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18章 太保孤忠存故主,玄僚密构陷忠肝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宫闱志》载:“故君居所供给,需经礼部拟核、户部调拨、光禄寺采办,凡增减物项、变更规制,必奏请御批,非钦命不得擅改。” 成武五年秋,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亲拟南宫供给清单,“每日一肉、二蔬、炭火三斤”,强令光禄寺执行并画押备案,未循奏请之制。

此事初看为体恤故君之举,实则牵出玄夜卫与吏部的暗中勾连,更揭破皇权制衡下 “官官相护” 的沉疴。萧栎御座之上,以密察为刃,以规制为衡,层层剥茧间,不仅要勘破供给案的表象,更要在忠奸难辨的迷局中,守住 “孝治” 之名与 “权柄” 之实。

南宫供给起疑端,钦制违逾触御寒。

太保孤忠存故主,玄僚密构陷忠肝。

权衡帝道如临渊,剖辨奸良若涉滩。

最是孤尊无退路,朝堂博弈血痕残。

寒透南宫破壁凉,孤臣秉烛拟规章。

宁违典制担危咎,不为身安负旧王。

笔落千钧凝赤胆,心牵万里系清霜。

功过任尔青史论,一片丹忱对宫墙。

天未破晓,太保府书房的烛火已燃了大半。谢渊身着素色便袍,伏案而坐,指尖反复摩挲着《大吴会典》“宫闱供给” 篇的字句,墨色的条文在烛火下泛着冷硬的光,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三日前探视南宫的画面,此刻在他脑中反复浮现:东殿窗纸破了三个大洞,寒风卷着沙尘灌进殿内,德佑帝披着洗得发白的旧棉袍蜷缩在榻上,咳得脊背佝偻如弓,榻边炭盆里只剩几块冷灰,案上的粥碗结着薄冰。

“不必为朕烦扰陛下了。” 兄长声音沙哑,鬓角的霜比殿角残雪更白,“边饷要紧,朕熬得住。” 可谢渊分明看见,德佑帝说话时,指尖因寒冷而微微发颤。回到府中,他连夜拟了三道 “请增供给疏”,从 “孝治天下” 的纲常到 “故君安则朝野宁” 的利弊,字字恳切,却都如石沉大海。昨日早朝当庭奏请,萧栎仍以 “国库空虚” 为由驳回,语气里的决绝,堵得他半句反驳也说不出。

“规制是死的,人是活的。” 谢渊低声自语,猛地推开《大吴会典》,纸张摩擦的声响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刺耳。他起身踱步,靴底碾过地上的炭屑,发出细碎的声响 —— 那是前日从南宫带回的碎炭,质地疏松,烧不了半个时辰就化为灰烬。作为正一品太保,掌全**政兼领御史台,他何尝不知 “非钦命不得擅改” 的铁律?可德胜门之役,德佑帝率大军挡在瓦剌铁骑前,将他从尸山血海中拽出来时,说的是 “谢卿要为大吴活着”;宣府保卫战,粮草断绝时,帝将御膳房的存粮分给他的士兵,说的是 “将士们饱了,才能守住江山”。这些恩情,他记了一辈子,如今故君受困,他怎能因一纸规制而袖手旁观?

烛火 “噼啪” 爆了个火星,照亮案头的麻纸。谢渊俯身坐下,提起狼毫在砚台中重重掭墨,墨汁浓稠如漆,落在纸上晕开深黑的痕迹。他一笔一划写下 “南宫供给清单” 六个大字,随后列清物项:“每日一肉(猪羊轮换,不得用冻肉)、二蔬(时鲜,需洗净切好)、炭火三斤(硬炭,无碎末,块重不少于五钱)”。字迹刚劲有力,带着平日奏疏里少见的急切,仿佛每一笔都在与时间赛跑。

写完清单,他又取来素笺,写下《暂拟南宫供给缘由》:“南宫寒甚,太上皇旧疾复发,咳不能寐。臣三奏请增供未准,今权拟此单,命人采办执行。事毕,臣自赴御书房请罪,甘受违制之罚。” 落款处,落下 “太保兼兵部尚书谢渊” 十字,再取来私印,重重盖下,朱印鲜红,像一颗跳动的赤心。

