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40章 振持秘钥指幽径,飞率忠卒护圣镳

卷首语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瓦剌太师也先复纠四万骑南犯,长驱直入逼京师,连破朝阳、崇文二门,胡骑蹄声震皇城根下,唯东华、安定二门尚在大吴手中。时京师粮储仅余七日,太仓米粟渐空,卒伍日食半瓢稀粥;工部所造火铳缺千支,军械库中仅存三百余支可用,余者或炸膛劣械、或锈蚀不堪;京营卒经半月苦战,伤亡逾半,残卒皆带伤守阵,士气渐颓。

帝萧桓召太保谢渊入偏殿议策,渊陈‘死守二门待援’之谋,然通州援军为瓦剌所阻,一时难至。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正四品,掌宫内秘档典籍、皇城门禁钥符,兼司紧急时舆图调阅)闻议,急入殿进言:‘东华门内偏殿地下,藏有神武帝萧武神武三年所修秘道,道通通州潞河驿近郊,长三里许,可容车马通行,原备皇城危急时君臣突围之用。今若帝率亲卫夜出秘道,联都督同知岳谦援军,再回师内外夹击,或可解京围。’

帝纳振之策,即命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从二品,掌京师密探、亲卫护驾)选玄夜卫亲卒五百、亲军都尉府卒三百,皆择‘无家眷在京、敢死战’者,充作突围之师。瓦剌潜伏京师细作侦得突围之谋,连夜驰报也先,也先遂遣部将巴图率千骑,设伏于秘道出口处,欲擒帝以迫大吴降。

突围夜,亲卫卒持刃前驱,遇伏后无一人退,刀刃卷缺、甲胄染血仍死战,伤亡逾半。秦飞率后队殿后,斩瓦剌兵百余人,终护帝破围,至通州与岳谦援军汇合。后帝亲率援军回师京师,与谢渊内外夹击瓦剌,也先兵败退走,京围乃解。帝感亲卫死战之忠,追赠战死诸卒,皆葬于忠烈陵,春秋遣官致祭。

史臣曰:‘东华突围之役,乃德佑朝存亡之枢机。非独帝之英断决事,亦赖王振献秘道之策、谢渊固二门之守、秦飞率亲卫之护 —— 四者心契,或献谋、或固防、或死战,方破此存亡一线之危局,实乃大吴君臣同心之明证。’”

《玄夜卫档?东华突围录》补:“东华门秘道,长三里,宽丈许,壁以青石垒砌,顶覆夯土,隐于东华门内偏殿地下,道中设两处通风孔,备牛油灯以照明。秘道钥符藏于司礼监内库,以鎏金匣盛之,匣设双锁,唯帝与秉笔太监二人持专属印鉴可启,历数帝未敢轻用。

突围夜,前队兵士为护帝驾,皆挺身为盾,瓦剌箭镞如雨,中箭者十七人,箭镞透甲入肉,尽皆力竭殉国,尸身相叠如障,护帝之车驾至通州近郊。秦飞率后队卒殿后,与瓦剌追兵死战,斩胡兵百二十余人,自损三百余卒,玄夜卫亲卒营千总以下,伤五十余、亡二十余,军械损失过半。秘道青石壁上,血痕凝紫,至次年修缮时仍清晰可见,监工吏员录之入档,以为忠烈之证。”

东华夜锁胡尘嚣,帝仗秘图破贼巢。监献良谋开险径,将挥利刃斩凶獠。亲卫血濡青石道,援军光透黑云宵。归来百姓焚香迎,始谢君王定乱朝。

瓦剌围京粮械凋,帝心焦迫问良招。振持秘钥指幽径,飞率忠卒护圣镳。秘道伏兵惊帝驾,亲卫身死筑桥骄。

通州汇合援军至,终解皇城万里遥。

死战东华夜未央,寒灯映血照龙裳。监言破敌凭幽径,将令护君恃勇将。三百忠魂埋野陌,一腔热血洒疆场。至今秘道残痕在,犹记当年突围殇。

皇城偏殿烛火摇曳,萧桓身着玄色常服,发髻松垮,眼底青黑如墨 —— 已三日未得安寝。案上京师防务图摊开,东华、安定二门用朱笔圈出,旁注 “粮七日、铳三百、卒伤半”,墨迹是谢渊半个时辰前刚添的,还带着未干的晕痕。

“陛下,安定门又击退一轮进攻,可卒子们已两日只喝稀粥,火铳打一发少一发,再守……” 谢渊推门而入,玄铁铠甲碰撞声打破寂静,他躬身递上奏报,声音沉得像殿外的寒风。

萧桓指尖抚过奏报上 “卒伤半” 三字,指节泛白:“岳谦的援军呢?陈忠不是说粮饷已送通州,他三日前便可动身?”

