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19章 医状含忧凝恳切,疏言牵念扰君情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宫闱志》载:“故君居所供给,隶礼部核拟、户部调拨、光禄寺采办,凡增减物项、变更规制,必奏请御批,非钦命不得擅改。” 成武五年冬,南宫供给案起,太保谢渊违制增供事发,朝野议论汹汹。时玄夜卫按察,御史台封章,吏部拟劾,而李太后以 “孝治天下” 出面说情,帝萧栎处规制与伦理之间,中外瞩目。此事非独南宫寒暖,实乃大吴立国以来 “君权与礼法”“私情与公规” 之博弈,史册昭昭,足为后世镜鉴。

禁垣寒浸晓霜凝,故苑风凄寒意生。

孤臣沥血陈忠款,慈闱传谕护宗英。

医状含忧凝恳切,疏言牵念扰君情。

最叹枢机深似渊,片言万钧系国程。

乾清宫的铜鹤香炉里,龙涎香正燃到第三寸。萧栎捏着朱笔的指节微微泛白,御案上摊着的,是吏部尚书李嵩刚递上的《劾太保谢渊违制疏》。疏中 “越权干政”“私改宫供”“藐视典制” 等语,字字如针,扎得他眼生疼。

“陛下,” 侍立一旁的少保兼玄夜卫指挥使周显轻声道,“玄夜卫探得,谢太保昨日又私遣人往南宫送药,药材皆是太医院秘制的润肺汤料,未走光禄寺账册。”

萧栎未抬头,指尖划过疏中 “南宫非帝居,供给当从简,谢渊此举,实乃暗示陛下苛待故君” 一句,喉间发紧。他知李嵩之意 —— 谢渊掌兵部兼御史台,权倾朝野,旧党余孽虽除,新贵中却无人能制衡,借南宫案削其权,正是良机。可他更知,谢渊不是权臣,是德胜门城楼上,抱着他说 “陛下退后,臣来守” 的那个人。

“宣李太后懿旨的内侍,到哪了?” 萧栎忽然问。

周显一愣,随即躬身:“回陛下,已过金水桥,估摸一刻后到。”

萧栎放下朱笔,起身踱到窗前。宫墙下的腊梅刚打花苞,寒风吹过,落了他一袖冷意。他想起三日前,李太后的近侍太监在御花园拦住他,低声传太后口谕:“南宫毕竟是你兄长住的地方,天凉了,该添的供给,别太省着。” 那时他只含糊应了,没承想,太后竟要亲自下懿旨。

陛下,” 周显似看透他心思,“太后久居仁寿宫,从不干政,此番为南宫事开口,怕是……”

怕是有人在太后面前递了话。” 萧栎打断他,语气冷下来,“玄夜卫查过没有,近来谁去过多仁寿宫?”

“查了。” 周显递上一卷密档,“礼部侍郎林文去了三次,说是奏请陵寝祭祀事,逗留却比寻常久。还有…… 吏部尚书李嵩的嫡子,在太后宫中当差,上周曾往仁寿宫送过两回点心。”

萧栎翻开密档,林文的名字下,注着 “李嵩门生”。他冷笑一声,将密档扔回案上:“倒是会钻空子。”

正说着,殿外传来内侍的唱喏:“仁寿宫奉旨进见 ——”

萧栎整了整龙袍,转身坐回御座:“宣。”

进来的是太后身边的张太监,捧着一卷明黄懿旨,跪地磕头:“奴才奉太后懿旨,恭请陛下安。太后说,南宫近日风大,太上皇旧疾恐复发,宫中供给,宜宽待些,莫叫天下人说皇家无骨肉情分。”

萧栎望着那卷懿旨,指尖在御案上轻轻敲击。他知道,这道懿旨表面是说情,实则是给了他一个台阶 —— 既全了太后的孝名,也给了谢渊一个缓冲。可李嵩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御史台的弹劾疏,怕是已在路上了。

“朕知道了。” 萧栎缓缓道,“张公公回去禀报太后,朕定会妥善处置,不叫太上皇受委屈。”

张太监又磕了个头,刚要起身,殿外忽然传来侍卫的喝止声,紧接着,是一个沉稳的声音:“臣谢渊,有急事求见陛下!”