他将清单与笺书折好,塞进怀中,快步走出书房。院中的寒风卷着枯叶扑来,吹得他袍角翻飞,却吹不散他心头的坚定。“张忠!” 他唤来跟随自己二十年的老仆,此人曾在德胜门之役中为他挡过箭,最为可靠,“你即刻带五名亲信,持我的令牌去光禄寺采办,按清单上的标准,今日务必送到南宫。”

张大人接过清单,扫了一眼便知此事非同小可,却未多问,只躬身道:“老奴这就去办,定不辱命。”“等等。” 谢渊叫住他,从袖中掏出一锭银子,“炭火要选最好的硬炭,肉和菜要新鲜,若光禄寺的人刁难,就说我说的,出了问题我担着。另外,送到后让刘公公亲自验收,签字画押带回。”

看着张大人带人离去,谢渊才松了口气,却仍不敢掉以轻心。他转身回房换上官袍,准备去兵部处理公务 —— 昨夜收到急报,瓦剌骑兵在宣府边境蠢蠢欲动,军务紧急,容不得耽搁。刚出府门,却又停步,对管家道:“备些上好的糕点和暖炉,我顺路去趟南宫。”

马踏石板路,声响在晨雾中格外清晰。谢渊伏在马背上,冷风灌进领口,他却浑然不觉,只反复叮嘱自己:军务再急,也要亲眼确认太上皇用上热炭才能放心。路过西市的炭行,他勒住马,翻身下马走进店里。店主见是谢渊,连忙躬身行礼:“谢大人安好。”“给我称二十斤硬炭,送到南宫。” 谢渊道。店主面露难色:“大人,南宫供给归光禄寺管,小人不敢私自配送啊。”“出了事我负责。” 谢渊说着,掏出银子递过去,“尽快送去,别耽误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离开炭行,他催马直奔兵部。刚到衙门口,兵部侍郎杨武便迎上来:“大人,宣府卫急报,瓦剌骑兵已逼近边境,请求增派援兵。” 谢渊接过奏疏,匆匆浏览一遍,眉头紧锁:“立刻拟调兵令,调京营三千骑兵驰援,由岳谦统领。”“是,属下这就去办。” 杨武转身要走,却被谢渊叫住,“对了,我命张忠去光禄寺采办南宫供给,你派两个可靠的校尉去协助,防止有人暗中作梗。”

安排完军务,谢渊刚坐下喝了口热茶,就见内侍监的小太监匆匆赶来:“谢大人,陛下召您即刻入宫。” 他心中一沉,知道定是南宫供给的事被萧栎知晓了。他整理了一下官袍,对杨武道:“调兵令拟好后,直接送御书房。” 随后跟着小太监往皇宫走去。

路上,小太监小心翼翼地说:“大人,陛下好像有些动气,您说话可得留意些。” 谢渊点点头,没有应声。他手按在怀中的清单底稿上,指尖传来麻纸的粗糙触感 —— 他早已做好了准备,无论萧栎如何怪罪,他都要据理力争,为德佑帝争一个暖冬。

到了御书房外,萧栎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宣谢渊进见。” 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御案后,萧栎脸色阴沉,案上赫然放着他拟的那份供给清单。“这清单是你拟的?” 萧栎的声音冷得像冰,“未经礼部核批、朕的御批,就擅自动用光禄寺的人,你可知‘违制’二字的分量?”

谢渊躬身行礼,却没有低头:“臣知罪,但臣无悔。”“无悔?” 萧栎拍案而起,“你身为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自己却知法犯法,还敢说无悔?” 谢渊抬起头,目光直视萧栎,声音沉稳如钟:“陛下,南宫窗破墙漏,太上皇咳得夜不能寐,臣三奏未准,若再等流程,恐危及性命。臣擅权,甘受重罚,但求陛下允许供给照常,莫让天下人说大吴苛待故君。”

萧栎看着他眼中的坚定,怒火稍缓,却仍冷声道:“国库空虚,边军粮饷还没着落,你倒好,为了南宫,全然不顾大局!”“陛下,” 谢渊往前一步,“太上皇曾率大军击退瓦剌,保大吴江山,如今他受困,若连一口热炭都用不上,将士们寒心,百姓们失望,这才是真正的不顾大局!”