“秦飞刚探得,瓦剌在通州外设了三道防线,岳谦虽率三万卒,却被绊住,一时难至。” 谢渊抬头,见帝容憔悴,又道,“臣愿死守安定门,可粮械不继,怕撑不过七日。”

萧桓起身踱至窗前,望着东华门方向的夜色,突然停步:“王振呢?传他来 —— 他掌宫内秘档,或许知皇城有生路。”

偏殿内烛火跳动,灯花 “噼啪” 爆落,溅在案上的防务图上,晕开一小片墨痕。萧桓背着手踱至殿门,玄色常服下摆扫过冰凉的青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门框上的雕花 —— 那是永熙帝年间雕的龙纹,如今蒙着薄尘,像极了此刻风雨飘摇的大吴。

“陛下,王振公公到了。” 内侍轻声通报,话音刚落,便见王振持笏而入。他身着深青监袍,袍角沾着夜露凝结的水珠,袖口还蹭着些许档案柜的霉斑 —— 显然是刚从司礼监秘档库赶来。行礼时腰弯得极低,监帽上的铜扣几乎触到地面,声音带着一丝未平的喘息:“奴婢王振,叩见陛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伴伴快起来,” 萧桓转身,语气里的急切压过了帝王的威严,“京师已到绝境,你掌秘档,可知皇城有何突围之路?”

王振直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指尖捏着纸角的力道格外重 —— 图纸边缘泛黄发脆,是神武帝年间的旧物,他怕稍一用力便撕坏。“陛下,这是神武三年修的《皇城秘道图》,” 他双手将图纸捧过头顶,目光落在图纸中央的红线,“东华门内偏殿地下,藏着一条秘道,通通州潞河驿,长三里,宽丈许,当年神武帝修它,就是怕皇城有难时留条生路。奴婢今晨特意去秘档库查过,秘道钥还在鎏金匣里,道内的牛油灯也还能用,夜里走,用黑布罩住灯,瓦剌细作瞧不见。”

谢渊上前接过图纸,展开时指尖抚过纸上的霉斑,那是百年时光留下的痕迹。他眉头渐渐皱起,指腹点在 “秘道中段” 的标注上:“陛下,这秘道百年未用,中段的青石墙怕是早有松动,万一坍塌…… 而且瓦剌细作遍布京师,咱们一动,他们未必查不到。”

“不试,就是等死!” 萧桓猛地打断他,指尖重重戳在图纸上的秘道出口,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粮只够七日,火铳只剩三百支,岳谦的援军被堵在通州,再守下去,难道要等瓦剌破城,把列祖神主拖出去烧了吗?”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稍缓,却更显决绝,“今夜三更,朕带亲卫走秘道;谢太保,你留京,在安定门多备火箭、大鼓,三更时拼命佯攻,让也先以为朕要从安定门突围。”

“陛下!” 谢渊还想再劝,却见秦飞大步而入,玄铁铠甲碰撞的声响震得殿内烛火微晃。他刚从玄夜卫亲卒营赶来,甲缝里还沾着操练场的尘土,闻言立刻单膝跪地,拳砸在青砖上发出闷响:“末将遵旨!这就去选卒 —— 要‘无家眷在京、敢为陛下挡箭’的,保证个个是能拼命的硬骨头!”

王振上前一步,从怀中掏出个锦囊,递到萧桓面前:“陛下,秘道里潮,奴婢备了干姜和解毒丸,万一遇到瘴气能用上。奴婢在宫里待了三十年,秘道的图纸早记熟了,愿随陛下走,为陛下引路。”

萧桓看着锦囊里的干姜 —— 是用绵纸仔细包着的,还带着淡淡的药香,眼底闪过一丝暖意。他拍了拍王振的肩,力道不轻不重:“好,你随朕去。” 又转向谢渊,语气郑重,“太保,京师就交给你了,若瓦剌强攻,别硬拼,守住东华、安定二门就好 —— 朕会带着援军回来的。”

谢渊躬身行礼,从腰间解下一块玄铁令牌,令牌上刻着 “玄夜卫北司调兵印”,递到秦飞手中:“这是调兵令牌,见到岳谦,把它给他看,他才信你。若遇伏,立刻发红色烟火,我会派兵接应。”

玄夜卫亲卒营的校场上,月光像霜一样铺在地上,八百兵士列队而立,玄铁短甲泛着冷光。有的兵士甲胄肩处有旧伤的痕迹,是之前守城门时留下的;有的握着环首刀的手布满老茧,指节上还结着新的血痂。萧桓站在高台上,声音不算洪亮,却字字清晰地传到每个兵士耳中:“京师被围,咱们吃的粥一天比一天稀,手里的火铳打一发少一发。今夜,朕带你们走一条路,去通州找援军 —— 愿跟朕死战的,举刀!”