谢渊的官袍上还沾着霜气。他刚从太医院赶来,怀里揣着的医案,被体温焐得温热。昨夜子时,南宫的刘公公派人急报,说德佑帝咳得更重了,痰中带了血丝,太医院的值班医官不敢擅用药,只开了些寻常润肺的方子。他连夜去太医院,逼着院判重新诊脉,亲手誊抄了医案,又写了一道《请增南宫医药疏》,此刻正捏在手里,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谢大人,陛下正见仁寿宫的公公呢。” 侍卫想拦他,却被他一甩手挣开。

“军情急,宫事关乎故君安危,更急!” 谢渊大步跨进乾清宫,一眼就看见跪地的张太监和御座上脸色复杂的萧栎,当即跪地:“臣谢渊,参见陛下!”

张太监识趣地退到一旁,谢渊这才抬头,目光直抵萧栎:“陛下,南宫急报,太上皇昨夜咳喘加剧,痰中带血,太医院诊为‘寒邪入肺,久咳伤气’,臣带来医案,请陛下过目!”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医案,双手高举。周显上前接过,呈给萧栎。萧栎展开,上面是太医院院判的亲笔:“脉沉细而数,舌淡苔白,咳喘夜甚,痰中带血丝,此乃寒侵肺腑,久郁成疾,需温阳散寒,辅以静养,忌风寒再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 李嵩的声音突然从殿外传来,他不知何时到了,手里捏着一本《大吴会典》,气势汹汹地进来,“你未经传召擅闯乾清宫,已是不敬!还敢拿所谓‘医案’蛊惑陛下,你可知罪?”

谢渊转头看他,目光冷冽:“李大人,太上皇病重,臣心急如焚,何罪之有?倒是李大人,吏部公务繁忙,却在此处拦阻臣奏报故君病情,不知是何用意?”

“我是为陛下正典制!” 李嵩翻开《大吴会典》,指着其中一页,“《宫闱志》明载:‘故君供给,月有定数,医药隶太医院,需礼部核批,非急病不得逾制’。太上皇不过咳嗽,你便连夜逼太医院改医案,私递奏疏,分明是借故君之名,行擅权之实!”

“逼太医院?” 谢渊冷笑,“李大人可敢随臣去太医院,与院判对质?医案上的脉象、症状,哪一笔是假的?痰中带血,算不算急病?”

两人目光相抵,殿内空气瞬间凝固。张太监缩在一旁,大气不敢出;周显垂着眼,仿佛事不关己;萧栎捏着医案,指尖微微颤抖 —— 他见过德佑帝咳得撕心裂肺的样子,那不是装出来的。

“够了!” 萧栎猛地拍案,“朝堂之上,吵什么像什么样子!”

李嵩立刻躬身:“臣失态,请陛下恕罪。但谢渊违制之事,关乎典制尊严,臣不得不言。”

谢渊也低头:“臣亦请陛下以故君安康为重,速批增供及医药之请。”

萧栎看着两人,忽然问周显:“玄夜卫查南宫供给,查到什么了?”

周显上前一步:“回陛下,查得光禄寺近月送南宫的炭火,多是碎炭,燃时烟大不耐烧;肉食常有冻品,蔬菜也多是陈货。问过采办官,说是‘户部拨的银子只够这些’。”

“户部拨银?” 谢渊立刻接话,“臣前日查户部账册,南宫月供银与去年同,可今年炭价、肉价涨了三成,刘焕尚书为何不奏请增拨?”

一直沉默的户部尚书刘焕不知何时也在殿外,闻言连忙进来:“陛下,国库空虚,边军粮饷尚且紧张,南宫供给若增,恐难服众。”

“边军粮饷紧张,便苛待故君?” 谢渊寸步不让,“当年德胜门之战,太上皇亲率大军守城,冻饿三日仍身先士卒,如今他受冻咳血,我们却因‘银钱’二字束手旁观,日后如何对边军将士言说?”

这话戳中了萧栎的痛处。他想起德胜门城楼上,德佑帝把唯一的暖炉塞给他,自己裹着单衣守城的样子,喉间发堵:“刘焕,南宫月供银,着户部增三成,明日起,按谢渊先前拟的清单供用。”

李嵩急了:“陛下!这不合规制!”

