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玄桢记 > 第639章 帝守纲常宁死战,胡窥神器竟空忙

卷首语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瓦剌太师也先乘大吴北伐筹备未竟,潜率五万骑绕袭京师,直逼太庙 —— 庙为大吴列祖神主所栖,帝室纲常象征。也先欲挟庙逼帝,以‘献帝免屠城’为饵,实则图擒帝灭吴,复漠北旧势。时帝萧桓方在太庙行月祀,闻变即固守庙内,拒也先劝降;太保谢渊率京营卒护庙,仅为翼卫,帝自决拒降之策,三斥也先使者,终逼也先撤军。史臣曰:‘桓之拒降,非独护一己之尊,实护大吴之纲常;也先之逼降,非独图一帝之擒,实图天下之控,二人庙前对峙,乃胡汉之势、君臣之节的生死较量。’”

《瓦剌秘史?也先列传》补:“也先围太庙,谓左右‘萧桓年少,必惧屠城,献庙可擒’,然桓拒降甚坚,且京营援军渐至,也先恐腹背受敌,乃叹‘大吴有硬骨之君,不可轻图’,遂撤军。”

胡骑围庙气吞霄,也先喊话逼帝摇。“献庙可免京人死”,萧桓怒斥 “岂折腰”。祖灵在庙凝寒色,帝剑随身护圣朝。三日对峙终驱虏,千古犹传拒降谣。

也先恃众势嚣张,欲挟太庙迫君王。屠民示警血沾地,斥降扬声义贯霜。帝守纲常宁死战,胡窥神器竟空忙。

庙门虽毁魂犹在,终教胡尘退远方。

庙前对峙两雄张,一为胡酋一为皇。也先贪利思擒主,萧桓守节拒献邦。剑指胡营声震野,泪怜百姓意牵肠。

终凭硬骨驱强敌,留与青史话激昂。

太庙朱红庙门内,檀香袅袅绕梁,萧桓身着素色祭服,正立于 “忠烈碑” 前,手持香炷躬身祭拜 —— 碑侧新添谢勉灵位,鎏金匣盛着 “死守边土” 血书,案上还摆着谢勉的环首刀,是他前日特命礼部移至此处,与列祖神主同享月祀。

“列祖列宗在上,” 他轻声祷告,“孙儿桓承继社稷,今瓦剌未退,北伐待筹,愿祖灵庇佑,护大吴安稳,护百姓平安……” 话音未落,庙外突然传来 “轰隆” 一声巨响,紧接着是胡骑的嘶鸣、百姓的惨叫,谢渊身着玄铁铠甲,踉跄奔入,甲缝沾血,声音急促:“陛下!瓦剌五万骑围了太庙!也先在庙外喊话,要…… 要陛下献庙出降!”

萧桓手中香炷 “啪” 地坠地,火星溅在青石板上,瞬间熄灭。他猛地转身,祭服下摆扫过供案,碰倒了案上的青铜酒爵,酒液洒在血书鎏金匣上,晕开一小片湿痕。“献庙出降?” 他声音发颤,不是惧,是怒,“也先敢窥我祖庙,敢逼我大吴君王,他以为我大吴无人了吗?”

“陛下,也先已在庙外屠了十名百姓,说…… 说若陛下不降,每时辰屠百人,直至破庙!” 谢渊躬身禀报,目光扫过帝容 —— 年轻帝王的脸色苍白,却攥紧了腰间的玉柄剑,指节泛白,眼底已燃起怒火,无半分惧色。

萧桓快步走向庙门,谢渊忙跟上:“陛下,庙外危险,臣已命京营卒三千守庙门,玄夜卫卒五百护庙侧,可暂避内殿,待援军至……”“避不得!” 萧桓打断他,脚步未停,“庙是祖灵所栖,朕是大吴君王,祖灵在,朕便在;祖灵受辱,朕何颜面见天下?”

推开门缝望去,萧桓瞳孔骤缩 —— 庙外青石板路上,十具百姓尸体横陈,鲜血染红路面,也先身着鎏金铠甲,立于高台上,手中马鞭指向庙门,身旁胡兵举着大喇叭,正重复喊话:“萧桓小儿听着!献庙出降,保你宗族性命,免京师屠城;若拒,三日破庙,焚你祖灵,屠你百姓,鸡犬不留!”

