌,若再放任,恐河工难成。”

萧栎将疏稿扔在御案上,语气冰冷:“你怎么知道他未动一土一木?玄夜卫的密报说,谢渊已派人开采石料、招募民夫,只是赵全截留物料,才延误了工期。”

张文脸色一白,没想到萧栎竟已掌握实情,连忙辩解:“臣…… 臣只是听闻,未加核实。但谢大人拿问赵全,未奏请陛下,实乃擅权。”

“擅权?” 萧栎冷笑,“朕给了他临机处置之权,拿问一个贪墨赈灾粮的知府,算什么擅权?张文,你是不是觉得谢渊离京了,御史台就成了你的天下?”

张文吓得跪地磕头:“臣不敢!臣只是忧心河工,别无他意。”

“忧心河工,就该多想想如何调配物料、安抚流民,而不是在这里弹劾同僚。” 萧栎道,“这份疏稿,朕留着,若谢渊真的治河不力,再论罪不迟。退下吧。”

张文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萧栎看着他的背影,心中的烦躁更甚。他知道,张文是想趁机掌控御史台,可谢渊离京前,早已将亲信安插在关键岗位,张文一时半会儿难以得手。但长此以往,朝堂之上,必然又是一番党争。

“周显。” 萧栎唤道。

周显从屏风后走出:“陛下。”

“谢渊那边,有什么新消息?”

“回陛下,谢大人已拿下赵全,正在清查他的同党,同时招募了上万民夫,开始修补堤岸。只是户部拨付的粮草还没到,民夫们只能半饥半饱地干活。” 周显答道。

萧栎皱起眉头:“陈忠怎么回事?朕不是下旨让他优先拨付河工粮草吗?”

“臣查了,陈忠说国库空虚,需要先凑齐边军粮饷,河工粮草只能暂缓。” 周显低声道,“但臣怀疑,陈忠是受了张文的指使,故意拖延,想给谢大人制造麻烦。”

萧栎沉默片刻,道:“传朕旨意,命陈忠于三日内将河工粮草拨付到位,若有延误,革职查办。另外,命秦飞将赵全押解回京,交刑部严审,务必查出他的所有同党。”

“臣遵旨。” 周显领旨退下。

萧栎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落叶,心中一片茫然。他外遣谢渊,是为了制衡权力,可如今,张文、陈忠等人却趁机作乱,朝堂反而更加动荡。他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深渊。

陈忠将河工粮草拨付到位,谢渊终于可以全力治河。他亲自坐镇河堤,与民夫们同吃同住,亲自指挥石料的搬运、堤岸的修补。白天,他顶着烈日在河堤上奔波;夜晚,他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批阅文书,清查赵全的同党。短短半个月,河堤的决口就修补了一半,流民们也都得到了安置,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消息传到京城,萧栎心中稍感宽慰,可张文却并不甘心。他找到陈忠,密谋道:“谢渊在开封威望日增,再这样下去,等他治河成功回京,我们就完了。必须想个办法,让他永无翻身之日。”

陈忠犹豫道:“可陛下对谢渊还有旧情,我们若直接弹劾,恐怕不行。”

“不是直接弹劾,是栽赃。” 张文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赵全不是还没审吗?我们让人给他递话,让他咬出谢渊,说谢渊也参与了截留赈灾粮,只是后来怕事情败露,才拿问了他。再伪造一些证据,陛下就算不信,也会对谢渊产生猜忌。”

陈忠心中一惊:“这…… 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事到如今,顾不得那么多了。” 张文道,“若谢渊回京,我们才是死路一条。你放心,只要我们做得天衣无缝,陛下不会查到我们头上。”

陈忠沉吟片刻,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好,我听你的。”

两人随即开始行动,张文让人给关押在诏狱的赵全递了纸条,许给他 “免死” 的承诺,让他诬陷谢渊;陈忠则伪造了谢渊与赵全的往来书信,上面 “约定截留赈灾粮分赃” 的字迹,模仿得惟妙惟肖。

很快,张文就拿着这些 “证据”,再次进宫面圣。“陛下,” 他跪在御案前,双手捧着 “证据”,“臣查到,谢渊与赵全勾结,共同截留赈灾粮,后来谢渊怕事情败露,才先下手为强,拿问了赵全,以掩人耳目。这些书信,就是证据。”

萧栎拿起书信,仔细翻看。上面的字迹,确实与谢渊的笔风有几分相似,可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 谢渊不是贪财之人,德胜门之战后,他把朝廷赏赐的银子全分给了阵亡将士的家属,自己家中,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赵全招认了吗?” 萧栎问道。

“招认了,” 张文道,“赵全说,他是受谢渊指使,截留的赈灾粮,大部分都交给了谢渊。”

萧栎看着张文,目光锐利:“这些证据,你是怎么得到的?”