“规制是人定的。” 萧栎拿起谢渊的《请增南宫医药疏》,朱笔一挥,批下 “准” 字,“太医院院判,着即日起驻南宫侍疾,所用药材,不必经礼部核批,直接从内库调取。”

谢渊心中一松,刚要谢恩,李嵩却道:“陛下,谢渊擅改供给在先,若不罚,何以儆效尤?”

萧栎看了谢渊一眼,见他神色坦然,便道:“谢渊虽事出有因,但终究违制,罚俸半年,仍掌兵部与御史台事。”

“陛下!” 李嵩还想争,却被萧栎冷冷打断:“此事就这么定了。李大人若还有异议,可去御史台递弹劾疏,让谢渊自己审。”

这话绵里藏针 —— 谢渊兼掌御史台,审自己的弹劾疏,岂不是白费功夫?李嵩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终究躬身:“臣遵旨。”

离开乾清宫时,日头已过中天。谢渊刚走到金水桥,就被周显拦住了。

“谢大人留步。” 周显脸上挂着惯常的笑,眼底却没暖意,“玄夜卫刚接到密报,镇刑司旧档里,有关于南宫采办的记录,大人要不要看看?”

谢渊挑眉。镇刑司是旧党石迁的势力范围,石迁被处死后,旧档都由玄夜卫封存,周显此刻提起,怕是没那么简单。

“周大人有话不妨直说。”

“痛快。” 周显引他到旁边的角楼,低声道,“石迁当年掌镇刑司时,曾给南宫采办官下过密令,‘供给需减三成,所省银两,入镇刑司秘库’。如今石迁死了,秘库的银子没了下落,但采办官换了三任,这‘减三成’的规矩,却留了下来。”

谢渊心头一沉。他原以为只是户部克扣,没想到根子在镇刑司旧党 —— 这哪里是省银子,分明是故意苛待德佑帝。

“周大人为何告诉我这些?” 谢渊盯着他,“玄夜卫掌监察缉捕,此事该直接奏报陛下才是。”

周显笑了笑:“陛下刚定了南宫供给的事,此刻再提旧党余孽,怕又生波澜。再说,谢大人兼掌御史台,查案本就是分内事。我不过是…… 看不惯有人借着规制的由头,行阴私之事罢了。”

谢渊沉默片刻。周显是萧栎的心腹,这话未必是真心,但镇刑司旧档这条线索,却至关重要。他拱手:“多谢周大人提醒,御史台会彻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人客气。” 周显转身要走,又回头,“对了,李嵩的嫡子在太后宫中当差,前日给太后送的点心,里层夹了张纸条,写着‘南宫供给过丰,恐碍陛下圣名’。”

谢渊瞳孔一缩。原来太后的懿旨,背后还有这层龌龊 —— 李嵩一面让儿子挑唆太后,逼陛下松口;一面又上弹劾疏,想坐实谢渊的罪。这一箭双雕的手段,倒是阴狠。

“告辞。” 谢渊转身离去,脚步比来时更沉。他知道,南宫供给案远没结束,李嵩背后的旧党余孽,镇刑司的秘库,还有那些借规制之名行苟且之事的人,都得一一挖出来。

回到兵部衙门,杨武正捧着一堆文书等他。见他进来,连忙道:“大人,宣府卫奏报,瓦剌又在边境集结,岳谦副总兵请增派火器。”

谢渊接过奏报,草草看了一眼:“让工部把新造的佛郎机炮调两百门过去,明日就发。”

“是。” 杨武刚要走,又被谢渊叫住。

“杨武,你去御史台调些人手,” 谢渊压低声音,“查镇刑司旧档,特别是成武元年到三年的南宫采办记录,还有石迁当年的亲信采办官,一个都别漏了。”

杨武一愣:“大人,镇刑司旧档归玄夜卫管,我们去查,怕是……”

“周显那边,我打过招呼了。” 谢渊道,“记住,动静要小,别让吏部那边察觉。”

杨武点头:“属下明白。”

待杨武走后,谢渊走到案前,铺开纸。他要写一道《请查南宫采办积弊疏》,把镇刑司旧党的勾当捅出来。可笔握在手里,却迟迟落不下去 —— 一旦彻查,必然牵扯出更多人,李嵩背后的文官集团,玄夜卫里的旧党余孽,甚至…… 萧栎会不会忌惮牵连太广,中途叫停?