胡骑黑压压围了三圈,甲胄在晨光中泛着冷光,马蹄踏地的震动顺着地面传来,似要震碎庙门。百姓的哭喊声、哀求声混杂着胡兵的狞笑,透过门缝钻进来,萧桓的手按在剑柄上,指腹摩挲着剑鞘上的龙纹 —— 那是神武帝萧武传下的剑,是大吴帝王的象征,他不能让这剑蒙羞,不能让祖庙蒙辱。

“谢渊,” 他声音虽低,却异常坚定,“传朕旨意,京营卒死守庙门,凡胡兵近庙百步者,格杀勿论;再传旨岳谦,命他速率京营援军至庙,围歼胡骑!” 谢渊躬身应道:“臣遵旨!” 转身刚要走,萧桓又道:“等等,命人将谢勉的环首刀取来,朕要带在身边 —— 他守得住宣府,朕便守得住太庙!”

也先勒马立于高台上,鎏金铠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甲缝里还沾着昨日劫掠的血污。他望着太庙紧闭的朱红庙门,门楼上京营卒持枪列阵,甲胄鲜明,虽人数不及胡骑十之一二,却无半分退缩之意。也先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马鞭往庙前一扫 —— 那马鞭杆上缠着半块汉人衣襟,是前日屠民时撕扯下来的,此刻在风里晃荡,格外刺眼。

“传朕的话,让那汉籍降官去劝降。” 也先声音粗粝,带着漠北胡骑特有的凛冽,“告诉他,若劝不动萧桓,便提头来见。”

第一名劝降使者忙策马出阵。他原是大吴大同府的小吏,瓦剌破大同时降了也先,此刻身着不合身的瓦剌皮袍,皮袍领口还沾着油污,手里捧着鎏金劝降书,书册边角被他攥得发皱。至庙门前,他勒住马,刻意拔高声音,却难掩语气里的谄媚与心虚:“陛下!也先太师有旨!太师说,您若自缚出降,亲手献太庙列祖神主,太师便封您为‘淮王’,赏漠北上等牧场千顷,保您萧氏宗族无恙;若您不识抬举,午时一到,太师便再屠百名百姓 —— 您不降,这京师的百姓,便要为您的固执陪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庙门楼上,萧桓已拾级而上。寒风卷着他的素色祭服下摆,猎猎作响,祭服虽无繁复纹饰,却因他挺直的脊背,透出不容侵犯的帝王气。他垂眸望向那使者,目光像淬了冰 —— 这人身着胡袍,口称 “太师”,早已忘了自己是大吴子民。“你原是大同小吏,” 萧桓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庙前的喧嚣,“大同百姓被瓦剌屠戮时,你躲在何处?今日你为胡贼传话,卖主求荣,他日入地,有何颜面见你大同的先祖,见你大吴的列祖列宗?”

使者脸色 “唰” 地涨红,像是被人当众揭了伤疤,嗫嚅着说不出话,手里的鎏金劝降书险些坠地。“回去告知也先,” 萧桓抬眼,目光扫过远处的胡骑大阵,语气愈发坚定,“大吴自神武帝开国,元兴帝北伐,从未有过献庙出降的君王!朕是神武帝的子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他要屠百姓,便尽管屠;朕若眨一下眼,若退后半步,便不是萧氏子孙,不是大吴的帝王!”

使者被斥得浑身发抖,调转马头时马蹄踉跄,差点撞翻身旁的胡兵,抱着劝降书狼狈逃回。也先见了,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手指死死攥着马鞭,指节泛白 —— 他原以为萧桓年少,见了屠民会惧,却没料到这小帝王竟如此硬气。

“让巴图去!” 也先低吼。第二名使者立刻策马出阵,是瓦剌贵族巴图,头戴狐皮帽,帽檐上的雪粒还未化,手里握着柄寒光闪闪的弯刀,刀鞘上嵌着几颗人头骨饰。他至庙前,勒马驻足,居高临下地睨着门楼,语气满是倨傲:“萧桓小娃娃!也先太师说了,你别给脸不要脸!再敢拒降,我们即刻就攻庙 —— 先把你列祖列宗的神主拖出来烧了,再把那谢勉的灵位劈了当柴烧!看你这小娃娃,连祖宗和忠烈都护不住,还有脸当什么帝王!”

“尔敢!” 萧桓猛地怒喝,祭服下摆因愤怒而剧烈抖动。他抬手握住腰间玉柄剑,剑柄上的龙纹硌得掌心发疼,却更添几分决绝。“太庙是大吴祖灵所栖,谢勉是大吴忠烈之魂!朕在,庙便在;朕在,忠烈之魂便安!” 他利落拔剑,剑光出鞘的 “铮” 声清脆刺耳,映着庙前百姓的血渍,泛着凄厉的冷光,“你若敢动庙中一砖一瓦,朕便率卒冲阵,先斩了你这胡酋,再焚了你瓦剌的营帐,让你也先,永远留在这太庙前,为我大吴百姓、为谢勉忠烈偿命!”