张文心中一慌,连忙道:“是…… 是秦飞在赵全的私宅里搜到的,赵全也是向秦飞招认的。”

“传秦飞。” 萧栎道。

不多时,秦飞走进殿内:“臣秦飞参见陛下。”

“张文说,你在赵全的私宅里搜到了谢渊与赵全勾结的书信,赵全也向你招认了,是吗?” 萧栎问道。

秦飞一愣,随即明白过来,张文是在栽赃谢渊。他躬身道:“回陛下,臣并未在赵全的私宅里搜到此类书信,赵全也从未招认过谢大人。张文大人所言,纯属虚构。”

张文脸色骤变:“秦飞!你…… 你怎么能撒谎!”

“谁在撒谎,陛下一问便知。” 秦飞道,“赵全关押在诏狱,陛下可亲自提审;赵全的私宅,陛下可派人重新搜查。”

萧栎看着张文,语气冰冷:“张文,你可知罪?”

张文知道事情败露,瘫倒在地:“陛下饶命!臣一时糊涂,才听信了陈忠的谗言,做出此等蠢事,求陛下给臣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糊涂?” 萧栎冷笑,“你是为了掌控御史台,才栽赃谢渊,这叫糊涂吗?传朕旨意,张文、陈忠革职下狱,交刑部严审,他们的同党,一并清查!”

“陛下饶命啊!” 张文和随后被传召进来的陈忠连连磕头,却被玄夜卫拖了下去。

秦飞看着两人的背影,躬身道:“陛下,谢大人在开封一心治河,却屡遭陷害,臣恳请陛下召谢大人回京。”

萧栎沉默片刻,道:“河工未毕,他不能回来。但你要传令给谢渊,告诉他张文、陈忠已被拿下,让他安心治河,所需之物,户部不得再拖延。”

“臣遵旨。” 秦飞领旨退下。

萧栎拿起那份伪造的书信,撕得粉碎。他心中既愤怒又愧疚 —— 愤怒张文、陈忠的阴险,愧疚自己竟差点相信了他们的谗言,冤枉了谢渊。他走到书架前,取出谢渊当年在德胜门之战中写的战报,上面的字迹刚劲有力,充满了对大吴的忠诚。与那份伪造的书信相比,简直天差地别。

“谢渊,你可一定要争气啊。” 萧栎喃喃自语,“别让朕失望,也别让天下人失望。”

谢渊收到秦飞送来的消息时,正在河堤上指挥民夫搬运石料。得知张文、陈忠已被革职下狱,他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随即又升起一丝忧虑 —— 张文、陈忠虽倒,他们的同党却未必能全部清除,日后的麻烦,恐怕还会有。

“大人,” 亲兵队长道,“陛下还说,让您安心治河,所需之物,户部不得再拖延。”

谢渊点点头:“知道了。你让人把这个消息告诉民夫们,让他们也安心干活。”

亲兵领命而去,谢渊望着修好的堤岸,心中稍感欣慰。这些日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可他随即又想起了南宫的德佑帝,不知道他的棉袍有没有送到,咳嗽有没有好一些。

他回到帐篷,写下一道奏疏,除了汇报河工的进展,还特意问道:“南宫寒冬将至,臣前请制备的棉袍,不知是否送到?太上皇身体康健否?” 写完后,他仔细封好,交给亲兵,命他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几日后,萧栎收到了谢渊的奏疏。当看到 “南宫棉袍送到了吗?” 这句话时,他的心中猛地一震。谢渊远在开封,身处治河的艰难险境,却还惦记着南宫的兄长,惦记着一件棉袍。而自己,却因为猜忌,将他外遣,让他受尽委屈。

“周显。” 萧栎唤道。

周显走进殿内:“陛下。”

“南宫的棉袍,送到了吗?” 萧栎问道。

“回陛下,早就送到了,太上皇很是满意,还让刘公公送来了谢恩笺。” 周显答道。

萧栎点点头,拿起朱笔,在谢渊的奏疏上批复:“棉袍已送到,太上皇身体康健。河工辛劳,卿需保重身体,所需之物,朕必全力支持。” 写完后,他又觉得不够,让人取来一件自己穿过的狐裘,连同批复一起,交给亲兵,命他送往开封。

“告诉谢渊,” 萧栎道,“这狐裘是朕赐给他的,让他注意保暖,别冻坏了身体。”

周显看着萧栎的举动,心中明白,他对谢渊的猜忌,已渐渐被愧疚取代。可帝王的骄傲,让他无法亲自向谢渊道歉,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关怀。

谢渊收到萧栎的批复和狐裘时,正坐在帐篷里批阅文书。看着批复上 “卿需保重身体” 的字样,又抚摸着那件温暖的狐裘,他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他知道,萧栎心中,终究还是念及旧情的。

“大人,” 亲兵队长道,“陛下赐下狐裘,是对您的信任啊。”

谢渊点点头:“是啊,陛下的信任,我不能辜负。” 他将狐裘收好,又投入到河工的事务中。他知道,只有早日治好黄河,才能不辜负萧栎的信任,也才能早日回京,看看南宫的兄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