他想起德佑帝咳血的医案,想起南宫漏风的窗纸,想起周显说的 “减三成” 密令。指尖在纸上重重一按,留下一个墨点。

“罢了。” 谢渊低语,“哪怕掀翻朝堂,也得查到底。”

三日后,御史台的密查有了眉目。杨武拿着一卷供词,脸色凝重地走进谢渊的书房。

“大人,查到了。” 杨武把供词递给他,“成武元年,石迁命镇刑司采办官王三,将南宫月供银三成扣下,说是‘为旧党储备经费’。王三怕被发现,就用碎炭、冻肉充数,还买通了南宫的两个小太监,让他们瞒报实情。石迁倒台后,王三怕受牵连,把扣下的银子分给了礼部侍郎林文、户部主事张全,还有…… 玄夜卫南司的一个千户。”

谢渊翻看供词,王三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把每一笔赃银的去向写得清清楚楚 —— 林文得了五百两,张全三百两,那个千户两百两。他冷笑一声:“果然是官官相护。”

“还有更糟的。” 杨武压低声音,“王三说,去年冬天,太上皇咳得厉害,刘公公请增炭火,林文却让人回话,‘若南宫炭火太足,陛下那边会多想’,硬是压了下来。”

谢渊猛地拍案,茶杯里的水溅出来:“混账!”

他起身踱步,胸中怒火翻腾。这些人,为了银子,为了迎合上意,竟然眼睁睁看着故君受冻,连基本的人伦都不顾了!

“王三在哪?” 谢渊问。

“关在御史台的暗牢里,周显派了玄夜卫的人看着,说是‘怕有人灭口’。” 杨武答道,“林文和张全那边,我们也派人盯着了,他们这几日行踪诡秘,林文还去了李嵩府上两趟。”

谢渊停下脚步:“李嵩…… 他果然脱不了干系。”

正说着,门外传来通报:“大人,理刑院的人来了,说要提审王三。”

谢渊皱眉。理刑院是管刑狱的,按规制,王三是御史台查获的人犯,理刑院无权插手。

“让他们进来。”

进来的是理刑院左丞,一个油滑的中年官员,拱手笑道:“谢大人,王三牵涉镇刑司旧案,理刑院奉陛下口谕,要将人犯提走再审。”

“陛下口谕?” 谢渊盯着他,“可有明发旨意?”

左丞脸上的笑僵了一下:“是…… 是周显大人传的口谕。”

“周显?” 谢渊心中起疑,“他昨日还说,王三由御史台看管,怎么今日就变了?”

左丞支吾道:“这…… 下官不知,只是奉命行事。”

谢渊知道,这定是李嵩等人动了手脚,想从王三嘴里套话,或是干脆灭口。他站起身:“王三是御史台查获的要犯,没有明发旨意,谁也不能提走。左丞请回吧。”

左丞脸色沉下来:“谢大人,你这是不给理刑院面子?”

“我只给规矩面子。” 谢渊语气冰冷,“《大吴会典?刑狱志》载:‘御史台查获人犯,非钦命不得移交’。左丞若要强抢,便是违制。”

左丞被噎得说不出话,狠狠瞪了谢渊一眼,转身走了。

杨武担忧道:“大人,理刑院背后是李嵩,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

“我知道。” 谢渊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宫墙,“他们越是急着灭口,越说明王三知道的事不简单。你去告诉周显,若王三出了半点差错,我第一个参他失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杨武刚走,谢渊就铺开纸,提笔写《劾林文等贪墨南宫供银疏》。他要赶在李嵩动手前,把证据递到萧栎面前。墨汁落在纸上,晕开一个个字,仿佛是那些被克扣的炭火、冻肉,在无声控诉。

萧栎看着谢渊递上的疏文和供词,手指在御案上敲了半个时辰。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香灰落下的声音。

“陛下,” 周显侍立一旁,轻声道,“林文是李嵩门生,张全是刘焕的表亲,玄夜卫那个千户,是石迁的旧部。一旦彻查,吏部、户部、玄夜卫都要动,怕是……”

“怕是会动摇朝局,是吗?” 萧栎抬头,目光锐利,“那依你之见,就这么算了?让他们把扣下的银子分了,让故君在南宫受冻咳血,让天下人说朕纵容贪墨、苛待兄长?”