御书房内陷入沉默,只有烛火 “噼啪” 作响。良久,萧栎叹了口气:“你啊…… 真是个拗脾气。供给的事,暂且按你的清单来,但你违制之过,不能不罚。罚俸三月,以儆效尤。” 谢渊心中一松,叩首道:“臣谢陛下宽宥!”

离开御书房时,阳光已透过窗棂洒在地上。谢渊没有回兵部,而是直接去了南宫。刚到宫门口,就见张忠带着校尉往回走,手里拿着刘公公签字的验收单。“大人,供给都送到了,太上皇刚喝了热粥,气色好多了。” 张忠躬身道。

谢渊走进东殿,炭火正旺,殿内暖意融融。德佑帝坐在榻上翻书,见他进来,笑着招手:“谢卿来了,快坐。这炭火真暖和,昨夜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谢渊看着兄长舒展的眉头,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这是臣该做的。”

“听说你为了这事,违了规制,还被陛下罚了俸?” 德佑帝放下书,眼中带着愧疚。谢渊摇摇头:“臣的俸禄事小,太上皇的安康事大。” 两人聊了一会儿往昔战事,谢渊见德佑帝有些疲惫,便起身告辞。

走出南宫,暮色已浓。寒风吹来,却吹不冷他心头的暖意。他翻身上马,往兵部赶去 —— 调兵令还需他确认,边防线的安危,同样刻不容缓。路上,他想起御书房里萧栎无奈的眼神,忽然明白,帝王有帝王的难处,臣子有臣子的坚守,而他能做的,便是守住初心,在规制与伦理之间,为故君、为江山,撑起一片晴空。

回到兵部时,杨武已将调兵令拟好。谢渊看过无误,签字盖章后递给他:“立刻送去御书房。” 随后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伸手摸了摸怀中的清单底稿。烛火摇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案上的《大吴会典》静静躺着,而他知道,有些规矩可以守,但有些底线,绝不能退。

夜深了,谢渊仍在批阅军务文书。案上的热茶凉了又续,烛火燃了又换,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他才放下笔。窗外,第一缕阳光照进兵部大堂,落在 “忠” 字匾额上,熠熠生辉。他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心中一片澄澈 —— 无论前路有多少风雨,只要初心不改,便无所畏惧。

东方的晨光越过高大的宫墙,将兵部大堂的 “忠” 字匾额染成金红。谢渊伸手拂去案上的薄尘,指尖划过匾额上深刻的纹路 —— 这是永熙帝亲题的字,当年赐给他时曾说 “忠者,不仅忠君,更要忠社稷、忠民心”。如今想来,昨日拟写供给清单的决断,便是对这 “忠” 字最好的践行。

管家轻步走进来,躬身递上一封笺书:“大人,南宫刘公公派人送来的。” 谢渊接过,麻纸带着清晨的微凉,上面是刘公公工整的字迹:“太上皇今晨已用热粥,炭火充足,殿内温暖,特命老奴致谢,嘱大人勿念,以军务为重。” 笺书末尾,盖着南宫的小印,旁边是刘公公的画押。他将笺书折好,放进贴身的锦袋里,与那份供给清单的底稿放在一起 —— 这两纸文书,一个写着 “体恤”,一个写着 “坚守”,都是他身为臣子的本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西市炭行的炭送到了吗?” 他问道。管家答道:“送到了,刘公公说炭质极好,太上皇很是满意。只是…… 光禄寺的几个主事私下议论,说大人您越权行事,怕是会有人参劾。” 谢渊淡淡一笑:“参劾便参劾,我问心无愧。” 他走到案前,拿起杨武拟好的调兵令副本,上面岳谦的签名清晰有力 —— 有这样的将领镇守宣府,边防线可保无虞。而南宫有充足的供给,故君能安度寒冬,内外皆稳,纵使有人弹劾,他也坦然受之。

