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717章 御案灯昏密报寒,南宫风漏惹忧叹

卷首语

《大吴会典?宫闱志》载:“南宫修缮必奏请御批,非钦命不得擅动。” 玄夜卫密报如利刃,常刺破君臣间脆弱的信任。成武五年某日,一份 “谢渊亲信私修南宫漏窗” 的密报递入御书房,萧栎指尖捏着那方麻纸,却似攥着滚烫的烙铁 —— 帝王的猜忌与伦理的拷问在他胸中撕扯,权术的黑暗与人心的难测交织成网,让他在御座之上,尝尽孤家寡人的惨烈滋味。

御案灯昏密报寒,南宫风漏惹忧叹。

忠奸难辨心先乱,权术纠缠意已残。

揉碎麻痕藏愤懑,权衡帝道倍艰难。

孤尊坐对千重网,哪得清宵片刻安?

御书房的烛火已燃至灯台底部,昏黄的光晕勉强撑着半间屋子,剩下的阴影像浓稠的墨,粘在龙椅的扶手上、御案的雕纹里 —— 那是神武皇帝时期刻下的缠枝莲纹,历经三代帝王摩挲,纹路已泛出温润的包浆,却仍能触到刻痕深处的冷硬。萧栎支着肘坐在案后,指尖悬在朱笔上方,墨汁在笔尖凝了一小滴,迟迟没有落下。

案上刚批完的工部 “城防修缮疏” 还泛着墨香,“准奏” 二字力道沉稳,可他望着那两个字,忽然觉得讽刺:城外的城墙塌了能修,可南宫那堵隔着 “故君” 与 “帝王” 的墙,却怎么修都填不平。

龙涎香的烟气飘到眼前,呛得他微微蹙眉。他抬手揉了揉眉心,指节抵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脑海里不由自主地闪过昨日朝堂上的场景 —— 谢渊捧着 “请恤故君疏”,身姿挺拔如松,声音掷地有声:“南宫漏窗寒彻,太上皇咳血不止,臣请陛下速命工部修缮!”

那时他以 “国库需先顾城防” 为由搪塞过去,可此刻掌心还留着奏疏上的褶皱印记,像一道未愈的疤。窗外的风裹着寒意撞在窗纸上,发出 “簌簌” 的响,像极了南宫漏窗里灌进的风声。他刚要叫内侍进来添件衣裳,廊外便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带着内侍特有的谨慎,一步一步踩在金砖上,最终停在御书房门口。萧栎坐直身体,敛去眼底的疲惫,重新换上帝王该有的沉稳。

“陛下,玄夜卫急递密报。” 内侍跪地时,膝盖在金砖上磕出轻响,双手捧着个牛皮封套举过头顶。萧栎的指节顿了顿,墨汁在 “城防修缮疏” 上晕开一小团黑痕。那封套边角磨得发白,封皮上 “玄夜卫北司亲递” 的朱印洇着潮湿的痕迹,像是刚从晨雾里捞出来的。自谢渊三番五次为南宫力争供给后,这样的密报他已接过七八份,每一份都像细针,在他心头扎下猜忌的孔。

他终于伸手接过封套,指尖刚触到粗糙的皮革,便觉一股凉意顺着指腹爬上来。拆封时,麻纸的边缘刮过掌心,留下细微的疼,一行蝇头小楷撞进眼里:“辰时三刻,兵部侍郎杨武率三名工部匠人,携木料窗纸自南宫侧门潜入,称‘奉谢太保令查勘安防’,实则修补东殿漏窗。玄夜卫哨卒欲拦,杨武以‘兵部公务’喝退,守门校尉可证。”

“杨武…… 查勘安防……” 萧栎低声重复,指腹反复摩挲 “潜入” 二字,把纸页蹭出毛边。他太熟悉杨武 —— 那是谢渊从宣府带回来的亲信,德胜门之役,谢渊身中三箭,是杨武背着他在箭雨中突围,两人的袍角都染着同一片血。