周显低头:“臣不敢。只是…… 李嵩掌吏部,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若动了林文,怕是会引发文官集团反弹。”

“反弹?” 萧栎冷笑,“当年石迁通敌谋乱,满朝文武都怕他,是谁领着御史台把他揪出来的?是谢渊!如今几个贪墨的小官,倒让你怕了?”

周显不敢再言。萧栎拿起供词,翻到林文那句 “若南宫炭火太足,陛下那边会多想”,气得将纸扔在地上:“混账!朕啥时候说过这话?他这是揣着私心揣度君心!”

他起身踱了几步,忽然道:“传朕旨意,林文、张全革职下狱,交刑部严审!玄夜卫那个千户,着周显亲自处置!”

“陛下圣明!” 周显躬身领旨。

“还有,” 萧栎补充道,“让谢渊牵头,御史台、刑部、玄夜卫三司会审,把南宫采办积弊查清楚,不管牵扯到谁,一律严惩不贷!”

周显刚要退下,萧栎又道:“等等,去南宫看看太上皇,就说…… 朕明日过去探望。”

周显一愣,随即应道:“臣遵旨。”

待周显走后,萧栎捡起地上的供词,重新铺开。他想起小时候,德佑帝把他架在肩膀上,在御花园里追蝴蝶;想起德胜门之战,兄长把他护在身后,自己面对瓦剌的铁骑。那些画面,比供词上的字更烫眼。

他拿起朱笔,在谢渊的疏文上批了八个字:“彻查严办,以儆效尤。”

三司会审的消息传开,朝野震动。李嵩在吏部衙门里,把茶杯摔了个粉碎。

“废物!一群废物!” 他指着跪在地上的张文,“连个王三都看不住,还让谢渊拿到了供词,你们是想害死我吗?”

张文瑟瑟发抖:“大人,林文那边…… 要不要让人打点一下,让他别乱说话?”

“打点?” 李嵩气急反笑,“现在是刑部、御史台、玄夜卫三司会审,谁敢给你打点?周显那只老狐狸,早就盯着咱们了!”

他来回踱步,忽然停住:“林文知道的太多,不能让他活着出刑部大牢。”

张文脸色一白:“大人,那可是刑部大牢,守卫森严……”

“没让你去杀人。” 李嵩眼中闪过一丝阴狠,“给他送点‘上路’的东西,让他‘畏罪自尽’,不就行了?”

张文心领神会,连忙点头:“属下这就去办。”

张文走后,李嵩坐在椅子上,揉着眉心。他原想借南宫案削谢渊的权,没承想反被谢渊抓住了把柄。林文虽是他门生,但只要林文死了,死无对证,谢渊就查不到他头上。至于张全和那个千户,不过是小角色,杀了也就杀了。

可他低估了谢渊的谨慎。三司会审的第一天,谢渊就给刑部尚书周铁提了醒:“林文是关键人犯,牢房要加派守卫,饮食要亲自查验,不能出半点差错。”

周铁是个刚正的老臣,当即点头:“谢大人放心,老夫亲自盯着。”

果然,当晚就有一个自称 “送晚膳” 的狱卒,被搜出食盒底层藏着一包毒药。周铁审了那狱卒,供出是张文指使的。

“好个李嵩,竟敢在刑部大牢里动手脚!” 周铁气得发抖,连夜把供词送到了谢渊府上。

谢渊看着供词,眼中没有意外。他早料到李嵩会狗急跳墙。

“周大人,” 谢渊道,“这供词,明日一早就呈给陛下。”

周铁点头:“只是…… 李嵩是吏部尚书,牵出他,怕是……”

“怕什么?” 谢渊站起身,“律法面前,不分官阶高低。他若干净,查也无妨;他若不干净,凭什么稳坐尚书位?”

周铁看着谢渊眼中的坚定,忽然明白了 —— 这个人,不是为了争权,是真的想肃清吏治,守住大吴的规矩。

“好,老夫陪你一起呈。”

萧栎看到张文的供词时,正在用早膳。他放下筷子,脸色铁青。

“李嵩…… 他真是好大的胆子!” 萧栎将供词扔在桌上,“连刑部大牢都敢插手,他是想把整个朝廷都变成他的私产吗?”