话音刚落,八百把环首刀齐刷刷举起,刀刃映着月光,晃得人睁不开眼。“愿随陛下死战!” 嘶吼声震得营旗 “猎猎” 作响,有的兵士甚至红了眼眶 —— 他们知道,这一去,或许就回不来了,可没人退后半步。

秦飞走到队列前,目光扫过兵士们的脸,指着前排两百人:“你们是前队,探路清障,遇到石头、枯枝,都给朕挪开;余下六百是后队,贴身护着陛下和王公公。记住,不管遇到什么,先护驾 —— 就算拼了命,也不能让陛下受半分伤!”

“是!” 兵士们齐声应和,声音里没有半分犹豫。

偏殿内,王振正为萧桓系玄铁软甲。这软甲是永熙帝年间造的,甲片打磨得光滑,却仍带着冰冷的触感。王振的手指很巧,指尖带着常年翻档案磨出的薄茧,系甲带时力道均匀,每一个结都打得紧实。“陛下,这软甲能防寻常箭矢,您贴身穿,护住心口和后背。” 他一边说,一边轻轻拽了拽甲带,确认不会松动。

萧桓抬手按住腰间的玉柄剑 —— 剑鞘上的龙纹是神武帝年间的老手艺,纹路深邃,硌得掌心发疼。“王伴伴,你怎么会记得这秘道?” 他忽然问,语气里带着一丝好奇。

王振垂眸,手指轻轻拂过软甲的搭扣:“奴婢小时候,跟着元兴帝去秘档库看图纸,元兴帝指着这秘道图说,‘皇城的退路,也是百姓的生路,不能忘’。那时候奴婢就记着了,没成想今日真能用上。”

这时,谢渊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二十支火箭。“陛下,安定门的火箭都备好了,三更一到,就往瓦剌营帐射,保证闹得他们鸡犬不宁。” 他把布包递给秦飞,又看向萧桓,“臣已命人把秘道入口的偏殿封了,只留个小门,等陛下进去,就把地面恢复原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桓点头,拍了拍谢渊的肩:“太保,辛苦你了。朕走后,京里的事就靠你了。”

“臣万死不辞。” 谢渊躬身,目光里满是郑重。

三更的梆子声刚响过,东华门内偏殿的地面被兵士们撬开。青石铺就的地面下,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洞口,深丈五,壁上的青石因常年潮湿而泛着青黑色。王振从袖中取出一把鎏金钥匙,钥匙柄上刻着 “东华秘道” 四字,插入铁门锁孔,“吱呀” 一声,铁门缓缓打开,一股带着霉味的潮湿气息扑面而来,呛得人忍不住咳嗽。

“前队跟我来!” 前队领队举着牛油灯,灯外罩着黑布,只漏出一点微弱的光。他率先跳入秘道,兵士们紧随其后,脚步声在秘道里回荡,显得格外清晰。萧桓与王振随后而下,秦飞率后队兵士殿后,每走一步,都要仔细确认脚下的青石是否稳固。

谢渊站在洞口旁,望着萧桓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黑暗中,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他轻声道:“陛下,臣在安定门等您回来。” 说完,命兵士们把地面重新铺好,只留两名兵士守在旁侧,一旦有瓦剌兵靠近,就立刻封死洞口。

秘道内水声 “滴答” 作响,青石墙上凝结的水珠顺着壁面往下淌,落在地上的积水里,溅起细小的涟漪。前队兵士举着灯,用刀鞘拨开地上的碎石和枯枝 —— 那些枯枝是百年前秘道启用时留下的,如今早已干透,一碰就碎。王振走在萧桓身侧,不时从袖中掏出图纸,借着微弱的灯光比对壁上的标记:“陛下,再走半里就是通风口,那里能透透气,咱们可以歇口气再走。”

萧桓刚要点头,突然听到前方传来 “嗡” 的一声 —— 是弓弦拉动的声音!“小心!” 前队领队嘶吼着扑过来,用自己的后背挡住了萧桓。一支箭 “噗” 地穿透他的甲胄,箭镞从胸前穿出,带着暗红的血。领队闷哼一声,倒在地上,临死前还伸手抓住萧桓的衣角,含糊地说:“陛下…… 快走……”

“有伏兵!” 秦飞怒吼着下令,“熄灯!” 兵士们立刻吹灭牛油灯,秘道内瞬间陷入漆黑。瓦剌兵的嘶吼声从前方传来,紧接着,火光突然亮起 —— 百名胡兵举着弯刀、短铳,堵在秘道中间,为首的将领脸上带着狞笑:“萧桓小儿,早就知道你会走这条路!”