可如今,这份密报却把 “忠诚” 扭成了 “嫌疑”,连带着谢渊那声 “陛下不退,臣不退” 的誓言,都在昏灯里变得模糊。他把密报往灯前凑了凑,火光映着纸页上的折痕,像是玄夜卫哨卒反复揉捏过的痕迹,寒意从脚底冒上来,不是因为御书房的阴冷,是因为他忽然意识到:这麻纸上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是一张网,要么网住谢渊的忠诚,要么网住他的江山。

密报上 “东殿漏窗” 四个字,让萧栎眼前骤然浮现出南宫的模样 —— 那是皇城角落里的一处旧宫,宫墙斑驳得能看见内里的夯土,瓦当残缺不全,去年秋雨时,他曾借祭天之机远远望过一眼,东殿的窗棂歪歪斜斜,糊窗的纸破了好几个洞,像老人豁开的牙床。

他想起德佑帝刚被迎回南宫时的样子:兄长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袍,站在宫门口接旨,鬓角的霜比宫墙的瓦还白,却依旧笑着说 “有劳陛下挂心”。那时他心里是有愧疚的,可永熙帝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 “权臣不可信,故君不可近” 的话,像根刺,扎在他心头拔不掉。

“漏窗……”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指节抵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按《大吴会典?宫闱志》载,南宫修缮需经礼部拟奏、御批后交工部执行,谢渊偏要让杨武私自动手,是真的怕兄长挨冻,还是借修窗之名传递什么?他不敢深想,却又忍不住想 —— 德佑帝昔日出征宣府,率大军挡在瓦剌铁骑前,那时他还是太子,站在城头看着兄长的帝旗在风沙里飘,觉得那是天下最稳的靠山。

可如今,那面旗倒了,靠山成了需要防备的 “故君”,连一扇漏窗的修缮,都能让他忧叹不止。窗外的风刮过窗棂,发出 “呜呜” 的响,萧栎猛地攥紧密报,纸页的棱角硌得掌心生疼 —— 他忧的哪里是一扇漏窗,是漏窗背后藏不住的猜忌,是猜忌里磨不掉的手足情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烛火 “噼啪” 爆了个火星,溅在密报上,烧出个小黑点。萧栎盯着那个黑点,脑子里像塞进了一团乱麻。他想起谢渊在朝堂上的眼神,亮得像德胜门城头上的火把;可转头看这份密报,杨武私闯南宫的决绝,又像在火把上浇了一盆冷水。“忠?奸?”

他喃喃自语,把密报翻过来,背面是空白的,却仿佛写满了问号。谢渊是忠臣吗?德胜门他没退,边防线他守得稳,连宣府百姓都举着联名信替他说话,信上 “太上皇亲征免赋,救我等性命” 的字迹歪扭却恳切;可他又是 “权臣”,掌着全**政兼领御史台,现在还私管南宫的事,这难道不是 “功高震主”?

他想起元兴帝萧珏的旧事 —— 当年吴哀帝削藩,萧珏便是借 “探望太后” 之名频繁入宫,暗中联络旧臣,最终靖难成功。祖父永熙帝临终前反复叮嘱他:“权臣不可信,故君不可近,稍有不慎,便是江山易主。” 这些话刻在心里,可谢渊的功劳、百姓的期盼,又让他无法轻易动疑。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南宫的方向,那片宫墙隐在晨雾中,像一头沉默的困兽。德佑帝虽退居南宫,却仍是 “皇考”,仍有旧部在朝堂任职;谢渊掌全**政,若两人真的联起手来,振臂一呼,响应者恐怕不在少数。“不能赌。” 萧栎猛地转身,朱笔在密报上圈出 “杨武” 二字,墨痕深透纸背。帝王的猜忌一旦生根,便如毒藤疯长,瞬间淹没了过往的信任 —— 他可以容忍谢渊耿直,可以容忍他据理力争,却绝不能容忍他触碰 “结连故君” 的红线。

“传玄夜卫指挥使周显。” 萧栎的声音冷得像御案上的青铜镇纸。他重新坐回御座,将密报折起压在镇纸下,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节奏急促,泄露了内心的不安。不多时,周显的脚步声从廊外传来,停在门口时刻意放轻,却仍逃不过萧栎的耳朵。“臣周显参见陛下。” 周显跪地时,袍角扫过金砖,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密报上的事,你核实清楚了?” 萧栎没有让他起身,开门见山。