“谢渊,取箭来!” 萧桓声音未落,手臂已伸向后侧。谢渊忙递上牛角弓与铁箭,萧桓接过,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动作一气呵成 —— 他虽不常习射,此刻却因愤怒与决绝,手臂绷得笔直,铁箭箭镞直指巴图的咽喉,箭尖泛着的寒光,让巴图瞳孔骤缩。

再敢多言一个字,此箭便射穿你的咽喉,让你为你方才的狂言偿命!” 萧桓的声音带着凛冽的杀意。巴图脸色瞬间惨白,牙齿控制不住地打颤,哪里还敢停留,猛地调转马头,连马鞭都忘了挥,慌不择路地逃回阵中,甚至撞翻了两名前排的胡兵,引得胡骑阵脚一阵骚动。

也先坐在高台上,看着巴图狼狈的模样,眼神愈发阴鸷。他知道,寻常的劝降、威胁,根本撼不动萧桓。沉默片刻,他猛地抬手:“把昨日抓的百名百姓押上来!”

很快,百名百姓被胡兵推搡着至阵前。他们衣衫褴褛,有的老人拄着断杖,有的妇人抱着哭啼的孩子,有的青年手臂还缠着渗血的布条 —— 都是昨日瓦剌劫掠京师近郊时抓来的。胡兵手持弯刀,架在百姓颈间,冰冷的刀刃贴着皮肤,吓得百姓们哭声震天。

第三名使者是也先的亲信副将,手持狼牙棒,至庙前高声喊道:“萧桓!这是最后通牒!一炷香的时辰,你若还不打开庙门出降,这百名百姓,个个都得人头落地!你想清楚 —— 你降,他们能活;你拒,他们的死,全是你害的!”

阵前的哭声更烈,有妇人抱着孩子跪在地上,对着门楼磕头哭求:“陛下!救救我的孩子!我愿意降,求您开恩啊!” 有老人拄着断杖,颤巍巍地喊:“陛下,江山是您的,可百姓的命也是命啊!降了吧,别让我们白白送死!”

萧桓站在门楼上,望着那一张张恐惧的脸,眼眶控制不住地泛红。他是大吴的帝王,守宗庙是他的本分,护百姓也是他的本分 —— 可献庙便是亡国,亡国之后,也先怎会真的留百姓性命?昨日屠的十名百姓,今日押来的百名百姓,不过是也先的诱饵。他深吸一口气,抬手拭去眼角的湿痕,掌心却将剑柄握得更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百姓们,” 萧桓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异常坚定,“朕知道你们怕,朕的心里也疼 —— 每一个百姓的命,都是大吴的命,朕怎会舍得你们受难?可你们要知道,也先今日擒了朕,烧了太庙,明日便会屠尽京师的百姓,后日便会踏遍大吴的土地,到那时,没有一个人能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绝望的脸,语气里满是恳切与决绝:“朕今日拒降,不是不爱惜你们的命,是要护你们的子孙,护大吴的将来!若朕今日降了,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孙儿,便要做瓦剌的奴隶,受胡虏的欺辱!朕若死了,还有谢渊这样的忠勇之士,还有京营这样的忠勇之卒,他们会继朕之志,驱胡贼,保太平!”

说完,萧桓转身对谢渊沉声道:“传朕的命令,京营卒备好兵器,热油、滚石尽数搬至门楼!若也先敢动百姓一根手指,便开庙门冲阵,朕与你们一同,跟胡贼拼个鱼死网破!”

“臣遵旨!” 谢渊躬身领命,转身下门楼传令。很快,京营卒们的嘶吼声便响彻庙前:“愿随陛下死战!与胡贼拼了!” 兵器碰撞的 “铿锵” 声、甲胄摩擦的 “簌簌” 声交织在一起,竟让对面的胡骑阵脚微乱 —— 有的胡兵下意识地握紧了兵器,有的忍不住看向远处援军的方向,眼神里满是犹豫。

也先坐在高台上,眉头紧紧锁起,手指在马鞭上反复摩挲。他的目光在萧桓、阵前的百姓与远处隐约可见的援军烟尘之间来回转动,心里打着算盘:屠了这百名百姓,萧桓必定拼命,京营卒虽少,却个个抱着必死之心;更何况援军已近,一旦两军夹击,自己五万骑未必能讨到好。可若不屠,萧桓又不降,这围庙之举,便成了笑话。