萧桓拔出玉柄剑,剑光在火光下映亮了他的脸,眼底没有半分惧色:“秦飞,率后队挡住退路,别让他们把咱们困死在这里!前队跟朕冲!”

“是!” 秦飞率后队兵士转身,与后方涌来的瓦剌兵厮杀。短兵相接的 “铿锵” 声、兵士的嘶吼声、刀剑入肉的 “噗嗤” 声交织在一起,秘道里的空气很快弥漫开血腥味。一名瓦剌兵举着短铳对准萧桓,王振突然扑上前,用自己的肩甲挡住了铳口。“砰” 的一声,铳弹打在甲片上,甲片碎裂,鲜血瞬间渗出,染红了他的监袍。

“王伴伴!” 萧桓急忙扶住他,见他脸色惨白,却仍咬着牙,忙道,“你伤得重,先歇着!”

“奴婢没事……” 王振摇摇头,从腰间拔出短刀,挣扎着站到萧桓身侧,“陛下快走,别管奴婢!”

前队兵士们死战不退,有的兵士断了右臂,就用左手握刀;有的身中数箭,却仍死死抱住瓦剌兵的腿,不让他们靠近萧桓。“陛下,通风口到了!” 一名兵士指着前方的方形洞口,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 —— 他的喉咙被瓦剌兵的刀划了一道口子,说话时带着血沫。

萧桓刚要迈步,三名瓦剌兵突然扑来,为首的将领举刀劈向他的头顶。一名兵士猛地冲过来,用身体挡住了这一刀,刀刃穿透他的胸膛,兵士回头望着萧桓,眼里满是恳求:“陛下…… 一定要…… 解京围……”

萧桓的眼眶瞬间红了,他挥剑斩了那名将领,剑上的血溅到脸上,滚烫的。“跟朕冲出去!” 他嘶吼着,率剩余兵士冲向通风口。

刚冲出通风口,冷风就裹着雪粒扑面而来。萧桓抬头一看,心瞬间沉了下去 —— 潞河驿旁,瓦剌骑卒黑压压围了一圈,少说也有千余人,手里的弯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陛下,咱们被围了!” 一名兵士嘶吼着,与其他兵士组成人墙,挡在萧桓身前。

瓦剌将领举着马鞭,指着萧桓狂笑:“萧桓,这下看你往哪跑!”

萧桓握紧玉柄剑,正欲下令死战,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 ——“是援军!” 一名兵士指着夜空,只见红色的烟火在黑暗中升起,那是玄夜卫的遇伏信号!

岳谦的援军来得很快,三万骑卒像潮水般冲向瓦剌兵,箭如雨下。瓦剌兵腹背受敌,阵脚大乱,有的甚至丢下兵器就跑。萧桓趁机率兵士冲出去,与岳谦汇合。岳谦翻身下马,膝盖 “噗” 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愧疚:“陛下,臣来迟了!”

“不迟!” 萧桓扶起他,目光扫过身边的兵士 —— 八百人,如今只剩三百余,个个带伤,有的兵士甚至拄着断刀才能站稳,甲胄上的血污早已结成硬痂。他喉结滚动了一下,强忍着悲痛道:“快,回师京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黎明时分,援军抵达京师近郊。安定门方向,火箭划破夜空,鼓声震耳欲聋 —— 谢渊的佯攻正烈,瓦剌兵果然被牵制在那里,东华门的防守格外空虚。“冲!” 萧桓下令,三万骑卒像黑色的潮水,涌向东华门。京营卒们在城楼上看到援军,士气大振,纷纷打开城门,与援军夹击瓦剌。

也先在营帐里听闻萧桓突围成功,援军已到,气得把案上的酒壶摔在地上。他知道,京围再也解不了了,再耗下去,自己的四万骑只会被全歼。“撤!” 他咬着牙下令,瓦剌兵如丧家之犬,狼狈地往北方逃去。