周显的头埋得更低:“回陛下,臣已命北司指挥使秦飞亲赴南宫核查,哨卒与守门校尉均画押作证,杨武确系未持御批,私带匠人入内修缮。” 他顿了顿,刻意压低声音,“臣还查到,杨武入南宫后,与南宫内侍刘公公密谈近一炷香,具体所言不详,但两人神情颇为凝重。”

“密谈?” 萧栎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个 —— 谢渊通过杨武与南宫暗通款曲。“秦飞为何不亲自奏报?” 他追问,语气带着审视。

周显连忙答道:“秦飞与谢太保素有旧交,恐是碍于情面,有所隐瞒。臣以为,谢太保近日常派亲信出入南宫,送炭送粮,名为体恤,实则恐在联络旧臣,为日后……” 他没有说完,却故意留下悬念。

萧栎的脸色沉了下来。周显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最阴暗的角落。他想起前几日李嵩递来的奏疏,弹劾 “谢渊培植亲信,独断兵部”,当时他以为是李嵩挟私报复,如今看来,未必全是虚言。“你继续盯着,” 他缓缓道,“谢渊与南宫的任何往来,哪怕是送一碗粥,也要据实奏报。另外,查秦飞与谢渊的往来,若有隐瞒,一并参劾。”

“臣遵旨。” 周显叩首退下,萧栎却仍盯着门口,仿佛能看见谢渊与杨武密谈的场景。他拿起镇纸下的密报,指尖用力,将纸页揉成一团,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 信任一旦破碎,再想拼凑,便是千难万难。

周显退去后,御书房陷入死寂,只剩下烛火 “噼啪” 作响的声音。萧栎将揉成团的密报扔在案角,目光落在墙上的《大吴疆域图》上,视线却没有焦点。他想起小时候,德佑帝还不是皇帝,曾抱着他在御花园放风筝,笑着说 “等哥哥当了皇帝,让你当兵马大元帅”;想起德胜门之役,谢渊浑身是血地跪在他面前,说 “臣誓死保卫京师”。那些温暖的记忆,此刻却像针一样扎着他的心。

“伦理…… 皇权……” 他低声呢喃。作为弟弟,他该体恤德佑帝,让他在南宫安度晚年;作为皇帝,他必须防范任何可能威胁帝位的风险。可这两者,偏偏在谢渊身上拧成了死结 —— 谢渊的体恤,成了他 “结连” 的嫌疑;他的防范,又成了 “苛待” 的罪名。他拿起那份 “请恤故君疏”,疏中谢渊写道:“太上皇昔日出征,为社稷流血;今日困居南宫,若连漏窗都无人修缮,天下人必谓陛下苛待亲长,失孝治之本。” 这些话字字在理,可他却不敢全信。他仿佛能看见谢渊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神情,是真诚,还是伪装?

“帝王无亲,帝王无友。” 萧栎苦笑一声,将疏稿扔回案上。他想起永熙帝在位时,为了巩固皇权,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当时他觉得残忍,如今才明白,那不是残忍,是无奈。在御座上坐得越久,就越明白,亲情、友情、信任,都是可以被牺牲的筹码,唯有皇权,必须牢牢抓在手里。他起身走到烛火旁,看着火焰吞噬灯芯,像吞噬着他心中仅存的温情。“不能再让谢渊插手南宫的事了。” 他心中有了决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栎重新坐回御案前,提起朱笔,却迟迟没有落下。他要写两道旨意:一道给工部,命侍郎周瑞即刻修缮南宫漏窗,所需物料从国库支取,不得延误;另一道给谢渊,以 “杨武私修南宫,管束不严” 为由,罚俸银一月,警示他不得再私与南宫往来。

这两道旨意,看似矛盾,实则是他能想到的最佳平衡 —— 给工部的旨意,是做给天下人看,表明他 “体恤故君”;给谢渊的旨意,是敲山震虎,提醒他 “君臣有别”。可提笔的瞬间,他却觉得手重千斤 —— 这哪里是旨意,分明是一道道割裂亲情与信任的刀。