谢渊和周铁跪在地上,齐声:“陛下息怒。”

“息怒?” 萧栎指着供词,“朕若息怒,日后谁还把律法放在眼里?谁还把朕放在眼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深吸一口气,对周显道:“传朕旨意,吏部尚书李嵩,滥用职权,指使下属谋害证人,革职下狱,交三司会审!”

“陛下!” 谢渊抬头,“李嵩掌吏部多年,门生故吏众多,若骤然革职,恐文官集团动荡,不如……”

“不如什么?” 萧栎打断他,“等他把所有证据都销毁了?等他的门生故吏把朝堂搅翻天了?谢渊,你护着大吴的规矩,朕护着你!放手去查,天塌下来,朕顶着!”

谢渊心中一热,叩首道:“臣,遵旨!”

李嵩被革职下狱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湖面,激起千层浪。吏部的官员们人心惶惶,不少人托关系想把自己摘出去;朝堂上,有人为李嵩喊冤,说他 “只是一时糊涂”;更有甚者,暗中串联,想给三司会审制造阻力。

谢渊顶住了压力。他让杨武把李嵩多年来的贪墨证据 —— 收受的贿赂、安插的亲信、篡改的考核记录 —— 一一整理出来,公之于众。那些喊冤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

会审进行到第七天,林文终于松了口。他供认,李嵩不仅知道克扣南宫供银的事,还曾暗示他 “多盯着南宫的动静,有什么风吹草动,及时回报”。

“他说,” 林文的声音带着颤抖,“太上皇在南宫多待一日,陛下的位子就多一分不稳,让我…… 让我别给太上皇好脸色。”

谢渊把供词呈给萧栎时,萧栎沉默了很久。他想起李嵩每次上朝,都要说些 “陛下春秋鼎盛,当早立太子以固国本” 的话,原来不是关心国本,是想借机打压德佑帝。

“他这是盼着兄长死啊。” 萧栎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彻骨的寒意。

“陛下,” 谢渊道,“李嵩罪证确凿,按《大吴律》,当处斩刑,抄没家产。”

萧栎点头,提笔在供词上批了一个 “准” 字。落笔时,他的手很稳 —— 他知道,这不是私怨,是为了大吴的律法,为了那些被辜负的信任。

李嵩被处斩的那天,京城下了场小雪。谢渊站在刑部衙门外,看着囚车从面前驶过。李嵩穿着囚服,头发散乱,再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

“谢渊!” 李嵩忽然朝他喊道,“你别得意!我倒了,还有人会盯着你!你护得了南宫一时,护不了一世!”

谢渊没有回应。他知道李嵩说的是实话,朝堂上的博弈,从来不会结束。但他不后悔 —— 他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守住了对故君的承诺,守住了大吴的律法。

回到兵部,杨武递上一份奏疏:“大人,礼部尚书王瑾奏请,重修《宫闱志》,把‘故君供给遇急难,臣子可权宜处置’写入典制,说是…… 陛下已经准了。”

谢渊接过奏疏,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或许是这场风波最好的结局 —— 不仅为南宫争来了温暖,更为后世的臣子留下了一份灵活处置的余地,让他们不必像自己这般,在规制与伦理间苦苦挣扎。

“还有,” 杨武又道,“南宫那边传来消息,太上皇喝了太医院的药,咳嗽好多了,昨日还在院子里散了步。”

谢渊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想起德佑帝小时候教他写 “忠” 字,说 “忠不是愚忠,是守住本心,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天下”。如今想来,自己做到了。

正说着,周显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木匣,递给谢渊:“这是从李嵩府里抄出来的,陛下说,让你收着。”

谢渊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卷画 —— 画的是德胜门之战,城楼上,年轻的德佑帝披着甲胄,正指挥士兵守城,旁边站着一个少年将军,眉眼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

“李嵩倒是有心,” 周显笑道,“藏了这么多年,还是被搜出来了。”

谢渊抚摸着画上的墨迹,眼眶有些发热。那是他们共同守护过的江山,共同经历过的岁月,谁也不能抹去。

“替我谢陛下。” 谢渊把画收好,“还有,玄夜卫那个千户,查得怎么样了?”