京师的城门打开,百姓们涌到街上,手里捧着香烛和热馒头。有的老人跪在地上,对着萧桓的銮驾磕头;有的孩子举着馒头,递到兵士面前。萧桓坐在马上,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一热 —— 这就是他和兵士们拼命守护的百姓,值得。

回到皇城,萧桓没顾上歇息,立刻召谢渊、秦飞、王振至偏殿。秦飞躬身禀报,声音带着哽咽:“陛下,此次突围,三百余兵士战死,前队的兵士…… 大多是为了护驾,才死的。”

萧桓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案面,眼底满是痛惜:“传朕旨意,所有战死的兵士,都追赠为九品义士,葬在忠烈陵,春秋两季,由礼部派官致祭;前队领队和那些护驾身死的兵士,追赠为正七品玄夜卫校尉,他们的家属,免徭役二十年,赏银五十两。”

“臣遵旨。” 谢渊躬身应道,又看向王振,“王振公公此次献策护驾,立下大功,也该赏。”

王振忙躬身推辞:“奴婢只是做了分内的事,不敢求赏。”

“有功就该赏。” 萧桓看着他,语气郑重,“升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三品,秘档还是由你掌,秘道的钥匙,今后你和朕各持一把。”

王振闻言,“噗通” 一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颤抖:“奴婢谢陛下恩典,这辈子都给陛下效力,绝无二心!”

后续几日,萧桓命谢渊重修东华门秘道,用玄铁做了新锁,派玄夜卫兵士日夜守卫;命秦飞彻查京师里的瓦剌细作,凡是查到的,一律斩于闹市,曝尸三日,以儆效尤。京师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街头巷尾,百姓们都在说:“陛下带着兵士走秘道找援军,硬是把京师救下来了!”

忠烈陵的安葬仪式上,萧桓亲自为战死兵士上香。他站在 “东华突围忠烈之墓” 的墓碑前,手里捧着一杯酒,缓缓洒在地上:“弟兄们,京围解了,大吴安了,你们可以安心了。”

谢渊、秦飞、王振站在他身后,望着墓碑,心里都清楚 —— 这次能破局,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是帝王的决断、太监的忠谋、将领的死战、大臣的固守,是君臣同心,才守住了这大吴江山。

片尾

萧桓命谢渊率师北伐,秦飞为副将,率十万大军直捣漠北。瓦剌因京师之败,士气大减,又无细作内应,被北伐军大败,也先率残部远遁,九边重镇尽数收复。

北伐胜利后,萧桓在太庙告祭列祖,将东华突围的故事刻入 “忠烈碑”,供后人铭记。王振仍掌司礼监,不涉军政,只守秘档;秦飞继续掌玄夜卫,严查细作,京师治安日好;谢渊则主持九边防务,加固城防,边地百姓再无胡骑之扰。

萧桓再至东华门,望着重修的秘道入口,王振随侍在侧,谢渊、秦飞陪同。“当年若不是你们,朕恐怕已葬于瓦剌之手。” 萧桓笑道。

谢渊躬身:“陛下英明,臣等只是尽忠。”

秦飞道:“战死的弟兄们若知今日太平,也会安心。”

王振道:“秘道如今坚固,陛下再无后顾之忧。”

夕阳下,东华门城楼泛着暖光,远处炊烟袅袅,百姓安乐 —— 这便是三百忠魂用生命换来的太平,也是君臣同心守护的大吴江山。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帝夜出东华秘道,联援军解京围,追赠战死亲卫,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九年春,北伐破瓦剌,复九边。史臣曰:‘桓之东华突围,非独恃秘道之险,实赖王振之忠、谢渊之守、秦飞之勇,四者共济,方转危为安,此乃大吴君臣同心之效。’”

《大吴史?列传第四十?东华突围忠烈传》载:“瓦剌围京,帝率八百亲卫夜出秘道,三百余卒战死,皆追赠九品义士,葬忠烈陵,祀忠勇祠。史臣曰:‘诸卒虽位微,却怀忠君报国之心,以身护帝,死而不悔,此乃大吴之脊梁也。’”

《大吴史?宦官传?王振传》载:“王振,献东华秘道策,助帝突围,升司礼监掌印太监,正三品,恭谨守职,不涉军政,卒于德佑二十三年,帝赐葬皇陵侧,曰‘忠监墓’。”

《大吴史?舆服志?皇城》载:“东华门秘道,神武帝神武三年修,帝突围后重修,设玄铁锁,由帝与司礼监掌钥,玄夜卫守卫,编入《大吴会典》,为皇城防务规制。”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