他处理完堆积的军务,想起昨日命张忠带回的验收单,便让人取来仔细查看。验收单上 “足额合格” 四字是刘公公亲笔所写,指印鲜红,旁边还有张忠的注脚:“炭为硬炭,无碎末;肉为鲜猪腿,蔬为新采白菜”。他将验收单与清单底稿一并归档,放入专门的木匣中 —— 这些不是为了自证清白,而是为了日后有人追查时,能清清楚楚看到他未曾克扣半分,未曾滥用职权。

刚锁好木匣,就见杨武匆匆进来:“大人,御史台的李御史派人送来帖子,说想请您明日过府一叙。” 谢渊挑眉 —— 李御史是李嵩的门生,素来与他政见不合,此时相邀,定是为了南宫供给之事。“知道了,我会去的。” 他平静地说。杨武担忧道:“大人,李御史怕是不怀好意,您要不要……”“无妨。” 谢渊打断他,“身正不怕影子斜,他若想问,我便如实说;他若想参劾,我也接着。”

谢渊如约前往李御史府。果不其然,寒暄过后,李御史便话锋一转:“谢大人,南宫供给乃光禄寺之责,您私拟清单、强令执行,怕是有违《大吴会典》吧?” 谢渊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李御史可知南宫东殿漏风,太上皇咳得夜不能寐?可知我三奏请增供未准,若再等流程,恐生不测?”

李御史语塞,却仍强辩:“可规制就是规制,岂能因私废公?”“何为公?” 谢渊放下茶杯,目光锐利,“公非死守规制,而是守护江山社稷、体恤天下民心。太上皇曾为大吴征战,如今受困,我为臣子,岂能坐视?若这也算‘因私废公’,那我甘愿担此罪名。” 李御史被驳得哑口无言,最终只能悻悻作罢。

离开御史府,谢渊没有直接回府,而是绕道去了南宫附近的街巷。百姓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有人说 “谢太保真是忠臣,太上皇终于能过个暖冬了”,有人说 “若不是谢大人,太上皇还得受冻”。听到这些话,他心中一暖 —— 他所做的一切,不求帝王嘉奖,不求同僚理解,只求百姓认可,只求无愧于心。

回到府中,他铺开纸,提笔写下《论规制与伦理疏》,文中写道:“规制者,治国之纲也;伦理者,治国之本也。纲可守,然本不可失。故君受困而不恤,是失伦理;因守纲而失本,是舍本逐末。臣虽违制,然心在社稷,意在伦理,甘受责罚,无悔也。” 这篇疏稿,他没有递上去,而是与供给清单的底稿放在一起 —— 他不是要辩解,只是想为自己的抉择留下一份记录,一份对 “忠” 与 “孝” 的诠释。

日子一天天过去,边防线传来捷报,岳谦率军击退瓦剌骑兵,保住了宣府;南宫方面,德佑帝的咳嗽渐渐好转,偶尔还会命内侍送来他亲手抄写的佛经,祝大吴江山稳固。谢渊每日处理军务、关注南宫供给,虽有零星弹劾的奏疏递上,却都被萧栎压了下来 —— 帝王或许仍对他的 “违制” 有芥蒂,却也认可他的忠心与担当。

萧栎下旨,命礼部核批南宫供给清单,正式将 “每日一肉、二蔬、炭火三斤” 纳入常规供给,同时下旨表彰谢渊 “体恤故君,忠心事国”,罚俸的处分也悄然撤销。谢渊接到旨意时,正在批阅边军粮饷的奏疏,他只是淡淡一笑,继续提笔 —— 他所争的从来不是表彰与处分,而是故君的安稳,是伦理的不亏。

谢渊奉命修撰《大吴会典续编》,在 “宫闱供给” 篇中,他特意加入一条:“若故君居所遇急难,臣子可权宜处置,事后补奏,以全伦理。” 他知道,这一条或许会引来争议,却能为后世的臣子留下一线余地,让他们在规制与伦理之间,不必像他这般孤注一掷。