“罢了,帝王之路,本就没有回头路。” 他咬牙写下旨意,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像极了心头的血痕。写完后,他将旨意交给内侍,命其即刻传下,却又叮嘱道:“给谢渊的旨意,私下送达即可,不必公开。” 他还想留一丝情面,还想保住那点摇摇欲坠的信任。

内侍退去后,萧栎拿起案角那团揉皱的密报,慢慢展开。麻纸上的字迹已有些模糊,却仍能看清 “谢渊亲信”“私修漏窗” 等字样。他盯着这些字,忽然觉得一阵疲惫 —— 他像一个走钢丝的人,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刀山火海,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他将密报凑近烛火,火苗舔舐着纸页,瞬间燃起明火。他看着密报化为灰烬,手指被火星烫了一下,却浑然不觉。灰烬落在御案上,像一层薄薄的雪,掩盖了那些猜忌与痛苦。“但愿…… 但愿是我多心了。” 他喃喃自语,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暮色渐浓,御书房的烛火愈发昏暗。萧栎没有传晚膳,独自坐在御座上,望着窗外的夜空。月亮被乌云遮住,只剩下几颗疏星,像他此刻的心情,黯淡无光。他拿起案上的《大吴会典》,翻到 “孝治篇”,“君孝则臣忠,父慈则子孝” 的字句刺眼,却像嘲讽一样,让他无地自容。

“我孝吗?” 他自问。他给德佑帝供给,命人修缮南宫,看似孝,实则处处防范;他信任谢渊,却又因一份密报心生猜忌,处处制衡。或许,在帝王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纯粹的 “孝” 与 “信”,只有 “利” 与 “权”。

烛火燃到尽头,“噗” 地一声熄灭,御书房陷入黑暗。萧栎没有命人点灯,任由黑暗将自己吞噬。在这片黑暗中,他不用再扮演那个冷静威严的皇帝,不用再权衡利弊,不用再猜忌任何人,可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孤独与悲凉。不知过了多久,东方泛起鱼肚白。萧栎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第一缕阳光刺破黑暗,心中却没有丝毫暖意。新的一天开始了,他又要戴上帝王的面具,坐在那冰冷的御座上,继续这场惨烈的权术博弈。

不多时,内侍传回旨意送达的消息:“回陛下,谢太保接旨后未发一言,只命人将罚银送至内务府;工部周侍郎已带人赴南宫勘察,木料、窗纸已从官仓调拨,预计三日内便可动工。” 萧栎 “嗯” 了一声,指尖摩挲着案上百姓联名信的褶皱 —— 谢渊的 “未发一言” 让他捉摸不透,是心服口服,还是隐忍不发?他太了解谢渊的刚直,这份沉默反而比激烈的辩驳更让他不安。

“南宫那边可有动静?” 他追问。

“刘公公派人送了谢恩笺,说‘上感念陛下体恤,已命内侍清扫东殿,静待修缮’。”

萧栎拿起谢恩笺,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是德佑帝亲笔所书。他盯着 “感念陛下体恤” 六个字,心中却没有暖意。他知道,这不过是表面的平和。“传旨秦飞,” 萧栎突然开口,“命他暗中监视周显与李嵩的往来,凡深夜密谈、私相授受之事,一一记录在案,待有实据再禀。” 他必须掌握主动权,不能再被周显的密报牵着鼻子走。

三日后的深夜,秦飞的密报递到御书房。萧栎披着狐裘坐在青釉灯旁,展开密报 —— 上面详细记录着周显的行踪:“前日酉时,周显着便服入李府,密谈至亥时方出;昨日辰时,李府管家送白银五百两至玄夜卫西司,交与周显亲信;今日未时,周显命文勘房主事张启篡改‘南宫守卫换防记录’,将谢渊亲信校尉调离外围。”