“暂缓屠民!” 也先猛地抬手,马鞭重重敲在高台的木栏杆上,发出一声闷响,语气里满是不甘,“再等等 —— 朕就不信,这小娃娃能一直撑到援军来!” 他望着门楼上挺立的萧桓,眼底闪过一丝忌惮 —— 这年轻的大吴帝王,比他想象中,要硬气得多。

日头升至正中,太庙前的空气凝滞得像块铁。也先见京营援军的烟尘已在远处浮现,知道不能再等,遂翻身下马,提着马鞭,亲自走到庙门前,身后跟着百名精锐胡兵,皆手持短铳,虎视眈眈。

“萧桓!你给朕出来!” 也先的声音不似之前的嚣张,却带着更重的压迫感,“朕知道你的援军快到了,可你若再不降,朕便先炸了太庙,让你列祖列宗的神主,与你这小娃娃一同化为灰烬!”

萧桓登上门楼最高处,与也先隔门对峙。他望着也先 —— 胡酋身材高大,脸上带着战疤,眼神里满是贪婪与狠戾,手中马鞭上还沾着百姓的血迹。“也先,” 萧桓的声音平静却有力,“你以为炸了太庙,便能灭我大吴?你错了!大吴的根,不在太庙的砖瓦,在百姓的心里,在君臣的忠里!谢勉二十一岁战死宣府,京营卒死守庙门,百姓虽怕却未降,这便是大吴的根!你炸得毁庙,炸不毁这根!”

也先冷笑:“根?朕擒了你,斩了你的忠勇,你的根便断了!萧桓,朕给你最后一次机会:开庙门,自缚出降,朕便止兵,不屠京师;若拒,朕现在就下令,火铳轰庙,让你和你的祖灵,一同归西!”

“朕不会降。” 萧桓斩钉截铁,“朕乃大吴神武帝子孙,元兴帝后裔,守宗庙、护百姓,是朕的本分!你要轰庙,便轰;要屠城,便屠 —— 朕宁死,也不会让你这胡酋,踏过太庙一步,不会让大吴的基业,毁在朕的手里!”

他从腰间解下谢勉的环首刀,刀身卷刃七处,却仍泛着冷光,是谢勉战死时攥着的刀。“你认得这把刀吗?” 萧桓举起环刀,声音响彻庙前,“这是谢勉的刀,他用这把刀,在宣府斩了二十个胡贼,最后力竭殉国!今日朕拿着它,便是要告诉你:大吴的忠勇,不会死;大吴的君王,不会降!你若敢轰庙,朕便用这把刀,先斩了你,再陪祖灵一同赴死!”

也先盯着那把环刀,想起宣府之战瓦剌的伤亡,眼神里闪过一丝忌惮。他转头望向远处的援军烟尘,又看了看庙门前死战的京营卒 —— 这些大吴士卒,虽人数少,却个个眼神坚定,像谢勉那样,不怕死。

“萧桓,你真以为你的援军能救你?” 也先仍在强撑,“朕的五万骑,能挡你的援军,能破你的庙门!”

“你可以试试。” 萧桓的眼神愈发坚定,“朕就在这里,与太庙共存亡。你若破庙,朕便自缢于祖灵前,让你擒的,只是一具死君;你若撤军,他日朕北伐漠北,必斩你头颅,祭我祖灵,祭谢勉,祭今日死难的百姓!”

也先的手微微发抖 —— 他征战多年,见过不少君王,却没见过像萧桓这样的年轻帝王,宁死不降,连死都要带着大吴的尊严。他知道,再耗下去,援军一到,自己必败无疑;若真杀了萧桓,大吴必群情激愤,北伐之势更盛,自己反而讨不到好。

好!好一个萧桓!” 也先猛地挥了挥马鞭,声音里满是不甘,“今日朕便撤军,他日再与你算账!” 说完,他转身对胡兵下令:“撤!回漠北!”