修撰间隙,他常去南宫探望德佑帝。两人不再谈朝政,只聊些往昔的琐事,聊宣府的风沙,聊德胜门的烽火。德佑帝常说:“谢卿,你是大吴的柱石,要好好辅佐陛下。” 谢渊总是躬身答道:“臣定不负太上皇所托。”

他从南宫回来,路过御花园的柳树下,忽然想起儿时与德佑帝在这里放风筝的场景。那时的风很暖,风筝飞得很高,兄长笑着说 “以后我们要一起守护大吴”。如今兄长困居南宫,他独撑军政,虽前路仍有风雨,却因初心不改而无所畏惧。

片尾

回到兵部大堂,夕阳透过窗棂,落在 “忠” 字匾额上,光芒柔和而坚定。谢渊走到案前,拿起那份泛黄的供给清单底稿,指尖抚过上面的字迹,忽然明白:所谓孤忠,不是无人理解的孤独,而是明知前路艰难,仍坚守本心的勇气;所谓丹忱,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于细微处践行伦理、于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担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份清单,终将随着《大吴会典续编》流传后世,而他的故事,也将被写入《大吴名臣传》。或许有人会说他 “违制”,有人会赞他 “忠直”,但他不在乎 —— 他只知道,自己没有辜负德胜门的烽火,没有辜负南宫的寒夜,没有辜负 “忠” 字匾额上那沉甸甸的期许。

夜色渐浓,谢渊点亮烛火,继续批阅奏疏。烛光照着他的身影,在墙上拉得很长,像一株挺拔的青松,历经霜雪,却愈发坚韧。窗外的风还带着寒意,可他心头的暖意,却足以抵御这世间所有的寒凉 —— 因为他知道,只要初心不改,丹忱不灭,纵使身为孤臣,也能撑起一片晴朗的天。

卷尾语

南宫供给一案,看似是 “违制” 与 “贪腐” 的纠葛,实则是成武朝皇权制衡的缩影。萧栎从一份清单入手,层层剥茧,既肃清了李嵩集团的官官相护之弊,又包容了谢渊体恤故君的违制之过,最终以 “整吏治、安民生、固边防” 的三重举措,将朝堂拉回平衡轨道。这场博弈的惨烈之处,不在于刀光剑影的厮杀,而在于帝王需亲手撕裂亲情与信任的假象,在 “权” 与 “情”、“法” 与 “理” 的夹缝中,走出一条既不寒忠臣心、又不纵奸佞胆的艰难道路。

此案印证了《大吴稗史》中 “成武中,帝以玄夜为刃,以会典为衡,终破党争之困” 的记载。神武皇帝设立的 “六部制衡”“特务监察” 制度,在萧栎手中得以灵活运用:借玄夜卫密察贪腐,凭《会典》规范规制,用罚俸、流放等梯度惩戒平衡宽严,展现了封建帝王成熟的治术。而谢渊的 “违制” 与李嵩的 “贪腐”,则分别代表了官僚集团中 “忠直却越界” 与 “贪婪而结党” 的两种极端,成为萧栎完善制度的镜鉴。

帝王的 “权衡” 从来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而是以 “江山稳固、百姓安康” 为终极目标的精准施策。萧栎在供给案中的每一次决断,都兼顾了 “法” 的威严与 “情” 的温度 —— 严惩李嵩以正国法,轻罚谢渊以存忠良,体恤德佑以全伦理,最终实现了 “吏治清、民心安、纲常固” 的三重成效。这提醒我们,任何权力运作的核心,都应是 “公心” 而非 “私念”,是 “平衡” 而非 “偏废”。

此案落幕,大吴的朝堂暂归平静,但御座上的博弈从未停止。萧栎的孤独与笃定,谢渊的忠诚与坚守,李嵩的贪婪与覆灭,都化作历史的墨迹,刻在《大吴会典》的书页间,警示着后世君臣:权术可谋一时之利,唯有初心与纲常,方能支撑江山万代。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