密报后附着墨痕比对与行贿供词,证据确凿。萧栎的指节攥得发白,怒火在胸中翻涌,可指尖刚触到朱笔,又猛地停住 —— 周显掌玄夜卫大半权力,李嵩在吏部根基深厚,贸然处置恐引发朝堂动荡。“隐忍…… 必须隐忍。” 他低声告诫自己,将密报锁入御案暗格,这是将来清算的利器,现在需藏好。

几日后,南宫送来一封笺书,仍是德佑帝亲笔,说 “东殿修缮已毕,窗明几净,寒冬可御”,笺书旁附了一小包晒干的野菊 —— 那是德佑帝昔日出征宣府时亲手采摘的,说是 “可清肝明目,赠予弟弟润眼”。萧栎捏着野菊,指尖传来干燥的触感,眼眶突然一热。他想起小时候,兄长带着他在御花园辨菊,想起自己生病时,兄长彻夜守在床前用野菊煮水。那些温暖的记忆冲垮了猜忌的堤坝,“哥哥……” 他喃喃自语,忽然觉得自己或许真的错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宫城内外响起爆竹声,御书房却依旧寂静。萧栎屏退了所有内侍,独自坐在御案前,面前摆着三样东西:锦盒里的野菊与笺书、周显的密报、谢渊的 “请恤故君疏”。

烛火摇曳,将这三样东西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三个纠缠不清的幽灵。他拿起野菊,闻着淡淡的清香,想起德佑帝的笑容;拿起密报,看着 “勾结”“篡改” 等字样,怒火又起;拿起奏疏,读着 “孝治为本” 的字句,心中又充满愧疚。

“朕究竟想要什么?” 他自问。他想要江山稳固,又想要亲情温暖;想要信任谢渊,又怕他功高震主;想要清除李嵩与周显的奸佞,又怕朝堂动荡。可帝王的位置,容不得他两全其美。

他将三样东西重新放回原处,起身走到窗前。窗外大雪纷飞,将宫城染成一片雪白,爆竹声此起彼伏,透着浓浓的年味。可这热闹与他无关,御书房里的寒冷,早已浸透了他的骨髓。

他想起永熙帝临终前的模样,苍老而孤独,那时他不懂,为何帝王会如此寂寞。如今他懂了 —— 当一个人站在权力的顶峰,身边没有可以信任的人,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成了权力的筹码,那份孤独,足以将人逼疯。

雪越下越大,落在窗棂上,发出细微的声响。萧栎关上窗户,将寒冷与热闹一同隔绝在外。他知道,明天一早,他又要戴上那个冷静威严的帝王面具,继续在猜忌与权衡中挣扎,继续走那条没有回头路的帝王之路。

这就是他的宿命,一个被困在御座牢笼里的帝王的宿命,惨烈而孤独,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

他命内侍取来锦盒,将野菊和笺书小心收好,指尖抚过锦盒冰凉的铜锁,像是要把这份温情牢牢锁住。可刚转身,案头那份秦飞刚送来的 “周显动向续报” 便闯入眼帘 ——“周显与李嵩亲信张文于茶馆密谈,提及‘谢渊罚俸不足为惧,需寻机再递密报’”。那行字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心中刚升起的暖意。

他走到御案前,打开暗格,将锦盒与周显的密报并排放在一起。一方锦盒盛着手足旧情,一叠密报写着权术算计,两者在昏暗的光线下相互映衬,格外讽刺。萧栎指尖在锦盒上顿了顿,终是合上暗格 —— 他不能沉溺于温情,御座之上,任何一丝心软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破绽。

“传秦飞。” 他对着空荡的御书房开口,声音平静得没有波澜。不多时,秦飞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一身玄色劲装,躬身行礼:“臣秦飞参见陛下。”

萧栎没有让他起身,指着案上的续报:“周显与张文密谈,你为何不即刻阻止?”