“招了。” 周显道,“他不仅分了赃银,还曾给瓦剌送信,说南宫防备空虚。不过已经被我们处置了。”

谢渊点头:“好。”

周显走后,谢渊走到窗前。雪已经停了,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他知道,南宫供给案结束了,但大吴的路还长,他的担子,还很重。

一个月后,萧栎如约去了南宫。德佑帝正在廊下晒太阳,脸色比先前红润了许多。

“栎儿来了。” 德佑帝笑着招手,语气自然,仿佛他们还是当年那对在御花园追蝴蝶的兄弟。

“兄长。” 萧栎在他身边坐下,目光落在他身上的新棉袍上 —— 是谢渊让人做的,料子厚实,针脚细密。

“听说你处置了李嵩?” 德佑帝问道,语气平静。

“嗯。” 萧栎点头,“他贪墨南宫供银,还想谋害证人,按律当斩。”

德佑帝沉默片刻,道:“谢渊是个忠臣,你要好好用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朕知道。” 萧栎看着他,“兄长,委屈你了。”

德佑帝笑了笑:“不委屈。当年守城时,比这苦多了。只要大吴安稳,我住在哪里,吃什么,都无所谓。”

萧栎心中一酸,别过脸去。他知道,兄长从来不是争权夺利的人,当年退位,也是为了让他能更好地稳住朝局。可自己却因为猜忌,让他在南宫受了这么多苦。

“兄长放心,” 萧栎道,“南宫的供给,朕已经让人改了,以后不会再有人敢苛待你。”

德佑帝点点头,忽然指着院角的梅树:“你看,那梅花开了,比去年艳多了。”

萧栎望去,果然,光秃秃的枝桠上,缀着点点红梅,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忽然明白,有些东西,就像这梅花,哪怕经历寒冬,也终究会绽放。

片尾

谢渊再次整理南宫供给案的卷宗时,已是春末。案宗里,有他当初拟的供给清单,有德佑帝的医案,有王三、林文、李嵩的供词,还有萧栎的一道道圣旨。每一页纸,都浸透着那段日子的风雨。

杨武走进来,递上一份兵部的奏报:“大人,宣府卫传来捷报,岳谦副总兵击退了瓦剌的进攻,还缴获了不少战马。”

谢渊接过奏报,脸上露出笑意:“好!让岳谦好好犒劳将士们,所需粮饷,让户部优先拨付。”

“是。” 杨武刚要走,又道,“大人,陛下下旨,下个月的朝会,要论功行赏,您……”

“论什么功?” 谢渊打断他,“我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

杨武笑了:“可在我们心里,您就是大吴的柱石。”

谢渊没有说话,只是将卷宗锁进木匣。他知道,历史会记住这一切 —— 记住南宫的寒风,记住朝堂的博弈,记住那些坚守初心的人。而他所求的,不过是多年后,有人翻开这段历史时,会说一句 “谢渊此人,不负江山,不负故君”。

窗外,春光正好,兵部大堂的 “忠” 字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谢渊拿起笔,开始批阅新的军务奏报。他的身影在案前忙碌,像一株挺拔的青松,历经风霜,却愈发坚韧。

卷尾语

南宫供给案,起于寒夜,终于春风。谢渊以孤臣之身,抗典制之规,护故君之安,其心可昭日月;萧栎处权位之难,衡礼法之重,终以律法肃贪墨,其明可鉴青史。李嵩之流,借规制之名行苟且之事,终落得身首异处,足见 “苛政猛于虎,贪墨毒于蛇”。

《大吴名臣传》载:“渊性刚直,重恩义,虽居高位,不忘故主,宁负己身而不负初心。” 此案之后,《大吴会典》增 “故君供给权宜条”,开后世 “礼法济变” 之先河。而谢渊与萧栎的君臣相得,德佑帝的恬淡自守,共同谱写了大吴中期一段 “权与法”“情与理” 的平衡篇章。

规制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律法是纲,伦理是本。守纲而不失本,循法而不忘情,方是治国之道,为官之德。谢渊的赤胆,萧栎的明断,德佑帝的隐忍,终将在史册中凝成一盏灯,照亮后世君臣在权力与伦理间前行的路。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