胡骑的号角声响起,五万骑如退潮般往后撤,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很快消失在京师近郊。庙门前的百姓们爆发出欢呼声,有的哭着跪拜,有的高呼 “陛下圣明”,萧桓望着这一幕,紧绷的身体终于放松,扶着门楼的栏杆,才发现手心已攥满冷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谢渊上前,递上一杯热茶:“陛下,您辛苦了,援军已至,胡贼已退。” 萧桓接过热茶,却没喝,只是望着远处的烟尘,声音低沉:“也先虽退,却未死心,他日必再来犯。今日这一战,朕明白了,大吴要安稳,不仅要守宗庙,更要驱胡贼;不仅要君臣忠,更要百姓安。”

他走下门楼,来到 “忠烈碑” 前,对着谢勉的灵位躬身行礼:“勉儿,今日朕守住了太庙,守住了你的血书,也守住了大吴的尊严。他日北伐,朕必率师亲征,斩也先,复边土,让你的‘死守边土’,不再只是血书,而是大吴的太平。”

随后,萧桓召集群臣于太庙内,立誓北伐:“今日也先围庙逼降,朕知大吴若不强,必遭胡虏欺辱!朕誓于列祖灵前,于谢勉灵前:今年秋,必遣师北伐,驱也先于漠北,复九边之土,护百姓之安!凡阻挠北伐者,以通敌论罪;凡助北伐者,朕必重赏!”

群臣躬身齐呼:“臣等遵旨!愿随陛下北伐,驱胡破敌!”

而此时的也先,正率胡骑退往漠北,他坐在马背上,望着京师的方向,脸色阴沉。身边的副将不解:“太师,咱们兵力占优,为何要撤军?” 也先叹了口气:“萧桓这小娃娃,有硬骨,有民心,有忠勇,今日若硬攻,必两败俱伤;不如撤军,待他北伐时,再设伏破他 —— 朕就不信,他能一直这么硬气!”

他转头对副将道:“传旨下去,整饬漠北各部,多造火器,多练骑兵,待大吴北伐,朕必擒萧桓,灭大吴,让这天下,归我瓦剌!” 副将躬身应道:“遵太师令!”

夕阳西下,太庙前的血迹已被百姓清理,京营卒们仍在加固庙防,萧桓站在 “忠烈碑” 前,手中握着谢勉的环首刀,目光坚定 —— 他知道,与也先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守护大吴的路,还很长。但他不怕,因为他有谢勉这样的忠勇,有百姓这样的民心,有君臣这样的同心,他相信,终有一日,能驱胡贼,复边土,让大吴的太平,永远延续。

片尾

太庙之围解后,萧桓按誓师之诺,命谢渊主持北伐筹备:户部调粮十五万石至边,工部造火铳八千支、火炮百五十门,兵部整饬京营卒八万、边军卒五万,约定同年秋会师居庸关。

也先退回漠北后,果然整饬兵力,遣细作潜入京师,打探北伐军情,欲设伏拦截;萧桓命玄夜卫严查细作,共抓获瓦剌细作二十余人,皆斩于闹市,曝尸三日,以震慑胡虏。

同年秋,谢渊率十三万大军北伐,萧桓亲至太庙,取谢勉的环首刀授与谢渊,曰 “太保持此刀,如朕亲征,必斩也先,复我边土”;谢渊拜受环刀,率师出居庸关,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漠北。

北伐军与瓦剌军在漠北决战,谢渊用计诱也先入伏,京营卒与边军卒死战,斩瓦剌兵三万余,也先率残部远遁,再也不敢犯大吴边境。萧桓闻捷报,亲至太庙告祭列祖与谢勉,曰 “祖灵庇佑,忠勇助力,朕终驱胡贼,复边土,不负今日庙前之誓”。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八年春,也先围太庙逼降,帝拒之,也先撤军。秋,帝命谢渊北伐,九年春败也先,复九边。史臣曰:‘庙围之拒,显帝之硬骨;北伐之胜,显帝之远谋。桓虽年少,却承神武帝之勇、元兴帝之智,护宗庙,驱胡虏,实乃大吴中兴之君。’”

《瓦剌秘史?也先列传》载:“也先围太庙,欲擒萧桓,未果,撤军后谋北伐设伏,亦败,瓦剌由盛转衰,再也不敢南犯。史臣曰:‘也先之败,非独兵之不精,实因萧桓有死节之君、忠勇之臣、民心之向,胡虏虽强,终难敌天下之顺。’”

《大吴史?礼制志?太庙》载:“德佑八年庙围后,帝诏增设‘庙围祭典’,每年春(围解日)亲至太庙,祭列祖、谢勉与护庙死难者,读拒降誓文,以‘守节拒胡’自勉,为大吴太庙重要礼制,历数帝未废。”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九?谢勉传》载:“庙围之役,帝持勉之环刀拒也先,后以刀授谢渊北伐,终败也先。帝诏‘勉之环刀,乃大吴忠勇之象征,藏太庙,与神武帝遗剑同祀’,曰‘见刀如见勉,见刀如见忠’。”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