秦飞低头答道:“臣恐打草惊蛇,若贸然干预,反会让李嵩察觉陛下已洞悉其勾结,再生更毒的计谋。”

萧栎沉默片刻,指尖敲击着御案:“你做得对。” 他起身走到秦飞面前,声音压得极低,“即日起,你暗中接管玄夜卫南司,将周显的心腹逐步调离关键岗位,切记,不可惊动任何人。另外,查李嵩在吏部的任免记录,尤其是近半年提拔的官员,若有贪腐或结党痕迹,一一记录在案。”

秦飞心中一凛 —— 陛下这是要动真格了,却仍保持着极致的隐忍。他躬身领命:“臣遵旨,定不辱命。”

秦飞退去后,御书房又恢复了寂静。萧栎走到书架前,抽出那本翻得卷边的《大吴会典》,翻到 “职官篇” 中 “玄夜卫规制” 一章 ——“玄夜卫掌密察,直属帝王,不得与外臣私交”,神武皇帝的朱批墨迹仍清晰可见。他指尖抚过那行字,想起周显拿着玄夜卫的权力与李嵩勾结,心中的怒火又起,却强行压了下去。

片尾

窗外的风又起了,刮得窗纸 “簌簌” 作响,像是在提醒他时间不等人。他重新坐回御案前,提起朱笔,写下一道密旨:“命兵部侍郎杨武暂调京营副统领,脱离南宫周边防务。”—— 既然杨武是谢渊的亲信,又曾私入南宫,调离他既能削弱谢渊在京营的影响,也能避免再给周显递 “结连” 的口实,一举两得。

写罢密旨,他将其封入蜡丸,交给心腹内侍,命其连夜送京营总兵。做完这一切,他才觉得胸口的滞闷稍缓,却仍无睡意。他走到烛火旁,看着火苗跳动,忽然想起德佑帝笺书中 “愿大吴江山永固” 的话 —— 兄长或许是真心的,可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防。这不是不信,是不能信。

天快亮时,他趴在御案上打了个盹,梦中又回到了御花园,德佑帝牵着他的手追蝴蝶,阳光暖得让人睁不开眼。可突然,蝴蝶变成了密报,兄长的笑容变成了周显阴鸷的脸,他猛地惊醒,额头全是冷汗。

内侍端来早膳时,见他脸色苍白,欲言又止。萧栎摆了摆手:“撤了吧。” 他走到窗前,望着东方升起的朝阳,金色的光芒洒在宫墙上,却照不进他心底的阴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会更难 —— 要扳倒周显与李嵩,又不能牵连谢渊过深,还要维持朝堂平衡,更要守住 “体恤故君” 的名声。可他没有退路,只要还坐在这御座上,就必须把这盘棋下下去。

他伸手摸了摸御案的缠枝莲纹,指尖触到刻痕的冷硬,像是握住了帝王最后的支撑。转身时,目光扫过暗格的方向,那里锁着温情与算计,锁着他作为 “人” 与 “帝王” 的撕裂。

“走吧,上朝。” 他对自己说,声音里没有丝毫波澜,仿佛昨夜的挣扎与疲惫从未存在过。御座之上,容不得软弱,这是他的宿命,也是他必须扛起的江山。

卷尾语

萧栎在一日之内的挣扎与算计,道尽了封建帝王的宿命困境。密报只是导火索,真正撕裂君臣信任、伦理温情的,是御座之上那至高无上却又孤绝无依的权力。他揉碎的是密报,实则是内心残存的信任;他拟下的是旨意,实则是权衡利弊的无奈。帝王的 “惨烈”,从非刀光剑影的厮杀,而是眼睁睁看着亲情、友情、信任在权力面前化为灰烬,却不得不亲手推波助澜的无力与悲凉。

萧栎的抉择是封建皇权体制的必然结果 ——“家天下” 的制度下,帝王首先是 “统治者”,其次才是 “儿子”“朋友”,伦理永远要为皇权让路。他的猜忌并非无因,元兴帝靖难的教训、谢渊的权势、李嵩的构陷,共同织成一张权力之网,让他不得不时刻警惕,步步为营。

御座之上的孤独,是权力的代价;帝王的猜忌,是体制的悲哀。萧栎并非天生凉薄,却在皇权的裹挟下,成为了权力的囚徒。那份被揉碎又焚毁的密报,不仅是他个人的挣扎印记,更是封建王朝 “权大于法、利高于情” 的黑暗缩影,警示着后世:失去制衡的权力,终将吞噬人性中最珍贵的温情与信任。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